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是指婴幼儿时期的消化系统,其生理特点与成人的消化系统有一定差异。
小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主要包括消化器官结构、功能发育、饮食习惯等方面。
小儿消化系统的结构相对不够完善,消化器官尚未完全发育。
婴幼儿时期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等器官,但这些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与成人相比还不够健全。
例如,婴儿出生时,胃的容量相对较小,不能一次性摄入太多食物,需要频繁进食。
此外,儿童的胰腺和肝脏功能也尚未完全发育,消化酶和胆汁分泌相对不足,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小儿消化系统的功能发育需要时间,逐步完善。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消化系统会逐渐发育成熟,消化酶和胆汁分泌会逐渐增多,消化吸收功能也会逐渐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需要适当的营养支持,以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完善。
因此,儿童的饮食应该根据年龄阶段和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来合理搭配,避免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保证营养的均衡和易于消化吸收。
小儿消化系统的饮食习惯也与成人有所不同。
儿童对食物的口味、质地、颜色等有着特殊的偏好,婴幼儿时期的饮食也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过硬、过咸、过甜等不适宜的食物。
同时,儿童的饮食应该多样化,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谷类、蛋白质食物等,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发育。
小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包括消化器官结构不完善、功能发育逐步完善、饮食习惯特殊等方面。
了解小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有助于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照顾儿童的健康,合理安排饮食,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发育。
希望家长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儿童的消化系统健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饮食环境和营养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小儿消化系统是指婴幼儿和儿童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与成人相比,小儿消化系统具有一些特点,下面将从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调节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一、解剖结构特点1. 口腔:小儿口腔较小,牙齿尚未完全发育,唾液分泌相对较少。
此外,婴幼儿的口腔有乳牙期和恒牙期的转换,因此口腔的结构和牙齿的数量会发生改变。
2. 食道:婴幼儿的食道较短且较窄,食物通过食道的速度较快。
此外,食道的括约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食物容易反流,导致婴儿出现吐奶现象。
3. 胃:婴幼儿的胃相对较小,容积较小。
胃酸分泌较少,胃内酸度较低,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弱。
此外,胃壁的黏膜层较薄,容易受到刺激而引起胃炎等胃病。
4. 小肠:婴幼儿的小肠较长,约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3/5。
此外,小肠绒毛发育不完全,消化酶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较差。
5. 大肠:婴幼儿的大肠相对较短,肠腔较窄,直肠括约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导致便秘和排便困难。
二、生理功能特点1. 食物消化: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消化酶的分泌较少,消化能力较弱。
尤其是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差,消化吸收率较低。
因此,婴幼儿需要依靠母乳或配方奶来提供充足的营养。
2. 营养吸收:婴幼儿的小肠绒毛发育不完全,吸收功能较弱,特别是对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较低。
此外,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对食物中的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物质的吸收能力也较差。
3. 免疫功能: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相对较弱。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因子,可以提高婴儿的免疫能力,预防感染和过敏等疾病。
4. 肠道蠕动:婴幼儿的肠道蠕动频率较高,肠道传输时间较短。
这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减少肠道感染的风险。
三、生理调节特点1. 饮食调节:婴幼儿的饮食需求较高,需要频繁进食。
此外,婴幼儿对食物的味道和温度敏感,容易产生偏好和厌恶。
小学生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物经过消化管的蠕动和消化液的作⽤,分解成可吸收成分并将其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消化。
(⼀)消化管(⼝腔、⾷道、胃、肠)⼝腔:消化道的起始部。
⽛齿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之⼀。
在⼈的⼀⽣中,先后有两组⽛齿⽣出。
出⽣6个⽉后萌出乳⽛,于2~3年内出齐,乳⽛共20个。
6~7岁开始出恒⽛并逐步取代乳⽛。
12~14岁时,恒⽛基本出全。
恒⽛中有20个和乳⽛替换,另外12个磨⽛是在乳⽛的后⽅续⽣出来的,恒⽛全都出齐约18~25岁。
因个别⼈可终⾝不出第三磨⽛(⼜称智⽛),所以恒⽛在28~32个之间均为正常。
⾷道:上端与咽相接,下端和胃相连。
⾷道有三处⽣理性狭窄:第⼀个狭窄位于起始部;第⼆个狭窄在⾷道与左⽀⽓管交叉处;第三个狭窄在⾷道穿过膈肌⾷道裂孔处。
与成⼈相⽐,⼩学⽣⾷道短⽽窄,管壁较薄,黏膜细嫩,因此容易损伤。
胃:⼀个肌性囊袋,也是消化管的部分。
⼀般情况下,胃⼤部分位于左肋区,⼩部分位于上腹部。
其功能是容纳⾷物,调和⾷糜,分泌胃液。
⼩学⽣的胃壁较薄,⾎管丰富,胃黏膜柔软;肌⾁层及神经的发育较差,胃容积⼩;胃腺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胃蛋⽩酶和黏蛋⽩等含量也较少,因此,消化能⼒⽐成⼈差。
肠:消化管中最长的⼀部分,充满腹腔,可分为⼩肠(⼗⼆指肠、空肠、回肠)、⼤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状结肠和直肠。
9岁以前⼩肠和⼤肠均衡地⽣长,以后⼩肠的⽣长落后于⼤肠。
⼩学⽣肠管肌⾁及组织发育虽然不够完善,但肠黏膜发育良好,有丰富的⾎管和淋巴,容易吸收营养素。
因此,⼀般⼩学⽣肠道的吸收能⼒⽐成⼈强。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唾液腺:⼀种消化腺,位于⼈的⼝腔周围,较⼤的有三对,即腮腺、下颌下腺和⾆下腺。
混合唾液为五⾊⽆味,近于中性(pH 值为6.6~7.1)的黏稠液体。
唾液中⽔分约99%;有机物主要为唾液淀粉酶、黏蛋⽩、溶菌酶;⽆机物有钠、钾、钙、镁、氯等。
淀粉酶可对⾷物中的淀粉进⾏初步消化,溶菌酶有杀灭细菌的作⽤,黏蛋⽩有中和胃酸、减低胃液酸度的作⽤。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PPT
胃
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消化器官 ,能够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将 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儿童的胃容量较小,消化酶的 分泌量也较少,需要注意食量 和小食多餐。
儿童的胃黏膜较为娇嫩,需要 注意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小肠
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吸收器官,能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儿童的肠黏膜细胞较为丰富,吸收能力强,但肠蠕动较快,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腹 泻。
碳水化合物。
胆汁
胆汁能够乳化脂肪,使 其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
。
肠液
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能够分解蛋白质、脂
肪和碳水化合物。
03 儿童消化系统的 发育特点
婴儿期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
01
02
03
04
口腔
婴儿的唾液分泌量较少,牙龈 和舌面上的消化酶活性较低, 因此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
食管
婴儿的食管较短,蠕动能力较 弱,容易发生溢乳和呕吐。
咀嚼和吞咽
儿童在进食时,通过咀嚼将食物 嚼碎,并经吞咽动作将食物送入
胃中。
胃酸和酶的作用
食物进入胃后,胃酸开始发挥作用 ,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同时 胃中的酶也开始分解食物中的蛋白 质。
消化过程
经过胃酸和酶的作用,食物被进一 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如氨基酸和 单糖,为身体吸收利用。童的胃容量进一步增大, 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量增多,对食物 的消化能力较强。
小肠
学龄前期儿童的小肠吸收能力已经接 近成人水平,蠕动能力和括约肌功能 较为完善。
04 儿童消化系统常 见疾病
腹泻
腹泻
腹泻是儿童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 一,通常由感染、过敏、食物不 耐受等原因引起。腹泻会导致脱 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需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第七版教材
食管通过蠕动将食物 从咽部输送到胃部。
食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食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食管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食管疾病包括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癌等,治疗方法因疾病类型而异。
对于食管炎等炎症性疾病,治疗以抗炎为主;对于食管狭窄等结构性病变,可能需 要进行手术治疗。
05
小儿胃解剖生理特点
饮食调整
根据小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合理的饮食调整能够预防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如避免 过度喂养、合理搭配膳食等措施有助于降低胃肠道负担,预防消化不良等疾病。
环境改善
改善生活环境,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气污染等措施有助于降低小儿呼吸系统和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08
结论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疾病,深入研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为防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如药物治疗、内镜治疗等,以提高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和 安全性。
加强预防和健康教育
背景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小儿消化系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了满足临床 医生和研究人员的需求,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的教材不断更新和完善。
教材版本说明
版本历史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的教材已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从第一版到第七版,内容不断丰富和改 进。
第七版特点
相较于前几版,第七版教材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增加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实际操作指南,使读者能够 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第七版教材还对小儿消化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 面梳理和更新,确保读者能够掌握最新的医学进展。
婴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婴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婴儿的消化系统在解剖和生理上有以下特点:
1. 肠道发育:婴儿出生时,消化系统的各个部位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
胃的容量较小,肠道长度较短,消化酶的分泌也较少。
肠道发育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成熟。
2. 免疫系统:婴儿的消化系统免疫功能不完全,容易受到食物中的微生物和抗原的侵袭。
以及婴儿的肠黏膜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易受到损伤。
3. 食物消化和吸收:婴儿的胃酸分泌较少,胃酸浓度低,消化能力相对较弱。
胃蛋白酶的产生也较少,对蛋白质的消化效率较低。
此外,胰腺的功能也有限,胰酶和胆汁分泌相对较少,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相对较弱。
婴儿的肠道对乳糖的分解酶乳糖酶的分泌也较少,对乳糖的消化能力较差。
4. 肠道菌群:婴儿的肠道菌群也需要时间逐渐建立完善。
新生儿的肠道内的菌群相对较少,主要以简单和未经发酵的食物为基础。
随着饮食的逐渐增加,肠道菌群也逐渐多样化。
总的来说,婴儿的消化系统在出生后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发育和适应过程,从而逐渐适应母乳或其他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了解婴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对于婴儿的喂养和营养摄入的规划非常重要。
第二章婴幼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章婴幼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婴幼儿阶段是生命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身体和生理特点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婴幼儿的各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进行分析。
一、消化系统1.胃容积小:婴幼儿的胃容积较小,无法容纳大量的食物。
这就需要婴幼儿进行多次喂养,以满足其生长和发育的需求。
2.消化酶的分泌不足:婴幼儿的消化酶分泌不足,特别是脾气虚弱的婴儿,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
因此,婴幼儿需要经过消化酶的帮助,才能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
二、呼吸系统1.通气量小:婴幼儿的肺容量较小,通气量相对较小。
这使得婴幼儿对氧气的需求量较高,呼吸频率也相对较快。
2.呼吸控制中枢不成熟:婴幼儿的呼吸控制中枢不成熟,呼吸调节能力较差。
因此,婴幼儿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易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需及时给予妥善处理。
三、循环系统1.心脏较小:婴幼儿的心脏较小,心脏的负荷能力较低。
这就需要保证婴幼儿的休息和活动的合理安排,防止过度劳累。
2.血液量较少:婴幼儿的体积较小,血液量相对较少。
这就使得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快,血管的分布相对较密集。
这也是婴幼儿易感染和出血的原因之一四、泌尿系统1.肾功能不完善:婴幼儿的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排泄功能较差。
尤其是早产儿,肾功不全的风险更高。
因此,婴幼儿需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促进尿液的排出,防止尿液过浓。
五、神经系统1.先天反射多:婴幼儿在出生时具备多种先天反射,如吸吮反射、摸索反射等,这些反射对婴幼儿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神经发育不完善: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神经细胞的连接和传导能力较弱。
这也是婴幼儿易出现抽搐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婴幼儿的各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与成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需要我们在照顾和护理婴幼儿时予以重视。
通过合理的喂养、呼吸训练、运动锻炼等,能够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保证其身体健康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PPT课件
目录
• 小儿消化系统概述 • 小儿口腔、食管、胃解剖生理特点 • 小儿小肠、大肠解剖生理特点 • 小儿消化腺解剖生理特点 •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及预防
01
CATALOGUE
小儿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定义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定义
消化系统是人体内负责摄取、转运、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泄废物 的系统。它由口腔、食管、胃、小肠 、大肠等器官组成。
胰腺通过胰管将胰液排入十二指肠, 参与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 化过程。
肝脏的特点
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如解毒、代谢、合 成和分泌胆汁等。
肝脏分泌胆汁,通过胆道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 吸收。
05
CATALOGUE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及预防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
腹泻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之一,可能是由于感染、过敏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通 过物理和化学方式将食物分解为可被 身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同时将 废物排出体外。
小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口腔
小儿的口腔相对较小,黏膜娇嫩,唾 液腺发育不完全,唾液分泌量少,容 易发生口腔炎和口角炎。
大肠
小儿的大肠相对较短,粪便容易滞留 ,容易发生便秘和感染。
02
CATALOGUE
小儿口腔、食管、胃解剖生理特点
口腔特点
口腔容量小
新生儿的口腔容量较小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
大。
唇部闭合不紧
婴幼儿唇部闭合不紧, 容易造成溢奶或吞咽困
难。
舌系带过短
部分婴幼儿舌系带过短 ,影响吸吮和语言发育
。
唾液分泌多
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
今天介绍消化系统疾病。
本部分“腹泻病”中的液体疗法之前已有详述,链接如下,此处不再重复。
基础知识整理——儿科学(2)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有几个数据简单了解即可。
①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多,5~6个月后唾液量明显增多,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②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调控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③新生儿胃容量30~60ml,1~3个月为90~150ml,1岁为250~300ml,5岁时为700~850ml,成人约2000ml。
④小儿肠系膜柔软而长,活动度大,容易患肠套叠和肠扭转。
⑤胎粪由浓缩的消化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和毳毛所组成,出生24h内排出,黏稠,深绿或黑绿色,无臭味。
⑥1~3岁小儿肝下缘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2cm,4~5岁以后渐进入肋缘内。
二、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引起的一种疾病,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无特殊知识点,主要注意检查方法:①食管钡剂造影:5min内>3次钡剂反流至食管提示反流;②食管pH动态监测:24h连续动态监测食管下端pH,下降则表明有酸性胃食管反流,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可参见内科学的相关内容。
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先天性的幽门环状括约肌增生、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病理表现为幽门肌全层增生、肥厚,环肌更为明显。
临床表现有:①呕吐:首发症状和特征性表现。
出生后吃奶与大小便均正常,多于2~4周开始出现喂奶后呕吐,渐加重,呕吐奶汁,不含胆汁。
②右上腹肿块:本病特有体征。
右上腹肋缘下与右侧腹直肌间可扪及橄榄形、光滑、质稍硬、可移动的实质性包块。
③胃蠕动波:不是特有体征。
在喂奶时或呕吐前容易见到,轻拍上腹部常可引出,方向自左季肋下向右上腹部。
④其他:黄疸(不常见),消瘦、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可有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循环衰竭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腹部B超可诊断本病,标准为幽门肌厚度≥4mm、幽门前后径≥13mm、幽门管长≥17mm。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
肠道菌群形成
产生有益菌群,促进消化吸收和免疫系统发育。
3
消化酶的合成
小儿逐渐合成出足够量的消化酶,能够更好地消化各种食物。
小儿消化功能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调控
中枢神经通过神经冲动调节 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
荷尔蒙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荷尔 蒙,调节胃酸和胃肠运动。
免疫调控
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调节细胞 和分子的活性,对消化系统 发挥重要作用。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 点
小儿消化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如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它具有一 些独特的生理特点,包括消化能力的发育与成熟等。
小儿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
咽喉
食物经过口腔进入咽喉,进入食管。
食管
食物通过食管移动到胃部,由蠕动推动。
胃
胃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负责分解和吸收。
肠道
肠道是吸收养分的关键部位,包括小肠和大 肠。
小儿化系统的生理特点
1 消化能力发展
小儿的消化能力在出生后逐渐提高,适应各类食物。
2 酸碱度调节
小儿的胃酸分泌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胃酸过少或过多的情况。
3 肠道菌群形成
肠道菌群在小儿期发育并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小儿消化系统的发育与成熟
1
胃和肠道发育
胃和肠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逐渐成熟,适应各类食物。
合理用药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情绪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影响消化系 统功能。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饮食护理与康复
1
饮食调理
根据疾病类型,进行适当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
2
康复运动
根据康复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育活动,促进康复。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小儿消化系统是指儿童的消化器官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与成人相比,小儿消化系统具有一些独特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的器官大小和结构与成人不同。
儿童的口腔较小,牙齿数量较少,牙齿的排列也不完全规则。
儿童的食管较短且较窄,胃的容量较小。
此外,儿童的小肠相对较长,与体重的相对比例也较大。
儿童的大肠和肛门发育尚不完全,肠腔较小,肛门括约肌控制功能较差,导致儿童更容易患有便秘等消化问题。
小儿消化系统的功能发育尚不完全。
在出生前,婴儿主要通过胎盘获得营养,而出生后需要逐渐适应吞咽、吸收和消化食物。
小儿的胃酸分泌较弱,胃蠕动和胃排空功能也不完善,导致小儿消化较慢,容易产生胀气和反酸等问题。
此外,小儿的胰腺和肝脏功能也尚未完全发育,胰酶和胆汁的分泌量较少,影响了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小儿消化系统对食物成分的消化和吸收有一些特殊要求。
小儿的消化酶活性较低,对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差。
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乳糖酶活性较高,可以消化乳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降低,导致乳糖不耐受。
小儿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也较差,脂肪需要胆汁和胰酶的辅助才能被充分吸收。
小儿消化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为敏感。
儿童的胃酸分泌和胃肠道的蠕动活动容易受到情绪和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消化不良和腹痛等症状。
小儿还对食物的口味偏好有较强的个体差异,喜欢的食物可能会因为味道、颜色或质地而影响消化和吸收。
总的来说,小儿消化系统在解剖和生理上与成人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小儿在消化和吸收食物时更加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在儿童的饮食和生活中需要特别关注消化系统的特点,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饮食习惯的培养,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 • • •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一般水为1.5~2小时 母乳为2~3小时 牛奶为3~4小时 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肠
•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 • 一般为身长的5~7倍 • 或为坐高的10倍
• • • •
肠黏膜富含血管和淋巴组织 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肠系膜柔软且长,肠管固定性差。 易发生肠套叠、肠扭转。
胃
• 婴儿胃呈水平位,小儿学会走路后,胃的 位置逐渐成垂直位。 • 小儿胃平滑肌发育不完善,易发生胃扩张。 • 由于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 发育良好。 • 吸奶时又常同时吸入空气,故易发生溢乳 和呕吐。
• 新生儿胃液中胃酸和酶分泌较少 • 活力低 • 故消化能力差
• 胃容量出生时为30~60ml • 1~3个月为90~150ml • 1岁时达250~300ml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专业 • 制作 临床医学 邓凤娥
•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目的
• 熟悉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1.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2.正常小儿粪便。 • 难点:1.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口腔
• 足月儿出生时已有较好的吸吮能力和吞咽 功能,早产儿则较差。 •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 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少,故口腔 黏膜干燥,易发生损伤和感染。
• 婴幼儿时期胰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 • 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制 • 故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肠道细菌
• 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 • 出生后细菌很快从口、鼻、肛门侵入肠道。 • 大多集中在结肠和直肠内。
•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的影响。 • 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 •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道内的大肠杆菌、 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 乎相等。
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
第10节:消化系统疾病一、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1.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紧张度高,所以很容易吐奶。
2.口腔黏膜嫩,血管丰富。
3.唾液腺不完善,唾液分泌少,黏膜干燥,易胺损伤和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3-4个月开始增加,5-6个月明显增多。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环肌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一)、临床表现(右上腹肿块+呕吐)1.呕吐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由于幽门梗阻,胆汁上不来),呕吐物为凝块的奶汁。
2.胃蠕动波3.右上腹肿块特有体征。
呈橄榄形、光滑、质较硬的肿块还可以有黄疸、消瘦、脱水以及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表现(二)、辅助检查1.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幽门肌厚度≥4mm,前后径≥13mm,管长≥17mm.2.X线钡餐检查,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还有一个病也是呈鸟嘴状改变:贲门失弛缓症)管腔狭窄如线状。
(三)、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三、先天性巨结肠(排便延迟)。
又称为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
也就是小肠远端无神经调节,持续痉挛,粪便在近端出不去,使这一段结肠肥厚扩张。
一、临床表现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患儿出生后3天不排便,以后形成不灌肠不排便的情况。
2.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
4.容易并发:小肠结肠炎。
(二)、辅助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内镜(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先天性肠闭锁:完全不通气了,腹部直立位平片可见整个下腹部无气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平片示肠壁有气囊肿和(或)门静脉积气。
四、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
(6个月以前的多为生理性腹泻,6个月-2岁,好发秋季腹泻,2岁以后好发菌痢)(一)、病因1.易感因素婴幼儿的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PPT
小儿腹痛的临床特点
病因
(ETIOLOGY)
腹内病变所致腹痛
急性:炎症,梗阻,扭转,穿孔,破裂,痉
挛
慢性:炎症,梗阻,穿孔,肠寄生虫病,囊
肿,肿瘤
腹外病变所致腹痛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 --腹 内 疾 病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 --腹内疾病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 急性腹外
疾病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慢性腹内疾病
胃肠动力学检查
• 核素检查 • 胃肠测压检查 • 超声检查 • 胃电图 • pH监测
呼气试验
思考题
液体疗法
FLUID THEREPY
武庆斌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目的与要求
重点和难点
Keyword 关键词
Challenge
体液平衡的特点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总量
三定分段补液法(第一个24小时完成)
三定分段补液法
三定分段补液法
三定分段补液法
小结
Case Discussion
参考书目
谢谢!
ABDOMINAL PAIN OF CHILDHOOD
小儿腹痛
请阐述儿童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特点
请阐述儿童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特点儿童消化系统是指儿童身体内负责消化食物并吸收养分的一系列器官。
它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组成。
儿童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消化能力和营养吸收情况。
下面将详细阐述儿童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特点。
一、口腔口腔是儿童消化系统的起始点,包括牙齿、舌头和唾液腺等。
牙齿是咀嚼食物的工具,儿童的乳牙会逐渐脱落并被恒牙替代。
舌头有助于食物的咀嚼和推动,并在此过程中分泌唾液。
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的酶能开始淀粉的消化过程。
二、食管食管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负责将食物从口腔推送到胃中。
在儿童消化系统中,食管的结构和功能与成人相似,没有明显的生理特点。
三、胃胃是儿童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有贮存、消化和杀菌的作用。
儿童的胃相对较小,容量较小,但消化能力较强。
胃内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为后续的吸收提供条件。
四、小肠小肠是儿童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主要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小肠的内壁有大量绒毛和肠壁腺体,增加了吸收面积。
儿童的小肠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弱,而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较强。
小肠内还分泌胰液和肠液,其中的酶能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以便吸收。
五、大肠大肠是儿童消化系统中的最后一段,主要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同时还起到储存和排泄粪便的作用。
儿童的大肠较短,蠕动较快,因此粪便的形成时间较短。
六、肛门肛门是儿童消化系统的出口,负责排泄粪便。
儿童的肛门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全,控制排便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容易出现排便问题。
儿童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消化能力和营养吸收的特点。
首先,儿童的口腔和胃的消化能力较强,适合摄入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
其次,儿童的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较强,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弱,因此需要适当控制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 儿童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 鹅口疮及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
3. 儿童腹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
4. 轻型腹泻与重型腹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5. 脱水程度和性质的判定以及儿童腹泻病治疗中液体疗法的运用。
第一节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口腔为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和吞咽功能。
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感染。
3 个月以下婴儿唾液中淀
粉酶含量低,故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但因婴儿口底浅,不
能及时吞咽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发育不完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故10个月以下婴儿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三、胃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松弛、张力低)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特别是吸奶时常吞入过多空气,故易发生生理性溢乳和呕吐。
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胃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少且酶活力较低,消化功能差。
儿童胃容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新生儿期约为30〜60ml ,1〜3个月时为90 〜150ml ,1岁时为250 〜300ml , 5 岁时为700〜850ml。
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的排空时间为 1.5〜2小时,母乳
2〜3 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
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为身长的5〜7倍(成人仅为4倍)。
肠黏膜富含血管和淋巴组织,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但由于肠壁薄、通透性高且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易经肠黏膜吸收入血,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婴幼儿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固定性差,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
婴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 结肠反射,故大便次数常多于成人。
五、肝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右肋下触及,光滑、质地柔软、无压痛。
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故不易发生肝硬化,但在感染、缺氧、中毒、药物等因素影响下,肝细胞易发生肿胀、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
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六、胰腺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胰腺开始较快发育,胰液分泌量随之增多。
新生儿和小婴儿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低,对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类食物的消化能力十分有限,故易发生消化不良。
七、肠道细菌胎儿肠道内无细菌,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空气、乳头、用具等经口、鼻、肛门入侵至肠道,主要分布于结肠和直肠。
肠道菌群主要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儿,肠道内大肠埃希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并上移至小肠甚至胃内而致病。
八、正常儿童粪便特点母乳喂养儿粪便:多呈黄色、金黄色或绿色,均匀糊状或较稀薄,偶有细小乳凝块(奶瓣),不臭,呈酸性反应,每日2〜 4 次或更多,添加辅食后次数常减少。
人工喂养儿粪便:常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而成形,含乳凝块较多,有臭味,呈中性或碱性反应,每日1〜 2 次,易发生便秘。
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喂食母乳加配方乳(或牛、羊乳)婴儿的粪便与人工喂养者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重,便次每日1 次左右。
无论人乳、配方乳或牛、羊乳喂养,添加淀粉类、蛋、肉、蔬菜等辅食后,粪便性状会逐渐接近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