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高校产教融合企业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高校产教融合企业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高校产教融合企业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高校产教融合企业平台建设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的产业结构经历着不断调整和深化的阶段。尤其是针对教育而言,对社会上各个领域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人力资源保障是解决企业供求失衡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地方发展,本身与城市的快节奏差距较大,低效率的人力资源使用情况愈发明显。本文深层次剖析了目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助力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国民经济;教育;产业结构;产教融合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论述

产教融合是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产教融合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为高校教学理念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从我国整体的人才培养状况来看,供求结构失衡一直都是岌岌可危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企业很难寻找到对口型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产教融合的目的既遵循了从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出发,又为大学生技能提升提供了实训的平台。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主线,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有效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的工作仍然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所谓的产教融合即校企共同作用,培养全面性,综合性的人才,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工作。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掌握好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关系,顺应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潮流,扩大就业规模,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形成创新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二、产教融合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产教融合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地方高校的学生。校企合作,产能融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有助于缓解社会上企业劳动力供求的矛盾问题。对于优化高校教育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双重的作用和意义。产教融合是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融合,使人才培养更能接地气,有着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和教育实践意义。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政府、企业、学校的资源都能得到整合和优化分配。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也利于

教师对于素质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对地方高校来说是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产教融合不仅能培养出大批适应企业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提高高校就业率,还能促进企业和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和转型,利于社会经济整体稳定。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先从完善教育为出发点。若想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载体。教育和产业是相互依赖,有着互相促进的密切联系。企业方面为地方高校提供产业研发,技术方面的支撑和帮助。地方高校在与企业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有所优化。产教融合是当今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方式,推进产教融合改革提上日程,既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培养“双师型”师资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为经济繁荣蒸蒸日上提供发展动力。产教融合的理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地方政府也在施行教育与产业的同步规划,从政府层面上搭建起校企融合的桥梁。

三、我国高校产教融合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是单向的,但校企融合是双向的,对企业和高校都是十分有利的。尽管校企融合的模式有在尝试,但在此过程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唯有坚持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将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一)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合作动力不强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主要平台,现阶段,很多地方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是应付上级任务,为了填补实训的考试分数,走形式化,并没有真正践行产教融合的内容,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根源之一。就地方来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大型的企业对高校存在偏见和歧视态度,使得校企合作步履维艰。从校企合作动力上来讲,并不是一个完全互惠互利的过程。校企合作还不足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忱,只停留在表层面,没有深入渗透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未能真正感受到校企合作的实用价值。校企合作只是在宏观层面上有所改变,比如定期举行大型的座谈会、交流会,毕业生会有企业招聘会等等。但重要的是学生很难快速地去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技能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强化。

(二)地方高校的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在我国几百所不同性质的高校中,无论是普通高校,民办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计上缺乏创新和针对性,雷同性较为明显。理论知识占据了70%甚至80%以上,而实践操作上少之甚少。知

识能力结构相对松散,能够有较强职业性的学生,综合性强的学生并不多。由于很多高校格外注重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很多学生的就业协议是随意签署的,实习专业也未能与所学专业对口。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单位数量不多,对此环节相对不重视。缺乏实习的课程培训,简历制作的课程培训,学生专长的培训等等。在基础课程中,未能纳入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不能轻松自如地应对实习,压力倍增,也造成了就业择业的难度加大。

(三)产教融合的社会环境相对落后产教融合不仅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配合,社会环境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在目前社会中,并没有形成产教融合的环境氛围。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政策要求企业或者学校必须进行产教融合。而从企业本身而言,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并没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在招聘员工时以保障高效和为企业尽可能创造多的利润。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大环境还不够成熟,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动机不足。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效产教融合型企业平台建设路径

(一)推动产教融合工作的实施,采用工学共进的模式校企合作不应该只是体现在临近毕业的学生身上,从学生入学起,产教融合的观念就应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群体。让学生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产教融合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正确的倾向判断。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在校外建立顶岗实习培训基地,通过工学共进的模式,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快速地提升。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形成知识培养、能力强化、素质教育提升等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创新个人的实训作品并提供交流的平台。密切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了解企业的用人所需,及时在校园内更新市场的动态消息,保证学生与社会充分接轨,所掌握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有效促进教学一体化,以学生的“做”为重点培养目标,进行校企资源共享的方式,定期安排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来企业做实地考察和现场培训,同时也安排企业的一些人员走进校园,参与课程设计规划等工作。

(二)重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一方面的任务是在企业,关键性的任务在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首先,需要了解合作企业文化、重点项目,以及主打的产品。将这些具有含金量的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不断的自我总结,之后去企业工作,自己的闪光点和价值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其次,

课程设计不能过分的突出理论知识,也不能完全以企业,以市场为驱动力。对标企业的岗位需求,酌情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标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拓展课程领域,开发新内容。对学生擅长的领域展开调研,先明确定位,然后筛选相关的典型任务。制定目标课程设计,使抽象的课程更为具体化。采用适合学生的情景设计课堂,增强上课的趣味性。借助网络化、多媒体等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开通网络课堂自行报名通道,为学生制作相配套的课件,实现线上题库和重难点共享的策略。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进行教学单元的分割操作,根据学生成长和逻辑规律,优化课程升级。

(三)营造产教融合环境,健全地方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不仅使学生能够有个自我评定和认知,也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模块。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也极其能够被有效地激发。在评价反馈中,也是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的检验。教学评价的采用方式较为多元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由答题,匿名信箱反馈,职业技能竞争大赛等等。评价的标准是要以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相结合。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互评等等。有了评价体系作为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短板及不足。这样学校就会采用相应的策略,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加大实践和实训的力度,调整实践方面的课程内容以及比例,重构地方高校教学评价体系。为产教融合营造相对适合的环境。

(四)加强职业素质培养,设置合理的就业期望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结合市场和校园的实际环境,掌握大学生就业发展的规律,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普及,增强认知。为学生提供职业素养担任进步空间,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加入新颖的就业时代知识元素。壮大师资力量,落实创业实践教育。首先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采取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提高准入门槛。除了要考察教育经验外,主要是对综合知识的权衡。打造师资力量雄厚的教育团队。利用当地政府,政策资源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创新课程资源,与时俱进发展就业指导教育。通过师资力量深入教育工作。壮大教师队伍规模,与学生专业相对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鼓舞学生设置合理的就业期望,靠自己的努力去做职业选择,不要挖空心思,将期望放在依靠背景、托关系上。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下,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从起点去一步

一脚印提升。面对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着重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调整就业期望的观念,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案例展开深层次的思考。

(五)以产教融合为出发点,掌握市场动态行情构建完善的人才市场管理体系,强化大局意识,以培养人才为载体。根据市场营销战略的变化,适当来调整课程规则。以市场为突破口,不虚设岗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1)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能够保证学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强化实践技能。(2)培养积极上进的工作态度,具备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锻造自己主人翁意识,能够打好提前量,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论在任何企业中,都能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上,能够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从人到事,能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4)忠于个人兴趣,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善于发展自己的软肋,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引进国外先进就业指导经验,打造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利共赢。实行教师的薪金奖励制度,学生奖学金政策,激发教师的竞争热情和动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更多成绩优秀的学生。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管理的转型升级。为学生打造专业化的平台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联系企业,掌握市场动态和行情,为就业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教育的出路和桥梁。地方高校的发展重视程度,与城市高校相比,相对落后,也使得人才被埋没。推动企业、学校共同作用,为培养人才出谋划策。以产教融合为契机,综合地方高校发展特征,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平台建立,增强学校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资源财富。

(完整word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docx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 嫦娥升空”、“蛟下海”??近年来一个个国高技 能接踵亮相,国内尖技能“作品”可做到与世界国媲美,但手表、汽等量品量却以与世界制造国相提并。有点称,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技能人才金字塔 的塔基不。以广州例,据广州市人力源市服中心相关人,“十二五”期全市技能人才需求占 力量 30%,按照目前800 万的力量算,240 万人,如今登的技能人才量近200 万人,估算技能人才缺口 50 万人左右。在型关期的中国,技能教育又能否挑起培养型所需大批高技 能人才的重担?合近日在广州城建学院会中心的太地区民院校合作展研会,南方日 者采多位从者、学者,与他一同和探建 代教育体系程中无法回避的。 教育正从求量向求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体 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和高技能人才,期于 条末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制造型升,但 是面“ 易得、技工求”的尬局面。“民和中 小企当前招工,特是技操作工。有的后无人,技断档, 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技

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 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在受访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 上暴露出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 题。”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 2015 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 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 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 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 育。”孙太利坦言。而根据人社部2012 年对全国 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 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 别达到 2.72、 2.31和 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 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在技能人才紧缺的当下,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 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常态, 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 的发展观。事实上,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在不断 提升,但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捡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剩 下”的生源窘境?这也是横亘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心 头的天问。对此,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

从校企合作走向产教融合

从校企合作走向产教融合 集团介绍 东方领航教育集团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知名品牌教育机构,主要从事航空、城市轨道交通、海事和金融等特色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内高端就业教育的开创者和开拓者。目前,集团下辖三家实体学校,并与国内70余所知名本科、高职院校以及100余所中专学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共建特色专业或领航学院,培养用人单位所亟需高端技能型人才。集团立足于国际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引进国际国内企业课程进行职前培训和就业服务,基于“互联网+教育就业”新业态模式,采取“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特色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匹配的高端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价值链拓展与人力资本增值。 集团始终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走品牌发展之路,遵循严格的合作沟通与共享模式,致力于构建“教学、培训、就业指导、人才输送”四位一体的人力资源产业链系统。集团愿与合作院校、用人单位共同发展,全力打造国内教育第一品牌。 校企合作的模式:

(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后,由我集团在当地合作院校内组建xxx学院东方领航航空项目部,负责与院校共同招生宣传,进行面试,企业派教学团队与学校教学单位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负责项目的实训设备的投入,专业基础课学校派师资由企业系统培训后进行授课,专业核心课由企业教师深入学校进行授课,最终企业负责安置学生就业工作。当地院校负责项目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双方共同对项目学生进行特色化管理。) 校企融合的运营机制 校企合作的通畅运行,离不开必要的机制保障。其中,明确责任分工基础上的校企之间全流程对接尤为重要。 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在系部层面,各系都成立了以企业人事经理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比例、顶岗实习安排等,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融合的深交路径 校企双方需求一致,是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院校与企业只有建立起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合作关系,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其中,产教研合作堪称校企“深交”的重要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有了比较深远的认识,更愿意与职业院校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在他们眼里,校企合作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生意,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和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长期的互利互惠协作。因此,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与盈亏,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体系化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 产教融合新生态指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的相关主体、要素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既相对固定又包容开放的系统。它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使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形成企校协同合作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资源共享。各相关主体拥有的资源,如行业的信息平台、企业的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工作室、管理经验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师资、知识产权等,可以实现共建共享。 二是多元融合。多元主体的各种资源要素相互转化,融合发展。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岗位标准等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学校教育教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研发过程;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良性互动。 三是创新发展。学校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全要素的创新;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学校发展需求,创新与学校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政府及行业组织为产教融合创新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协同发展。 为此,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优选合作企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注重遴选优质合作企业,优先与能够同学校合作办班、能够提供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岗位、能够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企业合作。优先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成长发展型企业、高科技技术型企业合作。 二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做到校企合作“八共同”:共同开展招工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关注学生职业成长。 三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技术技能积累与应用。要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和企业的服务能力,组织企业员工培训,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和学校双师型师资资短缺问题;发挥各自人才和平台优势,聚焦技术应用,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发技术项目,积累技术技能,开拓新的增长点,共同推进应用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甲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 为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教职成(2018) 1号)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 48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 4号)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省人大(2019〕18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双方资源统筹与共享、技术创新与服务、人才交流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文化传承与发展、党团建设等方而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合仔念则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共贏、协同发展 二、合仔境? (一)共建共享校企共同体基地 合作双方可根据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共建校内外(包括跨境)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培训中心、企业(产业)学院和创新创业中心/基地等,为校企协同培养学生、企业员工培训和服务社会提供实践场所。 (二)共建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利用双方资源,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傅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开发产品,服务企业发展,共建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提高双方的社会美誉度。 (三)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 通过高层次人才互聘(产业教授进学校,教授、博士进企业等方式)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和科研项目,共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 根据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校企合作设置专业、研究制定专 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培养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联合培养,共同申报国家校企协同育人项目。 (五)优先推荐、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基于校企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等现实利益的相应回报。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企业有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有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的义务,优秀学生有优先选择高端就业岗位的机会,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贏。 三、取方的权钊知文.务 甲乙双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合作,具体合作以本协议的《附加协议书》形式进行约定。 (一)甲方

(完整word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 嫦娥升空”、“蛟龙下海”……近年来一个个国产高技能接踵亮相,国内顶尖技能“作品”可做到与世界强国媲美,但手表、汽车等量产产品质量却难以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提并论。有观点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能人才金字塔的塔基不稳。以广州为例,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技能人才需求占劳动力总量30%,按照目前800万的劳动力总量计算,约为240万人,如今登记的技能人才总量近200万人,估算技能人才缺口50万人左右。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职业技能教育又能否挑起培养经济转型所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重担?结合近日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议中心举办的亚太地区民办职业院校合作发展研讨会,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从业者、学者,与他们一同检视和探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职业教育正从求量向求质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体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长期处于产业链条末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民营和中小企业当前招工难,特别是技术操作工。有的后继无人,技术断档,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键技术岗

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在受访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育。”孙太利坦言。而根据人社部2012年对全国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2.72、2.31和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在技能人才紧缺的当下,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常态,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的发展观。事实上,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但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捡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剩下”的生源窘境?这也是横亘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心头的天问。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符合我校实际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十八大会议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产业发展与教育融合”,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与上述要求相适应的,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决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科研产业化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已取得的宝贵经验。目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在不断深入,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等诸多问题。结合现实和我校将入驻中国医药城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是目前比较切迫的问题。本人认为只有切实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只有应切实把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学院促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作为拓宽地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的通道,学院才能有长久的生存价值和空间。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些认识。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职业教育是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培养初入职的技术技能人才,出现了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强烈需求。同时,对于正在努力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建立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国经济而言,对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同样强烈。但也不容否认,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国家性的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 目前,国家和地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等刚性建设上,仍然十分薄弱。职业教育领域有关法律主要是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至今还没有与其配套的下位法。虽然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了部门规章、地方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但从实施来看,显然力度和约束性明显不够。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政府在统筹协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政府的顶层设计出现了缺失。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运行时出现的机制、体制和模式的种种问题,又迫切需要政府沟通、协调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法律法规等刚性约束存在漏洞外,还有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职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不够;校企合作的教育规范和标准不够成熟等其他问题。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本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和培养未来员工的主体,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市场机制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表达意愿的机会和条件尚不成熟;又由于某些企业缺乏战略发展理念,社会责任意识不够,致使参与职业教育内驱力不够;此外,现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不健全,在具体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的管理等环节中,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其结果就是往往是学校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企业往往在合作中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关于黄石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态势的调研报告 市教育局市教科院 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深度服务黄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黄石职业教育实施“四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力争“弯道超速”,既强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又着力打造黄石职教品牌,实现黄石职业教育在中部的崛起。 发展与贡献 以“职业教育企业行”活动为载体,搭建校企合作的坚实平台。 为了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我们从2013年5月至今,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行”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其目的是既要让学校了解企业,又要让企业了解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活动内容包括:掌握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状况;探索建立校企紧密合作机制;拓宽职业院校服务领域;探索毕业生本地就业的有效途径。 在活动具体实施中,我们强化指导,强调活动的实效性,走访企业优先考虑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有关企业;优先考虑开发区,工业园内招商引资重点企业,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企业。通过走访企业,既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又要在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训等方面征求行业企业意见;调研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用工需求,了解企业的研发现状。附:企业行活动安排。

以“年度专业建设评估”为抓手,优化专业设置服务地方产业链的发展。 近三年来,我市每年都针对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开展了专业建设年度评估工作,基本原则是既要符合教育部颁布的中职学校专业目录,更要贴近服务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此,我们探索建立复合专业群的模式,增强专业适应的口径和对区域产业链的匹配度。截至2015年6月,区域内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已整合为122个,其中近三成为复合专业群,对区域产业的覆盖率达到%,按产业结构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8个,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50个,第三产业60个,在校生人数分别1163人、7828人、9091人;与黄石“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相关的专业22个,在校生人数2537人,主要集中在加工、冶炼、选矿等方面,建材类专业因招生困难已停办;与“五大”成长型产业(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47个,在校生人数4987人,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服装工艺及商贸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涉及食品饮料的只有食品化工分析与检查专业,没有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专业;与“三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相关的专业32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前,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 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意见》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 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力,已成为困扰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难点和瓶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成为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笔者结合2015年9月参加新加 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的体会,就职业院校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双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企业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满足人力资源及技术提升需求,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长期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实现了学校和合作企

业的共同发展。 《意见》中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这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作为目标,把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努力方向。在办学策略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合市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一整套办学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新加坡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其总结为“卓越办学要素”。学院通过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部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董事会预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学校发展,进行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企业专业人士,以企业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趋势为依据,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及

浅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浅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摘要】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学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一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我校为实现国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教学过程产教结合的原则,结合我校现有教学资源借鉴其他职业院校的经验,就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意义 职业教育其本质就是就业教育,是一种重实践,以能力为本,促进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发展的一种教育,如何实现其教育目标,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教学只有和产品结合起来,只有和企业结合起来,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对学校来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密切相连,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将新工艺、新技术充实于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专业课程的建设,改善教学效果。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x发〔x〕95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x 办〔x〕4号),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1.统筹产教融合规划布局。将产教融合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结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xx市、人才强市战略,同步规划产教融合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统筹中高职发展,打造一批“江淮工匠”培养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

2.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支持x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推动x学院、x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平台、要素,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建立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人才集聚和产业牵引升级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3.完善产教融合学科专业体系。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群。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为重点,以新兴产业培育为方向,重点提升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做强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和学前教育专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加强人才需求调研,重视专业布局与人才需求的研究。完善专业准入与退出制度,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鼓励职业院校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适应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大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比重。建立人才激励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市内就业创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发挥企业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作用。 5.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改进办学准入条件和审批环节。有序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前,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意见》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力,已成为困扰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难点和瓶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成为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笔者结合2015年9月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的体会,就职业院校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双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企业角度看,通过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满足人力资源及技术提升需求,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长期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实现了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 《意见》中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这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作为目标,把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努力方向。在办学策略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合市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一整套办学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新加坡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其总结为“卓越办学要素”。学院通过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部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董事会预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