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PPT课件2【优秀课件推荐】
合集下载
好书推荐《呼兰河传》PPT课件
2020/5/18
萧 红
.
2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乳名 荣华,学名秀环,后 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nǎi) 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35 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 场》。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封建 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她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 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 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2020/5/18
.
3
•
茅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
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
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
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
传·序言》)
2020/5/18
.
4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 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 童年生活为原型,写了呼兰河村的人情风貌。书中刻画出了当 时生活压力下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社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 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 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 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 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 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 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无数苦难,度过传奇 的一生。
萧 红
.
2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乳名 荣华,学名秀环,后 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nǎi) 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35 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 场》。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封建 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她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 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 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2020/5/18
.
3
•
茅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
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
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
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
传·序言》)
2020/5/18
.
4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 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 童年生活为原型,写了呼兰河村的人情风貌。书中刻画出了当 时生活压力下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社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 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 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 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 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 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 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无数苦难,度过传奇 的一生。
九年级《呼兰河传》课件
萧红与周围的人物有着不同的交往关 系,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和社会交往 能力。
团圆媳妇与其他人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受尽欺凌和压迫,反映了社会底层人 民的苦难。
人物性格特点
萧红的性格特点
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有反抗精神,同时也有着孤独、敏感和 自卑的一面。
祖父的性格特点
慈祥、善良、有智慧,对萧红充满了爱和耐心。
团圆媳妇的性格特点
叙事视角
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儿童眼中的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语言特点
语言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表达流畅,没有 过多的华丽辞藻,给人以亲切感 。
方言运用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 展现了地方特色,使作品更具有 生活气息。
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
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如“大泥坑”等 元素,来表现呼兰河城的沉闷、腐朽 和人们的愚昧。
分组讨论
总结词
分组讨论可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意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探讨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你认为《呼兰 河传》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特点?”、“你认为小说中哪些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情感?”等,然后每 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角色扮演
总结词
萧红在文学创作之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革命事业,曾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 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师有过密切的交往和合作。
写作背景
《呼兰河传》创作于1937年,正值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萧红在 避难期间回到故乡呼兰,通过回忆童 年生活,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忧郁。
小说中通过对呼兰河畔的风土人情的 描绘,展现了东北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 朽。
(完整版)《呼兰河传》优秀课件
量优。美正的如故萧事红,在只书因中他结们尾充萧所满说我红:幼以年上的呼我记兰所忆写,河的忘传并却没不(有了节, 选)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萧寂红寞的一写生作,—是—一“直失被功冷”落之被痛忽:略火的热一的生抗, 是战一时直代寻,找民着族“的爱独”立和成“为温社暖会”和的历一史生的: 主流,而坚持女性意识的创作,注定得 孤不独到的男童权年社—会—的“认失同家。”之痛:身为“女儿” 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父权放逐 的命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
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
做什么。“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
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
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
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
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学指导:
浏览课文,思考以上问题,用最简洁的语言回 答问题。如有困难,同桌商量。(10分钟)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1、她的童年生活 2、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了,“我” 四、五岁 3、祖父的大花园 4、春、夏 5、十分喜欢和怀念 6、充满生机、自由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呢? 举例说说。
感 作者介绍
动
画
中
忆
国
萧
的
红
作
家
萧
红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
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 散文集《跋涉》1933年自费出版。她的代表作《呼兰河 传》,1935年12月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鲁迅亲自 校阅并写了序言。1942年1月22日病殁于香港,年仅31 岁。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萧寂红寞的一写生作,—是—一“直失被功冷”落之被痛忽:略火的热一的生抗, 是战一时直代寻,找民着族“的爱独”立和成“为温社暖会”和的历一史生的: 主流,而坚持女性意识的创作,注定得 孤不独到的男童权年社—会—的“认失同家。”之痛:身为“女儿” 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父权放逐 的命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
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
做什么。“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
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
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
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
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学指导:
浏览课文,思考以上问题,用最简洁的语言回 答问题。如有困难,同桌商量。(10分钟)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1、她的童年生活 2、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了,“我” 四、五岁 3、祖父的大花园 4、春、夏 5、十分喜欢和怀念 6、充满生机、自由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呢? 举例说说。
感 作者介绍
动
画
中
忆
国
萧
的
红
作
家
萧
红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
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 散文集《跋涉》1933年自费出版。她的代表作《呼兰河 传》,1935年12月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鲁迅亲自 校阅并写了序言。1942年1月22日病殁于香港,年仅31 岁。
(完整版)呼兰河传PPT课件
作品简介
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 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 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 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 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 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 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 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 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 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
还有亲情的关爱。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 生活知识。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 在地欢度着童年。
二、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 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用字造句,充满 儿童的稚气和欢愉。如“花园里边明晃晃的, 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小白菜长 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芽了。一转眼就 可以拔下来吃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 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 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等等,不似成 人那样成熟老到,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这 样的语言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呼兰河传(节选)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作者及主要作品。 2、能感受并体会作者所描写的童年 的快乐。 3、能逼真、细致的描写景物,体会 “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作者介绍
感 动 中 国 的 作 家 萧 红
画 忆 萧 红
萧红故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 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 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 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 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 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 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 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 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 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 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呼兰河传》课件(共17张PPT)
“看”成了这些乡民重要的 生活方式和古老的娱乐方式 以及传播流言绯闻的特有方 式。他们不仅麻木地看着他 人的命运,而且也麻木地看 着自己的人生。
“看客”的书写,标志着作 家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不仅仅 停留在表层的野蛮陋习上, 而且挺进了国民文化心理和 人格深层,提示了这些人内 在生命力的枯萎。
小说旨在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对民众精神的戕害,改造国民麻木的灵魂,因为萧红早就 意识到“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那就是“病态的灵魂”,于是“想改正它”,
语言特点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 诗化、直率而自然。
▪ 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 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 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 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 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 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 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
▪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 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 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 默地办理。
▪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 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拥着。这有什么办法,谁 老谁活该。
散文化的叙述语言
萧红遵循着她一贯的创作特点,打破常规,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蜿蜒,也 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突出,其叙述语言与传统小说的叙述语言完全不同, 充满了散文化的特点。
评价感悟
精华摘录
▪ 生活真就是一出戏,太荒诞也太讽刺,而我们在最讽刺中 已经不难过,不悲伤,不愤怒,除了苦笑,也就只有继续生活。
第11课《呼兰河传》课件(共44张PPT)
返回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 作者视窗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用自己寂寞的文字
成就了一种的文字轻松地叙述着磨难于她的沉重命运。在萧红的笔下,
纯美的不仅是她的文字,更是她内心完美的世界、完美的灵魂。传统中
有一种叛逆,新潮中有一种坚守。娓娓中,萧红的文字就像流星划过夜
注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 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 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分的女性,命运却是悲凉的, 1942年1月22日逝于香港。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荡荡的。老人低着花白的头,正在凝
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走中国事迹展览正
观者如潮。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
有一把青菜。我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
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 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拯救( zhěnɡ ) 感喟( kuì) 荒谬( miù)
答案
(2)多音字 扎破( zhā )
扎 扎彩铺( zā ) 通红( tōnɡ)
通 一通( tònɡ)
蒙骗( mēnɡ) 蒙 蒙起来( ménɡ )
蒙古(Měnɡ )
答案
2.辨形组词 婉 婉约 惋 惋惜 蜿 蜿蜒
裸 裸露 踝 脚踝
倔 倔强 崛 崛起 掘 挖掘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 作者视窗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用自己寂寞的文字
成就了一种的文字轻松地叙述着磨难于她的沉重命运。在萧红的笔下,
纯美的不仅是她的文字,更是她内心完美的世界、完美的灵魂。传统中
有一种叛逆,新潮中有一种坚守。娓娓中,萧红的文字就像流星划过夜
注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 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 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分的女性,命运却是悲凉的, 1942年1月22日逝于香港。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荡荡的。老人低着花白的头,正在凝
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走中国事迹展览正
观者如潮。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
有一把青菜。我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
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 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拯救( zhěnɡ ) 感喟( kuì) 荒谬( miù)
答案
(2)多音字 扎破( zhā )
扎 扎彩铺( zā ) 通红( tōnɡ)
通 一通( tònɡ)
蒙骗( mēnɡ) 蒙 蒙起来( ménɡ )
蒙古(Měnɡ )
答案
2.辨形组词 婉 婉约 惋 惋惜 蜿 蜿蜒
裸 裸露 踝 脚踝
倔 倔强 崛 崛起 掘 挖掘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呼兰河传ppt课件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
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
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
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只狗来,
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28
用心疑 静水深流
为什么身世如此悲惨的人, 会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祖父了。( )地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15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
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
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
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
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
9
祖父的园子
句段赏析
10
探访我们家的后花园
自由读课文,用四个字概括园子的特点:
这是一个
的园子。
11
比较赏析:
原句: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改写:蜻蜓是金色的,蚂蚱是绿色的……
12
感受“我”的乐园
“我”在院子里度过了怎样的时光?
原句: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 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 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 草。
25
• 讨论:文章第130段(80页第11行开始):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 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 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 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平板地、无 忧无虑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 中生活着。”东西没有生命,谈不及“生 活”,“口粮”更不用说了。作者在此处这 样写有何意义?
最新小学课外阅读《呼兰河传》(全)课件ppt
呼兰河的人们默默忍受着风霜雨雪
入编教材
《我和祖父的园子》(摘自《呼兰河传》,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苏教 版)第19课课文、(教科版)(我和祖父的花园)第12课课文
《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呼兰河传》,现为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 赏》(人教版)第11课课文)
《祖父》(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七年级下册(长春版)课文) 《祖父和我》(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上海六年级(预初)上学期的
•
• 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 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 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 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 而不艳的奇葩。
• 《呼兰河传》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 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 声黑夜的璀璨极光,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 中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第四章
•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 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 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 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 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第五章
• 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 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 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 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 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 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 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 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 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一章
• 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
十字街上有着饰店、布店、油盐店、菜店、
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东二道街上有
火磨,有学堂,有碾麻房、豆腐房、染缸
房、扎彩铺。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
入编教材
《我和祖父的园子》(摘自《呼兰河传》,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苏教 版)第19课课文、(教科版)(我和祖父的花园)第12课课文
《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呼兰河传》,现为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 赏》(人教版)第11课课文)
《祖父》(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七年级下册(长春版)课文) 《祖父和我》(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上海六年级(预初)上学期的
•
• 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 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 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 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 而不艳的奇葩。
• 《呼兰河传》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 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 声黑夜的璀璨极光,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 中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第四章
•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 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 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 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 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第五章
• 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 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 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 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 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 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 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 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 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一章
• 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
十字街上有着饰店、布店、油盐店、菜店、
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东二道街上有
火磨,有学堂,有碾麻房、豆腐房、染缸
房、扎彩铺。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
《呼兰河传》 ppt课件
惊愕。(3分)
9.示例1:选(1),对外婆的坚持,“我”
在口头上作了妥协,其实内心并不认为小河 真的存在。 示例2:选(2),外婆的言外之意是“我说的 没错吧,你还不信”,体现了外婆看到小河 后的快乐和得意。 (3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10(1)印证了外婆的判断,小河确实存在;
小组成员先确定片段,在组内读, 互相点评。
朗读品味:
将第7节的开头两句话改成下面的句子, 好不好,为什么?
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我和祖父各戴一个草帽。我和祖 父一起栽花、拔草。
“我”的童年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会冒烟的榆树, 我们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还遇到洒了花的 白云……没有羁绊,只有天高任鸟飞的自由; 没有黑暗,只有让万物都健康、漂亮的灿烂 的阳光;没有责骂,只有处处宽容、百般呵 护“我”成长的祖父。这里的一切都生机勃 勃、悠闲自得,让人感到欣喜,这里的一切 让“我”的童年显得如此美妙和快乐。
“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 树先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 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了。”
从听觉、视觉(形态和亮 度),再用比喻句,写出了一 个四五岁小女孩对大榆树的好 奇,好玩。”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 切 都 活 了 , 都 是 自 由 的
人 景
祖父:慈爱、耐心、勤劳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萧红(1911~1942),黑 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 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 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 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 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 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 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 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 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 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 色,又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 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
《呼兰河传》课件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描绘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命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思考, 具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艺术风格
作品的艺术风格独特,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氛围,是中国现代 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社会意义
作品通过反映呼兰河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具有深 刻的社会意义。同时,作品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道 主义精神。
04
人物形象研究
主要人物分析
萧红
小说中的叙述者,通过她的视角展 现呼兰河城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 她是一个聪明、敏感的女孩,对周围 的世界充满好奇。
祖父
萧红的祖父是一个慈祥、智慧的老人 ,他对萧红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教会了她许多生活的道理,是萧 红最亲近的人之一。
次要人物塑造
团圆媳妇
小说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悲剧人物,她因为不符合呼兰河城 的传统观念而被虐待致死。她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 的压迫和残害。
语言特点
语言风格
地域特色
作品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用词简练 明快,表达了小萧红天真无邪的个性 和情感。
作品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 过方言和俚语的运用,展现了呼兰河 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
修辞手法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 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 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文学价值
05
作品影响与启示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提供了乡土文学的范本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乡土情 感,影响了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为众多作家提供了借鉴 和启示。
拓展了女性写作的视野
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书 写,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提供了新的写作视角和思考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什么?
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置身于这 样的环境中的人呢?举例说说。
动物:蜂子、蝴蝶、蚂蚱……
环境:大花园 颜色:白、黄、金、绿……
童
植物:榆树、谷子、黄瓜……
年
种小白菜
生 活
铲地(认错谷子)
人物:祖父和我 摘黄瓜、追蜻蜓
采花心、绑蚂蚱腿 浇菜
结合具体细节和情节说说祖父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 响?
祖父是一个豁 达、通达、慈祥的 老人,懂得尊重孩 子的天性。他使 “我”的童年自由 自在,充满快乐。
品味语言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 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 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 朵花都不开,也没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 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一个白蝴 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作者介绍
感 动 中 国 的 作 家 萧 红
画 忆 萧 红
萧红故居
作品简介
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 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 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 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 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 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 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 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 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 一、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反思自身的 本质、生命的意义及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 二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它 加以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 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 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 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 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 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 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 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 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
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 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 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萧红而言, 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后花园、祖父和她构 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的生活。
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 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 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 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愚 昧以及冷漠、麻木。
故事梗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 的故事。
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 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在这里 生活着的是《呼兰河传》的人们。但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 的,这样,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 当然还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 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
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 “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 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 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 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 境。
本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现
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用字造句,充满儿童 的稚气和欢愉。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 有灵气。
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 “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呼兰河传》简介
•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 • 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 • 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
邻右舍; • 第五、六、七章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
呼兰河传
萧红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 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在 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 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 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 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女性文学的特点
• 主要表现是女性作家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 别自觉
但它到底还是要复归平静,平静为一种坚韧的生活。 这都是小说中磨倌冯歪嘴子的生活提示结读者。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 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 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 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 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 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提高与拓展
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活泼的、自由的,园 子里的人也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自由的。人与动物、 植物一道,共同体现出了生命的美。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好, 多么值得渴望,多么让人怀念啊!
讨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回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 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 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
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 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
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 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 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 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 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 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 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 地点在哪儿? • 能大概看出是在什么季节吗?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 “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 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 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 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
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置身于这 样的环境中的人呢?举例说说。
动物:蜂子、蝴蝶、蚂蚱……
环境:大花园 颜色:白、黄、金、绿……
童
植物:榆树、谷子、黄瓜……
年
种小白菜
生 活
铲地(认错谷子)
人物:祖父和我 摘黄瓜、追蜻蜓
采花心、绑蚂蚱腿 浇菜
结合具体细节和情节说说祖父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 响?
祖父是一个豁 达、通达、慈祥的 老人,懂得尊重孩 子的天性。他使 “我”的童年自由 自在,充满快乐。
品味语言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 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 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 朵花都不开,也没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 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一个白蝴 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作者介绍
感 动 中 国 的 作 家 萧 红
画 忆 萧 红
萧红故居
作品简介
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 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 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 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 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 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 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 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 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 一、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反思自身的 本质、生命的意义及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 二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它 加以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 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 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 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 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 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 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 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 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
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 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 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萧红而言, 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后花园、祖父和她构 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的生活。
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 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 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 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愚 昧以及冷漠、麻木。
故事梗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 的故事。
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 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在这里 生活着的是《呼兰河传》的人们。但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 的,这样,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 当然还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 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
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 “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 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 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 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 境。
本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现
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用字造句,充满儿童 的稚气和欢愉。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 有灵气。
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 “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呼兰河传》简介
•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 • 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 • 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
邻右舍; • 第五、六、七章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
呼兰河传
萧红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 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在 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 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 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 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女性文学的特点
• 主要表现是女性作家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 别自觉
但它到底还是要复归平静,平静为一种坚韧的生活。 这都是小说中磨倌冯歪嘴子的生活提示结读者。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 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 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 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 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 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提高与拓展
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活泼的、自由的,园 子里的人也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自由的。人与动物、 植物一道,共同体现出了生命的美。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好, 多么值得渴望,多么让人怀念啊!
讨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回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 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 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
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 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
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 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 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 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 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 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 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 地点在哪儿? • 能大概看出是在什么季节吗?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 “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 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 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 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