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析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

合集下载

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

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

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作者:李毛毛来源:《决策探索》2021年第22期【摘要】当代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日益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运用文献法、描述法、历史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使用的教材、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个方面对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

另外,还对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美国教学经验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基本已经形成了一套較为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在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潮的影响下,国外涌现了大批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这些研究使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为清晰明确,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在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心理素质”一词,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到21世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社会基石。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在改革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与我国中小学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能从深层次探究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本文从使用教材、主要内容以及课程模式三方面对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比较,以期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中找到可借鉴的国外教学经验。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以下简称《纲要》)。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一、绪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日趋复杂,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屡见不鲜的高校极端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渐紧迫。

大量研究报告也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林永和,2001[1];王建中,2004[2];刘春雷,2010[3]),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金春寒,2014[4]);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龙云兰,2003[5])。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于1996年所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应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现实,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明确提出来要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同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提出了“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包括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或专题讲座。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他们的当前生活具有现实性影响,而且还将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满足大学生可持续性成长成才的必要要素。

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人格倾向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吴佩杰,2009,宋凤宁,2009[6];龚光军,2009[7])。

文献综述案例

文献综述案例

文献综述举例1:题目: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从历史逻辑上看,其实我国古代更早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了:孔子的乐学说就涉及了人的兴趣与情感。

到了现代,非智力因素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开展了不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深入广泛研究了非智力因素的组成要素数学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成分已经达到了共识。

从广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从狭义上来讲,则主要是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自信心和学习方法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故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2、探讨了学习动机的意义、作用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动机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它对数学学习有如下的功能:第一是激活启发功能;第二是指向和选择功能;第三是维持增加或弱化学习的反馈强化功能。

许多学生也提出了激发培养动机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反馈等等。

西方心理学家有关动机对学业影响的研究经历了由情绪反应型到动机向价值取向型动机的转变。

5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注意动机的认知成分。

90年代以来,动机的实证研究逐步加深。

在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习得无力感方面,在成就需要、失败焦虑、控制和归因倾向的个体差异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而且越来越重视动机与环境间的关系。

3、广泛研究了数学学习兴趣许多学者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范先友在《数学学习情感和情感教育初探》一文中认为美育因素在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数学的简洁美、奇异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与成绩的关联西方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情感与学生的成绩关系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学生发展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口语教学为例人的发展始终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关注的问题。

作为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用令人十分关注。

起源于美国的高校学生发展理论探讨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发展内容、机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在回顾美国高校的学生发展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关于学生发展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有影响的研究综述,并对该理论的地位、作用加以评述。

一、学生发展理论简介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上的重要地位与突出成就,以及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这里我们主要综述美国学生发展理念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成果。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有 300 多年的历史,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习俗、传统与信仰在美国研究学生发展理论的学派可分为三派,即认知学派、社会心理学派和个人—环境作用学派。

认识学派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过程;社会心理学派着重分析学生的发展内容;个人—环境作用学派主张通过优化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下分普遍和专题结论介绍部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追求普遍结论的学生发展理论:(一)七向量发展理论奇克林提出了学生七方面的发展内容:(l)培养能力;(2)控制情感;(3)自治;(4)确立同一性;(5)建立人关系;(6)目标辨析能力;(7)实现整合。

1(二)参与理论阿斯廷认为学生只有参与学校环境才能学得更好:(1)参与包括体力和心理两方面时各种“目标”的投入:(2)参与具有连续统一性;(3)参与具有质和量两方面的特点;(4)学生与教育计划有关的学习数量和个人发展程度,也于学生直接参与该项目的程度有关;(5)任何教育政策或实践的有效性,和该政策或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的能力直接相关。

2(三)重要性理论施洛斯伯格等人认为学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自我感觉到的重要性程度。

在大学环境中,学生要想成功,必须感到自己具有重要性。

着重专题研究的学生发展理论:(一)道德发展理论佩理和柯尔柏格认为学生道德的发展与其思维模式的变化有关。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俄裔美国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所以要准确的了解这个系统,必须要对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明确的掌握。

文章就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做全面性的分析,旨在更加准确的认知此理论。

标签: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其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儿童教育中需要基于其发展的特点和情景性做教育的针对性强调。

布朗芬布伦纳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其认为发展心理学的生态化主要指的是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讨论个体发展的育种研究取向。

在生态系统理论出现之前,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重要是在特定环境方面集中,但是在生态理论提出后,这种研究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基于此,研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学理论便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理论分析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理论做具体的分析发现其一共涉及四个环境层次。

首先是环境最里层的微系统。

该系统具体指的是个体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环境,而且这个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当中。

对于大多数的婴儿来讲,微环境仅仅限定在家庭,但是在婴儿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其能够接触的环境也会越来越丰富,比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其次是中间系统。

所谓的中间系统具体指的是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者是相互的关系。

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分析来看,其认为微系统当中构建的具有积极性的联系能够有效的实现发展的优化,相反,如果联系是消极的,那么影响结果也会成为负面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关系会影响到其在校园中和其他小伙伴的关系。

再次是外层系统。

所谓的外层系统具体指的是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是却能够对其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这些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比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儿童不会直接的参与到其中,但是父母在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会被带入家庭,而带入后的情绪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说父母的工作环境对儿童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国外教学论基本文献

国外教学论基本文献

国外教学论基本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们要提及的是“教育心理学概论”(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这本书,它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梅尔著作。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强调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对教学的影响,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我们不得不提及“教育学”(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这本书,它由英国社会学家琼·普特南编写。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制度的运作机制。

作者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社会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来提升社会公平和教育质量。

还有“国际教育研究概论”(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这本书,它由美国教育学者保罗·詹森编写。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国家教育制度的比较和国际教育政策的影响。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国际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篇示例:国外教育论文是指一系列关于教学和教育方法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在国外教育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国外,教育论文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涵盖了从教学方法到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谈到国外教学论文,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教育研究。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研究的热门地区,其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教育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美国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培训和教育政策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理论和波恩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两种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的教育研究也备受关注。

英国的教育研究主要围绕教学方法、学生学术成就和教育公平等议题展开。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健康心理学外文文献翻译

健康心理学外文文献翻译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School Counselors andNon-School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WorkingTogether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Students浅议基于合作关系的学校辅导员和非学校的心理健康专家对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的改善作用Chris Brown, Ph.D.David T. DahlbeckLynette Sparkman Barnes摘要:本研究调查了53名受聘于各初中、高中的辅导员和管理员关于他们对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专家协同工作来回应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的看法。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试图了解学校辅导员和学校校长或副校长是如何看待学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以及对学校辅导员培训的范围。

正文:为了努力提供一系列广泛的服务来帮助学生处理他们带进课堂的社交及情绪问题,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机构已经开始实施合作伙伴关系(Walsh & Galassi, 2002)。

沃尔什和加拉西断言,如果我们想要成功的使结构复杂的校内和校外儿童生活产生交叉,我们就必须以整个儿童的发展为重点。

这样做将需要“跨越专业和机构界限的合作”。

体现着学校与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建立伙伴关系的扩展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在美国有不断发展的倾向。

在这些计划中,学校聘请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在强调有效地预防、评估和干预方面提供了无数的服务(Weist, Lowie, Flaherty, & Pruitt, 2001)。

这项合作活动是为了减轻教育系统的负担和责任,同时提高了服务的零散和不完整传递给适龄儿童和青年。

研究表明,在申请心理健康服务的年轻人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关心(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1999)。

考虑到提高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系统协作的重要性和认可度,这些合作伙伴关系的知觉功效就是这项调查议程的驱动力。

自学——从0开始学CiteSpace

自学——从0开始学CiteSpace

自学——从0开始学CiteSpace研一时,有门课的课程作业之一是介绍一种方法论,这里把当时的课程作业分享出来,教你如何从0开始一步一步操作CiteSpace。

CiteSpace作为文献计量法的文献处理工具,入门还是比较简单的。

使用工具最难的一步就在于快速入门,尽管这篇文章和这些图的质量远远没有达到发表论文的水平,不过还是有价值的。

希望对想要了解CiteSpace、有使用需求的人有帮助。

明天会再更新一篇利用CiteSpace分析的较为完整的课程论文。

目录一、CiteSpace——基于文献计量法设计的数据可视化软件(一)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二)CiteSpace是什么(三)如何下载CiteSpace二、以CNKI 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一)数据处理1. 获取数据2. 转换数据(二)建立项目/设置参数(三)可视化结果1. 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方法论基础、含义及分析2. 聚类的功能三、教师驻校培养模式研究的计量学分析结果(一)教师驻校培养模式研究文献年度分布(二)作者分布四、教师驻校培养模式研究热点分析(一)研究热点主题分析(二)研究领域分析五、教师驻校培养模式研究的演进路径教师驻校培养模式研究发展及热点演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基于CitesSpace的可视化分析本文旨在通过借助工具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来归纳和展望国内外对于教师驻校培养模式研究的发展历程、宏观趋势以及研究热点变化,达到论述文献计量法这一方法的目的。

一、CiteSpace——基于文献计量法设计的数据可视化软件(一)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研究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CiteSpace作为文献计量法中的一项文献处理工具,能帮助我们快速分析文献。

(二)CiteSpace是什么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是由美国雷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的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该软件将文献计量法、信息可视化法以及数据挖掘法结合起来,通过绘制知识图谱以探寻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职业素质探析——以CSP专业标准为中心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职业素质探析——以CSP专业标准为中心

第2 期

坤等 :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 员职业素质探析
8 9
化转折期 , 4 年学校心理学被正式接受为美 国心理学会 ( m r a s hl i l s c tn 的第 1 1 6 9 A ecnPy o g a A s i i ) i c o c o ao 6
分会 , 成为一个专业领域 。16 , 94年 联邦政府通过 的乔治一巴登法案促使政府制定了一个 心理咨询人 员 的培养计划。15 98年 , 国防教育法出台。其中 , 学校心理咨询被看作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能力 , 培养
活 和保证 心 理健 康 。
二战之后 , 政府开始积极地参与对校心理咨询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 以提高并保证学生心理咨询的质 量。14 94年 , 退役军人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全 国范 围内的辅导服务 网络 , 对退伍军人进行 了大规模 的心 理测量和职业指导 , 这种大规模 的测量和指导成为大学咨询中心 的先导。14 95年至 15 95年成 为专业
收稿 日期 : 0 1一O —2 21 1 0
基金项 目: 合肥 工业大学校科研基金项 目《 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发展研究》 20 H X 07 ) 美 (09 G T07 . 作者 简介 : 夏 坤(9 1 , , 18 一)男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学院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 大学生思 想政治 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多方面兴趣的一个重要措施H 。 J 2 世纪 6 年代到 7 0 0 0年代 , 大学咨询中心处于稳定扩张期。咨询中心开始关注学生的人学适应和 心理健康 , 咨询中心的功能从单一的职业指导逐步发展到更为宽广的个人咨询领域。中心 内的职员包 括心理学专家 、 精神病专家 、 社会工作者 以及学习技巧专家。其中既有专业人员 , 也有相关科系 , 甚至外 校的兼职专业人员。心理咨询中心除了提供大量个别咨询服务以外 , 如学生中所 出现 的范围广泛 的心

学生发展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口语教学为例人的发展始终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关注的问题。

作为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用令人十分关注。

起源于美国的高校学生发展理论探讨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发展内容、机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在回顾美国高校的学生发展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关于学生发展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有影响的研究综述,并对该理论的地位、作用加以评述。

一、学生发展理论简介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上的重要地位与突出成就,以及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这里我们主要综述美国学生发展理念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成果。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有 300 多年的历史,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习俗、传统与信仰在美国研究学生发展理论的学派可分为三派,即认知学派、社会心理学派和个人—环境作用学派。

认识学派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过程;社会心理学派着重分析学生的发展内容;个人—环境作用学派主张通过优化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下分普遍和专题结论介绍部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追求普遍结论的学生发展理论:(一)七向量发展理论奇克林提出了学生七方面的发展内容:(l)培养能力;(2)控制情感;(3)自治;(4)确立同一性;(5)建立人关系;(6)目标辨析能力;(7)实现整合。

1(二)参与理论阿斯廷认为学生只有参与学校环境才能学得更好:(1)参与包括体力和心理两方面时各种“目标”的投入:(2)参与具有连续统一性;(3)参与具有质和量两方面的特点;(4)学生与教育计划有关的学习数量和个人发展程度,也于学生直接参与该项目的程度有关;(5)任何教育政策或实践的有效性,和该政策或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的能力直接相关。

2(三)重要性理论施洛斯伯格等人认为学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自我感觉到的重要性程度。

在大学环境中,学生要想成功,必须感到自己具有重要性。

着重专题研究的学生发展理论:(一)道德发展理论佩理和柯尔柏格认为学生道德的发展与其思维模式的变化有关。

近10年SCI人格心理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_万晓霞

近10年SCI人格心理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_万晓霞
2 结果与分析
2.1 SCI 文献量、国家与地区、语种、文献类型统 计与分析
10 年来文献量除 2002 年上升幅度较大,其 他年份呈逐步上升趋势,见表 1。
普赖斯曲线方程 F(t)=a·ebt 虽然可以揭示科 技文献随时间增长的规律,但普赖斯方程中有一 个条件,也就是说要求学科文献的增长是严格按 照普赖斯曲线增长,即要求学科文献的增长率在 各个时期都不变(罗式胜, 1994)。而人格心理 学文献第二年文献量就小于初始文献量。如果按 照普赖斯方程计算出 b 值,然后把 b 值带回普赖 斯公式,每年文献预测量与每年实际文献量有很
2000 61 3.50
2001 89 5.11
表 1 SCI 十年载文量统计
2002
2003 2004 2005
207 11.89
169
185
188
9.70 10.63 10.80
2006 223 12.82
2007 268 15.39
2008 282 16.20
总计 1741 100.00
据 SCI 检索分析:1741 篇文献作者的国家和 地区共有 61 个,美国论文量 753 篇占据首位(占 总数的 43.25%),显著高于其他国家,见表 2。 数据显示:美国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处于明显的领 先优势。其次是英国、德国、加拿大、荷兰等国。 中国只有 20 篇,占 1.148%( ,其中香港作者 5 篇), 反映我国人格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落后的位置, 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表 2 SCI 论文前 16 名国家/地区分布
国家/地区 美国 英国 德国
加拿大 荷兰
澳大利亚 俄国
意大利 西班牙 比利时
日本 瑞典 法国 以色列 苏格兰 中国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问题情境理论 (2)2.2问题情境创设的心理学基础 (3)2.3问题情境创设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基础 (3)2.4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4)参考文献 (5)1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情景教学研究起步得比较早,早在80年代国外都提出了问题情景教学,并把它立于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从心理学上来探究教育的话,专家也是十分关注在情景创设下的学生学习,通过情景创设来了解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这里把情景创设当成一个工具,以情景创设为主体,学生学习背景为保障。

在这方面,以美国的实验团队“范德比尔特认知和技术小组”最为著名。

经研究他们认为,把数学课程设置的中心,将数学教学放在故事当中创建一个情景,让所有的学生都围绕这个故事来掌握数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就常常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其核心在一个主动上面,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真知,相比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更加的主动,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素霍母林四基的教学实践中就时常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大森林里,在森林里通过实际的体验来让学生们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保加利亚落扎罗付通过暗示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也是创设问题进行教学的分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不再那么痛苦,寓教于乐。

1.2 国内研究现状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好几年了,这一年数学的教育也在突飞猛进,数学教学的质量一步步地步步地提升,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问题,情景创作教学是一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得到了教育界实战教师的统一关注。

相生炬(2021)情景式教学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并且要归集数学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创设情景,他认为情景创设在数学中的应用主要有4个特征:一是数学教学必须以数学为中心,二是情景要真实,作为数学教学的衔接,三是要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目的,从认知的差异入手,四是要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中国咨询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现状: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介绍释梦和自由联想技术的精神分析文献开始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1917年,经曾在德国冯特实验室学习的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在上海成立。

这两个重要事件推动了中国引进国外心理治疗的步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使用行为疗法的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文章开始见于报刊。

1933年,美国学者R.Lyman博士在北京协和医院主持神经精神科工作,开设了包含精神分析培训内容的课程。

戴秉衡当时曾教授这门课程。

三十年代,心理学家丁赞分别在重庆中央实验研究所和北京仁利地毯工厂建立了心理学诊所。

同一时期,上海大厦大学心理协会建立了儿童心理诊察所,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诊治。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发展全部停滞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仍不均衡,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79年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5个阶段——启动阶段、空白阶段、准备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以及发展和职业化阶段。

这些阶段的划分是根据专业人士和参与者的工作及他们的发表物,以及该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来划分的。

启动阶段为1949年到1965年。

在这期间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做了零星的心理治疗工作。

上海心理学家黄嘉音,发表了一些书籍并报告了如何运用行为疗法原理治疗儿童问题(黄嘉音,1951,1952)。

另外,在这个阶段,还有其他中国心理学家试图使用心理治疗原理治疗其病人。

该阶段最有影响力的工作是运用快速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神经衰弱病人。

该模型是一个短期治疗取向的模型,是由一些中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展出来的。

开始,它只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但后来也被运用于治疗其它焦虑障碍。

这一疗法结合了药物治疗、躯体锻炼、主题演讲以及小组讨论等活动在内。

该模型采用用巴浦洛夫的理论解释神经衰弱症的病因。

通过解释、鼓励、布置家庭作业以及支持性治疗方法对病人起进行治疗。

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1 中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当今美、英 、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则主要包括咨询、评价、干预、预防、教学指导、研究与策划和健康服务等(肖旻婵.2005)。

其内容涉及:①在课业、社会生活等方面个人问题的咨询。

②就业指导及跟踪性服务。

③信息服务。

④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和测量结果、学业成绩、嗜好、健康状况、家庭历史背景、经济状况、打工经历等内容。

⑤磋商性服务,主要是辅导人员与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与合作。

⑥辅助学生治疗心理疾病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可以看出国内外主要内容方面存在的差异:欧美强调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的保健”功能,尤其强调以公共卫生为基础的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因此,在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设置上不仅要学习生理、卫生等医学健康知识,还要通过综合健康教育来改变学生的健康生活态度,以此在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我国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注意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安排内容,内容较美国丰富生动,实用价值高。

但卫生保健知识的内容比重太大,涉及心理、情感、家庭、社会的内容略有欠缺。

2 中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心理诊断、干预和咨询会诊。

美国对学生指导的目的更多是为学生个人生活和成长需要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职能和内容广泛。

课堂教学方法十分丰富,其中包括: 问题解决法( 如头脑风暴、价值澄清) 、建设性活动法( 如制作卫生与安全用品模型) 、创造性活动法( 如有关卫生题材的文学或艺术创作) 、示范法( 演示或模拟各种卫 生与安全行为) 、讨论法、戏剧法、教育游戏法、参观访问法、科学实验法、报告法、展览法、特邀讲 座法、个人经验讲述法、调查法、电教法。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性格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生理因素:气质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个 人的成熟早晚以及个人的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等 家庭因素: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儿童 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教 育态度与方式 学校因素:班集体、其次是教师的性格、态度 与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关系也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 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地位. 自我教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 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一切外来 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






国内家庭教育方式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大多从80 年代开 始涉足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 散, 取向较为单一。进入90 年代,我国学者逐渐将发展心 理学领域的一些新流派、新理论、新研究模式运用到家 庭教养的研究中, 使我们的研究很快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 响因素层面, 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概括说来, 有这么几 个方面: 第一, 教养方式所涉及对象的年龄段更加宽泛, 从以婴幼 儿为主, 逐渐扩大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 第二, 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关系的探讨从宏观、笼统走 向微观、具体。 第三, 进一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本身, 探究教养方式内在 的结构。 第四, 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探讨更广泛, 尝试从多 方面寻找影响因素。 此外, 研究者也关注家庭环境、关注父母所处的文化背景, 试图从家庭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因素理解父母的教养行为
基于现状的分析


目前关于从家庭教育方式层面对小学生性格形成影响 的研究相当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且较为笼统 对于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家庭因素和学校 因素占有的比重最大,因为小学生主要活动在家庭和 学校,对父母和老师有接触时间长、依赖程度高的特 点,但是本研究采取对同一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学生 所在的学校大环境是一致的,因而在调查过程中可以 排除学校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是父母 施加给子女影响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可以和父母文化 程度、教育观念等其他家庭影响因素很好的区分开来

发展心理学(第4版)参考文献

发展心理学(第4版)参考文献


!"#
?#5+83I0 D/% !,67:9:(%!%'(5=":=759?*-%H% 0WWW1-6;;#+#=8#?6=?#$;N#;;586=<"#35A6:+"#9@##=&*+:)#5=
5=4E5)5=#?#!7#+685=?&;;#89:=8:7)#9#=8##A5$*596:=?%*(+%"&)(,6%(??A6+)#+%&)7?@9.()(B@3R .0DW 0\\% !,6P575I%' !=9:=*8862%X% 0WWW15(#.$%AF&+B.#$%F@"&2'9?(/$%#.$)',$9(+%?$%F5)#+)+#?N #=9#45993#7##96=<:;93#J#+#=9:$:<685$!??:86596:=:;!7#+685(5=]+5=86?8:% !$57R%U5++#+5H%->!<:?96=:Z%Z683:$5?-%U%' (83=#64#+75=J% ./0.1U#+#5A#N 7#=9#`)#+6#=8#?:;7:93#+?5=4;593#+?:A#+967#5;9#+93#4#593:;5836$44*#9:85=8#+%0$&#.=#+F'$? CV 00 ..% !$4@6=X%H%' B#A#=?:=H%R% .//01=#%$??9(1'"B&"F.$&)#.&#2'F)',$HF$/$)(12$"#&) 1$%?1$9#'/$%G=H%&%B58375=&4%:&"F8((K(,2'F)',$F$/$)(12$"# ))%0QQ .0[1^6$#P% !$#`5=4#+J%H%' I6=#?H% 0WW[1J#=4#+$5"#$?5=4)$5P?9P$#?23#6++#$596A#8:=9+6"*96:=9: 836$4+#=>??#$#896:=:;)$5P759#?%6.')F0$/$)(12$"#D4 CQVW Q\W% !$#`5=4#+J%H%' ^6$8:`2% ./0.1(#`46;;#+#=8#?6=#5+$P6=;5=8P%6.')F0$/$)(12$"#7$%?1$9A #'/$?D [[// [/V% !$;6#+62%R*"$#-%Z%' I6<<6=?&%2% 0WWV1J#=4#+?9#+#:9P)#?4*+6=<54:$#?8#=8#-#A#$:)N 7#=95$835=<#?5=493#9+5=?696:=9:M*=6:+36<3?83::$%0$/$)(12$"#&)7?@9.()(B@3C V00.W 00C\% !$$#PE%B% .//[1J.$1(#$"#'&)2$&"'"B(,#.$B%&"F1&%$"#AB%&"F9.')F%$)&#'("?.'1&?1$%9$'/$F8@ @(+"B&F+)#?H"$S1)(%&#(%@?#+F@ -:89:+5$46??#+9596:=1!$$65=9G=9#+=596:=5$b=6A#+?69P% !$7#645-%H%' I:+=H%X% .//[1!?F&')@)',$2(%$?#%$??,+)F+%'"B 2'FF)$&F+)#.((F G= S%J%U+67X%-%RP;;' R%X%L#??$#+&4?%:(L.$&)#.@&%$L$ H"&#'("&)?#+F@(,L$))A8$'"B &#2'F)',$ ))%[.D [D0123#b=6A#+?69P:;X3685<:F+#??% !$?5,#+]%-% 0WW.1F*"#+95$9676=<:A#+@#6<395=4)?P83:$:<685$54M*?97#=9%*(+%"&)(, P&%)@ HF()$?9$"9$;C [CWV [0W% !$?5,#+]%-% 0WWD12676=<:;)*"#+9P5=4+#5896:=?9:)*"#+95$835=<#?%G=H%R*99#+&4%7?@9.(A ?(9'&)F'?#+%8&"9$?'"@(+"B1$(1)$6.&))$"B$?,(%1%$/$"#'(" ))%C\ Q.1X57"+64<#b=6A#+?69PF+#??% !759:F%R% 0WW/1-67#=?6:=?:;93#;576$P#=A6+:=7#=95?)#+8#6A#4"P836$4+#=! 7*$96467#=?6:=5$ ?85$6=<5=5$P?6?%*(+%"&)(,5&%%'&B$> T&2')@4C CV0C V./% !759:R%' U::93!% 0WWD1X35=<#6=<#=4#++:$#59969*4#5=4)#+8#6A#475+695$O*5$69P%H2$%'9&" =(9'()(B'9&)E$/'$LDR 0DQ VV !7#+685= F?P83:$:<685$ !??:86596:=% 0WW.1 P#.'9&) 1%'"9'1)$? (, 1?@9.()(B'?#? &"F 9(F$ (, 9("F+9#%399)@@@%5)5%:+<#9368?8:4#8:4#N0WW.%5?)` !=4#+?:=X%!%U#+,:@69TB%-:==#+?9#6=&%I*#?75==B%R%E:3=?:=E%-%B6=T-%K ' ^5+9#$$5&% .//C123#6=;$*#=8#:;7#465A6:$#=8#:=P:*93%7?@9.()(B'9&)=9'$"9$'"#.$7+8)'9!"A #$%$?#M CQ0 00/% !=4#+?:=Z%-%' X+56,]%G% ./0\1D/P#5+?:;8:<=696A#5<6=<93#:+P%*(+%"&)?(,<$%("#()(B@ =$%'$?-GC 00 V% !=9:=*8862%X% .//01=(9'&)%$)&#'("?H"$S&2'"&#'("(,?(9'&)"$#L(%K??(9'&)?+11(%#&"F?$"?$ (,9("#%()%G=E%&%U6++#= ' L%^%(8356# &4?%:&"F8((K(,#.$1?@9.()(B@(,&B'"B ))%[.\ [DC1!854#768F+#??% !=9:=*8862%X%' !,6P575I% 0WWD16("/(@?(,?(9'&)%$)&#'("?T&2')@&"F,%'$"F?.'1?L'#.'" &)',$?1&"9("#$S#%G= R%U$6#?T=#+ ' _%I%U#4;:+4 &4?%:&"F8((K(,&B'"B&"F#.$,&2')@ ))%CDD C\01J+##=@::4F+#??%

发展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发展心理学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A中老年心理学B婴幼儿心理学C青少年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2.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心理测验学3.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A儿童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C比较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个体心理发展规律C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D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活动规律5.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是()A个体心理发展B婴幼儿心理发展C青少年心理发展D中老年心理发展6.发展心理学是研究()A动物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B民族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C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最一般规律的科学D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7.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被除数称为()A儿童心理学B比较心理学C青少年心理学D中老年心理学8.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代表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年的作者是()A卢梭B福禄贝尔C达尔文D普莱尔9儿童心理学的创使人是()A霍尔B格塞尔C普莱尔D达尔文10.世界上第一本较系统的,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A《儿童心理学》B《青少年心理学》C《一个婴儿的传略》D《儿童心理之研究》11.正式提出“发展心理学”的名称,始于乎()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20世纪30~40年代C20世纪初D20世纪20~30年代12.用“发展心理学”作一书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始于()A1895年鲍德温的《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发表B20世纪30~40年代古德奈弗的《发展心理学》的出版C20世纪初霍尔的《青少年心理学》问世D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发行13.对成人心理的发展从多方面开展研究,始于()A19世纪90年代之后B20世纪初期之后C20世纪中期之后D20世纪末期之后14.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经开始有丰富的发展心理学思想是在()A2500多年前B1500多年前C3500多年前D4500多年前15.在西方,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艾里克森16.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乎()A18世纪30~40年代B17世纪30~40年代C19世纪30~40年代D20世纪30~40年代17.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A葛承训的《一个女孩子的心理》B费景瑚的《均一六个月心理的发展》C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D黄翼的《儿童心理学》18.我国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是在20世纪()A30年代B50年代C20年代D60年代19.我国儿童心理学家身负发展中国儿童心理学的重任,努力开括新的研究工作开始于()A1968年B1988年C1978年D1998年20.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性进展,也出现在了某些新的发展趋势是在20世纪()A70年代B50年代C80年代D60年代21.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时都要有利于被试者的身心健康,有长此下去被试者的心理发展,而不是相反。

研究动态

研究动态

职业生涯及教师职业生涯的研究动态: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基本上植根于美国学者富勒( F u l e r1 9 6 9年提出的“教师的关注”阶段论.它揭开了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以教师的共同心理特征、态度和实际需求划分发展阶段。

富勒认为:“个人成为教师的这一历程是经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

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而逐渐递进的。

”富勒和布朗(1975)等人先后对教师职业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关注自我生存,关注学科内容和情境,关注学生及其差异三个阶段。

他的理论注重教师的职前培育时期以及教师们的关注内容。

在师资培养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忽略了教师个体聘任、在职进修。

把教师个体的成熟阶段作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终结,割裂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伯顿(1979 )等人也提出教师发展的三阶段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

而卡茨 (1972 )在访谈与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教师成长的四阶段理论即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

1 9 8 4年.结合对成人发展与人类生命发展阶段等研究的文献分析,费斯勒( F e s s 1 e r ) 提出了整体、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 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 ,他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中加以考察。

教师所经历的职业周期是与这两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将教师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

他认识到教师会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遭遇挫折甚至陷于停滞,同时,他没有把年龄作为严格的划分阶段的依据.突出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循环性。

把教师作为发展的个体放到各种对其产生影响的背景情境中。

指出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此消彼长与循环互动的过程。

但是,费斯勒关注影响职业生涯的偶然和突发因素,相对忽视了较稳定、具有持久作用的事件和因素,这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分析模板(心理学)
基本信息
(Article information)
主题(cite information)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摘要(Abstact)
摘要(Abstact)
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有100余年,经过无数
专家和学者们的努力研究、不断实践,经历两次世
界大战的美国人民对心理专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
长,通过美国国内社会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发展,学
校心理学在美国已发展成为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一
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

关键词(Key words)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发
展过程
2. 主要内容美国学校心理学的“混合期”(1890~1969 年)
学校心理学的诞生:1896年Witmer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儿童指导诊所。

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诞生,其修订版斯坦福比奈量表于1916年颁布。

1915年,Arnold Gesell成为第一个获得“学校心理学家”称号的人。

1925 年,美国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培训项目在纽约大学成立,包括本科和硕士项目。

1928年,纽约大学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培训项目。

1930 年,出现了第一个学校心理学的博士项目,并且美国政府首期在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批准了学校心理学家证书。

1945年,美国心理学会的第十六分会——学校心理学分会(APA-Division 16)正式成立。

1954年,塞耶会议在纽约举行。

会议的目标定为“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职能、资格与培训作出明确陈述”
1963 年,全美学校心理学的第一本期刊《学校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创刊。

此后一系列的专业期刊随之出现,包括:《学校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64),《学校心理学文摘》(1972),现名为《学校心理学评论》(School Psychology Review),《国际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1979),《专业学校心理学》(1986),现名为《学校心理学季刊》。

其他相关的专业杂志有:《特殊儿童》,《学习困难杂志》,《心理教育评价杂志》,《专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等。

1969 年,圣路易会议举行,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或NASP) 正式成立。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统一期”(1970 年至今)
1971年,第一个学校心理学领域APA授权的博士学位点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设立。

1975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障碍儿童普及教育法。

1977年,APA委员会决议认为专业学校心理学家必须要求博士学位,两个组织之间矛盾加大。

1978,APA和NASP的联合组织IOC成立
1980年的春山会议上讨论学校心理学家的从业领域及其作用。

1981年的奥林匹亚会议上共同讨论学校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1988,NASP通过了第一个资格认证项目,成立了美国学校心理学认证委员会。

组织了第一个全国性认证资格考试。

1989,第一个NASP资格认证证书颁发。

1997 年美国学校咨询师协会(A SCA)颁布了《全美学校咨询标准》,提出学校咨询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目标和争取更大发展。

1998 年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学会(N A SP)提出了学校综合改革模式。

2002,学校心理学未来的邀请会议召开。

APA退出IOC
3.结果1.从业人数
1913年,美国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共有115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口出生率剧增,学校人学率也随之上升,学校心理学受到进一步重视。

20世纪50年代,美国特殊教育法的颁布.对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50年,学校心理学家的人数扩大到1,000人。

到了1970年,上升到5,000人。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学校心理学得到迅速发展,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学家的需求空前高涨,学校心理学家的人数突破了20,000人。

1985年,APA学校心理学分会有会员2261人,同期的.NASP有会员9500人。

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提出每千名中小学生至少应配备一名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标准。

直到1999年,全美已有 218所研究生院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

其中五分之一的学校心理学专业能授予博士学位,其余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学校心理学专家资格证书。

截至2000年,全美学校心理学家的人数在22,。

00到25,000人之间。

其中,直接从事学校心理学工作的学校心理学家约占95%,其余为教育管理人员、教育顾问和从事学校心理学家培训工作的专家。

由于学校心理学家一词并非一个统一的概念.因此,学校心理学家的确切人数很难统计。

目前,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队伍仍在不断扩大,但是,发展的速度已经比较缓慢,预计在20年内不会超过35000人。

2002年,美国学生与学校心理学家之比大约为1800 :1 。

截止到2005年,估计全美已有32300名学校心理学家
2.学校心理学家以女性为多
历史上,美国的学校曾以男性教师为主。

而大部分学校心理学家来自于教师队伍。

即便是目前,仍有许多学校心理学家具有教师证书和教学经验。

女性学校心理学家的比例也经历了由占少数到占多数的过程。

进人20世纪以来,女性教师的数量逐渐超过了男性教师。

美国学校心理学会调查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女性会员占全部会员人数的比例为65%。

这个比例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

一般而言,女性学校心理学家在实践工作者中占65%.占培训者的30%,在管理者中比例甚少。

学校心理学家以女性为主的倾向将对学校心理学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预计在20年内女性学校心理学家的比例会占到75%,并将在所有的层次中发
挥更大的作用。

3.服务比率逐渐增加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与学生的比率总的发展趋势是逐年增加的。

1934年,这一比率为l:60,000,1950年为l:36,000,1986年已经增加到1:2,100。

目前大约为1:2,000。

1992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的推荐比率是l:l,000.显然这一目标在近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4.主要参考文献(Correlational research)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概况研究_基于我国学者研究的文献综述_王娟2012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及启示殷建华2000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_陈虹2008
美国的学校心理学_陈永胜1989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刘惠军1994
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边保旗2001
《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