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时期的制度和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到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交融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制度的介绍,也有民族融合的描述,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制度和北方民族融合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制度和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为主要目标,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知道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时期制度的特点,北方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北魏时期的制度和民族融合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时期的制度和民族融合现象。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魏制度和民族融合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讲解,突出北魏时期制度的特点,北方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
5.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的《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主要讲述了北魏时期的状况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等方面。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制度以及民族关系,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魏时期的历史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地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时期的历史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掌握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
2.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时期的历史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地展示北魏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北魏的地理位置,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等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不足之处,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北方民族在大交融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理解其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影响。
2.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和意义,认识其在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影响。
2.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史料和案例。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和理解,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于北魏政治制度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对于北魏政治制度的影响。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2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2一、课程标准: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简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三、教学目标: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五、新课讲授(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导入(二)讲授新课: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北方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统治者苻坚。
他重用汉人王猛,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1)时间:公元383年。
地点:淝水。
交战双方:东晋——前秦。
兵力:东晋8万,前秦80万。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影响: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播放动画。
(3)动脑筋:为什么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前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北魏的政治制度以及北方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交融情况。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的政治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政治变迁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针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的政治制度,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了解北方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交融过程,理解民族交融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魏政治制度的变迁,北方民族交融的内在动力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北魏时期的历史氛围,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使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特点和民族关系。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北魏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魏时期的和民族交融现象,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的引入,以及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掌握北魏时期的特点和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北魏和民族交融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北魏时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3.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导入新课】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生:匈奴、鲜卑、羯、氐、羌生2:风声鹤唳是指秦军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老师:投鞭断流来形容前秦军的骄傲和狂妄。
那么草木皆兵苻坚在遥望对岸感觉对岸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并,前秦军对开始有所畏惧。
最后在逃跑的路上听见一草一木都觉得是晋军在追赶。
于是昼夜不停的的逃跑不敢停歇。
总结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特点以少胜多。
意义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老师:同学们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历史,还有那些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那?生: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老师:那么想一想,我们以前所讲过的这些战役中胜利者胜利的原因,失败者失败的原因?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长平之战。
师:在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失败者的一方都有要么是骄傲轻敌。
要么是战略战术上运用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先秦军失败的原因?生:骄傲自大生;盲目轻敌师:那么东晋胜利的原因呢?生;渴望统一老师:好这是同学们对于胜败的分析。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淝水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2)了解北方民族和南方汉族的交融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采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包容、和谐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1.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学生已经学习过《龙山文化》、《夏商周的历史文献》、《中华帝国的崛起》等内容。
此次学习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北魏政治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北方民族和南方汉族的交融过程及其影响,有很强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同时也是中考重点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历史、爱国爱民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质。
2.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人将采取如下教学设计:(1)学生预习:老师提供相关文献材料和课堂笔记,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为课堂讨论和课堂思考做好铺垫。
(2)互动授课:本人首先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呈现北魏政权的特点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统治者的主张和民族群体的属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和学生展开互动授课,共同探讨北魏政权的广泛价值。
(3)板书辅导:老师将重点的知识要点展示在板书上,并给出解释和理解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课堂小结:老师通过简单的口头总结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学生课后要巩固、定位未理解的内容。
3.教学方法: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讨,通过发掘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学习、成长;同时,还将采取案例式教学,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从经典的实例中让学生感知和深化对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理解,提高学生文化认知的敏感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生动的插图,使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此外,学生对于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和雕塑,引发学生对北魏时期历史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对国家民族的影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教材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成效,以及这些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同时,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民族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说课(完美版)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内容上:通过北魏孝 文帝改革,初步理解 民族交往、交流、交 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 意义。
课程理念上: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 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 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 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反思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1.激趣点题导新课
设计意图:先声夺人;点明主题;呈现立意。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2.关注细节呈史实——淝水之战
设计意图:左图右史的研究传统,文史一家的学科交融
3.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 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教师要史料探究的基础上结合习题,巩固提升学 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3.巧用史料细探究——孝文帝改革
设计意图:突出教师主导地位,提供认识从具体到抽象,根据史 料对史实再验证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3.巧用史料细探究——孝文帝改革
1
单元立意
本单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的地位。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交往与冲突交织 不断,民族交往、交融也在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原 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南迁的汉人又将中原 文化推进到南方,促进了江南的社会发展。因此这 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 时,中华文化也在此时有了重要的发展。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1 (1)

七年级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立足核心素养,共看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特点: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北方和南方部分都有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特点。
我把淝水之战与东晋兴亡放在一起学习了。
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就设计两个目标一、设计核心素养任务:1.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研读,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和北方民族融合产生的重要意义。
2.家国情怀:知道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特点,了解各民族不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中华民族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二、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化解难点从导课开始引出北方民族的交融的交融之路---改革是推动力,改革带来高潮。
孝文帝改革如和风细雨沁人心脾的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实力增强。
北方民族在改革力量的推动下,和平友好的交往交流中地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心里完全的融入了一个大家族中。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是一个过程,动态的过程。
我备课时把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过程作为主线,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对鲜卑族和对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融入了由民族迁徙---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改革---友好交流的课堂,让难点渗透在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影响中,化解抽象的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过程呈现了好多的史料,图片,变抽象为具体,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深入浅出地导出民族交融的特点内迁民族与当地汉人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经济密切交往,文化上交流频繁,思想和心里的隔阂偏见逐渐减少,是一种友好交往的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民族交融是多民族国家间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北方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融合。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物来支撑,因此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参与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融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2.难点: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融合。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资料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插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和文物,引起学生对于北魏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融合。
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 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 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 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 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 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2021/10/10
4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 族交融等基本事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方法: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6
三、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大交融合的方式 目的是为了理解民族交融的含义,但是限于 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 学中用一些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我用了 先自读,其次填表格,三用图片来印证突破 难点。
2021/10/10
7
四、说教法
讲解法:对于历史这门特殊的学科,必须给予必要 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动机和欲 望,使学生的思绪尽快投入学习状态中。
2021/10/10
10
六、说教学反思及重建
学生对战争的分析没有形成能力,影响教学 进度。看来教学不能偷懒。夯实基础很重要。
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有问题,应该重新整合 为了教学重点的突出,对战争的影响少分析 对新知识交融方式和时间部分没有掌握,所
以对于图片总结民族特征形成困难。所以对 这部分应该多花些时间,才能对材料二次开 发。
图示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几幅图片分析北方游 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和生产技术上的相互影响, 对于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点拨,拓宽学生思 路,帮助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