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中地理-七年级《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3.4 世界的聚落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2.1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形态1.聚落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主要形式:城市、乡村(村庄、集镇)3.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区别:劳动生产方式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城市非农业/乡村农业)4.城市特点:①人口密集②社会经济活动频繁③对周围发展起促进作用④城市居民的居住相对拥挤⑤多高层建筑⑥空间利用率高⑦交通线密集,交通发达5.城市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污染加剧(大气、水体、噪声、生活垃圾、光污染)、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
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6.乡村特点:①居住地相对分散②房屋一般不高,经济实用③外围分布大片农田④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⑤乡村民居体现当地的习俗和环境特点。
7.聚落的演变过程:村庄→集镇→城镇→城市→大城市(乡村)→(城市)8.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①主要因素:受到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的影响。
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②分布状况: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密集,高山荒漠少有或者没有聚落,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经济发展落后。
9.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①寒冷地区:墙体厚实---抵御寒风,保暖;屋顶高耸---不易积雪。
②湿热地区:墙体单薄,门窗开得大---通风散热;完备的排水系统---多雨水。
10.名词解释: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
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
卫星城:位于大城市周围区域的小城市,因这些小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太空中的卫星围绕某个中心点的分布相类似,故名卫星城。
二、世界文化遗产(人文地理)1.定义:指人类文明史和地球发展史上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具有特殊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熟悉聚落形成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通过对典型聚落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搜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意识。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世界的聚落》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搜集至少两个不同地域的聚落案例(如中国的江南水乡、非洲的沙漠绿洲等)。
2. 案例分析:学生需对所搜集的聚落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聚落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等方面,并绘制简单的地图标注该聚落的位置。
3.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各自搜集的聚落案例及分析结果,探讨不同聚落之间的异同点,并尝试总结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4. 作业报告:每个小组需编写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对所讨论的聚落案例的概述、分析结果以及小组讨论的结论。
报告需用PPT或其他形式呈现。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需在课前完成,并准备好相关案例资料。
2. 案例分析需细致入微,注重细节,地图标注要准确清晰。
3. 小组讨论需积极发言,充分交流,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到讨论中。
4. 作业报告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2. 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和质量也将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3. 作业报告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将综合评价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预习、分析、讨论和报告编写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对于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将在班级内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3. 对于存在问题的部分,教师将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后续学习任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聚落》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认识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可能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认识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特征。
3.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聚落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人口集聚、住宅密集、设施完善的地方•分类: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发展:历史悠久、不断发展、适应环境•特点:各地聚落有其独特特点•环境关系:聚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初中地理备课参考 世界的聚落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聚落的形态
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1)主要形式:①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②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2)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民居建筑: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较小。
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2)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的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3.(1)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2)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4.在支流与干流的汇合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城市,原因:这里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的集散。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例1】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A.水源充足B.山地崎岖C.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
【答案】B
【解析】山地崎岖不利于聚落形成。
【例2】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房屋建筑外貌的最明显不同是()
A.屋顶的陡缓B.房屋的大小C.门窗的大小D.房屋的朝向
【答案】A
【解析】屋顶的陡缓是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房屋建筑外貌最明显的不同。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4节《世界的聚落》课件1 湘教版公开课教案课件
① 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 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② 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 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 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 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 哪些变化?
④ 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 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 种现象吗?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手熟尔
K10
学习之路,时刻保持谦虚!熟能生巧,正像下面这 个故事说的一样!
故事再现
自学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 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 理。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集体备课(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交通
特点
人口
分布
建筑
特点
生产
活动
城市
乡村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5、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A.东南亚 ①竹楼
B.陕北 ②冰屋
C.西双版纳 ③四合院
D.内蒙古 ④土楼
E.北极 ⑤高脚屋
F.北京 ⑥窑洞
G.福建客家 ⑦蒙古包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
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主 备
补备
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一、聚落的形态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3第4节世界的聚落PPT课件6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2019/12/30
学习目标
1.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和
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 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以及传统
民居风格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
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升 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意识。
热带雨林气候 高温多雨 (湿热)
墙厚窗小, 防晒隔热、防风 沙
沙漠气候 炎热干燥 风沙大 昼夜温差大
因纽特 冰屋:就地取材 人的民 防风保暖 居
2019/12/30
气候严寒 风劲 雪大
民居图片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 2019/12/30
地区的窑洞
重庆的洪崖洞 民居
草原地区的住房 ——蒙古包
地形平坦
◆走进民居:探究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山东民居
2019/12/30
探究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房屋为何不同,主要考虑何种因素?
东南亚民居
西亚民居
因纽特人民居
2019/12/30
热带雨林地区
沙漠地区
寒带地区
民
居
民 居的 建筑特点
自然环境 特点
东南亚 的民居
西亚沙 漠地区 的村庄
干栏式民居,高 脚屋,利于通风 散热,可以保持 屋内干爽
◆走进自然:寻找理想家园 甲 丙
乙
假设20你19/1是2/3几0 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族人寻找一个理想 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2019/12/30
2019/12/30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七年级地理上册 3.4世界的聚落课件 (新版)湘教版
地形平坦
?
自然资源丰富(林 、鱼、矿产地)
中国的乡村
法国的乡村
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
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 ,乡村聚落常见双层木楼或 竹楼,下层空着堆放杂物, 养生畜,上层住人,因为上 层风大凉爽,,还可避免潮 湿。
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
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 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 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 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 区吹来的热风。
道路修筑特点
从事的生产活 动
自然景观改变 大小 医院、商店、 学校的多少
宽阔、平坦、密 集
工业、商业、交通 等行业
多
少
城市问交题通拥挤
大气污染
噪音污染
水污染
生活垃圾污染
城市问题:
交通拥挤 大气污染 噪音污染 水污染
生活垃圾污染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
昆明位于崎岖不平的
云贵高原上的山间小盆地 里,这与地形、土壤有很 大关系。
乡村和局落的演 变
想一想 : 武汉位于长江和它的
最大的支流汉江的交汇处,武 汉的形成和发展与那些地理因 素有关?
聚落与环境
水源充足(井、 泉、湖滨、河畔
)
交通便利(交通 沿线和交汇处、 沿海港口等地)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民居欣赏(一)
竹楼
民居欣赏(二)
民居欣赏(三) 窑洞
民居一
民居欣赏(四) 福建土楼
民居三
民居欣赏(五)
杆栏式房 屋
民居欣赏(六)
新疆碉楼
民居欣赏(七) 乔家大院
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市的?
谢谢大家 !
再见!
大漠中的楼兰古城, 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拓展,也是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于图片和实例比较感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图片和实例:收集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和实例。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聚落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并汇报成果。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世界的聚落》 说课稿
《世界的聚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聚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世界的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态、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聚落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世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需要引导他们逐步培养这些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理解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能举例说明不同环境下聚落的特点。
(3)知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态。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七年级《世界的聚落》教案附巩固练习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课题: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城市聚落与农村聚落的差;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一步知道城市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和农村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自学指导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重点是“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别”、“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002)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聚落的形态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你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举例说明城市、乡村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之。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城市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拥挤。
在大城市里,由于用地紧张,建造了许多高层住宅,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
有一些居民住在城郊,乘汽车或地铁上下班。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例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等。
城市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还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便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是很高,但经济实用。
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
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1)读图3-20至3-25,想一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会产生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下面的两组图反映的是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
仔细观察这两组图,思考以下问题。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1)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2)读图3-27、3-28,看一看,东南亚传统民居与北非传统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例如,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代的宫殿、神庙、园林和陵墓等。
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学案第1页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小组合作自主完成预习作业展示小组合作出示“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完成学案探究一。
探究一:1.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分布有什么共同点?纬度:地形;气候:水源: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总结。
进行提高练习,自主完成探究一的第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aB.bC.cD.d(2)促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进行总结。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影响城市的形态。
选取学生做的比较好的“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探究作业”,请孩子上讲台讲一讲。
条带状的城市形态,兰州和深圳受河流和海洋影响环形放射式的北京和莫斯科受地形影响在聚落的内部,建筑特色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完成连连看,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页②①③甲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学生上台展示讲解学生课外实践展示教师引导,结合课本P63 活动1、2活动一:世界文化遗产之我说有一些民居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同时展示文化遗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博物馆的一些做法,请同学们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活动二:文化故居之我见青岛也有一些特色文化故居,就在我们学校周边,展示学生实践作业,学生进行讲解,并说出参观的意义。
对于青岛文化故居的保护,你赞成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拆旧建新、修旧如旧、整旧如新、建新如旧)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三:青岛发展之我行文化赐予青岛内涵,上合峰会为青岛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你对青岛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能为青岛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本节课进行小结第3页《世界的聚落》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心,掌握了一些地理学习的方法,愿意思考,乐于动脑和实践。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课件
6、读以下图,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 • 北非气候干旱,屋顶建成平顶还可晾晒农产品。
7、民居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集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 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临河临湖分布,水运交通便利,有利于物资和人员的集散, 容易形成较大城市。
课下搜集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 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资 料和图片,试比较它们与当地自然 环境的关系。
沿河流而建,屋顶坡度大,墙体薄弱,门窗 较大。因南方降水量大,气温高。
形成和开展
聚 落
形式
分布
与地理环 境的关系
世界民居
1、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表现在 A乡村的道路较城市密集、错综复杂。 B人口的职业构成有较大的差异 C功能差异,乡村功能较为复杂 D人口密度不同,乡村人口稠密 2、以下哪种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 A水源充足 B交通便利 C自然资源丰富 D崎岖山地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城市 乡村
城市 乡村
1、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 2、结合你的所见所闻,从人口分布、建筑 特点、生产活动和交通特点等方面比较城 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3、了解城市在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城市问题。 4、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分布特点;理解影响 聚落形成和开展的因素
5、能举例分析说明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影响聚落形成和开展的因素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聚落
土壤肥沃
•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 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 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
•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 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议一议
参照东南亚民居,讨论分析下列民居与当地 自然环境的关系
低矮无窗,保温效果好 黄土保暖性好,冬暖夏凉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因纽特人冰屋 极度严寒
黄土高原窑洞
比较干燥
半球形冰屋, 门小、墙体 厚
黄土深厚, 凿成窑洞, 冬暖夏凉
骑楼陈旧,风格 和现代都市不符 合,应该拆掉, 建一些新的建筑
2、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比高山、荒漠地区
大得多,说明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是:(A)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3、(易错题)在我国南方,从历史上看许多村
落都沿河分布,最主要的原因是(D )
A.沿河土壤肥沃
B.沿河地带地表平坦
C.沿河渔业资源丰富 D.沿河地带交通便利
小试牛刀
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建筑用线连接起来
看一看,想一想
1、聚落除了是人们居住的场所,还是什么场所?
不仅是居住场所,还是进行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的类型有哪些?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类型
3、城市聚落的居民从事的工作。
城市聚落:工业、服务业等
城市与乡村的差人别口较分散
人口规模较大
城市和乡村的人口规模有何不同?
农业生产为主 工业、服务业
在这发展过程中,周围的景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假设你现在是村长,你会选 择哪里作为村址?
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土壤地形平坦开阔来自聚落水源交通
资源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 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 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建筑特点:采用木材、竹子等材料 屋顶倾斜,下部空。
云南的丽江古城
《世界的聚落》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一、说 教 材
教材分析
《世界的聚落》将从一个崭新 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 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 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在整 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 纽带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①了解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②知道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不同聚落的图片,设问:这 些景观图片可以分两类,同学们 知道是哪两类吗?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
从交通、人口、生产活动、建筑比较城市和 乡村的差别
结合课本,学生自己思考后讲解城市发展的过 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 各种环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出各种环境问题, 带出我们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 需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
大 气 污 染
水 体 污 染
交 通 拥 挤
噪 声 污 染
生 活 垃 圾 污 染
住 房 拥 挤
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湿热地区的气候雨 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 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 水多,所以要有较完备的 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 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 排水系统;墙体单薄,门 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 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 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 窗开得较大,利于通风散 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 排水系统。 保护建筑物。 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 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 遗产的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
2019年初中地理-七年级《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1
看上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分 布各有什么特点?
看上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各有 什么特点?
看上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生产活 动各有什么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古人在聚落的发展中遗留下的建筑、城堡、雕塑 、壁画、碑刻、宫殿、园林、陵墓等。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本课小结
1、聚落的形态
城市 乡村 聚落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生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9年 初中PPT课件
时间:2019年3月24日
1、什么是聚落?
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有哪两种形Leabharlann ?城市 聚落 乡村
聚落
城市 乡村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的居民聚居地。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
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 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 叫做集镇。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交通 特点 城市 乡村 便利 不发达 人口 分布 密集 稀疏 建筑 特点 密集 多高层
分散 低层建筑
生产 活动
非农业产 业为主
农业产 业为主
聚落的演变
乡村 城镇 城市
读P62图,请你思考,在演变过程中,聚落的规模、 建筑、景观、生活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读图,试分析在下列环境中是否会形成聚落 ,为什么
小结
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
气候 温和 水源 充足 地形 平坦
聚落
资源 丰富 交通 便利
P63活动:世界民居一瞥
1、寒冷地区的民居
☺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
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 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 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
2019年初中地理-七年级《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2
达标测试
1、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会产生 A.就业机会增加 B.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C.住房、交通紧张 ( ) C
D.受教育机会增加
2、某地的民居屋顶比较平,是因为( A.气温较低 C.降水丰富 B.气温较高 D.降水贫乏 ) D
3、直线连接旅游点和他们所属的类型 A. 自然风光 B. 文化古迹 C. 革命纪念地 1 南昌、遵义、延安、中山陵 2 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3 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哪些问题?
大 气 污 染 交 通 拥 挤
水 体 污 染
噪 声 污 染
生 活 垃 圾 污 染
住 房 拥 挤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village),规模比较大的居 民点叫做集镇(town)。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实用。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 有大片的农田。
,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 ,保持屋内暖和。 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
为什么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 单薄,门窗开得较大?
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
爽。
•各地传统建筑特点,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 平顶,因为降水少节约建 筑材料。
• 斜顶,因为降水多利于排水 。
说一说 下面民居的特点
• 便于拆装
看上面两幅图,分析城市与乡村的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在大城市,由于用地紧张,就建造许多高层住宅, 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而乡村居民的房屋 一般不是很高,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分布)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城市 道路密集
稠密 密集 、高
乡村 道路稀疏
稀疏 稀疏、矮
建筑特点 生产活动
课下搜集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 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资 料和图片,试比较它们与当地自然 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选择题
1.世界上居住在城市的人有()
A.少数
B.大多数
C.约有一半左右
D.极少数
2.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多选)()
A.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B.地形平坦
C.自然资源丰富
D.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
3.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
D.冰原地区
4.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
B.乡村的居民就是从事放牧
C.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D.乡村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5.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6.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
A.山谷里和河流两岸
B.土壤肥沃,适于耕作的地形平坦的地区
C.十分炎热的森林里
D.交通闭塞的地方
7.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8.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9.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小
10.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填空题
1.人们居住地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___________。
2.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场所。
3.由于劳动______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__________有较大的差异。
4.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5.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_______风格。
6.随着_______的增长和社会的_______,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________。
7.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8.世界遗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三大类。
三、连线题
A.东南亚地区①四合院
B.北极地区②厚墙小窗的房屋
C.黄土高原③水城
D.威尼斯④高架屋
E.北京⑤冰屋
F.西亚地区⑥窑洞
四、判断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农村的统称叫聚落。
()
2.聚落就是人们居住的居所。
()
3.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
4.亚洲乡村人口较少,村落中的房屋较分散。
()
5.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
6.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
7.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
()
8.云南省的丽江古城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
五、综合题
(一)下图反应一个村庄演变为城镇的四个阶段和小城市发展成大城市的四个阶段。
仔细观察,分析问题:
(1)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2)小城市又是怎样扩展成为大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道路和形态有哪些变化?
(3)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
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4)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二)简答
1.居民临河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宗教寺院一般在什么地方选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4.地形气候资源
5.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
6.人口发展变化
7.自然环境
8.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
三、连线题
五、综合题
(一)(1)人口数量增大、密度高,房屋的密集度增大。
农舍、牲畜棚圈发展成住宅区。
(2)房屋的密集度继续增大,高度增高。
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
(3)由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变为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4)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沿海港口等地。
(二)1.题中所述地区有利于部落形成与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在高山少有或没有聚落的地区选址。
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