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小故事 大学生回乡种植种猕

合集下载

大学生回乡带领村民大棚种植创业的故事

大学生回乡带领村民大棚种植创业的故事

大学生回乡带领村民大棚种植创业的故事(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大学生回乡带领村民大棚种植创业的故事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大学生回乡带领村民大棚种植创业的故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在这里干了四五年了,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再加上家里5亩地的收入,日子过得还不错。

今年儿子娶媳妇我给他买了辆小轿车。

这都多亏了80后小伙子张俊亮啊!”郎中乡王海村村民蔡云英说。

蔡云英所说的张俊亮是郎中乡张寨集村村民。

2011年的初冬,当很多大学生在忙于奔波寻找工作的时候,张俊亮却在自己的家乡带领村民搞起了塑料大棚种植甜瓜,实现了带动父老乡亲致富的创业梦。

说起张俊亮搞大棚种植,并非偶然的事情,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他,深知当农民的辛苦,上大学时就定下了毕业后要带领村民致富的目标。

张俊亮一家人十几年前就从事大棚种植,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差,父母为了照顾小孩和老人在家种好地的同时,还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活。

一年的'冬天,正在上初中的张俊亮,在图书馆看书时了解到搞塑料大棚种植效益非常好,且听说山东省寿光市搞塑料大棚种植已成规模,他就有了触动。

2006年,张俊亮在村里承包了15亩地,全部建成了塑料大棚进行甜瓜种植,使家中富裕了起来。

2008年,张俊亮的家里盖起了2座2层的小洋楼,成为村里第1个盖起小洋楼的人家。

致富不忘父老乡亲,在他的带动下,村里许多村民都建起了塑料大棚,累计达到100余个,面积300余亩。

2010年,“一创双优”活动再一次吹响了濮阳赶超发展的号角,在各级政府大力号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的引导下,2011年,张俊亮和家人流转了300余亩土地,建设了120座塑料大棚,2座日光温室,大力发展甜瓜、西瓜种植。

为更好地发展,他和家人投资220万元,以父亲的名义成立了德甫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德甫”牌商标,同时还注册了河南省汇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创业案例90后大学生农村庄稼创业梦

创业案例90后大学生农村庄稼创业梦

90后大学生农村庄稼创业梦这名大学生叫冯运,今年23岁,在福建某高校读连锁经营专业。

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他放弃了常人眼里优越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遵义,开始了创业历程。

“这个年轻人勇气可嘉,还是学生就开始创业,除草施肥一点不差庄稼汉,是个种植的好手。

”半年前冯运来到观坝后,当地村民就开始默默关注这个定下志向要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学生。

他的种植过程和庄稼长势也成了当地村民热议的话题。

大学生乐当“农场主”近日,记者来到观坝,刚下车就飘来一阵粪臭味,远远望去,一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小伙正在地里忙着给辣椒施农家肥,驻村干部梁小建告诉记者,他就是冯运。

顺着冯运所在的方向,记者沿着田埂走过去,只见地里绿油油的一片,果蔬长势良好。

见记者拿起相机照相,当地一位路过的村民说:“无法想象,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几个月的时间就被这位大学生折腾出这样一番天地来。

”走到冯运身边,他似乎没有注意到有人靠近,仍然埋着头一个劲儿施肥,额头挂满了汗珠。

直到梁小建叫他,他才抬起头来。

瘦小的个子,黑黝黝的皮肤,大家很难把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和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

“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愿望,搞一个农场,自己当个农场主。

去年从学校回来时,看到这个地方不错,正好附近都是大棚蔬菜基地,所以就把它租下来了。

”冯运说。

创业需要资金,他想到了在外打工的父亲冯修堂。

经过多次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了父亲给他投资。

冯修堂说,儿子刚开始要搞蔬菜基地时,他并不同意,因为需要一笔不小投资,而且他还是个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经验,也没有技术,不放心把多年来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积蓄拿给他。

但后来看到儿子的坚持,冯修堂同意了,并放弃了在外面每个月5000多元的收入,回来协助儿子办农场。

目前,冯运的菜地里已经种植了白菜、辣椒、豇豆、白瓜等近10种蔬菜。

有梦想就有收获“刚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由于对品种和季节等因素掌握不好,所以导致了辣椒和豇豆长势不太好。

”对此冯运非常担心。

大学生返乡创业 一粒种子致富的故事

大学生返乡创业 一粒种子致富的故事

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粒种子致富的故事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粒种子致富的故事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打工想办法致富时,一些大学生自愿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创业.北辰区西递镇鸡庄子村的农民纪就是其中之一。

几年前,毕业于天津农业大学的纪毅然辞去科研院所的“金饭碗”,回到村里努力养殖、创业。

几年后,他挑选的xx蔬菜品种销往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xx 10多个。

共青团xx等部门授予他全国百名优秀农产品经纪人荣誉称号,他还获得了天津青年五四奖章。

这个30岁的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现代农民和现代大学生如何创业成功的优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年四个月跑来跑去繁殖。

他有一张黑脸和强壮的身体,看起来和他周围的年轻农民没有什么不同。

说起这件事,他敏捷的思维和精辟的分析,印证了他曾经的大学生身份。

他开发了几十种蔬菜品种,如芹菜、大白菜和黄瓜。

为此,他经常去其他地方,每年他总是在云南呆四个月。

在那里,他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一起生活、吃饭,对当地的种子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培育。

云南的山里有很多蛇,其中一些是毒蛇。

“我们住在当地农民的房子里。

因为我们每天回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所以有时候蛇经常会钻进房子里。

xx晚上,我刚睡觉,听到咔嚓一声,有东西从屋顶掉了下来。

我打开手电筒一看,原来是一条大眼镜蛇!”正是在云南,他极大地完善了自己的育种理论和实践。

研究xx品种芹菜,打响“第一枪”品牌加盟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季节不分昼夜,养殖、跑基地、搞科研,早上手脚酸痛。

鉴于我国种植的芹菜品种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且明显退化,冀决定选育芹菜xx品种——艾菲尔。

Xx品种栽培对气候和温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经过多次试验和监测,他研制的芹菜xx产量高、口感好、抗病性强,被誉为种子研究成功的“第一枪”。

他的芹菜xx品种制种和玉米轮作xx栽培技术研究示范项目通过了北辰区科委的审批。

实践表明,芹菜制种后种植玉米,提高了种植效益,惠及农户6000余户,农民每亩增收三分之一。

乡村振兴领域创业事迹

乡村振兴领域创业事迹

乡村振兴领域创业事迹《返乡青年小李的乡村振兴创业路》在咱们村啊,有个叫小李的年轻人,可真是了不起。

前几年,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咱们这个小村庄创业,现在可是村里的名人呢。

小李回来后啊,就想着要改变咱们村的传统种植模式。

以前咱们村就种些普通的农作物,产量不高,挣不了多少钱。

他就想搞特色种植,经过考察,他决定种草莓。

刚开始的时候,困难可不少。

首先就是资金问题,要租地、买草莓苗、建大棚,这都得花钱。

他家虽说有点积蓄,但还是远远不够。

小李就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还去银行申请了贷款。

那时候,他的压力可大了,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除了资金,技术也是个大难题。

他之前对种草莓也只是一知半解。

于是,他就跑去别的草莓种植基地学习。

人家可不会轻易把技术都教给他,他就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偷师学艺。

有时候为了学到一个小窍门,他得在大棚里忙活一整天。

好不容易种上了草莓,又遇到了病虫害。

看着那些生病的草莓苗,小李心疼得不得了。

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到处请教专家,上网查资料,自己在大棚里做实验。

经过不断的努力,他终于掌握了一套防治病虫害的好方法。

到了草莓收获的季节,那可真是让人高兴。

他种的草莓又大又甜,一上市就特别受欢迎。

他不光在本地卖,还通过网络把草莓卖到了全国各地。

这一下,村里的人可都看到了希望。

小李还不忘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他把自己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还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种草莓。

以前咱们村很多人都出去打工,现在不少人都回来跟着小李种草莓了。

大家的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村里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破破烂烂的,现在因为有了草莓产业,修了路,建了新房子,整个村子都变得生机勃勃的。

小李的创业事迹啊,真的是给咱们村带来了希望和活力。

他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咱们村乡村振兴的火焰。

贵州大学生涉农成功的案例

贵州大学生涉农成功的案例

贵州大学生涉农成功的案例
四月正值春耕大忙和疫情防控的“双战”时期,六盘水盘州市乌蒙镇糯迤安村的土地上一片繁忙,20多位村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原本种植玉米或闲置的土地里种上了魔芋,这一革命性的改变得益于村里三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黄欧就是其中之一。

曾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的黄欧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在郎岱农业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投资公司任总经理,有着多年魔芋生产和种植经验的他在这过程中认识到,贵州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适宜魔芋生长区之一。

“魔芋产业发展前景很广阔,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土地都荒芜,我就决定辞职回家种植魔芋,回报家乡父老。

”随后,黄欧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大学生一起商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就这样,三名大学生外出实地考察学习,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市场走势分析,随后筹集了120万元,2018年回村创办了盘州市鑫诺魔芋种业有限公司,于2019年3月开始流转村民的300亩土地种植魔芋,预计今年还将完成200亩的魔芋种植。

黄欧等人的返乡创业,得到了村民的积极支持,让不少闲置土地得到重新利用,同时推进了该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的就近就业。

“创业虽然累,但让我觉得很充实,能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这也是我的心愿。

”黄欧说。

据悉,该公司目前已为210户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发放土地流转费60万元、务工费110余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万元),带动零散户种植魔芋近百亩,并有效促进了农户种植技术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大学生回乡种地的创业故事.doc

大学生回乡种地的创业故事.doc

大学生回乡种地的创业故事大学生回乡种地的创业故事:大学生回乡当职业农民今年37岁的唐运毅,老家在荣昌广顺街道柳坝村。

当年读高中时,我就对种地有兴趣。

他说。

2000年,唐运毅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到一家农业服务机构干过几年。

2004年,想在农业上干一番事业的他,辞职回到荣昌,利用自己所学,开了一家植保服务店,推广先进的植保技术。

从事粮食生产服务那几年,我做了一些当职业农民的准备。

唐运毅说,已摸索出了一套种植优质粮的办法。

大学生回乡种地的创业故事:租地千亩种植优质稻去年底,唐运毅来到有粮仓之称的荣昌清江镇,以每亩每年275公斤黄谷的租金,从河中、分水、塔水等3个村农民手中,流转了1000余亩稻田种粮。

这些粮田,租期到2028年止。

唐运毅说, 因为租期较长,所以,我将对这些土地进行整治,使之更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更有利于机械化操作。

在这几乎连片的稻田里,唐运毅采用与传统不同的方式种粮。

在品种选择上,前两年,他引进的一个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 已试种成功。

这一品种抗逆性强、产量高,亩产可达650公斤。

在种植技术上,将按照有机稻标准种植,采用高产配套技术,在田里安装杀虫灯,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

他还组建了一支专业农机队,从栽插到收割,将全程实现机械化。

科学种粮,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唐运毅说,在这千亩稻田里,他还将实行粮油两季种植水稻收割后,再种一季油菜。

油菜采用油蔬两用的品种长出油菜苔后,把菜苔掐下来当蔬菜卖,每亩可收入几百元;掐了菜苔后的油菜,可继续产油菜籽。

而种植了油菜后的田,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稻田肥力和稻谷质量。

学农业的大学生种粮,与传统农民种粮不同。

首先是在耕种环节全程机械化。

唐运毅介绍,以目前所种的水稻这一季为例,从耕地,育秧,栽插、病虫害防治,到收割烘干,全程都是机械化操作。

全程机械化种地,既保证了科学的种粮技术运用到位,还有效地节约了劳动力。

唐运毅说,1200多亩地的耕、种、收全过程,所需劳动力不到10人,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种粮的成本,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猕猴桃种植带民富

猕猴桃种植带民富

8OO万 农 户 种植 ,
目前 ,该 镇 积 极 构 建 花 卉 八 而且拉 长 了产 业链 ,真 正形 成 了生
路 、诗 意 田 园的现 代农 业 综合发 展 态旅 游。
(葛 明 )
致 富之 道 ,点金之 笔 。
尔歹l又每 21
不 高 。经 过 详 细 调 研 后 ,他 发 现 当
地 较 适 合 种 植 猕 猴 桃 ,便 于 2011
年 试 种 了 l0多 亩 ,长 势 良好 ,增
加 了他 的种植 信 心 。2013年 他 成
立 了 红 阳 农 业 合 作 社 ,承 包 300 聊 天时透 露 也想种 些 猕猴桃 试试 。
多 亩 地 开 始 产 业 化 种 植 。园 内 常 郭 勇便 主动 提供 10亩 地 的猕 猴桃
年 聘用 60多 名农 民 ,参 与 园 间 管 苗 ,并 亲 自指导栽 培 。目前,老 林种
理 、采 摘 鲜 果 、包 装 运 输 、浇 水 施 植 的猕 猴桃 树长 势 良好 ,预 计结 果
每年销售额在 5O0万元左右 ;多 日光 温 室,年 生 产鲜 切 花 8000万
肉植 物 有 1万 平 方 米 ,每 平 方 米 枝 ,成 功创 建 2家 4星级 乡村旅 游
能放 20O多棵 ,1年 出 2茬 ,1茬 示 范 园。镇 农技 中心 农技 员刘为 明
20O多 万 棵 ,这 样 1年 毛 利 润 在 表 示,镇里制订万亩葡萄万亩花 的
是 知无 不 言 、倾 囊相 授 。闸河 村 的 植行列 ,培 育出一批高 邮本地 品牌,
老 林 常 年 在 猕 猴 桃 园 内打 零 工 , 成为高邮 的一张城市名片 。(严 林 )
平 方米 凤 梨 ,每 年 能 出货 2O万棵 模 式 ,高标 准规 划 建设八 路花 卉产

大学生杨大可回乡创业 甘做种梨人 创业经验

大学生杨大可回乡创业 甘做种梨人 创业经验

大学生杨大可回乡创业甘做种梨人阳春三月,重庆云阳县双土镇无量山营盘岭满山遍野的梨树竞相吐蕊斗艳,一大片洁白如雪、连阡接陌的梨园花海成为当地的一大美景。

6年前这里还是荒无人烟、苍凉贫瘠,是杨大可——一位年仅32岁的回乡大学生,靠自己的双手让这里旧貌换了新颜。

名牌大学毕业生回乡种梨杨大可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娃,靠着自己的勤奋苦学,1996年考入了四川大学,毕业后在成都找到了一份收入还很不错的工作。

可是,作为种梨世家的第四代,杨大可对种梨情有独钟。

一次,他偶然在网上获知大果水晶梨从韩国进入中国市场,口感很适合城里人,亩产可达2500公斤,他兴奋极了,急忙把资料下载并寄回家。

不久,爷爷回信说:“既然你这样关注梨,那就回家种梨吧。

”他动心了,回乡种梨干一番事业的想法涌上了心头。

说起回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父母不理解是预料之中的,已在城市工作的女友更是坚决反对,他们为此常常争执。

一天,他对女友讲述了儿时的心愿、对种梨的钟爱和种梨的前景,并给女友立下军令状:“5年时间,不行,从头再来!”女友终于被杨大可的坚毅感动,第二天一大早便收拾好简单的行李跟他回家了。

听说可娃子回家当农民来了,闲言碎语不断。

有的说白读了十几年的书;有的说没出息,混不下去了才回来;更有人猜测他可能在外面犯了错误被单位开除了。

面对这些,杨大可没有退缩,“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梨种好,干出点名堂,才能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

”穷山坡结出了金果子“种梨首先要选好品种。

”杨大可说。

为了选好品种,他和父亲先后到了湖南、北京、郑州、山东等地,引进几十个优良品种进行试种,最终确定了发展大果水晶梨。

2000年12月,杨大可承包了营盘岭288亩荒地,开始他种梨的梦想。

要把288亩荒坡改成梯地,做起来并不容易。

清理出碎石杂草,打下近3万个两尺见方的窝子,还要按窝施肥等,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读了十几年书的杨大可,什么都要重新学起。

家里人一起上,轮换干。

他和女友杨永琼打主力,每天坚持天不亮就起床,天黑才回家。

种植致富的人物创业励志故事

种植致富的人物创业励志故事

种植致富的人物创业励志故事人参果有着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成份,每100克鲜果中含钙量高达910毫克,可加工成人参果口服液、鲜果汁、罐头、饮料等,有人就看中了其中的种植创业商机,有什么创业故事是跟种植有关系的呢?今天店铺整理了种植致富的人物创业故事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种植致富人物创业故事1:种植人参果开辟致富路“人若有缘,闻一闻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能活四万七千年”,《西游记》中令猪八戒馋得茶饭不思、让孙悟空乐得心花怒放的人参果,经湖北襄阳市南漳县巡检镇院子湾村李洪洲近两年的精心培育终开花结果,飘香在古山寨的秋风中。

10月2日,大家来到李洪洲的人参果种植基地,李洪洲正在大棚内,小心翼翼地剪下已经成熟的果实。

笑盈盈的人参果娃个头并不大,长约8厘米,只有100克重,白玉般的身躯在绿叶衬托下仿佛似一张张娃娃脸。

“栽培这些‘小娃娃’可真不容易哩”。

李洪洲说,他今年44岁,21岁外出打工,先后在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等建筑工地打工。

2014年春节,他接到县里返乡创业的号召后,从新疆购买了800株人参果苗,回乡试种在自家的2分试验田里,1个月后,李洪洲眼看人参果苗发芽开花正欲喜上眉梢,一场料峭般的春雨后,果苗出乎意料地枯萎凋谢了,万余元的心血付诸东流。

这是怎么回事呢?2014年8月,他再次远赴新疆求学,经当地果农指点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人参果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要经受重重考验,对种植的环境要求也十分苛刻,室温超过30℃,人参果就只开花不结果,低于0.5℃苗木容易冻死。

吃一堑长一智。

李洪洲再次从新疆带回1000多棵人参果苗种植。

时值秋老虎发威,暑气来临,他用遮雨布遮挡阳光,根据现场环境补光调温;入冬后,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大棚披上保温被,大雪天每隔几小时除一次雪;在浇水上,这位细心的主人以科学微喷的方式,像照料婴儿一样呵护着幼苗。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人参果今年6月开始挂果,8月下旬,可爱的“娃娃”挂上了枝头,单个最大重达7两。

创业案例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

创业案例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

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主人公名叫朱建荣,乐安县湖溪乡东堆村人,毕业于江西省畜牧水产养殖学校的特种养殖专业,因为为人踏实和善,大家都喜欢叫他小朱,2011年返乡创业,创办了乐安珍野特种养殖场。

以下就是整理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一起来看看吧!小山村开出“致富屏”——返乡大学生朱建荣的创业故事小朱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2000年大学毕业后和大多数人一样去了深圳闯荡,由于专业不对口,小朱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再加上老家的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子女近身照顾,多方因素考虑之下,小朱决定回家创业。

小朱在外务工期间,曾在广州、深圳的农贸野味市场进行过详尽的市场调查,发现特种养殖业的市场潜力巨大,以野鸭为例,一只野鸭的市场利润是家鸭的好几倍但饲养起来却不会比家鸭困难多少。

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养殖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支持,给了小朱创办养殖场的信心。

小朱的养殖场位于湖溪乡东堆村中格田组,以养殖大雁、孔雀、野鸭、天鹅、贵妃鸡、野鸡、鸵鸟等特色品种为再找不到病因,这批山鸡苗将损失殆尽,到时将给养殖场造成致命的打击,小朱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和同行们沟通过,最后还咨询了相关的专家,最终确定山鸡是感染了一种混合疾病,可是这时500羽山鸡苗已近乎全军覆没,只幸存了几十羽。

小朱没有时间伤心,他要保住这最后的山鸡苗,发现病因之后,小朱奋力治疗补救:每天按时对鸡舍清洗消毒;对山鸡苗定时注射治病药物,不眠不休的关注山鸡苗的健康状况;将病鸡进行隔离治疗,病死和重症山鸡及时清理,并撒上石灰深埋。

考虑到幸存的山鸡抵抗力弱,小朱还在饲料里加入治病的药物并使用大灯进行保温,采用网床饲养减少山鸡与带菌粪便的接触,由于措施得当,病菌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减轻了损失。

2013年,小朱通过和其他养殖户沟通养殖经验和实地调研发现孔雀养殖在我县还是一片空白,市场需求巨大,且孔雀养殖难度小但利润巨大,只要做好孔雀苗的保暖工作,养殖起来甚至比饲养家禽还要容易,所以这一次他又购买了100只孔雀进行养殖,积累了前几次的经验和教训,小朱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这批孔雀的幼苗,充分做好了幼苗保温、防病害和舍棚清洁等各项措施,养殖孔雀的效果很好,甚至还开发了孔雀的附加产品如孔雀扇、孔雀蛋、孔雀标本的经营业务。

农村创业故事 雷礼明回乡再创业 种柑橘回报乡邻

农村创业故事 雷礼明回乡再创业 种柑橘回报乡邻

农村创业故事雷礼明回乡再创业种柑橘回报乡邻首次回乡创业失败后,雷礼明去了江苏省昆山市打工。

2011年,他又前往四川省丹棱县和哥哥雷礼阳、弟弟雷礼建搞水果种植和初加工。

2014年,雷礼明下决心再回乡创业。

下面由本人为你分享这个创业故事,希望能够对你有所鼓励!少时夙愿打工攒钱盖新房1993年,20岁的雷礼明和表兄结伴外出闯荡,目的地是遥远的辽宁省盘锦市。

离乡那天,他带着一条被子、一套衣服,兜里揣着100元钱,这些便是他的全部家当。

兄弟俩出门走了几十米远来到黄河湖岸边,彼时下坝桥村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要想到湖对岸的镇上得坐半小时左右的船。

一番舟车劳顿,搭上火车后,他们又辗转换乘4次,几天后到达东北时,雷礼明兜里只剩下不到30元钱,可他心里一点不慌。

他想的是在外打工总能赚到钱,留在村里可能一辈子没奔头。

在异乡,雷礼明与蔬菜结缘,他一面学技术搞销售,一面紧衣缩食努力存钱。

他是家中老二,还有一兄一弟,伴随兄弟三人出生成长的是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土坯房,挣钱建新房是他们多年的夙愿。

这一愿望在雷礼明离乡两年后得以实现。

1995年,雷家三兄弟带着在外攒下的十余万元,回到下坝桥村建起了一座三层楼的新房。

新房建起后,雷礼明萌生了回家创业的想法。

返乡创业亏损再次外出打工1998年,雷礼明决定回乡创业,他在下坝桥村承包了30多亩地种植大棚蔬菜。

这次创业持续了整整7年,但却以亏损30多万元告终。

作为村里搞设施农业的“第一人”,雷礼明的标准化蔬菜大棚产量不错,然而如何将菜运出去却是个“老大难”。

他的菜园离家不远,那时下坝桥村的交通条件很差,每天要将新摘的蔬菜运到市区的批发市场,必须得经过水路、陆路连番折腾。

如今,紧邻雷礼明家的岸边仍停靠着一艘废弃的机动船,这是当年他专门买来运菜的。

船花了几万元钱,雷礼明还专门雇了工人每天装卸、运输。

闭塞的交通、昂贵的人工让雷礼明不堪重负。

2005年,背着一身债的雷礼明只得选择重新外出打工。

返乡创业种草莓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种草莓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种草莓事迹材料我是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农村青年,口耳相传的消息让我心潮澎湃,决定回乡创业。

而我的创业项目就是种植草莓。

回到家乡后,我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发现这片土地适合种植草莓。

当地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气候湿润,是一个极好的草莓种植地。

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投身到草莓种植事业中。

刚开始,我租下了一块土地,然后进行了细致的土壤改良和施肥 work,以确保草莓的健康和出产率。

除此之外,我还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采用温室栽培方式,延长了草莓的生长季节,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同时,我也注重科技化管理,使用了自动化浇水、施肥等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

在推广方面,我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和渠道。

我在草莓季节时,举办草莓采摘活动吸引游客,将亲子旅游和农业体验相结合,将草莓种植打造成新兴的农业旅游项目。

此外,我还将草莓打包销售给超市、酒店和果蔬批发市场等渠道,深入挖掘了市场需求。

同时,我也开设了网店,在网上销售我的草莓产品。

经过持续努力,我的产品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每年销售额不断攀升。

除了本土市场,我也积极拓展了外地市场。

通过参加行业展览、商贸洽谈等方式,我和一些外地商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将我的草莓输送到更广阔的市场。

以此为契机,我进一步提高了产量,同时也扩大了规模。

然而,创业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最初,我遇到了种植技术上的问题,草莓产量不理想。

而且,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较大,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但我没有退缩,我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在专家的指导下,改进了种植技术,增加了品种的多样性,降低了风险。

同时,我也不断学习市场营销知识,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成功地将返乡创业事业做大做强,成为本地鲜果行业的领军企业。

我不仅为家乡带来了一片繁荣,也为自己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收入。

同时,我还雇佣了许多农村劳动力,带动了当地的就业。

我的返乡创业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追求,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回首过去的岁月,虽然我曾经面临过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坚信只要不放弃,战胜困难是有可能的。

新农人回乡创业,80后夫妻把猕猴桃卖到了国外

新农人回乡创业,80后夫妻把猕猴桃卖到了国外

回乡创业种植猕猴桃说起回乡种植猕猴桃的初衷,袁红超说纯属偶然。

2007年她大学毕业,与老公杨彬一起在城里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夫妻俩计划着好好打拼几年,在城市买房安家,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然而,令他们意料不到的是,杨彬家中却出了状况。

杨彬的父亲打来电话说,自家经营多年的果园亏损严重,1000亩猕猴桃销售额才28万元,亏损200多万元。

自己年龄大了,不知道如何经营才能扭亏为赢,希望杨彬能回家帮他经营果园。

父亲的话,让袁红超和杨彬有些进退两难,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抉择,两个年轻人最终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和生活,选择回家接替父亲经营果园。

接手果园后,为了快速了解种植技术和市场行情,作为猕猴桃种植门外汉,两个年轻人除了恶补猕猴桃种植理论知识外,便是去全国各地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取经学习。

外出学习归来后,体验到了成功者的种植模式的他们发现传统粗放种植方式不利于果园的发展。

要想发展,就要走有机种植之路。

药学专业毕业的袁红超认为,现代人在生活方式上追求绿色、健康、安全,在水果消费上亦是如此。

步入小康后的城市人都青睐有机种植的水果,并不会因为价格贵而不去消费。

在这种市场趋势下,如果在今后的种植过程中,继续使用除草剂种植,顾客肯定是不愿意吃的。

于是,与杨彬商量后,为了今后果园的发展,他们决定为自己的产品做有机认证。

然而,他们的想法却遭受到了来自家里人的阻力。

因为发展有机猕猴桃种植,就不能用除草剂除草,而需要人工除草,这样以来,不但管理成本提高了,产量也上不去,而选用环保绿色的生物制剂的农药不仅价格贵,除草、杀虫效果也不是很好。

家里人担心,如果采用有机种植,不但赚不到钱,还会令原本亏损的果园雪上加霜。

对于家里人的想法,袁红超夫妻俩理解,但是,在如今全民追求健康绿色的市场环境下,传统的种植方式必将被淘汰,走有机化种植之路,已是大势所趋,要将果园做大做强,他们别无选择。

所以不管家里人如何反对都不能动摇他们发展有机猕猴桃的决心。

说干就干。

大学生种植红心猕猴桃的创业故事

大学生种植红心猕猴桃的创业故事

大学生种植红心猕猴桃的创业故事大学生种植红心猕猴桃的创业故事创业之初,他每周要下地干活,学习种植技术;创业期间,父母打工的钱,他全部用于给自己的工人发工资。

他的创业启动资金没有一分钱是自己的,全部来自于银行贷款、亲友借款、父母存款。

25岁的他,已经有了四年的创业经历。

今年,大三时种下的20亩猕猴桃成熟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他已经挣了5万元左右。

他预计,今年可以挣20万元。

他说,挣到的钱全部投资到今后的猕猴桃种植中。

猕猴桃的诱惑2007年,农家子弟赵来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园艺专业。

进校不久,他便开始不“规矩”了。

他扭着学校的果树专家周庆阳老师,希望周老师能在专业方面给予他更多的指导。

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有更多实践的机会。

在赵来看来,周庆阳是一个严苛的人。

周庆阳在当地为不少种植大户做技术指导,要想入在周老师门下,每周必须下一次地,无论是挑粪、剪枝,还是除草,只要地里的农民做什么,学生就必须做一样的事。

此外,每周还要开一次会,交流本周工作,对下周的学习和工作做一个安排。

另外,寒假只有几天休息。

赵来说,从大一的寒假开始,他都是临近春节的前两天才回家,大年初二三就又要赶回雅安,开始在地里干活。

这样的生活,直到大学生活结束。

说起为何选择种植猕猴桃,还要从赵来一次在帮种植户摘猕猴桃说起。

那天,赵来的任务是帮当地一个种植户采摘猕猴桃,农户告诉他,不要小看这猕猴桃,一个2元钱。

细心的赵来数了一下,一株上有550个桃子,价值1100元。

“喂一头猪才值那么多钱,我就开始有想法了。

”赵来说,他当时真的很震惊,心里在盘算着回乡搞种植业。

大三学生创业心动不如行动。

2010年,赵来读大三,他就开始将家里的20亩地弄成了猕猴桃养殖基地。

种植一亩猕猴桃总投入要1万元,第一、二、三年的投入分别是6000元、2000元、2000元。

因为猕猴桃的成熟周期是三年,第四年才到丰产期。

也就是说,前三年只有投入,不见效益。

赵来介绍,每年的人工成本投入是总投入的一半,也就是说,赵来的创业启动资金,除开人工费需要6万元。

大学生农业创业走出一片天故事

大学生农业创业走出一片天故事

大学生农业创业走出一片天故事(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大学生农业创业走出一片天故事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农业创业走出一片天故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梅氏猕猴桃园的创始人梅亚伟是江阴人,今年37岁。

10多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后的他,在江阴一家上市企业工作,收入很是不错。

三年前,梅亚伟辞职来到丹阳,和父亲一起进行农业创业,成了新型职业农民。

说起当初的辞职,很多人至今都不能理解,梅亚伟说,一方面,父亲年纪大了,我想帮帮他;另一方面,我也想自己创业,农业项目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很看好。

梅亚伟的父亲早年就通过练湖管委会的招商引资来到练湖养殖螃蟹,最多时养殖了400多亩,在丹阳很有名气。

练湖进行开发后,梅父又到司徒镇张寺村承包了400多亩的水面,继续养殖螃蟹。

猕猴桃素有“水果之王”“维c之冠”的美誉,红心猕猴桃又是其中的优良品种,有“红色软黄金”之称。

父子二人请来了浙江的种植师傅指导,承包了150亩地开始种植红心猕猴桃。

第一年,梅亚伟的猕猴桃园就遭遇了冰雹灾害,果树的枝头和叶子都被打掉了,所幸树根并没有死,经过父子俩的精心照料管理,灾后整整两个月没长叶子的果树又恢复了生机。

去年,强降雨天气导致果园大面积受淹,父子俩紧急增加了8个水泵抽排积水,最终保住了果园。

今年夏天,连续强降雨天气又对果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及时增加了6台水泵排去积水,只有三四亩果树受淹死亡。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梅亚伟专门成立了梅氏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并于2015年成功注册商标“theone”,意为“精致、绿色、独一无二”。

梅亚伟告诉记者:我种植的`猕猴桃品质很好,施肥主要用的是农家肥,就算是用化肥也是选用挪威进口的化肥,环保绿色。

当前,园内的猕猴桃长势喜人,硕果累累,即将进入采摘季节。

据了解,今年是猕猴桃第一年挂果,产量预计在2—3万斤左右,按照每斤8—10元的批发价来算,效益要好于螃蟹养殖。

大学生回乡创业搞养殖故事

大学生回乡创业搞养殖故事

大学生回乡创业搞养殖故事如果这个世界还时不时地带给你一些惊喜,请不要创业,因为你阅历不够。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生回乡创业搞养殖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大学生回乡创业搞养殖故事1:培育杂交构树代替粮食喂牲畜节约粮食核心提示“我们知道,野生食草动物能吃树叶,可如今饲养的牲畜却吃粮食,如果牲畜也吃树叶,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粮食。

”初次见面孙哲说,他的创业项目就是要让构树代替粮食,成为牲畜的主要饲料。

一个月前,孙哲和他的创业团队带着“杂交构树”项目落户城阳招商.LAVIE 公社。

初创:环保种植袋赢得市场“我父亲经商,主要从事对日贸易。

”孙哲说,受父亲的影响,大学选择的是日语专业。

毕业前,父亲的生意遇到一些挫折,那时对日贸易不是很景气。

“当初学习日语,也是考虑以后子承父业,所以择业时有些迷茫。

”孙哲说,眼看要离开大学,父亲给他指出三条出路,到企业上班,稳定;自己创业,有风险;出国深造,需要时间。

最终,他选择了自己创业。

第一个创业项目是高分子材料,与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

孙哲说,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也是有些偶然。

老家德州有一家大型高分子材料生产厂家,而负责人正好是父亲的发小,一次聊天中对方提起,何不在青岛开一家贸易公司,经营高分子材料?于是,他和几个大学同学一起开始了首次创业。

最初生产的产品主要有高速公路、铁路、垃圾填埋等用的防渗膜。

“你们能不能把材料做成种植袋,说白了就是一种盆栽植物用的花盆。

”期间,一家荷兰的客户提醒说。

当时,国内的植物多种植在大田里,是一种粗放式管理,如浇水、施肥都会造成极大浪费,而且还耗费人工。

而在国外,由于人工成本较高,容器种植已流行四五十年,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向容器内定向浇水、施肥,最主要是节省人力。

“制作种植袋并不难,难的是要根据客户需求定制。

”孙哲举例说,从种子到一棵小树,需要经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根据植株的大小更换不同规格的容器。

而国外讲究环保,用完的容器不能造成二次污染,这就要求使用期内容器必须自行降解掉。

返乡大学生创新创业关于苗木事迹

返乡大学生创新创业关于苗木事迹

返乡大学生创新创业关于苗木事迹我叫xx,今年岁xx,共青团员,毕业于xx大学经济管理系。

家住xx省xx市xx县,作为新农村建设生力军的一员,能够在这里选拨为乡村好青年既感到荣幸和激动,更感到责任重大。

经济管理系。

家住xx省xx市xx县,作为新农村建设生力军的一员,能够在这里选拨为乡村好青年既感到荣幸和激动,更感到责任重大。

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祖上以来都是渔民,从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一家销售管理公司任职,现在重提这份工作感觉压力确实很大,但我还是坚持了五年,在当初的就业过程中我就想到创业,再细想这个社会我们到底适合做什么?当自己在这样的困惑中琢磨很久时,得知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势使我回乡创业的想法坚定。

选择回乡创业去建设可爱的家乡,更是有一种感恩的情怀,XX 年,我选择了原生态种植,销售及出口,占地面积50余亩,员工15。

其中专业生产管理人员23人,是一想支管理及生产的专业团队。

我们的理念是余把鄱阳湖真正的绿色原生态产品输送到广大消费者手中,让广大消费者食用无污染摸更无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绿色产品,所以缠原生态是我们理念经营的重中之重。

XX跤年我们正式投产营运,在运作过程中我们枸考虑最大的问题是和我们的原材料供应商雅就资源如何分配问题,让渔民如何赚的更多让他们更加有积极性,更加牢固我们的挈合作关系。

在这良好合作的框架下XX年缒我们的生产销售额达到近978万,各项菁生产计划和销售任务基本完成。

在合作社摒全体员工努力下,员工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这更是奠定了我们今后在不断丛发展强大和行业影响力加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不遗余力地开展农村建设,要尽情发挥青年才智,使我们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为跨越导非发展提供新思想、新动力。

更要发扬发扬传统,勇挑重任来体现我们的价值。

猕猴桃致富的故事

猕猴桃致富的故事

猕猴桃致富的故事
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水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猕猴桃种植业也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致富产业。

有一个关于猕猴桃致富的故事是,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一位名叫张师傅的农民在2005年开始种植猕猴桃,起初并不成功,每年亏损数万元。

但他不断摸索、改进技术,减少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最终成功了。

到了2010年,他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20亩,每年的利润高达50万元。

张师傅的成功不仅让自己致富,还带动了周围的农民们种植猕猴桃,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猕猴桃种植基地。

现在,这个基地已经成为了苏州市重要的猕猴桃产区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创新、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在新兴产业中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创业小故事大学生回乡种植种猕猴桃,年产千万
邛崃市80后大学生袁红超和丈夫杨彬,毕业后放弃城市里的优厚工作,回到家乡南宝山种植猕猴桃。

下面由本人为你分享这个创业故事,希望能够对你有所鼓励!
一开始不懂农业的他俩,拿出“新农人”的干劲,不断探索、学习,双双被评为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

看准市场先机后,他们大力发展有机猕猴桃,产品出口欧洲,年产值超千万元。

夫妻俩不仅创造了财富,还带动周边数百农户种植致富。

袁红超夫妻不做白领做农民的事迹,在当地也成为美谈。

袁红超的猕猴桃基地位于邛崃市南宝山镇天池村。

该村主干道正在扩建,只能步行上山,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猕猴桃郁郁葱葱,已经缀满了米白色的小花。

袁红超和丈夫与工人们正为猕猴桃进行人工授粉。

“我们基地有253亩,主要种植红心猕猴桃,为了保证果形,这些天正忙着人工授粉。

”热情活泼的袁红超邀请记者去看看山里的猕猴桃,一路走来,她向记者讲述了回乡种植的经历。

回乡种植有机猕猴桃出口欧洲
与农业结缘,是一次“偶然”。

2007年夫妻俩大学毕业,并且都在城里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正当两人准备开始一段新生活时,杨彬家中却传来一个坏消息,“ 1千亩猕猴桃销售额才28万,亏损200多万元。

”眼看父亲已经无力经营,两个年轻人选择回家接下重担。

为了快速了解种植技术和市场行情,对猕猴桃种植一窍不通的袁红超与丈夫多次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

回来后,他们发现传统粗放种植方式是一大问题。

“都在使用除草剂,我自己肯定是不愿意吃的。

”药学专业毕业的袁红超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下定决心:做有机认证。

然而没想到,夫妻俩一提出自己的想法就遭到家庭反对,因为发展有机猕猴桃需要人工除草,管理成本高、产量低,同时生物制剂的农药不仅价格贵,除草、杀虫效果也不是很好。

两代人种植理念的差异,让家庭关系一度达到对立状态。

虽然没有得到认可和支持,但并没有动摇他们发展有机猕猴桃的信心。

2011年,他们的猕猴桃获得了欧盟GAP认证,成功出口欧洲。

不仅如此,这几年国内有机猕猴桃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售价更是普通猕猴桃的一倍多,作为第一批发展有机猕猴桃的种植户,袁红超尝到了甜头。

现在,他们的果园发展到1200多亩,年产猕猴桃700多吨,产值达一千多万元。

成立合作社带动数百农户致富
早在2001年,杨彬家就开始种猕猴桃,属邛崃最早一批种植户,此后附近的火井、水口猕猴桃种植户才开始种植。

“这么多人种猕猴桃,却没有规范的管理和销售渠道。

”为了让种植户取得更多话语权,袁红超带头成立了邛崃市宏扬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服务的农户有500多户,猕猴桃种植面积7000多亩,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

”合作社不仅为农户统一采购农资,提供技术指导,还帮助农户统一销售,如销售情况良好,农户还可以参与分红。

在猕猴桃基地,记者看到一条长长的索道,袁红超说山里没有大路,采摘果子、运送农资全靠这条索道。

为更好服务种植户,这些年袁红超不断改善基地及周围的基础设施。

记者上山时看到正在修建的道路,就是他们夫妻自费改建的。

同时,袁红超还通过引水、挖水池,解决了山地种植的灌溉问题,最远的引水距离达到4000多米,周边的种植户也从中受益。

为让合作社猕猴桃卖上好价钱,袁红超摒弃了父辈守旧的销售方式,多次前往广州、上海等地寻找销路,“原来父辈主要是等人上门收购,常常被压价,我现在要打破这种方式,自己出去卖。

”现在合作社的猕猴桃不仅卖出了高价钱,并且根本不愁卖。

成为职业经理人他们爱上农民这个职业
“我们夫妻两都是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

”袁红超自豪地说,2011年他们有幸参加第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并被评为第一批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她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培训很全面、很实用,涵盖了管理、技术、电子商务营销等多个方面,帮助很大。

”她说。

未参加培训前,袁红超对品牌和电子商务一窍不通,通过培训后,她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立刻注册了“宏杨”猕猴桃商标,并且通过电子商务,去年仅微信平台就实现了200多万元的销售。

袁红超说,今年还要加大电子商务的投入,目前正在打造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平台,下一步准备在微信做预售,“通过自己的平台把东西直接卖到客户手里,减少了中间环节,利润肯定会更高。


更让袁红超感慨的是,培训让她结交了很多同行和前辈,“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交流过程,他们给我传递很多经验、技术,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


“劳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袁红超告诉记者,今后将继续扩大基地面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丈夫一起做一名快乐的农民。

创业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