一种新型径向混合磁轴承_谢志意
一种新型异极径向混合磁轴承参数设计及性能分析

新型混合径向磁轴承结构及其磁力特性

新型 混合径 向磁轴承 结构及其磁 力特性
陈君辉 ,杨逢 瑜 ,聂朝瑞 ,李正贵 , 杨 军 , 王鹏雁
( 兰州理工大学 磁性 物理 与磁技 术研究 所 ,甘肃 兰州 705) 3 0 0
摘要 :针对 当前永磁偏置径 向磁轴承 的永磁 磁路的磁通 密度低 , 力小 , 磁 缺乏 自稳定的 问题 , 出一种应用 于立式 提 轴流泵的新型混合径 向磁轴承结构. 应用分子 电流法及虚 位移定理建立新型 混合径 向磁轴承承 载力 的非线性模 型
wih p r n n a n tba u h a m al a n t o c ,lw a n tcfu e st ,a d lc fs l sa t e ma e tm g e iss c ss l m g ei f r e o m g ei l x d n iy n a k o ef t— c - b l a in A e h b i a il a n tcb a i g sr c u efrv ria x a l w u pwa r p s d izt . i o n w y rd r da g ei e rn tu t r o e tc l ilf m a o p m sp o o e .Th e
气隙增大时仍保持较好 的线性度 , 当气隙减小 时呈现 一定的非线性特性. 而
关键词 :混合径 向磁 轴承;磁力特性 ;H ̄be ah阵列;自稳定 ;负刚度
中 图分 类 号 : r c u e a d m a n tc c a a t r s i s o o e t u t r n g e i h r c e i tc f n v l hy i a i lm a e i a i g br d r d a g tc be r n n
一种径向磁轴承定子结构及磁悬浮结构

专利名称:一种径向磁轴承定子结构及磁悬浮结构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袁仁桥,贺智威,刘东,鄢秋亮,刘恩洋
申请号:CN202121931574.2
申请日:20210817
公开号:CN215805768U
公开日:
202202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径向磁轴承定子结构及磁悬浮结构,能够减少转子的摩擦,提高转子的使用寿命,该径向磁轴承定子结构包括座体,与主壳体一端连接,并与主壳体共同形成容纳转子一端的动作空间;用于通电后产生磁场力,使转子一端浮空的磁能组,设置在座体内;用于对处于磁能组中的转子状态进行检测,并生成检测结果发送到外部控制装置的检测组,与磁能组连接;该磁悬浮结构包括转子,还包括径向磁轴承定子结构,径向磁轴承定子结构相对设置在转子两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径向磁轴承定子结构及磁悬浮结构通过径向磁轴承定子结构是转子浮空,避免与径向磁轴承定子结构的接触,进而避免了转子和径向磁轴承定子结构损坏问题的发生。
申请人:坎德拉(深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深圳湾创业投资大厦36层3601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迟爽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新型径向混合磁轴承

一种新型径向混合磁轴承
谢志意
【期刊名称】《机械工程师》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为简化径向磁轴承结构,降低成本,提出一种嵌入式永磁体产生偏置磁通,通电线圈产生控制磁通的径向混合磁轴承,说明了其结构,分析了悬浮力产生机理,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径向混合磁轴承在超高速精密数控机床、磁悬浮电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2页(P122-123)
【作者】谢志意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33.3;TP391.9
【相关文献】
1.一种新型磁悬浮飞轮用永磁偏置径向磁轴承 [J], 房建成;杨磊;孙津济;韩邦成
2.一种磁悬浮飞轮用新型永磁偏置径向磁轴承 [J], 房建成;孙津济
3.一种新型结构的永磁偏置径向磁轴承 [J], 孙津济;房建成;王曦;杨磊;王春娥
4.一种新型异极径向混合磁轴承参数设计及性能分析 [J], 朱熀秋;邵嘉葳
5.新型混合径向磁轴承结构及其磁力特性 [J], 陈君辉;杨逢瑜;聂朝瑞;李正贵;杨军;王鹏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位置传感器 ! 因而位置传感器不需再占用轴向空间 ! 进 一步减小了磁轴承轴向尺寸 ! 并使得转子位置测量点与 磁力作用点之间距离最小 ! 减小了测量位置误差 "
" #$%
径向混合磁轴承工作原理 径向混合磁轴承磁路分析 每块永磁体产生的偏置磁通从 $ 极出发分两路分别
流经永磁磁极 # 永磁磁极下气隙 # 转子 # 控制磁极下气隙 # 控制磁极及定子轭 ! 再回到 % 极 ! 如图 & 中 ’ 条带箭头实 线所示 " 每个控制磁极带一个集中式绕组产生控制磁通 ! 控制磁通只流经定子轭 # 控制磁极 # 控制磁极下气隙与转 子 ! 如图 & 中虚线所示 " 根据磁路流经磁阻最小路径原 理 ! 控制磁通不通过相对磁导率非常小的永磁磁极 ! 可避 免控制磁通与偏置磁通方向相反时对永磁体的去磁 "
图 : 模拟了该磁轴承某一工作状态 ! 径向 # 线圈同 时励磁 !反映了径向各气隙处磁通变化 " 各永磁磁极处气 隙磁感应强度仍保持一致 $ 而 # 个控制磁极处气隙磁感 应强度则各有变化 !& 向 #( 向处磁通有所加强 ! 而 ) 处 则削弱很多 ! 与图 ; 所示的控制磁通回路理论分析是一 致的 ! 从而可形成一合成磁力来克服扰动或负载使转子 回到平衡位置 "
经验借鉴
!!"#$%#&’ ()*+!%+,#+
一种新型径向混合磁轴承
谢志意 ! 江苏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 江苏 镇江 !"!#"$#
摘
要 ) 为 简 化 径向 磁 轴 承结 构 " 降 低成 本 " 提 出一 种 嵌 入式 永 磁 体产 生 偏 置磁 通 " 通 电线 圈 产 生 控 制 磁 通 的 径 向 混 合
!(+ 相削弱 " 参照单自由度磁轴承系统平衡条件 ! 只要
%-&
!,) 满足下式 ’
!,)! ./!(*012/!(+3145!() &
"""""""""" 作者简 介 ’ 谢 志意 ( 6Zdb() ! 男 !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为 磁 悬 浮 轴 承
及控制 " 收稿日期 ’;)*+,*$(*-
机械工程师
!""# 年第 ! 期
!"#
#
结
论
实践证明 " 对于水压机衬套装配后内径产生的尺寸 变化 " 通过缩径计算方法确定内孔实控尺寸偏差是可行 的 "而且效果良好 $ 此计算法主要适用于衬套的材质比缸 体材质软 " 衬套的表面粗糙度 %0"*%&$*!% + 为宜 " 而且适 用于采用常温压入 $ 应用内孔缩径计算法加工水压机衬 套 " 减 少 了 衬套 的 加 工 工 序 " 提 高 了 生 产 效 率 " 降 低 了 加 工费用 " 缩短了检修工期 " 有效地避免了二次加工造成的 同轴度偏差 "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
% ’& = ^?_JBKENBC ‘?BE!#HQC )%7C ;GGaX-bb5-a6= DAKB?EJ# I?AFJBKM 朱 熀 秋 !袁 寿 其 !等=永 磁 偏 置 径 向5轴 向 磁 悬 浮 轴 承 工 作 原 理 % c&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GG;C;;/Z3X :a5:Y= 和参数设计 ( 编辑 立 明)
* 编辑 黄 荻#
寸的上下偏差 " 避免了因过盈配合产生的内径尺寸变化 引起的再加工 " 而且效果很好 $ 例如 " 水压机的缸体内径为 !$%&’#(#)$ ’#*#&" ++ " 衬套外径
’#*")& 为 "$%& ,#*"!& ’#*#-" ++ " 衬 套 内 径 为 #!-# ’#*"!. ++ $ 据 此 " 采 用
内孔缩量的计算方法按公式计算后 " 确定其加工时衬套 内径的实际控制尺寸 $ 计算 )
!/+01 2$%&("!&3$%&*#&2#*#.& ++ !4 2#*#.&#$%&$!-#2#*#-5++ 上偏差 )6%2#(")&7#*#-52#*!.- ++ 下偏差 )682#*"!.,#*#-52#*!!" ++
% 参考文献& % $&
#$#
径向悬浮力产生机理 以图 & 中 & 方 向 磁 极 来 说 明 径 向 悬 浮 力 产生 原 理 "
假设不考虑转子自重 ! 如果转子处于中心平衡位置 ! 由永 磁体偏置磁通而产生的磁吸力在空间完全对称 ! 不需要 控制磁通即可维持转子在平衡位置 " 假设转子只在 " 轴负方向有一位置偏移 ’ 时 ! 此时 可视其为一单自由度磁轴承 ! & 正方向气隙增大 ! 永磁体 产 生 的 偏 置 磁 通 !() 减 小 ! 磁 力 亦 减 小 $ 而 ( #) 方 向 气 隙减小 ! 偏置磁通 !(*#!(+ 增大 ! 磁力亦增大 " 此时通过 对 & 向绕组进行励磁 ! 控制磁通 !,) 在 & 向气隙处与偏 置 磁 通 !() 相 叠 加 ! 而 在 ( #) 方 向 均 与 偏 置 磁 通 !(*#
所示 $ 由定子 & 线圈 & 转子及永磁体构成 "定子铁芯采用硅 钢片叠压而成 " 定子上有 % 个凸出磁极 "! 个带线圈的为 控制磁极 "! 个嵌永磁体的为永磁磁极 $ ! 绕 组 固 定 在 ! 个控制磁极上可通电产生控制磁通 $ 三极空间对称式结 构可采用交流三相电来对 $ 线圈进行励磁 ’"($ 悬浮转子为 简单圆柱体 " 也采用硅钢片叠压制成 $ ! 块矩形永磁体采 用稀土材料钕铁硼制成 " 镶嵌在定子永磁磁极中以产生 偏置磁通 $ 当径向稳定悬浮时 " 转子在永磁体产生的静态 偏置磁场吸力下处于悬浮中间位置 $ 加工 $
% #& % %&
,= >?1?@ABBC (= D?!E?FC ?E= -G H+ I?AFJBKL?MM #ABB?1 @NENF "!@"
% ,& = RST NB EO? E?ME I?1= (FN#= ’EO PBE= %Q@"= DAKB?EJ#I?AFJBKM
U!FJ#O ! %VJEW?FLAB1 ! ;GGGX 6YZ56Z9= D= >?JMJBK?FC ,= >?1?@ABBC ?E AL= [?\?LN"@?BE N] A LNV #NME "?F@AB?BE @AKB?E IJAM?1 I?AFJBK % && = (FN#= ZEO PBE= %Q@"=
!"$
传感器安装
! 个永磁磁极上不带线圈绕组 " 可以充分利用其来安
故衬套内径的实际加工尺寸应为 $!-#,#*!.,#*!!" ++ $
!!!!!!!!!!!!!!!!!!!!!!!!!!!!!!!!!!!!!!!!!!!!!!!!!!!!!!!!!
"
实例应用 在实践中 " 应用内孔缩量计算方法确定衬套内径尺
!"#
永磁体布置 为在叠片式定子 中
永磁体 转子
嵌入永磁体 " 并保证定 子叠片可靠联接 " 在定 子永磁磁极中设计了 ! 个插槽来安装永磁体$ 插槽式结构使永磁体易 于安装 " 并保护了永磁 体免受外部的机械损 伤 " 在磁力自作用下 " 永
图! 三维模型图
线圈 定子
! !"!
径向混合磁轴承结构 径向混合磁轴承组成 径向混合磁轴承结构如图 " 所 示 " 磁 路 结构 如 图 !
磁轴 承 经 济 效 益 主 要 决 定 于 机 械 部 件 制 造 成 本 " 控 制与功放器件成本及运行成本 $ 前一项直接与磁轴承机 械结构相关 " 而后两项则直接与功率损耗有关 $ 传统直流 型径向磁轴承机械结构简单 " 但功率损耗大 % 传统永磁偏 置型径向磁轴承虽然功耗较低 "但结构又较复杂 $ 现介绍 一种新型径向磁轴承 " 它采用嵌入式永磁体产生偏置磁 通以提供静态悬浮力 " 减小功率损耗 " 缩小电磁铁体积及 绕线空间 % 采用三相逆变器对控制线圈励磁以产生控制 磁通来克服瞬态负载及扰动 " 简化控制算法 " 减小功放体 积与成本 $
"
结
语
( 6) 永磁体提供偏置静磁场 ! 控制线圈提供平衡负载 和干扰的动磁场 ! 减小了磁轴承体积与功耗 $ ( ;) 新型 径 向 混 合 磁 轴 承 只 用 一 个 三 相 逆 变 器 即 可 完全控制径向两自由度 ! 因而减小了功放体积 ! 降低了功 放成本 $ ( <) 解决了永磁体与传感器安装问题 ! 使得磁轴承结 构简单紧凑 # 安装方便 " 该磁轴承设计合理 ! 将在各类悬 浮支承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磁体也不会轻易从定子铁芯中滑出 $ 插槽式结构可使永 磁磁极与定子成一整体 " 保证了定子的机械强度 " 简化了 定子的组装 % 也允许在转子安装好之后再插入永磁体 " 因 此转子安装与装卸时无需克服永磁体的磁力阻碍 $ 但是 " 插槽式结构在永磁磁极中形成了两个较薄侧 壁 "永磁体两极间会通过侧壁流过磁通而形成漏磁 $ 为使 这部分漏磁最小化 " 插槽两侧壁厚度要尽量小 " 使其处于 磁通饱和状态 "从而减小漏磁 $ 图 $ 仿真验证了插槽侧壁 磁饱和程度 $ 插槽侧壁漏磁引起的负载能力损失比起插 槽式结构诸多优点 " 工程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