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
仪器记录表检查验收表过程检查意见:(签名或盖章)年月日最终检查意见(签名或盖章)年月日验收意见:(签名或盖章)年月日重要问题记载表水准观测说明与规范(一)观测方法1. 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
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
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二)设置测站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
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
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1规定执行。
(三)测站观测程序和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1)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2)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3)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4)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2、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1)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2)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3)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4)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一测站的操作程序:1)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2)远镜对准后视尺黑面,用倾斜螺旋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3)照准前视尺黑面,按2)款操作;4)照准前视尺红面,按2)款操作,此时只读中丝读数;5)照准后视尺红面,按4)款操作。
使用单排分划的因瓦标尺观测时,对单排分划进行两次照准读数,代替基辅分划读数。
4、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
每测站观测前,首先将概略整平水准气泡导至中央,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
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分划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5、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在每一转点处,安置左右相距0.5m的两个尺台,相应于左右两条水准路线。
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3、测高差(1)按四等水准方法,测量由已知水准点 BM和导线点(B、D、E、F、G、H、I)组成闭合水准路线,经误差分配后,计算出导线点的高程。
要求:1)观测顺序按“后后前前”(黑红黑红)进行;2)每站前、后视线长不超过 100m ,前后视距差不超过 3m ,前后视距累计差不超过 10m 。
3)红黑面读数差不大于 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不大于 5mm 。
测站记录和计算根据观测程序,将读数依次记入观测手簿,见表二、四等水准测量手簿相应的栏⑪~⑱内;随即进行计算,填入表中①~⑨栏;计算值如果符合限差要求,可以迁站继续观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要求。
1.视距部分后视距:①=[(1)-(2)]×100;前视距:②=[(5)-(6)]×100;上两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前后视距差:③=①-②;前后视距累积差:④=本站的③+前站的④。
2.高差部分后视尺红黑面读数差:⑤=K后+(3)-(4);前视尺红黑面读数差:⑥=K前+(7)-(8);上两式中的K后及K前分别为后前水准尺黑、红面的起点读数差,亦称为尺常数。
其值分别为4.6874787和.,主要是检核黑、红面读数是否正确。
黑面高差:⑧=(3)-(7);红面高差:⑨=(4)-(8);红黑面高差之差:⑦=⑧-(⑨±0.100)=⑤-⑥;注:⑦=⑤-⑥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6874787和.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⑨±0.100。
取“+”或“-”应根据后、前尺的K值来确定。
例如表5-8中第一测站,后视尺 4.787K=后,前视尺 4.687K=前,因此,红面高差为⑨-0.100,到第二测站因两水准尺交替,红面高差为⑨+0.100。
高差中数:⑩=[⑧+(⑨±0.100)]∕2 ,作为该测站的高差值。
注:⑩=[⑧+⑨]∕2成果整理和高程计算1.各段长度和高差的计算与校核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内容是:累积视距差校核:∑①-∑②=末站的④;黑红面高差校核:∑(3)-∑(7)=∑⑧;∑(4)-∑(8)=∑⑨;高差中数校核:测站数为奇数时 [∑⑧+(∑⑨±0.100)]∕2=∑⑩;测站数为偶数时 [∑⑧+∑⑨]∕2=∑⑩;校核完成后计算相应的测段长度:L=后视距总长+前视距总长;i相应的测段高差:h=各站的高差中数之和。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高差
中数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后
K1=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测站编号
点
号
后尺下丝
前尺下+黑-红
高差
中数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后
K1=
K2=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误
差
计
算
水平角观测记录手簿(测回法)
日期天气仪器观测者记录者检查者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日期仪器组别组长
观测者记录者计算者
测站编号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2。
6实训项目5:四等水准测量综合训练一、实训目的1、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和检核的方法;2、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闭合差调整及求出待定点高程;3、独立进行连续的四等水准测量;4、独立完成一条单一水准路线的观测记录、计算;5、独立完成合格的单一水准路线观测成果。
二、实训内容1、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计算的快速算法;2、进一步规范四等水准测量的测量方法;3、提高水准测量成果的方法和措施。
三、实训仪器及工具每4~5人为一个实训小组,每组领用水准仪一台,水准尺2根,尺垫2个.自备铅笔、小刀、测距手簿。
四、实训步骤及要点1、背离已知点方向为前进方向,在每两点之间设置偶数站,前、后距离大约相等,其距离不超过50米;2、每一测站的操作程序是“后—前—前—后”,详细步骤见“实训情景3: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记入表1中并立即对该站进行各项差检核的计算(每站各项限差的计算内容详见“实训情景4: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和限差检核”)和高差中数的计算;3、迁下一测站,继续上述操作程序,直到最后回到A 点(或另一个已知水准点);4、根据已知点高程及各测站高差,计算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并检查高差闭合差是否超限,其限差公式为:)(20mm L h f±=容 或(m m )n8容h f±=式中:n ——测站数L ——水准路线的长度,以km 为单位。
5、若高差闭合差在容许范围内,则对高差闭合差进行调整,计算待定点的高程。
五、注意事项1、在每次读数之前,要消除视差。
2、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严格居中(自动安平水准仪没有此项)。
3、必须在每一测站的各项限差达到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迁移测站。
4、在已知点和待定点上不能放置尺垫,但转点必须用尺垫,在仪器迁站时,前视点的尺垫不能移动.六、上交资料实训结束时,每组必须完成一份合格的实训报告五。
实训报告五四等水准测量综合训练1、实验数据记入表1,并进行高差计算,确保各项校核无误。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
测自至 .开始时间:时分结束时间:时分
年月日天气: .
呈像: .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
注:①标尺参数为K1=4687,K2=4787。
②手簿最后一格中的每一栏是用来统计前面各格中的对应栏数据之和。
③后视标尺转为红面,确认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红面中丝读数,记入表1的(8)栏内。
④转动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重复上述(1)、(2)、(3)步骤读取前视标尺的黑面上、下丝,前视标尺的黑面中丝读取和红面中丝读数,分别记入表1的(5)、(6)、(4)、(7)栏内。
⑤转动标尺,照准前视标尺的红面,读取红面中丝读数,记入表1的(7)栏内。
⑥转动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的红面,确认符合气泡居中后,读取红面中丝读数,记入表1中的(8)栏内。
(工作表保护没设密码)。
四等水准测量手簿内嵌计算公式
1888 1088 800 1830.8 753 1618 -865 2008.3 1828 1518 310 2189.9 1683 745 938 2365.3 1685 1939 -254 2565 1022 1423 -401 2736.4 1658 1400 258 2918.4 1380 1705 -325 3096.3 1478 1511 -33 3280.1 1481 1535 -54 3471.6 1463 1472 -9 3663.5 1385 1488 -103 3861.5
6167 5785 382 5978 6107 -129 6152 6275 -123 6198 5976 222 6077 5899 178 6092 6375 -283 6128 5970 158 6182 6640 -458 5831 5194 637 5389 6438 -1049 6159 5691 468 5370 6192 -822
(Ⅳ)等水准测量手簿
测 站 编 号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后 下丝 前 下丝 尺 上丝 尺 上丝 后 距 前 距 累 计 视距差 方向 及 尺号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后 前 后-前 ∑S= 仪器型号 水准尺读数 黑 面 红 面 K+黑 减红 高差中数 日期 第 页 共 改正数(mm) 高 (m) 程 页 备 注
1479 998 481 161.2 1191 1419 -228 302.6 1465 1488 -23 443.5 1409 1288 121 584.4 1389 1112 277 759.2 1305 1688 -383 949.7 1441 1183 258 1133.3 1397 1951 -554 1216.8 1145 408 737 1321.8 602 1750 -1148 1424.6 1472 903 569 1528 582 1505 -923 1631.5
三(四)等水准观测手簿含步骤
后、前视距差——(11)=[(9)-(10)];
后、前视距累计差——(12)=前站(12)+本站(11)
2.高差部分
后尺黑、红面读数差——(13)=(3)+K1-(8)
前尺黑、红面读数差——(14)=(6)+K2-(7)
黑面高差——(16)=(3)-(6)
(四)等水准观测手簿
测自至20年月日页号
时刻:始时分天气:部门:观测者:
末时分呈像:组别:记录者:
测
站
编
号
点
号
后
尺
上丝
前
尺
上丝
方向
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
减
红(mm)
高差中数(m)
备注
下丝
下丝
后视距(m)
前视距(m)
黑面
红面
后、前视距差d(m)
累计差Σd(m)
(1)
(4)
后
(3)
(8)
(13)
(18)
红面高差——(17)=(8)-(7)
黑、红面高差之差——(15)=(13)-(14)=(16)-[(17)±0.100]
高差中数——(18)=1/2×{(16)+[(17)±0.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等级
视线长度(m)
视线高度
后、前视距差(m)
后、前视距累计差(m)
黑、红面读数差(mm)
∑黑面(6)∑红面(7)
∑黑面(16)∑红面(17)
1/2(∑(16)+(∑(17)±0.100))=∑(18)
∑高差中数(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720.5
71.19
6316
1393
6082
-2
436
467
722
819
3
-31
-241
29-4
70.59
5876
25.92
72.79
0
1349
74.98
6194
1241
6032
-4
439
273
1351
1247
4
166
-75
29-5
66.23
5938
20.22
68.04
5
617
69.89
246
-748
-649
1
-63
计算校核
Σ(9)=Σ[(3)+(8)]=-Σ(10)=-Σ[(6)+(7)]=Σ[(15)+(16)]
Σ(18)= 2Σ(18)=
总视距=Σ(9)+Σ(10)=97.5
第六组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四等水准测量手薄(双面尺法)
仪器:年月日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编号
立尺点号
后尺
上丝
6545
1620
6309
-2
335
475
119
219
0
-140
253
11
6505
6080
2030
6715
2
362
6928
6830
1670
6451
+6
424
750
360
264
-4
-326
-73
12
5835
7222
1260
6049
-2
-1447.5
6259
7571
2709
7395
+1
424
349
-1449
3
-54
-531
39
6381
5535
1815
6502
0
953.5
6624
5812
861
5649
-1
243
277
954
853
1
-34
-565
计算校核
Σ(9)=Σ[(3)+(8)]=-Σ(10)=-Σ[(6)+(7)]=Σ[(15)+(16)]
Σ(18)= 2Σ(18)=
总视距=Σ(9)+Σ(10)=
第六组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2322
7112
-3
273
321
-1433
-1531
-2
48
-220
22
5725
6842
1041
5828
0
-1260.5
5931
7137
2301
6989
-1
206
295
-1260
-1161
1
-89
-309
23
6051
5818
1438
6123
+2
301.5
6197
6029
1135
5923
-1
146
211
5876
0
-1455
6035
7597
2644
7431
0
317
332
-1455
-1555
0
-15
-152
20
5697
6657
1004
5793
-2
-216.5
5888
6964
1222
5908
1
191
307
-218
-115
-3
-116
-268
21
5444
6951
889
5581
-5
-1432
5717
7272
6243
1402
6090
-1
366
305
620
714
6
61
-14
29-6
(8)
69.22
6103
24.71
71.63
-5
814.5
74.01
6778
1655
6440
2
479
675
816
723
-7
-196
-210
3-1
54.79
7270
895
5675
7
-1903.5
58.73
7701
2796
7581
2
7255
5926
1032
5821
-2
234
211
1420
1317
3
23
-407
26
6826
5780
1269
6056
0
29
7086
6069
1242
5925
4
260
289
27
131
-4
-29
-436
27
6643
5931
2068
6752
3
774
6862
6228
1291
6081
-3
219
297
777
671
6
Σ(18)=2Σ(18)=
总视距=Σ(9)+Σ(10)=
第六组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四等水准测量手薄(双面尺法)
仪器:年月日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编号
立尺点号
后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mm)
平均高差(m)
备注
下丝
下丝
黑面
红面
K1=
K2=
后视距
前视距
视距差d(m)
Σd (m)
8
6161
1
230
219
后-前
1420
1521
-1
11
-554
41
6802
5501
2199
6885
1
1404.5
6969
5659
795
5580
2
167
158
1404
1305
-1
9
-545
42
7478
4568
2805
7591
1
2503
7705
5115
305
4985
7
227
547
2500
2606
-6
-320
-865
四等水准测量手薄(双面尺法)
仪器:年月日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编号
立尺点号
后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mm)
平均高差(m)
备注
下丝
下丝
黑面
红面
K1=
K2=
后视距
前视距
视距差d(m)
Σd (m)
40
6763
5250
后
2092
6879
0
1420.5
6993
5469
前
672
5358
0
301
315
-1079
-976
-3
-14
-333
37
5585
7052
1023
5711
-1
-1435.5
5834
7445
2457
7248
-4
249
393
-1434
-1537
3
-144
-477
38
5477
6229
829
5615
1
-878.5
5756
6562
1706
6395
-2
279
333
-877
-780
Σ(18)= 2Σ(18)=
总视距=Σ(9)+Σ(10)=
第六组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四等水准测量手薄(双面尺法)
仪器:年月日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编号
立尺点号
后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mm)
平均高差(m)
备注
下丝
下丝
黑面
红面
K1=
K2=
后视距
前视距
视距差d(m)
Σd (m)
32
394
431
-1901
-1806
5
-37
-247
3-2
47.00
7291
3.09
50.01
-5
2427
53.15
7752
2741
7523
5
615
461
-2432
-2522
-10
154
-93
3-3
53.55
7069
8.12
55.98
1
-1859.5
58.41
7658
2670
7362
-5
486
589
-1858
仪器:年月日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编号
立尺点号
后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尺号
水准尺读数(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