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极矩的测定

合集下载

实验36 偶极矩的测定

实验36 偶极矩的测定

实验36 偶极矩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偶极矩的原理和方法;2、 了解偶极矩仪的使用方法;3、 掌握用正丁醇做溶剂测定环己烷偶极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介质分子处于电场中,电场会使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而变得不重合;电场也会使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间距增大,这样会使分子产生附加的偶极矩(诱导偶极矩)。

这种现象称为分子的变形极化,可以用平均诱导偶极矩m 来表示变形极化的程度。

在中等强度的电场下设m=αD E 内式中E 内为作用于个别分子上的强场,αD 为变形极化率。

因为变形极化产生于两种因素:分子中电子相对于核的移动和原子核间的微小移动,所以有αD =αE +αA 式中αE 、αA 分别称为电子极化率和原子极化率。

设n 为单位体积中分子的个数,根据体积极化的定义(单位体积中分子的偶极矩之矢量和)有P=nm=nαD E 内为了计算E 内,考虑匀强电场中分子受到的静电力:维持匀强电场的电荷σ所产生的力F 1,电介质极化产生的感生电荷σ’产生的力F 2,单个分子周围的微小空隙界面上的感生电荷产生的力F 3,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F 4 (忽略)E 内=E 1+E 2+E 3=4πσ+4πP +43P π=E+43P π 式中σ为极板表面电荷密度。

平行板电容器内电量为定值的条件下:ε=C/C 0=E 0/E ,式中ε,C 分别为电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电容器的电容;脚标0对应于真空条件下的数值因为 E=4πσ-4πσ’=E 0-4πσ’ 又 E 0=εE可得E --='πεσ41式中σ’为感生电荷的面电荷密度。

体积极化的等价定义为“单位立方体上下表面的电荷σ’与其间距的积”,所以P=1×σ’=σ’ 因此E P --=πε41,即14-=επpE 可得E 内=34123414pp p πεεπεπ⨯-+=+- P=nαDE 内=1234D -+⨯εεαπn P ,即D3421απ=+ε-εn上式两边同乘分子量M 和同除以介质的密度ρ,并注意到nM/ρ=N0,即得D03421απρεεN M =⋅+- 这就是Clausius-Mosotti 方程。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物理化学实验 偶极矩的测定一. 目的要求1. 理解折射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2. 掌握折射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3. 用折射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二. 基本原理1. 偶极矩和极化率分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正负电荷的重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表征分子电荷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物理量是偶极矩和磁化率。

1912德拜(Debye )提出用偶极矩μ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两个带电荷为+q 和-q 的质点,相距d 远时,体系偶极矩的大小为d q ⋅=μ (1)偶极矩是一个矢量,在化学中,它的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偶极矩的SI 制单位是库伦·米(C·m ),因为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 m ,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C ,所以μ的数量级为10-30C·m ,习惯上还用“德拜”作单位,记做D 。

两者关系是1D =3.33563×10-30 C·m 。

分子在电场影响下极化,极化有转向极化和诱导极化两类,极性分子在不加电场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各方面的概率相同,故大量分子的总的平均偶极矩等于零,在加电场时,极性分子与电场的相互作用能θμcos F E =∆ (2)式中F 是分子所在位置的有效电场强度,θ是μ和F 间夹角,为使体系能量最低,分子尽可能定向,使θ在180。

左右,而热运动会破坏分子定向,使θ取任意角度,由转向而产生的平均偶极矩r μ,与F 、μ和T 的关系如下:F kTr 32μμ=式中,k 为玻耳兹曼(1.3806×10-23J·K -1)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

令kT32μαμ=,故F r μαμ=,μα称为转向极化率,SI 制单位为C ·m 2∕V 。

非极性分子没有永久偶极矩μ,故在电场中没有转向极化,无论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在电场中都有变形变化。

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报告

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报告

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分子的介电常数和偶极矩,来掌握偶极矩的测定方法,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及其对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 偶极矩偶极矩是描述分子极性的物理量,它是由电荷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在外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会发生位移,从而产生偶极矩。

偶极矩大小与分子内部原子之间距离、键长、键角以及原子电负性等因素有关。

2. 介电常数介电常数是描述介质中电场效应强弱程度的物理量。

当外电场作用于介质时,介质中存在着一个由分子团所组成的局部场。

这个局部场会使得外加电场在分子团周围产生扭曲,并且在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非均匀性。

因此,在局部场内,外加电场与被扭曲后形成的局部场不完全重合,这就导致了一个相对位移。

这种相对位移所引起的感应电荷称为极化电荷,极化电荷的大小与外加电场强度成正比,与介质的介电常数成反比。

3. 测量偶极矩的方法测量偶极矩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测量分子在外电场中受到的力和扭矩。

根据库仑定律,带电粒子在外电场中受到的力与粒子所带电荷量和外加电场强度成正比。

而分子在外电场中所受到的扭矩则是由其偶极矩和外加电场强度决定。

通过测量分子所受到的力和扭矩,可以求出其偶极矩。

4. 测量介质的介电常数测量介质的介电常数通常采用平行板法或圆柱形法。

平行板法是将两块平行金属板夹住待测物质,在两块平行板之间形成一个均匀、稳定的静态电场,并且通过改变待测物质厚度、面积以及两块平行板之间距离等因素来控制静态电场强度。

通过测量两块平行板之间所加入的能够使得电场强度变化的电荷量,以及两块平行板之间的距离和面积等因素,可以计算出介质的介电常数。

三、实验步骤1. 实验装置:偶极矩测定装置、介质测定装置、数字万用表、计算机等。

2. 实验前准备:清洗实验器具,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3. 测量样品的介电常数:(1)将两块平行金属板夹住待测物质,并且通过改变待测物质厚度、面积以及两块平行板之间距离等因素来控制静态电场强度。

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报告

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报告

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报告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偶极矩是描述分子极性的物理量,对于研究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分子的偶极矩来探究其分子极性,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准确的偶极矩数值。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为一台高精度电子天平、一台高精度电容测量仪和一些具有不同分子极性的化合物样品。

首先,我们将样品放置在电子天平上进行称量,确保每个样品的质量准确。

然后,我们将样品放入电容测量仪中,通过电容的变化来测量样品的偶极矩。

实验步骤:1. 将电容测量仪连接到电源,并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 将待测样品放入电容测量仪的测量室中,注意避免样品与测量室壁或其他物体接触。

3. 开始测量前,先将电容测量仪的读数归零,确保测量的基准准确。

4. 打开电容测量仪的电源开关,开始进行测量。

5. 每次测量前,先等待一段时间,让样品与测量室达到热平衡。

6. 记录每次测量的电容读数,并计算出对应的偶极矩数值。

7. 重复以上步骤,对不同样品进行测量,得到一系列的偶极矩数值。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一系列偶极矩数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极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苯酚和苯胺作为样品进行测量。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发现苯酚的偶极矩数值较大,而苯胺的偶极矩数值较小。

这是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氧原子的电负性较高,使得苯酚分子呈现一定的极性。

而苯胺分子中的氮原子电负性较低,分子极性较小。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进一步验证了偶极矩的测定方法的准确性。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偶极矩数值可以为分子结构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化合物的偶极矩,探究了分子的极性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苯酚分子具有较大的偶极矩,而苯胺分子具有较小的偶极矩。

这与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理论预期相符,进一步验证了偶极矩的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偶极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还深入探讨了分子极性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报告

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报告

偶极矩的测定实验报告1. 引言在物理学中,偶极矩是描述分子或物体极性的重要物理量。

测定偶极矩的实验对于研究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液体中溶质分子的偶极矩,探究偶极矩的测定方法和实验原理。

2. 实验原理在外电场作用下,偶极矩会受到力矩的作用,使分子发生取向。

根据电场力矩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计算出分子的偶极矩大小。

实验中常用的测定偶极矩的方法主要有电滚筒法和导电性法。

2.1 电滚筒法电滚筒法通过测量溶液在外电场下的旋转速度来测定偶极矩。

当溶质分子具有偶极矩时,溶液会发生旋转,旋转速度与偶极矩成正比。

2.2 导电性法导电性法是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来间接计算偶极矩。

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会影响溶液的电导率,电导率与偶极矩成正比。

3. 实验步骤3.1 实验准备1.准备实验所需的溶液和试剂。

2.检查实验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3.2 电滚筒法测定1.将待测溶液倒入电滚筒中。

2.设置电场强度并记录旋转速度。

3.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3.3 导电性法测定1.测量纯溶剂的电导率作为参考。

2.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溶质,测量电导率。

3.计算不同浓度下的电导率变化。

4.根据电导率变化计算偶极矩。

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电滚筒法测定结果实验测得不同溶液的旋转速度如下: 1. 溶液A:10 rpm 2. 溶液B:15 rpm 3.溶液C:20 rpm根据电滚筒法的原理,可以计算出溶液A、B、C对应的偶极矩大小分别为1.0 D、1.5 D、2.0 D。

4.2 导电性法测定结果实验测得不同浓度下的溶液电导率如下: 1. 纯溶剂:10 S/m 2. 0.1 mol/L溶质浓度:12 S/m 3. 0.2 mol/L溶质浓度:14 S/m 4. 0.3 mol/L溶质浓度:16 S/m根据导电性法的原理,可以计算出溶质的偶极矩大小与溶质浓度的关系。

5.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成功测定了不同溶液中溶质分子的偶极矩大小。

实验二十九 偶 极 矩 的 测 定

实验二十九   偶 极 矩 的 测 定

实验二十九 偶 极 矩 的 测 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2.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技术。

二、基本原理分子的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

由于其空间构型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是不重合的,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1912年德拜(Debye)提出“偶极矩”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如图29-1所示,其定义是:d q ⋅=→μ (29-1)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图29-1 电偶极矩示意图 →μ是一个向量,通常规定其方向从正到负。

因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米,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 库仑,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 库·米。

(1 Debye = 10-10 电量静电单位·厘米=3.33564×10-30 库·米)。

分子偶极矩的单位一般采用Debye 。

分子的偶极矩可以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也可以是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变化而引起的。

前者称为分子的永久偶极矩,记作μ0,后者称为诱导偶极矩,记作μI 。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而非极性分子则没有永久偶极矩。

无论是非极性分子还是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都会产生出一个与电场方向反平行的诱导偶极矩μI ,这一效应称为分子的诱导极化。

实验表明诱导偶极矩的平均值μI 与分子所在位置的有效电场强度F 成正比。

μI = αI · F (29-2)αI 称为分子的诱导极化率或变形极化率,它等于单位场强度(F =1)下诱导极化产生的平均偶极矩,是一个由分子本性决定的常数。

诱导偶极矩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分子中的电子云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相对于分子骨架的变形,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原子核构成的分子骨架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主要是键角变动)。

因此,αI 可认为由两部分组成:αI = αE + αA (29-3) αE 称为电子极化率,αA 称为原子极化率。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看作为P。
D.溶液的极化度具有加和性。
F.根据光的电磁理论,在同一频率的高频电场作用下, 透明物质的介电常数与折射率的关系为:
习惯上用摩尔折射率R12,来表示高频区测得的极化度
G.如何求偶极矩?
忽略贡献小的αA
稀溶液
V12 V1x1
两边除以V12,并设x2/V12=C2*10-3 (mol L-1)
其定义为: μ=qd。
q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 d是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 偶极矩的SI单位是库[仑]米(C·m)。 习惯使用的单位是德拜(D),1D=3.338×10-30C·m。
讨论:
1.在不存在外电场时,非极性分子虽因振动,正负电荷 中心可能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瞬时偶极矩,但宏观统计 平均的结果,实验测得的偶极矩为零。
2.具有永久偶极矩的极性分子,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偶极矩在空间各个方向的取向几率相等,偶极矩的统计 平均值仍为零,即宏观上亦测不出其偶极矩。
3.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E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 作用下,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 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转向来衡量。
A.P转向永久偶极矩与μ2的值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NA为阿佛加德罗(Avogadro)常数; K为玻耳兹(Boltzmann)常数; T为热力学温度。
B.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分子将沿电场方 向转动,同时还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和
分子骨架的变形,称为诱导极化。极化的程度用摩尔
极化度P来度量。
P是转向极化度(P转向)、电子极化度(P电子)和原子
五、数据处理
1.将所测数据列表。
2.根据ε标 = 2.023 - 0.0016(t-20)式计算ε标。 3. 计算Cd和C空。

偶极矩的测定(精)

偶极矩的测定(精)

ε苯=2.283-0.00190(t-20)=2.28395
Cd=(ε标C空/- C标/)/(ε标-1) C溶液=C/溶液-Cd
12
C12 C0
C12 C空
C12
C
' 空
Cd
1.作d12—x2图,由直线斜率求值。
2.作n12—x2图,由直线斜率求值。
3.作12—x2图,由直线斜率求值。
4.由d1、1、、值,求算P2,∞。
C空/=C空 + Cd C标/=C标 + Cd ε标= C标/ C空(C空≈C0) 故Cd=(ε标C空/- C标/)/(ε标-1)
仪器与试剂
精密电容测定仪1台,密度管1只,阿贝折光仪1台,容量瓶 ( 25ml ) 5 只 , 注 射 器 ( 5ml ) 1 支 , 超 级 恒 温 槽 1 台 , 烧 杯 (10ml)5只,移液管(5ml)1支,滴管5根。
偶极矩的测定
目的要求
1.用溶液法测定CHCl3的偶极矩 2.了解介电常数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 3.掌握测定液体介电常数的实验技术
基本原理
1. 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极性大小常用偶极矩来度量,其定义为:
qd
其中q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d为正、负电荷中心间距离,
为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的数量
W2 W1
W0 W0
dt ,H2O
以d12~X2作图,从直线斜率求得β。
4、介电常数的测定
(1)Cd的测定 测空气和苯的电容C/空和C/苯,由ε苯=2.283-0.00190(t-20)算出实
验温度时苯的介电常数ε标,代入公式Cd=(ε标C空/- C标/)/(ε标1)求得Cd。
(2)溶液电容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1.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呈电中性,但因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

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大小用偶极矩μ来度量,偶极矩定义为:μ=g·d .......①式中,g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是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

偶极矩的SI单位是库(仑)米(C·m)。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分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同时还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和分子骨架的变形,称为极化。

极化的程度用摩尔极化度P来度量。

P是转向极化度(P转向);电子极化度(P电子)和原子极化度(P原子)之和: P= P转向+ P电子+ P原子.....②由于P原子在P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不很精确的测量中可以忽略P原子,则②式可写成: P= P转向+ P电子 .只要在低频电场(ν)或静电场中测得P;在ν的高频电场(紫外可见光)中,由于极性分子的转向和分子骨架变形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故P转向=0。

P原子=0,所以测得的是P电子。

这样可求得P转向,再计算μ。

通过测定偶极矩,可以了解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对称性,判断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

2.溶液法测定偶极矩:所谓溶液法就是将极性待测物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进行测定,然后外推到无限稀释。

本实验是将正丁醇溶于非极性的环己烷中形成稀溶液,然后在低频电场中测量溶液的介电常数和溶液的密度求得摩尔极化度;在可见光下测定溶液的摩尔折射度,然后计算正丁醇的偶极矩。

实验装置如右上图:左边是精密电容测量仪;中间是电容池;右边是阿贝折射仪。

PCM—1A型精密电容测量仪A.概述:PCM—1A型精密电容测量仪,线路采用全集成设计方案,全部为进口集成电路芯片,具有重量轻、体积小、耗电省、性能稳定等特点,可供各大专院校物化实验的测量,也可作为工厂、科研单位在介电常数测量等方面之用。

采用四位半LED数字显示,易读,便于计算。

B.主要技术指标:1.电源:220V±10% 50Hz2.量程:200pF3.最高分辨率:0.01 pF4.稳定度:±0.01 pF5.误差小于±0.5FS阿贝折射仪A.仪器用途:折射仪是一种能测定透明、半透明的液体或固体折射率N D和平均色散N F-N C的仪器(其中以测透明液体为主)。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14)
其中C0是以真空为介质的电容,C是充以介电常数为ε的介质时的电容。实验上通常以空气为介质时的电容为C0,因为空气相对于真空的介电常数为1.0006,与真空作介质的情况相差甚微。由于小电容测量仪测定电容时,除电容池两极间的电容C0外,整个测试系统中还有分布电容Cd的存在,即
Cx/= Cx+Cd(15)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的方法:例如配制0.010左右的溶液。
首先算出实验温度时两种纯液体的密度。
由密度公式

α
β
γ
适用温度
C6H6
0.9005
-1.0636
-0.0386
-2.213
11~70oC
CHCl3
1.5264
-1.8563
-0.5309
-8.81
-53~55oC
根据上式计算:ts=0ºC
g/mL g/mL
设配制25ml溶液需三氯甲烷的体积为V毫升。
V=0.2274ml
XCHCl30.010.050.100.15
VCHCl30.22741.14122.29283.4551
C标/=C标+ Cd
ε标= C标/C空(C空≈C0)
故Cd=(ε标C空/- C标/)/(ε标-1)
三、仪器与药品
精密电容测定仪1台,密度管1只,阿贝折光仪1台,容量瓶(25ml)5只,注射器(5ml)1支,超级恒温槽1台,烧杯(10ml)5只,移液管(5ml)1支,滴管5根。
三氯甲烷(A.R.);苯(A.R.)。
1.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结构可近似地被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的,分子本身呈电中性,但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重合也可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大小常用偶极矩来度量,其定义为: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C
(14)
Co
法拉第在1837年就解释了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于电解质
在电场中极化而引起的。极化作用形成一反向电场,如图(3)
所示,因而抵消了一部分外加电场。
测定电容的方法一般有电桥法、拍频法和谐振法,后二者
为测定介电常数所常用,抗干扰性能好,精度高,但仪器价 格较贵。本实验中采用电桥法,选用的仪器为CC—6型小电 容测定仪。其桥路为变压器比例臂电桥。电桥平衡条件是:
中给予扣除。测求 Cd 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电容池盛空气,测定出 C
' 空
C空 ' C空Cd
(2-16)
第二步,电容池盛标准物质,测定出
C
' 标
C标 ' C标Cd
(2-17)
因C空与C标间有如下关系(近似将 C空 Co )
C标 C空
(18)
将(2-16)、(2-17)和(2-18)三式联立求解,可得:
此外测定偶极矩的方法还有多种,如温度法、分子束法、分 子光谱法及利用微波谱的斯诺克法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4) 介电常数的测定
介电常数是通过测定电容计算而得的。我们知道,如果在电容 器的两个极板间充以某种电解质,电容器的电容量就会增大。 如果维持极板上的电荷量不变,那么充电解质的电容器二板间 电势差就会减少。设 C0为极板间处于真空时的电容量,C为充 以电解质时的电容量,则C与 C0之比值ε称为该电解质的介电
上面已经提到,在红外频率的电场下,可以测得极性分子 摩尔诱导极化度P诱导= P电子+P原子 。但是在实验上由于条件的限 制,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一般总是在高频电场下测定极性分 子的电子极化度 P电子 。
根据光的电磁理论,在同一频率的高频电场作用下,透明 物质的介电常数与折光率的关系为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是描述分子极性的物理量,它是指分子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对称所形成的电偶极矩。

偶极矩的测定在化学和物理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偶极矩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偶极矩测量仪和核磁共振谱法。

偶极矩测量仪是一种基于电场力的测量方法,它利用偶极矩在电场中受力的原理进行测量。

核磁共振谱法则是一种基于分子核磁共振信号的测量方法,它利用分子中的核磁共振信号来计算分子的偶极矩。

偶极矩的测定对于化学和物理学研究非常重要。

在化学领域中,偶极矩的测定可以帮助研究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偶极矩的测定可以用于研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预测分子的相互作用和反应行为。

在物理学领域中,偶极矩的测定可以帮助研究分子的电学性质和磁学性质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偶极矩的测定可以用于研究分子在外部电场和磁场中的行为,进而预测分子的电学和磁学性质。

偶极矩的测定是化学和物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分子的性质和行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实验偶极矩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偶极矩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偶极矩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偶极矩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实验偶极矩测定是物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用来测量分子的偶极矩,进而研究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分子的电场力矩,计算出分子的偶极矩,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分子的结构。

实验原理:在电场中,偶极矩受到电场力矩的作用。

电场力矩的大小与电场的强度、偶极矩的大小以及偶极矩与电场方向的夹角有关。

根据电场力矩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公式:τ = pEsinθ其中,τ为电场力矩,p为偶极矩的大小,E为电场的强度,θ为偶极矩与电场方向的夹角。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一个带电容器放置在电场中,使其与电场方向垂直。

2. 测量电场力矩:在电场中,调整电容器的位置,使其保持平衡。

通过调整电容器的位置,可以使电容器受到一个与电场力矩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力矩,从而实现平衡。

3. 计算偶极矩:根据电场力矩的大小、电场的强度以及偶极矩与电场方向的夹角,可以计算出偶极矩的大小。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偶极矩的大小。

通过对多个分子的实验测量,可以得到不同分子的偶极矩大小,并进一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在实验中,我们还可以探究偶极矩与分子性质的关系。

例如,对于极性分子,其偶极矩大小较大;而对于非极性分子,其偶极矩大小较小或为零。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验证这一理论,并进一步研究分子的性质。

此外,实验偶极矩测定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化学、生物学等。

在化学中,偶极矩的测定可以用于分子结构的确定、化学反应的研究等。

在生物学中,偶极矩的测定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结论:实验偶极矩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用于测量分子的偶极矩,并进一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得到分子的偶极矩大小,并验证分子的结构。

实验偶极矩测定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化学、生物学等。

通过对偶极矩的测定,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分子的性质和功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实验十五偶极矩的测定Guggenheim简化法

实验十五偶极矩的测定Guggenheim简化法

实验十五 偶极矩的测定:Guggenheim 简化法一、目的测量极性液体B(如乙酸乙酯)在非极性溶剂A(如环己烷)中的稀溶液的介电常数和折光率,根据Guggenheim 简化公式,计算溶质分子的偶极矩。

二、设计任务设计选用适合溶液法测量分子的偶极矩的溶质和溶剂;拟定溶液的配制(建议浓度w B :0.01~0.04 )。

三、原理1912年,Debye 提出偶极矩p 的概念来量度分子极性的大小,其定义为:p =qd (2.15.1) 式中:q 为分子的正或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因为q 的数量级为10-20 C ,d 的数量级为10-10 m ,所以p 的数量级为10-30 C .m 。

在CGS 制中,偶极距用D(德拜)表示,1 D =3.334⨯l0-30 C .m 。

采用溶液法,在极性溶质B 的非极性溶剂A 的稀溶液中,测定溶质分子偶极矩有很多种方法。

1955年,Guggenheim 把Debye 方程和Lorenz -Lorentz 方程经两步简化为:B A B 2A A 92B )2)(2(3104→⎪⎪⎭⎫ ⎝⎛∆++⨯=w w M n L kT p ρεπ (2.15.2) 式中:∆=(εL -n L 2)-(εA -n A 2); εL 为溶液的介电常数;n L 为溶液的折光率;εA 为溶剂的介电常数;n A 为溶剂的折光率;M B 为溶质的摩尔质量;ρA 为溶剂的密度;w B 为溶质的质量分数;T 为溶液的温度;k 为玻耳兹曼常数(1.381⨯l0-23J .K -1);L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022⨯1023 mol -1)。

配制几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测量各溶液的介电常数εL 及折光率n L ,计算各溶液的△/w B ,以△/w B 对w B 作图并外推至w B =0,得到()0B B /→∆w w ,将有关数据代Guggenheim 简化式(2.15.2),就可算出极性溶质分子B 的偶极矩p 。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ε= C C0
海德斯特兰(Hedestrand)曾指出,如果ε12 和d12随浓度x2变化的函数关系为已知时,即可计算 出P2,∞ 。实际上ε12和d12都与x2近似呈直线关系:
ε12 = ε1(1 + αx2 )
(16)
d12 = d1 (1 + βx2 )
(17)
将上两式代入(15)式,然后求x2 →0 的极限,即可得P2,∞
ε −1 ⋅ M ε+2 d
=
4 3
πN

(4)
式中M、d和NA依次代表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和阿佛加德罗常数。等式左端称为摩尔极化度,用Pm
表示,即
Pm

ε −1 ⋅ M ε+2 d
=
4 3
πN

(5)
摩尔极化度可通过测定介电常数和密度来计算,从而可求得极化率α 。
非极性分子在电场中的极化,包括电子极化(电子云变形)和原子极化(电子核骨架变形)两部
介质)时,由于极化作用电场强度将减弱到E,E0与E的比值称为介质的介电常数,用ε表示,即:ε
=
E0 E
(39-1) ε是反映物质电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常数,显然它是与物质在电场中极化程度相关的量。ε为实验可 测量,通过ε的测定可获得物质分子微观电性质的有关信息。
从宏观上看,极化作用相当于在极板产生了一个与电场方向对抗的电偶极,其偶极矩的大小即可 作为极化程度的量度,所以我们把相距 1cm、面积 1cm2的平行电极间极化产生的偶极矩P 称为极化度。 从微观上看,P应等于 1cm3体积的介质中所含分子偶极矩矢量(包括电场作用下诱导产生的偶极矩和 极性分子固有的永久偶极矩)在电场轴向投影的总和。设 1 cm3体积中分子数为ν,各分子偶极矩矢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2020年6月16 日评定室温:25 ℃大气压:101kpa一、实验名称:偶极矩的测定二、实验目的1.用溶液法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2.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3.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技术三、实验原理1、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结构中电子云分布造成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分别称为极性分了和非极性分子。

德拜提出以偶极矩u来衡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偶极矩的大小为正负电荷所带电荷量与正负电荷中心距离的乘积,它的大小反映了分子结构中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对称性等情况,还可以用它来判断几何呆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

如反式结构对称性比顺式结构的对称性来得大,偶极矩就比较小。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如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电场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趋向于电场方向排列,称分了被极化,极化程度用摩分转向极化度P转向来衡量。

它的大小与永久偶极矩的平方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成反比: 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k为玻兹曼常数。

在外电场作用下,分子中的电子云会发生相对移动,分了骨架也会变形,这种情况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

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诱导来衡量。

它分为电子极化度和原子极化度两部分,大小与外电场强度成正比,而与温度无关。

P诱导=P电子+P原子对于交变电场,分子极化情况与交变电场的频率有关,在频率较低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为转向极化度、电子极化度、取极化度的总和。

P=P转向+P电子+P原子当交变电场频率达到1012-1014s-1(红外线频率)时,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定向,则P转向=0此时摩尔极化度等于摩尔诱导极化度,当交变电场频率达到1015s-1(可见、紫外光频率)时外子的转向和外子骨架变形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此时的摩尔极化度等于电子极化度,测定出程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再测出它的诱导极化度,相减后得到转向极化度,就可以求由分子的偶格矩了2、极度化的测定摩尔极度化与介电常数有关1 2MPεερ-=+但这个关系式是假定分子间无相互作用时推导而得的,必须使物质处于气相才能适用,而这是比较困难的。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3αε1 M 1 ε1 − 1 M 2 − β M 1 P = P2 = lim P2 = ⋅ + ⋅ 2 x2 → 0 (ε1 + 2) ρ1 ε1 + 2 ρ1

(2)
P变形的测定 考虑到P 很小, 考虑到 原子很小,P变形≈P电子。这里采用在高频下测 定不同溶液的折射率用于求算P 如下式所示: 定不同溶液的折射率用于求算 变形,如下式所示: n溶 = n1 (1 + γ x2 )
五、思考问题 1、本实验测定偶极矩时做了哪些近 、 似处理? 似处理? 2、准确测定溶质的摩尔极化度和摩 、 尔折射度时,为何要外推到无限稀释? 尔折射度时,为何要外推到无限稀释? 3、在偶极矩测定实验中样品室吹干 、 时为什么不能用热风吹干? 时为什么不能用热风吹干?
近似: 代入13 近似:C空≈C0, C标 = ε ⋅ C0 = ε ⋅ C空 代入
' ' C标 − C空 ∴ C空 = ε 标 −1
代入12即可求得 d 代入 即可求得C 即可求得
选择溶剂应考虑以下因素: 选择溶剂应考虑以下因素: (a)必须是非极性的 ) ( b) 与溶剂的性质 ( 如密度等 ) 相 ) 与溶剂的性质( 如密度等) 差越大越好, 差越大越好,这样不同浓度溶液测量数据 的差别,测定相对误差小。 的差别,测定相对误差小。 ( c) 溶剂稳定 , 毒性小 , 挥发性小 , ) 溶剂稳定, 毒性小, 挥发性小, 便于操作。 便于操作。
P = P转向 +P变形=P转向 +(P +P原子) 电子
4 µ2 P转向= π LA ⋅ kT 9 uu r (1)
如何求 P转向 ?
摩 摩尔极化度(P )
转向
原子
电子 射频 8 9 微波 10 11 12 红外 13 14 可 见 光 15 紫外 16 17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用溶液法测定CHCl 3的偶极矩2.了解介电常数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3.掌握测定液体介电常数的实验技术二、基本原理:1. 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结构可近似地被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的,分子本身呈电中性,但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重合也可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分子极性大小常用偶极矩来度量,其定义为:qd =μ(1)其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d 为正、负电荷中心间距离,μ为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

因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为10-30C ·m 。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会趋向电场方向排列。

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

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定向极化度P u 来衡量。

P u 与永久偶极矩平方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T 成反比kTN kT L P A 2294334μπμπμ==(A N kTP πμμ49=) (2)式中k 为玻尔兹曼常数,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是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变形,这种现象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

显然,P 诱导可分为两项,为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之和,分别记为P e 和P a ,则摩尔极化度为:P m = Pe + Pa + P μ (3) 对于非极性分子,因μ=0,所以P= Pe + Pa外电场若是交变电场,则极性分子的极化与交变电场的频率有关。

当电场的频率小于1010s -1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下,极性分子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m 是定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即P m = Pe + Pa + P μ。

而在电场频率为1012s -1~1014 s -1的中频电场下(红外光区),因为电场的交变周期小,使得极性分子的定向运动跟不上电场变化,即极性分子无法沿电场方向定向,则P μ=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偶极矩的测定1 目的要求(1) 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2)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3)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2 基本原理(1) 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

由于其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不重合。

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图18-1电偶极矩示意图 图18-2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μ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如图18-1所示,其定义是 (18-1)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 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μϖ是一个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

因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C ·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

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d q ⋅=μϖp+b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如图Ⅱ-29-2所示趋向电场方向排列。

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

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转向来衡量。

与永久偶极矩 的值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KTN P 3432μπϖ⋅=转向KTN μπϖ⋅=94 (18-2) 式中:K 为玻兹曼常数,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

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

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

显然P 诱导可分为二项,即电子极化度P 电子和原子极化度P 原子,因此P 诱导=P 电子+P 原子。

P 诱导与外电场强度成正比,与温度无关。

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

当处于频率小于1010s -1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

原子电子转向P P P P ++= (18-3)当频率增加到1012~1014的中频(红外频率)时,电子的交变周期小于分子偶极矩的松弛时间,极性分子的转向运动跟不上电场的变化,即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方向定向,故 =0,此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等于摩尔诱导极化度 。

当交变电场的频率进一步增加到>1015秒-1的高频(可见光和紫外频率)时,极向分子的转向运动和分子骨架变形都跟不上电转向P 2μ转向P 诱导P场的变化。

此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等于电子极化度 。

因此,原则上只要在低频电场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在红外频率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诱导极化度 ,两者相减得到极性分子摩尔转向极化度 ,然后代入(18-2)式就可算出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μ来。

(2) 极化度的测定:克劳修斯、莫索和德拜从电磁场理论得到了摩尔极化度P 与介电常数ε之间的关系式:ρεεMP ⋅+-=21 (18-4)式中,M 为被测物质的分子量; 为该物质在TK 下的密度;ε可以通过实验测定。

但(Ⅱ-29-4)式是假定分子与分子间无相互作用而推导得到的。

所以它只适用于温度不太低的气相体系,对某些物质甚至根本无法获得气相状态。

因此后来提出了用一种溶液来解决这一困难。

溶液法的基本想法是,在无限稀释的非极性溶剂的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处的状态和气相时相近,于是无限稀释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极化度 ,就可以看作为(18-4)式中的P 。

海台斯纳特首先利用稀释溶液的近似公式。

)(溶211X αεε+= (18-5))(溶211X βρρ+= (18-6) 再根据溶液的加和性,推导出无限稀释时溶质摩尔极化度的公式:112111121120221)2(3lim 2ρβεερεαεM M M P P P x -⋅+-+⋅+===→∞ (18-7)上述(18-5)、(18-6)、(18-7)式中,溶ε、溶ρ是溶液的介电电常数和密度;电子P 诱导P 转向P ρ∞2PM 2、 X 2 是溶质的分子量和摩尔分子数;ε1、p 1、M 1分别是溶剂的介电常数、密度和分子量;α、β是分别与 直线斜率有关的常数。

上面已经提到,在红外频率的电场下,可以测得极性分子摩尔诱导极化度 。

但是在实验上由于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一点。

所以一般总是在高频电场下测定极性分子的电子极化度 。

根据光的电磁理论,在同一频率的高频电场作用下,透明物质的介电常数ε与折光率n 的关系为: (18-8)习惯上用摩尔折射度2R 来表示高频区测得的极化度,而此时,0=转向P ,0=原子P .则ρMn n P R ⋅+-==21222电子(18-9)在稀溶液情况下,还存在近似公式:)1(21X n n γ+=溶同样,从(18-9)式可以推导得无限稀释时,溶质的摩尔折射度的公式:1221121122121202)2(21lim 2ργρβ++-⋅+-===→∞n M bn M M n n R R P X 电子 (18-11) 上述(18-10)、(18-11)式中,溶n 是溶液的折射率,1n 是溶剂的折射率,γ是与2X n -溶直线斜率有关的常数。

(3) 偶极矩的测定:考虑到原子极化度通常只有电子极化度的5%~15%,而且 又比 大得多,故常常忽视原子极化度。

从(18-2)、(18-3)、(18-7)和(18-11)式可得22X X --溶溶和ρε原子电子诱导P P P +=电子P 2n =ε转向P 原子PKTN R P 22294μπ=-∞∞(18-12)上式把物质分子的微观性质偶极矩和它的宏观性质介电常数、密度、折射率联系起来,分子的永久偶极矩就可用下面简化式计算:T R P )(0128.022∞∞-=μ)(100426.02230m C R P ⋅-⨯=∞∞ (18-13)在某种情况下,若需要考虑原子P 影响时,只需对∞2R 作部分修正就行了。

上述测求极性分子偶极矩的方法称为溶液法。

溶液法测溶质偶极矩与气相测得的真实值间存在偏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非极性溶剂与极性溶质分子相互间的作用—“溶剂化”作用。

这种偏差现象称为溶剂法测量偶极矩的“溶剂效应”。

罗斯和赛奇等人曾对溶剂效应开展了研究,并推导出校正公式。

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复旦大学等编《物理化学实验》下册参考资料[5]。

此外测定偶极矩的方法还有多种,如温度法、分子束法、分子光谱法及利用微波谱的斯诺克法等。

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4) 介电常数的测定:介电常数是通过测定电容计算而得的。

我们知道,如果在电容器的两个极板间充以某种电解质,电容器的电容量就会增大。

如果维持极板上的电荷量不变,那么充电解质的电容器二板间电势差就会减少。

设 为极板间处于真空时的电容量,C 为充以电解质时的电容量,则C 与之比值ε称为该电解质的介电常数: oC C=ε (18-14)法拉第在1837年就解释了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于电解质在电场中o C o C极化而引起的。

极化作用形成一反向电场,如图(18-3)所示,因而抵消了一部分外加电场。

测定电容的方法一般有电桥法、拍频法和谐振法,后二者为测定介电常数所常用,抗干扰性能好,精度高,但仪器价格较贵。

本实验中采用电桥法,选用的仪器为CC —6型小电容测定仪。

其桥路为变压器比例臂电桥。

电桥平衡条件是:xs x C C μμ2= 为电容池二极之间的电容, 为标准的差动电容器,调节 ,只有当 时, 。

此时指示放大器的输出趋近于零(用表头指示)。

值可以从度盘上直接读出,值也即得到。

由于在电桥法测量电路中被测电容Cx 二端都不能接地,因此恒温介质不能用水。

本实验中采用介电常数很小的变压器油。

变压器油从超级温槽中用循环泵压出,经电容池再回入。

温度由超级恒温槽控制在25±0.1℃,电容池外壳兼作屏蔽之用,并直接插入仪器插孔上,这样就可以避免人体对测量的影响。

但电容池插在小电容测量仪的插孔上呈现的电容C x 可看作电容池两电极间的电容C c 和整个测试系统中的分布电容并联所构成。

即C x =C o +C d ,显然,C c 值随介质而异,而C d 是一个恒定值。

如果直接将C x 值当作C c 值来计算,就会引进误差。

因此,必须先求出 C d 值(又称底值)并在以后的各次测量中给予扣除。

测求C d 的方法如下:用一个已知介电常数的标准物质测得电容 d C C C +=标标1(Ⅱ-29-16)x C s C s C x s C C =12μμ=s C x C 1标C上述(Ⅱ-29-15)、(Ⅱ-29-16)式中 、 分别为标准物质和空气的电容。

近似地可将 ,则:o C C C C -=-标标标11 (Ⅱ-29-17)因:(Ⅱ-29-18)代入(Ⅱ-29-16)即能算出C d 。

3 仪器 试剂阿贝折光仪 1台 容量瓶(10mL) 5个CC —6型小电容测定仪 1台 干燥器 1只四氯化碳(分析纯) 乙酸乙酯(分析纯)电吹风 1只 电容池 1只 4 实验步骤(1) 溶液配制:将5个干燥的容量瓶编号,分别称量空瓶重。

在2~5号空瓶内分别加入0.5mL 、1.0mL 、1.5mL 和2.0mL 的乙酸乙酯再称重。

然后在1~5号的5个瓶内加CCl 4至刻度,再称重。

操作时应注意防止溶质、溶剂的挥发以及吸收极性较大的水汽。

为此,溶液配好后应迅速盖上瓶塞,并置于干燥器中。

(2) 折光率的测定:用阿贝折光仪测定CCl 4及各配制溶液的折光率,oC C =空标C 空C o C C 标=ε注意测定时各样品需加样3次,每次读取三个数据。

(3) 介电常数的测定①电容C0和Cd 的测定。

本实验采用CCl 4作为标准物质。

其介电常数的温度公式为:)20(002.0238.24--=t CCl ε式中的t 为恒温温度(摄氏温标)。

用电吹风将电容池二极间空隙吹干,旋上金属盖,将电容池的下插头(接连内电极)插在小电容测量仪的插口“m ”上,将连接外电极的侧插头插在“α”上(见图18-7)。

将小电容测量仪的电源旋至“检查”位置,此时表头指针的偏转应大于红线,表示电源电压正常。

否则应调换作为电源的干电池,使指针偏转正常。

然后把电源旋钮转到“测试”档,倍率旋钮转到位置“1”。

调节灵敏度旋钮,使表头指针有一定的偏转(灵敏度旋钮不可一下子开得太大,否则会使指针打出格).旋转差动电容器旋钮,寻找电桥的平衡位置(指针偏向小方向)。

继续调节差动电容旋钮和损耗旋钮,并逐步增大灵敏度,使表头的指针趋于最小。

电桥平衡后读出电容值。

重复调节3次,每次使电桥平衡读取电容值3次读数的平均值即为 . 再用滴定管吸取CCl 4,从金属盖的中间加入,使液面超过二电极,并塞塑料塞,以防止CCl 4挥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