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计划第1周长度单位第2周100以内的加减法2第3周100以内的加减法2第4周100以内的加减法2第5周角的初步认识第6周表内乘法1第7周表内乘法1第8周表内乘法1第9周表内乘法1第10周表内乘法1第11周不雅察物体第12周表内乘法2第13周表内乘法2第14周表内乘法2第15周表内乘法2第16周统计第17周数学广角第18周总复习第19周总复习第20周总复习第1单元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不雅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科数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时1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不雅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不雅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不雅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教具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
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
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
”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
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
2024年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如数的认识、加减法的运算等。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包括整数的加减法、简单的乘除法。
基本的几何图形认知,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如简单的逻辑推理、分类与计数等。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尤其是在解决几何问题时。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少计算错误,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或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相关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新课的知识点,包括概念、原理、公式等。
结合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3. 互动探究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巩固练习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强化正确的计算方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操作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教材】一、引言本教案为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教学指南,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
本教案根据材编写,内容全面,简洁明了。
以下为具体教案。
二、教学目标1. 熟悉数学课本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2. 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字与数的认识- 第一节:自然数的认识- 第二节:数的比较与排序- 第三节:0的认识和应用- 第四节:小数的认识与应用- 第五节:负数的认识与应用2. 第二章:简便计算- 第一节:加法与减法的计算- 第二节:乘法与除法的计算- 第三节:公式的应用3. 第三章:图形与对称- 第一节:点、线和面的认识- 第二节:简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第三节:对称与轴对称4. 第四章:时间与计算- 第一节:日历的认识和使用- 第二节:时间的认识和运算- 第三节:钟面与钟表的认识5. 第五章:长度、容量和重量- 第一节:长度的认识与计量- 第二节:容量的认识与计量- 第三节:重量的认识与计量6. 第六章:数据和预测- 第一节:调查和统计- 第二节:数据的图表表示- 第三节:简单的预测和判断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
2. 活动探究法:组织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游戏体验法:通过游戏和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研究积极性。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口头回答问题等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活动,考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练测试:进行适当的练和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辅助教具:黑板、彩色笔、计算器等。
七、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2-3节数学课,每节课时长40分钟。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认识时间》表格式教案
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认读整时,你能读出下面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请大家连一连。
你能读出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二、新知讲解(一)钟面结构仔细观察钟面,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
有12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有一个大格,一共有12个大格。
每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二)认识时间(1)认识时时针是用来记时的,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小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已过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
分针是用来记分的。
分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小结: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经过几小格时间就是几分。
(3)认识时、分的关系拨一拨1时=60分30分钟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三)认识几时几分从4时开始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时针走过数字4,分钟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4时多少分。
小结: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时针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了几格,就是几分。
三、课堂练习看钟面,写时刻四、课堂小结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
3.分针走一圈60小格,时针正好走1大格,所以1时=60分。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5.读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确定。
先看时针的位置来确定“时”,再看分针的位置来确定“分”,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当时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2. 学会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测量。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能力。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几何图形、测量等。
三、教学资源1. 教科书2. 教师用书3. 学生用书4. 课件、教具等四、教学建议数的认识1. 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建立数的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排列等方法,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的应用。
加减法1. 利用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加减法。
表内乘除法1. 通过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 利用表内乘除法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乘除法的应用。
几何图形1. 利用实物、图片等,让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图形。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测量1. 让学生了解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测量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参与度、发言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作业态度、正确率等。
3. 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
六、教学时间第一单元数的认识1. 数的认识(1课时)2. 数的顺序和大小(1课时)3. 数的组成(2课时)第二单元加减法1. 加法(2课时)2. 减法(2课时)3. 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第三单元表内乘除法1. 乘法(2课时)2. 除法(2课时)3. 乘除法混合运算(1课时)第四单元几何图形1. 认识几何图形(2课时)2. 几何图形的特征(2课时)第五单元测量1. 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1课时)2. 测量基本技能(1课时)七、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以上为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时:认识数0教学目标1.认识数0,能正确书写数0。
2.能正确读出数目数0。
教学重点1.认识数0。
2.书写和读出数0。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询问学生认识哪些数字。
2.引入:教师出示数0的数字卡片,向学生介绍数0表示“没有东西”。
3.操练:学生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理解数0的含义。
4.实践: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要求学生数出物品数量,并将数量写在黑板上。
5.巩固:教师提问学生数0的数目是多少,学生回答并模仿老师读数0。
知识拓展1.数字的读法:从一到九的数字都只有一个读音,但是数0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读音,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读音。
第二课时:认识数1教学目标1.认识数1,能正确书写数1。
2.能正确读出数目数1。
教学重点1.认识数1。
2.书写和读出数1。
1.数字卡片。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复习上节课所学数字。
2.引入:教师出示数1的数字卡片,向学生介绍数1表示“一”的意思。
3.操练:学生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理解数1的含义。
4.实践: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要求学生数出物品数量,并将数量写在黑板上。
5.巩固:教师提问学生数1的数目是多少,学生回答并模仿老师读数1。
知识拓展1.数字的书写:数1的书写比较简单,就一条直线,注意写直线要笔直。
第三课时:认识数2教学目标1.认识数2,能正确书写数2。
2.能正确读出数目数2。
教学重点1.认识数2。
2.书写和读出数2。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复习前两节课所学数字。
2.引入:教师出示数2的数字卡片,向学生介绍数2表示“二”的意思。
3.操练:学生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理解数2的含义。
4.实践: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要求学生数出物品数量,并将数量写在黑板上。
5.巩固:教师提问学生数2的数目是多少,学生回答并模仿老师读数2。
1.数字的书写:数2的书写稍微有些复杂,要注意书写的顺序和每个部分的形状。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写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内容:1. 数的组成:1000以内数的组成,万以内数的组成。
2. 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的组成和数的认识。
2. 难点:数的写法和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五、教学步骤:1. 数的组成: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感知数的组成。
2. 数的认识:通过图片、实物等,让学生认识数。
3. 数的写法:引导学生掌握数的写法,如数的顺序、数的位数等。
4. 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游戏,让学生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六、课后作业:1. 练习写数,加深对数的写法的理解。
2. 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二章:数的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正确、快速地进行数的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加法:加法的概念、加法的运算方法。
2. 数的减法:减法的概念、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的加减法运算。
2. 难点: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感受数的运算。
2. 采用口算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五、教学步骤:1. 数的加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数的减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
3. 运算练习: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巩固学生对运算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 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 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
第三章:几何图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基本的几何图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课:认识数字 1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数字1,并用笔写出数字1;- 能够辨别一个集合中是否有1个物品。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数字卡片、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研究目标。
2. 引入新知:给学生出示数字1的卡片,教师读出数字1的名称,然后带领学生一起用手指写出数字1。
鼓励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练。
3. 拓展探究:出示一张纸上画有一组物品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点出其中有1个物品的集合。
鼓励学生回答并展示他们的思路。
4. 巩固练:让学生用铅笔在纸上认真模仿数字1,并抄写几遍以加深记忆。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
5. 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并确认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数字1的认识和书写。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题,并带回家复。
第二课:数字1的扩展教学目标:- 能够在一组物品中找出1个物品;- 能够辨别是否数量为1。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物品卡片、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复数字1的认识和书写。
2. 引入新知:出示一张纸上画有一组物品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并点出其中只有一个物品的集合,引导学生表达“只有一个”。
3. 拓展探究:教师出示一组物品的卡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表示出其中是否有1个物品。
学生可以用手指指向正确的选择。
4. 巩固练:提供一组物品的卡片和一张纸,让学生用手指点出其中只有一个物品的集合,并在纸上用铅笔写出数字1。
5. 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并确认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在一组物品中找出1个物品的能力。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题,并带回家完成。
......(依次编写后续教案)总结本教案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全册内容,共包含多节课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第一单元《比一比》1、知识目标:1)掌握数量词“一、二、三……十”。
2)能够用“一、二、三、……”来比较两样或多样物品、数字或大小。
二、教学过程(一)Warming-up1、教师从板书上说出比较大或比较小的数字,学生说出比它们大或小的一个数字,游戏过程中互相比较和记忆,重复比较大或比较小的数字,活跃课堂气氛。
(二)Presentation1、教师出示一些有数量的物品,比如杯子、盘子、饼干、香蕉等,教师用“一、二、三……”来给物品编号,并让学生回答问题,比如“哪个比较多”或者“有多少个”,不断重复来巩固学生对数量词的掌握。
2、出示一张卡片,上面有三个数字,教师用“一、二、三”为它们编号,并和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这三个数字,然后对比大小,比如把“三”拿到屁股上,并说“三大”,把“二”拿到“三”的旁边,说“三大,二小”,再把“一”拿到“二”的旁边,说“三大,二小,一更小”,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类似比较,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字的比较大小法。
(三)Practice1、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些小球,教师把它们用“一、二、三……”编号,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数字,通过静(动)态、数字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分析图片中一共有多少小球,提高其辨认认知能力。
2、教师把卡片上的数字写在板书上,然后让学生把大的数字用“一、二、三……”编号,在形象化的比较中,让学生熟悉数字的大小关系,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应用“一、二、三……”这一数量的比较方法。
(四)Summary1、将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归纳总结,反复强调应用“一、二、三……十”数量词进行比较大小,让学生深刻理解。
2、将学习内容制作成一份皮肤,可以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带反思(自用表格式)
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XX小学(四)统一长度单位。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二、实践中认识厘米(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结合教师手中清晰的尺子来说明。
1.刻度线。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2)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板书:厘米cm)(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1.测量纸条的长度。
2.教师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学生汇报找法。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学生想象用手来比划1厘米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教师演示:(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整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 理解整数的概念和意义
- 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能够应用整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整数的引入
- 小明去购物的故事引出整数概念
- 教师解释整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2. 整数的加法
- 整数加整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 通过数轴示意整数加法过程
- 练题演示和讲解
3. 整数的减法
- 整数减整数的减法运算方法
- 通过数轴示意整数减法过程
- 练题演示和讲解
教学步骤
1. 上课导入
- 复上节课所学的正数加法操作
2. 教师引入整数概念
- 利用小明去购物的故事,向学生引入整数概念和意义
3. 整数的加法
-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数轴示意整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练题演示和讲解
4. 整数的减法
-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数轴示意整数的减法运算方法- 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练题演示和讲解
5. 知识总结
- 教师对整数的加减法进行总结,强调应用整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
- 针对整数的加减法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 观察学生在练过程中的表现和解题策略
教学延伸
- 提供更多练题和挑战题,巩固学生对整数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整数运算的特点和规律
参考资源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 课件和投影仪
备注
- 整数加减法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一、第一章:认识数字1-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数字1-10,理解数字间的大小顺序,会数的顺序。
2. 教学内容:数字1-10的认识,数字的书写,数字的大小顺序。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4. 教学步骤:a. 数字1-10的认识: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数字1-10。
b. 数字的书写:讲解数字的书写规则,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数字。
c. 数字的大小顺序:通过游戏,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二、第二章:20以内的加减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 教学内容: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进位与退位的理解。
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4. 教学步骤:a. 20以内的加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b. 20以内的减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c. 进位与退位:通过游戏,让学生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三、第三章:认识数字11-2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数字11-20,理解数字间的大小顺序,会数的顺序。
2. 教学内容:数字11-20的认识,数字的书写,数字的大小顺序。
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4. 教学步骤:a. 数字11-20的认识: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数字11-20。
b. 数字的书写:讲解数字的书写规则,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数字。
c. 数字的大小顺序:通过游戏,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四、第四章:认识人民币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各种人民币,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能够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
2. 教学内容:各种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换算,购物计算。
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
a. 各种人民币的认识: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表格教案
教法-讲授法。学法-归纳整理法
四、课堂小结 及当堂检测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3至5分钟)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5至10分钟)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臵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六、布臵作业 练习十六、1、2题。 (1至2分钟)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 位臵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也可能不同 前面 后面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二、导入新课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 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1分钟)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板书)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 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三、讲解新知 2.学生观察交流。 (10至15分钟) 3.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8页上的熊猫图:这是小亮、小芳、小红、小明四个小朋友看到的熊猫的部分。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挂图、多媒体课件。
新城学区
课 题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1至2分钟)
二年级数学
(一) ) 第 1
学科课堂教学教案
课时
第五单元 认识物体 (总课时:1课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丰富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认识,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材分析】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教学预设〗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表格式)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执教:
课堂随评
学科:数学
班级:二(2)
指导老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自由找角后汇报。
4.教学例2——画角
师边示范画角边说明,并请学生说一说师画角的方法,之后学生再自己画角。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下面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
总评(或反思)
学生认真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在学生发现角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师给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上台指一指,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2.实际操作,丰富认识
师:想办法把手头的纸折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学生做活动角。
师:要使你做的角和同桌做的角一样大,你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什么办法就能知道两个角一样大了呢?下面请同桌两人合作探索一下。
教学重、难点
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具准备:
三角板一副、折纸用的纸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呈现教材的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图形吗?可以找到哪些图形?
师:很好!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其实,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形?你们瞧(在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双杠上呈现色线,标示出角)!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76页)-人教版 (1)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师生活动
补充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课题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绳子
师生活动
补充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新|课|标|第|一|网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手掌宽、1扎长、一步长分别大约是多少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课桌有5扎那么长,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扎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课桌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课桌的长,但是大人和小孩的手指的长度不一样长,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课桌的长应该怎么办?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和筷子的长。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主备课人:
副备课人: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主备课人:
副备课人: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