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极拳的七个境界
内功太极11种境界
内功太极11种境界境界一 --定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太极拳为中华文化的结晶,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与技击,融合而成。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门见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
太极不是无极,它含有阴,也含有阳;不单独呈现阳,也不单独呈现阴;生阳亦生阴,而且是一块共生的,太极是一个阴阳平衡中间态而已。
太极本身处于中间,是不稳定的,明确下一个定义,很不容易。
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广度,又充满变数,随意化转,有各向同性的特点。
稳中含变,守静生动,以圆喻象,加上阴阳鱼两条,极为贴切。
其中有限圆喻示太极本体,两条活泼的小鱼,游出本体的变数。
平时用的,无非变数,尽是功能。
师传友授,维护求索,应是本体。
本体是功用的源泉,培本固元,养悟为上。
太极成拳,打的是理。
拳打的,符合太极道理的既是太极拳,甚至那些没称为太极拳的。
太极拳是文化的结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不懂中华太极文化,没文化,是不能见太极拳真面目的。
境界二 --次第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学习太极拳的次序是什么?是个大问题。
站桩、定式、单操、盘架、推手、散手、太极粘杆.....。
这个过程不要改变才好。
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内气充盈,以内御外,不能象铁皮柜盛着玻璃球子,浑身上下肌肉,充满卫气,但被劲透体内,就一崩既溃。
站桩是养气练气的基本功,必须从一开始,培元固本。
定式,是由师傅为你摆架势,太极拳每一式都有自己亮相的动作,或者蓄势,或者发劲,是每一式的要义所在。
这个架势,是师傅纠正出来的。
这里师傅可能有两种教育法,一种根据形体来纠正,另一种根据经络来纠正。
前者多能讲出几何比例角度关系,后者凭依对气路顺遂与否的感觉。
前者教出来的姿势划一,但神态不同;后者教出来的则姿势不一,神态完足。
前者可能是名师,后者必然是明师。
单操,单独打一个拳式,反复打,称为“单操”。
老师还是上面说的老师,学生自然只能是上面所说的学生。
不同的教授方法,在学生身上,在规矩和自由之间,刻出了界限。
太极拳七字要诀
太极拳七字要诀1.静头脑冷静,心宁胆定,全神贯注,以意运身,动中求静。
总的要求是用意识引导行动。
心不静,动易乱,故七字以“静”为首。
对于采取用太极拳综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的患者,“静”字尤为主要。
2.松关节松沉。
含胸拔背,沉肩曲肘,松腰落胯,轻灵沉着。
要轻灵而不流于漂浮,沉着而不充于僵滞;外形柔顺而又须蕴有内在力量。
太极拳的劲路“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但入门务须“由松入柔”。
拳谚说“关节不松,柔劲不来”。
3.稳虚灵顶劲,立身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步似猫行。
进退转换要虚实分清,步随身腰变换,需稳健、轻灵、沉着。
“稳”字是个重心问题,凡能精通“独立平衡”和“随意平衡”等重心原理,行拳也就无处不稳了。
4.匀动作均匀,劲若抽丝,柔和圆活,呼吸自然,深长细匀。
每一个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顺逆、直横,都必须由程度不同的弧形动作构成,以迂为直,而不可直进直出。
同时,不论演拳的速度快慢,均应保持匀速,而不可忽快忽慢或中断迟钝。
5.缓速度缓慢,慢中求功,从容不迫,毫不费劲,状如鹰翔。
初学时,无论走架或推手,都宜慢不宜快,慢则呼吸自然深长,动作也自然充分。
用正常速度练一套简化太极拳要5--7分钟,练一套杨式太极拳要20--30分钟,但在竞赛或表演时,则应按规则规定的5--6分钟完成套路。
以快速演练时,动作仍需充分,不可草率了事,有的人曲解“练架子越缓越好”的含义,忽视了“缓慢而不滞钝的原则。
造成片面求慢,把一套简化太极拳打到8分钟以上,结果大多犯了滞钝的毛病,这也是不妥当的。
6.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两膊相系,周身协调,内外一气。
在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此为:内三合”。
在外: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
两者合而称为:“拳术六合”。
拳术动作不外乎“开合”二字,开时,心意与手足俱开,合时,心意与手足俱合,这才是“内外一气”。
能内外合成一气,才能周身协调一致,随意而动,动而不乱。
练太极拳的十大境界
练太极拳的十大境界
1.身心合一:通过太极拳的练习,身体、心灵能够达到完美的协调状态,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2. 收敛心神:太极拳的练习能够帮助人们收敛心神,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3. 以柔克刚: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柔克刚”,通过练习,人们能够学会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和挑战。
4. 神气贯通: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身体内部的气血循环,让气息顺畅,达到“神气贯通”的境界。
5. 活力无限: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活力和耐力,让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6. 内外相合:太极拳的练习能够帮助人们平衡身体内外的能量,达到“内外相合”的境界。
7. 空灵自在:太极拳的练习让人们学会了放松身心,达到“空灵自在”的境界。
8. 心静自然:太极拳的练习能够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达到“心静自然”的境界。
9. 抱元守一:太极拳的练习强调了“抱元守一”的理念,即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10. 以意驭气:太极拳的练习让人们学会了以意驭气,即通过内心的意念来控制身体的气息和能量。
- 1 -。
太极拳的七个要点
太极拳的七个要点包括以下内容:
1. 心静体松:练习太极拳时,首先要保持心态的平静和身体的放松,使气血流通顺畅,避免僵硬和紧张。
2. 中正安舒:身体要保持中正,不偏不倚,动作要自然流畅,避免过度用力或扭曲。
3. 虚领顶劲:头部要轻轻上提,仿佛有线牵引,以保持身体的上部挺拔和稳定,同时有助于气息上升。
4. 气沉丹田: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呼吸深长,将气息沉入丹田,以增强内力和稳定重心。
5. 含胸拨背:胸部微微含收,背部略微弓起,形成一种自然的弧度,有助于气血循环和力量的传导。
6. 沉肩垂肘:肩膀放松下沉,肘部自然下垂,这样可以使手臂的动作更加柔和灵活,并且有利于发力和蓄劲。
7. 坐腕舒指:手腕要有一定的支撑力,同时手指要伸展开来,既保持弹性又能够准确执行各种手法。
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
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台阶上,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90度。
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
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
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
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
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
"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
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二、运睾丸练习方法:意注睾丸。
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
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
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
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
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 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练心方法:意注肚脐。
收肚脐,稍停。
松开肚脐,稍停。
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
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功呼吸法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
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
54刚柔太极体悟太极拳是文武结合拳,是文化哲学拳,更是清静境界拳。
什么是太极拳的清静境界?笔者就训练境界浅说几点意见。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清静训练境界太极拳的清静训练境界指拳者的性命双修、身心同练、意气流通、阴阳相济、丹田内转、形神妙合、天人合一的程度。
这是任何训练者都逃脱不了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须明确清静含义。
清静指心无挂碍下的全身肉体、关节乃至内脏与毛发爪齿的放松。
这种放松程度制约训练境界。
以我的训练与研究,太极拳的训练境界可大致分为三级。
1.过渡与“画瓢”境界。
过渡境界是指从一无所知地开始训练,到对太极拳有初步感知的过程。
“画瓢”境界,即俗话说的“依葫芦画瓢”,此境界拳者多在外形模拟中上下徘徊。
2.运劲境界,在动作、招式、套路较为熟练后,实训中已感悟到运作中内气与内劲的运行,对太极拳滋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与爱好,产生了不可阻挡的训练动力。
3.通神与天人合一神明境界。
通神指运拳者心意精气神与皮肉筋骨髓的高度和谐,动作随心所欲,出神入化。
而天人合一的神明境界,指拳者运拳,一举手一投足,一闪眼,一念间,都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文/翁心诚刚柔太极体悟在化境中,神妙莫测,功力广大,别人不知,自己明白,达宇宙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同根之状态。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每一层境界还可细分,智者晓了,迷者昏昏。
下面对三级境界做具体些的解说。
二、过渡境界与“画瓢”境界是太极拳的基础境界其特点与训练方法表现是:从无到有,从无极到太极,从无知到有所知,必须有一个过渡期。
这个过程中,注重外形的相近相似。
足移手出,用意用眼,具有盲目性与不自觉性。
过渡阶段对太极拳的名词、术语的内涵必须初步熟悉了解。
比如八门五步、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及常见的三四十个动作名称,诸如起式、野马分鬃、搂膝抝步、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倒转肱、揽扎衣、手挥琵琶、青龙出水、摘星换斗等。
有的招式一样,名称不一,门派不同,说法不一。
还须特别注意近似招式中的区别。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美妙的动作,更是一种兼具哲学思想和身心健康锻炼的综合性活动。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智慧,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吧。
一、太极哲学太极拳得名于太极哲学,太极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主张“一分为二,两仪四象”,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四象所组成的。
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以阴阳平衡、开合结合、虚实互动为基础的,这些动作反映了太极哲学的思想精髓。
二、内圈外圈太极拳的动作中,常涉及到内圈和外圈的运用。
内圈是指身体内部组织的一部分,外圈则是指身体外部的肌肉组织。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通过将内圈和外圈协调运用,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可以练就良好的姿态和动作,还可以让心理得到舒缓和放松。
三、以柔克刚太极拳的动作一般都比较流畅、缓慢,与一般武术相比较显得柔软轻盈。
这与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有关,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以柔克刚,即没有使力竟能摧破对方的力量。
练太极拳的人需要掌握身法和力量的转换,以阴柔和柔性的力量,征服对方的硬朗和刚硬的力量。
四、保持平衡太极拳的动作中,需要不断地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但体现在动作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心境上的平衡。
练太极拳的人不仅是在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同时也在训练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
五、修身养性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和磨练,而内心则会得到放松和平静。
太极拳的修炼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和,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上的安宁。
六、无我境界太极拳的动作需要注意力集中、气贯全身、动作铿锵有力。
这种铿锵有力的动作中,包含了一种心态,叫做无我境界。
太极拳的练习者将自己的意识放空,融入到动作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这种无我境界的心态可以使人得到身心自由和解放。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展开全文太极拳十要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 3.松腰; 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学拳不光要明白师傅说了什么,更要领悟师傅没有说什么。
事实上,这“十要”背后对应的是“十个不要”。
只有避开这“十个不要”,才能避免在学拳路上误入歧途,少走弯路。
1、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杨澄甫把太极拳称做“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
太极拳要求柔而不软,沉而不僵,立身中正,处处有搠劲。
掤劲就是舒展饱满,支撑八面。
“顶头悬”不仅是掤劲立身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起精神、气势充盈的体现,虚灵顶劲可以使动作轻灵,姿势优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
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中要注意头容正直,提神贯顶,切不可低头缩脖,精神不振,老态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太极拳是一项松静柔化的武术运动。
“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紧张用拙力,生硬拼搏。
在武术运动中有的拳种以明快有力、放长击远为特点,比如长拳动作要求挺胸收腹,转肩直臂,而太极拳却要沉肩坠肘,含胸展背,表现劲力随曲就伸、松顺柔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松柔沉稳,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开大合。
如果说长拳美在刚健挺拔,像一个戎装少男,太极拳则美在自然松柔,像个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证,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打拳时腰胯紧张。
比如弓步时前倾,后坐时仰身,转身时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没有松腰松胯。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多在腰腿。
”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
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强桩步力量。
如果两腿力量不够,应该姿势放高一点,不要蹲得过低,力不从心,造成腰胯紧张,上体歪扭。
4、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太极拳要求步法轻灵平稳,迈步如猫行,如履冰。
为此杨澄甫告诫人们,行步时把重心放在一条腿上,以实腿支撑,另一条虚腿才能转动轻灵,否则就会“上步重滞,自立不稳”。
太极拳拳法的十层功夫
太极拳拳法的十层功夫介绍第一层: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此层化僵硬为柔和,勉强转圈,圈力多而化劲少。
练习时,以单操为主,懂得拳势的基本要领、要求。
要求身型、步法、手眼等合乎规矩。
架势以求开展、舒适。
第二层:上下分两仪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
此层化刚为柔,由勉强转圈变为自然转圈,圈力少而化劲多,内气渐聚,丹田鼓荡。
练习时,将熟练的单操架式串连成套路习练。
第三层:进退呈四象此层半阴办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懂法,其用是伏贴法。
此层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懂劲,并由大圈渐至小圈,是退圈之前一阶段。
内气渐增,牵动往来。
要求身体放松的松劲转为柔和的内劲,其劲源能反应到手上,即由脚到腿而腰达于手指,总需完整一气。
第四层:开合是乾坤此层是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
此层内气运行,打通任督二脉。
熟练并掌握其技击方法,诱敌深入,引进落空。
开始具有发劲和寸劲。
出手无圈,而处处皆有圈,即出手无形而有形。
练习时,在化、引进退中,贴身逼进,用内劲贯于手指贴住对方发寸劲。
第五层:出入综坎离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
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此层内气渐增,在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积柔成刚,是由寸劲逐渐向分劲发展之初。
练习时发放劲力,练诱敌入囊中之技法。
第六层:领落错震巽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
此层贴身即化,可以将对方力点引向自身泄力转化发出,顺势借力,抖列弹放凌厉的冷劲,即见肉分离法。
属分劲阶段。
此层内气行循四肢,八脉皆通。
此层需长期修炼,修炼到“豁然贯通”之时,运用自如的劲力,左右逢源,舍己从人。
此时“入门引路”阶段结束,步入“功夫无息法自修”之层次第七层:迎抵推艮兑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
此层刚复归柔,知己知彼,分明虚实。
内劲达含而不露,一沾即发之境地。
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内气行循奇经八脉,功力一日胜似一日。
定太极点的十个方法
定太极点的十个方法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它以柔和、缓慢、圆滑的动作为主要特点,强调身心合一,追求内外兼修的境界。
太极拳中有一种重要的概念——太极点,它是太极拳的核心之一,也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
太极点的定位是太极拳的重要基础,下面将介绍定太极点的十个方法。
一、站定心境定太极点的第一步是站定心境。
太极拳讲究身心合一,内外相应,要想准确地定位太极点,必须先站定心境,让身体和心灵都处于一个平静、安定的状态。
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太极点的位置和力量。
二、舒展全身舒展全身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准备工作。
在舒展全身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缓慢地吸气,然后缓慢地呼气,让身体逐渐放松下来,达到一个自然而然的状态。
三、调整身体重心太极拳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调整身体重心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身体重心的调整要根据个人身高、体重、体型等因素进行调整,让身体的重心处于自然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太极点的位置和力量。
四、调整呼吸太极拳讲究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调整呼吸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呼吸的调整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让呼吸与身体的动作相协调,达到一个稳定、平静的状态。
五、调整身体姿势太极拳注重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调整身体姿势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身体姿势的调整要根据个人身高、体重、体型等因素进行调整,让身体的姿势处于自然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太极点的位置和力量。
六、调整身体位置太极拳讲究身体的位置和动作,调整身体位置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身体位置的调整要根据个人身高、体重、体型等因素进行调整,让身体的位置处于自然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太极点的位置和力量。
七、感受气场太极拳讲究气的运用,感受气场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在定太极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感受气场的变化,让自己与气场相协调,达到一个稳定、平静的状态。
八、感受身体力量太极拳讲究身体力量的运用,感受身体力量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打太极拳的七个境界
武当太极歌_张三丰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神,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约,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
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
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
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
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饮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
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
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打太极拳的七个境界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
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学练的过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
”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和叹息在心头。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
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
笔者学练的内功太极拳,有三个学练步骤:第一步骤,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步骤,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步骤,感受含三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极思维融合一起。
体悟懂劲 阶及神明——谈太极拳技击功夫层次及其训练阶段
击 ,练 成 自身 感 觉 的 高 度 灵 敏 协 调 ,并 通 过 松 紧 转
换 , 养 了 整 体 的 弹 劲 , 身都 是 手 , 处 不 弹 发 , 培 浑 无 搭
上 就 放 , 触 就 发 。 同 时 , 己 的 拳 架 已练 到 周 身 一 接 自
家 , 体 完 全 具 备 了极 好 的整 体 劲 力 。 此 时 , 有 所 形 意 思 , 形 有 所 动 , 为 从 推 手 步 入 散 手 打 下 了 良好 的 基 础 , 达 到 “ 手 就 有 ” “ 招 不 架 , 是 一 下 , 犯 已 出 、不 只 若
日 , 进 一 日 ” 段 , 是 “ 夫 无 息 法 自修 ” 开 始 。 技 阶 也 功 的 是 时 “ 门 引 路 需 口授 ” 段 已基 本 结 束 , 使 不 推 入 阶 即 手 , 人 单 练 仍 能 增 加 技 击 功 夫 。 当 然 , 时 不脱 离 个 此 名 师 、 手 的指 点 和 不 丢 掉 推 手 竞 技 实 践 则 更 好 。 高 六 层 功 夫是 “ 非 功 力 之久 不 能 豁 然 贯通 ” 然 阶
能始终 将对 方的 力源或重 练 习 已具 备 了 轻 灵 、 满 、 匀 圆 均
、
太 极 拳 技 击 功 夫 层 次
的 浑 圆 感 , 体 转 动 更 为 灵 活 、 捷 , 念 想 怎 么控 形 敏 意
制 对 方 形 体 就 自然 能 做 得 出来 , 且 协 调 而 自如 。 并 至 四层 功 夫 以上 , 是 拳 经 上 所 谓 “ 时 功 夫 一 则 是
太 极 拳 训 练 是 化 僵 为 柔 , 柔 成 刚 。~ 至 三 层 功 积 夫 是 化僵 硬 劲 阶段 , 进 行 “ 受 制 于人 ” 训 练 。 是 不 的
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
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一、招熟此乃太极拳修练的第一重境界。
招式,即各种太极拳的套路,俗称“架子。
”套路不熟则如无根之木,一切都无从谈起。
只有把套路练熟,方能进一步发展。
这里所说的“招熟”不仅要求套路要熟,还要求动作要正确,动作不正确的招熟是不会有进步发展的,套路中的每个单招都要准确并定型。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了强身健体而练拳,招式的要求倒不必太苛刻;但如果为了在太极拳修行中有所成就,则必须要规范拳架。
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二、懂劲此乃太极拳修练的第二重境界,也是区别一般普通太极拳爱好者和太极拳大师的一个重要标志。
招熟不难做到,但要懂劲就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了。
懂劲是指能修练出内劲,这里所说的劲,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由骨骼牵动肌肉收缩而产生的劲,而是指由整个身体内部所迸发出的整合劲,即所谓的内劲。
这种劲由身体内在的气血推动肢体各关节一并发出,打击力相当惊人。
但内劲的修练十分困难,其核心要领是“松”,即练拳走架中全身应放松,不得有僵硬感。
这里所讲的“放松”并不是指身体疲软无力,而是指身体各关节、肌肉都要灵活、畅通,不带僵力、死力,形松意不松,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只有身体松灵了,才能脱除原有的僵力,滋生内劲。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太极拳习练者误把内劲和内气混为一谈,认为只要走架时用意念把内气运行至身体各部位就习练出内劲。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太极拳练习中切不可刻意的用气功导引的方法意想气的运行,因为太极拳讲究全身浑圆整体,不可有缺损,如果走架时以意引气运行至手或脚,使其局部内气饱满,则身体其他部位必有缺损,违背了太极之道。
所以在走架时应把全身看成是一个浑圆之球,处处饱满、膨胀,以一种内在的精神气势来推动拳势,久而久之,方能练得真正的内劲。
达此境界的习拳者身体内部有种气壮山河的感觉,且从容镇定,处事豁达。
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三、神明此乃太极拳修练的第三重境界。
神明的境界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精神上的,习拳者神华内敛,气度饱满,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且心如止水,气定神闲,外界烦恼皆不可扰。
练太极拳的十大境界
练太极拳的十大境界
1.入门境界:初学者通过学习基本功和套路,初步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姿势和动作。
2. 熟练境界:练习一段时间后,已经能够熟练地完成各种太极拳的动作和技巧。
3. 刚柔并济境界:练习者能够在练习太极拳时,同时运用柔和和刚劲的力量,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
4. 内外合一境界:通过练习太极拳,练习者能够将内在的力量与外在的动作融合起来,使其更加协调自然。
5. 合拍境界:在练习太极拳时,练习者能够与自己的身体和呼吸完美地配合,达到身心合一、身心放松的状态。
6. 恬淡境界: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心境宁静、心情平和、心态恬淡的境界。
7. 静中有动境界:在太极拳的练习中,练习者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同时在动作中表现出流畅的美感。
8. 动中有静境界:在太极拳的练习中,练习者能够保持内心的专注和冥想,同时在动作中表现出平静的姿态。
9. 自然境界: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练习者能够达到身心放松、自然舒展、自由自在的状态。
10. 神仙境界:在太极拳的练习中,练习者能够达到身心合
一、心意齐一、意境高远、超然自逸的境界。
- 1 -。
太极拳境界的八个层次
太极拳境界的八个层次太极拳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在每个阶段修炼中,不断提高太极拳境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境界的八个层次。
欢迎阅读!太极拳境界的八个层次初学太极拳要求放松、慢练,在练习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的精神要领,然后将呼吸与动作结合练习。
太极拳境界的层次(一)粗练所谓“粗练”。
指初涉拳场,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或粗知,浅知。
老师此时无须深讲开合、虚实、阴阳、动静,只教授动作,使学生先学会“划道”。
为了便于学生记牢每个动作的姿势和起止点,不要画葫芦似瓢。
要一招一式做准确,不要落人“学拳容易改拳难”之境地。
如果有时间,可以先学练“定势”,待定势熟练后,再练“联势”。
浮躁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在打拳的时候,就会出现照葫芦画瓢,没有内在含义。
太极拳境界的层次(二)严练严练是严格要求,循规蹈矩,要教授“中正学”课程,也就是练拳注意中正安舒。
即使不能达到心、神、意、气的内静,也一定要达到外形的中正。
拳法中正关系到将来向高层而的修炼,身形中正对于推手、技击也是优势。
所以在练拳起步之时,必须注意身形的中正。
太极拳境界的层次(三)心练中正和安舒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心、神、意、气不安舒,很难达到外形的中正,故内修安舒,外示身形中正。
有位拳家说,“心意松,肢体松”,以达到“神舒体静,刻刻在心”之境界。
太极拳境界的层次(四)中正练每个动作都应该注意重心。
“揽雀尾” (8动)阴阳重心变换八次,始终保持单腿重心,即立柱式身形,在盘拳动态运行之中,重心脚始终与顶保持上下一条线。
想要提高太极境界,就要练好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太极境界的最快捷径,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
不可双重,双重为病,从“小学”开始,行功要避免双重。
拳论明示“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初学不要“带病”练功。
太极拳境界的层次(五)被动练太极拳的重要特性是三不动,没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
盘拳不要主动,而是似手表表芯的齿轮,一个齿轮带动另一个齿轮,丝丝相扣被动运转。
太极拳技击的境界,就是你人生的境界!
太极拳技击的境界有三下乘,不择手段一般习武者,气质未换,故实战格斗时,必然是无限制的不择手段的打,挖眼、咬人等法当用得用,非如此没有取胜的机会。
中乘,功力技巧当一个人习武有得,身体气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别人打你,你接、闪自如,若他来无限制的乱打,他就更没有机会,如捕风捉影,你打对手如十二磅铁锤击来,劲力、技巧高于一般人,这时搭手人飞或接手人糜,功力技巧起制胜作用。
上乘,神遇游刃在一般人看来极危急的事,却能从容应对,无不如志。
实战格斗时,立于中和,合于道,行于仁,能伤而不伤,轻描淡写就制服对手。
如孙存周先生,打人如提笔插花,刹那间制人神魂。
太极规矩方圆,只为一气流行。
平日打拳养“浩然之气”,等到大事来临方能静运无慌。
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平生的修炼。
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得具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平心为之。
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不是放弃,不是观望,不是无奈,不是等待,而是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是冷静观察刻苦思索的过程,是镇定自如沉着应对的意志,是从容不迫永不言败的信念。
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
细细品味,'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个人的静气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静气需要修养,需要自己去历练和积累,静气是每个人后天成长的产物,所以,同练太极,却有高有低。
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每分钟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
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太极拳修炼的三层不同境界
太极拳修炼的三层不同境界太极拳不仅是武术技击,而且是养生大道。
要想得其全体大用,必须按部就班,刻苦研练,持之以恒,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成。
其锻炼的内容有炼形,炼精,炼气,炼神四个方面。
其功夫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收效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
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层不同的境界。
针对每层境界之特点,又各有其不同的练法。
第一层境界,是太极拳的筑基阶段。
也叫知己的功夫。
俗话说“根深则叶茂,本固而枝荣。
”这层功夫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一层次的锻炼,使精神意识,内气运行与外形动作达到初步的协调统一。
四肢运动既能从其规矩,又能顺其自然,以内气之起落鼓荡,带动外形之进退转换,作到意动,气动,形随。
这也就是拳经上所说的“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为达到这一境界,在锻炼之初就要求意静,形正,气顺。
意静,是指排除一切杂念,集中精神致力于练拳,以一念代万念,也就是孟子说的“必有事焉而后正。
“静”,是太极拳的重点要求,能静才能肢体松而不懈,能松才能气沉丹田,能气沉丹田动作才能实而不浮。
形正是指形体姿态要合乎规矩,也就是要合乎“头顶,项竖,沉肩,坠肘,拔背含胸,松腰塌胯,提肛虚步......”等要求。
外形与内气是息息相通的,外不乖于形式,才能内不悖于神气。
“中”为太极之根本,必须立身正中,不偏不倚,不仰不俯,内气才能自然流通,毫无人为助长之势。
舌低上颚,呼吸纯任自然,内气要自然而然的起,伏,鼓,荡,循行于经络之中,深,细,匀,长,周流不息,没有剧烈之动作,没有淤滞之干扰。
最忌烦燥,燥则心动,心动则气散,气散则神乱。
“气以直养而无害”,乃是太极拳之精髓。
走架时,动作要缓慢,柔和,开展,又要沉实有力。
好像全身沉浸于深水或泥浆之中,每一动作都要克服相当的阻力,既要用力又不能笨拙僵硬,而是以意行气,以心使身,绵绵不断地推动肢体运动,如同缓缓将泥水推开一般,在神气上也要表现出来。
有时走起架子来显得有些笨拙不活,这并不关紧要,形拙而意顺,不是毛病。
太极十层功夫论!看看你在哪一层
太极十层功夫论!看看你在哪一层太极拳法十层功夫修炼层次,内外兼修,动静相宜,一层有一层景致,一层有一层之灵验,诀非虚语。
一至三层,是入门之阶段,由松柔入手,化刚为柔,以身变手。
它要求身体各部位松柔的劲力,能集中反应到手上来。
此阶段练精化气,为初关,属下乘功夫。
四至六层,是登堂入室之阶段。
积柔成刚,以气变手。
此阶段练气化神为中关,属中乘功夫。
七至八层,是炉火纯青之阶段。
刚复柔归,以意变手,此阶段练神还虚,为上关,属中乘到上乘阶段。
九至十层,是登峰造极之阶段。
千变万化之神通,其功夫已达出神入化,此阶段练虚还道,空而不空,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第一层: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此层化僵硬为柔和,勉强转圈,圈力多而化劲少。
练习时,以单操为主,懂得拳势的基本要领、要求。
要求身型、步法、手眼等合乎规矩。
架势以求开展、舒适。
第二层:上下分两仪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
此层化刚为柔,由勉强转圈变为自然转圈,圈力少而化劲多,内气渐聚,丹田鼓荡。
练习时,将熟练的单操架式串连成套路习练。
第三层:进退呈四象此层半阴办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懂法,其用是伏贴法。
此层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懂劲,并由大圈渐至小圈,是退圈之前一阶段。
内气渐增,牵动往来。
要求身体放松的松劲转为柔和的内劲,其劲源能反应到手上,即由脚到腿而腰达于手指,总需完整一气。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
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
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
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
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
太极拳:太极拳的高级境界
学习辅助网 太极拳的高级境界龙城飞将有一篇讲太极拳高级境界的文章讲到,“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时,会出现虚静空灵的感觉,精神集中,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
身体松软得气沉腹下,感觉身体没有重量。
但是,肢体仍然棚劲不丢,气贯周身。
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梢节领进,身体转动,领内气旋转。
”我还没有达到他所说的这种感觉,我也不知道有多少练太极拳的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但我自己练拳的体会而言,我有这样的感觉:一、空松圆活。
不用刻意地甩手、甩胳膊,身体的各个关节异常的灵活。
二、意气通达。
练拳时,无人当有人,思想上有一个假想敌,觉得自己是在和假想敌推手。
这时,意到,手达,身体比较听话。
三、神清气爽。
注意力自然地高度地集中,不走神。
而平时在工作中,也能够思路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强,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
四、浑身充满扌朋劲。
与人推手时,扌朋劲是不软不硬的弹簧劲。
练拳时,既不僵硬,也不松懈,而是一种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劲。
五、意在手先。
练拳时意想对手怎样对我出拳,我方怎样接手,怎样还击。
六、手为引导。
手随对方的来手而动作,而反应。
七、丹田为发动机。
随眼的观察发现敌情,到意念反应作出指令,再到手的迎接作为身体的引导,这是我们推手时身体不同部位的不同反应功能。
但丹田是发动机,丹田一松一紧,就带动了我们的身体的作用与反应。
我不相信神神鬼鬼的那一套,我是唯物主义的练拳人。
2012-8-20摘自龙城飞将的博客学习辅助网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太极歌_张三丰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神,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约,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
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
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
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
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饮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
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
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打太极拳的七个境界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
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学练的过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
”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和叹息在心头。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
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
笔者学练的内功太极拳,有三个学练步骤:第一步骤,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步骤,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步骤,感受含三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极思维融合一起。
一开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后,必须融合到一起。
从水性太极拳的角度来看,亦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学架子、入架子。
第二阶段,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二、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
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悟架子,出架子。
第三阶段,太极拳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进入了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打基础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
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
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
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十几年,只能练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
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第二个境界:内外相合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
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
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
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
”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
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
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
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
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第三个境界: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
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
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
”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
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修炼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的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
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
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第一,垂直线软而活,自然而灵动;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
以上三个标志不是传授出来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
第四个境界:融进内功许多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子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揉碎了,让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
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式子的应用法作为此阶段的内容,比如,白鹤亮翅、高探马、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么招式的;而内功太极拳此阶段的重点,必须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的催发下自动运行。
虽然学内功太极拳之始就必须内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学练,但一般人并不容易出来内功,所以,此阶段一定要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体的空架子现象。
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入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如何做到融进内功呢?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从而能从心所欲地把这个式子去僵硬而柔韧,去招法而内功劲法,去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
第五个境界:内在充实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抱虎归山、肘底锤、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势的漂亮与否,练习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思维关注姿势的弊病始终改不了,浑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进而形成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有的人甚至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
所以,必须从“松散通空”进入到“松空圆满”。
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开、松散、通空尤为重要。
松开就是松开身体的各大关节,使之形成流体、弹簧状态。
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
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
一般来说,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等动作。
特别是单鞭中“一身背五弓”,关于“空四梢”的内在的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松散”之后必须要伴“通空”,“通空”之后必然要进入“松空圆满”——松沉、松净、松柔、松化,内在里像是充满内气的气球,充实饱满;好象旋转门、跷跷板,动作之间的转化、自然轻松,不露痕迹;继而周身内外成为混元整体,从而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
第六个境界:过河扔船社会上练学太极拳,很多人往往越学越多。
学会24式,学42式、48式、88式等等。
结果,每天早晨练拳为了不忘记套路,则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
但是,这样学练的结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却不理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拳架研习熟练后,往往抱着拳法套路不放,一辈子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实,拳架只是帮助理解太极拳真谛的一个渡河之舟,目的是抵达太极功夫的彼岸。
过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去拜访一个太极拳老前辈。
这个太极拳爱好者问:“您是练哪一家太极拳的?”这让太极拳老前辈很为难,因为太极拳的各家各派,只不过是门,进了门,则要忘记门,专心领悟、欣赏门里的风景才对,所以,这个老前辈只好以沉默回答之。
因为这个老前辈,已经很多年不练完整的拳架子了,许多招式招法的名称都已忘记了。
为学日益,初学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学学,多练练,到了一定阶段,则必须“损之又损”,动作招法越来越自然随意,内功心法简洁明了,不复杂烦琐——脱离太极拳门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缚,进入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的阶段了。
这个阶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自然实现了。
第七个境界:自然无为传说杨式太极拳内功传承体系中,有一描述杨家祖孙功夫进阶的图画——“全图共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标志着师祖杨禄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层,少侯公排在第四层……”这图画中第一层的意思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这个是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自然无为,全体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
这和道家粉碎虚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自然无为的境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境界。
如果表述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此时,太极拳拳架中每一招、每一势、每一种内劲走法都已经没有了,太极拳的独特思维——“无根之根,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已成为自觉意识,一身舒适、无我无为、无形无相、万法自通、圆融无碍的境界已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