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三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第一章:《给我的孩子们》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1.2 课文内容概述本课选自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孩子们,表达了对他们无尽的关爱和期许。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二章:《给我的孩子们》课文解析2.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

他的作品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著称,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2.2 课文结构分析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述作者对孩子们的思念;第二部分(4-10段)回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第三部分(11-13段)表达作者对孩子们的期望。

2.3 课文内容解析解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给我的孩子们》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课文。

Step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Step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Step 4: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给我的孩子们》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成员的作文,体会亲情。

4.2 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3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课文理解、写作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

第五章:《给我的孩子们》拓展与延伸5.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5.2 延伸活动组织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第六章:《给我的孩子们》课堂活动设计6.1 活动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培养爱心和责任感。

(3)学会感恩,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合作探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通过课文表达的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作者的思路。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选择一篇同龄人的优秀作文,进行分析点评。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初三上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赵丽华的成长经历。

2.理解赵丽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心路历程。

3.掌握本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启发学生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和困境,寻找自己的成长之路。

教学内容文本阅读1.让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理解大致意思。

2.分段阅读,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3.对于难理解的句子或词汇,老师进行讲解。

重要词汇和句型1.“苦恼——清醒——觉悟——逆袭”,启发学生领会成长的内在逻辑和法则。

2.“心平气和,不懈怠”。

让学生明白情绪管理对于自己的成长很重要。

3.“勇敢地走,会有天使存在。

”鼓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的困境和挫折。

4.“像橄榄一样,淡泊得失,没有期待。

”让学生明白要做一个淡泊得失的人。

写作指导1.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成长经历,用上文中的词汇和句型,写出自己成长的经过和感悟。

2.指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让其在写作中表现出平静、冷静的态度。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主动介绍文本中难理解的内容。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成组合作,探究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和句型。

3.体验法:让学生自己体验文本中所表述的感受,以便更好理解其中的含义。

4.实践演练法: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课堂实施导入1.给出一个问题: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自己的梦想?2.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的答案,并且分享自己的梦想。

阅读文本1.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阅读理解。

2.将全文和重点句子逐一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掌握文章的词汇,例如:清醒、逆袭等。

合作探究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文章中带学习难点的句子和词汇,互相交流。

2.让每组对自己研读的语句或词汇做出解释,让其他组长了解并理解。

体验法1.让学生想象去选择一个正式场合,当你发现你的衣服上有了一个污渍,你的想法和做法是什么?2.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感受获得平静和冷静感情带来的体验。

实践演练1.让学生利用在学习中了解到的词汇和句子,写出他们成长的故事。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给我的孩子们(节选)》这篇课文,使学生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关爱,学会欣赏和理解父母的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父母的爱,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关爱。

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学会珍惜和感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谈话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关爱。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讨论如何理解父母的爱,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学会珍惜和感恩。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进行情感体验。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感悟文章。

2. 回家后,给父母一个拥抱,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会珍惜和感恩。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学生的文章和情感表达进行评价。

3. 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一位家长来课堂,分享他们养育孩子的心得和感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父母的爱。

2. 组织一次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让学生体验父母的爱。

《给我的孩子们》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初三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1)培养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提高写作水平,学会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目标(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

(2)培养关爱家人、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收到过父母、长辈的来信?他们给你们写了些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位父亲写给他的孩子们的信,让我们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段,理解作者对孩子们成长的期望。

3.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了解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和教育方法。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和教育方法。

2.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分析课文写作特色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的语言风格,如简洁、生动、真挚等。

3.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如总分总的结构。

三、写作实践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本文的写作特色,进行写作实践。

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给我的孩子们》一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了写作实践。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家人的作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真挚关爱,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冰心及其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文《给我的孩子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感受课文的温馨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给我的孩子们》。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写在课后日记中。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表现,评估学生对作者关爱的理解及其自身关爱他人的品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给孩子们写信,以及孩子们应该如何回应。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冰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冰心的散文风格,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主要内容,把握冰心的散文风格。

2. 分析并欣赏冰心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冰心的散文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给我的孩子们》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给我的孩子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冰心散文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冰心散文的风格。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爱心和责任感。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关爱身边的人。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关爱他人的经验和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冰心的散文风格及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如下: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满意?2. 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冰心的散文风格?3. 学生对作者关爱孩子们的情感是否有所感悟?4. 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5. 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和孩子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会感恩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进行互动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和交流。

5. 课堂小结(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总结。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2)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024年《给我的孩子们》教案10篇

2024年《给我的孩子们》教案10篇

2024年《给我的孩子们》教案10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1(约1800字)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出现的“憧憬、龌龊、考妣、戋刂袜”等生字词。

2、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

3、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当中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中的第二点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

可你们知道吗?我们大人们也有羡慕你们小孩的时候,我就有过这种感觉,每当我有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十分羡慕儿童的无忧无虑;每当看着大人世故圆滑、溜须拍马的嘴脸的时候,我十分向往小孩间的纯洁真诚。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他对他的孩子童真、童趣的无限憧憬和羡慕的散文《十四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147页的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的有关作者的名、地、时、评、作的信息?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丰子恺__的意思;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全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1、学习下列生字后,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①憧(chōng)憬(jǐng):向往。

②龌(wò)龊(chuò):不干净,脏。

③考(kǎo)妣(bǐ):(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④戋刂( chan)袜(wà):只穿着袜子着地,戋刂,只,光着。

⑤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精力。

2、同学通过阅读__,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①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通过__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为什么说“憧憬、悲哀”这两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在__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憧憬、悲哀。

九年级语文下册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运用。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感悟。

4.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馈1. 在课后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通过课后访谈或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情感表达的感悟。

4. 通过案例分析或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给我的孩子们(节选)》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理念。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庭、孩子的热爱和关注,提升家庭观念。

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文章的基本内容。

作者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理念。

2.2 教学难点对文章中的深层次意义和隐喻的理解。

对作者教育理念的批判性思考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2 互动讨论法学生之间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教育理念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教育理念进行分析和解剖。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家庭、孩子的关注和思考。

4.2 讲解与解读教师对文章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思考和笔记。

4.3 分组讨论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4.4 批判性思考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教育理念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

学生完成作业,并进行自我评估。

5.2 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六、教学拓展6.1 相关阅读材料提供关于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更多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话题。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把握作者对孩子们的真情实感。

学会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挚爱,唤起学生对童真童趣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率真、自然的天性的赞美和对成人世界虚伪、功利的批判。

品味文中富有童趣和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童真失落的悲哀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孩子们嬉戏玩耍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然后提问:“在你们的童年里,有哪些让你们难忘的事情?”从而引出课题《给我的孩子们》。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作者丰子恺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和多音字。

4、再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主要描写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率真自然,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功利进行了批判,流露出对童真失落的悲哀和无奈。

5、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说这些语句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特点。

示例:“瞻瞻!你尤其可佩服。

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

你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

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这句话通过对瞻瞻因小事而大哭的描写,表现了他的率真和全身心投入。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和模仿,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视,增强家庭观念。

培养学生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理解和关心,倡导健康成长。

二、教学重点2.1 词汇和句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如“给我的孩子们”、“成长的烦恼”等。

2.2 课文理解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对文中的孩子们和家庭关系进行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课文深层含义:学生需要理解作者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关心和期望,以及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提高朗读技巧,模仿文中的语气和情感,表达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文本:准备《给我的孩子们》的课文文本,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4.2 教学多媒体: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如图片、视频等,以便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和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

5.3 词汇和句子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的词汇和句子。

5.4 朗读和模仿: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模仿文中的语气和情感,表达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促进交流和合作。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家庭和亲情的看法和体会,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六、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文学作品,如《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故事》等,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给我的孩子们》。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和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的基本结构和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基本结构和文章主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课文《给我的孩子们》。

(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课文《给我的孩子们》与其他相关文章的异同。

(2)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高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联系生活:(1)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1.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1.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1.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1.2.4 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课前准备:提前给学生发放课文《给我的孩子们》,要求学生预习。

2.1.2 课堂导入:介绍作者背景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2.1.4 分析与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学生进行讨论。

2.1.5 主题探讨: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2.1.6 写作技巧讲解:老师讲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1.7 总结与反馈: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2.2 互动讨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2.3 写作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3.1.1 课文《给我的孩子们》文本。

3.1.2 作者相关背景资料。

3.1.3 教学多媒体课件。

3.2 教学材料3.2.1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3.2.2 课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1.2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1.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给我的孩子们(节选)》这篇文章。

(2)分析并理解作者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的期望。

(3)了解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教育的重视。

(2)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激发学生对成长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给我的孩子们(节选)》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分析作者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的期望。

(3)掌握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孩子教育的深入思考和期望。

(2)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并理解《给我的孩子们(节选)》这篇文章。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文章解析、讨论问题等。

(3)制定教学计划和时间表。

2. 学生准备:(1)预习《给我的孩子们(节选)》这篇文章。

(2)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家庭、亲情和教育的理解。

(2)提问学生对成长的思考和期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给我的孩子们(节选)》这篇文章。

(2)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的期望。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分享对家庭、亲情和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

二、教学内容第1课:《给我的孩子们》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3. 课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4.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修辞手法。

5.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评价。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的内容。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范文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范文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亲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家庭关系。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涉及的社会现象和家庭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进行课堂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2)评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3. 课程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工作进行反馈和调整。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

(2)各组汇报调查结果,分享分析心得。

2.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作文。

九年级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学案

《给我的孩子们》【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出重要主题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2.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是中国现代受人景仰的漫画家、散文家。

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

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

正如丰先生所说的“暂时脱离尘世”,是快适的,是安乐的,是营养的。

2.本文是《子恺画集》的代序,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率真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出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写于1926年圣诞节。

【自学导航】1.音形互写考妣.()刬.袜()龌龊..()()惊骇.()憧.()憬jū()躬尽cuì()含xù() zhān()仰 zǐ妹()2.阅读全文划出丰子恺对孩子们的憧憬的句子身心全部公开,真率、自然、热情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合作探究】1.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表达的情感复杂,针对下列问题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与大家讨论①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大人们已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不自然的。

②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喜欢;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孩子抱怨,说明他们还率真、无瑕,所以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他们已长大,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初三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设计
初三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

教学设想:
反复诵读,xx共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xx。

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

可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反而对童年向往有加了,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向往自己的童年吧?为什么呢?
(纯洁真诚,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富有童趣,没有学
习负担)
是啊,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其实不仅仅是你们向往童年,成年人同样如此,普通人如此,名人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他对他的孩子童真、童趣的无限憧憬和羡慕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丰子恺,浙江桐乡石门镇人,现代著名漫画家、作家。

二.读文章,感悟“真”。

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xx互动,讨论:
1.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抱泥人,喂泥人。

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xx: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写了什么?
还抒发了失去xx真的悲哀
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1,§8—11世俗生活,社会风气,弊端
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

3.简要小结本文内容。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

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三.品佳句,欣赏“真”。

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2.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
所以“我”悲哀。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如此。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四.谈体会,寻觅“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
五.受启发,追求“真”。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啊。

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
心底总有一些小秘密,不想把它们讲出来与父母、、同学分享。

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

生活中不能离开“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愿同学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