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某些著名的反例

合集下载

数学分析中的反例问题

数学分析中的反例问题

摘要数学分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反例对理解数学分析有关定义和定理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例的地位在数学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培养我们的逆向思维至关重要,恰当的运用反例对我们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希望定理中的条件是最简的,在我们一步步削弱条件的时候,反例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一个特列不能说明一个命题是对的,但一个反例完全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的.反例的作用和构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数列,函数,导数,积分,无穷积分,级数等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的反例,对一些逆命题的成立与否通过反例做了简单的论证,通过反例把一些看似相关性很大的定义和定理的区别又做了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对一些反例的构造过程和思路做了详细介绍,回答了为什么这样构造的问题,可以让读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里得到清晰的逻辑和思路.关键词:命题;反例;构造;数学分析;体现ABSTRACTMathematical analysis is a very important basic course, counterexample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al analysis about definition and theorem of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 counter example role has a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occupies,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ducate our reverse thinking, appropriate mathematical ability for us to use counterexample improve play a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we hope that the conditions of the theorem is one of the most simple, when we weaken conditions step by step, the counter example of the role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a special example does not justify a question is right, but a counter example can prove that a theorem is wrong. counterexample and struc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mathematical analysis teaching material ord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equence, function, derivative,and series of a reverse case of some typical problems, such as, for som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verse proposition, seemingly through counterexamples correlation definition theorem of great difference and do a furthe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ome counter example ,it also ma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why and how structure counterexample get a answer in this paper, reader can get a clear logic in this paper.Key words:proposition; counter example;structure;mathematical analysis;reflect目 录1.引言 .................................................................. 12.反例在加深理解定义及相关概念中的体现................................... 1 2.1周期函数 ............................................................ 1 2.2复合函数 ............................................................ 1 2.3极值 ................................................................ 2 2.4一致连续 ............................................................ 2 2.5导数 ................................................................ 33.反例在掌握定理的内涵与外延中的体现 .................................... 3 3.1柯西收敛准则 ........................................................ 3 3.2 STOLZ 公式 ............................................................ 4 3.3 比式判别法 .......................................................... 5 3.4 比较原则 ............................................................ 5 3.5 阿贝尔判别法 ........................................................ 6 3.6 莱布尼茨判别法 ...................................................... 74.反例在辨析重要结论的逆命题中的体现 .................................... 75.反例在论证辩证关系中的体现 ........................................... 10 5.1lim ()x f x →+∞和'lim ()x f x →+∞的关系 (10)5.2 原函数与可积函数之间的关系 ......................................... 10 5.3 ()af x d x+∞⎰收敛与lim ()x f x →+∞=0的关系 (11)5.4 可积和绝对可积以及平方可积之间的关系 ............................... 126.结论 ................................................................. 13 参 考 文 献 ............................................................ 14 致 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反例在数学中的应用

反例在数学中的应用
ERA
方程解存在性反例
1 2
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根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 c = 0$,当判 别式 $b^2 - 4ac < 0$ 时,方程无实数解,如 $x^2 + 1 = 0$ 在实数域内无解。
高次方程无解或多解
高次方程可能无解或多解,例如 $x^3 + 1 = 0$ 在实数域内有一个解,但在复数域内有三个解。
03
几何领域反例应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几何图形构造性反例
构造不满足某性质的图形
01
例如,构造一个不是凸集的图形,以说明凸集性质在某些情况
下不成立。
反证法中的图形构造
02
在反证法中,通过构造一个与假设相矛盾的图形来证明原命题
不成立。
极限位置的图形构造
某些奇异点或边界处发生的突变现象。
04
分析领域反例应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函数性质否定性反例
01
02
03
非连续性函数
例如Dirichlet函数,在任 意点都不可导,从而说明 不是所有函数都是连续的 。
非单调性函数
在某些区间内,函数值并 不总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加 而增加或减少,如正弦函 数和余弦函数。
掌握反例构造方法
学习和掌握常见的反例构造方法,如反证法、举例 法等,以便在数学研究和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
加强反例的实践应用
通过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加强反例的实践 应用,提高运用反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非周期性函数

著名的丢番图方程,最有趣的“世界难题”,从古研究至今

著名的丢番图方程,最有趣的“世界难题”,从古研究至今

著名的丢番图⽅程,最有趣的“世界难题”,从古研究⾄今2019年9⽉6⽇,由布⾥斯托尔⼤学和⿇省理⼯学院的研究⼈员领导的⼀个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所谓的“三个⽴⽅数和”的问题的最终解,即求⽅程x³+ y³+ z³= k的整数解,k的值在1到100之间。

⾃1954年提出以来,直到2016年,除了k=33和k=42的两个解之外,所有的解都被找到了。

19年3⽉,数学家安德鲁·R·布克(Andrew R. Booker)发表的⼀篇论⽂中宣布,他在布⾥斯托尔的超级计算机上花费了数周的计算时间,找到了k=33的正确解。

不久后,k=42的解也被发现了(布克和⿇省理⼯学院的安德鲁·萨瑟兰),答案是:对于k在1到1000之间的值,114、165、390、579、627、633、732、906、921和975的解仍然没有被发现。

丢番图⽅程三个⽴⽅和的问题是求丢番图⽅程解的⼀个例⼦,它可以定义为:定义丢番图⽅程是⼀个有⼏个未知数、系数为整数的代数⽅程。

也就是说,丢盘⽅程是有⼏个未知变量(x,y,z, ……)的⽅程,它的解(=0)只有当⽅程的系数是整数时才会出现。

线性丢番图⽅程线性丢番图⽅程是⼀阶⽅程,其解被限制为整数。

线性丢番图⽅程为:其中a、b、c为整数系数,x,y为变量。

例如:有多少个整数解?因为这是⼀个有两个未知数的⽅程,我们不能⼀次解⼀个变量(就像⼀个典型的线性⽅程组⼀样)。

相反,对于线性情况,我们可以使⽤以下定理:线性丢番图⽅程有整数解当且仅当c是a和b的最⼤公约数的倍数。

如果整数(x, y)构成给定a,b,c的线性丢番图⽅程的解,那么其他的解有(x + kv, y - ku)的形式,其中k是任意整数,u和v是a和b的最⼤公约数的商。

两个或两个以上整数的最⼤公约数(它们都不为零)是能整除每个整数的最⼤正整数。

对于上⾯的例⼦,我们可以先提出公约数5,得到:a和b的最⼤公约数是1和5。

实践数学教学反例(3篇)

实践数学教学反例(3篇)

第1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实践数学教学中的反例,探讨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反例,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数学教学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践数学教学中的反例进行分析。

二、反例一:重理论轻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反例:案例:在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只讲解了公式推导过程,而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

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如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他们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改进措施: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反例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然而,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产生厌学情绪。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反例:案例:在讲解“分数乘法”时,教师按照统一进度进行讲解,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改进措施: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反例三:过度依赖教材,忽视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忽视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反例:案例:在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只讲解了公式推导过程,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改进措施:教师应关注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反例四:忽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反例

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反例

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反例标题: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究竟是否存在反例?摘要: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在数学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定义以及存在可能的反例。

通过列举数学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和对该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这个复杂而有趣的数学概念的全面理解。

正文:1. 引言从柯西(Cauchy)时代开始,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一直是数学中的一道困扰。

这个问题涉及到极限和无穷概念的交叉,引发了许多数学家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这一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概念,并思考是否存在反例。

2. 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的定义在数学中,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是指由无穷个无穷小元素相乘得到的结果。

无穷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极限趋于零的量。

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的定义是相对复杂的,需要通过极限的观念来理解。

然而,我们将尽力从简单的例子开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3. 包含指定主题文字的案例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个例子: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

假设有一个数列{a_n},其中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无穷小,即a_n → 0 当n → ∞。

我们考虑乘积 P_n = a_1 * a_2 * ... * a_n,其中 n 为正整数。

那么问题来了,P_n 的极限是什么?4. 经典案例与分析事实上,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存在许多经典案例。

欧拉(Euler)在18世纪提出的无穷乘积公式就是一个重要的案例。

该公式用于计算正弦函数的近似值,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物理领域。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欧拉的无穷乘积公式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5. 反例的可能性鉴于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问题的复杂性,我们是否能找到一个反例来证明不存在无穷乘积的极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数学家们。

然而,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的反例被找到。

这使得我们对于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的研究更加深入和有价值。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无穷个无穷小的乘积是数学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

浅谈微积分中的反例

浅谈微积分中的反例

浅谈微积分中的反例微积分是数学中一门基础重要的学科,它将有关函数变化的基本原理抽象为几何图形和数学公式,构成数学上反映某种物理现象的范畴。

在微积分中,许多概念和定理具有普遍的有效性,但也有一些反例,即在特定情况下,它们并不适用。

本文将从几何角度、运动反例和定性推理的反例三个方面讨论微积分中的反例,进一步完善对微积分的理解。

首先,微积分中的反例,从几何角度来看,可以被归类为以下三种情况:正多边形、不规则多边形和椭圆形图形。

正多边形是指有n 个角,其中每个角度角度都相等的多边形。

由于它具有完整的对称性,因此无法应用求面积公式,例如圆的面积计算,只能使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而不规则多边形和椭圆形图形更复杂,无法应用求面积的公式,只能用复杂的数学运算来近似计算图形上某一处的面积。

其次,从运动反例角度来看,微积分中也存在一些反例。

贝索斯(Bos)动力学确定了物体运动的轨道,认为物体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结果却发现运动轨迹并不处处是曲线,而是具有突变的抛物线。

此外,还有许多物理现象,如霍金的黑洞理论,经受测量,其实不完全符合经典物理学定律,也就是微积分中的定理。

最后,从定性推理的角度来看,微积分论述的某些定理可能存在反例,即给定的定理对某类问题不适用。

例如,极限定理,它认为任何函数的极限都存在,但有时函数是间断的,例如抛物线,这类函数在某点处是不连续的,所以其实并不存在极限。

综上所述,微积分中的反例可以从几何角度、运动反例和定性推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证实它们不足以满足所有不同情况,并为我们深入理解微积分提供了参考。

微积分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它存在一些反例,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应该以正确的观点学习和使用它,以达到理解和解释物理现象的目的。

数学分析中的反例

数学分析中的反例
(i) 在闭区间 上连续;
(ii) 在开区间 内可导;
(iii) ,
则在 内至少存在一点 ,使得 .[1]
例3.3.1我们在实轴上定义 ,
此函数是处处连续和可微的,但是不存在区间 , ,使得在 与 之间能有某个 ,满足等式


事实上,假定上述等式成立,则等式两边的模(绝对值)的平方亦应相等,即
于是,利用基本恒等式将得出
设 ,当 为有理数; ,当 为无理数.则函数 也仅在 处连续且可微, .
3.2
关于乘积函数的可微性,我们熟知定理:若函数 与 在点 皆可微,则乘积函数 在点 亦可微.但当 或 在点 不可微时,可以有下述不同的结果.
例3.2.1(a) 在 可微, 在 处不可微,由于 ,
因而 在 处可微,且 .
(b) 在 可微, 在 处不可微,而乘积函数 在 不可微.
关键词:数学分析;反例;函数
A
The counterexample of thoughtis an important thought in Mathematical thought, and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nature and the research, reasoning of problems. Tounderstand concepts correctly, Consolidate and master theorem, formula and rule, etc,train the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prevent and correct errors, it’snecessary to use counterexamples felicitously. To the question, this text researches a lot of problems with counterexamples inMathematical Analysis deeply. Summary thecounterexamples in MathematicalAnalysissystematically and there are five sections: Series, function, differential andintegral, series, function of several variables. And every section isn’t independent. Wecan learn most theorems and propositions with the reverse thinking method. The selectedproblems and counterexamples in this thesis aretypical, appropriate difficult, andenlightening.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concept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grasping the basic theory and technique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technique, thethesis is very good.

数学分析中反例问题

数学分析中反例问题

摘要数学分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反例对理解数学分析有关定义和定理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例的地位在数学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培养我们的逆向思维至关重要,恰当的运用反例对我们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希望定理中的条件是最简的,在我们一步步削弱条件的时候,反例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一个特列不能说明一个命题是对的,但一个反例完全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的.反例的作用和构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数列,函数,导数,积分,无穷积分,级数等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的反例,对一些逆命题的成立与否通过反例做了简单的论证,通过反例把一些看似相关性很大的定义和定理的区别又做了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对一些反例的构造过程和思路做了详细介绍,回答了为什么这样构造的问题,可以让读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里得到清晰的逻辑和思路.关键词:命题;反例;构造;数学分析;体现ABSTRACTMathematical analysis is a very important basic course, counterexample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al analysis about definition and theorem of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 counter example role has a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occupies,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ducate our reverse thinking, appropriate mathematical ability for us to use counterexample improve play a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we hope that the conditions of the theorem is one of the most simple, when we weaken conditions step by step, the counter example of the role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a special example does not justify a question is right, but a counter example can prove that a theorem is wrong. counterexample and struc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mathematical analysis teaching material ord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equence, function, derivative,and series of a reverse case of some typical problems, such as, for som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verse proposition, seemingly through counterexamples correlation definition theorem of great difference and do a furthe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ome counter example ,it also ma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why and how structure counterexample get a answer in this paper, reader can get a clear logic in this paper.Key words:proposition; counter example;structure;mathematical analysis;reflect目 录1.引言 .................................................................. 12.反例在加深理解定义及相关概念中的体现................................... 1 2.1周期函数 ............................................................ 1 2.2复合函数 ............................................................ 1 2.3极值 ................................................................ 2 2.4一致连续 ............................................................ 2 2.5导数 ................................................................ 33.反例在掌握定理的内涵与外延中的体现 .................................... 3 3.1柯西收敛准则 ........................................................ 3 3.2 STOLZ 公式 ............................................................ 4 3.3 比式判别法 .......................................................... 5 3.4 比较原则 ............................................................ 5 3.5 阿贝尔判别法 ........................................................ 6 3.6 莱布尼茨判别法 ...................................................... 74.反例在辨析重要结论的逆命题中的体现 .................................... 75.反例在论证辩证关系中的体现 ........................................... 10 5.1 lim ()x f x →+∞和'lim ()x f x →+∞的关系 (10)5.2 原函数与可积函数之间的关系 ......................................... 10 5.3 ()af x dx +∞⎰收敛与lim ()x f x →+∞=0的关系 (11)5.4 可积和绝对可积以及平方可积之间的关系 ............................... 126.结论 ................................................................. 13 参 考 文 献 ............................................................ 14 致 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无穷极数中的几个典型反例

无穷极数中的几个典型反例

无穷极数中的几个典型反例一、正项级数中比值判别法和根值判别法的反例(1) 比值差别法:例1:1(1)3n n ∞=+-级数1(1)3n n ∞=+-发散,但极限1lim n n nu u +→∞并不存在因为级数13n ∞=发散而级数1(1)3n n ∞=-∑收敛。

所以级数1(1)3n n ∞=+-发散。

而11n n n u u ++=是摆动数列,故11lim n n n n nu u ++→∞=并不存在。

当然,p-级数∑∞=11n n p 也是一个典型的反例, 1lim n n nu u +→∞=1,但当p>1时收敛; 1≤p 时,发散。

(2) 根值判别法:例2:1(1)3n n n ∞=⎤-⎥⎣⎦∑级数1(1)3nn n ∞=⎤-⎥⎣⎦∑收敛,但(1)lim 3n n n →∞-=并不存在。

2(1)21033n n n ⎡⎤⎛⎫-≤≤ ⎪⎢⎥ ⎪⎣⎦⎝⎭ 而113n n ∞=⎛⎫ ⎪ ⎪⎝⎭∑收敛(公比小于1的等比级数)。

由比较判别法,1(1)3n n n ∞=⎤-⎥⎣⎦∑(1)3n -=是摆动数列。

故(1)lim 3n n n →∞-=不存在。

注:在正项级数的敛散性判别中,比值判别法和根值判别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但是它成立的条件是充分而非必要的。

二、 交错级数中使用莱布尼兹差别法的反例在交错级数的敛散性判别中,莱布尼兹判别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但是有些情况下的交错级数不满足条件。

例3:n n ∞=n u =, 显而易见满足lim 0n n u →∞=,而不满足。

1(1,2,)n n u u n +≥= , 但作为任意项级数(1)(1)1(1)111n n n n n u n n n ⎤--⎣⎦===-----由级数2(1)1n n ∞=--∑ 收敛,而级数211n n ∞=-∑发散知,级数n n ∞=发散。

例4: nn nn )1(1)1(2-+-∑∞= n n nn )1(1)1(2-+-∑∞==111)1(1))1(()1(222----=----n n n n n n n n , 根据莱布尼兹判别法易知交错级数∑∞=--221)1(n n n n 收敛,而∑∞=-2211n n 收敛,所以原级数n n nn )1(1)1(2-+-∑∞=是收敛的。

数学分析中反例

数学分析中反例

数学分析中反例
数学分析中的反例是指能够证明某个命题或定理不成立的
具体例子。

下面给出几个常见的数学分析中的反例:
1. 极限的反例:对于函数
$f(x)=\sin\left(\frac{1}{x}\right)$,当$x$趋于0时,$f(x)$的极限不存在。

这个反例说明了对于一些函数,即
使在某个点附近的取值趋近于某个数,但并不意味着函数
在该点处有极限。

2. 连续性的反例:考虑函数$f(x)=\frac{1}{x}$。

在定义
域中除了$x=0$外,$f(x)$是连续的。

然而,$f(x)$在
$x=0$处不连续,因为在该点处没有定义。

这个反例说明了
函数在某个点处连续并不意味着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都连续。

3. 一致收敛的反例:对于函数序列$f_n(x)=x^n$,当
$x\in[0,1)$时,序列逐点收敛于0。

然而,这个序列在该
区间上不一致收敛,因为对于任意的$\varepsilon>0$,存
在某个$x\in[0,1)$,使得$|f_n(x)-
0|=|x^n|>\varepsilon$对于所有的$n$都成立。

这个反例
说明了逐点收敛并不意味着一致收敛。

4. 可导性的反例:考虑函数$f(x)=|x|$。

在$x=0$处,
$f(x)$不可导,因为在该点处左导数和右导数不相等。


个反例说明了函数在某个点处可导并不意味着函数在整个
定义域上都可导。

这些反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分析中的概念和定理,并且指出了一些常见的误区和陷阱。

八年级数学上册 .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角”不全等反例素材 冀教

八年级数学上册 .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角”不全等反例素材 冀教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边边角”不全等反例
在初三数学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全等三角形判定”中,对“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理解不够透彻,造成错误.为加深学生认识,特举以下三个反例,以供参考.
1.如图1,已知△ABC中,AB=AC,过点A任作一直线(不与BC垂直)和BC交于点D.在△ABD和△ACD中,有AB=AC,AD=AD,∠B=∠C,显然它们不全等.
2.如图2,已知△ABC中,AB=AC,过点A任作一直线,和BC的延长线交于点D.在△ABD和△ACD中,有AB=AC,AD=AD,∠D=∠D,显然它们不全等.
3.如图3,已知AB、BC、BD都是⊙O的弦,且BC=BD,则有∠1=∠2.在△ABC和△ABD中,有AB=AB,BC=BD,∠1=∠2,显见△ABC和△ABD不全等.
1。

数学中某些著名的反例

数学中某些著名的反例
(D ep a rtm en t of Com p u ter Info rm a tion and Eng ineering M anagem en t, T ian jin U n iversity of Comm erce, T ian jin 300400)
Abstract T he au tho r g ives som e of w ell2know n coun ter exam p les of m a them a tics a t p resen t (a lthough they a re uncomm on) , and show s their funcfion s in the study of m a them a tics. Key words incom p lete induction; ab straction; p roof; coun ter exam p le
换言之式左这个数与整数 262…743 相差无几, 甚
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们“相等”。 可是接下去的结果
不再是 0, 然而这已经足够了。
其实, e 由 Π163 Gelfond2Schkcider 定理知其为超
α 收稿日期: 1999208220
吴振奎: 数学中某些著名的反例
越数, 显然它不会是一个整数。当然这个令人困惑的现 象可由现代数论中的理论给出满意的答案。 对于代数式 x = 1141y 2+ 1来讲, 当 y = 1, 2, 3, 4, …代进去, 开始 x 都不是整数, 这种僵局一直持续 到 y = 30693385322765657197397208 才得以扭转, 换言之在差不多小于 1025的 y 来讲, 均不 能使 1141y 2+ 1 为完全平方数, 即便如此, 我们仍不敢 断言接下来的情况亦然。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 x = 991y 2+ 1, 第一个使 x 为整数的 y = 12055735790331359447442538767。 这 个 问 题 的 背 景 是: 佩 尔 方 程 x 2 - dy 2 = 1, 当

数学分析判断题36个经典反例

数学分析判断题36个经典反例

数学分析判断题36个经典反例本文介绍了数学分析中的36个经典反例,这些反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析性数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反例一:可导不连续函数在某点可导不一定在该点连续,例如函数$f(x)=|x|$在$x=0$处可导,但在该点不连续。

反例二:微积分基本公式不成立微积分基本公式$\int_a^bf(x)dx=F(b)-F(a)$在一些情况下不成立,例如函数$f(x)=x\sin\frac{1}{x}$在$[0,1]$上积分不满足基本公式。

反例三:连续不可导函数在某点连续不一定可导,例如函数$f(x)=|x|$在$x=0$处连续但在该点不可导。

反例四:一致连续性函数一致连续和点连续不等价,有些点连续的函数不一定一致连续,例如函数$f(x)=\sqrt{x}$在$[0,1]$上连续但不一致连续。

反例五:级数收敛性与函数可积性不等价级数收敛的函数不一定可积,例如函数$f(x)=\frac{\sinx}{x}$在$[0,\infty)$上级数收敛但不可积。

反例六:积分换序对于一些函数,交换积分次序会导致结果错误,例如函数$f(x,y)=\frac{xy}{(x^2+y^2)^2}$,交换积分次序后结果不同。

反例七:泰勒级数不收敛某些函数在某点的泰勒级数不收敛,例如函数$f(x)=e^{-\frac{1}{x^2}}$在$x=0$处泰勒级数不收敛。

反例八:函数可导与偏导数存在不等价当函数的偏导数存在且连续时,函数不一定可导,例如函数$f(x,y)=xy\sin\frac{1}{\sqrt{x^2+y^2}}$在原点处偏导数存在但不可导。

反例九:连续与闭集不等价一个连续函数的原像不一定为闭集,例如函数$f(x)=\arctanx$在$(-\infty,\infty)$上连续但原像不是闭集。

反例十:一致收敛不保持函数类如果$f_n(x)$是$[0,1]$上的可积函数,$f_n(x)$在$[0,1]$上一致收敛于$f(x)$,则$f(x)$不一定可积。

数学中两个著名的反例

数学中两个著名的反例

第一次数学危机
公元前五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是数”——任何数都可以表示为整数或整数的比.他的门徒希伯索斯发现一个反例:当正方形边长为整数1时,对角线的长就无法用整数表示!从而引发第一次数学危机.希伯索斯因为没有按毕达哥拉斯“保持沉默”的要求,把这个问题公之于众,结果被投尸大海,葬身鱼腹,造成历史上震惊数学界的无理数发现惨案.
著名的反例
公元1640年,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发现:
3120
2=+,
51212=+,
171222=+, 2571232=+,
655371242=+……
而3、5、17、257、65537都是质数,于是费尔马猜想:对于一切自然数n ,122+n 都是质数,可是,到了1732年,数学家欧拉发现:125
2+=4294967297=641×6700417.这说明了122+n 是一个合数,从而否定了费尔马的猜想.。

数学分析课程中的一个反例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导的函数

数学分析课程中的一个反例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导的函数

O O
O O O O

(a)
(b)
(c)
(d)
图2.Weierstrass函数(口=1/2,b一3)图像的整体与局部.其中图(a)表示在区间[o,1]上函数的图象;图(b)表示
在区间[o.64,0.70]上函数的图象(即图(a)小方块中图象的放大);图(c)表示在区间[o.6725,0.6752]上函数的图
karlweierstrass18151897是19世纪德国数学家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如分析学代数学解析函数论变分学微分几何等众多学科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不少成果是在他做中学教师时取得1856年柯尼斯堡大学授于他名誉博士学位1865年他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后来成为法国巴黎科学院院士

■墨圜
高等数学研究 STUDIES IN COLLEGE MATHEMATICS
Weierstrass例子的证明较为复杂,不适合放到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在1930年,荷兰数学家 Van der Waerden给出了另外一个例子.Van der Waerden的例子在思想方法上与Weierstrass的 例子是一致的,但它的证明却很简单,而且初等.Van der Waerden的例子使得在数学分析课程中 介绍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导的函数成为可能.
象(eP图(b)小方块中图象的放大);图(d)表示在区问[o.10000001,0.10000002"]上函数的图象.
万方数据
第9卷第1期
陈纪修,邱维元:数学分析课程中的一个反例

廓;奇形怪状的海岸线;蜿蜒曲折的河流;材料的无规则裂缝,等等.这些变化无穷的曲线,虽然处处 连续,但可能处处不可导.B.B.Mandelbrot通过对这些不规则图形的研究,创建了一门新的学科 “分形几何”.所谓“分形”,就是指几何上的一种“形”,它的局部与整体按某种方式具有相似性.“形” 的这种性质又称为“自相似性”.而Weierstrass函数的图像就是一种典型的分形,它已成为“分形几 何”中最基本的例子之一.“分形几何”自产生起,就得到了数学家们普遍的关注,很快就发展为一 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学科.

内错角相等是假命题的反例

内错角相等是假命题的反例

内错角相等是假命题的反例哎,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看起来有点抽象,但其实特别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内错角”。

别听名字这么高大上,其实它就是平行线和横穿它们的线形成的那些角。

在数学课上,老师说这些内错角是相等的,哎,听着不错,对吧?可是,今天咱们就要拆穿这个“真理”,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个说法其实是个假命题。

要知道,数学世界里的真相可不止这些呀,咱们得仔细琢磨,别让表象给迷了眼。

想象一下,咱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和小伙伴们在操场上画一条条平行线。

你知道,平行线就像两个好朋友,总是保持相同的距离,永远不会相交。

然后,有一条线过来,把这两个好朋友给切开了。

这时候,咱们就会看到内错角的出现。

就像一对情侣,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偏偏中间又有个小家伙在插足。

大家是不是觉得内错角挺有意思的?但是,听到老师说它们相等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疑惑。

咱们就得看看实际情况了。

拿一把量角器,嘿嘿,咱们来测一测!画几条平行线,然后找个不那么“正经”的线去穿插。

结果你会发现,内错角有时候根本就不相等!就像两个人看同一部电影,一个哭得稀里哗啦,另一个却笑得前仰后合。

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对吧?数学也是如此,内错角有时候就像两颗星星,表面看起来似乎相等,实际上却是大相径庭。

再说了,咱们的世界可不是只有直线。

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像我们的内错角,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它们的表现会截然不同。

就像你和朋友一起去吃饭,点的菜有可能是大辣的,也可能是清淡的,尽管大家都是吃饭,但体验却天差地别。

这样看来,内错角的相等也未必适用于每一个情况。

哎,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朋友,他总是喜欢自认为聪明地纠正别人。

一次,他在讨论数学的时候,跟大家强调内错角相等,结果被我抓住了漏洞。

我当场就问他:“如果我画的那条线不平行,内错角还会相等吗?”大家都笑了,他倒是被问得有点傻眼。

就像在生活中,有些人爱画大饼,讲一些听起来漂亮的理论,却忘了实际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

数学中两个著名的反例

数学中两个著名的反例

阅读第一次数学危机
公元前五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以为“万物皆是数”——任何数都能够表示为整数或整数的比.他的门徒希伯索斯发现一个反例:当正方形边长为整数 1
时,对角线的长就没法用整数表示!进而引起第一次数学危机.希伯索斯由于没
有按毕达哥拉斯“保持缄默”的要求,把这个问题公之于众,结果被投尸海洋,
葬身鱼腹,造成历史上震撼数学界的无理数发现惨案.
有名的反例
公元1640年,法国有名数学家费尔马发现:
220 1 3,
221 1 5,
222 1 17,
223 1 257,
224 1 65537
而3、5、17、257、65537都是质数,于是费尔马猜想:关于全部自然数 n,
22n1都是质数,但是,到了1732年,数学家欧拉发现:2251=4294967297=n。

可并集问题的反例

可并集问题的反例

可并集问题的反例
在数学中,集合是由一组特定对象组成的集合。

集合可以包含不同类型的对象,但不允许重复的元素。

而并集是指两个或多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总和。

可并集问题,顾名思义,指的是两个或多个集合的并集是否存在。

在一般情况下,集合的并集是存在的,因为只要集合中存在元素,它们就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集合。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并集问题的反例也是存在的。

即使两个集合都非空,它们的并集可能为空集。

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得到一个包含所有元素的新集合。

为了更好地理解可并集问题的反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我们有两个集合A和B,它们分别包含以下元素:
A = {1, 2, 3}
B = {4, 5, 6}
根据集合的定义,A和B都是非空集合。

现在我们来计算它们的并集:
A∪B = {1, 2, 3} ∪ {4, 5, 6}
然而,这里的并集是一个空集。

即使A和B都有元素,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元素。

因此,这个例子可以作为可并集问题的反例。

在实际应用中,可并集问题的反例可能导致一些错误的推论或结论。

因此,当处理集合操作时,我们必须谨慎考虑可并集问题的反例,以
确保我们的推理和结论的准确性。

总结起来,可并集问题的反例存在于两个或多个集合的并集为空集
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得到一个包含所有元素的新集合。

了解可并集问题的反例对于正确处理集合操作和推理非常重要。

在进
行数学推导或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始终注意这个问题,以避免
可能的错误或误导。

Fubini定理的反例

Fubini定理的反例

Fubini定理的反例Fubini定理是数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描述了可积函数的可交换积分顺序性质。

然而,这个定理并不是对所有情况都成立,本文将介绍Fubini定理的一个反例。

在数学中,Fubini定理主要用于描述可积函数的变量顺序交换积分的性质。

根据Fubini定理,如果被积函数在一个矩形区域上是可积的,则可以将该矩形区域分解为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两个子区域,然后对子区域进行积分,积分的顺序可以交换。

然而,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反例来验证Fubini定理不成立的情况。

考虑以下函数:$$f(x,y) = \begin{cases}\dfrac{x^2y}{(x^4+y^2)^2}, & \text{如果 } (x,y) \neq (0,0) \\0, & \text{如果 } (x,y) = (0,0)\end{cases}$$我们要验证的是:如果我们按照Fubini定理的要求将函数$f(x,y)$在以原点为中心的单位圆内进行积分,那么按照不同的积分顺序,得到的积分结果是否相同。

首先,我们按照水平方向先积分再积分的顺序进行计算。

对于任意的固定$y$,我们可以将函数$f(x, y)$看作只关于$x$的函数。

在定义域上,$x$的取值范围为$[-\sqrt{y}, \sqrt{y}]$。

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水平方向的积分:$$\int_{-\sqrt{y}}^{\sqrt{y}} \frac{x^2y}{(x^4+y^2)^2} dx$$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该积分结果为$\frac{1}{2y}$。

接下来,我们对$y$进行积分,积分范围为$[0,1]$:$$\int_{0}^{1} \frac{1}{2y} dy = \infty$$因此,根据水平方向积分再积分的顺序,我们得到的积分结果为无穷大。

接下来,我们考虑垂直方向先积分再积分的顺序进行计算。

对于任意的固定$x$,我们可以将函数$f(x, y)$看作只关于$y$的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队的军官, 又有不同军衔的军官?
问题久攻不下后传到欧拉那里, 他开始了该问题
的研究。 首先他将问题化为了用拉丁字母 (或用数字)
排成的方阵, 且定义了拉丁方 (名称由来与拉丁字母有
关) ——每行每列由不同元素 (字母或数字) 组成的 n
×n 方阵。当两个 n 阶拉丁方叠合时, n2 个有序字母或
c a b B C A
cB aC bA
(1) (2) (3)
欧拉首先发现: 2 阶正交拉丁方不存在 (容易验
证)。
接着欧拉构造出了 3 个 4 阶正交拉丁方, 尔后他
又构造出了 4 个 5 阶正交拉丁方。
1779 年 3 月 8 日, 欧拉向圣彼德堡科学院介绍他
=
8+
93 1010 -
91

6 = 8 + 93 × 10- 10 (91 × 10- 10) k k= 0
这种乍看上去似有规律, 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就面
目全非了的例子还有。
P 1J 1D avis 教授在文献 [ 2 ] 中给出下面一个更加
惑人的例子:
e = Π163 262537412640768743. 00000000000…
也是一个例外, 此外他还证明 (严格地讲是验证) 在小 于 121000 的奇数中仅有 5777 和 5993 不能表示成一 个素数与一个完全平方数 2 倍和形式。[3] 当然, 如今这些验算工具可由电子计算机去代劳, 既便如此, 许多工作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 数学 —— 不太严格地讲 —— 是在归纳、发现、推广 中发展的, 而反例在数学的发展中功不可没[4, 5]。 数学 史上曾出现许许多多著名的反例, 今从中撷取几例以 飨读者。
摘 要 介绍了当今数学中某些著名的反例 (尽管它们并不常见) , 且指出了它们在数学研究
中的作用。 关键词 不完全归纳; 抽象; 证明; 反例 分类号 O 120
A Few W ell-known Coun ter Exam ples in M a thema t ics
W u Zhenku i
吴子乾发现:
275+ 845+ 1105+ 1335= 1445
( 又说此式系 1966 年 L 1J 1L ander 和 T 1R 1Pa rrin 在
电子计算机上找到的) , 便否定了欧拉的上述猜想。
对于 n= 4 的情形, 长期以来人们均未能给出个说
法, 然 而 1987 年 情 况 有 了 转 机, 美 国 哈 佛 大 学 的
(D ep a rtm en t of Com p u ter Info rm a tion and Eng ineering M anagem en t, T ian jin U n iversity of Comm erce, T ian jin 300400)
Abstract T he au tho r g ives som e of w ell2know n coun ter exam p les of m a them a tics a t p resen t (a lthough they a re uncomm on) , and show s their funcfion s in the study of m a them a tics. Key words incom p lete induction; ab straction; p roof; coun ter exam p le
表 2 十阶正交拉丁方
A a E h B i H g Cj Id If D e Cb F c
Ig B b F h C i H a D j J e Ff A c Gd
Jf Ia Ce Gh D i H b Ej Fg B d A e
Fj J g Ib D d A h E i H e Ga Ce Bf
H d Gj J a Ic E e B h F i A b Df Cg
2 欧拉方程猜想
1769 年欧拉证明了费尔马方程 x 3+ y 3= z 3 (费尔马大定理的特例) 无非平凡整数解后, 也提出另一个猜想:
·39·
天津商学院学报 1999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方程
x
n 1
+
x
n 2
+
…+
x
n n-
1=
x
n n
(
n
≥4)
无正整数解。
两个世纪之后, 美国数学家 Selfridge 和美籍华人
G i H e A j J b Id Ff Ch B e E g D a
D h A i Hf B j J c T e Gg Cd Fa Eb
B e Cf D g E a F b H c A d H h I i J g
C b D e E d F e Cf A g B a Ij J h H i
0 引言
数学中, 要证明一个结论须考虑所有可能与全部
情况, 然而要推翻一个结论仅需一个反例。
反例的寻找往往是十分艰辛的, 特别是在某些情
况下更是如此。
人们知道: 数学中的不少发现源于不完全归纳与
推断, 这其中难免有讹。而凭借眼前的规律或局部的现
象做出的一般决断, 其不确定因素就更大, 尤其是对于
换言之式左这个数与整数 262…743 相差无几, 甚
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们“相等”。 可是接下去的结果
不再是 0, 然而这已经足够了。
其实, e 由 Π163 Gelfond2Schkcider 定理知其为超
α 收稿日期: 1999208220
吴振奎: 数学中某些著名的反例
越数, 显然它不会是一个整数。当然这个令人困惑的现 象可由现代数论中的理论给出满意的答案。 对于代数式 x = 1141y 2+ 1来讲, 当 y = 1, 2, 3, 4, …代进去, 开始 x 都不是整数, 这种僵局一直持续 到 y = 30693385322765657197397208 才得以扭转, 换言之在差不多小于 1025的 y 来讲, 均不 能使 1141y 2+ 1 为完全平方数, 即便如此, 我们仍不敢 断言接下来的情况亦然。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 x = 991y 2+ 1, 第一个使 x 为整数的 y = 12055735790331359447442538767。 这 个 问 题 的 背 景 是: 佩 尔 方 程 x 2 - dy 2 = 1, 当
5、3、1。 这个规律接下去成立吗? 答案是否定的 (用不
着赘言, 只须耐心将它算下去即知)。
顺便讲一句: 若注意到 729= 93 ×910, 66339= 93
×912, 6036849= 93×913, 那么下式是对上述现象的诠
释:
987654321 123456789
=
8+
9 123456789
d 连分数展开式有一个长周期时, 则方程的第一个 解特别大 (此类方程解的存在性是 1657 年费尔马给出 的)。 上述几例人们也许能够事先预料其后 (数学的理 论给了我们信心与保证) , 然而对于那些一时无法预决 的情形则要另当别论了。 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者还曾研究过别的形式的整 数堆叠问题。 比如他提出: 大于 1 的奇数可表为素数与一个完全平方数 2 倍 之和。 如果你有耐心算下去, 在小于 5777 的奇数中是不 会有例外的, 然而 5777 却是无法满足上述表示形式的 反例。 美国奥克兰大学的D 1G1M a lm 的学生发现 5993
的正交拉丁方研究成果时, 向人们展示了他构造的 56
·40·
个 5 阶约化拉丁方 (即第一行、第一列为自然序的拉丁 方) , 并指出其中可以正交的一些, 但他没能找出 6 阶 正交的拉丁方, 于是他提出了猜想: 若 n = 4k + 2 (k 为非负整数) , 则不存在 n 阶正交 拉丁方。 1899 年, T a rry 证明 k = 1 (即 n = 6, 而 k = 0 即 n = 2 时前已叙及) 时, 欧拉猜想成立 (他同时指出 6 阶 拉丁方有 9408·6! ·5! 个)。 此后, 人们对欧拉猜想笃信不移。 半个多世纪后,“不幸”的事发生了, 由于Bo se 和 Sh rikhande 的工作 (1959~ 1960 年) , 使得欧拉的猜想 被推翻。 他们造出了 10 (k = 2 时的 n= 4k + 2) 阶正交 拉丁方 (见表 2)。
n 的 值 5~ 11
表 1 F n 研究进展情况表
12、13、15、16、18、19、21、23、25~ 27、30、32、38、39、42、52、55、58、63、73、77、81、117、125、 144、150、207、226、228、250、267、268、284、316、329、334、398、416、452、544、556、637、692、 744、931、1551、1945、2023、2089、2456、3310、4724、6537、6835、9428、9448、23471
某些“巧合”。
“数学园丁”马丁·加德纳在其《不可思议的矩阵
博士》一书中曾给出这样一个例子[ 1 ]:
987654321 123456789
=
它的式左是由 1~ 9 这九个数码倒序与正序组成
两个九零数字分别为 1、3、5、7, 而连续零的个数分别为 7、
14、22 17、20、24
研 究 进 展 找到了标准分解式
知道 F n 的部分因子
知道 F n 是合数尚不知其因子 不知其是素数还是合数
至于费尔马数中有多少素数这仍是人们尚未解决 的问题。 顺便讲一句, 高斯 (于 1796 年) 曾证明下述结论: 若 F n 是素数, 则正 F n (包括它们的乘积和 2k 的倍 数, 2k 是非负整数) 边形可用尺规 (依正规作图法则) 作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