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一、概述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是规范医疗行业行为的重要工具,旨在保护患者的权益,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时也维护了医疗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并阐述其重要性和意义。
二、常见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1、执业医师法《执业医师法》是规范医师执业行为的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医师的资格认证、执业范围、执业规则、培训和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对医师的执业行为进行了约束,如禁止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对患者隐瞒病情等。
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规范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置、登记、命名、校验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医疗机构符合国家卫生健康标准。
此外,该条例还规定了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如提供医疗服务、接受监督等。
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处理医疗事故的重要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级、处理程序和赔偿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明确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如报告医疗事故、配合调查等。
该条例有助于公正、公平地处理医疗事故,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意义1、保障患者权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如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等。
同时,也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如接受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等。
2、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确保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也明确了医疗机构的职责和义务,如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安全等。
3、维护医疗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医疗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如执业范围、培训和考核等。
同时,也保护了医疗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如获得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等。
4、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业的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自律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一、法律法规概述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1.卫生机构的管理2.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3.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4.卫生监督与卫生事件的处理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药品的生产、经营许可与监督管理2.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和质量标准3.药品的注册与审批4.药品的进口与出口管理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1.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和注册2.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经营许可3.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五、所涉及附件1.附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全文2.附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全文3.附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全文六、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卫生机构:指依法设立,提供医疗服务或相关服务的法定机构。
2.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指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和安全措施。
3.药品: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的物质。
4.医疗器械: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的器具、设备、用品。
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困难:医疗机构申请药品生产许可面临的审批难题。
解决办法: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审批流程,提供完整的材料和准确的信息。
2.困难:药品进口与出口管理的复杂性。
解决办法: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要求申请许可,并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合规操作。
3.困难:医疗器械注册和审批过程的耗时问题。
解决办法:提前规划并妥善安排时间,确保申请材料的准备充分,并与监管部门保持沟通,尽量缩短审批时间。
4.困难:医疗机构卫生事件的处理和卫生监督的应对。
解决办法:建立完善的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加强卫生监督与内部管理,及时应对和处理各类卫生事件。
,详细介绍了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附件中提供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全文,同时了相关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常用医疗法律法规
常用医疗法律法规概述在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医疗法律法规,以确保诊疗行为的合法合规。
同时,患者也需要了解自身的医疗权利和医疗知情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医疗法律法规,以提高医患双方对医疗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
医疗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该法规于2009年1月1日实施,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置、管理、执业医师注册、医疗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该法规明确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七项基本规范:医德规范、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质量规范、医疗安全规范、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规范、医学伦理规范和保密规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与计划生育法》该法规于2016年10月1日实施,规定了卫生与计划生育事业的组织管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医护人员执业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规进一步强调了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行为提出更高要求。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纠纷调解条例》该条例于2003年1月1日实施,旨在通过调解协议、仲裁裁决等方式解决医疗纠纷问题,维护医患关系稳定和谐。
该条例适用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患者因医疗服务等产生的纠纷。
4.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该办法于2002年9月1日实施,主要规定了医疗事故的界定、报告、处理、赔偿等方面的内容。
该办法明确将医疗事故定义为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中导致患者损害的事件,并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认真处理和积极赔偿医疗事故的受害者。
5.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于2014年6月1日实施,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登记、审批、生产、经营、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该条例明确了医疗器械的管理体系和质量要求,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医疗设备质量。
总结医疗法律法规是保障医患关系稳定和谐、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法律保障。
医务人员和患者需要共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谐、安全、顺畅的医患关系。
同时,医疗机构与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医疗法律法规
医疗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律法规。
第二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履行职责,维护医疗卫生秩序。
第三条患者是医疗服务的主体,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医疗伦理,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职责,不得侵害患者合法权益。
第四条国家推行医疗纠纷调解制度,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应当积极参与调解工作,切实履行调解协议。
第五条国家加强医学科技、医学教育、医学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二章医疗行为第六条医务人员应当执行国家和相关部门公布的医疗服务质量标准,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文明的医疗服务。
第七条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自主权、隐私权和决策权,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应当依法保密。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品,不得违规开具处方药或使用未经批准的药品。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当合理规避和处理医疗风险,对医疗事故应当及时报告和处理,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原因和赔偿情况。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当接受患者的监督和投诉,积极改进服务质量,不得通过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患者。
第三章医疗机构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许可证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确保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和专业水平,定期进行职业培训和考核。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制定详尽完善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并及时处理医疗纠纷。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公布医疗收费、医疗质量、医疗服务评价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设备、药品配送、废物处理等管理,确保医疗服务安全。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六条医疗纠纷应当首先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员会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卫生计生委员会的职责、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以及卫生计生工作的相关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置、管理、服务、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标准,以及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医疗服务、医疗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该法规定了卫生工作的目标、职责、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以及卫生工作中的各种规范和标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该法规定了药品的生产、流通、销售、使用、检验和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其中,涉及医疗的部分包括:药品的质量、有效性、安全性等要求;药品的审批、注册和备案要求;药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要求等。
5.《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注册、备案、生产、销售、使用、检验和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其中,涉及医疗的部分包括:医疗器械的分类和管理要求;医疗器械的注册和备案要求;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医疗器械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要求等。
6.《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规定了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使用、检验和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其中,涉及医疗的部分包括:医用食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医疗营养配方食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保健食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等。
7.《中华人民共和国疾病预防控制法》该法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职责、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各种规范和标准。
其中,涉及医疗的部分包括:传染病防控的相关要求和措施;医疗卫生机构感染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措施等。
8.《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该法规定了医师的职业道德、执业资格、行为规范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其中,涉及医疗的部分包括:医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医师执业注册和资格认证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医师执业行为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等。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领域,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并且确保医疗行业能够按照规范进行运作,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权益关系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和保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医疗机构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法是一部针对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法规主要围绕医疗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配置、卫生条件、设备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医疗机构将更加规范地运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二、医疗责任法医疗责任法是一部针对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手术等医疗行为,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等方面。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医务人员将更加谨慎地对待医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是一部针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药品注册审批、药品储存配送、药品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药品市场将更加规范有序,药品质量得到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
四、患者权益保护法患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部针对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患者知情同意、患者隐私保护、患者投诉权利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患者将在医疗过程中享有更多的权益保障,患者作为医疗活动的参与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决策、保护自身权益。
五、医患纠纷解决办法医患纠纷解决办法是一部针对医患纠纷处理程序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医患纠纷的调解、仲裁、诉讼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医患双方将更加公正、合理地解决纠纷,维护医疗秩序,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权益。
综上所述,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保障患者权益、规范医疗行为、维护医疗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模板: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文档一、引言旨在提供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详细内容,以便参考和执行。
以下是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详细内容。
二、医疗相关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院法》- 注释:该法规规定了医院的组织形式、职责和权益,以及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2. 《卫生法》- 注释:该法规对卫生和医疗领域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进行了规定,包括人员卫生保健、公共卫生、医疗器械管理等方面。
3. 《医师法》- 注释:该法规规定了医师的执业条件、权利和义务,以及医疗行为的规范和责任。
4.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注释:该法规对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了规定,以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5. 《药品管理法》- 注释:该法规对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了规定,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6.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 注释:该法规规定了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和程序,以促进医患双方的合理权益。
三、所涉及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院法》全文2. 《卫生法》全文3. 《医师法》全文4.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全文5. 《药品管理法》全文6.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全文四、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院法:- 注释:法律规范医院的组织形式和管理2. 卫生法:- 注释:法律规范卫生和医疗领域的基本原则和制度3. 医师法:- 注释:法律规范医师的执业条件和行为规范4.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注释:法规管理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5. 药品管理法:- 注释:法规管理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6.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 注释:法规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和程序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 困难:医疗纠纷频发,纠纷处理不及时。
- 解决办法:加强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促进医患双方的沟通和协商,实行及时、公正、公开的纠纷处理流程。
2. 困难:医院管理混乱,导致医疗质量低下。
- 解决办法:加强医院的管理和监督,推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确保医院的职责和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在医疗领域,存在着多项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行为和保护患者权益。
以下是一些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列表:
1. 《卫生法》
这是中国的基本卫生法律,规定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原则、义务和责任。
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该法规详细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置、运营、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3.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
该法规明确了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并提供了解决医患矛盾的指导。
4. 《医疗损害责任法》
此法规规定了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医疗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
5. 《药品管理法》
该法规详细规定了药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监管的要求,保障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6.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此法规规定了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范,以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
7. 《医师法》
该法规规定了医师的职责和权益,以及医师执业的注册、考核和纪律问题。
8. 《药店管理条例》
此法规规定了药店的经营和管理要求,以确保药店的安全和合法运营。
9. 《传染病防治法》
该法规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报告的规定,以维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10. 《医学伦理学指导原则》
此法规明确了医疗行为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医生患者关系、隐私保护和研究伦理等方面。
这些法律法规在医疗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旨在保护患者权益、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并维护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前言】医疗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医疗涉及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医疗法律法规的基本了解。
【一、医疗行业的法律法规】医疗行业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领域,其中的法律法规涉及医生执业、医疗机构管理、药品监管等多个方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该法规定了医疗行业的基本原则和管理规范,包括医疗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医务人员资质、医疗质量和安全等方面。
该法明确了医生的职责和权益,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是医疗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该法规定了药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的法律责任和规范。
通过对药品的准入许可、质量监管和不良反应的监测等方面的管理,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法》医疗器械是医疗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该法规定了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规范,包括医疗器械准入许可、质量监管、临床试验等方面。
通过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保障了患者的用械安全。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医疗纠纷是医疗行业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该办法规定了对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原则,包括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不同的解决途径。
通过依法处理医疗纠纷,保护了患者和医生的合法权益。
【二、医疗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医疗信息的隐私保护涉及患者和医生的个人隐私及患者的医疗记录保密等问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跨领域的问题,在医疗行业中也不可忽视。
该法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的原则和规范,包括明确了个人信息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通过合法、合规地处理个人信息,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健行业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医疗保健行业中信息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要求,保护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信息安全。
通过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技术安全保障措施,防止患者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
医学法律法规
医学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师合法权益,规范医师执业行为,加强医师队伍建设,保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医师,是指依法取得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第三条医师应当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提高执业水平,履行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医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
医师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医师管理工作。
国务院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医药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医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医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医药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医师管理工作。
第五条每年8月19日为中国医师节。
对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关心爱护医师,弘扬先进事迹,加强业务培训,支持开拓创新,帮助解决困难,推动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第六条国家建立健全医师医学专业技术职称设置、评定和岗位聘任制度,将职业道德、专业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重要条件,科学设置有关评定、聘任标准。
第七条医师可以依法组织和参加医师协会等有关行业组织、专业学术团体。
医师协会等有关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医师执业规范,维护医师合法权益,协助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第二章考试和注册第八条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医师资格考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医师资格考试的类别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
第九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具有高等学校相关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参加医学专业工作实践满一年;(二)具有高等学校相关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执业满二年。
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
该法律法规的作用是保护人民的用药权益,加强药品的管理和监督,
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它还规定了违反药品管理法的处罚措施。
该法律法规的作用是保护人体器官捐献者和受体的合法权益,规范人
体器官移植活动的开展,防止人体器官的非法交易和滥用。
4.《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是卫生部于2002年制定的法规,主要用于处
理医疗事故和争议。
它规定了医疗事故认定的条件和程序、医疗事故的分
类和等级、医疗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医疗责任的认定和赔偿等内容。
该法律法规的作用是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和医疗纠纷
的处理公正性。
它规定了医疗事故处理的程序和原则,明确了医疗机构和
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对医疗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提供了法律依据。
以上仅为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还有许多其他法律法规
对医疗卫生领域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
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进一步完善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医疗法律法规
医疗法律法规医疗行业是一个关乎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重要领域,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在中国,医疗法律法规系统较为完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卫生事业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卫生事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卫生事业法》是中国医疗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律之一,也是保障人民健康权益的重要法规。
该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医疗资源管理:该法规明确了国家对医疗资源的管理职责,要求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2. 医疗机构管理:该法规规定了医疗机构的管理原则和要求,包括医疗机构的设立、备案、经营许可等方面。
3. 医务人员管理:该法规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资格、执业许可、处罚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
4. 病患权益保护:该法规明确了病患的健康权益,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自主决策权等,禁止任何形式的医疗欺诈和虐待。
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中国医疗法律体系中对医疗事故处理进行规范的重要法规。
该法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医疗事故分类:该法规对医疗事故进行了分类,包括医疗差错、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等,以便于事故处理的准确判断。
2. 医疗事故报告和调查:该法规规定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配合调查机关进行事故调查的责任和义务。
3. 医疗事故赔偿:该法规明确了医疗事故赔偿的原则和程序,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赔偿责任、赔偿标准等。
4. 医疗事故鉴定和专家评审:该法规规定了医疗事故的鉴定程序和专家评审的组织和程序,以确保医疗事故的客观和准确判断。
除了上述两个法律法规,还有其他一些与医疗相关的法规对医疗行业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如《疫苗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为维护人民健康权益、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卫生行为,保护人民健康权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医疗卫生活动。
第三条医疗卫生行业应该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提供公平、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四条医疗卫生行为应当遵循医学道德原则,尊重人的生命权、健康权,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第二章医疗机构第五条医疗机构分为医院和非医院医疗机构两类。
第六条医院应当设立医务委员会,制定医疗质量控制制度,健全医疗质量评价机制。
第七条医院应当设立检验科、药剂科、医学影像科等配套部门,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第八条非医院医疗机构应当获得相关执业许可,依法开展医疗活动。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感染病防控制度,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第三章临床实践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提供高质量的治疗服务。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信息系统,实现电子病历和医疗数据的共享。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报告疑似传染病病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四章药品管理第十四条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采购、配送、使用、追溯制度,确保药品安全。
第十六条药品广告应当真实、准确地描述药品的功效、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第十七条定点药店应当获得相关执业许可,依法经营药品销售。
第五章医疗纠纷处理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医疗纠纷。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认真履行医疗事故报告和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公正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附件: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申请表2.药品销售许可证样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健康权:指个人享有健康的权利,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权利。
2.医务人员:指具有医学专业从业资格,从事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医学科研、医学教育等工作的人员。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一、概述本文档的目的是总结和梳理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供参考使用。
本文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简要介绍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背景和目的2. 列举并详细解释各种法律法规3. 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4. 总结二、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简介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医疗机构管理方面的法规2. 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法规3. 医疗服务合同管理方面的法规4. 医疗事故赔偿管理方面的法规5. 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管理方面的法规三、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详解1. 医疗机构管理方面的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机构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了卫生机构的分类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类型、设立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2. 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法规(1)《医疗器械管理条例》该条例针对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2)《医疗器械广告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器械广告的发布、内容、审核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3. 医疗服务合同管理方面的法规(1)《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评估、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医疗服务合同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服务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4. 医疗事故赔偿管理方面的法规(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对医疗事故的分类、调查、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医疗责任保险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责任保险管理制度。
5. 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管理方面的法规(1)《医疗纠纷调解办法》该办法对医疗纠纷调解的程序、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医疗事故调解条例》该条例对医疗事故调解的程序、调解机构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指为诊治疾病或者完成医学技术任务,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服务的单位。
2.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人类疾病以及为病人提供生命支持等医疗用途的器械、设备、器具及其软件等产品。
医院医疗法律法规清单
医院医疗法律法规清单医院医疗法律法规清单1. 医疗机构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于1994年通过并实施。
本法旨在规范医疗机构的建立、运行和管理,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并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疗机构管理法对医疗机构的分类、注册、执业许可、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法,医疗机构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的注册和执业许可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安全性和合理性有监督和检查职责。
2.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是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规定医疗纠纷处理的具体办法。
该办法规定了医疗纠纷的认定标准、处理程序以及赔偿标准等。
医院在处理医疗纠纷时需要依照该办法进行操作。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要求医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包括举报和申诉受理、调查和认定程序、争议处理和赔偿程序等。
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
3. 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办法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办法是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的法规。
该办法规定了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的医德、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要求以及不得从事的违法行为等。
医院必须确保医务人员严格遵守该办法的规定,保证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办法要求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人格权利、个人隐私和医疗决策权,并严禁医务人员进行不必要或不适当的治疗、检查、手术等行为。
此外,医务人员应当保守医疗秘密,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
4. 患者权益保护法患者权益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于2019年通过并实施。
该法旨在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医疗服务的公平、公正和高质量。
患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患者的基本权利、患者的知情权和知情同意等事项。
根据患者权益保护法,患者有权获取医疗服务的信息,包括医疗费用、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
同时,患者有权参与医疗决策和自主选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医疗法律法规
医疗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以及使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受众。
第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和实验室测试等工作,并依法予以保护。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尊重和保障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和知情权,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第二章医疗机构第五条医疗机构是指依法注册成立并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单位。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并且在经营期间由专业医务人员负责医疗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各类专业科室和功能区域,并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药品。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医疗质量动态监控并进行总结和反馈。
第三章医务人员第九条医务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服从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当尊重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和知情权,在医疗过程中坚持医学原则,不得违反医疗伦理和法律规定。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不得收受患者或其家属的财物、礼品等非医疗性质的物品或款项。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证书,并在执业期间进行规范的诊治和记录医疗行为。
第四章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第十三条国家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相关行为实施监管,对可能危害患者健康的行为及时予以处置。
第十四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科学评估。
第十五条患者有知情权,医务人员应当以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详细说明诊断、治疗、手术等相关事宜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后果。
第十六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能力等情况,提供符合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明示服务收费标准。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如有医务人员、医疗机构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职业道德,在依法调查核实后,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知识讲解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知识讲解
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保障法律法规。
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规进行讲解。
一、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这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法律,
规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健康权利与义务,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要求等内容。
2.《医疗机构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分类和管理要求,包
括医疗机构的执业许可、质量管理、收费标准等。
4.《传染病防治法》: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报告制度、处
置措施和监督管理等内容。
5.《食品安全法》:该法规定了食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等方
面的要求,包括食品的标识、检验、抽检等内容。
6.《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的定义、责任划分、赔偿方式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等内容。
二、医疗保障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医疗保险法》:该法规定了社会医疗保险的
组织和管理机构、参保人员范围、保险待遇和基金管理等内容。
以上提到的法律法规仅是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的
相关法规如健康促进法、护理法等。
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行,
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人民健康权益、规范医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从业人员和患者都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是指与医疗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医疗人员的行为规范、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要求、患者权益保护以及医疗纠纷处理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
1. 医师行为规范:医疗领域最重要的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部职业认定和职业资格注册管理办法》。
这些法规规定了医师的职业责任、执业资格和行为准则,包括诊疗的专业性、医患关系的合法性和亲和性等。
2. 医疗机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基本法规。
该法规规定了医疗机构的分类、等级、设立和运营要求,包括了人员配备、医疗设备和医疗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3. 患者权益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纠纷处理办法》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患者的权利和投诉渠道。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患者权益保护法》也起到了维护患者权益的重要作用。
4. 药品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管理的基本法规,规定了药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的要求。
此外,还有一系列针对特定药品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广告审查办法》等。
5. 医疗器械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了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要求,包括了设备注册、日常维护和安全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6. 私人信息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规,其中包括了医疗领域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保障患者个人隐私权利。
7. 疫情防控法规:疫情时期,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各地区相关的疫情防控措施等法规发布,以规范和指导疫情的防控工作。
总之,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到医疗人员的行为规范、医疗机构管理、患者权益保护、药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私人信息保护等多个方面。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确保医疗工作的合法合规。
本文将就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是我国医疗领域的基本法律,包含了医疗机构的管理、医务人员的执业、疾病和卫生监测等内容。
根据该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水平,依法开展医疗活动。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医疗事故的处罚和赔偿规定。
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配合《卫生法》制定的具体法规,对医疗机构的具体管理进行规范。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设置标准和条件、质量管理要求等内容。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开展医疗服务,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关资质和管理经验,熟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管理职责。
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针对医疗事故的法规,规定了医疗事故的认定、处理和赔偿程序。
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因过失或违规行为导致患者受到伤害或死亡的情况。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的认定标准,包括医疗过失的界定、临床常见的医疗事故类型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和处理,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
四、《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是针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规定了医疗器械的注册、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医疗器械是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治疗和护理时使用的器具、设备和材料。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制度、注册审批程序、质量控制要求等内容。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选用和使用医疗器械时,必须严格按照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
五、《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是为了规范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方式,有效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是指用于规范和管理医疗卫生领域的法律规定和政策。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护患者的权益,保障医疗机构
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卫生秩序,提高医疗卫生质量,促进医
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该法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立、运行和
退出规则,明确了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权益,规定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
工作纪律和责任,保证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5.医疗纠纷处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方式,包
括医疗纠纷的调解、协商和仲裁等。
该办法维护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
权益,促进了医疗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6.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立、运行和管理规则,包括医疗机构的资质认定和年检、医疗机构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要求等。
该条例保障了患者的权益和安全,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7.医务人员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权益,包括医
务人员的注册和执业条件、医务人员的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
该条例维护
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
总的来说,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护患者的权益,
保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卫生秩序,提高医疗卫生
质量。
同时,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还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规范医
疗机构的管理和运作,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了解和遵
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对于患者、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当前医疗形势特点:规范、紧张、竞争、严峻、法治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法律观念的日益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维护病人的利益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护理安全。
涉及卫生方面的法律共十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涉及卫生方面的行政法规二十四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麻醉药品管理办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等。
我们应掌握以下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第四条以人为本,践行宗旨。
坚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宗旨,发扬大医精诚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第五条遵纪守法,依法执业。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医疗卫生行业规章和纪律,严格执行所在医疗机构各项制度规定。
第六条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和健康隐私,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被救治的权利,不因种族、宗教、地域、贫富、地位、残疾、疾病等歧视患者。
第七条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言语文明,举止端庄,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自觉维护行业形象。
第八条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第九条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第十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第十一条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三十三条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②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③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⑤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在医疗活动中,患者可享有以下权利:患者有知道自己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医疗费用的知情权;有获得及时诊治的治疗权;有治疗方案的选择权;有隐私保护权;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有申诉权(《条例》第十一条等)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解释。
第十八条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护士条例》颁布日期:2008年1月23日实施日期:2008年5月12日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
第七条护士执业,应当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在中、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三)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护士执业注册申请,应当自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之日起3年内提出。
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年。
第二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允许下列人员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一)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二)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执业注册的护士。
在教学、综合医院进行护理临床实习的人员应当在护士指导下开展有关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行日期是2004年12月1日。
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治疗霍乱最关键的环节是补液。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等。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上述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医院感染病例由报告人于 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五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第五十七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第六十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二)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三章第十六条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医疗机构执行许可证》(二)符合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三)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经费、设施、设备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章执业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带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
第三十二条未经医师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书或者死亡证明书等证明文件;未经医师、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书或者死产报告书。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承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
第三十九条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医疗单位应加强对麻醉药品的管理。
禁止非法使用、储存、转让或借用麻醉药品。
医疗单位要有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
处方保存三年备查。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悄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应分类统一处理。
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三十四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入;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