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合集下载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说课稿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说课稿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5.情感教育:结合战争背景,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习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等。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讲授法:能够系统、全面地传授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和重要知识点。
首先,本节课将详细阐述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等。其次,将分析战争的过程,涉及战略战术、战役布局等方面。此外,本节课还将重点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等关键战役,突出这些战役在战争胜利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本节课将探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包括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战争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多元评价:采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小组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说课稿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是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重要一课。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次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要战役、战争胜利的意义等。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个部分:战争背景、战争过程、战争胜利意义。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发现和弥补知识漏洞,提高历史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土地改革政策、新中国成立等知识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师引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1.教学内容: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内外背景、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斗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土地改革政策、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等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讲授,让学生掌握解放战争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脉络。
2.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和重要事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深入分析的能力。
4.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在解放战争胜利的背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人教版《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人教版《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默写过关知识深化【知识结构】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1945年10月12日,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社论:“分裂内战的阴霾可望由此扫清,和平建国的时代可望于兹开始……抗战的鲜血也将不至于白流,这是中华民族的福音!这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这篇社论出现的背景是( )A.《双十协定》的签署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署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D.抗日战争的胜利2.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

……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

……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

”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材料中的“它”()A.改变了国共内战形势B.直接配合了延安保卫战C.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D.改变了国共军力的差距12.下图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自由画报》。

它反映出()A.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B.共产党做好应对策略C.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D.谈判没取得实质进展13.“我们提议(中共)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注:当年为民国三十五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D.战略反攻的需要1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C.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15.下图是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的面值之一。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4.教学评价: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研究报告、课堂问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成长,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等,从而认识到战争的必然性。
2.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战斗过程和重要历史事件,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分析战役战斗的胜利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民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关键战役及其胜利原因,以及战争对新中国的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背后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及战争对国内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战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整体过程。
3. **实践性作业:**
-设计一次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采访活动,可以采访家中长辈或其他经历过战争的人士,记录他们对战争的回忆和感受。
-组织一次班级内的历史知识竞赛,题目涉及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4. **反思性作业:**
-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章节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未来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的思考。
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的第3课。

共分3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个子目呈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国共两党围绕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进行较量。

第二、三、四子目是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关系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过程。

一方面,本课上承前两课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抉择。

另一方面,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下一单元新中国成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文字、图片(地图)史料,了解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时空脉络。

(时空观念)2.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梳理教材中国民党反动派坚持政治独裁和经济崩溃的史实,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梳理教材中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的努力,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感悟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认识取得“民心”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关键。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图示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出《终战诏书》,向盟军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左边的图片就是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大公报之中刊登了。

投降消息传来,中美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欢庆胜利。

在接下来一个月内,日本完成一系列投降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新教材】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括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所作的努力,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2.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渡江战役;右图是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如何?自主学习1.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人民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人民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精神。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氛围。
2.利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的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上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3.历史事件导入:以一个具体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史事件为切入点,引出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解放战争的背景: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如国共内战的原因、抗日战争的影响等,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战略部署、双方的战略目标等,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统编版(2019)教案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统编版(2019)教案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导入:以“劫收”反映国民党的严重腐败导入本课。

一、学生自学梳理基础要求:对照导学案,通读课文,完成填空,标划清晰,并能够自主完成本课知识结构的构建。

指导学生明确解放战争的阶段,是学生获得对解放战争胜败原因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新民主主二、教师精讲拓展深化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此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的努力,也是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的过程。

着重精讲:两条路线;中国共产党和平的诚意;国民党否决政协决议,阴谋的暴露。

利用教材“学思之窗”,引导学生注意民主党派的要求,他们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2.解放战争的过程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强调内战爆发时国共军力对比,相差悬殊。

由此可见,挑起内战的是国民党一方,而非共产党和解放军,也能更好地理解国民党坚持内战方针的原因之一。

(1)战略防御:1946.6——1947.8两个阶段: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6年7月至10月,以自卫战争歼敌30万,粉碎之。

1947.3月至8月,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碎之。

在这里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即:①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

②蘑菇战术:强的拖疲,肥的拖瘦。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好,得民心;战略战术灵活、高明③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段敌一指强过伤敌十指”。

使用PPT,直观展示战略态势。

(2)战略反攻:1947.6——1948.9事件: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

在这里补充:阳谷沙河崖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

意在进行乡土历史教育,让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使用PPT,直观展示战略态势。

(3)战略决战:1948.9——1949.1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使用PPT,直观展示战略态势。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2、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知识梳理】一、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背景:①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②中共力争建立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③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重庆谈判:①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接受邀请,力争和平民主。

②1945年8月底: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乘专机抵达重庆。

③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3、政协会议:1946 年1 月10 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后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

二、解放战争的爆发——全面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全面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7—10月,被解放军粉碎。

2、国民党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整编第七十四师,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3、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表现:①为了维持战争的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②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经济崩溃,民不聊生。

③1946年11—12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2)影响: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所导致的经济、政治困局,表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统治危机。

三、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947年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22)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22)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22)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斗过程;2.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挽救国家危亡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3.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指导思想和战斗策略方法;4.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和胜利的原因;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3.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指导思想和战斗策略方法。

三、教学难点1.人民解放战争的战斗策略和战胜敌人的原因;2.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和贡献;3.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像教学、课堂讨论、课文分析。

五、教学过程5.1 课前预习1.课前复习相关知识;2.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做好笔记,理解文章大意。

5.2 课堂教学5.2.1 导入新知通过对上一节课进行复习,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5.2.2 文章解析1.介绍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现代中国的重要影响;2.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和贡献;3.讲解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指导思想和战斗策略方法。

5.2.3 讨论围绕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军事指导思想等方面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印象,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历史规律和思想精髓。

5.3 课后复习学生需要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理解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和战斗策略方法等方面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讲解历史规律和思想精髓,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课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25课,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因此有必要在梳理解放战争进程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等。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时空观念】能够按时间顺序排列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庆谈判、内战的各阶段、北平谈判、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相关历史事件的地点。

【史料实证】搜集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和经济崩溃的史实,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历史解释】概括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史实,认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家国情怀】通过对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1.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2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2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与立意本课题目为《人民解放战争》,本课教学落点是要突出“人民”两个字,要通过战争凸显出人民选择和人民力量在此次战争中的作用。

通过两党方针和政策的对比,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对于“人民”的定位也突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推进者的唯物史观。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是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25课。

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为独立单元来处理,强调战争的连续性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冲击与改变。

本课定位从对解放战争全过程的介绍延伸到通过战争所反映出的国共两党方针、政策的分析。

使学生们全面且客观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所存在的违背民愿之处,进一步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能够最终体会到在人民的选择之下,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的胜利。

三、学情分析本讲对象为高一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对于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学生对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有了一定了解,但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于解放战争全局的把握和理解还不够深刻。

由于缺乏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在解放战争过程中方针、政策的对比,不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革命取得胜利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四、教学目标1、了解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通过阅读教材,提炼概括国民党政权在人民解放战争前后统治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

通过梳理国民党政权违背民意的表现,分析造成其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3、通过梳理材料,掌握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做出的相关努力。

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原因,认识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史实。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2、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革命取得胜利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六、教学设计思路定位“人民”来分析解放战争。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战役或一个时期的变革进行深入讨论。
2.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探讨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重大事件或战役的分析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设计一份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变化的思维导图,要求结构清晰,能够体现出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1.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对抗。
2.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分析战略战术及胜利原因。
3.探讨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
三、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课后作业
设计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2)结合课本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提高课堂参与度。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史料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深度等。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及时反馈学生答题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要事件以及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材版本部编版授课题目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目标1.借助漫画、照片、地图、日记与数据、视频对比,按照时间顺序,理顺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认清国民党的独裁、卖国、内战本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平、民主方针。

2.通过国共两党统治措施的对比,认识国共力量此消彼长的原因,理解中国共产党最后的胜利也是人民民主斗争的胜利。

3.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学习,理解1947年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了解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生活的困苦,进一步培养内战没有赢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意识。

教学立意本课以转折的1947为中心,国共两党的较量为明线,人民民主斗争的胜利为暗线,展现在国际背景下,国内斗争中人民解放战争在1947年前后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取得最后胜利,人民民主斗争也最终获得胜利。

在1947年底,毛泽东称“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本课就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动荡的年代,走过“前夜”、“曙光”最终见到“旭日”,体会新民主主义战争胜利的不易,深刻理解国共势力此消彼长的原因并能于最后讨论归纳出中共胜利的意义。

为了凸显“1947”的转折,加强对国共统治政策的对比,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手段教师教法:图表对比,问题探究,启发思考学生学法:材料提取,分组讨论,探究学习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时间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2min 导入出示丰子恺于抗战胜利后作的两幅漫画,结合教材P148学思之窗内容,提问: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的心愿是什么?答:和平漫画导入,较为轻松的进入课程,开篇就引导学生认清战后人民的心愿,为后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失败做铺垫。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运用战争形势图,定位历史时空,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 了解国民党在国统区的统治危机及国统区人民掀起的爱国民主运动,理解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

3. 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认识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的谈判目的及历史启示。

4.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民心所向”是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是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5.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知识梳理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时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认了这些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

2.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2)中共确定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3.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从抗战胜利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一阶段的史实,主要由四目内容构成: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存在两种不同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但是,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大规模进攻使得和平民主建国的希望落空,全面内战爆发。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举措,在农村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在城市接管中严于律己,不断积累经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国民党倒行逆施,导致经济、政治乃至军事的困局,政权统治危机严重。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个新的中国就要诞生了。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并基本掌握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条战线、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等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基本认识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但是,要从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分析、探究国共两党败与胜的原因,并阐释中国革命革命胜利的意义,对高一学生来说仍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必要的史料补充和适切的问题设计。

四、【教学目标】1.运用战争形势图,定位历史时空,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2.通过史料解读,了解国民党政权逐渐丧失民心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逐渐赢得民心的典型事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与中国共产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民心向背的分析与理解,提升对“执政为民”内涵的认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同,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与重要历史事件;2.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地位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策略实践;3.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战争形式和作战方式;4.熟悉人民解放战争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历史背景本部分主要介绍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它涉及到的重要事件和因素。

主要包括: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2.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3.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2. 战略策略和战争形式这一部分介绍人民军队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策略,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战术和作战方式。

主要包括:1.军事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2.战略策略的选择和实践;3.我军在不同战役中采用的作战方式;4.战争形式和战争胜利的原因。

3. 军事成就和政治影响这一部分介绍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成就和政治影响。

主要包括:1.各个战役的胜利和取得的成就;2.我军组织建设和指挥系统;3.战争的政治影响和深远影响。

本课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概念解释、图表解读、讨论和辩论等。

教学模式综合了传统的教学和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的帮助,以便将教学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四、教学过程1. 展示学习目标通过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重点和目标。

教师可以使用PowerPoint展示,动态展示学习目标与内容。

2. 开始讲课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性,包括解放军各个战役的胜利和取得的成就。

接着,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地位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策略实践,包括军事思想的形成,战略模式和作战方式的选择及实践。

最后,介绍人民解放战争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3. 进行讨论和辩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地位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策略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认识全面内战的爆发。

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角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爆发原因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进程(1)全面进攻①时间:1946年6月~1947年3月。

②方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立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③成果:1946年7月~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在内,共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重点进攻①时间:1947年3月~1947年6月。

②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经济崩溃(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政治孤立(1)1946年11~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内容:1947年夏,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过程3.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问题探究: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提示:不同意。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但并不是完全胜利,因为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依然占据西南、西北以及台湾等地,人民解放军还在追剿、肃清残敌。

探究点解放战争史料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史料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

——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史料三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

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思考:(1)史料一中战略方针得以落实的典型事件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第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如何?(3)史料三反映了渡江战役有何重要历史意义?[信息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毛泽东为解放战争第二年制定的战略方针,内线指解放区,外线指国民党统治区。

(2)史料二反映解放战争第三年进行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指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史料三反映渡江战役的胜利。

“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灭亡”宣告了国民政府覆灭。

[提示](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国民党政权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3)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1)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①从国民党方面说:政治孤立,失去民心;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②从共产党方面说a.灵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物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道路: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d.基础: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e.中坚力量: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f.保障: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2)人民解放战争的特点【典例】中共在某一时期的文件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

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

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

”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A.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D.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审题指导]①定时空:解放战争时期。

②抓关键:“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

③析选项: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观的确立以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群众路线活动,支援和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军事行动,为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普通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军队提供了大量兵源。

(2)各地农民为部队送粮食、被服,救伤员等,为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3)国统区的普通民众开辟配合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分散了蒋介石的兵力和精力。

(4)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全部倒向共产党一边,使国民党在政治战线上几乎完败。

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课堂归纳小结[网络构建][教材必背]1.人民解放战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但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共产党胜利,国民党速亡的根源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1.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

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这样很好。

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解析]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B项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D项排除。

[答案]A2.毛泽东在一首诗中说:“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下列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A.此诗描绘的情景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B.此诗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C.此诗反映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共商建国大计D.此诗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野蛮侵略[解析]根据材料“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可知这是毛泽东写的《忆重庆谈判》诗,这是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描述,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国内民主和平,共商建国大计,C选项符合题意。

这首诗写于1945年,不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A选项排除。

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B选项排除。

抗日战争时期是1931~1945年,D选项排除。

[答案]C3.如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抗战时期最大一次主动出击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序幕D.晋冀鲁豫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也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选项符合题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不是在抗战时期,A选项排除。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揭开了反攻的序幕,C选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从黄河到长江,没有体现出东北地区,D选项排除。

[答案]B4.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主席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这主要是因为毛主席()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科学论断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有稳固的战略后方,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出现情况下发表的论断,A选项符合题意。

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是建立在认识到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基础之上的,B选项排除。

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对国共内战的结果判断属于国内局势的判断,D选项排除。

[答案]A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

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B.民族解放、民主自由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民族解放、思想解放[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日军占领区来说的,因此这里的“解放”是指民族解放,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实行专制独裁的国民党统治区来说的,因此这里的“解放”是指民主自由,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武装割据指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尚未实现人民主权,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含义是民主自由,是相对于国民党专制独裁而言,思想解放不是这个“解放区”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