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题目没有离题,而且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 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其次, 这个问题文题形象生动,容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改成“恐龙是怎 样灭绝的”不好,因为该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 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 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明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 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具体论证——用在南极发现了 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假说。
第三部分(15):总结全文——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以逻辑顺序展开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因为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 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在靠近 南极的詹姆斯罗斯岛也发现了 恐龙化石。
列数字。具体说明了斯石英在特定温度下可 以转为普通沙子。
合作探究
2.本文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 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
孔乙己
分析其作用。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 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争论不 休”一词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 的科学精神。“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 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 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 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 实际。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不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
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情。好在我 们现在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 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不 久的将来,这个谜一定会解开。同时我们 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 繁荣、灭亡的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 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世界把地球装点得更 加美好。下面我们学习《阿西莫夫科普短文 两篇》 了解科学家们怎样解释有关恐龙灭 绝的原因的。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 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 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 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 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 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 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 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阿西
丰富而奇妙的恐龙世界
梁龙
剑齿龙
暴龙
恐龙是怎样灭 绝的呢?
看图了解科学家的猜想
撞击说
小行星与陨石相撞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
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 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 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 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 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 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 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 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 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 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 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其人
艾萨克·阿西莫夫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
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
表人物之一。 ”科幻圣经“:代表作品 “机器人学三定律”:《我,机器人》的引言 《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 •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 为“科幻圣经 ”。 而袖手不管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 •突时例外 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 的名字命名。 •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 己的生存
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
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 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 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 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拓展思考
3.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的运 用。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
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
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 已知:6300年前地球曾有 过一次大灭绝 ∵ 斯石英存在于二氧化硅的超高压状态 又 ∵ 有些地方已发现斯石英,有证据显示当地受到过巨大陨石撞击 ∴ 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 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目录
• 引言 • 短文一:《夜归人》赏析 • 短文二:《最后的问题》解读 • 阿西莫夫创作风格探讨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科幻文学发展差异 • 拓展延伸:从阿西莫夫看科幻电影改编趋
势 • 总结回顾与课堂互动
01
引言
介绍阿西莫夫及其作品
阿西莫夫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美国著名科幻小说 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是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小组活动,提升 合作与交流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东西方科幻文学互鉴
东西方科幻文学在相互借鉴中不断发展。东方科幻作家吸收西方科幻文学的想象 力、科学精神等元素,丰富作品内涵;西方科幻作家则从东方科幻文学中汲取灵 感,拓展创作视野。这种互鉴有助于推动科幻文学的全球化发展。
06
拓展延伸:从阿西莫夫看 科幻电影改编趋势
阿西莫夫作品改编电影概述
经典作品屡被改编
敬畏和思考。
04
阿西莫夫创作风格探讨
科幻现实主义风格特点
1 2
科幻设定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阿西莫夫的作品常将科幻元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 相结合,通过虚构的情境反映出现实世界的困境 和挑战。
科学精神与想象力的融合
他的作品在科学精神和想象力的融合中,展现了 对未来世界的深入思考和独特预见。
3
描绘细腻的人物心理
主题思想及启示意义
主题思想
探讨未来世界中人类的孤独与迷 茫,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思考与抉 择。
启示意义
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思考未来, 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 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关 切与期许。
03
短文二:《最后的问题》 解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内容分析: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疆域》。

《恐龙无处不在》是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觉察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被压扁的沙子》是运用科学觉察相互佐证来进展科学探究的又一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学问以及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1)了讲解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挨次。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加学生的科学意识,培育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知、真知。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距今约 2.3 亿年前——6500 万年前,地球上消灭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很多相像之处,如身体外表掩盖着有鳞片的皮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 1.65 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受了气候较为温和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布满了生存恐惊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 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今恐龙便渐渐地削减,直至最终灭亡。

恐龙灭亡的缘由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亡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觉察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亡的缘由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答复。

今日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状况,多媒体显示:(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选四名同学答复,明确:〔1〕hái zhěnàn sù(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 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 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 食物较为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 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 人们给他取名——恐龙。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因为在地球 的其他大陆上也 都发现有恐龙化 石,在靠近南极 的詹姆斯罗斯岛 也发现了恐龙化 石。
第六节“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 移。 2、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 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 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 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 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 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 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 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 象的科学认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 浅出、通俗易懂。 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文中语句)

研读探究
这篇文章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 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 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写作背景: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 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 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 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 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 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 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 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 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 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 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篇1 【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特点: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2、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下定义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
3、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 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 表达效果好。 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 板块上有许多大陆, 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原句: 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句: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 恐龙并不适 恐龙化石 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迁移而不 提出大陆板 是恐龙在迁移 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 泛大陆”形成时, 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热带和温带环境中, 由此推断“泛大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 由此推断“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陆”又分裂成四 部分
阅读《恐龙无处不在》质疑、讨论: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 明了么问题? 明了么问题?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 什么是“板块构造” 论?
分析《恐龙无处不有》 分析《恐龙无处不有》
全文感知: 全文感知: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 本文依据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的事实,证明 的事实 大陆漂移 假说 假说。 了_________假说。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 生物学(恐龙) 地质学(板块理论) 生物学(恐龙) 地质学(板块理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 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 响。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前言】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幻小说在年轻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逐渐增加。

阿西莫夫是一位非常知名的科幻小说家,其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广泛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学生们必须读懂一些阿西莫夫的作品,因为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科幻素养。

本文的主旨是介绍《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技术进步与现实》和《关于未来》)的教学方法,以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篇文章。

【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文化之旅”单元进行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在本教案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下核心素养:1. 科技素养:学生可以了解到科技的历史,科技的现状以及科技的未来。

2. 阅读素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在阅读中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3. 文化素养: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且还能够了解到科幻小说在不同文化中的受欢迎程度。

【教学方法】1. 教前导入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翻阅课本和上网搜索来获得信息。

2. 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者黑板来讲解文章。

对于每个段落,教师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1)什么是技术?技术的发展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的?2)作者认为技术革新会改变哪些方面?它会对人类有何影响?3)在“技术进步与现实”这篇文章中,阿西莫夫描绘了未来的图景;在“关于未来”这篇文章中,他又提到了一些新的观点。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篇文章的?3. 其他教学方案除了口头讲解和问题提问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和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及阅读课外读物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阅读关于科技的文章,并在小组讨论中分享个人看法。

【教学策略】1. 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
生物学: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科学疑问:南极恐龙化石从何而来? 证
地质学: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证明结论:“板块构造理论”
3.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将高深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明白透彻、通俗易懂的?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 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4.科学家经过思考、分析得出跨领域的新知,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善于联想、想象。 科学假设、推理。 多角度思考问题。
精读思考
《恐龙无处不在》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 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个例子是如何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 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结 论的?
读准下列加色字字音
臀(tÚn) 骨骼(gé) 漂移(piāo) 褶皱(zhě) 彗星(huì) 潮汐(xī) 陨石(yǔ)
理解下列词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中的意思
漂移: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致密:细致而精密。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课文可分三部分:提出问题(第⑴段)——分析问题(⑵—⒁)——得 出结论(第⒂段)
《被压扁的沙子》
⑴段: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⑵段:引用报道说明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⑶段:从“撞击说”引出反论“火山说”。(举例子) ⑷段:总结恐龙灭绝的两种主要原因,承上启下。 ⑸段:点明探讨“撞击说”和“火山说”的深远意义。(学术问题与现实问题) ⑹段:归纳科学家寻找证据验证两种理论,为下文做铺垫。 ⑺段:举例科学家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形成原因,照应题目(作比 较)。 ⑻段:介绍斯石英的性质,为下文它能印证外星撞击做铺垫。 ⑼段:用斯石英与金刚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举例子)。 被压扁与缓慢反弹或向外扩散。 ⑽段:说明斯石英加热到一定程度能够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⑾段:说明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⑿段:说明斯石英是在巨大压力下瞬间形成的。 ⒀段:用事实说明斯石英不可能出现在火山活动地区。(否定“火山说”)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 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句: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
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 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 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 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 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逻辑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说 成
大陆漂移

(总结)
(分 说)
自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 种科学假说?
什么是“撞击说”和 “火山说”;
阿西莫夫(1920 —1992)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 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 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 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 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 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 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 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 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 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 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 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 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 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 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是店铺整理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欢迎阅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不是。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 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 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 请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是如 何得出板块构造的?采用了什么说明 顺序?(课后练习二)
欧洲.亚洲 北美洲
非洲
印度
南美洲
南极洲.澳大利亚
• 请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出板块构 造的?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课后练习二)
三 角 龙
古 盗 龙
鸭嘴龙
鹦鹉嘴龙
双 冠 龙
霸 王 龙
霸王龙
梁 龙
异齿龙
阿西莫夫(1920—1992), 美国科幻、科普作家,18岁 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 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一 生著作惊人。写了至少400本 书,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 小说界的泰斗。 现有:“基地系列” “机器人系列” “银河帝国系列”
我们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仍免不了被冻 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 属于我们的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 把它恢复到原始碳,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 •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 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 可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 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 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 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一、两篇短文都提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 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不同。试结合 课文做具体分析。 二、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 字,思考其作用。
一、两篇短文都提到了恐龙灭绝,但 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 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 说明角度:两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 篇谈到“恐龙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 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第二篇 用“被压扁的沙子”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 是撞击。”恐龙灭绝成为了探讨的主题,被 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论据。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 子》两篇短文放在一起编进教材, 这两篇短文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原角龙
鹦鹉嘴龙
梁 龙
鸭嘴龙
三角龙
剑 龙
甲龙
慈母龙
嗜 鸟 龙
双 冠 龙
异齿龙
恐爪龙与栉节龙
异特龙
霸 王 龙
翼 龙
中国考古人员新近在甘肃省永靖县发现的巨大恐龙足迹化石证 明,这种一亿年前的恐龙,两步就可跨过一个篮球场,是日前世界 上已发现的最大恐龙足)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涉及哪些学科? 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
生物学、地质学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 一 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 域产生影响。 举例子
你能想到吗 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有许多种猜测。 一种是课文中提到的“撞击说”;一种是: 气候突然变寒,地表披上厚厚的冰层,恐 龙饥寒交迫而死;一种是:恐龙中突然出 现大规模的传染病……一种更奇特的猜想 是:由于恐龙是孵化雌性不是雄性小恐龙 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温度高低,所以当全球 气温下降时,恐龙只能孵出雄性小恐 龙……
阿西莫夫(1920 —1992)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 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 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 《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 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 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 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 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 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 300 部,是公认的当 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恐龙蛋
恐龙无处不在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
大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 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 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 果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 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 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撞 击 说
③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分 说)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成 立
(总结)
思考: 有关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的 推理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从 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短文二
第二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地震
火山爆发
海 啸
龙卷风
恐龙的灭亡
大约一直到七千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 霸主。然而六千五百万年前,它们全部灭绝了。而 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 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 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 毒说……恐龙灭亡之谜,科学家仍在探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谈及恐龙的灭绝,
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 在,是为了证明另一 项科学理论——板块 构造理论的正确。
课文涉及了两门学科,你能找出 来吗?这印证了文中那句话?
•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 • (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这就如文中所说:“一个科学领域的 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本文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 观点,行文严谨。可见作者构思的准 确性与条理性。
1.说明顺序:都采用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 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 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都采 用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 诠释等说明方法。
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 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而《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 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阅读《恐龙无处不在》讨论: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
明了什么问题?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
论?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 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 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 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4、复述“泛大陆”如何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第一部分(第1段):一个科学领域的发展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
恐 容)
龙 无 处
第二部分(2-14段):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追究原因。(阐述说明内容)

(第15段):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
在 为第支三持部地分壳在运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完整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完整版
.
大约在2亿年前 大陆是......
.
5000万年前 大陆......
.
现在 大陆成了......
.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 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 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 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 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发现问题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找出答案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 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总结)
(具体说明)
.
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
总 出说明内容。
分 总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



火山说
.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 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 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 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 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主备人:徐清远审校人:周良刚备课时间:2020.2.4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体会作者尊重事实和证据,严谨说明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资源】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被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震撼了。

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化石又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著述颇丰,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有《基地》《银河帝国三部曲》《新疆域》《我,机器人》《钢窟》等。

2.文体知识复习说明文知识。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说明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3.给加点字注音:骨骼.()鸟臀.目()漂.移()地壳.()深渊.()驮.着()岛屿.链.()两栖.()褶皱..()携.带()三、整体感知:学习《恐龙无处不有》快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说明内容——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总结说明内容——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结束全文。

四、合作探究: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文章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

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一)理清说明顺序。

1.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分析说明方法。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1)举例子。

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作者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又如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2)列数字。

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在南极。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准确可信的印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个性展示:品味说明语言,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1)语言周密。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语言准确。

①“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②“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③“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3)语言简明。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五、整合提升: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拓展思考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六、检测反馈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恐龙及恐龙灭绝的一些图片。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这种生物消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合作探究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1.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3)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4)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3)(4)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5)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6)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行文思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而前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提出另一个问题。

3.作者在说明事理的过程中,其科学精神体现在哪里?参考:作者始终以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进行科学的推理,层次清楚地说明,充分体现了其以事实为依据,尊重科学的精神。

四、整合提升:《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可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进行比较)1.说明内容:《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是因为地球受到撞击。

2.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止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五、检测反馈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