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亚乙烯酯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物性数据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物性数据

锂离⼦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物性数据锂离⼦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物性数据化学名称环⼰基苯(CHB) 亚硫酸亚⼄酯(ES、DTO)硫酸亚⼄酯(DTD)亚硫酸丙烯酯(PS)碳酸亚⼄烯酯(VC)别名苯基环⼰烷,苯基环⼄烷亚硫酸⼄⼆醇酯、⼄⼆醇亚硫酸酯、亚硫酸⼄烯酯硫酸⼄烯酯、硫酸⼄⼆醇酯、⼄⼆醇硫酸酯、亚⼄基硫酸酯Trimethylene Sulfite1,3,2-Dioxathiane 2-oxide1,3-Dioxo-2-one英⽂名称Cyclohexyl benzene Ethylene sulfite Ethylene Sulfate Propylene sulfite Vinylene carbonate CAS号827-52-1 3741-38-6 1072-53-5 4176-55-0 872-36-6 分⼦式C12 H 16C2H4O3S C2H4O4S C3H6O3S C3H2O3分⼦结构分⼦量160.26 108.12 124 122.1 86.05熔点/沸点/闪点7~8℃/239~240℃/98.0 ?/172~174℃/79℃97~99℃/?/??/76/?19~22℃/165℃/73℃密度(g/mL at 25℃)0.95 1.426 1.3225 1.355g/mL粘度(40℃)折光率 1.5230±0.00501.445~1.447 1.420~1.422 外观⽆⾊油状液体⽆⾊液体⽩⾊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液体⽆⾊透明液体或⽩⾊固体特性易溶于醇、丙酮、苯、四氯化碳、⼆甲苯、不溶于⽔和⽢油DTO的含量≥98%,氯⼄醇含量≤1000ppm⽔溶性11.5 G/100 ML⽤途⽤于锂⼆次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具有防过充性能。

应⽤于锂电池⾼温溶剂。

作锂离⼦电池电解质的有机溶剂,⼜可作为锂离⼦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锂离⼦电池电解质添加了DTO 后将呈现出优异的儲存稳定性,可以提⾼电解液的低温性能,同时可以防⽌ PC分⼦嵌⼊⽯墨电极。

让锂离子电池1500次循环容量保持90%!神奇的二氟磷酸盐添加剂

让锂离子电池1500次循环容量保持90%!神奇的二氟磷酸盐添加剂

让锂离子电池1500次循环容量保持90%!神奇的二氟磷酸盐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电极/电解液界面上,由于锂离子电池电压较高,因此碳酸酯类电解液在正负极表面实际上并不稳定,在电池循环过程中会持续的发生副反应,导致电池容量和性能的衰降,而电解液添加剂是提高界面稳定性,减少副反应的有效方法。

近日,加拿大J. R. Dahn(通讯作者)课题组的David S. Hall(第一作者)等人分析了不同二氟磷酸盐作为电解液添加剂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改善NMC532/石墨体系电池的循环寿命方面,NaFO与LFO 具有相似的效果,是一种优良的电解液添加剂。

常见的电解液添加剂主要由环状碳酸酯、有机硫、磺酸盐、烷基取代亚磷酸酯和磷酸盐,以及锂盐,如二氟磷酸锂(LFO)。

LFO作为添加剂使用时能够显著改善电池的循环寿命特性,在该项研究中作者测试了几种二氟磷酸盐对于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实验中采用的基础电解液的溶剂配方为EC:EMC:DMC=25:5:70,锂盐为LiPF6,实验组电解液则是通过在基础电解液中添加1%的LiPO2F2或其他的二氟磷酸盐制成。

用于测试的电池为NMC532/石墨体系的软包电池,该电池在4.3V下容量为220mAh,在4.4V下容量为230mAh,其中NMC532材料为单晶材料,并且表面进行了包覆处理,负极的石墨为人造石墨类型。

电池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注入1g左右的电解液,封口后充电至1.5V,以防止铜箔的腐蚀。

电池在测试过程中为了减少产气对于电池性能的影响,作者对电池施加了25kPa左右的压力。

1. 固相法合成二氟磷酸盐由于二氟磷酸钠(NaFO)具有与二氟磷酸锂类似的化学性质,有希望成为一种理想的电解液添加剂,因此作者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合成了二氟磷酸钠,以及其他的二氟磷酸盐,首先作者尝试采用的氟化锂或氟化钠,以及五氧化二磷为原材料在密封管中加热的方式合成二氟磷酸盐,反应如下式所示,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制备二氟磷酸盐产率仅为10-20%。

锂离子电池基础知识问题原创版(附参考答案)

锂离子电池基础知识问题原创版(附参考答案)

锂离子电池基础知识问题2017年12月7日1.被誉为“锂电之父”的是()A.TarasconB.ArmandC.ClareD.Goodenough2.以下哪项不属于锂离子电池的特点()A.开路电压高B.充放电寿命长C.有记忆效应D.自放电率低3.已知某款材料,D90=18μm,所代表的含义是()A.粒径大于18μm的占90%B.粒径小于18μm的占90%C.平均粒径为18μmD.最大粒径为18μm4.正极材料浆料吸水产生“果冻”现象是哪款材料导致的()A.活性物质NCMB.粘结剂PVDFC.溶剂NMPD.导电剂Super P5.三元材料中,有“减少阳离子混排,稳定层状结构”作用的元素是()A.锂B.镍C.钴D.锰6.已知某款材料,其比表面积为100 m2/g,则其最可能是()A.三元材料B.天然石墨C.碳纳米管D.硬碳7.已知某款材料,其压实密度为4.15 g/cm3,则其最可能是()A.钴酸锂B.人造石墨C.磷酸铁锂D.硅碳复合材料8.以下哪项属于三元材料SEM图()A B C D9.以下几款材料,低温性能最差的是()A.三元材料B.钴酸锂C.锰酸锂D.磷酸铁锂10.以下几款材料,高温性能最差的是()A.钴酸锂B.锰酸锂C.三元材料D.磷酸铁锂11.石墨烯导电剂的导电模式是()A.点-点接触B.点-线接触C.点-面接触D.点-体接触12.在磷酸铁锂体系中加入过多的石墨烯导电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有利于超高倍率放电B.增加成本,不利于量产C.对锂离子的传输过程形成阻碍D.降低了活性物质的占比,不利于提高能量密度13.目前商业化正极材料中比容量最高的材料是()A.NCM811B.NCM622C.NCM523D.NCA14.严格的说,镍钴铝酸锂属于()A.一元材料B.二元材料C.三元材料D.不确定15.以下哪项不属于正极材料关注的理化指标()A.粒径B.比表面积C.灰分D.PH16.目前,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企业是()A.北京当升B.湖南杉杉C.格林美D.湖南桑顿17.与普通铝箔相比,以下哪项不属于涂碳铝箔的优势()A.降低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接触内阻B.倍率性能更高C.克容量发挥更高D.放电平台更高18.以下选项中,比表面积最大的导电剂是()A.Super PB.碳纳米管C.石墨烯D.科琴黑19.现有一款铝箔由于千分尺损坏无法确定其厚度,通过取孔器和电子天平计算得到其面密度约0.0038 g/cm2,则该铝箔厚度规格最可能是()A.10μmB.12μmC.14μmD.16μm20.现有一款铜箔由于千分尺损坏无法确定其厚度,通过取孔器和电子天平计算得到其面密度约0.0072 g/cm2,则该铜箔厚度规格最可能是(已知铜箔理论密度为8.92 g/cm3)()A.6μmB.8μmC.10μmD.12μm21.现有一款厚度规格为152μm的铝塑膜,已知其组成为Nylon-Al-PP三层,查阅资料得知,该三层材料的理论密度分别为1.15,2.702,0.9 g/cm3。

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Article]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 )Acta Phys.-Chim.Sin .,2009,25(2):201-206February Received:September 10,2008;Revised:October 21,2008;Published on Web:December 1,2008.*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zcwang@;Tel:+86592-2180738.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计划(2007CB209702)资助鬁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hysico -Chimica Sinica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许杰姚万浩姚宜稳王周成*杨勇(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在1mol ·L -1LiPF 6/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EC 、DMC 、EMC 体积比为1∶1∶1)电解液中加入体积比为2%的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用循环伏安法(CV)、扫描电镜(SEM)、能量散射光谱(EDS)、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研究了FEC 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及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MCMB)电极/电解液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积比2%FEC 的添加可以抑制部分电解液溶剂的分解,在MCMB 电极表面形成一层性能优良的固体电解液相界面(SEI)膜,降低了电池的阻抗,明显提高了电池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关键词: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锂离子电池;循环伏安;能量散射光谱;电化学阻抗谱中图分类号:O646Effect of Fluoroethylene Carbonate Additive on the Performance ofLithium Ion BatteryXU JieYAO Wan -HaoYAO Yi -WenWANG Zhou -Cheng *YANG Yong(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Fujian Provine,P.R.China )Abstract :Fluoroethylene carbonate (FEC)with a volume ratio of 2%was added to the electrolyte containing 1mol ·L -1LiPF 6in ethylene carbonate (EC),dimethyl carbonate (DMC),and methyl ethyl carbonate (EMC)(1∶1∶1by volume).The effects of FEC on lithium ion battery performance and on the mesocarbon microbead (MCMB)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 were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CV),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 2%(volume ratio)of FEC suppressed electrolyte decomposition and caused the formation of an excellent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film on the MCMB electrode.The battery resistance decreased while the specific capacity and cyclic stability of the battery increased.Key Words :Additive;Fluoroethylene carbonate;Lithium ion battery;Cyclic voltammetry;Energydispersive spectroscopy;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锂离子电池有开路电压高、能量密度大、输出功率大、循环性能好等优点,自从1991年商品化以来,锂离子电池逐渐成为重要的能量储存设备,在电子类产品、交通工具、航空领域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主要方面:(1)提高电池性能,(2)降低成本,(3)使用环境友好材料.其中,为了扩大锂电池的应用范围,提高电池的性能(如高比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性能等)日渐成为研究工作的重点.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三大主要材料之一,其组成对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现在市场上的锂离子电池多采用LiPF 6为电解质盐,碳酸酯类化合物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等为电解液有机溶剂,通常采用二元或三元混合溶剂体系来满足一定的要求,如较稳定的温度窗口、电化学窗口和较高的201Acta Phys.-Chim.Sin.,2009Vol.25离子电导率等.此外,近几年电解液添加剂的使用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其添加量较少(通常体积比不超过5%),几乎不增加电池的成本,但却能增加电解液的功能,显著提高电池的性能[1].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会有部分电解液发生不可逆分解反应,在负极表面形成一层固体电解液相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ilm,简称SEI膜).研究表明,SEI膜性能直接关系电池性能的好坏[2-5].由于电解液与电极材料是直接接触的,因此除了电解液自身的因素,电极材料的表面结构也对电解液以及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锂离子电池现多采用碳材料作为电池的负极,据文献[6,7]报道,碳材料表面存在有一些不规则结构,对电解液的不可逆分解起催化作用,导致了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退化,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研究者们认为,表面修饰会使碳材料表面的催化活性失活[8-10].为此,人们研究开发出了多种电解液添加剂,以期其能在碳负极表面形成性能优良的SEI膜,起到良好的表面修饰作用,保护碳材料,抑制电解液的分解,进而提高锂电池的性能.目前为止,研究最多的添加剂是碳酸亚乙烯酯(VC),据文献[11,12]报道,在电解液中添加少量VC,可以在碳负极表面形成一层以有机物为主的SEI膜,减少电解质盐分解产物(LiF 和LixPF y等)的生成量,抑制负极碳的脱落.但是VC 不稳定,易发生聚合反应,不易保存.此外,常见的此类添加剂还有乙烯基碳酸亚乙酯(VEC)[13,14]、亚硫酸乙烯酯(ES)[4,15]等.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作为一种新型EC基电解液添加剂,对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MCMB)电极和电池性能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首先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考察了FEC对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影响,然后通过循环伏安(CV)、扫描电镜(SEM)、能量散射光谱(EDS)、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着重研究FEC对MCMB电极/电解液界面性质的影响.1实验部分1.1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电极片的制备:将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MCMB)/尖晶石型锰酸锂(LiMn2O4)、粘结剂(PVDF)和乙炔黑按照质量比85∶10∶5混合,添加一定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将混合物球磨成均匀的浆液后涂在预处理过的铜箔上,在真空干燥箱内于120℃下烘2h,16MPa下压片,得电极片.电池组装:在手套箱内,以电极片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Celgard2400为隔膜,1mol·L-1LiPF6/EC+ DMC+EMC(EC、DMC、EMC体积比为1∶1∶1)为基本电解液(东莞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电池级),添加剂FEC(福建创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纯度≥99.6%)的体积比为2%(以下同),组装成CR2025型扣式半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在武汉兰电公司生产的CT2001A充放电系统上进行.1.2电化学性能测试以MCMB电极片为工作电极,锂片作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采用实验室制的三电极体系作循环伏安测试,扫描速率为0.5mV·s-1;用MCMB/Li半电池进行EIS测试,测试频率范围105-10-2Hz,交流信号振幅5mV.两组测试均使用上海辰华仪器公司生产的CHI660C型恒电位/恒电流仪.EIS数据拟合采用ZSimpWin3.10分析软件.1.3电极表面SEI膜形貌观察与EDS分析用LEO-1530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德国LEO公司)与附带的能量散射光谱仪(EDS,英国Oxford公司)观察电极表面形成的SEI 膜形貌及分析SEI膜的元素组成.2结果与讨论2.1电池的循环性能图1为室温下以0.5C倍率充放电的MCMB/Li电池放电容量循环曲线.由图可见,添加剂FEC对电池性能的作用很明显,不含FEC的电池放电比容量较低,且循环性能较差.而添加2%FEC的电池的放电比容量较高,且其循环性能有明显改善,比较稳定.图1室温下以0.5C倍率充放电的MCMB/Li电池的循环性能曲线Fig.1Plot of capacity retention of MCMB/Li cell at0.5C rate at room temperatureThe cell charge and discharge cut-off voltages were3.0and0.005V,respectively.202No.2许杰等: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图2为室温下以0.5C倍率充放电的LiMn2O4/Li电池放电容量循环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添加2%FEC对电池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影响不大,表明FEC对LiMn2O4材料没有负面作用.综上可知, FEC用作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EC基电解液添加剂,可以改善电池的性能.2.2MCMB电极的CV行为研究图3为MCMB电极在1mol·L-1LiPF6/EC+ DMC+EMC(EC、DMC、EMC体积比为1:1:1)电解液和添加了FEC的电解液体系中的前二周循环伏安曲线.如图3(a)所示,不含添加剂时,在首次负向电位扫描过程中,在电极电位0.6V左右出现一个还原电流峰,对应于电解液中溶剂组分的还原分解,并形成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16,17];从图3(b)可以看出,添加体积比2%FEC后,在首次负向电位扫描过程中,在电极电位1.0V处出现一新的还原电流峰,应为添加剂FEC在MCMB电极上的还原分解,并在电极表面形成SEI膜,随着扫描电位的降低,在0.6V处没有出现溶剂的还原电流峰,表明FEC的添加,能有效地抑制0.6V处溶剂的分解.第二次负扫时两图中的还原电流峰均消失,表明负极上的SEI膜在首次循环过程中基本形成.两图中在0V左右出现的强电流还原峰和0.25V左右出现的强氧化峰分别为锂离子在MCMB电极中的嵌入和脱出.2.3电极表面SEI膜形貌观察与EDS分析在手套箱中将经过2周CV循环后的MCMB 电极片拆下,用溶剂碳酸二甲酯(DMC,易挥发)清洗,除去电极表面残留的电解液,然后放置在手套箱中,待自然晾干后进行SEM观察及EDS分析.电极在电解液中循环之前的形貌如图4(a1,a2)所示,MCMB 电极材料颗粒呈球状,没有膜的覆盖,其上的细小纹理在高倍放大图片上清晰可见;在电解液中循环2周后,明显可以看到电极表面被一层膜覆盖,并且两种情况下的电极上的膜是完全不同的.如图4(b1,b2)所示,在不含添加剂的电解液中循环2周后,MCMB 电极表面上形成的膜比较厚且粗糙、致密;而在含有FEC的电解液中循环2周后的MCMB电极表面上形成的膜比较薄,见图4(c1,c2),并且在高倍放大图片上可以看到,碳球表面不同位置上膜的厚度是不一样的,原因可能是碳球表面的不规则结构所致,在催化活性位点处,物质反应剧烈,相应的膜物质产物分布则会较多,而在其它处则相对较少.图5是MCMB电极表面的EDS测试结果,未在电解液中循环的MCMB电极表面只含有C元素,见图5(a),是为MCMB材料本身.在不含添加剂的电图2室温下以0.5C倍率充放电的LiMn2O4/Li电池的循环性能曲线Fig.2Plot of capacity retention of LiMn2O4/Li cell at0.5C rate at room temperatureThe cell charge and discharge cut-off voltages were3.5and4.5V,respectively.图3MCMB电极在不同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图Fig.3Cyclic voltammograms at0.5mV·s-1of MCMB electrode in the electrolyte(a)without additive;(b)with2%FEC203Acta Phys.-Chim.Sin.,2009Vol.25解液中循环后的电极表面上则多了出氧元素,见图5(b),此结果表明,不含添加剂时,SEI膜的主要成分是碳氧化合物,应为部分电解液溶剂的分解产物.添加了2%FEC后,见图5(c),膜成分中又多出了F元素,结合CV结果,可以推断,电解液中添加FEC后, MCMB电极表面的SEI膜主要应为FEC的分解产物.正因为较高电位处的FEC的分解产物覆盖在了MCMB电极表面,形成了性能优良的SEI膜,才能有效地抑制较低电位下的电解液溶剂的分解.2.4EIS研究在不同的嵌锂电位(2.5、1.5、0.6、0.05V)下,测试MCMB/Li电池的阻抗,以基本电解液作对比,考察在电极表面SEI膜形成过程中添加剂FEC对SEI膜及电池总阻抗的影响.图6所示为不含FEC 和含有2%FEC的电池在首次放电至不同电压处的Nyquist谱图,谱线由两个半圆和一条斜线组成.可以用图7的等效电路表示该体系[18-21],其中,高频区的Rs代表电解液的电阻,为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迁移过程;中频区的并联回路对应的是锂离子在SEI膜中的迁移过程,Rfilm、CPE film分别代表SEI膜电阻和界面电容;低频区的并联回路对应的是SEI膜/电极界面双电层电容(CPEdl)和电荷传荷电阻(R ct),W 代表的是锂离子在固相中的迁移过程.由图6明显看出,添加FEC后,电池的总阻抗降低很多.经拟合得,在不同的嵌锂电位(2.5、1.5、0.6、0.05V)下,不含添加剂的MCMB电极上的膜阻抗值分别为821.3、1082、985.5、1224Ω,添加2%FEC后的MCMB电极上的膜阻抗值分别为451.3、467.6、图4MCMB电极表面SEM图Fig.4SEM images of surface morphology of MCMB electrodes(a1,a2)before cycling;(b1,b2)after2cycles without additive;(c1,c2)after2cycles with2%FEC图5MCMB电极表面的EDS分析Fig.5EDS analysis of the MCMB electrode surface(a)before cycled in the electrolyte;(b)cycled in the electrolyte without additive;(c)cycled in the electrolyte with2%FEC 204No.2许杰等: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20.22、26.39Ω.两组数据结果显示,随着电压的降低,不含添加剂的膜阻抗值增大,而含有添加剂的膜阻抗明显降低,0.05V时,不含添加剂的膜阻抗比含有添加剂的膜阻抗高近50倍.由此可见,添加FEC后,在MCMB电极表面上形成了一层薄而稳定的、比较有利于锂离子通过的优良SEI膜,因此MCMB/Li电池的阻抗降低,电池的循环性能得到提高.2.5FEC反应机理研究从结构上来看,FEC比EC多了一个氟取代基团(如图8所示),此基团有很强的吸电子能力,因此可以解释在较高的电位下,FEC即可发生还原分解反应.由EDS分析知,添加FEC后,MCMB电极表面的SEI膜的主要成分元素有C、O、F,其中的F应是来自FEC的分解,由此提出图9所示的FEC分解反应机理,FEC中C襒O上的O与Li+有强配位作用,得到外界一个电子后还原生成一自由基负离子中间体M,M有很高的反应活性,比如可以发生二聚反应或与其它反应中间体发生反应生成其它产物等.在较高还原电位下,生成的含氟产物首先占据MCMB电极表面的活性位点,能有效抑制较低电位下电解液溶剂的分解.3结论在电解液中添加2%FEC能显著提高MCMB/ Li电池的比容量、循环性能等,且FEC对LiMn2O4材料没有消极作用.CV结果表明,添加剂FEC在较高的电位下发生了还原分解反应,有效地抑制了较低电位下电解液溶剂的分解还原,MCMB电极表面的SEI膜在首次放电过程中基本形成;SEM、EDS、EIS结果表明,在电解液中添加2%FEC,MCMB电极表面的SEI膜主要由FEC的分解产物形成,其膜层比较薄且稳定,有利于锂离子脱嵌,降低了MCMB电极上的SEI膜阻抗及电池的总阻抗. MCMB电极表面上形成性能优良的SEI膜是电池性能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FEC的分解反应机理.图9FEC的反应机理Fig.9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FEC图6MCMB/Li电池首次放电至不同电压时的Nyquist图Fig.6Nyquist plots for MCMB/Li cell measured atdifferent valtages(a)without additive;(b)with2%FEC图7MCMB/Li电池等效电路Fig.7Equivalent circuit for MCMB/Li cell图8EC和FEC的化学结构式Fig.8Chemical structures of EC and FEC205Acta Phys.-Chim.Sin.,2009Vol.25致谢:感谢福建创鑫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供FEC添加剂.References1Zhang,S.S.J.Power Sources,2006,162:13792Cai,Z.P.;Xu,M.Q.;Li,W.S.;Zuo,X.X.;Zhou,D.Y.Chinese Battery Industry,2008,13:68[蔡宗平,许梦清,李伟善,左晓溪,周代营.电池工业,2008,13:68]3Xie,X.H.;Chen,L.B.;Sun,W.;Xie,J.Y.J.Power Sources, 2007,174:7844Mogi,R.;Inaba,M.;Jeong,S.K.;Iriyama,Y.;Abe,T.;Ogumi,Z.J.Electrochem.Soc.,2002,149:A15785Abe,K.;Miyoshi,K.;Hattori,T.;Ushigoe,Y.;Yoshitake,H.J.Power Sources,2008,184:4496Bar-Tow,D.;Peled,E.;Burstein,L.J.Electrochem.Soc.,1999, 146:8247Peled,E.;Bar-Tow,D.;Merson,A.;Gladkich A.;Burstein,L.;Golodnitsky,D.J.Power Sources,2001,97-98:528Wu,Y.P.;Jiang,C.;Wan,C.;Holze,R.J.Power Sources,2002, 111:3299Cao,Y.L.;Xiao,L.F.;Yang,H.Z.Elctrochem.Solid-State Lett., 2003,6:A3010Pan,Q.M.;Guo,K.K.;Wang,L.Z.;Fang,S.B.J.Electrochem.Soc.,2002,149:A121811Aurbach,D.;Gamolsky,K.;Markovsky,B.;Gofer,Y.;Schmidt, M.;Heider,U.Electrochim.Acta,2002,47:142312Oesten,R.;Heider,U.;Schmidt,M.Solid State Ionics,2002,148: 39113Chen,G.;Zhuang,G.V.;Richardson,T.J.;Liu,G.Elctrochem.Solid-State Lett.,2005,8:A34414Hu,Y.S.;Kong,W.H.;Wang,Z.X.;Li,H.;Huang,X.J.;Chen, mun.,2004,6:12615Wrodnigg,G.H.;Besenhard,J.Q.;Winter,M.J.Power Sources, 2001,97-98:59216Matsuoka,O.;Hiwara,A.;Omi,T.;Toriida,M.;Hayashi,T.;Tanaka,C.;Saito,Y.;Ishida,T.;Tan,H.;Ono,S.S.;Yamamoto,S.J.Power Sources,2002,108:12817Ota,H.;Sakata,Y.;Inoue,A.;Yamaguchi,S.J.Electrochem.Soc., 2004,151:A165918Funabiki,A.;Inaba,M.;Ogumi,Z.;Yuasa,S.;Otsuji,J.;Tasaka,A.J.Electrochem.Soc.,1998,145:17219Komaba,S.;Itabashi,T.;Kaplan,B.;Groult,H.;Kumagai,N.mun.,2003,5:96220Ufheil,J.;Baertsch,M.C.;Wursig,A.;Novák,P.Electrochim.Acta,2005,50:1733.21Nakahara,H.;Yoon,S.Y.;Nutt,S.J.Power Sources,2006,158:6206。

vc成膜电位铁锂

vc成膜电位铁锂

VC(碳酸亚乙烯酯)是一种常用的电解液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中可以起到提高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作用。

在锂电池中,VC主要用于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从而保护电极材料不被电解液侵蚀。

VC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成膜电位通常为0.2-0.4V,这个电位范围是铁锂电池的充放电区间,因此VC可以在铁锂电池中形成SEI膜。

在铁锂电池中,VC的成膜电位通常比其他一些成膜添加剂要低,这有助于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更早地形成稳定的SEI膜,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VC可以在铁锂电池中形成SEI膜,但是VC的使用浓度和比例需要根据具体的电池体系和应用要求进行优化和调整。

此外,VC的使用也需要注意与其他电解液添加剂的相容性和协同效应。

解决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气胀现象的新方法

解决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气胀现象的新方法

!"#
气体产生机理分析
从气体的成分可以肯定, 气体的产生是由于电
!
结果与讨论 (图 1、 表 1) 2,
解液的分解造成的。一般的, 电解液在正极的分解 电压通常大于 4.5V ( Li - / Li + ) , 因此, 电解液在正极 上不易分解 (排出引入非设计杂质导致的局部氧化 分解等因素) 。由于负极碳材料具有较低的电极电 位, 电解液在负极表面形成大约 70 厚度的固体电 解质膜 ( SEI, , 以此来平衡 SOiid EiectrOiyte Interface) 负极材料带来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因此, 电解液的
!
时间 / S
CH3・+ SiO2
图2
Limn2 O4 气体组分气相色谱图 气体组份质谱分析结果 组份含量 / % LiCOO2 48.313 0.487 0.500 1.158 1.829 0 24.264 15.300 8.149 100 Limn2O2 41.941 1.646 1.294 4.399 0.630 0.245 21.678 14.829 13.339 100
( COIIege Of MateriaI, Harbin Science Univ. ,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The mechanism Of Iithium pOIymer battery sWOIIe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GC - MS) ,VC (1, 2 - divinyIene carbOnate)Was intrOduced tO induce the chain reactiOn Of the free radicaI spectrum tO prOduce the pOIycarbOnate Iithium. VC can catch the aIkyI free radicaI Which cOmes frOm the reactiOn Of eIectrOIyte reductiOn,remOve the pOssibiIity Of sWOIIen,nO by - effect tO eIectrOde materiaIs. SWOIIen phenOmenOn can be decreased, at the same time,testify the free radicaI mechanism Of sWOIIen. (1, ; ( sOIid eIectrOIyte Key words: Iithium pOIymer battery; sWOIIen,VC 2 - divinyIene carbOnate) free radicaI; SEI interface)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徐凯琪;苏伟;钟国彬;魏增福;王超【摘要】Lithium ion battery is the cor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nd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energy density electrode materials is crucial to develop next-generation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y.Silicon-carbon composit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one among all 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s, but its cycle life is still to be improved, especially for high capacity composites.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 has very high theoretical specific capacity, but in actual application its capacity decays rapidly,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large-scale commercialization.Therefo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s from aspects of its mechanism, major problems in commercialization, improving methods for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so on.It also looks forward future developing trend of 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s.%锂离子电池是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技术的核心,而开发高能量密度的正负极电池材料是发展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在所有硅基负极材料中,硅碳复合材料被认为最具发展前景,但其循环寿命仍有待提高,特别是高容量的硅碳复合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比容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量衰减较快,这严重影响了其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对此,从硅基负极材料的机理、商业化应用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以及其电化学性能的改善方法等几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期刊名称】《广东电力》【年(卷),期】2017(030)008【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硅负极;储能;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作者】徐凯琪;苏伟;钟国彬;魏增福;王超【作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80;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21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但可再生能源一般具有明显的间歇性,其产生的电能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直接大量接入电网将对整个电网系统产生强烈冲击。

碳酸亚乙烯酯在电解液中的作用

碳酸亚乙烯酯在电解液中的作用

碳酸亚乙烯酯在电解液中的作用
碳酸亚乙烯酯(VC)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常被用作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

它在电解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 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VC 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能够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减少电解液的分解和挥发,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2. 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VC 可以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SEI 膜,减少电极表面的副反应,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3. 提高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VC 可以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从而提高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

4. 提高电池的安全性:VC 可以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和挥发,减少电解液的泄漏和燃烧,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总之,碳酸亚乙烯酯在电解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提高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以及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碳酸乙烯亚乙酯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碳酸乙烯亚乙酯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LiPF6/EC+DMC+EMC(质量比1:l:1,
日本产,电池级)记为A组;向A组添加2%VEC(韩国产,电 池级),得到B组电解液。 正极组分为质量比95.0:2.5:2.5的LiMn204(河北产, 电池级)、导电炭黑Super-P(瑞士产,电池级)和聚偏氟乙烯 (PVDF,法国产,电池级);负极组分为质量比94.0:3.0:3.0 的石墨(深圳产,电池级)、导电炭黑Super-P和PVDF。分别

E/VC掷.L“u+) go
图1
Fig.1
L∥石墨电池的首次循环伏安扫描曲线
Initial CV
curves
of Li/graphite cells
从图1可知,在负向扫描时,随着石墨电极电位下降,相 比于使用A组电鳃液的电池,使用B组电解液的电池首先出 现还原电流峰。该峰出现在1.1—1.3 V(口s.Li/Li+)的范围 内,最大还原电流峰的电位为1.2 V,对应于VEC的还原电 位,说明此时成膜添加剂VEC优先于溶剂在石墨负极表面 发生了还原。在正向扫描时,使用B组电解液的电池,放电 电流峰值电位较高,说明电极的嵌脱锂阻抗较大,不利于嵌 脱锂反应。使用B组电解液的电池未出现与1.2 V处还原 峰对应的氧化峰,说明VEC的还原产物未发生可逆性氧化 反应,这为形成稳定的SEI膜提供了物质基础。 2.3电化学阻抗谱 L∥石墨扣式实验电池首次循环伏安扫描前后的电化学 阻抗谱见图2。
V;用CHl660D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对循环伏安扫描前后的
L∥石墨扣式实验电池进行交流阻抗测试,频率为0.01。10s Hz,交流振幅为5
mV。
1.2.2化成及充放电测试 用CT2001B型测试仪(武汉产)对电池进行充放电。 化成制度:0.1 A恒流充电至4.2 V,转恒压充电至电流 小于0.01 A,抽气封边后,恒流2 A放电至3.0

电解液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电解液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10 ℃ 下不同电解液电池的循环性能见图 1。
25 ∶50 ∶20 ∶5。
A、B、C、D 和 E 组的添加剂分别为:1. 0% VC( 厦门产,
电池级) +1. 0% PS( 厦门产,电池级) + 0. 5% VEC( 厦门产,
电池级) ;1. 5% MMDS( 厦门产,电池级) + 1. 0% LiDFOP ( 深
Information Engineering,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300,China;
2. Fujian Citychamp Ruimin New Energy Sci-Tech Co., Ltd., Fuzhou,Fujian 350301,China; 3. School of
ZHANG Rong-gang1 ,ZHANG Yu-xi2 ,WU Chen-yan3 ,LV Juan2
( 1. Fujian Province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引导性项目(2019H0041)
第6期
张荣刚,等:电解液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517
低温充电,尤其是快速充电,容易造成锂离子电池负极
成 660 mm ×59 mm 的负极片( 活性物质含量为 4. 3 g) 。
表面析出的原因 [1] 主要有:①低温下电解液的电导率变小;
(DTD) +0. 5%VEC+1. 0%LiDFOP;1. 0%MMDS+0. 5%VEC+1. 0%LiDFOP 和 1. 5%DTD+1. 0%LiDFOP。 A、B、C、D 和 E 组电

1,2-碳酸亚乙烯酯(VC)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产气的影响-1

1,2-碳酸亚乙烯酯(VC)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产气的影响-1

B101,2一壁壁垩圣煎壁(Vc)对壅鱼塑塞至堂产气的影响黄丽”、蔡惠群2郑明森2、董全峰2、尤金跨2、林祖赓2(卜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一厦大宝龙电池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2)目前1,2一碳酸亚乙烯酯(VC)作为添加剂越来越受重视川。

,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添加VC后,化成首圈形成的SEI层与未添加VC的电池有所差异,VC可以在电极表面上形成了聚合膜,但VC对电池产气的影响至今未见报导。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添加I%VC电池的气胀气体成分进行分析,并与未添加VC电池的气胀气体成分以及循环性能进行比较,初步探讨在电解液中添加1%VC后电池发生气胀的情况011、实验部分以LiC002为正极,石墨为负极,在三元电解液EC:DMC:EMC(按体积比l:l:1配比)中添加1%VC(体积比),支持电解质为LiPF。

,装配成700mA·h的电池。

制成的电池以0.02C充电至指定的电压V1,抽除产生的气体,然后阶跃至电压Vz后,恒压在v2充电24小时,抽出产生的气体进行分析。

其过程如图l所示。

2、结果与讨论本实验使用的气相色谱仪配置了热导检测器(TCD)和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

其中,TCD主要用于分析也,O。

№等气体,两FID主要用于分析c0,cH{,CO:,e:磁,Cz心,c:;H。

等气体。

现将电池在各个电压下产气情况列于表1。

图l实验设计方案表l基准电解液中添加I%VC电池化成各阶段产气分析从上述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I%VC添加剂对电池产气的影响很大。

在基准电解液中添加l%的VC后,电池在化成首圈的产气过程主要出现在充电电压2.5V以前,在25V之后,电池几乎不再产生气体。

这和我们以前研究发现末添加VC的电池在充电电压2.5V以后开始产生气体,在3.OV处产气最大,并且3.O~3.5V为产气的主要电位区间的结果1+黄驸(1976一).女,福建南平人,厦门大学硕士毕业生。

Biography:HUANGLi(1976~),female.nlasteL0\p中有较大的差别。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功能性添加剂设计及应用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功能性添加剂设计及应用

VC 还具备过充电保护功能。

具体的价值为:在智能手机刚刚大规模进入市场时,人们发现,无论是苹果的iPhone 系列还是三星的盖乐世系列手机,其系统的运行十分顺畅,出现卡顿、重启的几率远远低于其他手机。

但电池的性能却是初代智能机的“致命点”,原因在于,当天气过热或者过凉时,由于电池很可能受到损害,故手机系统会在非使用者“授意”的情况下,下达关机指令,目的在于保护电池。

很多时候,由于手机自动关机,导致使用者未能及时接收重要信息,耽误了很多重要事情。

将VC作为电解液功能性添加剂后,基于其良好的高低温性能与防气胀功能,能够大幅度提高电池的容量以及循环寿命,从而提高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在极端天气环境中的运行能力。

科学家认为,在高温环境下,如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存在VC ,则电解液中存在的六氟磷酸锂(LiPF 6)很容易分解为氟化锂(LiF)以及五氟化磷(PF 5)。

此两种物质在极短时间内,会在电解液中游离状的醇的作用下,经过化学反应,生成三氟氧磷(POF 3)。

与此同时,相关物质还会和EC(碳酸乙烯酯)反应,实现对电解液的分解。

在此之后,VC 能够及时捕获游离状的醇盐阴离子,并使更多的碳酸乙烯酯在电解液循环的过程中,与三氟氧磷发生反应,达到抑制电解质分解、促进热稳定有机磷酸酯形成的目的。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如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功能性添加剂VC 的含量占电解液总质量的3%,则电池内的电阻值会有所降低,可有效增加电能储存量,提高充电速率。

由此可见,以VC 为代表的碳酸酯类成膜添加剂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2 含硫添加剂含硫添加剂一般作为SEI 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是指液态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的一层覆盖在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

此种钝化层作为一种界面层,拥有固体电解质的特征,虽1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特性分析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为:作为电池中离子传输的载体。

新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合成与应用

新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合成与应用

新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合成与应用郭梦雅;宗成星;艾淑娟;付凤至;王琪;刘靖;孙冬兰;郭艳玲;郭也平【摘要】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苯环和环状碳酸酯的有机分子双(2,3-环碳酸甘油酯)对苯二甲酸酯、三(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三甲酸酯和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采用倍率测试、恒流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等手段研究了这些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循环20周前后球化石墨电极形貌的对比,发现含均苯四甲酸酯和均苯三甲酸酯的电解液球化石墨电极表面相对于空白电解液可形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固体电解质中间相膜(SEI),从而优化电极-电解液的界面性能,且电池电阻增加较小;在测试电池的倍率性能时发现,均苯四甲酸酯的加入可以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而对苯二甲酸酯的加入则未能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A series of organic molecules combined with benzene ring and cyclic carbonate as electrolyte additives, including terephthalicacidbis-( 2-oxo-[ 1, 3 ] dioxolan-4-ylmethyl ) ester ( TABE ) , benzene-1, 3, 5-tricarboxylic acid tris-( 2-oxo-[ 1, 3 ] dioxolan-4-ylmethyl ) ester ( BATE1 ) and benzene-1, 2, 4, 5-tetracarb-oxylic acid tetrakis-(2-oxo-[1,3]dioxolan-4-ylmethyl) ester(BATE2),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 effects of these additiv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were studied by rate capa-bility, constant current charge-discharge test,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 EIS )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SEM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substituents on benzene ring greatly influenced the interface between electrolyte and graphite.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electrolyte, a dense and stabl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 SEI ) film could be observed on the surface of thegraphite electrode with BATE1 or BATE2 after 20 charge-discharge cycles, which could optimize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electrode and the electrolyte and led to the less increase of battery resistance. The test of the rate capability of the battery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BATE2 could improve the rate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y;meanwhile TABE could make the battery' s performance worse.【期刊名称】《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年(卷),期】2017(038)010【总页数】7页(P1857-1863)【关键词】电解液添加剂;环碳酸甘油酯衍生物;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中间相膜【作者】郭梦雅;宗成星;艾淑娟;付凤至;王琪;刘靖;孙冬兰;郭艳玲;郭也平【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天津300457;杭州金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杭州31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 移动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更加迅速, 人们对化学电源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如集成电路的发展要求化学电源必须小型化; 电子器械、医疗器械和家用电器的普及不仅要求化学电源体积小, 还要求能量密度高、储存性能好[4,5]. 在此情况下, 研究大电流、高电压、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显得尤为重要.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由电池容量和充放电电压决定, 因此为了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需要使用高电压的电池材料体系. 高电压电解液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改善有机溶剂本身的耐氧化性; (2) 加入功能性添加剂[6,7]. 研究发现, 氟代碳酸酯溶剂[8]更加适合高压锂离子电池, 此外, 室温离子液体[9]和砜类[10]也常被用作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溶剂. 研究还发现, 使用纯砜基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虽然具有较高的稳定电位, 但循环性能较差, 加入碳酸亚乙烯酯(VC)添加剂可改善电池循环性能[11]. 通常情况下, 电解液添加剂只需少量加入(一般体积分数不超过5%)就能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 现已发现CO2[12,13]、SO2[13,14]、碳酸锂(Li2CO3)[15]、二草酸硼酸锂(LiBOB)[16]、 VC [17,18]、苯甲醚[19]和12-冠-4醚[20]等大量添加剂. 近几年研究发现, 将5%~20%(质量分数)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添加到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质量比1∶1%)的电解液中不仅可以在负极表面形成一层薄而均匀并具有较低离子迁移阻力的固体电解质中间相膜(SEI), 而且可以提高全电池的首次循环性能和容量[21]. 商业化的锂电池电解液多选择线状碳酸酯[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和碳酸甲基乙基酯(EMC)等]和环状碳酸酯[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丙烯酯(PC)等]非水有机溶剂. 这些有机溶剂对SEI膜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单一的有机溶剂在性能上很难达到实际要求, 目前多使用线型和环型碳酸酯的混合溶剂[22~26]. 本课题组[27,28]开展了兼具线型和环型碳酸酯的双(2,3-环碳酸甘油酯)草酸酯、双(2,3-环碳酸甘油酯)丁二酸酯和三(2,3-环碳酸甘油酯)硼酸酯的合成工作, 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这3种添加剂均能对电池性能产生积极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在石墨电极表面形成的稳定且具有保护性的SEI膜可以抑制电解质分解并有效防止石墨电极被破坏. 本文采用2,3-环碳酸甘油酯分别与对苯二甲酰氯、 1,3,5-均苯三甲酰氯和1,2,4,5-均苯四甲酰氯酯化反应, 合成了双(2,3-环碳酸甘油酯)对苯二甲酸酯(简称为对苯二甲酸酯, TABE), 三(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三甲酸酯(简称为均苯三甲酸酯, BATE1)和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简称为均苯四甲酸酯, BATE2), 分子结构见图1, 并将这3种碳酸酯衍生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苯环上线型和环型碳酸酯的取代个数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1.1 试剂与仪器对苯二甲酰氯(纯度99%)和1,3,5-均苯三甲酰氯(纯度998%), 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 四氢呋喃(分析纯), 天津市化学试剂供销中心; 二氯甲烷(分析纯), 天津市富起化工有限公司; 丙酮(分析纯), 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 氩气(纯度99.999%), 惠州市惠阳华隆工业气体有限公司; 铝箔(电池级), 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解液[1 mol/L LiPF6/EC+DMC(体积比1∶1)], 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球化石墨(电池级), 江门市荣炭电子材料公司; 聚偏二氟乙烯(电池级), 亚什兰集团公司; 导电石墨和中间相炭微球(MBMC)(电池级), 上海汇平化工有限公司.VECTOR 22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 AV300 型核磁共振波谱仪(德国Bruker公司); 5V5mA 高精度电池性能测试系统(深圳市新威尔电子有限公司), 放电截止电压0.005 V, 充电截止电压2.000 V, 充放电电流强度为0.1C; IM6e 电化学工作站(德国Zahner公司), 测试频率范围10 kHz~100 mHz, 振动电压5 mV, 从高频到低频扫描; KYKY-EM3200A扫描电子显微镜(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1.2 实验过程1.2.1 双(2,3-环碳酸甘油酯)对苯二甲酸酯的合成将碳酸甘油酯(碳酸甘油酯的具体合成方法参照文献[28])和对苯二甲酰氯(摩尔比为2∶1)以无水四氢呋喃作溶剂, 在0 ℃且氮气保护的条件下反应4 h, 生成双(2,3-环碳酸甘油酯)对苯二甲酸酯粗产物, 粗产物在二氯甲烷溶剂中重结晶得到纯净产物, 产率30.6 %. 1H NMR(400 MHz,DMSO-d6), δ: 8.12~8.03(m, 4H), 5.25~5.16(m, 2H), 4.70~4.58(m, 4H),4.58~4.43(m, 4H).1.2.2 三(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三甲酸酯的合成将碳酸甘油酯和1,3,5-均苯三甲酰氯(摩尔比为3.5∶1)以无水丙酮作溶剂, 在0 ℃且氮气保护条件下反应12 h, 生成三(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三甲酸酯粗产物, 粗产物在蒸馏水中多次洗涤得到纯净产物, 产率74.95%. 1H NMR(400 MHz, DMSO-d6), δ: 8.74~8.62(s, 3H), 5.22(dd, J=7.8, 5.2 Hz, 3H), 4.84~4.62(m, 6H), 4.62~4.42(m, 6H).1.2.3 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的合成将碳酸甘油酯和1,2,4,5-均苯四甲酰氯(参照文献[30]方法合成)(摩尔比为5∶1)以无水丙酮作溶剂, 在0 ℃且氮气保护的条件下反应12 h, 生成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粗产物, 粗产物在二氯甲烷溶剂中重结晶得到纯净产物, 产率25.46%. 1H NMR(400 MHz, DMSO-d6), δ: 8.17(s, 2H), 5.21~5.09(m, 4H), 4.61(dd, J=15.0, 5.7 Hz, 8H), 4.54~4.42(m, 8H).1.2.4 电解液的制备采用1 mol/L LiPF6/EC+DMC(体积比1∶1)作为基础电解液体系, 根据添加剂在该电解液中的溶解度, 确定添加剂的加入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5%, 0.7%和1.0%. 移取一定量的基础电解液并称取相应质量的添加剂于试剂瓶中, 充分摇匀使其溶解完全, 放置备用. 所有电解液的配制过程均在氩气(Ar)氛围Super1220/750/900超级净化手套箱[米开罗(中国)有限公司, O2<1.43 mg/m3, H2O<0.80 mg/m3]中进行.1.2.5 电池的组装将质量比为90∶5∶5的干燥球化石墨、聚偏二氟乙烯和导电石墨置于玛瑙研钵中, 加入适量的分散剂N-甲基吡咯烷酮并研磨均匀, 得浆料; 将浆料均匀涂敷在铜箔上, 于100 ℃真空中干燥12 h后在室温(25 ℃)下压实, 得极片; 将极片剪成直径为13 mm的圆片制成电极, 以锂箔为对电极, AC-1681型聚烯烃膜(旭化成株式会社)为隔膜, 制作成CR2025扣式半电池, 电池组装在手套箱中进行.2.1 添加剂浓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电解液添加剂对苯二甲酸酯、均苯三甲酸酯和均苯四甲酸酯在加入量分别为0.5%, 0.7%, 1.0%时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通过测试发现, 3种电解液添加剂均在加入量为0.7%时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下面以不同浓度的均苯四甲酸酯对锂离子电池倍率性能的影响为例做介绍.以均苯四甲酸酯作为电解液添加剂, 对空白电解液及含0.5%, 0.7%和1.0%添加剂电解液下的Li/MCMB半电池进行倍率性能测试, 结果如图2所示. 可见, 所有电池的放电容量均随倍率的增大而减小, 且倍率越大放电容量衰减越快; 添加剂的加入量为0, 0.5%和0.7%的电解液的倍率性能曲线十分接近, 其中均苯四甲酸酯加入量为0.7%时的放电容量稍高些, 空白电解液的次之, 均苯四甲酸酯加入量为0.5%时稍低些; 当均苯四甲酸酯加入量增至1.0%时, 放电容量下降十分明显, 且容量衰减也很快. 可见, 均苯四甲酸酯的加入量对电池倍率性能有很大影响, 控制其加入量为0.7%左右时可对电池性能产生积极作用.2.2 不同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2.2.1 对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循环性能是衡量二次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直接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图3给出了以1 mol/L LiPF6/EC+DMC(体积比1∶1)作为基础电解液体系, 加入质量分数为0.7%的对苯二甲酸酯、均苯三甲酸酯和均苯四甲酸酯时锂半电池的循环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 无添加剂时, 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47.8 mA\5h/g, 循环20周后, 其放电比容量衰减至325.8 mA\5h/g, 容量保持率为93.7%, 循环15周后, 放电容量出现较快衰减. 当在电解液中分别添加0.7%的对苯二甲酸酯、均苯三甲酸酯和均苯四甲酸酯时, 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均减小, 这是由于首周循环形成SEI膜要消耗部分的锂, 即消耗部分的电池容量导致的[31]. 如果形成的SEI膜不稳定, 负极材料膨胀会导致其破损并重新形成, 这就会导致容量逐渐衰减. 但均苯四甲酸酯加入后其放电容量随充电次数的增多趋于平稳, 尤其循环16周后, 空白电解液中的放电比容量明显低于含均苯四甲酸酯的电解液. 说明石墨负极形成的电解液保护膜相对稳定, 能够阻止电解液-电极间进一步反应, 即均苯四甲酸酯作为电解液添加剂能够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相对而言, 均苯三甲酸酯和对苯二甲酸酯的加入使电池的放电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出现一定波动, 这可能是由电池的性能降低或者由于测试环境不稳定引起的, 也可能与添加剂的黏度有关[32].2.2.2 对锂离子电池循环效率的影响电池的恒流充放电循环效率-循环次数曲线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 无添加剂时, 电池的初始循环效率为90.9%, 第2周的循环效率为98.5%, 前20周平均循环效率为99.1%. 当在电解液中分别添加0.7%的对苯二甲酸酯、均苯三甲酸酯和均苯四甲酸酯后, 电池的初始循环效率分别为85.5%, 89.5%, 90.7%, 第2周的循环效率分别为99.3%, 98. 6%, 99.2%, 前20周的平均循环效率分别为99.8%, 99.2%, 99.6%. 含添加剂的电池初始循环效率低于空白电池, 这可能是添加剂在球化石墨负极上较早地还原并形成一层厚厚的钝化保护膜, 阻碍了Li+的顺利迁移, 导致初始循环效率较低. 但从第2周开始出现较高的充放电循环效率和较高的平均循环效率, 说明添加剂的加入对电解液与电极的兼容性没有不利影响.2.2.3 对锂离子电池倍率性能的影响目前, 通过对电池进行高倍率放电测定放电容量来研究其倍率性能已成为电池性能评价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不同电解液下测得的倍率性能曲线如图5所示. 可见, 所有电池的放电容量均随倍率的增大而减小, 且倍率越大放电容量衰减越快. 当充放电倍率达到0.7C时, 以0.7%均苯四甲酸酯作添加剂的体系放电容量达到191.2 mA\5h/g, 比不含添加剂的体系高出31.3mA\5h/g. 然而含有均苯三甲酸酯和对苯二甲酸酯的体系放电容量始终显著低于空白电解液体系, 其中含均苯三甲酸酯的体系最为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含均苯四甲酸酯的电解液在石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SEI膜, 阻止了电解液与电极间的进一步反应, 从而具有较高的放电容量. 从图中整体趋势来看, 均苯四甲酸酯加入后电池的放电容量从第11个循环即0.7C倍率时开始高于不含添加剂的电解液, 说明在0.7C的高倍率下均苯四甲酸酯的加入可以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 此外, 电池的放电容量恢复良好, 可以再次使用0.2C倍率下的电流密度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33]. 相比之下, 含均苯三甲酸酯和对苯二甲酸酯的电解液放电容量衰减速度明显大于不含添加剂的电解液, 尤其添加剂均苯三甲酸酯的加入使电池的放电容量成直线下降, 未能对电池倍率性能产生积极影响.2.2.4 对锂离子电池阻抗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添加剂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机理, 对电池阻抗进行了测试. 图6(A)为恒流充放电循环2周后的交流阻抗曲线. 可以看出, 除了含有对苯二甲酸酯的电解液曲线, 其它含不同电解液电池的交流阻抗曲线表现出相似的阻抗行为: 在高频到中频区域有一个半圆, 反映了SEI膜的界面阻抗和电荷转移阻力, 半圆的直径与电荷转移阻力相关, 半圆直径越小, 电荷转移阻力越小且导电率越高[34]. 低频区的斜线部分反映了在电极材料中离子扩散过程所产生的瓦尔堡阻抗[35]. 从图6(A)中可以看出, 高频区半圆的圆心并不在x轴上, 而是落在x轴的下方, 形成了一个压扁的半圆, 产生了半圆旋转现象. 这可能是因为电极/电解液界面不均匀造成的, 比如电极表面粗糙引起双电层电容的变化和电场不均匀. 加入添加剂均苯四甲酸酯和均苯三甲酸酯后, 电池的阻抗没有明显变化, 但加入对苯二甲酸酯后, 电池的初始电阻明显变大, 说明对苯二甲酸酯对电池内阻有负面影响. 循环20周后[图6(B)], 高频区半圆的半径相对于循环2周后整体变大, 说明极化内阻变大, 但加入均苯四甲酸酯和均苯三甲酸酯的电池比不含添加剂的电池增加得小, 低频区含有添加剂的电池的扩散直线斜率略小于不含添加剂的, 说明添加剂的加入有助于锂离子扩散[36]. 通过交流阻抗测试发现, 均苯四甲酸酯和均苯三甲酸酯的加入可以阻碍电池内阻的增加, 但是对苯二甲酸酯的加入对电池内阻有负面影响.2.2.5 对锂离子电池电极表面形貌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不同添加剂对球化石墨的影响,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循环20周后石墨电极的形貌进行了观察, 如图7所示. 未经循环的新鲜电极表面比较粗糙, 石墨颗粒间有少量黏结剂与导电剂[图7(A)]. 图7(B)是不含添加剂的电解液循环20周后的石墨电极表面的SEM照片. 图7(C)~(E)分别是含7%对苯二甲酸酯、均苯三甲酸酯和均苯四甲酸酯的电解液循环20周后石墨电极表面的SEM照片. 对比图片可以看到, 不含添加剂的电解液循环20周后石墨电极表面较光滑, 未观察到石墨颗粒, 被一层厚厚的SEI膜覆盖[37], 但形成的SEI膜欠佳. 图7(C)~(E)显示石墨表面有局部的薄片剥离, 颗粒的粗糙度有所降低, 颗粒表面变得较光滑, 均有SEI膜生成. 与图7(B)相比, 图7(E)表面形成的SEI膜均匀密致, 图7(D)表面形成的SEI膜虽比图7(B)表面薄很多, 但还是比图7(E)表面形成的SEI膜要厚一些. 在电池中, SEI膜越厚, 锂离子的传导路径就越长, 从而使电池内阻增大. 这也和交流阻抗测试所得的结果一致. 此外, SEI膜能有效防止溶剂分子的共嵌入, 避免溶剂分子对电极材料造成破坏, 对负极材料产生保护作用, 增加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 图7(C)形成的SEI膜太薄且不均匀, 未完全覆盖石墨电极表面, 无法对电极材料起到保护作用. 因此, 均苯四甲酸酯和均苯三甲酸酯能够改善石墨电极的表面形貌, 对电极-电解液的界面性能产生积极影响, 对苯二甲酸酯则未起到保护电极的作用.设计合成了3种基于基于苯环和环状碳酸酯的有机分子. 通过对3种添加剂的研究发现, 双(2,3-环碳酸甘油酯)对苯二甲酸酯和三(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三甲酸酯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未能对电池产生积极影响, 而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可在石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均匀的SEI膜, 有效地保护电极材料, 改善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明显提高电池的循环效率. 这可能得益于苯环上的4个碳酸甘油酯基团和苯环能有效改善电解液与球化石墨之间的界面, 并形成致密的保护性SEI膜, 限制添加剂和有机溶剂嵌入到球化石墨负极中, 从而提高电池性能.Keywords Electrolyte additive; Derivatives of glycerol carbonate; Lithim ion battery;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 film【相关文献】[1] Armand M., Tarascon J. M., Nature, 2008, 451(7), 652—658[2] He X. G., Yang G. L., Sun L. Q., Xie H. M., Wang R. S.,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0, 31(11), 2148—2152(和兴广, 杨桂玲, 孙立群, 谢海明, 王荣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11), 2148—2152)[3] Qiu C. G., Liu L. N., Du F., Yang X., Wang C. Z., Chen G., Wei Y. J., Chem. Res.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 31(2), 270—275[4] Chen J., Tao Z. L., Gou X. L., Chemical Power Sources,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Beijing, 2005, 46—50(陈军, 陶占良, 苟兴龙. 化学电源,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46—50)[5] Xie M., Wang K. K., Chen R. J., Li L., Wu F., Chem. Res.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 31(3), 443—446[6] Ren Y., Wen Y., Lian F., Qiu W. H., Chemistry, 2015, 78(2), 107—112(任岩, 文焱, 连芳, 仇卫华. 化学通报, 2015, 78(2), 107—112)[7] Yu J. Y., Qian Z. H., Zhao M., Wang Y. J., Niu L., Chem. Res.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 29(2), 374—378[8] Sharabi R., Markevich E., Fridman K., Gershinsky G., Salitra G., Aurbach D., Semrau G., Schmidt M. A., Schall N., Bruenig C., Electrochem. Commun., 2013, 28(1), 20—23[9] Luo X. W., Th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lyte Containing Tetrafluoroborate Ionic Liquid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015(罗兴武. 四氟硼酸离子液体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应用, 淄博: 山东理工大学, 2015)[10] Eom J. Y., Jung I. H., Lee J. H., J. Power Sources, 2011, 196(22), 9810—9814[11] Yang X. L., Wang Y., Cao H. K., Xu X. M., Chin. J. Power Sources, 2012, 36(8), 1235—1238(杨续来, 汪洋, 曹贺坤, 徐小明. 电源技术, 2012, 36(8), 1235—1238)[12] Aurbach D., Chusid O., Carmeli Y., Babai M., Yamin H., J. Electrochem., 1994, 141(3), 603—611[13] Zhang Y., Feng H., Zhang A. Q., Zhang C. F., Zhang P., Ionics, 2011, 17(8), 677—682[14] Ein-Eli Y., Thomas S. R., Koch V. R., J. Electrochem. Soc., 1997, 144(4), 1159—1165[15] Tian L. L., Zhuang Q. C., Wang R., Cui Y. L., Fang L., Qiang Y. H.,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0, 31(12), 2468—2473(田雷雷, 庄全超, 王蓉, 崔永莉, 方亮, 强颖怀.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12), 2468—2473)[16] Zhang S. S., Xu K., Jow T. R., J. Power Sources, 2006, 156, 629—633[17] Wang D. Y., Sinha N. N., Burns J. C., Petibon R., Dahn J. R., J. Power Sources, 2014,270, 68—78[18] Sato K., Zhao L. W., Okada S., Yamaki J., J. Power Sources, 2011, 196, 5617—5622[19] Huang W. H., Yan Y. S., Wan C. R., Jiang C. Y., Ying J. R., Chin. J. Power Sources, 2001, 25(2), 91—93(黄文煌, 严玉顺, 万春荣, 姜长印, 应皆荣. 电源技术, 2001, 25(2), 91—93)[20] Shu Z. X., McMillan R. S., Murray J. J., Appl. J. Electrochem., 1996, 41, 2753—2759[21] Bordes A., Eom K., Fuller T. F., J. Power Sources, 2014, 257, 163—169[22] Yao Y. Y., The Performance Study of NaODFB and LiBOB as Additiv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lyt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2015(姚洋洋.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NaODFB和LiBOB的性能研究,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15)[23] Capiglia C., Saito Y., Kageyama H., Mustarelli P., Iwamoto T., Tabuchi T., Tukamoto H., J. Power Sources, 1999, 81/82, 859—892[24] Xiao L. F., Ai X. P., Yang H. X., Cao Y. L., Battery Bimonthly, 2004, 34(1), 10—12(肖利芬, 艾新平, 杨汉西, 曹余良. 电池, 2004, 34(1), 10—12)[25] Xiao L. F., Cao Y. L., Ai X. P., Yang H. X., Electrochimica Acta, 2004, 49, 4857—4863[26] Wang L. S., Study on Performance of the Several Lithium-ion Battery Electrolytes Based on LiPF6,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2006(王立仕. 基于LiPF6的几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性能研究,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06)[27] Xiao D. G., liu J., Guo Y. P., Li R. J., Sun D. L., Chin. J. Power Sources, 2017, 41(5), 681—683(肖大刚, 刘靖, 郭也平, 李汝娟, 孙冬兰. 电源技术, 2017, 41(5), 681—683)[28] Xiao D. G., Liu J., Li R. J., Guo Y. P., Zong C. X., Sun D. L., Feng W., Int. J. Metall. Mater. Eng., 2016, 2, 1—6[29] Sun D. L., Li R. J., Cheng S. L., Xiao D. G., Dong D. X., J. Jilin University(Sci. Ed.), 2015, 53(5), 1049—1053(孙冬兰, 李汝娟, 程绍玲, 肖大刚, 董丹霞.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53(5), 1049—1053)[30] Zhao Q. Y., Effect of Carbonate as Plasticizers on the P(MMA-AN)-based Gel Electrolyt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2014(赵庆云. 以碳酸酯为增塑剂的 P(MMA-AN)基凝胶电解质的研究,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学, 2014)[31] Li F. Q., Lai Y. Q., Zhang Z. A., Gao H. Q., Yang J., Acta Phys. Chim. Sin., 2008, 24(7), 1302—1306(李凡群, 赖延清, 张治安, 高宏权, 杨娟. 物理化学学报, 2008, 24(7), 1302—1306)[32] Balakrishnan P. G., Ramesh R., Kumar T. P., J. Power Sources, 2006, 155, 401—414[33] Li Y., Lian F., Ma L. L., Liu C. L., Yang L., Sun X. M., Chou K. C., Electrochim. Acta, 2015, 168, 261—270[34] Ryou M. H., Lee D. J., Lee J. N., Lee Y. M., Park J. K., Choi J. W., Adv. Energy Mater., 2012, 2(6), 645—650[35] Chen S. B., Wu X. M., Chen S., Ding Q. C., He H. L., Chemistry, 2016, 45(1),18—25(陈守彬, 吴显明, 陈上, 丁其晨, 何海亮. 化学通报, 2016, 45(1),18—25)[36] Yang C. H., Study on AC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PO4 as Cathode Materials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2015(杨传浩.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交流阻抗的研究, 山东: 山东科技大学, 2015)[37] Xu J., Yao W. H., Yao Y. W., Wang Z. C., Yang Y., Acta Phys. Chim. Sin., 2009, 25(2), 201—206(许杰, 姚万浩, 姚宜稳, 王周成, 杨勇. 物理化学学报, 2009, 25(2), 201—206) Abstract A series of organic molecules combined with benzene ring and cyclic carbonate as electrolyte additives, including terephthalicacidbis-(2-oxo-[1,3]dioxolan-4-ylmethyl)ester(TABE), benzene-1,3,5-tricarboxylic acid tris-(2-oxo-[1,3]dioxolan-4-ylmethyl) ester(BATE1) and benzene-1,2,4,5-tetracarb-oxylic acid tetrakis-(2-oxo-[1,3]dioxolan-4-ylmethyl) ester(BATE2),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 effects of these additiv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were studied by rate capability, constant current charge-discharge test,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substituents on benzene ring greatly influenced the interface between electrolyte and graphite.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electrolyte, a dense and stabl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 film could be observ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graphite electrode with BATE1 or BATE2 after 20 charge-discharge cycles, which could optimize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electrode and the electrolyte and led to the less increase of battery resistance. The test of the rate capability of the battery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BATE2 could improve the rate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y; meanwhile TABE could make the battery’s performance worse.。

1_2-碳酸亚乙烯酯(VC)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产气的影响

1_2-碳酸亚乙烯酯(VC)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产气的影响

B101,2一壁壁垩圣煎壁(Vc)对壅鱼塑塞至堂产气的影响黄丽”、蔡惠群2郑明森2、董全峰2、尤金跨2、林祖赓2(卜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一厦大宝龙电池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2)目前1,2一碳酸亚乙烯酯(VC)作为添加剂越来越受重视川。

,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添加VC后,化成首圈形成的SEI层与未添加VC的电池有所差异,VC可以在电极表面上形成了聚合膜,但VC对电池产气的影响至今未见报导。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添加I%VC电池的气胀气体成分进行分析,并与未添加VC电池的气胀气体成分以及循环性能进行比较,初步探讨在电解液中添加1%VC后电池发生气胀的情况011、实验部分以LiC002为正极,石墨为负极,在三元电解液EC:DMC:EMC(按体积比l:l:1配比)中添加1%VC(体积比),支持电解质为LiPF。

,装配成700mA・h的电池。

制成的电池以0.02C充电至指定的电压V1,抽除产生的气体,然后阶跃至电压Vz后,恒压在v2充电24小时,抽出产生的气体进行分析。

其过程如图l所示。

2、结果与讨论本实验使用的气相色谱仪配置了热导检测器(TCD)和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

其中,TCD主要用于分析也,O。

№等气体,两FID主要用于分析c0,cH{,CO:,e:磁,Cz心,c:;H。

等气体。

现将电池在各个电压下产气情况列于表1。

图l实验设计方案表l基准电解液中添加I%VC电池化成各阶段产气分析从上述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I%VC添加剂对电池产气的影响很大。

在基准电解液中添加l%的VC后,电池在化成首圈的产气过程主要出现在充电电压2.5V以前,在25V之后,电池几乎不再产生气体。

这和我们以前研究发现末添加VC的电池在充电电压2.5V以后开始产生气体,在3.OV处产气最大,并且3.O~3.5V为产气的主要电位区间的结果1+黄驸(1976一).女,福建南平人,厦门大学硕士毕业生。

Biography:HUANGLi(1976~),female.nlasteL0\p中有较大的差别。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成膜添加剂乙烯基亚硫酸乙烯酯的电化学行为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成膜添加剂乙烯基亚硫酸乙烯酯的电化学行为

2009年第67卷化学学报V ol. 67, 2009第22期, 2531~2535 ACTA CHIMICA SINICA No. 22, 2531~2535yyang@*E-mail:Received May 5, 2009; revised July 3, 2009; accepted July 20, 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 20473068, 29985310)及国家“973”计划(No. 2007CB209702)资助项目.2532化学学报V ol. 67, 2009降[4,5]. 文献中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包括对石墨材料进行包覆[6]以及选择合适的添加剂[7~10]. 其中成膜添加剂能够优先于PC在石墨表面还原, 形成一层致密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 起到了阻止PC和溶剂化锂离子对石墨结构的破坏作用[7~10].有机碳酸酯如碳酸亚乙烯酯(VC)[7]或乙烯基碳酸乙烯酯(VEC)[8]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成膜型添加剂, 它们因含有不饱和双键而活性较高, 都能在电化学过程先于PC分解, 有效改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另一类含有亚硫酸酯官能团的添加剂如亚硫酸乙烯酯(ES)[9]或亚硫酸丙烯酯(PS)[10]加入到PC基电解液中, 也能在石墨表面形成稳定的SEI膜, 从而阻止PC和溶剂化锂离子对石墨结构的破坏.因此本文选择具有不饱和双键和亚硫酸酯双官能团的乙烯基亚硫酸乙烯酯(VES)作为锂离子电池成膜添加剂, 并对其加入到PC基电解液中后, 在中间相碳微球(CMS)和磷酸铁锂电极材料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1 实验部分将添加剂VES (C4H6SO3)和ES (C2H4SO3)(福建创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福州)用4 Å分子筛在氩气气氛下浸泡干燥, LiClO4(国泰华荣化工新能源有限公司, 张家港)在120 ℃下真空干燥10 h后迅速转移至充满氩气气氛的手套箱中(Labmaster100, Mbraun, 德国), 在手套箱中分别配制1 mol/L LiClO4/PC, 1 mol/L LiClO4/PC+5%VES (V/V)和1 mol/L LiClO4/PC+5%ES (V/V)的电解液.电解液离子电导率的测量由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拟合得到, 交流阻抗谱在CHI608A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上测定, 所用电极为铂电极, 电解池常数用0.1 mol/L KCl溶液进行校准. 在手套箱中将一定量的电解液装入电解池中, 插入铂电极并密封, 在238~303 K区间内进行测量, 交流激励信号的振幅为±10 mV, 频率范围为1 Hz~100 kHz.将中间相碳微球(杉杉科技, 东莞)、碳黑和PVDF 按照85∶5∶10的质量比球磨混合, 然后将混合均匀的浆液涂覆在干净干燥的铜箔上, 80 ℃真空干燥5 h后用油压机在20 MPa压力下压实制得电极片, 放于氩气手套箱中备用. 将CMS电极片与金属锂组装成扣式电池, 室温下用充放电测试系统(Land CT2001A, 武汉)在2~0.005 V电压区间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 电流为32 mA/g. 以CMS为工作电极, 金属锂箔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 在CHI604A电化学工作站上(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进行循环伏安测试, 扫描速率为0.2 mV/s, 电压范围为3~0.005 V.将LiFePO4、碳黑和PVDF按照78∶12∶10质量比混合, 以铝箔为集流体, 组装成为LiFePO4/Li电池, 在2.0~3.9 V范围内进行充放电测试, 充放电电流前三次循环为30 mA/g, 随后为150 mA/g. 以LiFePO4为工作电极, 金属锂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 在CHI604A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线性伏安扫描, 扫描速率为0.5 mV/s, 电压范围从开路电压(OCP)扫描至7.0 V.将含有1 mol/L LiClO4/PC电解液的CMS/Li电池充电10 h和含有1 mol/L LiClO4/PC+5%VES电解液的CMS/Li电池充电至0.005 V后在手套箱中拆开, 取出工作电极, 用PC冲洗, 在手套箱过渡仓中真空干燥2 h. 用LEO-1530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德国LEO 公司, 德国)和电子能谱仪(EDS, O xford Instrument, 英国)分别对电极材料表面进行形貌观察和成分分析.2 结果与讨论由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可知[11], VES的最低未占据轨道能量(E LUMO)远低于PC的, 根据前线轨道理论, 分子最低未占据轨道对应于分子的还原电位, 一般认为分子最低未占据轨道能量越低, 还原性越好. 所以, 添加剂VES比溶剂PC具有更强的得电子能力, 更易于在电极表面还原.图1是不同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由图1a可以看出, PC基电解液在238 K时离子电导率仍高达0.48 mS/cm, 具有较好的低温导电性能. 当电解液中含有5%VES时, 虽然离子电导率略有降低, 但在238 K时仍有0.40 mS/cm (图1b), 保持了电解液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图1(a) 1 mol/L LiClO4/PC, (b) 1 mol/L LiClO4/PC+5%VES 和(c) 1 mol/L L iClO4/VES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Figure 1 Conductivity vs. temperature diagrams of (a) 1 mol/L LiClO4/PC, (b) 1 mol/L L iClO4/PC+5%VES and (c) 1 mol/L LiClO4/VES electrolytesNo. 22姚万浩等: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成膜添加剂乙烯基亚硫酸乙烯酯的电化学行为2533图2为CMS/Li 电池分别在无添加剂和有添加剂VES 的PC 基电解液中前两周的充放电曲线. 没有添加剂的PC 基电解液中(图2a), 仅在0.87 V 左右有一个长的放电平台, 其对应于PC 和溶剂化锂离子共同嵌入石墨电极层间, 最终导致石墨结构遭到破坏[4]. 然而加入5%VES 后, CMS 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电化学行为(图2b): 在1.55 V 左右处出现一个放电平台, 这对应于VES 在电极表面的还原分解, 随后在0.25~0.005 V 处出现对应于锂离子在石墨层间的嵌入和脱出的充放电平台. 第二周充放电曲线中1.55~0.8 V 处没有再出现放电平台, 显示出正常的充放电曲线, 这说明CMS 表面已经形成了稳定的SEI 膜. 另外, 对比使用不同添加剂VES 或ES 电池的循环性能可以看出(图3), 含有添加剂ES 电池的图2 CMS/Li 电池在 (a) 1 mol/L L iClO 4/PC 和(b) 1 mol/L LiClO 4/PC +5%VES 电解液中前两周的充放电曲线Figure 2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rge/discharge curves of CMS/Li cells using (a) 1 mol/L LiClO 4/PC and (b) 1 mol/L Li-ClO 4/PC +5%VES as electrolytes图3 CMS/Li 电池在(a1) (a2) 1 mol/L LiClO 4/PC +5%VES 和(b1) (b2) 1 mol/L LiClO 4/PC +5%ES 两种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a1, b1)代表放电比容量, (a2, b2)代表充电比容量, 电流密度为32 mA/g, 电压范围为2.0~0.005 V vs. Li/Li +Figure 3 Cycle performances of CMS/Li cells in two kinds of electrolytes, (a1) (a2) 1 mol/L LiClO 4/PC +5%VES and (b1) (b2) 1 mol/L LiClO 4/PC +5%ES(a1, b1) discharge capacity density, (a2, b2) charge capacity density, cu rrent density =32 mA/g, cutoff voltage =2.0~0.005 V vs . Li/Li +首次充电容量仅有281.4 mAh/g, 库仑效率也只有50.1%. 而含有添加剂VES 电池的首次充电容量达到316.3 mAh/g, 库仑效率达到78.5%, 而且随后库仑效率接近100%.然而, 由前期研究结果可知[11], 当以人造石墨(CAG)为工作电极, 电解液中含有5%VES 并不能阻止PC 和溶剂化锂离子的共嵌, 这是由于CMS 和人造石墨结构和形貌上的差别, 致使它们在同种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也有差异[12]. 拉曼光谱在分析石墨结构方面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13]. 一般地, 在碳材料的拉曼光谱中, 在1578和1329 cm -1附近出现两个峰, 1578 cm -1为石墨化碳sp 2电子结构对应E 2g 振动模式, 称为G 线; 1329 cm -1为无定形碳sp 3电子结构对应A 1g 振动模式, 称为D线. D/G 峰强度之比R 与端面和石墨化程度有关, 峰强度比R 越小, 端面越少, 石墨化程度越高. 图4是人造石墨(CAG)和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CMS)的拉曼光谱, 从图中可以看出, CMS 中峰强度比R 相对较大, 说明CMS 的石墨化程度比较低. 因此, 少量的VES 就能在CMS 表面形成SEI 膜, 阻止PC 和溶剂化锂离子的共嵌.图4 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CMS)和人造石墨(CAG)的拉曼光谱Figure 4 Raman spectra of the CMS and CAG图5是CMS 电极在不同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由图可知, 在无添加剂的PC 基电解液中(图5a), 0.87 V 左右开始出现由PC 和溶剂化锂离子共嵌引起的还原峰,而在低于0.25 V 的锂离子在碳材料层间的嵌入脱出峰却没有出现, 说明CMS 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被破坏. 但是当向电解液中加入5%VES 后, 在首次嵌锂过程中(图5b), 在1.75~1.10 V 观察到还原峰, 这对应于VES 在电极表面的还原分解, 此外, 在低于0.25 V 出现了锂离子在石墨层间的嵌入脱出峰, 第二周就表现出典型的CMS 循环伏安曲线(图5c). 这些都与图2中的充放电曲线相一致.2534化学学报V ol. 67, 2009图5CMS电极在(a) 1 mol/L LiClO4/PC和1 mol/L LiClO4/PC +5%VES (第一周-b, 第二周-c)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扫描速度: 0.2 mV/sFigure 5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CMS electrode in (a) 1 mol/L L iClO4/PC and 1 mol/L L iClO4/PC+5%VES (first cy-cle-b, second cycle-c) with scan rate 0.2 mV/s图6是CMS电极在不同电解液中充电后的SEM图. 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与充电前相比(图6a), 在1 mol/L LiClO4/PC中充电后的CMS形貌发生很大变化, 其表面非常粗糙且有石墨脱落, 说明其结构已经遭到破坏(图6b); 当CMS在含有5%VES的PC基电解液中充电后, 结构相对稳定, 而且其表面覆盖了一层物质(图6c),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EI膜.为了证实VES是否参与形成了SEI膜, 用EDS对电极表面的SEI膜进行成分分析(图7), 在含有5%VES 电解液中充电后的CMS表面检测到硫元素, 其结合能位于2.3 keV, 对应于亚硫酸盐类化合物中的硫. 可见VES的确参与了成膜过程, 而且正是这层SEI膜, 有效地阻止了PC和溶剂化锂离子的共嵌, 改善了PC基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虽然添加剂VES能够在石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SEI膜, 但是它氧化电位的高低也影响着它能否应用于商品电池中. 图8是LiFePO4正极材料在不同电解液中的线性伏安扫描(LSV)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1 mol/L LiClO4/PC和1 mol/L LiClO4/PC+5%VES电解液中, 3.66 V左右分别出现一个氧化峰, 这对应于锂离子从LiFePO4正极材料中脱出[14,15]. 此外, 电解液1 mol/L LiClO4/PC在LiFePO4正极材料表面的氧化分解电位为5.03 V(图8a), 而当电解液中含有5%VES时, 它在LiFePO4正极材料表面的氧化分解电位为4.91 V(图8b). 根据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分子最高占据轨道能量(E HOMO)越大, 它的氧化性就越强, 由计算结果知, VES 的最高占据轨道能量比PC大[11], 因此, 它的氧化电位比PC低, 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由于LiFePO4正极材料的充放电电压平台在3.5 V左右, 所以它在正常的充放电图6CMS电极(a)充电前, 在(b) 1 mol/L LiClO4/PC中充电10 h和在(c) 1 mol/L LiClO4/PC+5%VES中充电至0.005 V后的SEM图Figure 6 SEM images of CMS electrode surface obtained (a) before charging, (b) after charging 10 h in 1 mol/L L iClO4/PC and (c) after the first charge to 0.005 V in 1 mol/L LiClO4/PC+5%VES过程中, VES不会在其表面发生氧化反应. 图9显示了LiFePO4正极材料在含有5%VES电解液中的电化学循环性能. 由图可知, 无论是前几周的小倍率(0.2 C)充放电, 还是随后的1 C充放电, LiFePO4在1 mol/L Li-ClO4/PC+5%VES电解液中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3 结论含有乙烯基亚硫酸乙烯酯的PC基电解液具有较高的低温离子电导率. VES的还原电位是1.5 V, 它能优先于PC在中间相碳微球(CMS)电极表面还原, 形成稳定的SEI膜, 从而抑制PC和溶剂化锂离子共嵌入石墨层No. 22姚万浩等: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成膜添加剂乙烯基亚硫酸乙烯酯的电化学行为2535图7 CMS 电极在1 mol/L L iClO 4/PC +5%VES 中充电至0.005 V 后的EDS 图Figure 7 EDS of CMS electrode after the first charge to 0.005 V in 1 mol/L LiClO 4/PC +5%VES图8 L iFePO 4正极材料在 (a) 1 mol/L L iClO 4/PC 和(b) 1 mol/L L iClO 4/PC +5%VES 电解液中的线性伏安扫描(LSV)曲线, 扫描速度: 0.5 mV/sFigure 8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LSV) curves of LiFePO 4 in the electrolyte of (a) 1 mol/L LiClO 4/PC and (b) 1 mol/L Li-ClO 4/PC +5%VES, scan rate: 0.5 mV/s图9 L iFePO 4正极材料在1 mol/L LiClO 4/PC +5%VES 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a1)充电, (a2)放电Figure 9 Cycle performance of LiFePO 4 cathode material in the electrolyte of 1 mol/L LiClO 4/PC +5%VES(a1) charge process, (a2) discharge process间, 改善其电化学性能. 石墨化程度越低, 形成稳定的SEI 膜所需要添加剂VES 的量就越少. 含有添加剂VES 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优于含有ES 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 此外, VES 的氧化电位是4.91 V, 因此具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 LiFePO 4在1 mol/L LiClO 4/PC +5%VES 电解液中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References1 Beck, F.; Ruetschi, P. Electrochim. Acta 2000, 45, 2467.2 Zheng, H.-H.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Beijing, 2007, p. 12 (in Chinese).(郑洪河,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7, p. 12.)3 L ee, J. T.; L in, Y. W.; Jan, Y. S. J. Power Sources 2004,132, 244.4 Fujimoto, M.; Shoji, Y.; Kida, Y.; Ohshita, R.; Nohma, T.;Nishio, K. J. Power Sources 1998, 72, 226.5 Zhang, H. L.; Sun, C. H.; Li, F.; Liu, C.; Tan, J.; Cheng, H.M. J. Phys. Chem. C 2007, 111, 4740.6 Fu, L.; Gao, J.; Zhang, T.; Cao, Q.; Yang, L. C.; Wu, Y. P.;Holze, R. J. Power Sources 2007, 171, 904.7 Jeong, S. K.; Inaba, M.; Mogi, R.; Iriyama, Y.; Abe, T.;Ogumi, Z. Langmuir 2001, 17, 8281.8 Hu, Y. S.; Kong, W. H.; Hong, L.; Huang, X. J.; Chen, L. Q.Electrochem. Commun.2004, 6, 126.9 Wrodnigg, G. H.; Besenhard, J. O.; Winter, M. J. Electro-chem. Soc. 1999, 146, 470.10 Wrodnigg, G. H.; Wrodnigg, T. M.; Besenhard, J. O.; Win-ter, M. Electrochem. Commun. 1999, 1, 148.11 Yao, W. H.; Zhang, Z. R.; Gao, J.; Li, J.; Xu, J.; Wang, Z.C.; Yang, Y. Energy Environ. Sci. 2009, 2, 1102.12 Hu, Y. S.; Kong, W. H.; Wang, Z. X.; Li, H.; Huang, X. J.;Chen, L. Q. Electrochem. Solid-State Lett. 2004, 7, A442. 13 Yang, J.; Xie, J.-Y.; Wang, J.-L. Principle and Techniquesfor Chemical Power Sources ,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Bei-jing, 2006, p. 247 (in Chinese).(杨军, 解晶莹, 王久林, 化学电源测试原理与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6, p. 247.)14 Kim, J. K.; Cheruvally, G.; Ahn, J. H.; Hwang, G. C.; Choi,J. B. J. Phys. Chem. Solids 2008, 69, 2371.15 Liu, H. W.; Tang, D. G. Solid State Ionics 2008, 179, 1897.(A0905051 L u, Y .)。

六氟磷酸锂和碳酸亚乙烯酯的关系

六氟磷酸锂和碳酸亚乙烯酯的关系

六氟磷酸锂和碳酸亚乙烯酯是电池材料领域中常见的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六氟磷酸锂和碳酸亚乙烯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化学结构和性质六氟磷酸锂是一种无机盐,化学式为LiPF6,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

碳酸亚乙烯酯是一种有机溶剂,化学式为C3H4O3,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电解液的导电性。

两者在电池中常用作电解质或添加剂,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二、在电池中的作用1. 六氟磷酸锂的作用:在锂离子电池中,六氟磷酸锂是一种常用的锂盐电解质。

它可以提高电解液的离子导电性,增加锂离子传输速率,促进电池的充放电反应。

六氟磷酸锂能够形成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抑制电解液和正负极材料之间的副反应,延长电池循环寿命。

2. 碳酸亚乙烯酯的作用:碳酸亚乙烯酯通常用作溶剂或添加剂,能够提高电解液的溶解性,降低电解液的粘度,改善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传输性能。

碳酸亚乙烯酯还可以与锂盐发生配位作用,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抑制锂盐的水解和氧化,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

三、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1. 六氟磷酸锂和碳酸亚乙烯酯配比:合理的配比可以优化电解液的性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过高或过低的配比都会影响电解液的稳定性和电池的安全性。

2. 温度和压力条件: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控制对于六氟磷酸锂和碳酸亚乙烯酯的稳定性和相容性至关重要。

适当的操作条件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

四、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随着电动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的需求日益增加,六氟磷酸锂和碳酸亚乙烯酯等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完善。

未来,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六氟磷酸锂和碳酸亚乙烯酯的优势,推动电池技术的进步,满足不同领域对于高性能电池的需求。

六氟磷酸锂和碳酸亚乙烯酯在电池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相互作用和优化策略对于改善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碳酸亚乙烯酯对锰酸锂电池寿命的改善及消耗研究

碳酸亚乙烯酯对锰酸锂电池寿命的改善及消耗研究

碳酸亚乙烯酯对锰酸锂电池寿命的改善及消耗研究吴宁宁;徐华;雷向利;王建平【摘要】This paper studyed of the VC content effects on battery's cycling performanc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its consumption procedure, result is that batteries perform the best 60℃ cycling performance when VC con- tents is 3wt%. EIS shows that the resistance of the anode's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accrescents as the VC content increases and rises to the top when it reaches 3 %. It also discoveries that VC will always be used up after certain cycle number no matter how much VC electrolyte contents. This indicates that VC has effect on the repair of SEI in former time not latter one. But the life cycle curve does not appear sudden drop, it 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s VC made on battery mainly forms before the forming process, once the SEI has formed, VC will do little benefit.%研究了不同碳酸亚乙烯酯(VC)含量对锰酸锂体系动力电池的高温寿命的影响以及VC 在电池循环中的消耗行为,结果表明,VC含量为3%(质量分数)时电池60℃的高温循环性能最佳,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分析结果表明,随着VC含量的增大,负极SEI阻抗增大,直至含量为3%时达到最大值;还发现5Ah动力电池在60℃循环过程中,随着VC含量的不同,电池在循环一定次数之后,电解液中的VC都会消耗完,说明VC主要参与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的固体电解质膜(SEI)形成,并在循环的前期参与部分SEI膜的修复,由于VC完全消耗之后电池的寿命曲线并未出现突降,说明VC 是否存在对电池后期寿命影响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C)、碳酸丙烯酯(PC)、二乙基碳酸酯(DEC)、二甲基碳酸酯(DMC)。

溶剂均采用精馏结合分子筛吸附的方法提纯至纯度(质量分数)>-99.95%(气相色谱仪为GC-14C,日本岛津)。

电解液的配制及电池的装配均在充满高纯氩气的手套箱中进行【畎H20)<I10-6】,LiPF6浓度为1moFL。

电解液中水和酸(I-IF)含量均低于20x10-6,分别用KarlFisher水分测定仪KF831和KarlFisher电位滴定仪798GPTTitrino(瑞士万通)测定。

1.2电池性能测试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用CR2032扣式半电池,以MCMB电极片为正极,金属锂片作为负极,电解液为不含与含(质量分数)2%VC的lmoi/LLiPFc,/(EC:PC:DEC:DMC)=(3:1:4:21。

组装成半电池后,在室温下用Land多通道充放电测试系统在0.01~2.0V电压区间进行恒电流充放电实验。

金属锂片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MCMB电极为工作电极,在多通道测试系统(SolartronAnalytical1480Multistat,英国)上对电池进行循环伏安测试,扫描速率为0.2mV/s。

1.3表面性质分析用JSM.6510(JEOL)扫描电镜观察石墨电极表面的形貌,加速电压为15kV。

用ATR-IRNicoletiSl0(ThermoFish.e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电极表面的SEI膜成分,扫描范围680~2000cm—i。

2结果与讨论2.1石墨电极的循环伏安行为图l为石墨电极在不含VC(a)与含VC添加剂(b)的电解液体系中的前三次循环伏安图。

从图l(a)可以看出,石墨电极在不含VC电解液的循环伏安图谱中具有以下特征:(1)在第一次负向扫描过程中,在电极电位为1.5V左右出现一个还原峰,对应于电极表面吸附的溶剂分子的还原,在1.13V左右出现一个还原峰,对应于电解液本体中溶剂组分的还原分解,并形成同体电解质相界面膜(SEI);随着电位的不断降低,电解液的阴极电流逐渐增大,对应于锂离子向石墨电极嵌入,生成锂碳嵌合物的量不断增加;(2)正向扫描时,在0.45V左右出现一个氧化峰,对应于锂碳嵌合物发生阳极氧化,锂离子从石墨电极中脱出。

从图1(b)可以看出,石墨电极在含VC的电解液中表现出不同的循环伏安行为,其循环伏安网谱具有以下特征:(1)在第一次负向电位扫描过程中,在电极电位为1.5V左右出现一个还原峰,对应于电极表面吸附的溶剂分子的还原,在1.02V左右有一个还原峰,可认为是电解液中溶剂的还原与VC的还原。

VC的还原电位略低于电解液溶剂的还原,因此两者的还原峰重叠,表现出在1.02V的还原峰较宽。

尽管VC的还原电位低于电解液溶剂的还原电位,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石墨负极的首次充放电效率(讨论见后)。

(2)当电位回扫时,在0.4V左右出现一个氧化峰,对应于锂碳嵌合物发生阳极氧化。

锂离子从石墨电极中脱出。

比较两种电解液的第二次及第三次的循环伏安图可见,含添加剂VC的电解液的充放电比容量比首次循环有所提高。

比较两种电解液的阳极氧化峰电位可以发现:在含添加剂VC的电解液中出现氧化电流峰电位比不含添加剂电解液中出现氧化电流峰电位稍负,表明VC的加入降低了锂离子的脱锂电位,这有利于电池放电时形成较高的电压平台。

据此可以推测,添加剂VC分子优先于电解液中的溶荆分子的还原,在初次循环过程中能形成完整、稳定的SEI膜,阻止电解液溶剂分子在石墨电极的还原反应,减少了由于电解液的还原分解而产生的不可逆比容量。

图1石墨电极在不同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图2.2电池的循环性能图2为室温下以O.05c倍率充放电的MCMB/Li电池的前3次恒流充、放电曲线。

由图2可以看出,石墨电极在添加VC的电解液中,放电比容量明显提高。

不含VC添加剂电解液的首次充、放电效率为80.9%,在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比容量降低,而含VC添加剂电解液的首次充、放电效率为87.7%,并且其随后的充放电比容鲢增大。

该结果与循环伏安实验结果一致。

可见含VC添加剂的电解液电池充、放电性能较好。

图3为室温下以0.05C倍率充放电的MCMB/Li电池放电比容量循环曲线。

由图可见,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

两种电池的放电比容量都有所下降,但是含添加剂VC的衰减更为缓慢。

含VC电解液的电池初始比容量为320.8mAh/g,5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为76%。

而不含VC的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较低,为280.2inAh/g,且5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为68%。

以上分析表明向电解液中加入少量VC能显著提高电池的初始放电比容量,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2.3石墨电极表面的电镜扫描图为了更好研究VC在石墨电极表面形成的SEI膜的形貌,对在含与不含VC的电解液中初次循环后的石墨圈3电池在室温下的循环性能图(MCMB)电极表面进行了SEM观察。

图4为得到的实验结果。

图中(a),(b)和(c),(d)分别为在不含VC电解液中初次循环后的MCMB电极和在含VC电解液中初次循环后的MCMB电极的SEM图。

如图4(a),(c)所示,MCMB电极材料颗粒呈不规则球状,大小在5~20Ⅳn。

电极在首次循环后电极表面有较明显的表面膜生成,如图4(b),(d)。

对比图4(b)和图4(d)可以看出。

MCMB电极在含有VC的电解液中首次循环后,SEI膜形成更加完全,颗粒之间有明显的膜覆盖。

因此,VC的加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电池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SEI膜的形成,提高后续循环的可逆比容量。

2.4石墨电极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lRS)测蠼时间短、分辨率高及测定的光谱范围宽,能对各种官能团进行直接指认、确定各种键的类型不会对电极表面造成破坏,对研究SEI膜有一定的优势【“】。

图5为石墨电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实验前电极表面均用溶剂DMC冲洗)。

由图5可以看出,不含VC图4MCMB石墨电极表面的扫描电镜图添加剂的电解液电极表面有两个主要的吸收峰。

分别位于l423、l493cm_1处,归属于Li2CO,的吸收峰。

位于839、1028cm_-处,归属于EC的还原产物吸收峰。

而在含VC添加剂的电极表面1423、1493cm一1处也存在Li2CO,的吸收峰,但是没有EC的还原产物吸收峰,在750、1789cm一处有两个小的吸收峰平台,归属于VC还原聚合物的吸收峰。

由图谱分析可知,在含VC添加剂的电解液中,电极表面SEI膜的主要成分是Li2CO,以及VC的还原聚合物,这表明了VC参与了SEI膜的形成,改变了电极界面的性质。

图5石墨电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3结论循环伏安实验结果表明,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加入2%碳酸亚乙烯酯(VC),电池的充放电比容量首次循环有所提高,可见含VC添加剂的电解液所形成的SEI膜能有效提高MCMB/Li电池的比容量及循环稳定性。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

含VC添加剂的电解液在石墨电极表面形成的SEI膜形成更加完全,颗粒之间有明显的膜覆盖。

电极表面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发现,含VC添加剂的电解液在石墨电极表面形成的SEI膜主要是Li2CO,以及VC的还原聚合物。

参考文献:【1】TASAKIkSolventDecompositionsandphysicalpropertiesofdecom—positionc咖pOundsinLi—ionbatteryelectrolytesstudiedbyDFTcalculationsandmoleculardynamicssimulations[J].JPhysChernB,2005,109(7):2920-2933.【2】刘建文,李新海,王志军,等.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盐LiBF4的制备新方法及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9,25(1)31.36.【3】XINGLD,WANGCY,LIWS,eta1.Theoreticalinsightinto(下转第914页)变化完全由燃料电池承担。

从图9Co)qa可以看出,当能量管理控制系统工作时,在负载突然减小时燃料电池输出电流是缓慢减(a)双向变换器不工作小的,由图6可知,此时多余的能量通过双向变换器储存到蓄电池中,既满足了负载要求,又储存了能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b)双向变换器工作图9负载由满载到轻载突变时的电流波形5结论文中给出了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能量控制的系统结构,讨论了双向变换器的控制方法,采用前馈补偿及时检测、跟踪负载电流的变化;利用电流内环控制使得燃料电池的输I叶{电流缓慢变化,大大减少了冲击性;利用电压外环调整蓄电池的最佳电压值。

实验表明,所设计的能量控制系统是有效的,能大大降低负载突变时对燃料电池造成的冲击性,确保了燃料电池的丁作寿命。

参考文献:【1】徐梁飞,卢兰光.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建模及能量管理算法仿真【J】.机械工程学报,2009,45(1):141—153.f2】朱选才。

徐德鸿.燃料电池发电装置能量管理控制系统设计【J】.中国电机T程学报,2008,28(I1):101.105.【3】SONGYJ,HANSB.Apowercontrolschemetoimprovetheperformanceoffuelcellhybridpowerforresidentialapplication[J].IEEE,2007(6):1261-1266.【4】瞿博,刘新伟,吕征宁.一种适用于低压大电流的双向DC/DC变换器【J】息力电子技术,2008,42(6):25.27.【5】HEHW,ZHANGYQ,WANF.Controlstrategiesdesignforfuelcellhybridelectricvehicle[J].IEEE,2008,9(3/5):1-6.【6】JillSL.Ahigh-performanceV6convel他rforfuelcellpowerconditioningsystem[J].IEEE,2005,9(7/9):624-630.【7】张方华,朱成华,严仰光.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J】.中国电机上程学报,2005,25(11):46-49.【8]CHOIW,ENJETIP,HOWZEJW.FuelcellpowerUPSsystenIs:designconsiderations[J].IEEE,2003,6(15/19):385—390.▲娆◆逝◆娆∥娆▲娆▲娆(上接第894页)idativedecompositionofpmpylenecarbonateinthelithiumionbat—tery[J].JPhysChernB,2009,l13:5181-5187.【4】许梦清,左晓希,李伟善,等.Pc作电解质组分的锂离子蓄电池高低温性能[J】.电源技术,2006,30(1):14.17.【5】XUK.NonaqueonsLiquidelectrolytesforlithium-basedrecharge-ablebatteries【J】.ChemRev,2004,104(10):4303—4417.【6】邢丽丹,许梦清,王朝阳,等.量子化学在锂离子电池负极SEI膜研究巾的应用【J】忠源技术,2008,32(10):706.708.【7】许梦清,左晓希,李伟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