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2020春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3课时)
10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马诗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络”,多音字“燕”。
2.结合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把握诗意,理解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借物言志的手法。
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领悟诗情。
2.了解借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板书课题:马诗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抽生朗读古诗,正音,学生出于资料了解诗人李贺。
2.学习多音字“燕”。
3.学习生字“钩”,比较认识“钓”。
4.出示第一、二句译文①理解词语:加,似,钩②介绍“大漠”、“燕山”大漠:大沙漠,在古诗词中常隐言”战场”之意。
如“沙场秋点兵”。
燕山:燕然山,汉大将窦宪大败匈奴,在此刻石纪功,后代文人常借此事表达建立军功的愿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理解诗意。
5.出示第三、四句译文①理解词语:何,当,金络脑,走,清秋——“快走”可以看出这是什么样的马?②抽生说说诗意。
③师生归结诗意。
三、品读古诗,感悟情怀1.这首诗你喜欢一、二句,还是三、四两句,为什么?2.同位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①一、二句主要写什么?——追问: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一方面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完善译文。
②三、四句中”金络脑”是指精美华贵的鞍具,如果一匹马没有被关在马厩里,而是被主人配上精美华贵的鞍具,说明什么?——被重用。
——追问:披上精美的鞍具,这匹马最想干什么?4.抽生分读一、二句诗,三、四句诗;齐读全诗。
5.学生自由读,思考:一、二句是写景,三、四句又是从哪一方面写的?——追问:抒发了这匹马的什么心情?——迫切——抽生朗读三、四句,要求读出这种迫切。
6.师引导回顾全诗,全悟诗人的情怀。
①齐读全诗。
②回顾:平沙万里,月光幽幽,群山隐隐,秋高气爽,面对此景,一匹骏马,却被圈养在马场,它多么渴望能得到主人的赏识,能够在这旷野里一展雄姿态。
③那么,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表达对自由的向往?还是希望获得朝庭的赏识,去建功立业?④默读诗句和译文,相互交流。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读诗题。
(读三遍)2.简介作者: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3.释题:《石灰吟》有的书叫《咏石灰》。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二、读诗句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明诗意出示提示: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千锤万凿:“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2)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4)诗意: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2)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3)清白:明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4)诗意: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结合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再读古诗,借助诗句意思,思考: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1.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2.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每一个句子,特别是其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石灰吟》的意象和比喻,正确地朗诵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XXX3. 诗歌主题:XXX4.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比喻5. 朗诵指导: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6. 小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7. 写作活动: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感受文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石灰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说课稿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而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一首名为《石灰吟》的古诗。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这首古诗的魅力所在,并通过适当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
《石灰吟》是唐代杨炯所作,是一首咏史古诗。
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石灰烧制的情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首古诗共有十四首,其中包含了许多描述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生动而有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诗《石灰吟·千古寒灰》。
这首诗以“千古寒灰”,描绘了石灰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久远的历史痕迹。
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诗人表达了对古人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还用到了“焰尽而灰寒未冷”这样的形象语言,形容了石灰的持久性和不易磨灭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这首诗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开头,以一种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制作石灰的艰苦过程。
通过重复的声音效果和精准的押韵,使得整首诗字字珠玑,读来声情并茂,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烈火熊熊的气势。
这首诗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表达了为了生活奋斗不息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三首诗《石灰吟·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
这首诗通过对东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豪和坚守。
诗中用到了“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这样的直接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东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使得诗歌充满了青春与朝气。
这首诗以独特的写法,发掘了东方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东方人民坚守传统,勇敢创新的精神。
通过对以上三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石灰吟》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所在。
首先,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和押韵来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其次,在内容上,诗人借助古人石灰烧制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赞美,并以东方文化为背景,传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洛、锤、凿、焚”等4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谈话导入。
(出示马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背有关马的成语吗?同学们说得真好。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歌咏马、赞美马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马诗3. 齐读诗题。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贺),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1.学生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齐读生字(络锤凿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
4.指导读诗,按照停顿再读一读;指名读古诗。
(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自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什么内容?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 品读第一、二句。
(1)理解词语。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大漠”和“燕山”一下子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沙如雪”从视觉上写沙漠在月下的颜色,从触觉写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表面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教师用书)(3)这两句诗中,你发现了什么?(大漠与燕山相对,沙比作雪,月比作钩)(4)由“沙如雪”和“月似钩”说一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5)带着想象的画面朗读第一、二句。
3. 品读三、四句。
(1)理解词语。
何当: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
2. 作品主要情节的讲解与分析。
3.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分析。
4.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解:分析作品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困境中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3. 讨论:分组讨论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4. 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目录: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作品主要情节鲁滨逊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作品艺术特色品味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鲁滨逊人物形象分析的短文。
2. 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自己对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的理解。
3. 续写《鲁滨逊漂流记》,想象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的日子。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教学内容,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让学生明白本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请同学们齐声背诵这首诗。
2、同学们猜猜看老师准备用洁白的粉笔写哪几个字呢?板书:石灰吟3、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吗?【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忠肃。
】4、质疑:那么这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让我们跟随诗人于谦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两遍之后停下来。
2、检查自读情况。
(1)在刚才读古诗时有没有字的读音或是难读的句子需要提醒大家的。
①师:教学本课生字“焚”和“烧”对比。
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
②“粉骨碎身”容易读成“粉身碎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0课 古诗三首
第四单元革命理想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散文、演讲稿和小说,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两个要素学生都已经学过,这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出自己的“心愿”。
习作要求是“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是对学生六年来学到的表达方式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表达的初步尝试。
分类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古诗三首 2 1.会写28个字,会写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古诗三首》和《为人民服务》的第2至3自然段。
默写《竹石》。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受到革命文化教育。
4.能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2 为人民服务2金色的鱼钩1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 1 能根据场合、对象等,稍做准备,做即兴发言。
习作心愿 31.能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2.能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 1.能围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物品格的志向。
3.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朗读并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合计 13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借物言志的写法, 并通过学习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1.会写“络、锤”等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六年级下册十首诗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14)
六年级下册十首诗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14)《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
读题。
“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通过歌咏一种物具有怎样的品质、精神,来表达诗人自己的志向或歌颂具有这种品德、精神的人。
《石灰吟》就是借石灰不怕粉身碎骨、不怕牺牲,要把洁白留在人间的品质,歌颂那些只要自己能做出贡献,保持自己的气节,就不怕牺牲,坚持到底的人。
二、简介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被诬陷杀害。
他的诗歌多表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三、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
师生对读。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随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1、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凿、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千锤万凿:千万次的敲打锤击,形容开采石灰石特别艰难,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焚烧:烈火不断地烧。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
若:好像。
等闲:平常。
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18)(Word最新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18)通过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18)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竹石》教学设计⒈学问与实力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锤百炼、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决、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决、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目标: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重点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具打算: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石灰吟》。
2、《石灰吟》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生:借物喻人,表面上赞的石灰,事实上是借石灰的精神来比方)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出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沟通,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扶植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特殊坦荡、潇洒)(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美丽,栽了很多竹子。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部编版10.古诗三首(马诗 石灰吟 竹石)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 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焚"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2.能借助注释。
说说《石灰吟》《竹石》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教学设计导入: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不常有。
”古往今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李贺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贺写的《马诗》。
板块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初读《马诗》,读出节奏,扫清字词词障碍。
(1)自读要求;五言诗,标出节奏,读出节奏(二三停顿)。
(2)读好词汇: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脑。
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的意思。
络:多音字,用网状的东西套住,根据字理识字,插人PPT图画让学生深人了解解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金络络脑属贵重鞍具,若马佩戴金络脑,则马主人的地位较高。
此处指“戴上用黄金装饰的的马笼头”。
2.检查反馈。
(1)师指名读。
当小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同伴互相点拨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师小结:通过伙伴协作,我们将古诗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了。
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我们能否尝试在音乐应和下读出韵律呢?板块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理解《马诗》的诗文意思。
2.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
(出示)(1)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想象。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师小结:诗的前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通过对石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
2. 诗歌解析:对《石灰吟》进行逐句解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写作手法:分析《石灰吟》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解析内容。
2. 学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诗歌解析和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石灰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石灰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石灰吟》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石灰吟》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于谦3. 背景:明代4. 意境:高洁、不屈5. 写作手法:比喻、象征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石灰吟》2. 写作练习:仿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歌,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课后反思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石灰吟》的理解和感受,了解教学效果。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示例教案,实际教学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环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2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生词,正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喻体的形象特征,品味诗情。
4.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古诗的现代汉语意思。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大意,品味诗人形象。
2.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搜集写作背景与诗人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创设情景,新课导入今天在正式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坐也是立,立也是立,行也是立,卧也是立。
”(打一动物)(课件出示:马的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马诗(板书)二、学习生字,理解注释(一)教师范读古诗,再领读一遍。
(二)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学习注释,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课前概况,背景简介1.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诗作写作背景。
2.点名朗读课件内容。
3.反馈交流。
四、阅读古诗,分析诗句(一)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一、二句主要是描写什么?(写景)2.描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
(一、二句燕山山岭连绵起伏,明月如钩,月色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富有边疆特色的战争画卷。
)3.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并谈谈它的好处。
(把“大漠”比作“雪”,把“月”比作“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大漠苍苍、明月如钩的画面,丰富画面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5.分析开篇前两句的感情基调。
(渲染了一种清冷、悲凉、苍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大气的感情基调。
)6.分析诗的一、二句的景物衬托作用。
(“沙如雪”极言大漠风沙之苍凉,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月似钩”即写出月亮的强劲凌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读诗文
1、学生齐读诗句,教师出示诗句。
2、强调燕的读音以及燕的笔画笔顺(课件出示燕的笔顺图片)
(四)再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习前两句
(1)教师出示钩,燕山的意思(燕山是边塞,那么在这里的马是普通的马吗?-----战马)
(2)读诗文前两句,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写了怎样的燕山,怎样的大漠?
3、联系我们以前学习的两首诗想想这两句只是在写竹子的生活环境吗?-------以竹子自喻,写作者的立场坚定。(板书竹子---作者)
4、学习三、四句
1、指名学生读这两句
2、在三、四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竹子?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试着用“我从——词,看出竹子——”的形式回答。
预设:我从千磨万击看出了竹子生活环境的恶劣,我从坚劲看出竹子面对困难的坚韧从容,我从任尔看出竹子的乐观,无畏。
3、学生带着竹子这种无畏乐观的态度在读后两句。
5、总结
1、学生齐读整首诗想一想本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板书正直倔强、高傲风骨)
2、学生齐背前两首《马诗》《石灰吟》并齐读第三首《竹石》后根据板书想一想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托物言志这一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马诗》
(一)谈话导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形容那些有才之士,也经常自喻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中诗人正是以马来抒怀。(板书课题《马诗》,学生根据题目来猜想一下这首是要写的内容是什么,预设:赞颂马)那本首是不是抒发这种情感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这首诗来看一看吧。
(2)根据诗意,你从第三句中你读出了石头什么品质?--不怕牺牲。
(3)第四句的清白指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预设:本句表面是说石头被焚烧后变成青白色的石灰,实际是说作者想把自己这种高洁品格留在人间。
(4)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石灰拟人化,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暗喻诗人不管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做清白的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以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2、指名学生说一说《马诗》和《石灰吟》表达地情感(课件出示《马诗》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板书:马---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5)再读诗文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情感
三、小结
《马诗》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四、当堂检测
默写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1、同桌互查古诗背诵情况
2、结合注释说说本首诗的意思(出示注释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石灰---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
3、接下来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以物自喻表达情感。(板书课题)
二、知作者
郑燮,(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强调燮的读音xiè及写法,补充扬州八怪: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人,)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预设: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墨梅有什么特点?---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预设:月光下,辽阔的沙漠一望无垠,黄沙万里,像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雪。边塞的上空,高高的悬挂着一弯秋月,放射着清冷的光辉。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有用武之地。
2、学习后两句
(1)出示“金络脑”的意思,强调马笼头是用黄金装饰,所以这匹马备受重视
过渡语:都说这两句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但是一个词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表露作者的情感,那我们来看看这两句的诗意
三、读诗文
1、出示诗句停顿,学生齐读诗句。
2、强调劲读音jìng
四、学习前两句
1、学生齐读前两句,说说在前两句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预设: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他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里。
2、在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的比较生动?
预设:咬和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4)石灰把这个视为痛苦吗?---若等闲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2、学习后两句
(1)齐读三、四句,结合注释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出示注释粉身碎骨:碎成粉末,浑,全。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学生读诗意)
3、本诗在表现手法上与《竹石》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都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墨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7、当堂检测
默写《竹石》
个人修订
板书
设计
课后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2、解诗题
生活中的石灰是什么-----用作粉刷白白的墙壁,吟是什么意思?--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石灰吟:赞颂石灰。
(2)知作者
于谦, 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2、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读。
(二)知作者
1、出示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学生一分钟识记标红部分)
3、创作背景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一组《马诗》,这首便是其中一首。(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教师强调标红部分,李贺在写这首诗时他是有才华但不被赏识,我们都知道古诗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家猜一下这首诗里面会包含什么情感----预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预设:共同点都是借一种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方法叫托物言志。
6、拓展阅读王冕(miǎn)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学生读诗句,强调诗人冕(miǎn)的读音,出示作者简介,学生齐读(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
(2)出示诗意,体会情感
后一句是写骏马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实写什么?---实写自己何时被重用,何时能报效国家。
(5)总结
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二、学习《石灰吟》
(一)导入
1、在刚才我们所学的《马诗》中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想建功立业却又报国无门的这样一个拥有远大志向的人,在马诗中不仅赞美了马,更赞美了诗人,巧的是在我们接下来要学的这首诗里也在借着事物在赞美一个人,而赞美的这个人他就是于谦,那让我们跟着于谦来看看这首诗。(板书课题)
(3)读诗文
1、学生齐读古诗(强调焚的读音)
2、强调锤的笔顺以及凿的笔顺(里面不是羊)
3、学生把这三个字在练习本上写一遍。
(4)理解诗意
1、学习前两句
(1)指名学生读前两句,千和万是锤了一千下,凿了一万次吗?若等闲是什么意思?
出示注释:千和万是虚指,指多次,等闲是平常的意思。
(3)那石灰在烧制过程中是简简单单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烈火焚烧可以看出烧制过程经历了很多痛苦。
年级
六年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科
语文
制定日期
课型
新授
课题
古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