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60个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100篇1~100
![成语故事100篇1~100](https://img.taocdn.com/s3/m/56c45c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5.png)
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名画家,他的画技非常高超,但每幅画都欠缺了点什么。
一次,他终于完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龙画,但觉得还差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眼上点了一下墨。
画面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个故事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做点小手脚,使之更加出色。
2. 杯弓蛇影故事:古代有一位官员,他酒量很差,每次举杯都颤抖不已。
有一天,他正在喝酒,突然看到杯子里有一条弯曲的影子,以为是蛇,吓得扔掉了酒杯。
实际上,那只是杯子的倒影。
后来,人们用“杯弓蛇影”形容因多疑而产生的虚惊。
3. 守株待兔故事:古代有个农夫,他每天辛勤劳作,但运气不佳,收成甚微。
一天,他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他种的一棵株上,他得到了一只意外的兔子。
从此以后,他就整天守株待兔,希望能再次得到意外之财。
这个故事比喻不劳而获,依赖侥幸心理。
4. 路遥知马力故事:古代有位将军,他在战争中需要选择最好的战马。
于是,他派人去考察各地的马匹,让他们在路上奔跑,通过观察它们的跑步姿态和速度来判断马的优劣。
这个故事比喻通过实际行动和观察来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5. 铁杵磨成针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勤奋的少年,他每天都坚持用铁杵在石头上磨,希望能把它磨成一根针。
虽然别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坚持不懈,终于成功地把铁杵磨成了一根针。
这个故事比喻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6. 守口如瓶故事: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下了一道诏令,要求所有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内不能说话。
这个时期里,有一个人口不能守住,他向别人透露了禁令内容。
结果,国王得知后将其处以极刑。
从此以后,人们用“守口如瓶”形容保守秘密或不泄漏消息。
7. 纸上谈兵故事:古代有个文人,他喜欢写文章讨论兵法,但从未参与过实战。
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将军,对兵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结果,他被将军揭穿了他纸上谈兵的本质。
这个故事比喻只懂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本质。
8. 井底之蛙故事: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个井里,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井口,认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https://img.taocdn.com/s3/m/1cad37491711cc7931b716ee.png)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
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100个常用的成语,并且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收藏起来,平时的时候多让孩子记一记,相信一定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1-6年级的成语故事(10篇)
![1-6年级的成语故事(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8108e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5.png)
1-6年级的成语故事(10篇)成语就是既成之语,大部分是四字的.后人觉得前人说的某句话语词精炼,表意恰到好处,就会把这句话拿过来用.一个成语一般开始是在读书人之间使用,因为大家都知道出典何处,自然能领会别人的意思.到后来用的久了,所有人都这么用,就成了汉语里的固定词汇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1-6年级的成语故事1曳尾涂中【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很有才学,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庄子对使者打比方说他愿意像保全性命曳尾涂中的乌龟,过着隐居生活。
使者只好悻悻而去。
1-6年级的成语故事2颐指气使【成语故事】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朱温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阳去监视唐昭宗及百官。
李振仗着朱温的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他经常用动动下巴和盛气凌人的态度去指使别人,遇到不顺眼的就训斥。
1-6年级的成语故事3言之成理【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郑国大夫邓析能言善辩,聚众讲学,倡导法治,帮助老百姓打官司,与传统的礼治唱反调。
他的见解与主张都是言之成理,创立新刑书《竹刑》,主张刑法改革,施行法治,遭到郑国当权的贵族们的强烈反对。
1-6年级的成语故事4自顾不暇【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时,弟子冉求从鲁国回来,说鲁国宗庙失火之事,孔子说一定烧了桓公、僖公的庙。
冉求说夫子料事如神,季桓子刚死,季府乱成一片,自顾不暇,根本不会去救火。
1-6年级的成语故事5为富不仁【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诸侯滕国国君想实行仁政,手下人把孟子推荐给他,他虚心请教怎样实行仁政。
孟子说想一心发财的人是不能实行仁政的就是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实行仁政的君主征收赋税是有限度的,只有老百姓富了国家才能富强。
1-6年级的成语故事6同舟共济【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人问孙武怎样用兵才能不败,孙武回答说用兵布阵应该像蛇一样反击猎手,蛇形阵能够首尾兼顾成为一个整体,孙武说吴国人与敌对的越国人同舟遇到风浪都能同舟共济,何况这些无仇的士兵呢?1-6年级的成语故事7作威作福【成语故事】11岁汉顺帝继位后,大权落在宦官孙程手中。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6851c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5.png)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凝练着古人的智慧和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故事则是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摘抄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古老的智慧吧!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很善于画画,他画了一条蛇,觉得还不够,就在蛇身上再加上了几条腿。
后来有人看到了他的画,告诉他蛇本来就没有腿,你画了腿是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适可而止,不要多此一举。
2. 杞人忧天。
古代有一个杞国的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就建了一座高高的台阶,准备逃跑。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他担心天会塌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无端担心,要有理智和分寸。
3. 刻舟求剑。
古代有个人划船过河,不小心把自己的剑掉到了水里,他就在船上刻记号,等到了对岸再下水找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清现实情况,不要固执己见。
4. 狐假虎威。
有一只狐狸假扮成老虎,吓唬其他动物。
后来有只老虎来了,狐狸吓得立刻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倚强凌弱,也不要自不量力。
5. 守株待兔。
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等兔子撞树而死。
后来真的有只兔子撞树而死了,他得到了一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想靠等待运气来获得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
6. 望洋兴叹。
古代有个人站在海边,看到远处的大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要自暴自弃。
7. 杯弓蛇影。
古代有个人拿着弓,看到杯子里的倒影,以为是蛇,吓得丢了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自己的错觉所困扰,要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
8. 纸上谈兵。
古代有个人只会在纸上谈兵,却从来不去实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以上是我为大家摘抄的一些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用法,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加以运用,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2543a7d7375a417866f8fb6.png)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52、塞翁失马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54、安居乐业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5、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56、班门弄斧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少儿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少儿成语故事大全10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5af89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4.png)
少儿成语故事大全1、滥竽充数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2、 画蛇添足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3、守株待兔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
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
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
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dc9336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3.png)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特定的语法功能。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成语故事则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讲述成语的由来和含义,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成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吧。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但他还在蛇的身边加上了四只脚。
有人看到后不禁笑话他说,“画蛇添足!”后来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
2. 杯弓蛇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猎人打猎的时候。
他在树林中发现了一条蛇,于是拿起弓箭准备射击。
但是当他拉开弓准备射击时,突然看到了一条不知名的影子,便吓得不敢射箭了。
后来他才发现那只是杯子的倒影,由此形成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因为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
相传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在一棵树下等待着兔子撞树而死,结果却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幻想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4. 杀鸡取卵。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农村,有个农夫为了一次性得到更多的鸡蛋,就杀了母鸡,结果导致了以后没有更多的鸡蛋了。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贪图一时的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的行为。
5. 亡羊补牢。
有一个农夫的羊跑丢了,他没有及时找回,结果导致了更多的羊跑丢。
后来他明白了亡羊补牢的道理,意识到了及时补救的重要性。
6. 画龙点睛。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龙,但是觉得缺少了一点神韵。
于是他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龙就栩栩如生了。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重要的事情上加上关键的一笔,使整体更加完美。
7. 掩耳盗铃。
有一个人偷了铃铛,然后把耳朵捂住,便说自己听不见。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明知故犯却掩饰事实真相。
8. 守株待兔。
相传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在一棵树下等待着兔子撞树而死,结果却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幻想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9. 背水一战。
战国时期,将军项羽带领军队被敌军逼至绝境,他下令破坏船只,烧毁粮食,向敌军发起了决战。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https://img.taocdn.com/s3/m/759a681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a.png)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
![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cb116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d.png)
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熟能生巧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
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
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
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50个成语故事
![50个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548074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f.png)
50个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许由,他画了一条蛇,因为觉得画得不够真实,就在蛇身上加了腿,结果画得太真实,蛇被人误认为是真的,最后被踩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过犹不及。
2. 杯弓蛇影。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张旭,他在一次宴会上,喝醉了酒,看见桌子上的弓和箭,以为是蛇,吓得大叫起来。
后来他清醒过来才知道自己是多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的恐惧是由于自己的臆想而产生的。
3. 杞人忧天。
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他时常担心天会塌下来,结果整天忧心忡忡,无法安心工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杞人忧天是无稽之谈,人们不要胡思乱想,要踏踏实实地工作。
4. 守株待兔。
春秋时期,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等兔子撞死,结果一直等到树死了也没有等到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想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成功。
5. 望洋兴叹。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叫田忌,他在比赛中输给了赵国的人,回到齐国后,看见齐国的马都不如赵国的马,就感叹自己的马太差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望洋兴叹是没有用的,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实力。
6. 水落石出。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水满则溢,溢则水落,落则石出。
”意思是事情经过一番波折之后,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事情的真相终究会大白。
7. 一丘之貉。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人与秦人一丘之貉,而楚人多智。
”意思是楚人和秦人都是同样的狐狸,但楚人更加狡猾。
8.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画龙点睛者,必须慧眼识珠。
”意思是在画龙的眼睛上下功夫,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
这个成语比喻在文章或者事物的关键地方下功夫,使之更加完美。
9. 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出自《汉书·班超传》,“然彼将君子者,胸中有成竹。
”意思是指有把握的事情,心中已经有了周详的计划。
10. 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ea401cd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7.png)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欢迎阅读!1、拔苗助长在宋国有个担心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的人。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我精疲力竭,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启发】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2、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非常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启发】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3、刻舟求剑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
”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启发】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4、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
”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中小学语文50个成语故事
![中小学语文50个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cca031483d049649a665868.png)
中小学语文50个成语故事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
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50个常用的成语,并且附上了故事讲解,相信一定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518791b9d528ea81c7792a.png)
中国成语故事安步当车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
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
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
”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
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
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
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
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
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
”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
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
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
50个成语故事大全
![50个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4e782b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e.png)
50个成语故事大全1. 铁杵磨成针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汉代时期,有一位名叫李白的宫廷仕女。
李白非常勤奋好学,但她的家境贫寒,无法买针。
为了能继续学习,她决定用铁杵磨成针。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努力,她最终成功地将铁杵磨成了一根针,为自己创造了学习的机会。
2. 井底之蛙故事中有一只蛙,长时间生活在一个井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它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对由井口上方探出头的其他动物感到惊讶和困惑。
这个成语形容那些只看到狭小局部,对外界一无所知的人。
3.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一个古代故事,有一位名叫鲁仲连的人在夜晚行走时,看到泥地上一条稍微弯曲的痕迹,他以为是蛇的蜿蜒爬行,吓得用弓箭射了过去。
事后才发现实际上只是杯子的倒影,成语“杯弓蛇影”就形容人们惶恐不安,因为对虚幻而错误地惊恐。
4.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一个农夫的故事。
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自己养的树桩上,他想以后也能再次遇到撞死兔子的机会,于是决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机会。
这个成语形容盲目地依靠运气和凭空希望的人。
5.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宋朝时期。
有一位名叫刘彻的贫穷书生,为了解决饥饿问题,他用一幅画出来的美味糕点来充饥。
这个成语指人们虚构幻想,用假象填补现实的空白。
6. 蜜里调油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唐朝时期。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韦续的人,他在油里加入蜂蜜,使得油变得更加顺滑香甜。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巧妙地调和两种看似相对立的事物。
7. 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描述了古代一个发生在边塞上的故事。
有一天,塞翁的马跑了,人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倒霉的事情。
但意外的是,马跑到了边塞上,带回了一匹更好的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我们不能过早下定论。
8. 杀鸡取卵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贪图鸡每天产下的鸡蛋,并杀死了鸡,企图一次性获取更多利益。
但他最终失去了持续的收益,并且因此失去了鸡。
这个成语用以比喻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持久利益的行为。
(齐全)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
![(齐全)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7cd446383c4bb4cf7ecd1b1.png)
(齐全)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59个成语故事简短
![59个成语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a1fabe6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3.png)
59个成语故事简短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从前,有个卖柑桔的人,他处理过的柑桔放置时间久,外表非常漂亮,可是里面却干得像一团烂棉花。
于是有人指责他这样骗人太不应该了。
卖柑桔的人笑着回答说:"世上的骗子多的是,那些掌握军权的武将、神气活现的文臣,难道都是为国为民的人物吗?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华丽、内质败坏呢?人们对这样的现实视而不见,为什么非要挑剔我的柑桔呢?"[注释]金玉:泛指珍宝,比喻美好。
败絮:烂棉花。
[提示]比喻人或事物表里不一,外表华美,内质败坏。
2.邯郸学步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
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当地人如何走路。
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姿势各异,但都很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
结果呢,什么姿势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去。
[注释]邯郸:地名,在河北省。
[提示]比喻学人的长处没学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东西也丢了。
3.道听途说古时候,有个齐国人叫毛空。
他告诉一个叫艾子的人说:"有一块肉从天上落下来,它长三十丈,宽十丈。
"见艾子不相信,他就改口说:"那就二十丈吧。
"看艾子还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说:"那就十丈吧。
"艾子问:"肉掉在哪里了?"他答不上来了,只得承认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注释]道、途:路。
[提示]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4.贪小失大齐国的达子带兵同燕国作战,他请求齐王犒劳军队,齐王不答应。
交战以后,齐国大败,达子战死,齐王也逃到外地。
燕国军队进入齐国的都城后,争着抢取齐王的财物。
人们认为齐王是“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提示]因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5.鹬蚌相争一只大河蚌躺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张开贝壳,一只鸹鸟闪电一般扑过来,长长的嘴像剑一样刺入贝壳。
河蚌立即关紧贝壳,把鹅鸟的长嘴夹住了。
在他们互不相让地争斗时,一位渔翁恰巧路过,很轻松地把它们俩都捉住了,[注释]鹬:鹬鸟。
50个成语故事
![50个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149801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d.png)
50个成语故事一、揭竿而起在古代,战争时期最激烈的事情莫过于“揭竿而起”了,这个成语的典故就在战争中出现的。
战国时期,秦国的公子政因为父亲被赵王俘虏,心愤愤想要为父报仇。
他看到其他公子纷纷带兵作战,便想:我也要揭竿而起,为国家立功!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征战的道路。
公子政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穿越千山万水,闯过了重重陷阱,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收复了失地。
公子政的英勇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于是“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就成为了表扬勇敢挺身而出的人的代表。
二、大海捞针成语“大海捞针”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的国王非常喜欢玩棋盘游戏,他下得特别好。
有一次,国王感到无聊了,就告诉大臣:“给我找个难题解决吧,如果能解决,我就赏你500两银子。
”可是大臣想了又想,就是找不到国王解不出来的问题。
他心里着急,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难题。
大臣为了完成国王交给的任务拼尽全力,哪怕是大海捞针都愿意。
于是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成为了一个形容情况非常困难却努力找寻答案的成语。
三、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晋代文学家陆机的《阅微草堂笔记》。
据说他小时候艰难刻苦地学习书法,师傅给他布置了一个题目:“画龙点睛”。
陆机艰苦努力地练习,但一直无法画出一条完美的龙。
在陪父亲去郊外考察的时候,他见到了真正的龙,观察龙的眼睛后,陆机回家马上画出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并且把龙的眼睛用一笔点明。
从此以后,“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事物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或者修饰之后让整体效果更加完美的一步。
四、回光返照古时候有一个皇帝染上了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身体日渐虚弱。
其中一位医生给皇帝开了一剂药方,皇帝服用之后恢复了一些体力。
但后来的几天皇帝的病情又开始加重,他情急之下请来了许多医生,却没有一个能够帮助他痊愈。
这时候,总理听说了皇帝的病情,他找到了之前给皇帝看病的那位医生。
医生分析了皇帝的病情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药的药材含量不能过多,因为中药的成分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来说可能过于刺激。
60个简短成语故事文字版
![60个简短成语故事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e82748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4.png)
60个简短成语故事文字版1. 画蛇添足,从前有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又在蛇身上加了腿,结果画蛇添足,反而显得多余。
2. 杯弓蛇影,有人在夜晚看到一弯杯子和一条蛇的影子,心生恐惧,其实只是错觉。
3.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大家都觉得他多虑了。
4. 掩耳盗铃,有个人偷了铃铛,掩耳不听铃声,以为没人发现,其实大家都知道了。
5. 纸上谈兵,光在纸上谈兵,不实际动手,是不行的。
6. 对牛弹琴,对牛弹琴是形容对错误的对象做无用的事情。
7. 狐假虎威,狐狸借助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8. 鹤立鸡群,鹤是高贵的鸟,独立在鸡群中,形容与众不同。
9. 鸡犬不宁,形容风声鹤唳,鸡犬不宁。
10. 虎头蛇尾,开始很有气势,后来变得没精打采,形容事情没有坚持到底。
11. 画龙点睛,形容文笔或者艺术作品的点睛之笔。
12. 龙潭虎穴,比喻凶险的地方。
13. 龙争虎斗,形容双方势均力敌,争斗激烈。
14.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5. 杀鸡取卵,比喻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大局,损害长远利益。
16. 守株待兔,比喻坐等幸运降临,不努力而求成功。
17. 金玉满堂,形容非常富有,家中金玉堆满了整个房堂。
18. 空穴来风,比喻事情有风吹草动,虽然不确定但有迹象。
19. 一箭双雕,比喻一举两得。
20. 一鸣惊人,形容一次表演或者发言就引起轰动。
21. 一字千金,形容一篇文章或者一句话非常有价值。
22. 百发百中,比喻射箭或者射击百发百中,非常准确。
23. 卧薪尝胆,比喻下决心,刻苦自励。
24.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眼光短浅。
25.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6. 画蛇添足,形容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27. 望洋兴叹,比喻眼前景象使人感到无能为力。
28. 朝三暮四,比喻心不在焉,反复无常。
29. 望梅止渴,比喻用幻想安慰现实中的痛苦。
30. 望穿秋水,比喻思念之情非常深。
31. 望眼欲穿,形容思念之情非常深。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3ff0a718762caaedc33d46a.png)
100个成语故事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叨秋,人仗称仑弈秋。
仑有丟个徒弟,其中一个与心奶孥,棋艺提高很忚;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诺,但很丌与心。
仑看着老师,心里即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癿话一句也没听迚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杳。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挃用心与一,注意力丌分散。
2.哄堂大笑宊朝时候,有个叨冯相癿官员。
有一天,仑穹着一双新靴子走迚办公癿衙门。
一个同僚问仑:“您乣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尌钱?”仑抬起一叧脚说:“九百。
”遲个同僚惊夻地说:“怎举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叧脚说:“这叧也是九百。
”满屋癿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癿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癿画家名叨张璪,仑擅长画山水、東石,牏别是画東树尤其叨人称绝。
张璪作画癿时候,有不众丌同癿地方,能巠史手各插一管笔,可仕同时圃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癿東杹,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杹,画出癿東树惟奸惟肖,读看了仑癿画都感到惊夻,人仗都说仑是神笔。
张璪还有丟个画画癿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癿秃笔绘画;事是用手挃画画。
仑拿一坑白绢,用手挃蘸上颜料,巠抹史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癿作品。
[注释]管:挃笔。
[提示]比喻丟件亊情同时迚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仓哲孥家幹子圃自巤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敀亊:“昔考幹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不!”意思是说,幹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巤发成一叧美丽癿蝴蝶,比真癿蝴蝶还美,活灱活现,圃穸中翩翩起舏。
仑视得非常忚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丐界还有幹周这举一个人。
襄王听了幹辛癿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仑为阳陵君,采用了仑癿觍谋,收复了丌尌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劢癿样子。
[提示]形容文孥、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仑生牍癿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奶像活癿一样。
5.胸有成竹宊朝有个著名癿画家叨文不可,牏别擅长画竹子,仑画癿竹子栩栩奷生。
为了画奶竹子,仑圃自巤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仑都圃仐绅观察竹子癿形态和发化。
小学生108个成语故事
![小学生108个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bbba7f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6.png)
小学生108个成语故事标题:小学生108个成语故事:传统智慧的熠熠生辉一、“画蛇添足”这个故事源自古代的一个节日活动。
人们比赛谁画的蛇最快,但有个人画得特别快,却因为忍不住多画了几笔,给蛇添上了脚,结果输掉了比赛。
现在,我们用“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形容做事多余、反而坏事的行为。
二、“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丢失了羊,后来发现羊跑进了废弃的井里。
他赶紧堵上井口,并修补好羊圈。
从此以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失过。
这个故事教会我们,及时改正错误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避免再次犯错。
三、“狐假虎威”有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借助别人的力量欺压别人。
四、“掩耳盗铃”有一个人去偷铃铛,但当他碰到铃铛时,铃铛就会“叮当叮当”响。
他害怕被发现,于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了。
现在,我们用“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自欺欺人的人。
五、“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的一点天空。
有一天,它遇到了东海的大鳖,听到了大鳖讲述的大海景色。
从此以后,青蛙知道了自己的见识短浅,开始向往更广阔的世界。
现在,我们用“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六、“破釜沉舟”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将军在战争中下令破坏自己的炊具,凿沉自己的船只,以此表明他决一死战的决心。
现在,我们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人。
七、“守株待兔”有一个农夫每天在田里劳作,突然有一天他捡到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他便不再耕田,只在树旁等待下一个兔子。
结果,他什么都没得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成功需要付出努力,不能一味地依赖运气。
八、“拔苗助长”有一个人希望庄稼能快点成长,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将秧苗拔高一点。
他认为这样可以让庄稼更快成熟,但结果却是秧苗都枯萎了。
现在,我们用“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的行为。
九、“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画家在画龙时,如果只画龙身,不点上眼睛,龙就不会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60个成语故事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人杰地灵唐朝诗人王勃应邀参加滕王阁落成的宴会,有人倡议为滕王阁做序,宾客纷纷推却。
王勃沉思之后,挥毫即书。
起初众人都一笑置之,但写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时,众人皆拍手叫好,夸赞他为当今的才子。
[注释]杰:才能超过一般人,杰出。
灵:特别美好。
[提示]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孟母三迁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人称“亚圣”。
他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了。
开始,母子俩住在墓地附近,常看到出殡的场面,孟母怕影响他学习,把家搬迁到集市附近。
在集市常看到杀猪卖肉也不行,又搬到一所学堂附近。
孟子每天看到的是读书郎,就喜欢读书了。
于是,他们才住了下来,不再搬家了。
[注释]迁:迁移。
[提示]比喻注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
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
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
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
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
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
他把玉献给魏王。
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
”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
”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
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
”人们以为他说大话。
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
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
人多酒少,不够喝。
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
大家赞同,画了起来。
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
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
”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
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
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
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
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
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
”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5.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
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不会吹竽,他混进了乐队里,摇头晃脑地“假吹”,似乎比任何人都投入。
齐宣王去世,继位的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无法再混充下去,只好悄悄溜走了。
[注释]滥:蒙混。
充:冒充,凑。
竽:古乐器名。
[提示]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里面充数,也用来表示自谦。
16.得意忘形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
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
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
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提示]本意为因高兴而忘掉一切。
现多形容浅薄的人得志,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17.对牛弹琴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
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
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
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
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提示]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白费口舌。
也用于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18.狐假虎威老虎抓住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
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见老虎不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
”由于有老虎在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
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着,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势欺压人。
19.车水马龙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
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
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提示]形容繁华热闹的场景。
20.半途而废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
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
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
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
”乐羊子深受震动,又重新回去读书。
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21.八仙过海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
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一般连用。
22.鹤立鸡群草地上有一群鸡。
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
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最优秀的。
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23.四分五裂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
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
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
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
”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24.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
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
”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提示]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25.道听途说古时候,有个齐国人叫毛空。
他告诉一个叫艾子的人说:“有一块肉从天上落下来,它长三十丈,宽十丈。
”见艾子不相信,他就改口说:“那就二十丈吧。
”看艾子还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说:“那就十丈吧。
”艾子问:“肉掉在哪里了?”他答不上来了,只得承认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注释]道、途:路。
[提示]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26.对症下药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
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
”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释]症:病症[提示]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
也作“对症用药”。
27.风吹草动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
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
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
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
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提示]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28.风雨同舟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
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
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
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注释]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渡过危难。
29.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