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兴起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兴起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动荡时期,政治上的分裂和战乱给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但在文学领域里却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人才。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走向成熟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一、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动荡时期。
南北朝时期开始于420年,结束于589年,历时169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南北分裂和战斗,统一局面并没有被恢复。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虚弱,地方政治权力不断扩大,士族阶层的影响持续增强,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文学也开始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文化背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被赋予了特殊的重要性。
古代的文化体系不再是唯一主导,出现了许多新的风格和流派,其中包括刘义庆的志怪小说、王导的赋、文学评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等。
这些作品的出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文学的“复兴”之路。
三、文学成就在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着许多显著的特点和成就。
1. 左思的《咏史》左思是南北朝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的代表作《咏史》是一部史诗,意在描绘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
这本书涵盖了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人物,包括李白、朱熹和王羲之等。
2. 南朝宋文学南朝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南朝宋文学的创作风格具有天然的浪漫与诗意特质,包括诗词、散文、小品文和小说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以及王安石的《昭明文选》和《唐诗宋词三百首》。
3. 文名之家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名之家”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流派,代表作品有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谢灵运的《文学经世致用》等。
这些作品描述了文学的个性化和独立性,为文学的自我表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元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墨家文化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墨家文化逐渐兴起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墨家文化最初由墨子创立,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以及道德上的偏见。
其思想和行动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追求与推崇,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
二、道教文化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道教起源于“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与达到超脱人间的境界,大力宣扬“真我”、“天道”等思想,许多流行的诗歌、歌谣也表达了这种精神。
道教文化在民间流传着“道教公案”、“河洛道家”等文化现象。
三、佛教文化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产生了中国化的转变,这种文化变迁并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融合,为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佛教文化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四、诗歌文学的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文学繁荣。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王羲之、谢灵运、王勃、杜牧等一批文学大家,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赋、诗、传记,还有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
这些文化人士,通过诗歌文学创作表达了对社会风尚、政治思想、人生观念等方面的追求和思考。
五、经学文化的发展经学文化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道教、佛教、儒家是中国历史上三种主要的思想体系,而儒家文化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儒家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具有承传、代代相传的特点。
追求真理、崇尚仁义等思想贯穿了整个儒家文化,这种文化既为社会制度、文化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代指引了道德标准。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元化,让中国文化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活力,拓展了文化的边界,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正是这种文化的多元化,造就了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头,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参考的机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高峰与转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高峰与转型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它既是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文学思想从前代转向后代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成为了主要特点,受到庐山名士、永嘉学派等多个学派的影响,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
首先是骈文的兴起,骈文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篇章句式、词汇、用法相同,或呼应、差错、对偶的文体。
骈文通常分为对仗、交错、复合、相生、贯联、谐锁六大种类。
此外,诗歌、词曲、章奏以及散文等文学形式也被广泛使用。
在诗歌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乐府新声”和“琵琶新曲”等流派。
其中,乐府新声是一种继承汉代乐府诗的文学形式,它把传统乐府诗的爱国主题转向生活的感悟和个人情感;而琵琶新曲则是流传于广大民间的歌曲,它们的题材更加广泛,有的讴歌了各种美好的情感和人物,有的则讽刺了社会黑暗面的存在。
在散文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以“永嘉文化”为代表,永嘉文化在散文中强调写作技巧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注重对自然环境、人生哲理和社会状况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的批判。
二、文学思想的转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文学形式多样化,而且文学思想也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在文学思想的转变过程中,庐山名士和永嘉学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庐山名士是比较早期出现的文学学派,它把自然景观和人类生活融入文学中,强调“自然”和“人”的关系,重视描写景物和感悟人类存在的较深的内涵。
永嘉学派则强调文学批判和转型的作用,反对以史官和议衡派为代表的传统笔墨。
他们通过文学来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并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
同时,他们也对文学方式进行改革,将文学从书呆子的传统笔墨中解放出来,形成了多样化和多样化的文学形式。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高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文学领域(如诗、散文、小说等)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佳作和代表作。
这些杰作常常体现了该时期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文学思想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220年至589年,历时约370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简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思潮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辈出、思潮汇聚的时期,各种文化思潮交汇,官方文学、私家文学相互渗透,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说在文学中交相辉映,士人之间形成了丰富的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
2.散文盛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地位逐渐上升。
散文包括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同的文体,并且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体裁,如骈文、赋、笔记等等。
散文的风格自由、流畅、富有感染力,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生和社会问题,被广泛的运用于生活和写作中。
3.诗歌优秀魏晋南北朝诗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非常优秀。
强调抒情体验的诗歌日益增多,同时也涌现了以写景和史传为主的诗歌流派。
当时的诗歌具有句式自由、格调高雅、思想深邃、形象优美等特点。
4.后世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直接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学和文章的精华,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1.文学语言标准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频繁,同时文学语言的标准化也逐渐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这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传统文化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开始发生变革,出现了种种激进的思潮和观念。
诸如“玄学”、“黄老之术”、“道教”、“佛教”等思想在此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发展趋势,为后世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支持。
3.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各种文化思想汇聚于此,发挥了其各自的效力,给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趋势和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趋势和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形成了一些特别的文学趋势和思潮。
一、文学趋势1. 风雅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风雅之风盛行。
这种文学趋势具有崇尚自然、文学追求独特、精深、有味、多变等特点。
例如,《琅琊榜》《洛阳伽蓝记》等以描写人物、抒发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
2. 士人文学士人文学是以“士”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这些士人文学家主要通过对社会现实、政治局势的反映及对生命的认识和抒发来形成自己的文学特色。
代表作品如《世说新语》《齐民要术》等。
3. 佛教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渐渐兴起,佛教文学也开始崭露头角。
佛教文学以宣传佛教思想和教义为主题,例如《法华经》《楞伽经》《涅槃经》等。
4. 诗文文学诗歌和散文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二、文学思潮1. 玄学思潮玄学思潮是一个注重哲学思辨的文学思潮。
玄学主要关注人生的本质问题,追求道德、智慧和精神上的指引。
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等。
2. 造化思潮造化思潮是另一个流行的文学思潮,其强调人活在大自然中的思想。
著名的《山海经》《广雅》和《释名》等,都是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大自然期望和对万物万理的探究。
3. 道教思潮道教思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非常流行。
隋朝的道家学家颜师古被称为“守夜道人”或“长夜子”,他在其文学作品中深刻体现了道教的精神和哲学思想,例如《道德真经》和《正一派道证了义》等。
4. 佛教思潮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成为了重要的信仰,而且对文学思潮也有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包括《华严经》、《法华经》、《般若心经》和《弥勒下生经》等。
总的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趋势和思潮五花八门,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多元化的文化态势。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而且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进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仍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发展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发展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其中,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特点是这个时期文化繁盛与文人的思想倾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繁盛的背后是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繁荣。
南北朝期间,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士族地主和上流社会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时期的文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他们着力研究文学和艺术,并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严格。
这种追求艺术的执着追求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并逐渐发酵。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除了古乐府文学的继续和发扬外,又出现了以“风雅”为特征的乐府新体诗。
这种新体诗追求优美的韵律和婉约的情感,它后来发展成为唐代五言绝句的重要基础。
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了散文的新风貌,人们开始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内容上的新奇与深度。
在艺术方面,绘画与书法成为了文人雅兴的重要表达方式。
虽然这些艺术形式有时只是作为文人的休闲娱乐活动,但其中蕴含的文人思想和审美追求却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不仅仅是个体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文人常常组织文艺团体,互相交流创作心得,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流派,如西晋时期的“豪放派”和放言派。
文人之间也会有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交流,形成了“讲究辨析”的文艺理论风气。
这种“批评家”和“理论家”出现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它拓宽了文学的视野,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并不仅仅是一帆风顺的。
在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的背景下,文人对现实的思考和抱怨与反叛时有所表现。
文人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失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晋末年颜之推的《世绝篇》。
这种怀疑现实、对世事的消极看法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使文学艺术更加丰富和深刻。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与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文人思想倾向密切相关。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摘要:魏晋南北朝文学这段时期历史情况复杂;文学发展也有许多变化..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因而形成了长期大动乱、大分裂、南北对峙的局面..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不断遭到破坏;发展缓慢而又不平衡..豪门贵族垄断政权;寒士被压抑、受屈辱;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在思想领域和社会风气方面;玄学、清谈兴起;佛教、道教盛行..这些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五言诗尤为卓越;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魏晋南北的辞赋同汉赋相比;题材、内容有所扩大和充实..这期的散文虽然逐渐被骈文所代替;但也不断地发展变化..萌芽于先秦;两汉的小说;到了六朝开始兴盛..文学理论的兴盛和文学批评的展;是这期文学重大建树之一..关键词: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一、建安、正始文学一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主要成就是诗歌..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一生戎马生活;对现实有较多的接触;他的作品如蒿里行、苦寒行等诗都能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活;在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作品中则抒写了他要求建功立业的意志..他的诗歌全部采用乐府旧题抒写实事;感情深沉;情调苍凉悲壮..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年轻时显示出文学才华;他的一生以曹丕即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思想积极奋发;早期作品如白马篇、杂诗抒发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曹丕即位后;政治上受到了压抑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作品就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自己受压抑的不满情绪..他的作品注意用词的形象生动和词采的华美;对后世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七子中一些诗人亲身经历了社会动乱;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部门行反映社会现实..七子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曹氏父子及其周围的文人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抒发建立功业的抱负;风格慷慨悲凉;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与“七子”相颉颃的女作家蔡琰..代表作五言悲愤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写作者自己在汉末战乱中被虏入南匈奴的痛苦经历和晚年回乡时同儿子分别的悲痛心情..通过自身不幸遭遇的叙述;控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二正始文学正始是魏王曹芳的年号..正始诗人有所谓“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戌、刘伶..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生活在魏晋政权变易的时代;对司马氏集团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他的诗表现了愤世嫉俗、反抗虚伪礼法的思想;也流露了虚无厌世、全身远祸的消极成分..代表作82首咏怀诗;内容大都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自己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由于生活在尖锐复杂的魏晋易代之际;表达时采取了隐晦曲折的手法..嵇康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他的作品见解精辟新颖;笔锋犀利;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表达了自己不源与司马氏合作的耿介态度..二、两晋文学一西晋文学文学发展到西晋开始了明显的转变..西晋的土族制度加深了阶级鸿沟;土族文人远离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创作缺乏现实内容;只追求形式的华美;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只有个别作家在文学上表现了突出的成就..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由于出身寒微;被当时门阀世族轻视;八首咏史诗集中反映了他因才能受到压抑;抱负不能施展的不满情绪..二东晋文学东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陶渊明..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己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他看到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他的诗歌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大多数作品描写田园风;歌颂了田园生活的自然纯朴;开创了田园诗派;在诗坛独树一帜..他的一些辞赋和散文;如抒写弃官归隐时愉快心情的归去来兮辞;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等;都是历来传育的佳作..三、南北朝文学一南北朝文人诗南朝宋比较有名的诗人是谢灵运和鲍照..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开创山水诗派;鲍照出身寒微;一生不得意;在拟行路难等诗中;对世家大族垄断政权表示强烈不满;写了很多七言歌行;为七言诗体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南朝的齐、梁、陈三个朝代;诗歌的作者大都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内容比较空虚贫乏;唯有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比较清新自然;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形式上大都讲求声律的和谐和字句的整齐对偶;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庾信是由南入北的作用;早年出入梁朝宫庭;作品风格比较华艳;是梁朝的宫延诗人..后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后期的作品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和身世漂泊之感;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成为集南北文学成的优秀作家..二南北朝乐府民歌由于南北方的长期对峙;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习俗以及文学风格等方面;南北均有区别..民歌也有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曲”和“西曲”..内容比较单纯;大都描写男女爱情的恋歌..形式比较简短;语言清新自然;风格缠绵宛转;运用不少谐声双关语..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反映的内容偏重于社会现实;感情直率、粗犷;代表作木兰诗..三文南朝盛行骈文..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讲求对偶工整、音调和谐、词藻华丽;追求用典..散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着作;对后代游记文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最早可以溯源到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传说;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初具规模..两类:一类是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以开宝的搜神记为代表;一类是记人物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表..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茄思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
正始文学
01
正始文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其作品以玄言诗为主,风格高远 、清丽脱俗,表达了对自然和宇 宙的感悟。
02
正始文学强调个体内在的精神世 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对 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康文学
太康文学以陆机、潘岳为代表,其作品以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著称,内容多描写 宫廷生活和士人情感。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
• 魏晋文学的起源与背景 • 魏晋文学的主要流派 • 南北朝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与贡献 •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
望
01
魏晋文学的起源与背景
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
社会动荡不安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 频繁,政权更迭,人们生活困苦, 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背景。
其他代表人物与作品
鲍照
鲍照是南朝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 作品以乐府诗为主,风格豪放豁达, 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江淹
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 作品以抒情诗为主,语言优美,情感 真挚,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与 感慨。
06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
望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
03
文学风格独特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们的文学风格各具特色,如曹操的豪放、曹植的
婉约、王羲之的清新等,这些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文学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未来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和深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价 值。
魏晋南北朝的文艺现象
魏晋南北朝的文艺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入。
公元220年,魏国称帝,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充满了变化和创新,历经了鼎盛、衰落和复兴的过程。
一、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不稳定,但文化艺术却处于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碰撞,文学艺术逐渐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士人地位的提高和文学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士人地位的提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背景。
在这个时期,士人地位逐渐提高,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
这种士人地位的提高,使得他们对文学艺术具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另外,文学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背景。
在这个时期,文学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是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结果。
南方地区文化的流入,以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使得文学艺术形式具有了更多的元素和特色。
二、文学艺术表现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表现出了许多特点。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文学艺术的高超技巧和情感内涵的丰富。
文学艺术的高超技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表现的重要特点。
这个时期的诗歌、散文、小说,在形式和技巧上都比前代更加完善和高超。
在诗歌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建安七子”,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散文方面,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是中国古典散文的重要形式。
在小说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小说发展的关键时期。
情感内涵丰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表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更加注重情感表现和内心感受的描绘。
在诗歌方面,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注重言志情感和自然感叹。
在散文方面,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擅长表现情感和心理,具有文雅的艺术风格。
在小说方面,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作品更加注重人物形象和情感表现,例如《世说新语》、《庄子》等。
三、文学艺术的影响和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极具影响力和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与创作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与创作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养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就从文学理论和创作特点两个方面入手,探究该时期的文学特点。
一、文学理论1、典籍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渊源、厚重,诸多古代文学典籍、史书、诗歌和经典都备受推崇。
不仅如此,传统文化和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如孔子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都在具有自己特色的文艺创作中得以外化表达。
2、变革与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不可忽视。
各个族群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思维观念。
由此推动的文学理论变革,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
以六朝南北朝文论为例,如王充的《论衡》、嵇康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赋后赋》等,都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性和开拓性,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学思潮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潮多种多样,从主张虚境、感性想象的玄言派,到注重形式、态度的骈文派,再到潜心修炼、以情感主宰的辞赋派,从易、诗、文、史、子、集等方面体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创作特点1、思辨、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表现出很强的思辨、探究性。
文人在批评前人的同时,不断对自己的文学作品提出新的要求,创新文字、诗歌结构,推陈出新,努力实现文学艺术的升华。
如曹植的辞赋,就不仅追求文学技艺的高度,还表现出新的艺术倾向,例如对自然、人性、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探究。
2、人性关怀人性的关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人不仅关心自身的命运和前途,也关心他人的处境和命运。
如《临江仙•滁州西涧》的题材,包括“怀旧”、“咏景”的两个方面,既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又体现出文人们对于尘世的关注。
3、审美情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听、看、感官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审美情趣。
文学语言和表现形式,对于受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庐山谣》、《陶渊明集》等作品都体现了文人“以美感和文学的情趣为追求”的思想。
魏晋文学理论发展述略
魏晋文学理论发展述略【内容提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文学意识日趋明确,文学在社会识形态领域中已取得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时期是文学观念从模糊到比较明确和自觉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理论发展的转型期。
而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是实现这个转型的过渡阶段。
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创了文批评的新风气;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创作理论专著;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理论;挚虞、李充、葛洪等的文学思想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艺主张。
深入研究这个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对认识我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魏晋文学理论; 曹丕; 陆机; 嵇康; 挚虞魏晋南北朝①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我在《论六朝文学理论发达的原因》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作了较系统的分析。
我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①,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转型期,也是从文学观念的模糊到比较明确和自觉的时期。
而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是实现这个转型的过渡阶段。
”[1]所以,深入研究这个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对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一文中,论及曹丕的文学见解时,有一段极其精辟的论述,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深刻的启示。
他说:孝文帝曹丕,以长子而承父业,篡汉而即帝位。
他也是喜欢文章的。
……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
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为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
[2]所谓“自觉时代”,是指文学意识的日趋明确。
也就是说,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文学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及其艺术规律,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在创作实践中得到体现,从理论上得到总结和表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
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
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二章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第一節總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誕生了體大精深的文論巨著《文心雕龍》,而且誕生了專論作家的《典論·論文》、專論創作的《文賦》和以批評鑒賞為主的《詩品》。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三大分支——“作家論”、“創作論”、“鑒賞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均獲得了巨大的豐收,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的繁榮,是與當時思想界的大變動密不可分的。
魏晉玄學的重主體、重才性、重審美以及重個體人格、重精神自由等思想,給魏晉乃至南北朝的文學理論,灌注了一股嶄新的活力,這種活力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魏晉風骨”或“魏晉精神”。
魏晉是文學自覺和文學獨立的時代。
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士輩出,製作如林。
著名的作家,建安有三曹、七子,西晉有三張、二陸、兩潘,東晉有陶淵明,南北朝有謝靈運、鮑照、庾信以及蕭氏父子等。
五言詩的創作,在南朝時期尤為興盛。
(一)作家論魏晉南北朝文論的“作家論”,繼承了兩漢文論的理論傳統,以“才性”為中心品評作家,其主要特徵有四:(1)作家才性論的道德意識逐漸淡化,美學意味逐漸增強。
(2)開始認識到文學創作需要特殊的才能,非常看重並系統研究這種才能。
(3)強調作家才性的差異性。
(4)關於作家才性的天賦與習染。
(二)創作論一是不乏經典,如陸機的《文賦》、鐘嶸的《詩品》和劉勰的《文心雕龍》;二是論及的範圍廣泛,包括創作發生、創作過程、創作中主客體的關係、創作個性與作品風格、文學分類和文學的審美特徵等各個方面;三是對創作中的一些主要問題有深入的探討,比如情感、想像、靈感、心物關係等。
魏晉南北朝的創作理論:(1)緣情說。
“詩緣情而綺靡”陸機《文賦》(2)心物交融說。
心物,分別代表創作活動中的主體與客體。
(3)動靜相濟說。
魏晉南北朝的創作論,繼承老莊“虛靜說”的傳統,主張以靜養動、以靜促動。
(4)言意說。
第一,“言意之辨蓋起於識鑒”。
第二,言不能傳意是文學創作中的語言痛苦。
第三,如何解決“言不逮意”和“意不稱物”的問題?一是要注重文學語言本身的學習與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开放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开放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迎来了一个多元融合与开放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交汇碰撞,中原文化、南方文化、胡夷文化等相互融合,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思想纵深。
汉朝末年,中原文化已经相对成熟,而南方文化和胡夷文化则更加原始和独特。
南方文化以山水田园之美为主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注重修身养性。
胡夷文化则更加开放和广泛,吸收了西域、匈奴等各种文化元素,对于艺术、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不再封闭,开始向南方和北方扩散,与南方文化和胡夷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
这种文化的融合与交融,在艺术、文学、宗教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首先,在艺术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体现在绘画与雕塑上。
中原绘画传承了汉朝的技法,在汉末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
而南方画家主张以笔墨来表现情感与意境,他们运用墨痕与白纸的对比,表现出江南的自然山水风光。
这种笔墨意境与中原实像的结合,成就了南方画家的卓越艺术。
而胡夷文化的影响,则体现在雕塑艺术中。
胡夷文化重视神灵崇拜,雕塑作品中常常出现神像、鬼怪等形象。
这些形象与北方魏晋时期的雕塑风格相融合,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在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体现在文人兴起与文学风格的多元化上。
南方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得南方文人更加崇尚自然与田园之美,他们以山水田园为背景,强调冥冥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胡夷文化的影响,则体现在文人笔墨的豪放和奔放。
胡夷文化崇儒学,儒家的思想渗透到了文人的创作中,使得文人作品的思想更加深邃。
最后,在宗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体现在佛教的传承和发展上。
佛教在印度传入中国,受到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影响。
中原文化沉淀了丰富的宗教思想,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南方文化注重修身养性,与佛教的修行主义有相似之处,使得佛教更容易在南方传播。
而胡夷文化对佛教的影响则呈现在佛教艺术上。
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学浪潮
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学浪潮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上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国家统一过程。
这期间,不仅历经了多次战争,而且因为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中,以玄学而著名的道教,与佛教、儒学均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南北朝时期文学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与文化传统。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起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徒众大量增加,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许多有文艺才华的佛教徒众也逐渐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既有实用性,又有哲学意义。
代表作品有《发明品》、《大般涅槃经》等。
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典籍、佛经的翻译、注释与批评逐渐被推向前台。
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也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南方佛教注重学理,注重开悟,注重灵巧动感;北方佛教则强调实践,注重求证,注重坚定执着。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国佛教向东亚佛教圈朝气蓬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学的发展与“文路士大夫”的出现南北朝时期儒学也有很好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的儒家,由于南北文化差异极大,儒家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南北文化的儒家注重思辨,着重研究实用典籍的思想与精神;北方儒家则注重实用,强调攻读经典的方法和技巧。
到了南朝宋、梁,儒家文化逐渐与玄学文化融合,开创了南北朝文化的新篇章,即“道与儒学相生相长”之文学浪潮。
随着贤文之道的传播,儒学的文明下传所造就的文化人群,便被称为“文路士大夫”。
“文路士大夫”是指以文学才华为根本依托的士族阶层,他们是南北朝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群体,代表作品有《观德辨经论》、《易秘》等。
道教文学的兴起与隐逸文化的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教义、信仰、文化以及文化成果较为显著。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多数为玄学文化,这也为中国道教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挂席道派(以草根精神为体现),另一个是敷山道派(以家族信仰过程为体现)。
魏晋南北朝文学演变与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文学演变与文化交流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演变与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文学从以史为鉴、强调志向人生的气势,逐渐流转为以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感悟为主的文学,这一演变与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前,中国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史为鉴、强调志向和人生的气势。
这种文学风格的代表作品有《史记》、《汉书》等。
这些作品中,历史事件被用来告诉读者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强调个体的奋斗和追求。
然而,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怀疑,人们对于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注日益增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是促使文学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分裂和民族的流动,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碰撞和融合。
北方以魏晋为代表的文化注重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而南方以刘宋为代表的文化则更加注重内敛和审美。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促使北方文化向南方传播并影响了南方文学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以个体内心体验和感悟为主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挣扎和矛盾有着深入的揭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乐府诗”,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传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内容多是描写个体的爱情、离别和人生哀愁。
乐府诗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体验,与以往强调志向和人生的气势的文学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演变与文化交流还反映在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上。
在这一时期,绘画艺术日趋独立,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而非文学的附属品。
绘画以表现个体内心的感受为主题,将心思、情感和思考注入笔端,形成了独立而纯粹的艺术形式。
与此同时,戏剧艺术开始兴起,戏剧演员的形象塑造和表演技巧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元素。
这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演变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演变与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动荡岁月的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动荡岁月的文化交融一、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事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混乱,但在这种动荡中,却涌现出了许多文化精华,并发生了深刻的文化交融现象。
二、文学艺术的交流融合1. 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社会精英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不同朝代的士人们纷纷以文章才华争相崭露头角,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例如魏晋时期的曹丕、陶渊明,南朝宋时期的刘义庆等,他们的作品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与文学紧密相连,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魏晋时期的王羲之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草书独具个性,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南朝梁代的颜真卿则以楷书著称,其作品庄重、优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也是充满创新和变革的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的士人流离失所,他们将自然山水的情感融入到绘画之中。
以顾恺之为代表的山水画家,注重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人。
这一时期的绘画形式与前代大不相同,标志着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三、哲学思想的交流融合1. 道家、儒家和佛家魏晋南朝多个朝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大大促进了宗教与哲学的交流。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然,儒家思想倡导仁义道德,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
在这种背景下,三者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王弼是魏晋时期的道家学者,他在研究道家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一种新的学说。
2. 谶纬学谶纬学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综合了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的占卜学说。
在这段动荡的岁月里,人们常常通过谶纬学来预测和解读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这一学说的兴起,也促进了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
四、文化交融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艺术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传统,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和作家。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一)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一)汉族自形成之日起,便与周边的民族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合。
汉族与周边民族大至形成了以南北冲突为主,东西交流为辅的基本格局。
所谓南北冲突,主要是指汉族与北方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蒙、满等民族的冲突和战争以及民族大融合;汉族与南方的楚、巴蜀、滇、越等地区的其它民族虽亦有不少的冲突,但不及北方之剧烈。
所谓东西交流,主要指汉族与西方的印度等国和诸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玄奘西行取经、佛教东传为主线;东边则指与日本、朝鲜等国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鉴真东渡和日本谴唐使来华为主线。
汉族与周边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正是在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奏出多元文化变奏曲,正是这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多元文化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和交响乐中的旋律和乐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闪烁奇光异彩的时代,中国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尤其是“体大虑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产生,往往令人赞叹不已。
但赞叹之余,人们常常会追问,为什么一个战乱频仍,腥风血雨的时代,却恰恰成为中国“美的成就最高”(宗白华语)的时期?甚至成为整个世界古代文论的一个成果卓著的时代?这个问题富于挑战性,学者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若干次大的民族融合过程。
其中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冲突最剧烈的时代之一,北方的鲜卑、氐、羌诸民族甚至长期占领中原,建朝立国: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建立政权,316年灭西晋,国号赵,史称前赵;329年羯族政权灭前赵,建立后赵,曾领有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
357年氐族建立的前秦曾一度统一中国北方;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领有广阔的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至淮河,与南方汉族政权相对峙,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多年。
自西晋灭亡到隋统一这二百多年中,北方各民族与汉族的冲突和战争,演成了多少惨烈的悲剧!铸就了多少康慨咏歌:祖狄北伐,中流击楫;淝水之战,草木皆兵;侯景之乱,满目疮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多元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多元性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虽然历经战乱,但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多元性反映在不同领域上,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和宗教等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这个时期的文化多元性。
一、文学的多元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风格多样,以“气质派”、“文人派”、“谢灵运派”等为代表。
其中,“气质派”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代表作品为陆机的《文赋》;“文人派”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左思的《三国演义》为代表;“谢灵运派”则注重诗歌的表现力,以谢灵运的《发扬农事》为代表。
这些派别的出现,表明文学不再是灌输式的写作,而是对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这是文学多元性的一种体现。
另外,这个时期的文学形式也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诗歌、散文和文章,还有新兴的曲子和绝句等文体。
这些文体的出现,使文学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也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二、绘画的多元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不同内容和不同技巧的绘画艺术。
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形式是山水画,同时也有人物画、花鸟画、佛教壁画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绘画,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例如,山水画的出现,反映了这个时期文化追求的“虚静之美”。
而人物画则反映了社会的人文关注和美学相对论等方面的思想。
花鸟画则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的欣赏和表现。
佛教壁画则表现了古代中国对佛教教义和形象的理解和演绎。
这些不同的绘画形式,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变化性,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
三、音乐的多元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多元化,包括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其中宫廷音乐由皇帝和官员等阶层人士演奏,主要以雅乐为主;而民间音乐则是由普通民众演奏和欣赏。
这两种音乐类型的出现,体现了这个时期的社会差异和文化多元性。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统较为保守,因此,在不同时期中,音乐多数都是在传统音乐形式下进行开展的。
但是,“汉赋文、楚辞诗”等古代文化流传到此时期,音乐也不再单一模式下进行演奏,开始吸纳各种音乐技艺,但同时也没有放弃传统音乐的构造学原则,这为音乐多元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一)汉族自形成之日起,便与周边的民族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合。
汉族与周边民族大至形成了以南北冲突为主,东西交流为辅的基本格局。
所谓南北冲突,主要是指汉族与北方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蒙、满等民族的冲突和战争以及民族大融合;汉族与南方的楚、巴蜀、滇、越等地区的其它民族虽亦有不少的冲突,但不及北方之剧烈。
所谓东西交流,主要指汉族与西方的印度等国和诸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玄奘西行取经、佛教东传为主线;东边则指与日本、朝鲜等国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鉴真东渡和日本谴唐使来华为主线。
汉族与周边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正是在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奏出多元文化变奏曲,正是这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多元文化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和交响乐中的旋律和乐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闪烁奇光异彩的时代,中国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尤其是“体大虑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产生,往往令人赞叹不已。
但赞叹之余,人们常常会追问,为什么一个战乱频仍,腥风血雨的时代,却恰恰成为中国“美的成就最高”(宗白华语)的时期?甚至成为整个世界古代文论的一个成果卓著的时代?这个问题富于挑战性,学者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若干次大的民族融合过程。
其中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冲突最剧烈的时代之一,北方的鲜卑、氐、羌诸民族甚至长期占领中原,建朝立国: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建立政权,316年灭西晋,国号赵,史称前赵;329年羯族政权灭前赵,建立后赵,曾领有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
357年氐族建立的前秦曾一度统一中国北方;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领有广阔的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至淮河,与南方汉族政权相对峙,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多年。
自西晋灭亡到隋统一这二百多年中,北方各民族与汉族的冲突和战争,演成了多少惨烈的悲剧!铸就了多少康慨咏歌:祖狄北伐,中流击楫;淝水之战,草木皆兵;侯景之乱,满目疮痍……。
北方各民族与汉族的剧烈冲突,又引起了汉族与南方各民族的冲突与融合。
“在这期间,汉族的地主政权偏安到南方,把北中国的人民完全丢给敌人。
在外族统治,烧杀恐怖下的汉族人民,也纷纷向长江和珠江流域逃亡,如‘永嘉之乱’,‘胡人’杀‘晋人’不下数十万,‘中州士女’避乱南迁者十居六七,号曰‘渡江’;……由于民族的移徙,东南的东瓯、杨瓯、百越,四川的〖CX2〗〖SX(B-*6〗〖HT7,4”〗宗〖〗目〖SX)〗〖HT4”SS〗〖CX〗族,西南的苗族等等,便与带着高度生产技术、高度文化去的汉人,发生了更频繁的接触;以后在争夺自然条件或生存斗争的过程中,他们或步步后退,或渐次成为‘汉蛮杂居’的状态。
然而,这最痛苦的时代,却成为“美的成就最高的时代”。
这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世,却恰恰是一个思想大解放,哲学思辩异常深刻活跃,文学艺术大踏步前进,文艺理论收获最丰的时代。
在文学上,小说的产生标志着新文体的诞生;五言诗的成熟,尤其是“声病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近体格律诗的开端,堪称“诗歌史上的壮举;而以《文心雕龙》、《诗品》为代表的文艺理论的繁荣,甚至形成了一个空前的理论高峰!常常令学者们大惑不解的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这战乱频仍,生民涂炭的时代,却偏偏成为文化繁荣,文论昌盛之时?学者们就此曾做过多种探讨,提出过许多看法,但很可惜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被人们忽略了,即:这时期各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及其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包括南北东西交流),这是促成这时期文化繁荣的一个重大因素。
而中国文学理论的高峰,就恰恰产生在这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中。
吕振羽先生指出:“由于这时期民族大同化和各民族关系交错的结果,在汉族,从人种上的体质、面貌、生产技术、生活习惯,以至哲学、科学、文艺、宗教等方面,都加入了其他民族一些成分,有着不少的改变;同时,其他各民族在人种和文化内容上,也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汉民族的一些成分。
吕先生在这里所指出的汉民族在哲学、科学、文艺、宗教等方面他民族成分的加入,实质上就是跨民族的文化交流,在文学上则是不同民族的文学交流与影响。
如果说六朝是以民族冲突为主、融合为辅的话,那么隋唐,尤其是初盛唐时期则是以民族融合为主了。
被北方各民族尊为“天可汉”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典范:他的母亲独孤氏、妻子长孙氏都是鲜卑人。
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以下事实,便是唐代民族融合的显著标志之一:唐代的不少名臣,皆非汉族。
李怀仙等是汉化的“胡人”,阿史那杜尔、哥舒翰、契芯何力、朴固怀忠等是突厥人,李光弼、王武俊是汉化的契丹人,李怀光、高崇文等是汉化的抹褐人,高仙芝、王毛仲等是汉化的高丽人,史宪诚、李宝臣等是汉化的奚人,姜公辅等是汉化的安南人。
不仅大臣如此,甚至唐大中二年进士李彦升也是阿拉伯人。
受唐朝赐姓李氏的有印度人、安南人、阿拉伯人、狄太人、高丽人、突厥人、契丹人、回纥人、党项人……等等。
这种民族的大融合,必然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正如吕振羽先生所指出:“汉族同化了他民族的大量人口,吸收了他民族文化的许多新因素,丰富了人种和文化的内容,这不仅使唐朝文化表现了许多新型的东西,并替两宋的哲学(理学)、科学和文艺预备了一些条件。
另一方面,藏族、突厥族、高丽族、契丹族,以至南洋和葱岭四周各族,也都多少同化了一些汉人,受了汉族文化的不少影响。
所以民族同化和文化交流是相互的。
不过在这过程中,凡经过侵略和被侵略关系进行的,便都有许多血腥凄惨的内容。
吕振羽先生在这里已经明确指出,魏晋南北朝与唐朝文化所表现出的许多新型的特征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这确实是灼见!从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统一,各民族剧烈冲突的刀光剑影给人们留下的是“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凄凉景象;然而人们却偏偏没有料到,民族大冲突的腥风血雨,有时恰恰滋润着,催生着文学艺术这朵需要鲜血、需要情感、需要大悲大恸、需要疾痛惨淡才能够怒放的花朵。
这就是古人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正如法国著名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说:“什么时代产生诗人?那是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以后”。
“正是内战猖獗狂热的情绪使人们拿起刀枪,血流遍野的时候,阿波罗诗神的月桂树才复活而发青,它需要以血滋润。
我国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黄宗羲认为:“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
元气之在平时,昆仑磅礴,和声顺气,发自廊庙,而鬯浃于幽遐,无所见奇。
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忿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
故文章之盛,莫盛于亡宋之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融合有时需要付出血的代价,但是民族融合却促进了文化的新生。
民族的交融与文化的交流,正是新型文化的根基与动力。
而中国的文论高峰也就产生在这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的大潮之中。
南北民族的碰撞与交融导致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新生,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文学理论高峰的到来。
兹述之如下:这个腥风血雨、战乱频仍的最痛苦的时代,却恰恰成为了中国“美的成就最高”的时期,成为了整个古代世界文论的一个成果非凡的时代。
这是一个中国文化转型的时代,其表现为对核心文化(儒学)的批判与解构,对异端思想的汲纳以及对异族文化(印度佛教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接受和改造等方面。
从而实现了一种从伦理型文化向审美文化的转型。
正是由于文化的转型,使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大解放、哲学思辩异常深刻活跃,文学艺术大踏步前进的时代而这种思想的解放,恰恰是社会战乱动荡的产物。
面对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现实,连曹操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人,也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死者长已矣,生者长戚戚。
人生无常之感,促使人萌生及时行乐之思想,而再不愿受儒家道德思想的禁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人性的觉醒、享乐的追求,推动着中国文化由儒家的道德文化向注重人生享乐的审美文化的转型。
追求生活的享受、容貌的美好、文章的华丽漂亮,在魏晋时蔚然成风。
既然道德节操,谶纬鬼神都是虚假的,何不紧紧抓住短暂的生命,去尽情痛饮生活的美酒呢?于是乎,前有建安七子“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
后有竹林七贤,手拿拂尘,风度翩翩,高谈阔论,豪饮痛啸,放浪形骸,洒脱不羁。
嵇康痛斥儒家之论,公然为享乐辩护道:“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
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
固知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
既然六经、礼律、仁义都是“理伪”“犯情”,压抑人性之桎梏,就应当打碎这个桎梏,“以讽诵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
”而纵情任性,求人性之自然。
由魏晋时人所伪作的《杨朱篇》则说得更坦率。
“逸乐,顺性者也。
”“则人生之乐,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张湛注道:“任情极性,穷欢尽娱,虽近期促年,且得尽当生之乐也”。
“惜名拘礼,内怀于矜惧忧苦以至死者,长年遐期,非所贵也”。
无论你是否赞成这种享乐放浪的思想和行为,无论你认为它是坦荡直率还是腐败堕落,总之,这种违背虚伪儒学教义的纵欲享乐思想,标志着人性的真正觉醒!这种觉醒的意义是重大的,它击中了儒学节制欲望的要害,揭穿了“名教”孝悌仁义的虚伪性,沉重地打击了维护君主专制的正统思想文化,给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带来了一股充满生机的清风。
尽管这种觉醒的火花最终被正统思想所扑灭,但它的历史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
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人性的觉醒,随着人性的觉醒,开始了由伦理文化向审美文化的转型,产生了以审美为特征的文学的自觉。
中国魏晋时“文学的自觉”(鲁迅语),也正是在人性的觉醒与文化的转型之中勃发的。
那“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的《古诗十九首》,并没有描写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只不过是对人生无常、欢乐少有,悲伤实多的感叹,是对现实幸福生活、对爱情的执着与眷念。
然而这种“惊心动魄”的力量从何而来呢?王国维认为,这是因为它写得真实、坦率,“‘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贫贱,颐轲长苦辛。
’可谓淫鄙之尤。
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淫鄙之尤”,为什么会成为不朽之作呢?不正是真实地描写出了人的生活,人的本性么?被后世文人赞不绝口的建安诗歌,其主题之一,正是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生命与生活的眷念,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鲁迅认为,魏晋文学“确有点异彩”,这种“异彩”,正是“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而产生的,所谓“异端”,正是与儒学克制欲望的教义格格不入的人性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