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高考化学考前回归教材必背知识手册
高考化学考前回归教材必背知识手册专题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一、化学与环境1.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
2.PM2.5与雾霾(1)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2)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
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
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3.酸雨(1)定义:指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的雨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它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绝大部分是硫酸型和硝酸型酸雨。
(2)我国酸雨的分布:华中、西南、华南和华东四大酸雨区。
(3)酸雨类型:「湿沉降」与「干沉降」(4)、我国主要为硫酸型酸雨,成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酸性气体所致。
(5)、酸雨的危害①受酸雨刺激,易导致红眼症和支气管炎。
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
吃下这些动物对人类的产生严重影响。
②酸性粒子也会沉积在建筑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蚀和文化资产的破坏。
③硫酸随着降雨落到地球而造成严重损害,土壤中的养分也会流失,因此树木会因为维持生命所必须的钙和镁的流失而枯死,阻碍叶子的气孔进行光合作用,破坏森林,减产农业。
高考化学-传统文化专题
题型一传统文化描述型1.《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2.《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4.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Ca(OH)2C.SiO2D.Al2O35.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中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6.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7.《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真题汇编】专题04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
专题04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3年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答案】C【解析】A.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在当时铜的冶炼方法还不成熟,铜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因此青铜属合金范畴,A正确;B.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C.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生成硅酸铝,D正确;故答案选C。
2.(2021·海南真题)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日发烛……,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有助于发火和燃烧B.“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D.硫磺是“发烛”发火和燃烧反应的催化剂【答案】D【解析】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有助于发火和燃烧,A 正确;B.发烛具有可燃性,“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B正确;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如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C正确;D.硫磺也燃烧,不是催化剂,D错误;选D。
3.(2021·辽宁真题)《天工开物》中记载:“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
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B.“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答案】C【解析】A.由题干可知,“乌金纸”是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故“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A正确;B.造纸的原料主要是纤维素,故“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正确;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但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豆油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D正确;故答案为:C。
【2021高考化学微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1.中华诗词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关于诗词的分析错误的是()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中的“翠色”来自氧化铜B.“嫘祖栽桑蚕吐丝,抽丝织作绣神奇”中的“丝”不耐酸碱C.“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中的“脂”能够水解D.“墨滴无声人水惊,如烟袅袅幻形生”中的“墨滴”具有胶体的性质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不仅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诗句中的化学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商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丝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B.李白诗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紫烟”是指碘升华的现象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互萁,豆在釜中泣”,其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3.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
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胆矾能溶于水B.胆矾受热不分解C.“熬之则成胆矾”包含蒸发浓缩、结晶D.胆矾溶液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4.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勤劳智慧在中国人民探索认知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贯穿始终。
以下说法从化学视角理解,正确的是()5.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B.我国的瓷器驰名世界,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其主要原料为黏土C.《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的无机物“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HNO3D.《新修本草》中关于“青钒”的描述:“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赤色固体可能是Fe3O46.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明矾在天然水中生成胶体,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B.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铜C.《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发D.《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金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酸盐7.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中对制取彩色金(主要成分为SnS2)的过程有如下叙述:“雄黄(As4S4)十两,末之,锡三两,销中合....入坩埚中,....以盖合之。
专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全国卷)(2月期)(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阶段性新题精选专项特训(全国卷)专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2秋·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文献记载的说法正确的是A.《野蚕》中“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诗中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该提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序卦传》中“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鼎中的青铜属于单质D.《抱朴子》中“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答案】B【详解】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误;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意思是取一把新鲜青蒿,以二倍的水浸泡,绞榨取汁。
该提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C.青铜属于合金,是混合物,C错误;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指丹砂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汞和硫蒸气,遇冷时又化合生成丹砂,该过程包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化学变化,D错误;故选B。
2.(2022秋·江苏南通·高三统考期末)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包括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造纸过程中的破碎,碱浸,漂白,沉浆都属于物理变化Fe OB.古代制造指南针的材料为磁石,主要成分为23C.火药爆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D.活字印刷术使用的黑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答案】D【详解】A.碱浸,漂白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存在化学变化,A错误;B.磁石,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B错误;C.火药爆炸过程中释放出能量,生成物能量低于反应物的能量,C错误;D.黑墨成分含有碳,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D正确;3.(2023秋·广东·高三校联考期末)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下列文物不属于...合金材料的是【答案】B【详解】A.曾侯乙编钟为青铜器,属于合金,故A不符合题意;B.瓷器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是合金,故B符合题意;C.圆明园兽首为铜合金,故C不符合题意;D.马踏飞燕(东汉铜奔马)为铜制品,属于合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docx
化学与文化(古文)一一.考物的成分1.我国清代《本草目拾》中叙无机物335 种,其中“ 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五金⋯⋯其水甚,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 里的“ 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水2.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卷七《金石》中指出:有硇水者,剪塊投之,旋而水。
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酸C.硝酸D.硫酸3.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汞的描述:“⋯⋯得火,不埃,将欲制之,黄芽根。
”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黄C.黄D.黄4.中国有五千年的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来精,“碱”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促蚕表的胶蛋白水解而除去,使色白、感柔、色光亮。
种“碱”可能是A.胆B.火碱C.食D.草木灰5 .春秋末期国的工官《考工》中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 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帛。
种液体能洗帛主要是因其中含有A.氧化B.碳酸C.氧化D.次酸6.据《易》:“ 中有火”,“上火下”。
,指湖泊池沼。
“ 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象的描述。
里“M气体”是指A.甲B.一氧化碳C.乙D.气7.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了中材粉的制作方法:“取煅作叶如笏或,平面磨令光,以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埋之一百日,上衣生,成矣。
”中材粉是指A.粉B.醋酸C.冰醋酸D.食8 .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中有用毒的,黑即中毒,但代化学表明只能出砒霜的毒性,下列物也能使黑的是A. Na2 S B. NaI C. NaBr D. NaCl9.《天工开物》中:人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枲、麻、、葛,属禽与昆虫者裘褐、。
各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文中的“枲、麻、、葛”和“裘褐、”分属于A.素、油脂B.糖、油脂C.素、蛋白D.糖、蛋白10.“硫二两,硝二两,兜三半。
右末,拌匀”。
段中国古代丹家“伏火方”的被是黑火配方的形。
高考化学_【小题狂刷01】-2021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新高考版(含解析)
专题01 化学与STSE类题1 化学与传统文化1.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最为称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徽墨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B.湖笔的狼毫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宣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端砚呈红色是因为含较多四氧化三铁2.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中含有高糖分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野火”是伴随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
常见古诗文记载化学知识A 《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彼人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利用石碱水解显碱性去油污B 《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猛烈,能蚀五金,其水至强……惟玻璃可盛”强水为氢氟酸C 《本草纲目》记载烧酒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涉及的操作是蒸馏D 《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方法:“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利用焰色反应区别硝石和朴硝4.《中华好诗词》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烟雨”指悬浮在空中的固体小颗粒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中所指的爆竹燃放过程中有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5.古代方士、道家炼制外丹常用的八种石质原料为朱砂(HgS)、雄黄(As4S4)、雌黄(As2S3)、空青[Cu2(OH)2CO3]、云母[KAl2(AlSi3O10)(OH)x]、硫黄、戎盐(NaCl)、硝石(KNO3)。
1-化学与传统文化
1-化学与传统文化一、中国古籍中化学知识小结1.物质的鉴别(1)真假黄金《旧唐书》提到唐朝武则天,一次赏给她一个臣子许多黄金,那臣子放在火焰上灼烧后证明是假的,因为铜的焰色绿色,而黄金入火“百炼不消”、金入猛火“色不夺金光”;另外试金石的利用,我国也可能是最早的国家之一,明朝李时珍有《本草纲目》中剖析得最明确不过了,“金有……,和银者性柔,试石则色青(七青八黄九紫十赤):和铜者性硬,试(金)石则有声。
”(2)真假焰硝晋朝的皇甫士安(251~282年),已提出纯硝石概念;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为了鉴别真假焰硝,他研究发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用现在的化学知识知道钠黄钾紫的焰色反应特性。
真焰硝对可燃物还能“火上加油”,加速燃烧(助燃),而假焰硝(芒硝)则否,硝酸钾(真焰硝)可知。
2.物质的性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叙述有:“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坚。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太阳流珠”“河上姹女”,指的应是汞,“黄芽”指硫黄,“金华”指铅。
文中告诉我们:水银可和硫化合,也可和铅生成合金铅汞齐——“相亲”,铅汞齐为一种白液;水银沸点357℃,故说“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迟于魏伯阳200年的晋朝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写道:“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
十分显然,文中是说白色的铅,可跟氧化合生成红丹(四氧化三铅),而红丹也可分解转变成铅,是单质跟化合物的互变过程。
又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丹砂”即三仙丹,加热分解成水银,并逸出氧气,反之水银跟氧也可化合成丹砂。
《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现在世界上最古老的著作,其中叙述到:“若药物非种,各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纲纪”,那就不能反应,而且“比例”必须符合。
“胡粉投入火中,色坏还为铅”。
“胡粉”属碱式碳酸铅一类,“投入火中”黟一加温时则“色坏还为铅”,中间产物应是一氧化铅。
专项01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新高考专用)(3月期)(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阶段性新题精选专项特训(新高考专用)专项01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1.(2023·广东茂名·统考一模)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下列成果中所用材料属于合金的是【答案】C【详解】A.2SiO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错误;B.BN陶瓷是新型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错误;C.钛铝外壳属于合金材料,C正确;D.氮化镓是化合物,不是合金材料,D错误;故选C。
2.(2023秋·江苏·高三统考期末)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国6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活性炭可用于吸附航天舱中异味B.22Na O可用作宇航乘组的供氧剂C.镁铝合金可用作飞船零部件材料D.2SiO可用作航天器的太阳能电池板【答案】D【详解】A.活性炭是一种黑色多孔的固体炭质,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可用于吸附航天舱中异味,A正确;B.22Na O可与人呼吸时呼出的2CO、2H O反应生成2O,可用作宇航乘组的供氧剂,B正确;C.镁铝合金具有低密度、高强度、刚性和尺寸稳定性等优点,可用作飞船零部件材料,C正确;D .用作航天器的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晶体硅,不是SiO 2,D 错误;故选D 。
3.(2023·湖南永州·高三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由于使用的渔网多为麻纤维,遇水易发生膨胀破损,所以需要晾晒保持干燥 B .泥瓦匠用消石灰刷墙时,常在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粗盐,目的是使墙面尽快固化C .谷子、玉米、高粱、大豆都是常见的酿酒原料D .人类能够冶炼金属的时间先后与金属的活动性相关,一般越活泼的金属,越晚被冶炼出来 【答案】C【详解】A .麻为天然纤维,渔网多为麻纤维,遇水易发生膨胀破损,则使用后需要晾晒以延长渔网寿命,A 正确;B .泥瓦匠在刷墙时加入粗盐的目的是利用粗盐中的2MgCl 吸水,使墙面保持湿润,有利于2Ca(OH)溶液与空气中的2CO 充分反应,转化为坚硬的3CaCO ,B 正确;C .谷子、玉米、高粱的主要成分为淀粉,水解后产生葡萄糖,可用于酿酒,而大豆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不能用于酿酒,C 错误;D .金属越活泼,冶炼方法越困难,如需高温、电解等,D 正确;故选C 。
高考专题复习—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高考专题复习—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B、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D、清·乾隆“瓷母”是指各种釉彩大瓶,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解析: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A项正确;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项正确;青铜是铜锡合金,C项正确;釉彩大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项错误。
2、以下成语本意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A、百炼成钢B、刻舟求剑C、木已成舟D、暗香浮动解析:百炼成钢的原理是热还原法冶炼金属铁,为氧化还原反应,A项正确;刻舟求剑涉及物理变化,B项错误;木已成舟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则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暗香浮动是指花散发的香味扩散到空气中,为物理变化,D项错误。
3、宋代《本草图经》中记载:“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
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看沸定汁尽,去火待冷,取出按为末,色似黄丹,收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文中“矾”的化学式是FeSO4·7H2OB、“色赤”的物质可能是Fe2O3C 、“矾”受热分解时硫元素都表现氧化性D 、可通过焰色反应区分“矾”和朴硝(Na 2SO 4·10H 2O) 解析:“矾”指绿矾,其化学式是FeSO 4·7H 2O ,A 项正确;“色赤”说明产物为红色,FeSO 4·7H 2O 中含有铁元素,其化合物Fe 2O 3为红色,B 项正确;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产物Fe 2O 3可知“矾”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SO 4·7H 2O=====高温F e 2O 3+SO 2↑+SO 3↑+14H 2O↑,只有部分S 元素表现氧化性,C 项错误;由于朴硝中含有钠元素,因此可用焰色反应区分“矾”和朴硝。
高考化学 专题一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人贱着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为枲、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为裘褐、丝绵。
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文中的“枲、麻、苘、葛”和“裘褐、丝绵”主要成分分别属于() A.糖类、蛋白质B.糖类、油脂C.蛋白质、纤维素D.纤维素、油脂解析:选A。
其中“枲、麻、苘、葛”属于草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纤维素属于糖类;“裘褐、丝绵”属于禽兽和昆虫,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正确选项为A。
2.(2018·凉山州一模)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量CO2排放可导致酸雨的形成B.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C.电渗析法、蒸馏法、离子交换法是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D.硅太阳能电池与原电池的原理不相同解析:选A。
CO2是温室气体,不能形成酸雨,故A错误;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可水解为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铁胶体,可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故B正确;海水淡化常用电渗析法(化学)、蒸馏法(物理)、离子交换法(化学),故C正确;硅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理不相同,故D正确。
3.《本草纲目》中有“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的记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薪柴之灰”可与铵态氮肥共用B.“以灰淋汁”的操作是萃取C.“取碱”得到的是一种碱溶液D.“浣衣”过程有化学变化解析:选D。
A.“薪柴之灰”中含有碳酸钾(碳酸根),与铵(铵根)态氮肥共用时,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降低肥效,故A错误;B.“以灰淋汁”的操作是过滤,故B错误;C.“取碱”得到的是碳酸钾溶液,属于盐溶液,故C错误;D.“浣衣”过程中促进油脂的水解,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4.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加碘盐要在菜准备出锅时添加的目的是防止食盐中的碘受热升华而流失B.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的目的是防止水果中的葡萄糖被氧化C.向燃煤中加入生石灰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光线透过密林中树叶间的缝隙产生一道道光柱的现象是气溶胶产生的丁达尔效应解析:选D。
202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考点三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
考点三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一、化学与STSE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的第一题大多是考查化学与STSE或者物质的组成、性质与用途,但是每年的侧重点不同。
我们须要重点关注:生活中常用材料的组成与性能,相识化学在日用材料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生活中的金属材料和新型合金;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
了解各类材料的利弊,探究其可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STSE试题一般不会简洁地考察类似“科普”学问的内容,更多地体现化学与STSE[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关系,以及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用途等基础学问。
意在考查考生的必备基础学问,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确定性质,性质确定应用”的观念,以及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相识环境爱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并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
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就必需在坚固驾驭双基学问的基础上,提高阅读实力、分析实力、学问运用实力。
关键在于学问的积累和化学原理的应用。
选材热点如下:1.化学与环境污染名称主要污染物及形成缘由PM2.5 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入肺颗粒物)雾霾雾霾主要由SO2、NO x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前两项为气态污染物,最终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主要缘由,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变得阴沉灰暗酸雨SO2、NO x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缘由:2SO2+O2+2H2O===2H2SO4;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光化学烟雾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光照条件下生成困难的污染物臭氧空洞氮氧化物、氟氯代烷等与臭氧发生作用,导致臭氧层的损耗水体污染化肥、农药的过度运用,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热点02 化学与传统文化(原卷版)
2020年高考化学命题热点提分训练2——化学与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选项古诗文化学知识A《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
”强水为氢氟酸B《诗经·大雅·绵》:“堇茶如饴。
”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糖类均有甜昧C《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铁合金的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D《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是真硝石也。
利用焰色反应2、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下列有关物质用途及原理分析都正确且有相关性的是( )选项物质用途原理分析A液氨常作制冷剂氨气分解生成N2和H2是吸热反应B聚碳酸酯料替代聚乙烯作包装材料聚碳酸酯塑料容易降解成小分子C磁性氧化铁用于制造指南针Fe2O3具有磁性D服用豆浆可缓解重金属中毒重金属使蛋白质盐析3、战国时期的古书《尚书•禹贡》中有关于古代矿物颜料“黑土、白土、赤土、育土、黄土”的记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Fe2O3、Fe304均可作红色涂料B.铅白[2PbC03• Pb(OH)2]不耐高温C.成语“信口雌黄”说明古代曾用雌黄(As2S3)作涂改液D.秦兵马俑屮使用的BaCuSi2O3中国紫)和BaCuSi4O10(中国蓝)均为硅酸盐4、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常见古诗文记载化学知识A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在酿酒的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B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C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制陶的主要原料是黏土,烧制陶瓷属硅酸盐工业D釆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石”即石碱,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5、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
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物质是各种文化现象的载体,物质与文化有着密切的。
同时,化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
化学与文化的表现在其研究对象上。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而物质是各种文化现象的载体,是人类创造一切文化的基础。
从人类社会的文化角度来看,人类的各种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物质。
人们通过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使用各种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分析、合成、分离等,从而获得各种物质资源。
这些物质资源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例如,食品的制作需要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原理,建筑业需要了解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加工方法,医疗保健需要了解药物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等等。
因此,化学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现象的基础。
化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例如,古代人们利用火进行烤制、冶炼等生产活动,而火的利用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使用各种化学产品,如化妆品、洗涤剂、药物等等。
这些化学产品的使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化学也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化学技术的支持,而化学技术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化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
化学不仅是一种自然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提供了支持,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化学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与文化的,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