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_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_张德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5月

第36卷第3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May2013

Vol.36No.3

文章编号:1004-5139(2013)03-0020-09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

———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

张德禄1,郭恩华2

(1.同济大学,上海200092;2.烟台大学,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语言学领域主要有两个研究视角: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视角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两个研究视角之间的连接与互补可以从语言学基础层面、语言哲学层面、语境层面、主体理论构建层面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和实例分析表明这两个研究视角在理论范式上可相互连接,在话语分析实践中可相互补充。两者的结合可以有力地促进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隐喻;概念隐喻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Social Semiotics an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ZHANG Delu1,GUO Enhua2

(1.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2.Yantai University,Yantai264005,China)

Abstractʒ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MDA)in linguistics can be approached mainly from two perspectives:the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based on SFL and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perspective based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connec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se two perspectives can be probed into in terms of the levels of their respective linguistic foundations,philosophical foundation,contextual level and theoretical formulation.Through case study and investigation,it is shown that the two perspectives share common grounds in their theoretical paradigms and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MDA.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perspectives can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MDA.

Key wordsʒsocial semiotics;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ultimodal metaphor;conceptual metaphor

1.引言

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多种符号资源在同一语篇中如何协同来实现意义。一方面,每个模态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表意潜势,因此,任何模态间的完全“翻译(translation)”都是不可能的[19:27;11:13],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意义丢失。另一方面,不同模态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点:一方面,它们都是实现意义的社会符号系统;另一方面,各种符号话语都能表达人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体验。这两点分别为多模态研究提供了社会基础和认知基础,使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研究:(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视角;(2)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

社会符号学理论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研究某一特定文化中符号实践如何在各种语境中产生语篇意义。概念隐喻在多模态语篇中称为“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该理论重点研究不同的隐喻如何体现于各种符号实践,作用于人的认知语境,影响人们的认知识解。这两种

语篇分析视角在各自的领域里独立发展,很少相互交叉。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上看,社会符号学视角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起步较早[13;14;23;19],数量较多;概念隐喻视角的研究[6;8;9;10]则是方兴未艾。国内外在两者的关系研究上成果较少(见[29])。本研究则进一步从哲学基础和语境方面探讨这两种视角的连接,在理论模式建构上探讨两者的互补,并用实例进行说明。

2.两种研究视角的理论基础

2.1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视角

Halliday[13]最早提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功能语言学[14;15;22]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意义资源,或称意义潜势。语篇是人们根据语境从意义潜势中选择的结果,是意义潜势的实例化。社会符号学家将这一基本理论观点应用到其他符号领域,认为社会中有意义的活动都构成符号资源,任何一种符号都是一种意义资源[14]。各种符号系统共同形成相互联系的可供选择的意义网络。符号实践则是符号的意义潜势在特定情景中的实例化。

社会符号学不是一门纯粹研究符号性质和系统的理论,而是一种实践理论[25:1],一种适用符号学理论[32],旨在运用和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解释各种符号资源和符号实践。Kress&van Leeuwen[18]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扩展到视觉图像上,建立了视觉图像语法,构建了视觉图像的三大元功能(元意义),分别是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互动意义(interactional)和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另外,正如语言的元功能由词汇语法层实现一样,视觉图像的元功能也由视觉语法的功能成分体现。

2.2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发展主要基于其概念隐喻理论[20],其核心观点是:隐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身体体验来理解和感知抽象的概念;前者是源域,后者是目标域;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属性为映射项。虽然Lakoff&Johnson[20]将语言看作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非隐喻的本质属性,但其概念隐喻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语言隐喻研究的基础上的。Forceville[10:21]认为:“要进一步证明隐喻的本质是概念的而非语言的,就必须证明隐喻不仅可以在语言中构建,而且可以由非语言符号或多模态话语来体现。”此外,研究非语言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有利于揭示概念隐喻在语言模态中不易表现出来的特征。Forceville [10:24]对多模态隐喻的基本定义是:“目的域和源域完全或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模态实现的隐喻。”尽管不乏质疑,但多模态隐喻研究者们总体上认同Forceville的这个定义。多模态隐喻虽然起步于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但它的研究成果远远突破了后者的研究局限,不仅发展了传统的认知隐喻理论,也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其主要贡献[10]是弥补了语言学领域概念隐喻研究的诸多不足,能更全面客观地触及隐喻的本质。它将语类图式、文化规约、交际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即时认知环境纳入隐喻研究,有助于揭示隐喻的动态构建特征。

3.两种视角在语言哲学层面上的连接

在语言哲学层面上,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1)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都把语义作为各自理论研究的重点,语法系统不是自主的,而是受到语义的支配,只是在支配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前者通过外部的交际功能;后者则是通过内部的意象图式和概念结构。(2)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内在经验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它(语法)是再现经验模式的手段———使人类能够建立关于现实的心理图像,并理解发生在他们周围的和自身内部的经验。”[14:101]Halliday[12]曾谈到及物性与认知的关系,认为及物性是有关认知内容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