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自由的历程)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玄学趣味
“玄”出自《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观念,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 晋思想家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 “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辨析名理 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
阮籍的脱俗,不仅被时人所认识也被世人所接 受。脱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与道相契、与自 然一体的“大人”境界: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通体,天地并 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 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 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 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 《裴启语林》一二七卷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清谈分为口谈和笔谈 自问自答
嵇康《声无哀乐论》 欧阳建《言尽意论》 嵇康作《养生论》 向秀作《难养生论》 嵇康又作《答难养生论》
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自然好 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无吉凶摄生 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作《答释难宅无 吉凶摄生论》。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首先要活着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 都,……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 “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 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世说新 语· 伤逝篇十五》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 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 《晋书阮籍传》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风气被称为“魏晋风度”。

这种风度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

下面是一些魏晋风度的故事。

1.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他以诗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在家乡田园中建造了一座小屋,种植了蔬菜和果树,养了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他的隐居生活成为后人追求自由自在、回归自然的榜样。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他擅长运用笔墨的技巧和意境的表达,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3. 曹操的才华和胆略
曹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才华和胆略为后人所称道。

他在政治上善于制定策略和运用手段,成功地掌握了魏国的政权。

在军事上,他率领军队征战四方,战功卓著。

他的才华和胆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4. 陆机的文学成就
陆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赋、文、史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文赋》和《史记》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以上是一些魏晋风度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杜人所倡导和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它唱的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提升,对吃药、喝酒、聊天的怪异的精神深度。

魏晋风度因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古以来,对魏晋风度的评价数不胜数。

其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魏晋风度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其意义一直存在争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魏晋风度的价值。

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阐述了自己对“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的看法。

在我国历史上,魏晋风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魏晋风度产生于魏晋末年,一直延续到晋朝。

“魏晋风度”实际上是对魏晋名人生活的高度概括。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主要指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具有的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普通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

社会环境复杂,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险恶的社会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其人格行为思想等又非常的不拘礼节、不滞于物、风流潇洒自信。

士人们颇喜雅集,大多数独立特行。

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经常积聚于竹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清静无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来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主要指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具有的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普通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

社会环境复杂,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险恶的社会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其人格行为思想等又非常的不拘礼节、不滞于物、风流潇洒自信。

士人们颇喜雅集,大多数独立特行。

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经常积聚于竹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清静无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来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搜狗百科

魏晋风度—搜狗百科

魏晋风度—搜狗百科魏晋风流(魏晋风骨)title魏晋风度代表人物夏侯玄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

我想,正是因为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何晏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

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

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

其实如今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而如今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观相辅相成。

——————魏晋风度(清谈之风)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何晏“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

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

古典文学研究:究竟什么是“魏晋风度”?

古典文学研究:究竟什么是“魏晋风度”?

究竟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

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

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

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

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

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

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度

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度

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度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富变革性的时期,也是华夏文化的一次转型升级。

其中,魏晋时期是这个时期中最为响亮的一段历史,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度成熟与丰富多样。

魏晋风度是一种文化遗产,它将文人的观念、审美与生活方式化为一种独特的风尚。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充满了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北朝与南朝交替出现,历经五代,国家的建立与消亡不断发生,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日渐困苦与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晋的出现给了人们新的启示。

魏晋风度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而不曾消散,它源于生活,融入了人们在智慧与艺术上的理解,更是一个文化时代的文明象征。

魏晋风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人们的视觉美感上。

在这个时期的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与众不同的风情。

古代人们对形象的独特表达方式,使得中国艺术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

例如,这个时期的瓷器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魏晋瓷器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更注重细节与装饰的处理。

瓷器的设计不仅注重美的形式,而是在于融合了人们的情感与审美。

正是这样的艺术特色,使得中国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魏晋风度除了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表现之外,还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尤为活跃,他们喜欢独来独往,喜欢独处思考与创作。

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与赞赏,使得他们经常出游寻秀,探幽访胜。

在这个时期中,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容纳,是一种互通的心灵亲密感受。

这种心灵亲密感受让文人之间保持着不同寻常的交往、情感和生活方式的风格。

此外,魏晋时期的人们并不像其他时代那样关注奢侈华丽的物品,他们更注重的是情趣味于品位。

这一时期中文学与学问达到了鼎盛的高峰,许多著名文人墨客也是这个时期中出现的。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一个人自我与自然、文化与技巧、艺术与生活的不断融合与发展。

在魏晋时代,文人精神与审美意识已经为代代传承下去的中国文化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灿烂的文化时代之一。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背景:魏晋时期处于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之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问题导致社会秩序的破碎。

文士们感到失望和绝望,转而追求自我修养和心灵的寄托,形成了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氛围。

2. 壮游思潮:魏晋时期壮游思潮盛行,士人们倾向于追求自然山水和闲适田园的生活态度。

他们在魏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中选择了追求精神独立和宁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精神追求逐渐形成了魏晋士人的共同价值观。

3. 文学繁荣: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人,如《世说新语》、《晋书》、《资治通鉴》等。

文人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了魏晋风度的形成。

4. 精神自由:魏晋时期的文人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不再受到朝廷的束缚,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他们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境界,对于社会中的困扰和问题也有了更独立的思考和表达。

总的来说,魏晋风度的形成与社会背景、壮游思潮、文学繁荣和精神自由等因素相互作用相关。

这种风度在当时成为一种追求自由、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的精神象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兰亭序》的魏晋风度

《兰亭序》的魏晋风度

《兰亭序》的魏晋风度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以自然景观和文人雅士为背景,表现了魏晋时代文化的风貌。

在魏晋时代,文艺复兴,文化繁荣。

文人墨客们推崇“超逸于俗”的生活态度,崇尚自然之美,追求心灵的自由。

这种对自然、自由的追求反映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

在这篇作品中,王羲之将自然景观与文人雅士结合起来,倡导自由自在、豁达开放的精神风貌。

《兰亭序》以当时南京兰亭为背景,描绘了围绕兰亭景观、以文人雅士为主角的一幅画卷,展现了文人雅士们放肆畅游于自然之中的豁达气度。

在王羲之的笔下,他们种花、下棋、赏景、品酒,无拘无束地享受着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

整篇书法作品的表现手法,清新淡雅、脱俗自然,文字流畅优美,意境高远,反映了魏晋时代文化内涵的独特韵味。

这种文化韵味超越了物质财富的世俗追求,更是精神生活的自由境界。

魏晋名士风度的理解

魏晋名士风度的理解

魏晋名士风度的理解魏晋名士风度的理解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深刻变革的时代。

这个时代向人们展示了许多思想上的风云,成就了一些知名的文化名士,他们在文化的形态变革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魏晋名士的风度。

一、雅致的学术风范魏晋名士的风度表现在他们的学术风范。

他们多是文人、学者和政治家,热爱读书,善于写作,尤其对典籍的研究超乎寻常。

同时,他们也十分珍爱精神和审美上的品位,注重礼仪、舞蹈、音乐、诗歌等文艺活动,以及茶道、花道等生活美学的推崇,形成了“文人雅士”的风格。

他们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学问的传承和创新,而是将学问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言行、品位、风度等方面展现优雅风范。

二、延续的朴素生命态度魏晋名士的风度也表现在他们的朴素生命态度中。

在这个时代里,许多名士秉承着“清心寡欲”的原则,反对贪欲、奢侈和浮华的生活。

他们注重自由自在、清静淡泊的生活品质,强调人的生命智慧和生命力量。

大量名士崇尚道家思想,提倡淡泊名利,尊重自然,倡导人们寻求内在的心灵宁静。

他们追求的是朴素、自由和无为而治的生命境界。

三、独特优美的情趣风范魏晋名士的情趣风范也表现得非常独特优美。

他们善于遣词造句,读书偏爱诗词,讲究意境和韵律的音乐美感,同时也热衷于山水画、室内布置、园林规划等艺术领域。

名士们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呈现出了一定的超越性和非凡的审美品味,当时也非常被后人所钦佩。

这种独特的情趣风范,使得魏晋名士成为了中国文化内一种令人向往的审美风格。

总之,魏晋名士在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展现出了风度独特的个性和风范,当代也因此得以从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观念之中吸取启迪,在风度缺失、精神枯竭的现代社会中有所借鉴和启发。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何为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饮酒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所谓“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末七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当然,有些名士是想通过饮酒来醉生梦死,这是一种颓废,我们当然不能赞同。

魏晋风度释义

魏晋风度释义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外在的人格化的体现,也是当时的一种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这一时期的名士们以自己独具个性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精神去追求一种自由,没有任何羁绊的人生状态,这一风度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其特殊的文化魅力,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无限崇敬与追随。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是魏晋时代风度的最好画像,更是研究魏晋风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典籍。

国内对于魏晋风度的研究有关的专著有傅刚的《魏晋风度》(上海古籍出版社)、宁稼雨《魏晋风度》(东方出版社)、马良怀《魏晋风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相关的论文有袁济喜的《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余英时的《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士与中国文化》)等。

有关魏晋风度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由于其本身的独特性,后人对魏晋风度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追随效仿,自然也有人排斥贬低。

然而在越来越重物质生活的时代,人们精神生活开始缺失,心灵的空虚带来的不仅仅是彷徨与颓废,更多的会影响人的生命质量。

而魏晋名士追求自我与自由的精神是值得现代人来借鉴与学习的。

因此本文在前人对魏晋风度的研究基础上,以《世说新语》为依托对魏晋风度进行总结与整理,包括其表现及主要产生原因,并揭示它的深远影响及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希望能借本文来了解、欣赏、感悟与领会这晋人的美,在精神生活日渐匮乏的工业时代为人们的心灵引来一流清泉,引导人们去追寻真善美的人生生活,提高生命质量。

谈到魏晋,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一群放浪形骸的文人雅士,身穿着宽衣长带,将自己纵情于山水间尽情的饮酒作诗,以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给人以一种极为洒脱的感觉,这种现象被人们命名为“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1927年9月间在广州学术演讲会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

什么是魏晋风度

什么是魏晋风度

什么是魏晋风度?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险恶的政局驱使大量文人走上逃避政治、逃避现实的道路。

他们之中有人纵情享受,醉生梦死,以此来掩饰内心的苦闷;有人终日清谈、不理政务,并以此为高尚;有人退居田园,与世无争,追求远离尘世喧嚣的闲情逸致;有人遁入空门,企图从佛教中找到精神寄托;有人炼丹服药,谈玄说理,用消极的方法保护自己,创造了影响后世文人的一种独特的时代精神。

“竹林七贤”、“正始名士”不满当时的政治现状,但迫于压力只能消极抵抗,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洒脱倜傥,喝酒纵歌,他们代表的这种时代精神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并将其称作“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的形成,在当时具有反对旧礼教的进步性。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出,“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他们“差不多都是反对旧礼教的”。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容纳异端和外来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反对旧礼教,就意味思想通脱;解放,就意味着迂腐固执的废除,就能够胸怀坦荡,视野开阔,容纳异端和离经叛道之说,如弘扬和吸收道家玄论以及佛教思想,从而使中国思想界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开创出了一个斑斓多采的局面。

如果为“魏晋风度”画一幅速写,我们将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形骸瘦削的士子轻裘缓带,宽袍大袖,脚蹬木屐,清瘦的脸颊上似乎留有脂粉的痕迹,他手挥麈尾,放言玄远,老庄那深奥的哲理从唇间轻缓吐出,他身旁静候着一大壶寄托思绪的美酒和一包益寿延年的丹药,他神情清俊飘逸,绰约宛如仙人。

这逼真鲜活的画面仅仅是魏晋风度的表象。

他们惊世骇俗的举止行为下掩藏的,是他们高迈尘世的思想与艺术化的精神人格。

他们崇尚自然,力求超凡脱俗;他们一往情深并重视心灵的内在感受;他们注重姿容神情;他们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率性而为,潇洒不羁,不为外物、名利所牵绊,他们短暂而丰富的生命犹如一首首婉转悠扬的乐歌,响彻历史的天空。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一、魏晋时代的特点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文化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魏晋文化。

而这种文化现象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之为魏晋风度。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人们特有的性格品质和审美情趣。

首先,魏晋风度注重个人言行的优雅和自由,强调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经常会举行文学和琴棋书画的雅事,他们喜爱并推崇的是纯粹的艺术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其次,魏晋风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道和人性的协调。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读书研究和修身养性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合一境界。

最后,魏晋风度崇尚豁达大度的胸怀和智慧处事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但魏晋文人们常常以睿智的态度对待矛盾和挫折,有着超越世俗的宽容心态。

三、魏晋风度的影响魏晋风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魏晋时代,而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学艺术方面,魏晋文人们提出的“远离俗态,归于泰然”,对后世文人的写作方式和审美观念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

其次,在诗词歌赋方面,魏晋时期的文人们提倡雅静淡泊的写作风格,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思想观念方面,魏晋文人们推崇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态度,也为后世的思想文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四、对魏晋风度的评价魏晋风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

魏晋文人们以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智慧品质,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新篇章,使中国文化融汇了多元的思想和艺术形式。

魏晋风度所倡导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犹如一汪清泉,滋养着后世的文化发展。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自由独立、纯粹雅致、和谐自然、豁达智慧的精神特质,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它的价值在于,不仅寄托着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我们追求自我实现和文化创造的勇气和智慧。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一、魏晋时期的背景与特点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跨越了公元220年至420年,历时近200年。

这个时期的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而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分立,北方民族大举南下,局势十分复杂。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文化多元化、思想开放自由、学术繁荣昌盛。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1. 长于诗文:魏晋风度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又称“文人之风”。

当时的士人们非常注重诗歌和散文创作,并且对古代文学传统有着深厚的认同感。

2. 以清雅为美:魏晋风度强调清雅之美,追求内心真挚感情和高尚情操。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崇尚自然:魏晋风度崇尚自然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力。

他们反对僵化的礼教和规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4. 注重个性:魏晋风度注重个性,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5. 重视人际关系:魏晋风度重视人际关系,注重交际和社交礼仪。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

三、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1.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个性、崇尚自然、以清雅为美等特点的文学风格。

2. 对社会道德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社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倡导高尚情操和清雅之美,反对奢侈浪费和纵欲放荡等不良风气。

3. 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魏晋风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自由开放。

四、结语总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魏晋风度以其清雅之美、个性张扬、崇尚自然等特点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而丰富的篇章。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魏朝(220年-265年)和晋朝(265年-420年)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征。

这一时期的风度以其独特的氛围和艺术风格而闻名,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乃至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文化人才纷纷离开政治舞台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

这促使文化繁荣和风尚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们以趋避世间纷扰为目标,追求清静自在,提倡志向远大、吟咏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种追求单纯美的文化氛围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延续下来,使得魏晋风度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时期。

魏晋风度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艺术审美和士人风范三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晋风度的文人雅士们以作诗为主要方式进行创作,并倾向于写景抒怀,叙述个人感受和哲理思考。

他们倡导清新淡雅、含蓄婉约的文风,追求自由自在、洒脱舒适的创作状态。

知名的魏晋文人有曹操、陶渊明、陶潜等。

在艺术审美方面,魏晋风度推崇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追求平淡自然、静谧雅致的审美情调。

这种审美观念在绘画、书法、音乐和园林设计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尤其是山水画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写意的笔墨表现自然山水景色,强调境界和意境,透露出一种淡然超逸的艺术追求。

在士人风范方面,魏晋风度强调士人的道德修养和儒家思想的传承。

他们追求礼仪、慎独、宽厚和谦虚谨慎等品质,抱持着忍辱负重、宁死不屈的精神。

这种士人风范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普遍推崇,成为了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

总而言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而独特的时期,其文化特征和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清新淡雅的文学创作、自然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士人风范的推崇,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风度,也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兰亭序》的魏晋风度

《兰亭序》的魏晋风度

《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展现了魏晋时期的风度和气质。

在魏晋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社会氛围变得开放而豪放,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学的追求也更加自由和独立。

这种风气在《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兰亭序》以自然景色和游宴为背景,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们的闲适和悠然自得。

王羲之在序中描绘了兰亭山水的美丽景色,以及宴会上士人们的欢聚和畅饮。

这种自然景色和欢乐氛围的描绘,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自由和享乐的追求。

其次,《兰亭序》的文风豪放洒脱,充满了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王羲之在序中运用了自由奔放的笔法和独特的字体,展现了他的个人风采和独立精神。

他的笔墨自由自在,字体流畅而有力,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魅力。

这种独特的书法风格,代表了魏晋时期士人们对于自由创作和个性表达的追求。

此外,《兰亭序》还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关怀。

王羲之在序中提到了他对于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关注,表达了他对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期望。

这种关注和期望,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关注。

综上所述,《兰亭序》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示个性风采和表达人文关怀,展现了魏晋时期的风度和气质。

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士人们对于自由、个性和文化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魏晋风度发展历程

魏晋风度发展历程

魏晋风度发展历程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魏晋风度的发展理论上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

在魏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程度加深。

城市中的士人聚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这个时期,士大夫们以才学为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他们通过座谈、辩论和写作交流思想,形成了魏晋风度的核心思想。

魏晋时期的士人对于修身的追求非常重视,他们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伦理的追求。

士人们常常以清谈为娱乐,通过对于经书的研读和讨论,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学素养。

魏晋时期的士人对于文化的自觉认同和自身修养的重视,为魏晋风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魏晋时期的士人也非常注重家庭的价值观和家风的传承。

他们强调孝道、亲情和家庭和睦。

许多士人在家庭中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修养和素养,以期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士人。

这种家风的传承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魏晋时期士人们的志向追求和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思考也为魏晋风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士人们常常对于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他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思索着如何通过自身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状况。

士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表达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思想和创作对于后来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魏晋风度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士人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对于文化自觉认同和家风传承的注重、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都为魏晋时期的文化艺术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魏晋风度(自由的历程)

魏晋风度(自由的历程)

自由的历程——魏晋风度的前世今生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那样一个时代叫作魏晋;在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中,有那样一种文学叫作魏晋文学;在文脉悠远的中华文化中,有那样一种气度叫作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一种向往自由的新的人格境界的开辟,是儒学与道学矛盾与融合的演绎,也是“风清骨俊”审美意识的彰显。

魏晋风度在人格上,哲学上,美学上都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士阶层,开始自觉走上追求自由的历程,开一代风气,长一朝精神,为时人感悟,为后人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那个时代的标签,其意蕴却未止于当时,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

本文将从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而从人格,哲学,美学三个方面发掘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追求人的纯粹的自由,从而尝试探讨魏晋风度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和意义。

一.先说个大概——魏晋风度的时代背景与代表人物魏晋两朝所在年代为公元220—420,前后历200年。

汉末以来,社会动荡,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人民死伤无数,白骨蔽野。

降及曹魏,统一北方,然曹操多猜忌,文士多有折损。

正始之后,司马代曹,以名教治天下,名士去其半,文人噤声。

这一时代充满了战争——三国鼎立互相征伐,政治斗争——曹植与曹丕的帝位之争,朝代更替——司马代曹,以及民族危机——五胡乱华。

这一时代在历史学家眼里定然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但从另一角度去看,由于统治阶级忙于政治斗争,未对意识形态做出严格规定,于是造就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大发展,形成了风采熠熠的魏晋风度。

魏晋之时,有太多因素造成个体的非正常死亡——战乱、瘟疫、政争等等,因此魏晋文人把这种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验转化,升华为诗歌、晏游、饮酒,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反映内心的忧伤和恐惧,表达向往自由和追求超脱的人生理想。

魏晋的故事须由魏晋名士来演绎,魏晋一代,大致包含了五个文人群体: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

这五个群体虽然政治抱负不同,但在文脉上一脉相承,在人格追求上也以清隽飘雅而相契合。

魏晋风度及其形成背景初探

魏晋风度及其形成背景初探

魏晋风度及其形成背景初探魏晋时代是一个复杂而巨变的时代。

这是一个社会动乱不安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思想文化活跃的时代。

生命在这里恣意盛放,任性自然,于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

魏晋名士作为其间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所体现出的魏晋风度亦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标签:魏晋风度形成背景魏晋风度一般认为是魏正始年间到东晋灭亡这两百年间名士们所表现出的风度。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中记载的品评词语如“风貌”“风骨”“风流”“风神”等都与“风度”相类似。

人们从重视外貌服饰再到气度,又渐渐转向一种人的精神气质,如《世说新语》中的“识鉴”“赏誉”“品藻”“容止”等篇的记叙。

这何尝不是个体“存在”的意识觉醒和张扬个性的自我发现之前奏?一、门阀士族的兴起魏晋名士大多出身于士族。

所谓士族,是地主阶级中拥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特权的一个阶层。

汉朝士人出仕主要通过察举、征辟,而这样的选拔制度往往容易权操于下,容易形成拥有较大政治力量的集团。

东汉时期,族姓阀阅成为选士的重要依据,地方选官被少数大官僚、名门望族所控制,门阀大族的子弟在选官中得到优先。

曹丕时开始使用“九品中正制”,西晋虽然沿袭这一制度,但由于品德、才能等缺乏固定准确的衡量标准,往往只注意被评定者的家世。

到魏晋时期,甚至演变为一种变相的、事实上的世袭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东晋门阀士族达到顶峰,出现著名的琅琊王氏、陈留谢氏、谯郡桓氏、颍川庾氏等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这也是魏晋时期独特的“魏晋风度”形成所不可或缺的政治要素。

与此同时,在经济方面,士族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和财富的增加,使得一部分大家族的子弟无需投入劳动力生产,而专事文化与政治。

对比夏商周时期,我们不难发现,生产力的低下使得整个社会趋于以礼乐管理控制,将整个社会纳入整体范畴,从而很难出现洒脱不羁的文士集团,至多是以个人出现。

而魏晋时期,江南的富饶、士族庄园经济发展,使得士人拥有闲暇和物质财富保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艺术创造,这就为魏晋风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的历程——魏晋风度的前世今生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那样一个时代叫作魏晋;在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中,有那样一种文学叫作魏晋文学;在文脉悠远的中华文化中,有那样一种气度叫作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一种向往自由的新的人格境界的开辟,是儒学与道学矛盾与融合的演绎,也是“风清骨俊”审美意识的彰显。

魏晋风度在人格上,哲学上,美学上都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士阶层,开始自觉走上追求自由的历程,开一代风气,长一朝精神,为时人感悟,为后人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那个时代的标签,其意蕴却未止于当时,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

本文将从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而从人格,哲学,美学三个方面发掘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追求人的纯粹的自由,从而尝试探讨魏晋风度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和意义。

一.先说个大概——魏晋风度的时代背景与代表人物魏晋两朝所在年代为公元220—420,前后历200年。

汉末以来,社会动荡,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人民死伤无数,白骨蔽野。

降及曹魏,统一北方,然曹操多猜忌,文士多有折损。

正始之后,司马代曹,以名教治天下,名士去其半,文人噤声。

这一时代充满了战争——三国鼎立互相征伐,政治斗争——曹植与曹丕的帝位之争,朝代更替——司马代曹,以及民族危机——五胡乱华。

这一时代在历史学家眼里定然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但从另一角度去看,由于统治阶级忙于政治斗争,未对意识形态做出严格规定,于是造就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大发展,形成了风采熠熠的魏晋风度。

魏晋之时,有太多因素造成个体的非正常死亡——战乱、瘟疫、政争等等,因此魏晋文人把这种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验转化,升华为诗歌、晏游、饮酒,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反映内心的忧伤和恐惧,表达向往自由和追求超脱的人生理想。

魏晋的故事须由魏晋名士来演绎,魏晋一代,大致包含了五个文人群体: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

这五个群体虽然政治抱负不同,但在文脉上一脉相承,在人格追求上也以清隽飘雅而相契合。

二.师法自然,放诞不拘——魏晋士风与人格在政治黑暗,礼教束缚的年代,出现了文人集体失语的现象,但魏晋文人的特点就是不说话也不会停止对假礼教的批判与反抗,不会停止对自由人格的永恒追求。

在魏晋名士眼中,自由就是顺从自己的天性,任性而为,随心而动。

这源于他们对生命最细致的体察,“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阮籍《咏怀诗》其四),这是对人世短促的感叹,既然人生苦短,那就顺势而为,出世隐逸,寄身自然;“乘云御飞龙,歔欷叽琼华”(阮籍《咏怀诗》其七十八),表面上游仙崇道,实则是追求自身从现实的解脱。

从文学主旨看无论是感叹,忧伤亦或游仙,都归结为对自然无为的复归,对自身解放的呼唤。

然而,让魏晋文人成为魏晋名士,让魏晋士风成为魏晋风度,师法自然还不够,真正让魏晋名士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放诞不拘的人格特质,魏晋的名士无论从仪容仪表上还是从生活践行上都体现了这一点。

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魏晋名士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境的绝佳材料。

魏晋名士大都注重仪表,男子傅粉也不是奇事,但真正的雅士绝不粉饰。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世说新语·容止》),明帝怀疑何平叔傅粉,便亲自试验,发现其出汗后面色更为皎白。

美男子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一个“醉”凸显了嵇康不拘小节,放诞任性的一面,“玉山将崩”的醉态将其表现得更为洒脱飘逸。

魏晋名士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美男子,“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世说新语·容止》),刘玲虽长相丑陋,但其悠悠忽忽的样子不也是清新脱俗吗?其土木形骸的不修边幅不正是心近自然,放诞不拘吗?似可这样说,嵇康是内外兼修,刘玲是自然之气自内向外散发。

至于在生活中,一来表明对名教的反抗,二来也表明自身对自由的追求,魏晋名士更是放诞不拘,表达了真性情,散发了真气质。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世说新语·任诞》),刘伶嗜酒,其妻劝诫,刘玲则说戒酒须请示神明,当妻子备酒肉于神前时,刘伶却说他喝一斛酒需要五斗酒来解,然后就拿酒肉享用去了。

这个诙谐的故事反映出刘伶不羁于世俗的放达性格。

阮籍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

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世说新语·任诞》),阮籍遭遇母丧,理应戒酒戒肉,然而他却不管什么礼教,神色自若,饮啖不辍,他将大悲隐于内心,却大声疾呼“礼岂为我辈设焉”。

魏晋士风最突出的体现是放达洒脱,表现于人格即是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时局动荡,名士们志不得逞,还要时时刻刻如履薄冰,一步不慎可能就此身殁,于是他们隐在山林之中聚饮啸歌,他们不能挑战权威,只能挑战世俗规范,以此来完成向自由世界的飞升,彰显自己的价值。

三.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风度与玄学经学经过两汉的发展到汉末已经式微,魏晋时期玄学代之成为引领文人思潮的新的哲学范畴。

究竟什么是玄学?刘跃进主编的《中国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对玄学做了如下解释:“所谓玄学,是指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

冯友兰在《新原道》第七章《玄学》中说:“玄学是老庄哲学的继续。

”但值得注意,玄学源于道家,却不能与其归为一派。

玄学从产生到衰落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与东晋玄学。

阮籍和嵇康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崇尚自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对虚伪的名教予以激烈的批判,他们任性而为,塑造了深远的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

所谓名教,它的含义并不是指儒家思想,也不是指某个政治集团所推行的方针政策,而是由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人们必须生活其中的政治伦理实体。

正是因为其不可选择性,当其出现名不副实的虚伪状况时,人们便会以一种反感的心态待之。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咏怀诗》其三十三),诗人的孤独和焦虑反映的是世事的无常,信念的倒塌,于是,所有的情绪都要找一个出口,这就是玄学。

玄学中的养生清修,仙游世外着实能鼓舞苦闷焦虑的魏晋文人,吟啸山林赋诗饮酒不也是人生的复归吗?在那样一个时代,文人普遍摒弃了出仕的强烈愿望,而是转而细心体察自我,了解自我,提升自我,从而至少在精神上保全自我。

所以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如果说放诞的行为举止是魏晋文人复归自然的外在表现,那么走向玄学则蕴含了魏晋文人寻找自由的理性思考。

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成就了卓尔不群的魏晋风度。

四.清新脱俗——魏晋风度之美李泽厚说,魏晋时代“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的贵族气派,讲究脱俗的气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姿容貌,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鼓吹的对象”。

清新脱俗,不单指容貌上的隽秀,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风骨,或者说,风度。

魏晋名士对世俗的鄙夷是通过不同的维度体现的,或为放达的处事行为,或为飘逸的玄学清谈,一如阮籍穷途而哭,又如嵇康打铁灌园。

对于美的风尚的形成,首先在于魏晋名士如何看待美,把什么理解为美。

在他们眼中,名教为丑,自然为美。

无论环境如何险恶,他们虽不能在建功立业中收获人生的壮美,那就权且寄身山林与诗酒。

人们说汉唐气象,是因为汉唐文人有着关怀苍生的宏大理想,而人们称魏晋风度,不过是魏晋文人将目光着重于自我罢了。

这没什么不好,毕竟凡事总是两面的,不能参与政治的遗憾却唤醒了汉族文人久违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

魏晋名士开创了一代美学理想,为后世艺术也扩展了境界。

文人画的写意,山水诗的清朗,草书的狂狷,无不汲取了魏晋风度的精髓,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雅”的美学取向,提升了艺术的纯粹性。

更重要的是,魏晋风度所传达的美彰显了人的自由,这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五.千年流芳——魏晋风度在今天当今时代再不是魏晋,但魏晋风度值得继承。

欲知魏晋风度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明白今天人们的问题所在。

如今,人们被太多的世俗利益羁绊,在商业世界中奔走忙碌,似乎早就忘却了自我与自由,自大地以为有了金钱就有了自由,可支配收入这个词造的好,有了收入就能支配,能支配就能自由,逻辑严密,颠扑不破。

然而,在这一番追逐与折腾后,殊不知错过了许多价值,最重要的是错过了自我。

其实不难发现,现代人做事的动机大半与他人有关,在对别人迁就,妥协,委身,屈从中换取可怜的安全感,面对久已形成的秩序敬仰有加,不敢越雷池半步。

稍微看一下魏晋名士的做法,就会明白,自由从来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向内发现的,价值只有被自我接受才成为价值,自由只有被自我体验才成为自由。

现代人不是没有认清自由的意义,而是选错了寻找自由的路径。

魏晋风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始终是指向自我和解放自我的。

它提供一种处世的方法,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一种面对险境的心态。

魏晋名士们正是从自我出发,一眼就看到了自由的终点,所以嵇康在刑场上还能泰然高奏一曲《广陵散》,那一刻,死亡对他也是解脱,也是自由。

魏晋风度形成的过程,就是自由的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