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尔的《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
经济增长理论一
CH 11 经济增长理论(一)一、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一)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① 假定储蓄S 与国民收入Y 呈一种简单的比例函数:S=sY ,这里s 为平均和边际储蓄倾向。
② 假定劳动力以不变的外生比率n 增长,且L L n ∙= ③ 假定没有技术进步,并对资本存量K 不进行折旧。
上述假定对哈罗德模式并不是必要,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简单化。
④ 在哈罗德模式中,假定生产函数具有固定系数的性质,生产一单位的产出Y 需要劳动L 和资本K 惟一给定,即:⎥⎦⎤⎢⎣⎡=u L v K Y ,min(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本存量K 和总产出Y 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即: K=V Y 从而 ∆Y= V ∆K 其中,V 被称为资本-产出比。
定义经济的储蓄率为s ∆K =I=S= sY= ∆Y/V 则G=∆Y/Y=s/V即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
它表明,当经济处于均衡时,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该社会的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含义1.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凯恩斯的S=I这一公式出发,认为要使经济均衡增长,一个国家每一时刻的储蓄应当全部转化为投资。
2.由于储蓄比例和资本生产率共同决定经济增长率,因而即可以在资本生产率既定的条件下,用改变储蓄比例或投资比例的办法来改变经济增长率,也可以在储蓄比例不变的前提下,用改变资本生产率的办法来使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动。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凯恩斯用短期分析法,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只注意投资在增加总需求方面的作用,未注意到投资在总供给方面的作用。
由于投资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所以投资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生产能力效应,可以增加总供给。
(四)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1.均衡增长率。
均衡增长率(warranted rate of growth) ,也称为合意的(满意的、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的增长率。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通俗读物,作者是美国的经济
学家加里·贝克尔。
这本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让读者了解到经济学并非高高在上的抽象
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学科。
书中涵盖了许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沉
没成本、边际效益等,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了生动的阐释。
例如,
作者用婚姻市场的例子来说明供求关系的原理,用购买机票的决策来
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用看电影的行为来说明边际效益的递减规律
等。
这些案例不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经济学的原理,还引导读者运
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此外,书中还
涉及了一些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如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让读
者了解到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讲述了这些
内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获得乐趣。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经济学入门读物。
它既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和数学公式,又能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这本书对于提高人们的经济学素养、培养理性思维和决策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无论是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还是普通读者,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读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学派”教授加里·S·贝克尔的代表作,这本书堪称后来被人们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宣言书。
这本书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而经济分析是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分析的三位一体,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
根据这个观点,他分析了歧视现象、犯罪行为、人力资本和时间分配、非理性行为、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等传统上由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考察的广泛的人类行为,并建立模型来进行经济学的解释。
事实上,贝克尔的学说刚提出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应和极端歧视,传统学者认为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当时看似狂想的理论已经在某些方面成了经济学的范式,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贝克尔的主张。
贝克尔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看作是对贝克尔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的肯定”,是对“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肯定。
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一部文集,内容是由贝克尔从他已发表的诸多论述中精心编篡而成,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
该书共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是方法论的阐述,其他六篇则是这种方法论的进一步发挥,这六篇分别是《价格与偏见》、《政治和法律》、《时间和家庭》、《非理性行为》、《婚姻、生育力和家庭》、《社会相互作用》。
第1篇导言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1章《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的“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的确,许多行为同时为几门学科所研究……但我认为经济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一种统一的解释。
”贝克尔的分析方法就是“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庭、厂商、工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最大化。
贝克尔的《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
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①加里·贝克尔一、经济学方法我的研究利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一些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涉及的社会问题。
这篇演讲将简单说明一下这种研究进路,并用本人以往研究和当下关心的工作中的一些例子,对之做进一步的诠释和说明。
与马克思主义式分析不同,我所指称的经济学方法并不假定个体行为背后只存在唯一的自私或获利动机。
毋宁说,这仅仅是一种分析方法,并未对个体行为做出某些独特的假定。
和许多人一道,我也一直苦口婆心地规劝我们那些经济学同行摆脱狭隘的自利假定。
事实上,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不仅有诸多价值信念,还应包括丰富的偏好要素。
这个分析方法假定,不论出于自私、利他、关切、怨恨抑或是受虐的动机,个体总是最大化他们自己所认为的........个人福利。
他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
具体来说,他们总是尽可能对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估测。
当然,前瞻性行为可能还是植根于过去的经验,因为后者对生活态度和价值形成存在长远而持续的影响。
个体行为的约束条件,不仅包括收入、时间、不完美的记忆和计算能力,以及其他稀缺资源,同时还受限于经济生活中可供选择机会的规模等。
而这些机会,很大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其他个体和组织独立或集体的行动。
不同情形对应的关键约束条件可能千差万别,但最根本的行为约束是时间的有限性。
尽管经济和医疗条件的进步业已大幅度延长人的寿命,但时间的物理性流逝依旧没有任何改变,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
因而,即便富裕国家中的物品和劳务消费已经得到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但可供消费的时间总量仍然保持不变。
因此,富国和穷国一样,人类的诸多欲望同样没得到满足。
虽然物品的日益富足,可能使新增加的物品价值有所降低,但是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愈发凸显。
在乌托邦式图景中,效用最大化无关紧要,因为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然而,时间持续不断①谨以此演讲纪念大约正好于一年前仙逝的乔治·施蒂格勒,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极为出色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我的挚友和精神导师,倘若他有生之年能够目睹我做1992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演说,那他的喜悦和幸福一定不亚于我。
扫黄经济学—— 仿效加里·贝克尔
【背景知识】加里·贝克尔(garys.becker1930--)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述通过把广泛可见的、但在外表上没有联系的现象与某种单纯的一般原则的作用相联系,而具有开阔经济分析的新视界的独特性质。
在他的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7年;第二版,1971年)中,他首次运用了这种方法。
在这本著作中,他借助于将对歧视的"偏好")引入雇主和雇员的效用函数这种简单方法,试图使竞争的劳动市场模型与白人工人和黑人工人之间可观察到的工资判别事实相符;这本书最初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但是最终它引发了说明劳动市场中种族的和性别的收入判别持续存在的一系列完整解释。
当他把其他人(参阅mincer,j.)的一些早期提示发展成一种经由学校教育和劳动训练的人力资本形成一般理论时,他第二次运用了这种方法。
他的著作《人力资本》(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4年;第二版,1975年)是被恰当地的描述为"经济思想中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这种思潮席卷了60年代的经济学。
他在《犯罪与惩罚:经济分析法》(《政治经济学杂志》,1968年3、4月)中第三次运用了这种方法,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惊人的观点:给定犯罪的预期收益、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 镜姆缸锏脑て诔杀疽约八 翘厥獾姆缦掌 茫 缸锸悄承┤艘蛲耆 侠淼脑 蚨 邮碌牧硪恢种耙担”纯硕 凇妒奔渑渲美砺邸罚ā毒 迷又尽罚?965年9月)中第四次运用了这种方法,这篇论文考察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劳动分工,这是一种迄今为止几乎完全被经济学所忽视的社会制度。
贝克尔以后的研究都以这篇文章为基础,首先加进了要孩子的决策,然后是给这些孩子受教育的决策,最后是结婚的初始决策和通过离婚来解除婚姻的最终决策,这最终导致了一种对家庭行为事实上所有方面的完整解释。
《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6年)是他对这种理论的首次阐述,以后,他又出版了一部更加综合的著作《家庭论》(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年)。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有感国贸090109525013陈玉芳在人文科学领域名声显赫的“芝加哥学派”里聚集了不少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经济学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重大进展可以说或多或少地与这个学派的经济学家有关。
而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著称于世的加里·贝克尔便是该学派的重要一员。
与芝加哥学派的其他人物一样,贝克尔抱守“经济人”的信条,坚持用经济人假设解释人类行为,坚持市场机制能够为其他人为组织更好的解决大多数经济的社会问题;他主张资本概念的扩展性和普遍性,主张有效的理论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字描述,而应作为预测未来的工具;贝克尔还强调信息和劳动市场调查的重要性。
然而,贝克尔的历史性贡献在于他开拓了经济分析的新视野。
他常常把普遍观察到的明显不相关的现象同某一些原理的作用相联系,从而把传统上属于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律学、以及社会生物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研究的的课题统统纳入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大大开拓了经济学的事业,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
贝克尔是多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著作颇丰,《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便是他其中一本代表作。
在书中,贝克尔明确阐述了他的研究方法——“经济分析”,并运用该方法给读者简单分析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几种现象,如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歧视现象、家庭生产等。
贝克尔指出,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或种种定义,而在于它的研究方法。
因此,凡是以多种用途为特征的资源稀缺情况下产生的资源分配与选择问题,均可以纳入经济学的范围,均可以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
经济分析由经济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三种假定有机构成。
经济人追求最大效用。
效用的来源可以是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也可以是声望、尊严或其他一切非货币因素。
效用对大化动机的基础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过程是人的基本偏好的满足。
基本偏好决定了偏好类型,偏好类型相对稳定,并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适合小白读的经济学书
适合小白读的经济学书
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
但对于许多小白来说,经济学可能会感到有些难懂。
为了帮助小白更好地理解经济学,以下列出了几本适合小白读的经济学书。
1.《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这本书是经济学入门的必读之作。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案例和实践应用来说明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
2.《经济学的世界》(作者:沃德):这本书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介绍了经济学的各个方面。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经济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3.《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这本书不是一本纯经济学的书,但它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介绍了财务自由和投资的重要性。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4.《经济学家眼中的世界》(作者:泰勒):这本书通过经济学家的视角,介绍了经济学在世界各个领域的应用。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经济学对于政治、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5.《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作者:伦斯特罗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经济学的书,但它介绍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通过学习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
总之,以上几本书都是适合小白读的经济学书。
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可以帮助小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上世纪80-90年代的世界经济是怎样的?有不少时候,我们会畅想假如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
贝克尔的这些短片文章的集合给了我一个机会,看看当初的世界。
虽然,受某些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不见得能够实时地了解世界。
但是,这本书里面的文章的确在边叙述历史,以经济学家的眼光进行指点,甚至是批判。
那些事件也许算是历史,也许就是在我们身边不断重复的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看了过去,就更能够理解此刻和未来。
当初的历史经济环境就应比我们此刻要纯粹一些吧。
至少,网络泡沫少,而且,那些先进的金融衍生产品还比较少。
因此,我们看到经济学家们更倾向于达尔文的生存理论来看待并对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他们对待国家政府的态度中,监管的作用是明摆着的,还没有到纷繁复杂以至大多数人甚至监管层都被混淆视听的地步。
如此说来,那时候就应是最好的时候了。
人生处处都是经济学。
不管承认与否,生活本身就是经济学。
那种大多数人都认为的,“只要不涉及商品、价格和市场,那么人的行为和选取,就只与亲情、道德和文化相关,而不受任何经济规律约束”的陈旧理念,要随着加里·贝克尔和吉蒂·贝克尔《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诞生而消亡。
那些自认为从未踏入市场的人,其实一向就在市场之中。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税收、利益集团、股市、贸易和垄断等明显与经济相关的问题略去不提,单就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这两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经济”问题,也被作者经济化了。
一向以来我们都认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本的提升,也就是以教育为主的投资。
因为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知识广博者就应得到丰厚的报偿。
然而许多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却是有利于富家子弟。
因为他们比穷人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取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种不当的收入再分配方式。
一方面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只是面临贬值的趋势;另一方面高中辍学者应理解完整的职业训练,分流高知人群的数量和合理分布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从业人数。
生活中的经济学
在决 定生育孩子的问题上,贝克 尔也应 用了时间强度的概念。他说,如果说孩子是你 所购买的一 件商品,由于家长要消耗 大 量的 时 间 去 照 看 他 们,因 此 抚 养 孩 子 的 成 本 就 像 是用一个整 个下午看电 影,放 弃你 待在家中 照 看 他 们 时少挣 的 薪 水。因 此,收 入 越 高,养 育孩子的成本就 越高。20世 纪,当越 来 越多 的女性出门工作的同时,养育孩子的成 本也 在 上 升。其 结 果 就 是,女 性 愿 意 生育的 孩子 越 来越少。
20世纪50年代,加里·贝克尔打通了“经 济”和“ 社 会 ”的 分 野。他 是 芝 加 哥大 学 的 一 位杰出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店主上班时会 计算成本和收益,以获取最多利润;在家时, 他 们 同 样 会 计算 成 本 和 收 益。家长在 家 要求 孩子关上电视去做作业,是因为努力做作业的 孩子,在成年后才能挣更多的钱,而未来收入 更好的孩子才更有能力赡养自己老迈的父母。 实 际 上,贝 克 尔 在 所 有 的 问 题 上 都 看 到了经 济的计算。
读书
READING
生活中的经济学
对于那些高收入的人来说,欣赏《星球大战》三部曲的机会成本很高,因为选择看电 视而不是工作,对他们来说就是选择放弃大量收入。
编辑 文熙
如果拥有一家店铺,工作的时候,你的脑 海里一定在不停地计算:鸡蛋的存货足够吗? 要 不 要 多买一 个 装 冷 饮 的 冰 箱?再雇 一名 店 员是否划算?为了获得最佳盈利,整日你都在 计算销售和成本。
读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学派”教授加里·S·贝克尔的代表作,这本书堪称后来被人们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宣言书。
这本书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而经济分析是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分析的三位一体,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
根据这个观点,他分析了歧视现象、犯罪行为、人力资本和时间分配、非理性行为、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等传统上由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考察的广泛的人类行为,并建立模型来进行经济学的解释。
事实上,贝克尔的学说刚提出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应和极端歧视,传统学者认为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当时看似狂想的理论已经在某些方面成了经济学的范式,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贝克尔的主张。
贝克尔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看作是对贝克尔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的肯定”,是对“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肯定。
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一部文集,内容是由贝克尔从他已发表的诸多论述中精心编篡而成,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
该书共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是方法论的阐述,其他六篇则是这种方法论的进一步发挥,这六篇分别是《价格与偏见》、《政治和法律》、《时间和家庭》、《非理性行为》、《婚姻、生育力和家庭》、《社会相互作用》。
第1篇导言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1章《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的“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的确,许多行为同时为几门学科所研究……但我认为经济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一种统一的解释。
”贝克尔的分析方法就是“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庭、厂商、工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最大化。
Gary Becker生平,著作,观点
一、生平1930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波茨维尔,195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文学士学位学习,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0年,他在30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1970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授,1967年,获美国经济协会授予的著名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74年,任美国经济协会的副会长,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4年,加里·贝克尔教授于美国当地时间5月4日谢世,享年83岁二、著作贝克尔与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都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但科斯的科研成果主要是论文,而贝克尔则是多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著述颇丰,主要论著有:《歧视经济学》(1957年初版,1971年再版),《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年出版),《人力资本》(1964年初版,1975年再版),《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1976年出版),《家庭论》1981年出版)。
在这些论著中,《生育率的经济分析》是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创始之作;《人力资本》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是席卷60年代经济学界的“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家庭论》1981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时被该社称为是贝克尔有关家庭问题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是微观人口经济学的代表作。
因而,这三部著作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为“经典性”论著,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西方经济学者把贝克尔的时间经济学和新的消费论称为“贝克尔革命”。
贝克尔还在其名著《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文中给慈善从经济学角度下了如下定义: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和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慈善”或者“博爱”。
三、创新与成就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是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
他的学术思想与弗兰克·奈特一脉相承,与同时代的芝加哥学派的M.弗里德曼、H.刘易斯、T.舒尔茨和G.斯蒂格勒等有许多共同之处。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的作者加里•贝克尔(Gary·Beck)是199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说法,贝克尔的贡献是“把微观经济分析扩大到非市场领域中的人类行为”,特别是“扩大到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人口学和犯罪研究的人类行为方面”。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这些学术成就。
(一)贝克尔的方法《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共分七篇。
其中,第l篇“导言”(它只包括第1章)专门讨论了(贝克尔的)经济分析“方法”。
总的来看,贝克尔的经济分析方法可以用如下两条“原理”来概括。
第一,“经济分析的核心”是“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的运用”。
贝克尔认为,从这三个基本的假定出发,就可推出与经济分析有关的许多基本原理,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第二,“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为。
”这里的“全部人类行为”,特别是指不仅包括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行为,而且包括各种各样的“非市场行为”,如婚姻、生育、家庭等等。
贝克尔认为:“一个人在一些不同的领域中的行为遵循同样的基本原理。
”“人类行为不能被条块分割。
这种条块分割认为人类行为有时基于最大化,有时不然;有时受稳定的偏好驱使,有时任随意的动机摆布;有时需要最优的信息积累,有时则没有这种需要。
”对于全部人类行为究竟哪些方面更加适合于经济分析,贝克尔的看法是,“凡是以多种用途为特征的资源稀缺情况下产生的资源分配与选择问题,均可以纳入经济学的范围,均可以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
”把上述两点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把贝克尔的方法总结为:“在假定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基础上来解释全部的人类行为。
”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的一开头,贝克尔就引用了萧伯纳的一句格言:“经济是充分利用生命的艺术”。
这可以看成是对贝克尔经济分析方法的最生动的写照。
(二)经济歧视该书的其余六篇是第1篇所述方法的具体运用,也可以说是贝克尔身体力行自己方法的具体成果,即把经济分析实际上扩大到非市场领域中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上。
身边的经济学
身边的经济学经济学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买电子产品还是简简单单的买水果蔬菜,这些都和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非常有幸在图书馆里找到了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所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虽然书中的年代跟现在相距很远但仍给我写这篇文章很大的启发,让我能够细心思考身边的经济学现象。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现象其实大部分都跟供应、需求以及成本相关,一类商品在不同的时间、政策、气候等因素下,它的价格、需求量、供应量等会随之而变化并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让我分别从供需和成本这两个方面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分析这些经济现象。
每逢期末,总是一个回家抢票的高峰期,12306铁路网上售票网站总是会季度崩溃,而去年春运高峰期12306更是用一种奇特的辨图的方式缓解这种压力,引来众多网友的吐槽声。
在这种高峰期,每出现一班次列车,车票总会在几分钟内被哄抢一空,此时的车票可以看做是一种贵重商品,其供应量远小于需求量,仅仅只有一部分的人能够抢到车票;但是在平时的时候,铁路资源的稀缺性却很少表现出来,此时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家都可以很轻松的在网上购买到你所需要的车票。
不过幸好火车票不像其他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在需求量大于供应量的时候涨价,不然以后我们可能不仅要面对抢不到票,还要面对抢到了票却买不起的情况了。
对于大多数人民来说,火车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出行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动车、高铁那比普通火车票高两倍的价格,虽然后者更快、更方便。
所以不仅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还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思考。
火车票、挂号等一票难求的商品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同时也产生了“黄牛党”,他们使得这种经济现象更为复杂,他们倒卖这火车票、挂号票等商品的同时也伤害大多数普通人的利益,使他们用更加高昂的价格去买到他们所急需要的商品。
虽然政府通过实名制车票等政策方法来限制黄牛党倒卖车票的情况,但是这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毕竟巨额的利益总会让人蒙蔽了双眼。
贝克尔的婚姻与家庭经济学
身边的经济学:贝克尔的婚姻与家庭经济学家是什么?家是我们满怀乡愁去寻找的那个所在、是我们疲惫时歇脚的港湾、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居所”、是在精神上给我们以力量物质上给我们以满足的家园。
中国人很早就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家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以及行为方式。
人是如此依恋着家庭,以至于从古至今,人们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家庭进行了诸多的研究。
但是我们发现,家庭分析是经济学很少涉足的领地,在东西方的正统经济学中,都没有为家庭分析留下多少位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里·贝克尔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用研究人类行为物质方面的工具和结构去分析结婚、生育、离婚、居民户的劳动分工、声望和其他非物质方面”,创立了家庭经济学。
他在1960年、1964年和1981年发表的《生育率的经济分析》《人力资本》《家庭论》三部著作,被看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贝克尔家庭经济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完整的市场假设的基础上的。
他做了这样两个说明:首先,现代社会的婚姻几乎都是出于自愿,故偏好理论以及理性经济人假设完全适用于此。
其次,婚配过程像一般的市场模式一样,是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由当事人进行选择与竞争的过程,所以,可以假定婚姻关系也是一种市场关系,可以假设一个自由竞争的婚姻市场的存在,这样,在一般市场模式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效用价值分析等原理就也可以用于对婚姻状况的分析。
在上述假设基础上贝克尔首先分析了婚恋行为。
贝克尔把婚姻关系和婚恋行为看作是一种市场关系和市场行为,他运用经济学的工具构造了多种行为模型,对婚姻市场上的结婚、离婚和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制进行了解释: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抛开异性相吸、感情需要等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解释不谈,单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人们很容易会想到一个词”规模经济".的确,男女两人同吃同住是比一个人生活经济,但几个男性或女性通过同吃同住同样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所以,贝克尔认为,规模经济不是婚姻出现的主要原因。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的读后感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的读后感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贝克尔的代表作,他把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
作者认为人类的行为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人类行为都是由于效用最大化。
书中一共有七篇,我对第六篇——婚姻、生产力和家庭的印象最深。
“新的家庭理论是涉及多人家庭的理论,这种家庭的不同成员具有相互依赖的效用函数,而且,新的家庭突出成员间的合作与相互作用,考虑子女、婚姻、涉及工作时间的劳动分工和市场增益技能方面的投资、灾害、保护、成员的世代之间的资源转移。
”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也算是对这一章节的总结。
对于生育力的经济分析中,贝克尔归纳了六个经济分析的变量,分别是:一般的考虑、偏好、子女质量、收入、成本、供给。
通过这些因素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家庭情况的夫妻对子女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最主要的变量是:一般考虑和收入。
如书中所讲“对绝大多数的父母来说,子女是一种心理收入或满足的来源,按照经济学的术语,子女可以看成一种消费商品,有些时候,子女还可以提供货币收入,因而还是一种生产品,而且,由于用于子女的支出和子女带来的收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子女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使得子女既是一种耐用商品又是一种生产品。
”这段话并不表明作者的思维有多么悲观,而是,作者用一种经济分析去研究非经济问题。
书里把子女和生活中使用的汽车、房子之类的耐用消费品相提并论,虽然很多传统的人们会对此极其反感甚至认为不道德,但是,不得不承认贝克尔用超乎常人的冷静将人类行为的体现和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假设,人们生小孩的成本大于他们的收益,人们有可能选择不生小孩,只是这种收益不是单层面上的金钱,也包括了抽象的愉悦的心情。
这种经济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局限,创立了家庭经济学。
关于收入这个变量的经济分析。
首先,概括了马尔萨斯的理论,他认为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家庭规模的相应扩大。
主要包括两点:一、收入增加会引起儿童死亡率的下降;二、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们早婚并且不大节欲。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诺奖得主贝克尔论社会经济热点问
媒体评论
“加里·贝克尔在他的工作中拓展了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各种社会问题的范围。”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主席阿瑟林德贝克教授
2004年7月,贝克尔结束了他在《商业周刊》每月一篇、历时19年的专栏。总编斯蒂芬·谢帕德感慨地说, “这是他的最后一篇‘经济观点’专栏,我们会心酸地想念他。贝克尔是我们时代最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那有思想性的、保守主义的声音在一个到处都是喧嚣、充满党派之争的理论家的时代显得与众不同。这位1992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芝加哥大学教授永远是一个绅士——但他是一个愿意面对来自缺乏广泛赞同的各方面 的观点的批评的绅士。”
加里·S.贝克尔(Gary S.Becker)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把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行为的 研究,1992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
内容简介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诺奖得主贝克尔论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内容简介:贝克尔于20世纪80年 代中期给《商业周刊》撰写经济专栏文章,这些专栏文章主要面对受过良好教育并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各界人士, 每篇文章阐述一个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讨论。
目录
1.美国如何能够缓解器官短缺的问题 2.不能对性别政治视而不见 3.欧洲没有理由为其劳动力市场感到自豪 4.为什么股市大跌不会严重影响经济 5.有什么办法阻止大量雇用童工吗? 6.“芝加哥学子”对拉丁美洲的贡献很多 7.不要把欧洲的就业难题归咎于高技术 8.应该取消住房项目和租金管制 9.脆弱经济体不能实行浮动汇率 10.“自然”垄断绝不自然 11.想消除腐败吗?尝试加薪
“贝克尔用丰富的智慧,新颖的见解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华尔街日报
“世人熟知的经济学大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加里·贝克尔、斯蒂格列茨,同日寸也 都是媒体财经专栏的名家,事实上绝大部分人也都是从那些专栏文字中了解了他们对经济政策的细致思考和缜密 分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通过公众写作所获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力,使得他们成了当代西方意义上 的公共知识分子。
关于理性主义之贝克尔的经济分析思想
关于理性主义之贝克尔的经济分析思想论文关键词:人类行为经济分析理性主义论文摘要: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从经济分析的视角阐释不同背景和场合下的人类行为,他以这种独特的视角继续着长期以来统领西方的“理性主义”精神。
从贝克尔分析人类行为的框架入手,阐述其经济分析的思想和理路,并在此基础上说明经济分析尚存的弊端以及其现实意义一、引言研究人类的行为一直是社会学家们关注的任务之一。
在早期的社会学家耶里,杜尔凯姆坚持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摈弃主观臆想.坚持“价值中立”来研究非个体层次上的社会行动:而韦伯主张社会学对于行动的解释要从“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做出理论上的解释”开始.并通过寻求隐藏在人们共同的行为方式中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来解释社会:近期的一些社会学家如科尔曼、贝克尔等人则坚持从“理性主义”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的一切经验、思想和语言都只不过是对某种本源性及其背后的耶种“逻各斯”(1ogos)的表达或再现,结合个体主义方法论和整体沦去弥合长久以来“二元对立”的不足但不管怎样.人类行为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学家存研究人类行为的时候不能遵循“精确性”的自然科学范式,这种“去确定性”也使得他们的研究只能是对“现实”的尽可能拟合。
只有加里·S·贝克尔毫不犹豫地宣称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可以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不过后人并不赞成这一观点。
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我们的一切经验、言语、思维和行动都是通过文字符号来进行的,我们能够言说和思维的不过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各种文本(text)而已;文字符号以及由其构成的各种文本也并非是对某种本源性存在的再现,而是一种自足性的存在。
”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基于“理性主义”社会行动的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贝克尔用经济分析的视角来研究人类行为不仅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研究的发展。
二、经济分析的方法论新古典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实证主义色彩鲜明的科学.贝克尔不否c人自己著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延伸和应用,但是他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市场领域以外的人的行为,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去研究那些原本属于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对象,从而把新古典经济学转向行为经济学。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解析》后感10级财政本书的作者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芝加哥学派信仰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体系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理能力,以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本书中也反响了他的这一思想。
我以为贝克尔将歧视、民主、犯罪、结婚生子等一系列有关人性的行为所有用经济理论进行解说是很英勇的一种想法,刚开始是完整不认可这类说法的,但通读全书以后,固然有些模型不是很理解,但对他的每个解析都无法辩驳,仿佛都很在理。
贝克尔的模型都是基于某些假设而进行的,假如这些假设不行立怎么办?比方在第三篇“政治和法律”中,他假设投票者和竞选人拥有相同的自由,不然就会经过竞选公职增添自由。
每个人对自由的偏好不一样,也许某个投票者并无和竞选人相同的自由,但自由对他的功效其实不大,相反,竞选公职让他感觉很麻烦,很受拘束,那么即便在自由不等的状况下他也不会自主从投票者变为竞选人。
又比方在第一篇导言中假设“偏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在家丁,穷人和富人之间、即便在来自于不一样的社会和文化的人们中间,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 ,并将其作为经济解析适应所有人类解析的前提。
在所有的解析过程中,又假设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包含着功效最大化动机。
但从接触经济学开始,我便有一个疑问:毕竟个体不可以完整代表整体,那么从概率的角度来说,拥有特别偏好和非理性经济人所以致的经济功效不是最大化的概率并无无穷趋近于零,故而得出来的经济结论应当不是一般状况,但结果却常常是合用于全部经济模式。
这本书的第八章——非理性行为与经济理论解答了我的疑问。
大多数经济结论都是基于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的,即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如花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 生产者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
但实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这类假设能否会使理论偏离实质?以家庭为例,贝克尔将非理性行为分两种:一种是激动,即我们常说的“感情用事,反复无常”,用概率模型表示,其决策取决于多面骰子的扔掷;另一种则是懒怠,即“抱残守缺,反响愚痴”,决策尽可能地取决于过去的状况,人们的任何非理性行为都介于这两种极端中间。
贝克尔研究方法
贝克尔研究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贝克尔研究方法是指由德国心理学家弗里茨·贝克尔(Fritz Heider)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贝克尔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类对他人和事物的评判和认知方式,探讨个体如何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动机,以及如何推断他人的内在状态。
贝克尔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归因理论”和“平衡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在观察别人行为时,会根据行为的元素来推断别人的动机和内在状态。
当一个人对他人友善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而当一个人对他人凶恶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恶人。
贝克尔认为,个体会根据行为的结果、行为者和环境因素来进行归因,以此来了解别人的内在动机。
平衡理论则是指当个体之间的关系和态度存在不一致性时,个体会通过改变自身的态度、改变与他人的关系,或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寻求一种平衡。
当个体与某人存在矛盾时,他可能会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以恢复关系的平衡。
贝克尔认为,个体会通过“认知均衡”的方式来调节不一致的认知,以维持内部的稳定。
在运用贝克尔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观察对象的行为,分析其内在动机和态度。
研究者需要通过观察对象的行为和交流来了解其内在动机和态度。
只有准确把握对象的行为特征,才能更好地推断其内在状态。
2. 注意观察对象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和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者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综合分析内在动机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3. 调节研究者自身的态度和偏见。
研究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被个人情感和偏见所左右,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贝克尔研究方法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适合用于分析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领导行为等方面。
通过运用贝克尔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000字】第二篇示例:贝克尔研究方法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现实世界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①加里·贝克尔一、经济学方法我的研究利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一些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涉及的社会问题。
这篇演讲将简单说明一下这种研究进路,并用本人以往研究和当下关心的工作中的一些例子,对之做进一步的诠释和说明。
与马克思主义式分析不同,我所指称的经济学方法并不假定个体行为背后只存在唯一的自私或获利动机。
毋宁说,这仅仅是一种分析方法,并未对个体行为做出某些独特的假定。
和许多人一道,我也一直苦口婆心地规劝我们那些经济学同行摆脱狭隘的自利假定。
事实上,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不仅有诸多价值信念,还应包括丰富的偏好要素。
这个分析方法假定,不论出于自私、利他、关切、怨恨抑或是受虐的动机,个体总是最大化他们自己所认为的........个人福利。
他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
具体来说,他们总是尽可能对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估测。
当然,前瞻性行为可能还是植根于过去的经验,因为后者对生活态度和价值形成存在长远而持续的影响。
个体行为的约束条件,不仅包括收入、时间、不完美的记忆和计算能力,以及其他稀缺资源,同时还受限于经济生活中可供选择机会的规模等。
而这些机会,很大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其他个体和组织独立或集体的行动。
不同情形对应的关键约束条件可能千差万别,但最根本的行为约束是时间的有限性。
尽管经济和医疗条件的进步业已大幅度延长人的寿命,但时间的物理性流逝依旧没有任何改变,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
因而,即便富裕国家中的物品和劳务消费已经得到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但可供消费的时间总量仍然保持不变。
因此,富国和穷国一样,人类的诸多欲望同样没得到满足。
虽然物品的日益富足,可能使新增加的物品价值有所降低,但是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愈发凸显。
在乌托邦式图景中,效用最大化无关紧要,因为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然而,时间持续不断①谨以此演讲纪念大约正好于一年前仙逝的乔治·施蒂格勒,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极为出色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我的挚友和精神导师,倘若他有生之年能够目睹我做1992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演说,那他的喜悦和幸福一定不亚于我。
同时感谢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谢尔文•罗森(Sherwin Rosen),拉贾•塞(Raaj Sah),乔斯•斯金曼(Jose Scheinkman)和斯蒂芬•施蒂格勒(Stephen Stigler)的有益评论。
流逝,使得这样一种乌托邦实际不复可能。
Becker(1965)和Linder(1970)对这些问题做了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接下来的几个小节,我们用四个完全不同的例子诠释这种经济学研究方法:为了理解对少数派的歧视,有必要扩展偏好集以容纳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偏见和怨恨;犯罪的经济分析则探究理性的非法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人力资本进路考察人们在市场和非市场中的生产率表现,如何受对教育、技能培训和知识积累的投资而改变;家庭的经济学分析则运用效用最大化和前瞻性行为,解释结婚、离婚、生育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构建。
二、对少数派的歧视对外人的排挤和歧视其实一直存在,但是除了有限几个讨论妇女雇佣问题的例子(参见Edgeworth,1922;Faucett,1918),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对此问题几乎未置一词。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忧心种族、宗教和性别歧视问题,并用甄别系数(discrimination coefficient)展开分析,研究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敌对行为。
和通常的假定,即认为雇主只考虑雇员的生产率,工人们对和什么人一起工作漠不关心,客户也只在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同,甄别系数的分析涵盖了种族、性别和其他个人特征要素对偏好、态度的影响。
即便报酬丰厚,雇员们可能还是拒绝在一个妇女或黑人手下干活;或者类似地,客户也可能不喜欢和黑人汽车销售员做生意。
唯有通过扩展通常的假定,我们才得以理解少数派在爬升前进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障碍。
一般认为,少数派所遭受的有形工资或雇佣歧视,不仅取决于歧视性偏好,同时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竞争的激烈程度和人权立法等。
然而,除了亚当·斯密提出的重要的差别补偿理论,以及鲜有的几个重要研究,比如缪尔达尔的《美国困境》(American Dilemma),20世纪50年代分析歧视与其他因素之间的互动,可供参考的材料委实不多。
我历经数载构建了一个理论,研究收入和雇佣上的实际歧视如何受歧视性偏好的影响。
另外,我的理论还讨论了诸如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多数群体中甄别系数的分布状况,少数派在教育和培训上的可获性,以及由中位投票人和投票机制决定的对少数派有利或不利的立法等因素对实际歧视的影响。
由于这个领域内有待探讨澄清的问题如此之多,我的博士论文导师们建议我将博士论文(Becker,1955)做进一步的深化并集结成书(Becker,1957)。
市场交易中对少数派的实际歧视,本质上融合了雇主、工人、消费者、学校以及政府的歧视。
分析表明,有时候大环境缓和了既定量的偏见,但是其他时候却又加剧了偏见。
举例来说,当许多公司能够有效率地专门主要雇用黑人或妇女,那么生产效率等同的白人和黑人、女性和男性在工资上的差异,将要比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本身要小得多。
实际上,在一个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里,具有相同技能分布的两个分立经济完全能够摆脱歧视问题;并且,尽管对分立的少数派的歧视依旧存在,但是其他资源的收益率及工人工资水平最终都将相等。
因此,市场交易中多数人对少数派的歧视之所以能够成功,那是因为少数派无法供给足够多样同时又足量的技能,让公司愿意专门地用这类工人。
如果多数派与少数派的对比非常悬殊,比如,美国的白人数量是黑人的9倍之多,并且人均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占有量也比黑人多很多,于是,由多数白人主导的市场歧视,对他们自身的收入水平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相反却使少数派的收入受到大规模的侵蚀。
然而,一旦少数派的规模在总人数中的占比变得较为可观后,由多数派主导产生的歧视,最终也将使己方利益受损。
有关南非歧视问题的分析,为以上命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诠释。
南非的黑人比白人多4到5倍,歧视黑人让白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尽管有些白人群体从中还是有所渔利(参见Becker,1971,pp.30-31;Hutt,1964;Lundahl,1992)。
而歧视黑人所带来的不菲代价,也可以解释为何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其他由南非白人发起的种种赤裸裸的对黑人的歧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我对歧视、偏见的分析给许多经济学家留下这么一个印象,市场中的歧视在“长期”中将会自我消亡(Arrow(1972)似乎是第一个做出这种论断的)。
他们的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我曾指出,不愿进行歧视的雇主最终战胜所有施行歧视政策的雇主,这不仅取决于潜在雇主们歧视性偏好的分布,而且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厂商生产函数的性状(参见Becker,1971,pp.43-45)。
从经验上看,雇员和客户们的长期歧视性态度更加关键,相比于雇主,他们是市场歧视更为重要的源头。
没有理由预期,长期中这些群体的歧视行为将会随着竞争逐渐淡化,除非我们拥有足够多的高效率分立厂商和同样高效的物品分割市场,否则这种状况不大容易改变。
近年,有关歧视的传统论述以及统计性歧视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分析,可以视为这个研究方向的一个新的理论发展(参见Phelps(1972),以及Arrow(1973))。
这些分析表明,雇主、教师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群体所持有的信念,即少数派成员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本身将会自我兑现。
因为,这些信念可能导致少数派成员降低在教育、培训以及工作技能方面的投资,比如守时的习惯。
低投资确实将使他们的生产效率变低(参见Loury(1992)对此所做的出色分析)。
过去的25年里,有关黑人、妇女、特殊宗教群体、移民及其他少数派的收入、失业和供职情况的多国证据,已经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
这些证据详尽地记载了少数派的经济状况,及其在不同经济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变化情况。
基于偏见的口味或偏好的歧视的经济理论表明,厂商或工人的实际歧视水平,可以通过他们从不雇佣或不和某些自己不喜欢的特定群体的成员工作中,可以得到的利润或工资增加加以衡量。
消费者的歧视,可以表征为他们愿意为避开歧视对象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而多支付的价格。
典型地,利润、工资或价格方面的损失都无法直接测量,因而,对某个群体的歧视,一般通过比较具有相同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和其他可观测的特征变量的少数派成员和多数派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异进行衡量。
由于这种间接方法存在显而易见的不足,因而,这些研究仍旧无法消除有关少数派收入低的根本原因的一些争论。
最近有些研究讨论银行在发放贷款时的歧视问题,他们比较了具有相同收入、信用背景和其他相关特征的黑人及其他少数派群体与白人申请者,在成功获取贷款的概率上的差异。
典型的结论都是,相比类似背景特征的白人,黑人被拒绝的可能性要大的多,而亚裔美国人在这问题上并没有受到歧视。
不幸的是,这些研究并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刻画银行是否存在歧视,即它们原本必须明确,相比给白人发放贷款,贷款给黑人(或其他少数派群体)是否更加有利可图。
这将需要对当前及以往贷款的偿还情况,所收取的利息率等进行详细的考察。
倘若银行对少数派申请者确实存有歧视,那么相比发放给白人的贷款,给这些少数派的贷款应该将为他们带来更高的实际收益。
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歧视型银行愿意接受那些能够带来边际利润改善的白人申请者,相反碰到黑人的时候他们将选择拒绝。
三、犯罪与刑罚20世纪60年代,我开始思考犯罪问题。
当时恰逢我开车赶到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一个经济理论专业学生的答辩。
因为已经迟到,所以我必须马上决定是将车停到规定的停车位,还是冒险违反规定将车停在大街上领罚单。
计算了收受罚单的可能性及惩罚金额,以及将车停到停车位所需的成本,最终,我还是决定冒险将车停在街上(后来并没有被罚)。
在步行走向答辩教室的那段路程中,我意识到城市当局也应该做了类似的分析。
他们监察违章停放车辆的频率,以及对违章者的惩罚应该也是基于像我这类潜在的违章者为此所做的估计。
当然,我给这位倒霉的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求解违规者和监察的最优行为。
这个问题当时我自己也还没有答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犯罪问题的理论探讨,普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罪犯实施犯罪行为是由于精神疾病或社会压迫的结果。
罪犯变成了惶惶无助的“受害者”。
当时,有位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甚至出了一本书,题为《惩罚之罪》(The Crime of Punishment,参见Menninger,1966)。
类似对待犯罪的态度开始逐渐对社会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开始变革法律以扩大罪犯们享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