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作者:金雪莲张丽红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合作[中图分类号]Q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一切正向的积极行为,如合作、关心、帮助、分享等。

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对个体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不但通过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善意帮助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援助的幼儿,对他们以后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受益匪浅。

正是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我们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从1990-2010年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

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指出了未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为了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状况,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从1990—2010二十年间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论文,共检索到117篇,其中核心期刊36篇,非核心期刊71篇,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6篇。

为了便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我们把1990—2010二十年间分为两个阶段,即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

这种时间段的划分依据是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这种划分便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变化;第二,这种划分有利于分析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

从1990—2010年间国内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文章数量及每个阶段分布状况如下表一所示:发表时间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990--2000 33 33 28% 2001-2010 74 6 4 84 72% 合计107 6 4 117(表一:1990—2010年间发表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统计表)从表一可以看出,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引起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从2001—2010年间,有关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章就多达84篇,占整个总量的72%。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2008年10月第27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Oct .2008Vol .27No .10 收稿日期:2008-05-20作者简介:盖妮娜(1981-),女,黑龙江东宁人,助讲,从事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研究。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盖妮娜(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150301) 摘 要: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他人与社会的行为,其发展水平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等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培养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10-0083-03 亲社会行为[1]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捐献、帮助等内容。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因此,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影响因素以及它的训练与培养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理论依据及其发展趋势(一)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理论依据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主要依据社会学习理论[2]。

社会学习理论不关心儿童的内部倾向和推理,而重视儿童外显的可观察的社会行为。

在斯金纳的传统学习理论看来,亲社会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直接强化而获得的,并且由环境中的强化列联控制着。

班杜拉等人不同意一切社会行为皆由操作学习获得的观点。

他们认为,儿童有充分的机会观察他人的社会行为,通过观察和模仿,儿童自己也获得了这些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家用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来解释行为获得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榜样行为与精神分析的自居作用有某种共同之处。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近十年来,中国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的关注。

学者们致力于探索小学生行为的成因,以及如何影响儿童的创造性表达和参与社会环境中的学习。

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为题,综述国内近十年来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自我形象、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并对此类研究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一、小学儿童自我形象的研究自我形象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知觉,其决定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也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概念。

近十年来,学者们以调查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小学生在性别、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等方面自我形象的差异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性别、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的小学生在社会角色表现、自我概念元素和自我调节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家庭环境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环境,对其亲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

近十年来,学者们把家庭环境分为父母教养行为、家庭气氛和父母社会网络三个概念,从中研究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结构、父母学历、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互动氛围等因素会影响儿童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

三、儿童同伴关系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儿童参与亲社会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其同伴关系,它会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十年来,学者们以实验、调查和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儿童在不同的同伴关系中,如社会友好、表现不良同伴关系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研究表明,儿童在友好关系中亲社会行为更为显著,而在不良关系中,其亲社会行为会受到显著抑制。

四、价值观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在推理和决策时使用的标准。

本世纪以来,学者们以实验和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小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显示,小学生的价值观在自我表现、自我概念、同伴交往和创造性表达等方面会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与 帮助 、合作 、安慰 和分 享 行 为呈 正 相关 ,其 中羞 愧 的 理 解 对这 些行 为 有 显著 的 预测 力 。 【 2 1 】
3 . 智 力。认 知 发展 学派 认 为 认 知技 能 和智 力发 展 水
平 影 响 儿童 的亲 社 会行 为 能 力 。他 们 认 为在 儿 童关 于 亲
技能 ,是影响 亲社会 『 生 的一个 重要因素 。贾蕾和 李幼穗 的
研 究表明 , 认 知观点 采择对实 际分享行 为有影 响 ,认知观 点 采择 水平越 高 ,儿童越可能 做出实 际分享行 为 。I 1 亲社 会性 是人 格 中的 道德 成 分 ,因 而 道 德判 断 水 平
查 也 显 示 ,学生 亲 社会 倾 向 随 年级 升 高 而 增加 。f 1 1 但 张 金 荣 的 人 格 追 踪 研 究 发 现 ,小 学 生 亲 社 会 性 特 质 在 6 , - . 1 1 岁 间持续 发展 ,但 到 1 1 岁后 出现 下降 趋 势 。 【 1 】
女 孩 比 男孩 表 现 出更 多 的 利他 性 。n 4 】 但 当分 享 大 多倾 向 于 “ 公 平分 享 ” ( 即遵 循 平 等分 配 的原 则 )时 ,男孩 会 做 出更 多的分 享 行 为 。【 8 1 也 就 是说 ,在 男 孩 的 同伴 交 往 中出现 更 多的是 “ 平 等互换 ” ,而 女 孩 可 能 更会 做 出 “ 利他 分 享 ” 。 总 体 来 说 ,女 孩 的亲 社 会 水 平 可 能 高 于 同龄 男孩 ,
( 二 ) 童的 第一 生 存场 所 ,对 儿 童
社 会 化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而 家庭 环 境对 儿 童亲 社会 性 的 影响 主要 体 现在 以下方 面 : 首 先 ,家 庭 教 养影 响亲 社 会 性 的 发 展 。研 究 表 明 , 温 暖 、深 情 和接 受 的态 度 会 帮助 孩子 建 立 亲社 会性 ,而 批 驳 和 否定 的 态度 会给 孩 子 树立 一 个否 定 的行 为 引起 孩 子 不 自信 和 不 好 的 自我 认知 。㈣在 母 亲有 更 大 的沮 丧 情 绪和 使 用更 多惩 罚性 教 养类 型 的家 庭里 孩 子具 有 更 多的 身体 攻击 ,更少 的 亲社 会 性 。相 对于 其 他 兄弟 姐妹 ,平 均受 过 更 多母 亲敌 对倾 向的 孩子 更 是如 此 。当然 ,亲 社 会性 与 教 养 类 型 之 间 会 存 在 相 互 作 用 。 因 为母 亲 的 惩 罚 ,儿 童亲 社会 性 减少 ,反之 ,由于 孩子 攻 击 较 多亲 社 会较 少 ,所 以母 亲 才 对他 们 实 施惩 罚 。 但 李 丹 的研 究 表明 ,到了 小学 和 初 中阶 段 ,教 养 类型 对 儿童 亲社 会 性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孩子们的社会行为问题。

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一种对环境和他人的反应方式,其涉及儿童与他人互动,也包括儿童对情绪及表现形式。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行为表现出对社会环境及其他权威着如家长、老师的认同,通过日常互动学习社会行为规则,从而在社会环境中安全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

首先,部分研究认为,社会Huang(1994)的研究表明,当今儿童的社会行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儿童失去了传统家庭支持,由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

同时,也有人认为,儿童与家庭成员及他人之间的互动状况在其社会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改变儿童的情绪反映,从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此外,成长过程中的环境也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影响很大。

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不同要求,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此外,家庭、学校成员共同教育、表扬及引导也会伴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塑造。

有研究发现,儿童社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关心他者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基本形成(Adams&Kerpelman,2003)。

此外,个体差异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个体心理特征对儿童的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某些方面,社会性的婴儿会表现出与他人沟通的兴趣,而不安分的婴儿则可能不太健谈,更不容易与他人相处,从而出现社交行为问题(Kochanska,2000))。

最后,儿童的社会发展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如何促进儿童社会发展对家人和专业人士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行为发展与家庭特征及婴儿本身发展水平有关,因此,家长需要创造有利的社会互动环境来帮助儿童,而专业人士则需要洞察婴儿的心理特征及家庭情况,以广泛的视角和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儿童社会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是对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发展进行探究的一门学科。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现出的友善、合作、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这些行为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绪发展,以及他们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能力。

此外,亲社会行为也与儿童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这一领域有助于改进教育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现有的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测量、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和改变、以及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等手段。

在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测量方面,研究者常常根据儿童的行为表现来量化和评估亲社会行为,如友善行为、合作行为、共情行为等。

此外,也有研究借助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从儿童及其家庭的角度探寻亲社会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心理机制。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研究中,主要关注儿童和他人(如家庭、同伴、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家庭环境的温馨与支持、教师的教育方式等都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现出正向相关。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和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情况。

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在3-6岁阶段有显著增长,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和特点存在差异。

这为教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后,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亲社会行为与儿童认知、情绪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关联。

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在学术成绩、自尊、心理健康等方面呈现出正向关联。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支持儿童的社会化和情绪发展,并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

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

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引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友爱、合作和关心他人的行为。

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进行社会互动,建立社会关系,发展亲社会行为。

本文旨在探究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一、幼儿园环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创设积极友好的合作氛围。

幼儿园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对幼儿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创设积极友好的合作氛围能够激发幼儿表达关心和友爱的欲望,有助于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2.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

幼儿园应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鼓励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实践。

例如,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活动,让幼儿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友爱情感和社交技能。

二、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1.分享行为。

分享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幼儿园里,幼儿常常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友爱。

2.合作行为。

合作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园里的活动常常需要幼儿共同合作完成,如团队游戏、角色扮演等。

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意见。

3.安慰行为。

当其他幼儿情绪低落或受伤时,一些幼儿会表现出关心和安慰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给予拥抱、安抚的话语,以减轻他人的痛苦。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规律1.初级阶段3-4岁的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能够表达出简单的关心和关注,但在实际行动中仍较为自私。

2.中级阶段4-5岁的幼儿开始逐渐学会分享和合作。

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并愿意分享自己的资源。

在合作中,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

3.高级阶段5-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他们可以主动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情绪状态,逐渐培养出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四、促进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方法1.家庭培养家庭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环境。

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的亲密接触、给予爱与关怀,以及培养他们分享、合作的习惯,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供良好的基础。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述评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述评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述评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述评如下:
1.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的友好、合作、慷慨、诚实、有同情心等积极品质和行为。

这种品质和行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幸福满足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2.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情感、认知、社交技能和行为方面。

这些方面需要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因此需要采用多种类型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3. 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有效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
包括:
(1) 社交技能训练,例如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等;
(2) 情感教育和情绪管理;
(3) 正面强化和奖励,例如表扬、肯定和鼓励等;
(4) 认知教育,例如规则和伦理道德等;
(5)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让他们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4. 除了以上策略外,研究者们也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

因此,家长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机会,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发展。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的出现,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支持。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引言:儿童是一个社会的未来,任何一个社会都要从儿童开始进行综合的社会行为发展研究,以便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社会行为发展视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几乎每一个相关专业都开始进行关于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

一、社会行为发展概述社会行为发展主要涉及到儿童的社会行为学习和发展,是儿童的社会行为学习的一个方面。

社会行为发展代表了儿童在不同时期社会环境下,如何学习社会行为来适应社会,建立新的社会行为并从中获得愉悦的过程。

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社会行为发展的基础,社会行为发展的过程和社会行为发展的结果。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是指儿童通过与社会中的成年人和其他儿童有效地交往而产生的一种行为形态。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础是儿童掌握一系列社会行为技能,包括解释社会规则、实施规则、尊重他人、社会情感和感知能力。

儿童通过与社会互动,不断积累这些技能,建立更加丰富的社会行为。

三、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行为发展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社会行为发展,家庭环境良好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优秀的社会行为技能;此外,同龄群体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孩子接触到的同龄群体对孩子的社会行为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孩子接触到的同龄群体更成熟、更开放,孩子的社会行为能力也会从中受益。

四、社会行为发展的方法社会行为发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实践的方法,也就是将儿童放入社会环境中,给予儿童更多的自主权利、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探索社会环境,学习和模仿社会中的行为,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行为技能;另一种是基于认知教育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明确的认知教育,让儿童具有更强的理解力,从而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态度,增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五、总结通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良好的社会行为发展不仅能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幼儿期是人类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对于其未来的社交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类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类型包括帮助、分享、合作、同情、安慰等。

研究表明,幼儿在2-3岁时开始表现出帮助和分享的行为,4-5岁时开始表现出合作和同情的行为,6岁以上开始表现出安慰的行为。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单向帮助、互惠帮助、合作、同情和安慰。

研究表明,幼儿在2-3岁时表现出单向帮助的行为,4-5岁时开始表现出互惠帮助和合作的行为,6岁以上开始表现出同情和安慰的行为。

三、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性别、年龄等。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年龄越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越发达。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父母的亲社会行为和教育方式,鼓励幼儿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幼儿园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教育,提供合作和分享的机会,鼓励幼儿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综上所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交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该注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教育水平,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引言:幼儿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对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特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一系列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逐渐增强的合作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意识到与他人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开始主动与他人分享、合作和互助。

2.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自我中心性的特点。

在幼儿期,自我中心思维仍然较为突出,幼儿更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因此在分享和合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较大。

幼儿在亲社会行为中常常表现出情绪化的特点,情绪的波动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效果。

二、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 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积极亲社会行为表现和亲社会教育方式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2. 幼儿自身特点。

幼儿的性格特点、性别、发展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其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3.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激发幼儿的合作意愿和分享行为。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路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幼儿期初期(1-2岁):幼儿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2. 幼儿期中期(3-4岁):幼儿开始逐渐具备合作和分享的意识,但仍然受到自我中心思维的限制。

3. 幼儿期后期(5-6岁):幼儿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1. 家庭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和亲社会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和互助。

2. 学校教育。

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

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

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研究一、引言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开始进入集体生活,与其他同龄孩子一起学习和玩耍。

这是他们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和互动时,表现出的关心、关爱、合作和分享等行为。

幼儿园是一个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环境,因此,研究3-6岁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对于幼儿园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儿园环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 玩耍和合作在幼儿园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玩具,这给了他们学习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幼儿们通常会遵循社会规范进行游戏,并在合作中学习等待和分享的能力。

2. 社交技巧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社交技巧的重要场所。

通过与其他孩子互动,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人交谈、分享物品和尊重别人的个人空间。

这些社交技巧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1. 初期自我中心3-4岁幼儿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2. 同伴关系的建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关系。

他们表现出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角色扮演和合作游戏来与其他孩子互动,这对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 分享和帮助意识的形成5-6岁幼儿逐渐形成了分享和帮助意识。

他们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并乐于助人。

这一阶段对于促进幼儿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培养幼儿园亲社会行为的策略1. 角色扮演和合作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和合作游戏,幼儿可以模仿和学习他人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角色扮演和合作游戏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2. 社会情感教育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丰富的情感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关爱和分享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与老人们交流互动,提高幼儿的关爱意识。

3. 以身作则教师是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角色。

《幼儿亲社会行为探究文献综述3000字》

《幼儿亲社会行为探究文献综述3000字》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一)亲社会行为 (1)(二)教师的行为 (1)(三)与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参考文献 (3)(一)亲社会行为2010年,郭晓飞[1]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中首次明确指出儿童亲这种社会性的行为被广泛地人们看作为这是一种能够使一个人们在其自身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能够充分表现和做出的一种行为符合人们社会上所预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并对于他人、群体和整个社会有利的一种行为。

少年儿童的亲情与社会性格和行为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受到了来自我国少年儿童教育学界及其其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广泛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初步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科学研究成果。

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也愈益地开始受到了社会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余丽丽[2]也曾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中明确性地提到了与学前少年儿童这种亲密的社会活动行为不但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前幼儿的自我心理成长,而且对其往后的完成学业和步入社会家庭生活的自我适应也非常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导参考价值。

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幼儿自发的各种利他性行为,要到3-6岁才可能会开始出现,因此,要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针对幼儿的分享、助人行为予以强化,促进幼儿亲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的行为对高校教师学生行为规范问题的深入研究最初认为可以由克瑞兹[3]1986年所做的研究中看出。

从他那时起,研究者们就通过对各种学校教职工工作人员关于教育培养精良的优秀教师特殊身份和优良品德的有关问题情况进行意见调查,制订并研究提供了设计出来的一份有关培养优秀教师精良身份品德特征的问卷测评和数量表,作为教师培养[1]郭晓飞.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30(5):33.[2]杨牟茜、余丽丽.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11:1.[3]凌济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1优秀师资的重要参考和其他方法改进优秀教师身份和行为的基础,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身份和行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专业化的阶段。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现代 交际57金雪莲 张丽红(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 吉林 吉林 132013)[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 亲社会行为 合作[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Review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s
作者: 郭晓飞
作者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出版物刊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页码: 105-11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儿童 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 分享行为
摘要:亲社会行为被看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

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此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涵界定、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且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趋向。

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综述_何明影

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综述_何明影

作者简介:何明影(1990-),女,辽宁营口人,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目前儿童缺乏分享、合作意识,不懂得与同伴相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他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而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源自于儿童缺乏亲社会性。

亲社会性的形成能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社会化,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儿童亲社会性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大多是以亲社会行为为核心进行研究,较少关注儿童亲社会性人格特质。

本文将从人格特质角度出发,描述有关儿童亲社会性的研究现状,为以后开展儿童亲社会性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塑造儿童健全人格提供依据。

一、亲社会性的内涵及结构以往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人格特质存在密切关系。

例如,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被认为与亲社会行为有关。

Eisenberg等人的研究深入地探讨了这一关系,他们认为,确实存在一种利他个性,在某些情境中促进了亲社会行为。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Penner和他的同事开始研究亲社会性人格特质,他们认为亲社会性人格包括两个特质:具有他人导向的移情和有帮助性,具有这两种特质的人更可能帮助别人或成为志愿者。

[2]国内学者杨丽珠团队在做儿童青少年人格的研究时发现,无论是在幼儿还是小学青少年阶段,都存在一种人格特质:亲社会性,这一特质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

他们的研究表明亲社会性人格特质主要包含三个类属:同情利他、合群守礼、诚实知耻。

同情利他,是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同情和关心他人的情感倾向和谦让、分享、助人、安慰他人的行为倾向,它主要是儿童亲社会性的外在行为表现;合群守礼主要体现儿童对他人有礼貌,能够很好地融入集体,与同伴良好交往,在游戏和学习中能与他人有效合作,它是儿童亲社会性最直接和初始的体现;诚实知耻反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重承诺,诚实、真诚地与人交往,在做错事后会感到羞愧等情感体验,它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先决条件。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在儿童发展中,亲社会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它可以指导孩子们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控制行为,增加孩子们对社会的认识。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包括范式的理论模型和行为研究;并对干预措施、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理论范式1.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指出,儿童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主要成员的互动,能够进入社会,并学会社会需求的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儿童与父母的共同社会化能够塑造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自我社会归属感,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从而发展成熟的亲社会行为。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可以通过模仿社会形象与他人互动模式,来获得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价值观,从而发展健全的亲社会行为。

同时,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习惯,获取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社会认知,增强自身的社会行为能力。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1.对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家庭社会资源(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社会关系,家庭支持等)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家庭文化环境(如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文化传承等)也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2.干预措施研究:同时,研究者也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干预措施,以期能全面、有效地推动儿童的发展。

例如,一项研究以游戏为基础,通过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的综合思维方法,将认知、情感等层面的知识封装到游戏中,以及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儿童的社会行为能力。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1.研究方法:研究者采用实验、访谈、临床观察、病例研究、叙事研究等多种方法,以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潜在规律。

例如,一项实验研究通过调查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不同家庭、社区和学校因素,以及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观察和应对分析来解决这一问题。

2.研究内容:研究者探索了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理论和研究,聚焦于儿童与父母的共同社会化,社会学习理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多种干预措施的研究等,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更细节的个体社会过程和更仔细的社会维度进行研究。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幼教论文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张明红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于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可以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

因此,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不但要考量该社会行为是否对他人有利,而且要辨析其背后的动机;另一种则认为,只要该社会行为对于他人有积极影响,就可以将其认定为亲社会行为,而不必考虑其背后的动机。

随着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后一种观点,即从结果而非动机来界定亲社会行为。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很难判断的,而且人的动机往往很复杂.如果以动机为衡量标准,那么现实中对亲社会行为的判定就很难进行了。

第二,动机与行为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不单单是动机决定行为,行为的后果也能影响动机的形成。

第三,既然是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那么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因此,当前对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一般以行为结果为依据。

《指南》对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作了描述性的规定,主要涉及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合作和社会公德行为(如诚信与保护环境)等与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为。

其中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和合作行为在“人际交往”子领域的“愿意与人交往…关心尊重他人”等目标中有所体现:而社会公德行为在“社会适应”子领域的“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等目标中有详细的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 交际57金雪莲 张丽红(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 吉林 吉林 132013)[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 亲社会行为 合作[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二、国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现状(一)研究变量更多更广,为更加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例如,Knight等人考察了影响6~9岁儿童捐助行为倾向的心理因素。

他们发现一些变量,诸如移情(同情心)、情感推理和对金钱的认知等,单独的这些变量与捐助行为之间的相关很低,但同时考察这些变量发现,可以对亲社会行为进行预测。

日本近几年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情绪认知、移情、自我等个体内在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二)统计方法逐步发展,更关注自然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例如日本学者运用录像技术较系统的研究了从幼儿到初中学生班级内自发的亲社会行为,结果显示,幼儿为每小时2.85次、小学五年级学生每小时1.38次,小学五年级学生自发的亲社会出现率多于初中二年级,证实亲社会行为出现率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三)关注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与模式的作用例如,Nelson和Crick(1999)最早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了SIP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亲社会儿童的确存在独有的SIP模式:友善的归因倾向而非敌意的归因倾向;关系性目标定向而非工具性目标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反应做积极评价而对攻击性反应做消极评价。

(四)跨文化研究逐步发展比如美国跨文化的研究显示,来自于非工业化社会的儿童往往有更多的利他行为,过于强调竞争和个人目标而非群体目标的西方社会儿童的利他测验分数比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对从亲社会行为中赢得表扬持冷淡态度,他们把否认自己所做的好事看作是更加积极的行为,这是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虚心的结果,而相比之下,加拿大的儿童认为爽快的承认自己做的好事是应该的。

Stewart与Sunita等人(2000)通过对西方和亚洲小学2年级的儿童进行跨文化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可以训练和强化儿童对他人的关注,并且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与捐献行为相关。

Nirmala与Sunim等人通过对72对中国和印度儿童(4岁)进行跨文化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对儿童的行为以及分享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互动产生影响。

三、我国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现状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足。

(一)亲社会行为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研究宗爱东、李丹在研究中发现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不大,分析原因这可能与2岁儿童性别角色尚未定型有关。

马娥、丁继兰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对103名3~6岁幼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对各年龄阶段幼儿自由活动时间中亲社会行为类型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各年龄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幼儿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幼儿亲社会行为总体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就每个类型的亲社会行为来看,分享和安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行为性别差异不显著。

刘志军等人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

(二)亲社会行为与移情的关系研究主要强调移情的认知、情绪情感两方面以及与其他因素的交互。

丁芳在《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由移情的认知成分之一的角色采择能力人手,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与移情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女孩在移情及亲社会行为表现上优于男孩。

收稿日期:2010年10月16日 责任编辑:景泉金雪莲:任职于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

(转56页)现代 交际56“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标,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推行大众化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享有。

他说:“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惟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惟一的教育。

大众必须承认它,而且运用它来增加爱自己的智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所以,生活教育的主旨就是应该根据人民大众生活水平需要来发展教育,人民大众需要怎样的生活,就进行怎样的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对一切为少数人服务的旧教育否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化教育的主张。

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可以看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不只仅仅以学校和学生为对象,而是扩大到整个中国社会和人民大众。

这说明,推行生活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求解放、谋幸福、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使教育更为广泛发挥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陶行知所倡导的大众化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普及教育。

目前我国实施的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建设,也是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教育,这和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体制存在的许多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如陶行知针对当时教育脱离实际的情况,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

他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他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学好本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竭尽毕生精力所创立和实践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适应近代我国的国情,而且与当代的教育息息相通。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搞好教育改革的理论宝库。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魏玉桂(2000)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在前人关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了两种不同移情训练方法:情境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对儿童分享行为产生的影响。

(三)亲社会行为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自我概念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外在特征以及他人对其反应的感知与体验而形成的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

亲社会行为受个体个性特征的影响,自我概念作为个性的核心成分,它对个体内部的诸多因素具有整合作用,对个体的认识、情感、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刘志军、张英和谭千保通过对湘潭市两所普通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问卷调查发现,社会自我因子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对亲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预测效果。

王振其和程斌系统阐述了自我觉知、社会反馈、自我评价和自我关注等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四)亲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在同伴关系方面,展宁宁、张益辉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少,亲社会行为越多,则同伴接纳越高。

王美方、陈会昌对初中一、二年级进行调查,发现亲社会行为对青少年的同伴接纳和拒斥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在大众媒体方面,方建移通过分析认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其对大众传媒内容理解水平的制约,对传媒的理解要受周围社会情境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传媒视听行为给予积极的“中介作用”,将极大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从而减少传媒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南茜•爱森博格.爱心儿童——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四川:四川出版社,2006.[3]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吴念阳.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发展.北京大学,1989,51-53.[5]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1,24(2),203-204.[6]丁芳.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1),10-13.[7]万明钢,王亚鹏.王舟.5~7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心理科学,2001,24(5),621-622.[8]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7-91.[9]胡金生,杨丽珠.当前日本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动向.心理学探新,2004,24(4),14-16.[10]宗爱东,李丹.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山海教育科研,2005(9),46-48.[11]高树昱,李庆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趋势.社会心理科学.2005(5),565.[12]殷方敏.十多年来中国亲社会心理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5),515.(上接5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