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二章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23)必修第

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23)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分类”是鲁科版化学(2023)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内容,是学习了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按照物质类别进行分类,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归纳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
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通过典型物质及其实验,归纳总结了单质、氧化物、碱、盐具有的一般性质,总结了个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于预测和判断陌生物质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必修一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的概念,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金属钠的性质。
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且不够系统。
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更需要学生掌握一类物质具有的一般性质和陌生物质性质判断的方法。
高中化学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物质的分类时学案鲁科版必修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2.通过回顾初中有关知识,掌握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及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学习重点难点】能将物质进行正确归类【方法引导】带着自学引导中的问题,通读教材P31-33页内容,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认真完成本学案。
【自学引导】【自主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标出下列物质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Cl2 O2 NaCl Mg CaCO3 H2S SO3 H2SO42.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是,单质是指由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组成的物质。
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两种形态形式存在:一种是,一种是。
例如:CO2、NaOH、AgNO3、O2、C、Mg,属于化合态的有属于单质的有【自学检测】1.某物质经分析后知道,其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A.混合物 B纯净物 C化合物 D单质2.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氯B.漂白粉C.盐酸D.碘酒3. 下列元素中,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的是()A.钠B.氧C. 氮D. 铁4. 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A.①B.①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互动探究】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连线: Na2CO3 钾盐 HCl 含氧酸K2SO4 钠盐 H2SO4 无氧酸K2CO3硫酸盐 HNO3 一元酸Na2SO4 碳酸盐 H2S 二元酸2.树状分类法,又叫一般分类法单质__________,如Na、Mg、Al __________,如Cl2、N2、O2有机物相关概念: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1)称为酸性氧化物(2)称为碱性氧化物3.其他分类依据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练一练:【当堂训练】1.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2CO3是碱 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 D.Na2CO3是碳酸盐2. 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A.氧化物B.碱C.酸D.盐3. 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的是()A.NaOHB.Na2SO4C. Na2CO3D.K2CO34. 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鲁科版)】元素与物质分类(2)-教学设计

根据元素组成可以将物质分为以下类别,同一类别的物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任务一:按照物质类别将下列物质分类。
铁、碳单质、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钠、氧气、氧化钙、氢氧化钙、盐酸、氯化钠、氯化钡、硫酸、硫酸钠、硫酸铜、氢氧化铜、氢氧化钠、硝酸银。
环节二:根据物质类别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任务二:预测各类物质分别具有哪些相似的性质。
任务三:每小组选择一类物质,选取相应试剂,设计实验,证明你的预测。
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思路方法:
明确物质类别→预测类别性质→选择类别代表物→选择可能与该类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预测反应产物及现象→设计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获得证据
思考:如何研究Na2SO3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说说你的思路。
【资料卡片】
1.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2.溶解度表
根据物质类别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
首先判断陌生物质所属物质类别;其次,根据该类别物质的一般性质及反应规律预测该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可能与该物质发生反应的类别代表物,进行实验验证;最后,获得结论。
鲁科版高一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计划

鲁科版高一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计划鲁科版高一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计划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小编准备了鲁科版高一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计划,希望你喜欢。
一、教学设想今天上课的内容为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材上主要是通过对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的分类,让学生感悟分类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备课时,我想,如果按照教材上的实例,采用讲解法,可能会比较枯燥。
因此,我很想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去体会“物质分类”的方法与作用。
二、教学片断。
课前已布置学生完成任务:找出Na、Fe、Cu、C、S、Cl等六种元素的家庭成员。
四名学生上台写出不同元素的各位成员的化学式,学生感受到,少数几种元素居然可以形成如此之多的物质,进一步体会110多种元素为什么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师:化学实验室有许多化学药品,现在,我急需碳酸钠、胆矾、铜丝三种物质,哪位同学愿意去药品室取。
(话音刚落,只见很多只手高高举起,看来,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
在教师的许可下,三位学生随邹老师(实验员)进入了药品室。
一会儿,三位学生先后手拿药品回来了。
并谭丽妮:我发现,试剂橱里的各种试剂很有规律地摆放。
如,用棕色瓶装的试剂放在一块;含钾元素的试剂放在一块;……师:物质分类的方法有多种,请各位同学开动大脑,用我们的智慧从新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约2分钟后)李贤琳:先按物质的状态分为固、液、气三类,再对每一类进行细分,如固体物质分为单质与化合物,单质又分为金属与非金属。
师:金属呢?能否继续分?(李贤琳无话,可能没有想到这么细。
)谁来补充?金恒:将金属按颜色进行分类。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金恒:还可以根据金属的密度来分。
(下课铃响了)三、课后反思1、利用实验室药品、化学实验员等资源,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致高,在活动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有了对物质分类的方法的较深刻的体验。
化学必修一鲁科版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两种形态的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建立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使学生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建立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概念;了解单质、酸、碱、盐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对熟悉物质分析,建立元与物质的关系;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对物质分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例外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严重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胜利。
二、教学重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三、教学难点物质所属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及关系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五、教学过程【联想·质疑】1、生活中的物质丰富多彩,这些物质都是如何组成的?2、为了更好的探讨物质的组成和用途,应该怎样对物质分类?3、各类物质之间具又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课【板书】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交流·研讨】你已学过许多物质,如Mg、MgO、MgCO3、C、CO、CO2、H2CO3、CH4、Na、Na2O、Na2O2、NaOH、Na2S、Na2SO4、NaCl、Cl2、HClO、Ca、Ca(ClO)2等(1)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都有哪些?【学生】Mg、O、C、H、Na、S、Cl、Ca(2)你知道这些元素还能组成那些物质?【布置任务】第一组写单质,第二组些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三组些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四组些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学生】展示所写物质【板书】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叫游离态化合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叫化合态(3)}Cl元素多见的化合价为-1、0、+1。
在以上物质中,分别找出含有这些价态的该元素的物质?C的多见化合价有哪些?对应的物质为?【学生】回答问题【讲解】Cl2、HClO、Ca(ClO)2的性质第一章已学过了,C的例外化合价能形成许多物质,在《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中将会体会到。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简单分类法;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胶体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二、教学重点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三、教学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栏目中的问题及老师课前布置的其它问题,为课堂上的交流与研讨做好准备(问题的提出与课本的设置有不同,老师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设置)。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自主探究】(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1)现有发现的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3)元素与各类物质以及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2.【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以及对初中掌握的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探究问题1】(P31)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合作探究的实施:针对课本P31的2个问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展示给学生交流讨论的问题,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1)若物质只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
高中化学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2)鲁科版必修1

第 1 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板书】二 . 物质的分类【沟通·商讨】黑色CuO 氧化物五 C白色CuSO学生列举熟习的物质,写彩 4出化学式,依据必定的分类标准缤蓝色CuSO4· 5H2O盐纷化合物进行分类并绘制简图。
的绿色Cu2(OH)2CO3 教师引例:铜世蓝色2碱界Cu(OH)紫红色Cu 单质【学生操练】教师要实时给出鼓舞性、发展性评论,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张扬。
【板书】1. 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学生议论、回答】(1)物质能否由同一种分子构成(学生回想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淆物。
(2)要依据被分别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淆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 3)纯净物能否由同种元素构成——同样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一样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依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依据反响物在化学反响中的表现,可将反响物分为氧化剂和复原剂。
元素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纯净物化合物物质电解质非电解质混淆物【板书】2.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溶液浊液胶体- 1 -活动·研究(1)研究示例:反响物实验现象结论锌溶解,有大批气泡冒出酸能和开朗金属反响放锌出氢气。
类型:单质盐酸碱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酸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响。
NaOH类型:(酚酞 )酸类型:碱黑色的氧化铜溶解,溶液变酸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响。
氧化铜蓝色。
类型:氧化物产生白色积淀酸能和某些盐反响。
AgNO3类型:盐(2)学生研究:将全班学生疏为四个小组分别研究以下四种代表物的性质,填写研究报告,而后全班报告、沟通研究结果(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试尝试究一类物质的通性,初步体验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过程和方法)。
①、金属铁(单质)的性质;② Ca(OH)2(碱)的性质;③ CuSO4(盐)的性质;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使学生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让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
物质分类原则的理解。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物质分类的图像和实例。
1.5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分类的概念,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讲解元素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元素周期表。
讲解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的应用。
总结物质分类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二章:元素的概念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和定义。
元素的特点和性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素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识别。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的理解。
2.4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元素的存在和作用。
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和实例。
2.5 教学步骤引入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进行符号的记忆和识别练习。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讲解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元素的存在和作用。
总结元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三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化合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让学生了解化合物在物质中的存在和作用。
3.2 教学内容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简单分类法;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胶体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二、教学重点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三、教学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栏目中的问题及老师课前布置的其它问题,为课堂上的交流与研讨做好准备(问题的提出与课本的设置有不同,老师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设置)。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自主探究】(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1)现有发现的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3)元素与各类物质以及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2.【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以及对初中掌握的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探究问题1】(P31)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合作探究的实施:针对课本P31的2个问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展示给学生交流讨论的问题,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1)若物质只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简单分类法;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胶体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二、教学重点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三、教学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栏目中的问题及老师课前布置的其它问题,为课堂上的交流与研讨做好准备(问题的提出与课本的设置有不同,老师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设置)。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自主探究】(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1)现有发现的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3)元素与各类物质以及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2.【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以及对初中掌握的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探究问题1】(P31)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合作探究的实施:针对课本P31的2个问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展示给学生交流讨论的问题,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1)若物质只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鲁科版

首先,通过学生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学生将能够从实验现象中观察和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关系,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其次,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运用元素的概念解释物质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论证能力。学生将能够运用元素的概念,从微观角度解释物质的组成,提高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3)要求学生在拓展学习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4)学生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验操作,如制作元素模型、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等,加深对元素和物质的理解。
(5)学生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学实验室、参加科学竞赛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学生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周围环境的化学污染情况、宣传化学知识等,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的一种表格,包括周期和族。周期是指元素周期表中横向的行,族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纵向的列。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电子排布的规律进行排列,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被归为同一族。
4.利用元素的概念解释物质的组成:通过分析物质的化学式,用元素的概念来解释物质的组成。例如,水(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CO2)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教室布置:
a.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和实验操作区域。
b.在教室中设置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小组讨论的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c.在教室中布置一些提示性问题或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化学ⅰ鲁科版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

化学ⅰ鲁科版2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明白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状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什么缘故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简单分类法;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觉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关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摸索,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
二.教学重点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第1课时: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三、教学过程课前预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栏目中的问题及老师课前布置的其它问题,为课堂上的交流与研讨做好预备(问题的提出与课本的设置有不同,老师们也能够依照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设置)。
联想*质疑:处于庞大纷杂的物质世界中,你是否想过,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请回忆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物质?你能判定它们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吗?(如单质,化合物等)各类物质之间具有如何样的关系?用具体的物质实例加以说明(角度不同说明也不同,能够是元素的存在形状,能够是物质的反应关系等等)。
交流*研讨:1.现有物质:木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大理石,碳酸,碳酸钠。
这些物质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该元素分别与哪些元素组成了这些物质?2.到目前为止,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质,如氯化钠、氧化镁、五水合硫酸铜、碳酸钙、金属钠、金属镁等、碳酸钠(苏打)、氢氧化钠、金属铜、碳酸氢钠(小苏打)。
(1)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都有哪些?(2)你明白这些元素还能组成哪些物质?举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六.课时计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板书】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3课时
引入新课——
联想·质疑(提出问题)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有关。
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
...
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点评】数轴是初一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数轴将同一类型的不同对象按数量的大小在数轴上进行有序排列,可以使学生建立有序思维。
如物质的溶解性(难溶、微溶、易溶)、同种元素的变价化合物均可用数轴进行排列。
5.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实验:先取一个具有双通性质的纸筒(事先在纸筒的下端钻一个小孔,以让光线通过),将纸筒套在盛在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上,再取一只40W的电灯泡,通电后放在纸筒的小孔处,人从纸筒的上端从上往下观察,即可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能同样的办法观察食盐溶液的现象。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
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胶体:AgI胶体粒子随AgNO3和KI 的相对量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
若KI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I—而带负电荷;若AgNO3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Ag+而带正电荷。
(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
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6.胶体的制备
凝聚法:
(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FeCl3+3H2(OH)3(胶体)+3HCl
(2)在不断振荡的情况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确良AgI胶体。
7.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知识点击:供学生阅读,并可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研究胶体提纯的方法——渗析。
家庭小实验——用一个猪膀胱盛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然后将猪膀胱浸泡在蒸馏水中,过一段时间后,用两个试管分别取烧杯中的蒸馏水少许,分别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碘水溶液,分别观察产生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8.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点评】比较法是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能帮助学生找出不同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抽象出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
学生自己建立表格进行比较则效果更好。
课外作业:
1.完成P36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2.P37第2题。
【点评】教师利用本节教材引导学生研究元素与物质的关系,探讨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以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代表物,着重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在研究纯净物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又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胶体”和分散系等概念,使学生明确分散系是上位概念,溶液、胶体、浊液是下位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大概念和小概念之间的包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