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21.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2‎2.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2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于‎存在动物界‎。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特别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2‎4.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1.‎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这种‎观点主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的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22‎.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23‎.人的身心‎发展:指的‎就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且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24.‎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指教育受一‎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就是由专职人员与专门机构承担得有目得、有系统、有组织得,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得各种教育活动,就是教育制度得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

教育目得:教育目得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就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得人得质量规格。

广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存在在于人得头脑之中得对受教育者得期望与要求。

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国家提出得教育总目得与各级各类学校得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得人得要求。

教育: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得活动。

广义上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品德得活动,都就是教育。

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与阶级得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得规律,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

现代教育就是教师为主导得,师生之间互动得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就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得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得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得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就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得培养人才得活动,教育学得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就是在一定得教育目得得规范下得,教师得教与学生得学共同组成得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得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得学习、掌握系统得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得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得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得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得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得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得规则。

它包括互相联系得两个方面:一就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就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得规则,如各种相关得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1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3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4: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5方式。

6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7: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促进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2011)★8②狭义: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和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013)9: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生存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10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012)11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011)★12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和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更新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更新

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教育学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杜威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等新的教育思想。

自此,便形成了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对立。

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界7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帝斯、阿普尔等。

基本观点:1、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能实现社会公平,而是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2、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3、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教师和学生意识“解放”;4、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

这一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资本主义教育的认识,但只关注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忽视了教育的其他功能。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提倡把实验心里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将教育实验划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儿童心里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其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把定量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方法,走上了唯一科学主义的道路。

教育: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上讲,教育指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教学文案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教学文案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索引教育学原理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讲义》,1908)和拉伊(《实验教育学》,1907)。

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真正“科学化”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等人。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实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的组织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心要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达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重要汇总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重要汇总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重要汇总
教育学原理涉及的概念众多,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1.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 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3.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4.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5. 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9. 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尔迪尔等。

主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
是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决定学校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教育学家。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修改版]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修改版]

第一篇: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则。

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教育学原理之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之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之名词解释1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

3.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4.个体社会化: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5.个体个性化: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

6.个体谋生功能: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7.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8.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9.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管理规则。

10.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11.义务教育: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2.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3.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14.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基本观点是: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试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的迷途,受到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基本观点是: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者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的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不足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立的根源;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教育理论研究主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

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

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1现代教育2教育现代化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一般发展5学校教育6家庭教育7社区教育8教育合力9教育目的10教育制度11教师12受教育权13师生关系14学校文化15学校16 课程17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8课程标准(教学大纲)19教科书20分科课程21活动课程22综合课程23教学24教学模式25教育哲学26教学期望27教学评价28建构主义教学观德育目的31德育过程32德育理论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①教育内容的继承;②教育方式的继承;③赞可夫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

(08真题)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及其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影响。

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利互惠,旨在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的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教)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

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11真题)是指公民为接受教育而要求国家作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即公民从国家那里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1.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2.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即为了培养学生的品格、知识、技能和能力,使其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多种方法。

4. 教育评价: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行为,旨在确定教育质量和改进教育。

5. 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学科,包括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的研究。

6. 教学设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按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7. 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旨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8. 课堂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9. 学习理论:关于人类学习过程和机制的一系列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

10. 学习风格: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处理信息的偏好方式和策略,包括视觉、听觉、动作等多个维度。

11.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形式。

12. 个别差异:学生在智力、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措施。

教育学原理必背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必背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必背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功能、历史发展、结构、原则、方法、要素等方面。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 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最一般、最普遍的特征,是教育的根本属性。

2.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文化传承、社会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

3.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4. 教育的构成:教育的构成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要素。

5. 教育的原则:教育的原则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律和准则,包括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

6.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施加于受教育者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评价法等。

7. 教育的要素:教育的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和教育设施。

8.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启蒙时期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和当代教育等时期。

9. 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指教育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

10.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一
种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结构技能的人。

社会个性化: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人性心理结构。

教育要素教育者: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合乎目的地发展和变化。

具备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使命。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特征:1.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学习者的基础背景不一样 3.不同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4. 不同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一样。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教育内容,也包括教育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教育内容,教育资料,教科书。

从形式上看,主要有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与生活和生产高度一体化,没有从日常生活或者生产中分离出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的教育:指有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非学校化社会:倡导者伊里奇认为,现代学校体系特征是组织化,制度化,仪式化,在总体上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教育和学习,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该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想适应的学校化社会。

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目的,学校类型,学校与市场的联系,传统的班级授课得到发展,学校的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关系)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艺术和教育价值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陶冶人的审美,增强人的劳动能力,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不论这种活动是有组织还是无组织的,有计划还是无计划的,系统的还是零散的,有教育者教导还是自我教育的,都叫作教育。

狭义:指教育者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依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体力与美感,增进其劳动能力并发扬其个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人的发展(个体发展):广义的:是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过程。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教育目的:广义的: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一般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地的人。

4、、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

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的部份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8、质的研究方法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9、叙事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叙事材料可以是一些故事,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群体,了解某一社会现象或一段历史时期,或探索个人发展史。

10、行动研究方法是指,研究人员与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设计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又依据教育行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重新设计或进一步充实、修正和完善行动的计划或方案,不断的提出新的目标,并为达到新的目标而开展行动、改变行动,以形成一个研究和行动相互反馈、不断循环的系统。

1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12、“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与将来发展水平之间的间隔称为最近发展区。

13、“一般发展”是指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体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在智力发展中,主要是观察力、思维力和操作力的发展,其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14、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即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教育学原理(00469)练习册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00469)练习册名词解释

一单元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沛西·能在《人民的教育中》提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实用主义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3、个体的社会化: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二单元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2、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民族心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反映。

3、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文化的糟粕必须摈弃,精华则有待发扬。

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说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我们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单元1、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2、遗传素质: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体质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

四单元1、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首先形成的一种学制。

素质教育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

素质教育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

素质教育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学原理是指教育学科研究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的原则。

在素质教育中,教育学原理起着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通过遵循这些原理来指导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个体差异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学习方式。

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的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成绩。

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再次,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在素质教育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最后,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变革。

在素质教育中,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主动学习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遵循个体差异、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原则来进行教育的方法。

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则。

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似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的的组织活动。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育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形式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老师分别担任。

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与向学生集体教学,但出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创造性人才的日益迫切,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界人士都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学制:又叫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简单的说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如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如语文课程。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的而采取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

其中,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上的策略称为学习认知策略,用来调节学习控制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学习的策略则称为学习监控策略。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将只是教育者的独舞,不会有好的结果。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但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需求与个性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及其错误的。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

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他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从这个层面上说,人的发展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涵的潜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解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啵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陶冶: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诱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知识: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是经验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主要承载知识“是什么”的问题;知识是认识的过程,是求知的方法,主要指向“怎么用”知识的范畴,知识既是事实、经验的系统,更是人们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知识在本质上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出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促使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演讲四种。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维性、启发性、趣味性(2)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3)要讲究语言艺术。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使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师范教育、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反思性教学和教师行动研究等。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其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国情,是适当的。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育条件下,为达到不同教学结果,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也就是说在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指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

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

技能: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躯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技能的本质是知识的运用,即程序性知识的运用。

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

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

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

双轨制: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