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非遗调研报告最佳范文
非遗调研报告最佳范文非遗调研报告——传统戏曲艺术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并认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戏曲艺术的传统创新。
二、调研方法1. 采访我们组进行了一系列采访,包括戏曲演员、专家学者、戏曲爱好者、观众等不同角色的人员,以了解他们对戏曲艺术的认知、观点和建议。
2. 实地考察我们到戏曲表演的剧场和演出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
观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戏曲表演,如京剧、黄梅戏、粤剧等,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戏曲艺术的创作和演出过程。
3. 文献资料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对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演出形式、经典剧目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
三、调研结果1. 戏曲艺术的现状戏曲艺术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承的基础依然存在,但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现代娱乐形式多样化、年轻人兴趣减少等,戏曲的传统观众群体正在逐渐减少。
许多传统戏曲剧种的演员队伍也出现了老龄化、人才补充不足的问题。
2. 保护与传承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戏曲艺术的教育培训,注重戏曲艺术的基础传统知识的传授。
其次,鼓励年轻人参与并担任重要角色,培养新一代的戏曲人才。
此外,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来支持戏曲艺术的研究与创新,推广优秀的戏曲作品。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可以通过融入一些现代元素、故事和表现形式等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例如,创作一些既有传统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剧目,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样化传播。
四、结论与建议1. 深化理论研究加大对戏曲艺术的理论研究力度,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戏曲的价值和意义,以提高观众对戏曲的认知和兴趣。
2. 加强教育培训在学校教育中注入戏曲艺术元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同时,举办戏曲艺术的培训班,吸引年轻人参与学习,培养新一代的戏曲人才。
戏曲传承调研报告
戏曲传承调研报告戏曲传承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我国戏曲文化遭遇严峻挑战,戏曲传承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戏曲传承状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为制定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实地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查阅相关文献。
调研范围主要涵盖了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地的演艺机构、传统曲种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等。
三、调研内容和结果分析1. 戏曲传承机构问题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戏曲传承机构存在以下问题:(1) 资金来源不稳定:许多戏曲传承机构依赖于政府资金,但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机构经费紧张,无法正常开展传承工作。
(2) 人才培养不足:人才是戏曲传承的关键,但现阶段戏曲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传承人才储备不足。
(3) 缺乏创新意识:许多机构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上,缺乏对现代舞台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2. 传统曲种面临的问题通过对不同地区传统曲种进行调研,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 曲种衰减:许多传统曲种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失传的危险,年轻人对于传统曲种的兴趣不高。
(2) 剧本创作不足:由于缺乏现代戏曲剧本的创作和推广,许多传统曲种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3) 缺乏舞台传承人才:许多传统曲种在舞台上需要传承人才的扮演和表演,但由于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曲种的舞台传承受到限制。
四、对策建议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可以加大对戏曲传承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打破传统融资模式。
2.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
3. 鼓励创新探索:支持戏曲传承机构在传统剧目基础上进行创新演绎,引导年轻人参与剧目创作,推动戏曲艺术与现代视听文化的融合。
4. 加强舞台传承人才培养:建立专门的舞台传承人才培训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提高舞台传承人才的水平。
五、总结和展望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国戏曲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中国戏曲调查总结
中国戏曲调查总结引言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作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戏曲,本文对中国戏曲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将在文中总结调查结果。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以获取大量的回答。
实地访谈则是选取了数位中国戏曲爱好者和从业者进行深入交流,获取他们对中国戏曲的认知和观点。
调查结果1. 中国戏曲相关知名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中国戏曲的整体知名度还是相对较高的,多数人都能够提到《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著名戏曲作品。
然而,对于一些地方戏曲和特定剧种,大部分人的了解还是相对较少的。
2. 中国戏曲的流行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国戏曲在年轻人中逐渐失去了一部分影响力,但在许多老年人和文化爱好者中仍然非常受欢迎。
同时,一些优秀的戏曲团体和演员通过不断创新和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戏曲的受众群体。
3. 中国戏曲的演出场所和时间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观看中国戏曲演出的首选场所是剧院和戏曲表演场馆。
此外,一些节假日和传统文化节庆期间,中国戏曲演出也受到了更多关注和参与。
4. 中国戏曲传承和教育现状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中国戏曲的传承面临一些问题。
许多年轻人对戏曲没有较深的了解和兴趣,这导致了中国戏曲的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
同时,访谈中的一些戏曲从业者也表达了对戏曲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的担忧。
结论尽管中国戏曲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戏曲仍然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一定的受众群体。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国戏曲的宣传推广,提高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教育,我们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加强对戏曲艺术家的培养和支持。
参考文献•张洪良. (2018). 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青年的文化认同关系调查研究[J].古籍与文化研究, 2018(02):137-142.•钟君光. (2019). 戏曲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思考[J/OL]. 北京戏剧评论, 2019(05):1-7. [2019-10-08].以上是本次中国戏曲调查的总结。
京剧传承调研报告总结范文
一、调研背景京剧,作为我国国粹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京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京剧的现状和传承情况,我们组织开展了本次京剧传承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京剧在各地的传承现状,掌握京剧的受众群体和演出市场;2. 分析京剧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京剧传承和保护提供有益建议;3. 探讨如何推动京剧的创新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京剧传承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具体包括:1. 对京剧表演团体、学校、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京剧的传承环境和现状;2. 设计问卷,对京剧爱好者和普通民众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京剧的认知度和兴趣;3. 邀请京剧专家、学者和从业者进行访谈,探讨京剧传承和发展中的问题。
四、调研结果1. 京剧传承现状(1)京剧在部分地区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仍存在受众群体逐渐缩小的趋势;(2)京剧表演团体数量较多,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团体面临生存压力;(3)京剧学校数量较少,且教育质量有待提高;(4)京剧演出市场逐渐萎缩,演出场次和票房收入有所下降。
2. 京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1)传承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传承人才;(2)京剧艺术形式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审美需求;(3)社会对京剧的认知度不高,传承氛围不浓厚;(4)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京剧的传承和发展。
3. 京剧创新发展建议(1)加强传承体系建设,培养专业传承人才;(2)创新京剧艺术形式,提高京剧的审美价值;(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京剧的认知度;(4)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五、结论本次调研结果表明,京剧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推动京剧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从传承体系建设、艺术形式创新、社会认知度提高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京剧的繁荣发展。
同时,政府、社会和京剧从业者应共同努力,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戏曲传承与创新研究
中国戏曲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唐宋时期以来,中国戏曲就开始向各地传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类型,如京剧、昆曲、评剧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深入交流,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一、戏曲传承与保护中国戏曲的传承和保护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为了保护戏曲的传统艺术,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戏曲舞台组织和管理,创新戏曲节目、剧本、音乐等元素,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还有一些戏曲传承人在保护和传承方面走得很远。
他们致力于研究不同地区的戏曲,收集、整理和记录各种戏曲资料和影像,并且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培养年轻的戏曲演员,传授技艺,不断推动中国戏曲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戏曲艺术革新与创新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戏曲艺术也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戏曲艺术正在演变为更加时尚和现代化的艺术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戏曲艺术家和文化精英们不断进行实验和创新,尝试新的形式和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从而推动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京剧团队正在通过豪华的舞美和 avant-garde 的手段,将古老的传统艺术转化为新时代的高质量视听盛宴。
他们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表演手段和注音格律,还注入了现代的电子声音和视觉元素。
此外,还有一些戏曲作品专门创作针对年轻观众的,以更加现实的、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年轻人面临的困境和成长的烦恼,从而在年轻观众中获得了广泛的阅读群体。
三、戏曲教育与培养为了加强戏曲的传统教育和培养,中国各地政府和学校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他们通过开设戏曲课程、建设戏曲专业学校和推广戏曲文化等手段,加强青少年的戏曲修养和培养,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戏曲人才。
另外,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和活动,推动戏曲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他们不断举办戏曲比赛和学术研讨会,让更多人了解、研究和欣赏中国戏曲文化,从而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京剧传承与发展调研报告
京剧传承与发展调研报告《京剧传承与发展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精湛的艺术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京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京剧传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主要对象为京剧演员、京剧传承机构和相关专家学者。
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传承问题分析(1)后继人才不足:由于京剧的学习难度较高,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后继人才的培养存在困难。
(2)市场需求下降:随着大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京剧逐渐失去了年轻观众的青睐,导致市场需求不断下降。
(3)舞台创新不足:传统的京剧演出形式一直在延续,没有太多创新的尝试,缺乏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2. 发展机遇分析(1)文化自信增强: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断增强,京剧的发展也开始受到更多政策和社会支持。
(2)海外市场开拓:京剧走向世界,通过在海外演出和交流活动中,扩大了京剧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3)多媒体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京剧与新媒体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四、问题解决与发展策略1.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培养机制,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京剧事业,提升京剧传承的可持续性。
2. 创新演出形式: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舞台形式和表演方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3. 增加市场推广力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京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改变年轻人对京剧的认知和态度。
4. 拓宽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演出,使京剧走向国际舞台,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京剧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一、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及原因(一)戏曲艺术票房急剧下降,戏曲剧团经营困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地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
但在这些年,戏曲演出出现萎缩、票房不景气,几十年前剧场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演出现场的在场观众还不及戏曲演职人员多的尴尬局面。
这种形势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是戏曲演出剧团经济状况日益拮据。
这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而且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编排。
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面临倒闭。
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
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观众的审美要求与戏曲舞台现状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症结所在。
1、戏曲剧目娱乐化功能日益削弱,雅俗文野产生冲突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古代的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表演是戏曲的直接源流,古人对戏剧的解释为:“戏者,戏也。
传承戏曲情况汇报
传承戏曲情况汇报
近年来,戏曲艺术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传承戏曲的工作也取
得了一些进展。
在这篇汇报中,我们将就传承戏曲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工作。
首先,传承戏曲的基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戏曲的挖掘和
整理工作,将那些珍贵的戏曲作品进行保护和传承。
同时,也要注重对戏曲表演技艺的传承,培养一批优秀的戏曲表演人才,让他们能够将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下去。
其次,传承戏曲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戏曲艺术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可以通过创新剧本、改革表演形式等方式,使戏曲艺术更具有现代感和吸引力。
另外,传承戏曲需要加强对外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戏曲艺术家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戏曲。
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戏曲传承经验,为我国的传承工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最后,传承戏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文化机构、艺术家、学者以及
广大观众都应该为传承戏曲而努力。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戏曲传承工作,文化机构应该加大对戏曲艺术的扶持力度,艺术家和学者应该加强研究和创作工作,而广大观众则应该积极参与到戏曲艺术的欣赏和传播中。
总的来说,传承戏曲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戏曲艺术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化传承与传统戏曲演出艺术发展与传承
文化传承与传统戏曲演出艺术发展与传承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
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新型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戏曲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传承与传统戏曲演出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培养与创新传统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动传统戏曲演出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一、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研究与收集。
通过文献记录、音像资料等途径,系统地整理和保留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曲目剧本、服饰道具等相关信息,确保其传统的纯正性。
另一方面,应鼓励各级文化机构和学校开展传统戏曲的宣传推广活动,增进公众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和认同,提高传统戏曲艺术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教育培养为了保证传统戏曲的传承,培养优秀的戏曲人才尤为重要。
在教育领域,有必要加强对传统戏曲的教育培养。
一方面,各级学校应该开设戏曲专业或者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戏曲学习机会。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传统戏曲艺术家开展对外交流与教学活动,传授戏曲的演唱、表演技巧和戏曲文化的传统知识。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培养出一批专业水平高、艺术才华出众的传统戏曲演出人才。
三、创新传统在传统戏曲演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传统剧目的改编、创新演绎,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戏曲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更为生动、绚丽的舞台效果,以提升戏曲演出的观赏性和互动性。
在创新传统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对传统戏曲的尊重和正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平庸化的倾向。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与传统戏曲演出艺术发展与传承是当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加强对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传承、加强教育培养和创新传统,可以促进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同时,对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财富。
戏曲调研报告
戏曲调研报告戏曲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戏曲的发展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戏曲的相关知识,以及当前戏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保护和发展中国戏曲做出贡献。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通过观看现场演出和与相关人士的交流,获取戏曲的实际表演效果和相关情况。
三、戏曲的发展历史戏曲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朝代的发展,形成了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多种流派。
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表演风格,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
四、戏曲的特点戏曲注重唱腔、表演和舞蹈的综合表现形式,强调艺术的整体效果。
在表演技巧上,对身段、唱腔、表情等方面都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技巧和修养。
五、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舞五种技艺,其中唱腔是戏曲中最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
唱腔要求演员用音律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既要有音准和技巧,又要有情感的调动。
此外,戏曲的表演还要求演员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舞蹈来诠释角色。
六、戏曲的现状和问题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现代观众对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戏曲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戏曲传承的困境也制约了戏曲的发展。
许多老一辈的戏曲艺人日益减少,后继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七、保护和发展戏曲的对策1. 加大对戏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现代观众的戏曲认知和兴趣。
2. 开展戏曲教育和培训,加强戏曲人才的培养,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3.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戏曲表演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4. 支持和激励优秀的戏曲艺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作和演出平台。
八、结论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保护和发展戏曲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只有通过合力的努力,才能使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戏曲调研报告
戏曲调研报告随着文化多元化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传统戏曲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文化,我进行了戏曲调研,并在此撰写一份报告以分享研究成果。
一、背景戏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化和壮大。
然而,在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戏曲文化却逐渐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为了夯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国粹艺术,政府和社会机构都加大了对戏曲文化的支持力度。
因此,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而且也有助于珍惜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二、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涉及戏曲的历史,演员和剧本,演出形式和继承情况。
1. 历史:戏曲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戏剧趋于单调,与民间民俗有密切关系。
此后,在唐朝和宋朝时期,戏曲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表演规范和技巧。
明清两朝时期,戏曲表演的形式进一步日臻完善,并形成了京剧、豫剧、粤剧和川剧等多种类型的戏曲剧种。
2. 演员和剧本:戏曲演员是戏曲演出的重要基础,他们需要掌握戏曲的表演技巧和技巧。
戏曲剧本则是演员表演的依据,它通常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分剧、附录和笑话。
京剧《霸王别姬》、豫剧《白蛇传》、粤剧《西厢记》、川剧《牡丹亭》等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优秀代表作。
3. 演出形式戏曲演出形式主要分为四种:户内,城市,乡村和寺院。
其中,户内戏曲主要是指在家庭、商店和茶馆等场所演出的戏曲,而城市戏曲则是在专业场馆表演的京剧、豫剧、粤剧、川剧等演出。
在乡村和寺庙表演则是指在农村和寺庙比较流行的走唱剧,那些走唱剧表演者通常都是业余爱好者组成的。
4. 继承情况当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戏曲文化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小,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也不高。
这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中国政府和社会机构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启动了多项有关文化继承和传承的政策措施,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戏曲文化。
戏曲保护传承工作总结报告
一、背景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戏曲保护传承工作,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推动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
以下是我单位在戏曲保护传承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总结。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普查登记,摸清家底我单位对全省戏曲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包括剧种、演出团体、非遗项目等,共摸清31个剧种、411个戏曲演出团体及戏剧类非遗项目。
其中,以黄梅戏、徽剧为代表的本省剧种24个,以京剧、豫剧为代表的跨省剧种7个;现有国有演出团体43个,民营演出团体298个,民间戏曲班社70个;现有国家级戏剧类非遗项目17项,代表性传承人29人,省级戏剧类非遗项目32项,代表性传承人92人。
2. 分类保护,重点扶持我单位制定了《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分类保护计划(试行)》,重点扶持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戏曲品牌,大力发展徽剧、庐剧等群众性剧种,抢救目连戏、含弓戏等濒危剧种。
同时,建立安徽地方戏曲数据资源库,实施高龄戏曲艺术家舞台影音资料录制和数字化保存,建设基层传统戏曲活动场所,创建重点戏曲保护示范单位,举办全省稀有剧种展演,复排一批传统经典剧目。
3. 创作与展演,讲好故事我单位围绕讴歌时代精神,讲好安徽故事,赞美安徽好人,助力扶贫脱贫等现实题材,实施戏曲剧本创作孵化计划,每年重点创作10台大戏和10个小戏,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如《春风化雨》《争爹》等优秀戏剧作品,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4. 调研考察,交流学习我单位积极组织调研考察活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戏曲保护传承工作的先进经验。
如省调研组来宜调研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发展工作,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一行赴相城经开区北桥街道考察调研地方戏曲传承和发展等。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人才短缺。
戏曲传承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我单位在戏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改进措施:加强与高校、艺术院校的合作,开展戏曲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戏曲人才素质。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调查了中国传统戏曲
文化中最流行的曲种以及观众接受程度。
首先,本文采访了20位男性和女性观众,以了解观众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接受程度。
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人都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忠实拥护者。
63.5%的被调查者表示,分别喜欢听评弹、梆子和京剧,这也是传统戏曲中最为受欢迎的曲种之一。
除此之外,其
他受欢迎的曲种也包括京韵、秦腔、豫韵、淮剧、黄梅戏、粤剧、越剧等。
从宗教传统上看,人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更具有一种文化拥护感,认为它们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此外,为了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挖掘出更多的有价值内容,本文采访了6位专业戏
曲演员,了解他们对其部分曲种的理解和演绎特点。
采访结果表明,演员们认为,戏曲的
演绎并不是唱一首歌,而是将古代的文化融入到词语、表情、旋律、音调等方面,加入更
多的色彩和元素,巧妙地表达出古代的美与滋味。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一直以来都受到观众的高度欢迎,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发
展限制。
例如,历史上的传统戏曲曲种多是经典曲目,更新换代太慢,专业演员也相对稀缺,以及无法与现代社会文化完全融合等。
因此,仍有需要在激发传统戏曲的魅力的同时
不断更新曲种,使其与现代生活水平更加贴近,以提高观众的接受程度。
关于戏曲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戏曲文化调研报告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戏曲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次调研报告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对戏曲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娱乐、消遣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深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首先,戏曲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其次,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第三,戏曲文化可以传递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戏曲文化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民族团结和国家文化自信。
然而,我们也发现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受到其他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戏曲艺术在年轻人中的传承和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商业化的操作使得一些戏曲演出丧失了传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标准,影响了戏曲文化的传统和底蕴。
第三,由于戏曲艺术既有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结合,要对戏曲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承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中,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首先,应加大对戏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加强对戏曲艺术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三,将戏曲艺术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中,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和了解戏曲文化。
京剧文献调研报告范文
京剧文献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备受推崇。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保护京剧,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对京剧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历程、艺术特点、演出形式等,为后续的京剧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二、资料收集1. 图书馆调研通过走访当地的图书馆,我们找到了大量与京剧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其中包括由京剧大师撰写的教材、历史文献以及京剧演出的评论和研究作品等。
这些图书馆藏品详实地记录着京剧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我们对京剧的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专家访谈我们还专门邀请了几位京剧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京剧知名学者,对京剧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通过专家们的讲解和解读,我们对京剧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京剧发展历程1. 由来京剧起源于北京,发展于清代。
它是从明代民间歌舞剧逐渐演变而来的。
在清朝时期,皇帝提倡在宫廷中演出戏曲,进一步促进了京剧的发展和流行。
2. 发展阶段京剧的发展经历了数个阶段,包括变脸戏、正唱戏、二黄戏、武戏等。
每个阶段的演变都对京剧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变脸戏通过快速变换面具表达人物的情感,成为了京剧的经典表演方式之一。
四、京剧的艺术特点1. 表演形式京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结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和戏剧等多种元素。
演员通过身体动作、声音、脸谱等多种手段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特点。
2. 角色刻画京剧以人物角色的刻画为核心,通过服饰、脸谱、动作和声音等综合表现手法,塑造出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如刚勇、曲折、悲剧等。
3. 表演技巧京剧的表演技巧非常独特,包括拳法、舞蹈、音调和韵律等。
演员需要通过多年的训练和磨练才能掌握这些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角色的塑造和表演中。
五、京剧的保护和传承1. 传统教育为了推动京剧的传承,需要加强对京剧的传统教育。
这包括在学校中设置京剧专业课程,培养京剧演员和专业人才,以及组织各类京剧培训班和比赛等。
戏曲调查报告
戏曲调查报告戏曲调查报告一、引言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年轻一代对于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需求,戏曲艺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了解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戏曲调查。
本报告将从戏曲的历史渊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渊源戏曲起源于古代宫廷乐舞,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分为京剧、豫剧、越剧等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京剧以其华丽的服饰、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情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豫剧则以其豪放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越剧则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精致的舞台布景而备受推崇。
三、现状分析然而,尽管戏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当代社会中,戏曲的受众逐渐减少,市场需求也呈下降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年轻人对于戏曲的接触机会较少,对于戏曲艺术的了解也相对有限。
此外,戏曲的表演形式和剧情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不太相符,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改革。
四、问题与挑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戏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戏曲教育和传承面临困境。
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变迁,许多传统的戏曲学校和剧团面临着经费不足和人才流失的问题,导致戏曲传统技艺的传承受到威胁。
其次,戏曲市场需求不足。
由于观众的年龄结构和审美需求的变化,戏曲的观众群体相对老龄化,年轻人对于戏曲的兴趣较低,导致戏曲市场规模缩小。
此外,戏曲的演出形式和内容也需要与现代观众的需求相结合,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创新点。
五、发展方向为了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戏曲教育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于戏曲学校和剧团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资源,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推动戏曲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创新戏曲演出形式和内容。
京剧传承调研报告
京剧传承调研报告京剧传承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京剧传承的现状,分析传承中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走访了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几个著名京剧团体,与老艺术家、年轻演员和相关经营者进行了交流。
其次,我们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京剧爱好者和观众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传承困境调研发现,京剧传承面临着以下几个困境:(1)观众数量减少: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年轻一代对于京剧陌生的态度,以及其他竞争性文化活动的兴起,导致京剧的观众数量逐渐减少。
(2)精英化变异:京剧的表演技艺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磨炼,但近年来,由于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许多京剧表演者转行或改变表演风格,导致京剧的传统风格受到影响。
(3)资金支持不足:京剧的传承需要资金的支持,但目前,政府和市场对于京剧的投资力度不够,导致京剧团队经济压力增加。
2. 解决对策为了解决京剧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对策:(1)加强宣传推广: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提升京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2)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年轻演员的培训,平衡传统和现代表演技艺的传承,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个性魅力的优秀演员。
(3)增加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京剧的支持力度,通过资金扶持等措施,减轻京剧团队的经济负担,提高艺术家的待遇。
(4)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京剧团队应积极与文化机构、教育机构和商业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京剧传承与发展。
四、结论京剧传承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加大培训力度、增加资金支持以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有信心促进京剧的传承与发展,让京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现状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现状调查现状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庆典、知识与实践,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等方式传承的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
在中国,戏曲剧被广大人民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代表,而多年来,戏曲剧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一、戏曲剧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年轻观众对传统演艺形式兴趣的减少,戏曲剧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一方面,许多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纷纷离世,师徒传承的机制面临断层,导致年轻戏曲演员的培养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商业演出团体更注重商业利益,传统戏曲艺术的艺术性和纯粹性受到威胁。
二、戏曲剧的表演环境在中国,戏曲剧的表演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许多传统戏曲剧场在城市的大型购物中心或商业街区中被拆迁迁走,许多青年观众无法接触到戏曲剧演出。
同时,政府给予戏曲剧的政策支持也相对有限,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场地支持。
这导致了许多戏曲演员辞去职业戏曲演员,转而从事其他工作。
三、戏曲剧的传承与教育戏曲剧的传承和教育也面临着困境。
随着许多青年观众对戏曲剧的兴趣减少,很少有年轻人选择成为戏曲演员。
一些传统的戏曲剧种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的学习和传承。
虽然有一些非公立学校和戏曲培训机构仍然在传授戏曲剧的技能,但是他们面临着经济困难和人才稀缺的问题。
四、戏曲剧的数字化传播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一些戏曲剧开始进行数字化传播。
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到戏曲剧的演出和资讯。
一些年轻的戏曲演员也开始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为戏曲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会,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商业化、艺术尺度和传统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在中国面临许多困境,包括老一辈艺术家纷纷离世、商业化的挑战、表演环境的限制,以及传承与教育问题等。
京剧传承调研报告范文
京剧传承调研报告范文一、概述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京剧的传承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京剧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护和促进京剧传承。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访问了京剧传统名家、年轻学徒、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观众,旨在全面了解京剧传承的各个方面。
三、现状分析1. 京剧艺术形式受限:现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导致观众对传统艺术的接触减少,尤其是对京剧这样需要较长时间观看和沉浸式体验的戏曲来说,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2. 京剧艺术资源流失严重:许多老艺术家年事已高,传统的唱、念、做、打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而新一代的学员和观众短缺。
这导致了京剧的艺术传承出现断层,无法有效实现代际传承。
3. 教育制度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京剧受教育制度的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市场需求与艺术教育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这导致了一些学员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从而丧失了继续学习和提高技艺的动力。
四、问题原因分析1. 互联网和新媒体冲击: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娱乐和文化资源,而无需去剧场观看京剧。
这使得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在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下降。
2. 传承机制不健全:尽管有一些传统名家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徒,但传承仍然存在问题。
缺乏一套完善的传承制度和机制限制了传统艺术的能力和机会。
3. 社会认可度不高: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对京剧的认知停留在“陈旧”、“过时”的层面上。
这种偏见降低了京剧的社会认可度和观众的参与度。
4. 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传统的教育体制强调基础理论和技巧的传授,缺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新教育”模式,导致了京剧学员毕业后难以找到就业机会。
五、对策建议1. 提高传统艺术的社会认可度:通过举办各种展览、演出和文化活动,加强对传统艺术的宣传,提高社会对京剧的认同感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我国戏曲剧种数量曾经多达374种,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处境艰难,一些剧种淡出了人们视线,社会各界要求国家重视戏曲、保护剧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为此,从2012年4月开始,文化部艺术司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戏曲剧种的数量及演出现状开展了调查。
调查采取抽样、实地调研、问卷普查方式进行,还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国内戏曲界权威专家予以遴选甄别。
这一调研结果尊重了历史、吸收了剧种研究最新成果,纠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为进一步保护和扶持戏曲艺术摸清了家底,得到了戏曲界的普遍认可。
全国戏曲剧种基本状况戏曲剧种是根据各地方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以及流布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中国戏曲艺术品种的统称。
剧种的形成与方言、作品、人才等艺术因素,与行政力量的扶持保护与否,都有直接的关系。
目前,对于表演、声腔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剧种,有多大差异才能区分不同剧种,判断剧种存亡的标准是必须有能演出整场大戏的国有或民营院团,还是只要有民间班社不定期演出即可,学术界尚无定论。
近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发动,各地政府对地方性文化越来越重视,戏曲志书中没有记载的,与已有剧种、曲艺、歌舞等难以区分的艺术形态,纷纷以剧种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统计,全国剧种为317个。
1983年开始编纂、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原说法394种有误)。
2007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开展了全国戏曲剧种调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积极配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为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衔接,只要有民间班社演出,即认可该剧种。
同时,为了保持稳定,基本上以《中国戏曲志》和2007年各省市区的调查为参照。
调查显示,全国现存剧种286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大约40个剧种经常参加全国性艺术活动,74个剧种只有1家院团或班社保持演出。
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剧种数量有增有减,以减少为主此次调查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减少,6个增加,6个持平。
上海、河北剧种数量减少最明显。
上海,原来有15个剧种,现在只有7个,河北省原有39个剧种,现在只有24个。
剧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逐步普及,地方政府认识到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地方文化名片予以保护,一些曾经沉寂的剧种得以恢复。
国家现已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0种剧种入选国家级名录,282种入选省级名录。
比如,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在1999年恢复,湖北的堂戏、柳子戏、灯戏、文曲戏在2007年恢复。
泗县姚剧,1966年之后后继乏人,1982年即无统计,本次调查得知,安徽省正在抢救恢复该剧种。
剧种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这三个:第一,方言的减少。
戏曲剧种的形成与方言有极大关系。
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交通的便捷,人们生活交流圈的扩大,方言差异逐渐缩小,客观上弱化了戏曲生存的土壤。
第二,电影、电视的兴起与互联网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三,原有的戏曲剧种分类较为细碎,近年来,逐渐归并、统一,并在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得到认可。
例如昆曲,在《中国戏曲志》中,分为北方昆曲、昆剧、湘昆、温州昆剧、金华昆剧、宁波昆剧6种。
文化部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和保护与扶持工程”之后,举办了剧目展演、演员比赛、进校园演出等活动,现有7个团都参与其中,因此,本次调研,将昆曲认定为1个剧种。
戏曲剧种从诞生起,就与方言、地域有着天然的联系。
很多戏曲的声腔、表演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包容和相同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剧种之间的交流、融合、趋同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当这一剧种缺乏代表性人物和显著特征之后。
1958年前后,我国创建了64个剧种,学术界称之为新兴剧种。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这些历史短、积累剧目少的剧种明显衰退。
1989年学术界就新兴剧种开会时有47个剧种代表参会,2010年,再次开会时只有15个剧种代表参会,表明能正常演出的新兴剧种只剩陇剧、吉剧等十来个剧种。
⒉剧种流布的范围严重萎缩戏曲剧种数量众多,但除了豫剧、秦腔、川剧、黄梅戏、越剧等大剧种外,多数剧种流布区域狭窄,一般只在本县,还有的仅仅只在某一村寨流传。
传统意义上的大剧种也在萎缩之中,比如川剧以前流传于云、贵、川、藏多个省区,现在除四川、重庆有川剧团,贵州遵义有1个川剧团,云南、西藏都已经没有川剧演出。
流布区域减少比较突出的剧种有河北梆子、评剧、大平调、二夹弦、柳子戏、两夹弦和大弦戏。
河北梆子1982年在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都有院团表演,现在河南、山东都没有该剧种的演出。
⒊院团数量持续下降本次调研,将艺术院团分为国有院团、民营院团和民间班社三类来统计。
国有院团中包括事业体制院团和转制为企业的院团。
民营院团是指进行工商(或民政)注册的演出团体。
民间班社是指未进行注册登记、不定期开展演出活动的团体。
以上三类中只要有1家表演团体存在即认可该剧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艺术院团数量众多,处于活跃度的鼎盛时期。
从那时起,艺术院团尤其是县级院团不断减少。
吉林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戏曲艺术表演团体70多家,现有戏曲院团19家(含两家民营院团)。
五大剧种中,除了豫剧尚有约150家国有院团、100多家民营院团之外,其他的如秦腔、川剧、越剧的国有院团数量均大幅度减少。
八十年代四川的川剧团超过250家,成都市每个区都有1家。
现在,四川省只有20家国有川剧院团。
黑龙江曾是评剧北方地区发展的中心,最多时有62个评剧团。
但现在,只有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1家专业院团,另有五六家综合性艺术团体中包含评剧艺术形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浙江省国有越剧团体为60多家,现在只有19家,另有民营越剧院团300多家。
本次调研发现只有1家表演团体(含国有、民营及民间班社)的剧种有74个。
有的剧种甚至没有独立建制,它们挂靠在其他院团,但排演了完整剧目。
个别剧种国有团体极少,而民营院团活跃。
在这些地区,民营院团客观上既肩负着丰富群众生活的重任,又担起了剧种保护的职责。
福建省共有27个剧种,本土剧种19个,莆仙戏、芗剧、高甲戏、闽剧等都是流布区域狭小、国有院团数量有限的剧种。
莆仙戏只有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和仙游县鲤声剧团两个国有院团。
但是,另有一大批民营院团。
2010年登记在册的民营院团有129个,季节性艺术团体不包括在内,年演出场次达6.6万场。
高甲戏现有5个国有院团和153个民营院团。
剧种差异化发展原因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河南、吉林、四川、上海等地艺术院团和艺术院校,观摩了多场剧目演出,召开了多次关于艺术院团艺术生产现状、艺术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的座谈会,收到了31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地市级文化主管部门撰写的调研报告,以及各省现存剧种剧团表、低于10个院团的剧种剧团详表等数千份表格。
经过认真的甄别、梳理,我们感到,原有流布广、影响大的大剧种艺术创作活力强,在国内外的舞台演出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些剧种有的参加过全国地方戏(南北片)展演、有的得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以及昆曲、吕剧、蒲剧、川剧、吉剧、秦腔、曲剧、晋剧、粤剧等30多个剧种。
梨园戏、陇剧、吉剧、滑稽戏、莆仙戏、龙江剧等一些小剧种生命力顽强,推出了优秀作品、发展势头良好。
这之外,大部分剧种传承发展形势堪忧,剧院设施设备陈旧、剧目创作乏力、人才青黄不接、演出市场低迷,较少进入公众视野。
虽然相关戏曲工作者兢兢业业、苦心坚守,但仍然无力扭转戏曲发展的现状:有观众需求,但市场低迷、演出收入低。
有剧目演出,但紧密结合现代生活的新创排剧目少。
这造成戏曲工作者社会地位低,行业吸引力差,艺校生源严重不足,艺术人才队伍后继乏人。
为什么有的剧种发展活跃,整体表现突出,有的却逐渐式微呢?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发展稳定的剧种,往往具有以下特点:⒈具有较强的艺术力量和技术力量这些剧种积累的剧目比较多,特别是近年来排演剧目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有若干特色鲜明、享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艺术家。
⒉受到各级政府比较多的关注和扶持文化部实施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和“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扶持院团整理、恢复和创作上演了传统名剧和新编剧目,扶持人才培养和演出,取得了明显成效。
⒊得到专门艺术活动或综合性重大活动的扶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和巡演、每三年一次的全国地方戏(南北片)展演等项目的实施,中国豫剧节、中国评剧节、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等艺术活动,促进了各戏曲剧种的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相互交流,也带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恢复排演传统戏,培养青年人才,改善该剧种的舞台演出面貌,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⒋实施惠民演出,激活戏曲演出能力河南、陕西等省已实施舞台艺术惠民演出,制定统一标准,按照场次补贴演出院团。
这极大地激发了院团的积极性。
⒌形式多样的宣传、多方面努力有效扩大了剧种的社会影响昆曲、豫剧的兴盛与名人带动、电视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也与好的社会生态密不可分。
以河南为例,领导重视,设立了创作、演出补贴等专项资金,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班,有效提高主创人员艺术水平。
加上企业界有识之士积极支持、社会赞助较多,数以百计的戏曲茶楼、电视擂台赛培养的戏迷多,使得河南戏曲院团数量多、优秀人才多。
以上种种共同形成了河南戏曲文化的沃土。
大部分剧种仍然处于劣势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方言区域的减少外,还有以下几点:⒈对戏曲剧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演艺术现场演出的局限性决定了艺术院团应当有一定的数量,要多种风格、流派共存,相互学习、观摩、切磋、交融、竞争,相互促进,在数量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高质量。
而今院团数量、从业人员的锐减,导致艺术创作能力衰退,剧种特色淡化,基层院团参与全国性艺术活动的比重明显降低。
⒉戏曲艺术逐步退守农村市场在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戏曲艺术节节败退。
根据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戏曲2417个院团(不含滑稽戏剧团)演出81.65万场,农村演出71.54万场,占87.62%。
国内观众37217.61万人次,其中农村观众为29427.44万人次,占79.07%。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农村人口数量锐减,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中心。
戏曲也必须与时俱进,走向都市,吸引城市观众。
⒊艺术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院团收入过低,难以吸引人才山东、湖北、陕西等多个省的报告反映,在农村演出的单场演出收入为2000-3000元,个别省份申报为1000-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