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论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主治考试方剂学必背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1 治法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1.2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
1.3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
2.常用治法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2.1 汗法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
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2 吐法涌吐——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霍乱吐泻不得。
注意:病位居上、病势急迫、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方为适宜;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2.3 下法泻下、荡涤、攻逐——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2.4 和法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
使用和法要注意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2.5 清法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
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2.6 温法温里祛寒——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2.7 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有形之邪渐消缓散——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注意:与下法区别应用;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2.8 补法补益人体气血阴阳——各种虚证。
注意: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中医知识竞赛:方剂学
一级方附方
麻黄汤、桂枝汤、麻杏石甘汤、败毒散、 大承气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白虎汤、理 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四君子汤、参苓白 术散、四物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血府逐 瘀汤、川芎茶调散、平胃散、五苓散、二陈汤、
二妙散
(二)各论概说
1. 1—15章节 2.分类及代表方、适应症 (1)解表剂 (2)泻下剂 (3)和解剂 (4)清热剂 (5)温里剂 (6)补益剂 (7)固涩剂 (8)安神剂 (9)开窍剂 (10)理气剂 (11)理血剂 (12)治风剂 (13)治燥剂 (14)祛湿剂 (15)祛痰剂
(2)组方原则
A.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B.臣药 a、帮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b、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C.佐药——包括3种。
a、佐助药: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兼症
b、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毒副作用的药物。
c、反佐药:与君药性质相反,但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轻可去实、重可 镇怯、滑可去著、涩可固脱、燥可去湿、 湿可润枯。.
5、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关系
a.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 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b.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选方、类方、释方)
(2)治疗大法——八法
6、方剂的组成
(1)组方意义(配伍目的)
A、提高药效——增强和综合药物的作用。 ①增强药力。 ②作用定位。 ③产生新的作用。 B、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 C、调和偏性,制其毒性——提高用药安全度。
*黄芪在诸方中的作用比较。
补中益气——配升柴——升阳举陷治中气虚陷证 玉屏风散——配白术——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证 当归补血——配当归——益气生血治血虚发热证 补阳还五——配活血——补气行血治气虚中风证 防己黄芪——配防己——补气利水治表虚风水风湿
《方剂学》特色简介
《方剂学》特色简介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本课程应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之后进行。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一、方剂学的主要内容教材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是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发展简史、治法与方剂以及方剂分类、组成和配伍、剂型、用法的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主要是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9类。
选入基础方、代表方以及临床常用方共362首,其中正方182首,附方180首。
最后还附有“常用中成药选录”、“方剂歌诀”和“方名索引”。
每类方剂分为概说、正方、小结、复习思考题四个部分。
概说的内容包括每类方剂的定义、治法、功用、适应范围、使用注意,以及这类方剂的适应证、临床特点、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
正方内容有方名与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运用、附方、文献摘要、临床报道、实验研究等项,小结内容是将每类方剂提纲挈领地予以综合、对比,分别各方的异同。
复习思考题,是根据本章方剂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三、方剂学的作用中医临床治疗疾病,选药配伍组成方剂,是主要手段,而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又是以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前期基础学科的内容为基础的,因此,方剂学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一大重要环节。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已学基础学科的知识,互相印证,既能使已学的基础理论为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内容服务,又能通过有目的的联系,进一步加深理解已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好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人们过去常说《内经》有七方说,把它叫做七方分类法。
所谓七方是指的大、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复方,这个实际上是《内经》里较早的一种,也可以看作一种方剂归类、一种设想,也反映出当时方剂学在发展当中不是很成熟的一种提法。
《内经》有这个七方提法,作为一个常识了解。
二、病证分类法病证分类法是在历史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果向前推应该说《五十二病方》就是一种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当然很粗糙。
《伤寒论》它还是个病证分类法,包括《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用得比较多的。
三、主方分类法祖方(主方),有不少医家也挺推崇,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个,《祖剂》这本书,它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
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按治法,以法统方,从方剂角度是以功用,每一个方的功用,实际上针对了什么,方剂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就是治法。
宋徽宗主持的那本《圣济经》里最早提出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到后来很多方剂它都有这个,比如说张景岳的《新方八略》,那它的功效,按功效分类,当然以后到《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等都是以功效分类。
讨论到具体方剂,辨证立法结束了,到达遣药组方阶段,这个时候有两个环节,一个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个结构法体现在君臣佐使的组织结构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第二个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熟练的配伍技巧,配伍应当是我们方剂学的,方剂复方是配伍,应该是方剂学教学、研究讨论的重要任务之一。
配伍这两个字,配,它有组织和搭配的意思,把药物组织、搭配成一个方剂。
伍,有队伍、序列的意思。
那作为配伍来说,我们是利用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因为药物既是作功效的,彼此之间功效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它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合理的配伍,能够调整它药性的一种偏性,制约它的毒性,减缓它的毒性,增强它的原有功能,或者改变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缓解它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它的作用有相辅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这种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群体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 方剂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中医学专业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 解表剂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① 辛凉解表剂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0 分钟)
② 银翘散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证治要点。( 40 分钟)
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 使学生了解泻下剂的用药、功用与适应证候。
② 使学生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运用及相关类方的组成、功用、主治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① 方剂学发展简史。( 10 分钟)
② 方剂与治法。( 80 分钟)
③ 方剂的分类。( 30 分钟)
④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80 分钟)
④ 大黄附子汤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证治要点(对比讲解温脾汤)。( 20 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 大承气汤主治证(痞、满、燥、实)及配伍特点(攻润,引气下行)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 银翘散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证治要点。
• 桑菊饮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证治要点。
• 银花、连翘和荆芥、淡豆豉的配伍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 使学生了解辛凉解表的用药、功用与适应证候。
② 使学生掌握银翘散、桑菊饮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运用及相关类方的组成、功用、主治等。
• 理解大承气汤主治证热结旁流的通因通用治法及煎服法。
方剂学笔记整理 (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 (终极版)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涉及方剂的组成、功效、配伍等方面。
在总论部分,我们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方书,如《伤寒杂病论》、《五十二病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以及方剂的基本结构和方剂变化形式。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常用的治法和方剂比较。
解表剂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方剂,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
其中,麻黄汤是一种常用的辛温解表剂,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其组成包括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
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在方剂学中,君臣佐使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君药是治疗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则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
使药则是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或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也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方剂的分类和比较。
例如,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的用法,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量加减变化,以及理中丸和理中汤的剂型更换等。
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方剂学。
方剂学重点整理考试时间:2011-01-05 9:00-11:00,中药081班1210.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属于肺、膀胱经,善于开腠发汗,祛除表面的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作君药。
然而,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不能透营达卫,因此需要配合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以解除。
杏仁则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方剂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供中医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二节 常用 治法
一 病证分类 二 组成分类
三 治法分类 四 笔画分类
二 固体剂型
一 液体剂型
三 半固体剂型
一 煎 各论
0 1
第一章 解 表剂
0 2
第二章 泻 下剂
0 3
第三章 和 解剂
0 4
第四章 清 热剂
0 6
第六章 温 里剂
0 5
第五章 祛 暑剂
第一节 凉开剂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 降气剂
第一节 行气剂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 止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剂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 平息内风剂
第一节 疏散外风剂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 滋润内燥剂
第一节 轻宣外燥剂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化湿和胃剂 第二节 清热祛湿剂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第四节 温化寒湿剂
第六节 祛风胜湿剂
第五节 祛湿化浊剂
复习思考题
0 1
第一节 燥 湿化痰剂
0 2
第二节 清 热化痰剂
0 3
第三节 润 燥化痰剂
0 4
第四节 温 化寒痰剂
0 6
复习思考题
0 5
第五节 治 风化痰剂
第二节 健脾消食剂
第一节 消食化滞剂
复习思考题
乌梅丸 《伤寒论》
化虫丸 《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肥儿丸 《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第六节 清虚热剂
第五节 清脏腑热剂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祛暑解 1
表剂
第二节 祛暑清 2
热剂
3 第三节 祛暑利
湿剂
4 第四节 祛暑益
气剂
5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的组方、配伍和应用。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中医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方剂的分类、方剂的方义学、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应用等各个角度对方剂学进行。
方剂的分类方剂是根据临床需求,根据证候特点、药物属性、方剂的应用方式等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药物配伍起来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种类繁多,能够分为方剂、散剂、丸剂、煎剂、炮制剂等几种类型。
其中,丸剂是将药粉用药材作为基材制成的药物,煎剂是在中药煎煮器中煮煎制成的药物。
炮制剂是将药物进行加工、炮制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另外,还有根据剂型、功效、用药方式等要素对方剂进行分分类。
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口服方剂、外用方剂、注射剂等类型。
根据功效不同,方剂可分为解表汗剂、清热剂、补气益肺剂、化痰止咳剂、润肠通便剂、止血剂等多种类型。
根据使用药物类型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剂、复方药方剂等类型。
方剂的方义学方义学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中各种药物的功效、方剂的适应证、治疗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
方剂的成方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对药物进行组配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的成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证候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组配,达到治疗作用。
如解表剂用于感冒、风热、伤寒等表证,清热剂用于热毒、热病等证候。
根据药性配伍方剂应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等特性进行配伍,而不是随意组配。
如阴阳药物、寒热药物等不应随意搭配,需进行药物调和。
根据用药数量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用药量的调整。
根据用药时间配伍方剂的用药时间要根据证候的轻重、疾病进展情况等进行调整。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主要是指在组成方剂过程中,如何合理搭配药物,达到方剂的有效组合。
方剂的配伍不仅是药物性质配伍,而且还涉及药物制法、用量、用法等。
七版教材方剂学总论
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 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 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 的药物
使药
①引经药 ②调和药
1.引经药 引经药
引导它药达于病所 某些药物对某脏某 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调和药 调和药
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 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大 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 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往 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 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 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教材:新世纪《方剂学》 教材:新世纪《方剂学》 对象:2005级 对象:2005级中药学本科 主讲: 主讲:袁立霞
方剂学
方
医方、药方、处方 代表一定的规律和法度 “齐”,整合,整 齐 调和,调配
剂
方剂——按照一定规律将药物调配,
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
立法
组成原则
选药、定量、配伍
剂型、用法
方剂
《金匮要略》 载方262首 合计载方314首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著 约2000余首
四.隋唐时期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著 载方5000余首 《千金翼方》 载方2900余首 《外台秘要》 唐•王焘著 载方6000余首
五.宋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 宋代 载方16834首 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方书 《圣济总录》 赵佶 载方近20000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载方788首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上篇
总论
第一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学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方剂学的学习和基本要求。
3、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4、熟悉在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意义的部分方书。
【教学内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
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3、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4、重点介绍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有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径》、《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医方剂大辞典》。
总论第一章方剂与治法【目的要求】1、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2、熟悉常用的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应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教学内容】1、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3、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介绍以病证、祖方、功效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重点介绍以《医方集解》为代表的综合分类法。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目的要求】1、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
2、熟悉方剂配伍的目的。
【教学内容】1、方剂配伍的目的2、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
3、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第四章剂型【目的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
方剂学总论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一 方剂的组成原则
以证候为依据 即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
以立法为准则 在辨清证候,明确诊断之后,应根据治则进行综 合考虑,提出切合于病情的治疗方针,即立法。
确保安全有效
二 方剂的组成结构
方剂中以“君臣佐使”来表述方剂的组成结构。 这种理论首见于《内经》:
运用:
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二 散剂
含义:将药物研成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制成的
固体剂型。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
特点:
1. 内服散剂: 制作简便,节省药材,不易变质。 较汤剂吸收慢,较丸剂吸收快。 2. 外用散剂 用量少;可直接用于体表、官窍等。
三 丸剂
含义:将药物研成粉末或提取物,以水、蜜或米
理论依据:
“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
注意:消法与下法的区别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
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
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 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理论依据:“其高者,因而越之” 注意:
1 此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损胃气,凡体虚气弱, 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
2 “吐法之中,汗法存焉”
3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
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
水饮等有形实邪从下二窍而解的一种治法。
理论依据:“其下者,引而竭之”;
6 温法
温法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使寒邪去,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中医专长 方剂学资料
中医专长方剂学资料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课程的基础。
1. 方剂的组成: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部分组成。
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或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使药是引经药,即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根据治法、组成、功效、剂型等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等。
3. 方剂的运用:包括方剂的加减变化、剂型选择、服用方法等。
方剂的加减变化是指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药物的增加或减少,以适应不同的病证。
4. 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龙胆泻肝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这些资料只是方剂学的一小部分内容,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中医专长方剂学,建议查阅相关的中医书籍、教材或参加专业课程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ppt
1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 治法概述 •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常用治法
可编辑ppt
2
第一节 治法概述
• 治法,指的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有针对性的采取的治疗法则。
• 《黄帝内经》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为一
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 使用注意: 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 对于“真寒假热”证,不可以误用
可编辑ppt
17
消法
•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 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 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 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 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
可编辑ppt
7
第三节 常用治法
• 现在常引用的“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 次的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 类总结而来。
•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 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以寒、热、虚、实、 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 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 分类: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 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可编辑ppt
14
温法
•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 治法。
• 适应病证:里寒证:寒从中生,外寒直中 •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 使用注意: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对于“真热假寒”证,不可以误用
• 八法这一单独的治法,单一的治法,都要彼此有 机的结合起来,产生各种各样的具体治法。每一 法之中,和八法的其它治法要相结合。所以这段 话的意思是强调的八法的结合运用。
可编辑ppt
20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 “七方”说 • 病证分类法 • 祖方(主方)分类法 • 功用(治法)分类法 • 综合分类法
可编辑ppt
• 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或积水等形证俱实之证。
• 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 使用注意:
辨清病情属性 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可编辑ppt
13
和法
•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 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 法。
• 适应病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 血营卫失和等证。
可编辑ppt
8
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温 温
热→清 清
虚→ 补
补 单一治法(七法)+和(复合治法) 八法
汗
实→泻 吐消
下
可编辑ppt
9
汗法
•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 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 法。
• 适应病证:外感六淫病邪所致表证 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痢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可编辑ppt
3
第一节 治法概述
•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 1、治疗原则: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共性。如 扶正祛邪、平调阴阳、调整气血津液。 2、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如表证用汗法,热证用清法,寒证用温法。 3、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立的治疗法则。 如肝气郁滞证用疏肝理气法。
可编辑ppt
5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可编辑ppt
6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中医学历来强调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用法的指导下组织方剂 以法遣方——用法的指导下运用方剂,选择方剂 以法类方——用法的指导来分类方剂 以法释方——作方论和讲解方的时候,用治法为 纲来解释方剂
• 教材中归纳为2、3两个层次
可编辑ppt
4
第一节 治法概述
• 治法还有多体系的特点。 • 病机的多体系的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1、六经治法体系:如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 2、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 3、三焦治法体系:如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4、脏腑治法体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
• 适应病证特点: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 内蓄实邪
•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 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
• 使用注意: 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慎用 吐后调养脾胃 止吐方法:冷稀饭、冷开水,姜汁,麝香1-2厘。
可编辑ppt
12
下法
•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 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 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法
•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 之邪的一类治法。
• 适应病证:
热毒 热证实热
经热:散漫之热 郁热:蓄聚之热 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局部红肿热痛或见脓血 热陷心包─心神病变、甚则神昏
热实互结
热结
瘀热互结 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虚热
可编辑ppt
16
清法
•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 热、清虚热
• 消法用药,要照顾正气
可编辑ppt
18
补法
•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 弱证候的一种治法。
• 适应病证:虚证。 • 分类:补益虚损、助正祛邪 • 使用注意:
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 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可编辑ppt
19
八法运用要求
•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21
“七方”说
• 始于《黄帝内经》:大、小、缓、急、奇、偶、 重
•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大、小、缓、急、奇、 偶、复
可编辑ppt
22
病证分类法
• 按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五十二病方》 • 《伤寒杂病论》以病脉证并治 • 《千金方》以脏腑病证分类 • 《三因极-病证方论》以病因分类
可编辑ppt
10
汗法
• 常用分类: 根据病邪的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根据体质的强弱:扶正解表
• 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夹病证 4、不宜久煎
可编辑ppt
11
吐法
• 突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