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第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第二章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TP酶的蛋白质。
他所需的能量是由ATP 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复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里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电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产生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去极化: 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阈强化: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受到的负荷。
与之相对的是前负荷第三章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第四章正常起搏点: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生理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稳态有何生理意义?答:内环境是机体细胞直接浸浴并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节多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主要依靠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作用.内环境稳态所起的作用是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内环境同时也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2.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答:静息电位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其形成原因是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及膜对钾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都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大于细胞内),但因为细胞膜只对钾离子有相对较高的通透性,钾离子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向细胞外,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子不能透出细胞,于是钾离子外移造成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外正内负呃状态一方面可随钾离子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钾离子外移形成的外正内负将阻碍钾离子的外移(异性电荷互相吸引,同性电荷互相排斥),最后达到一种钾离子外移(因浓度差)和阻碍钾离子外移(因电位差)相平衡的状态,这时的膜电位称为钾平衡电位,实际上就是(或接近于)安静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3.试述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是血液经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由于近微动脉端毛细血管内血压高于近微静脉端毛细血管的血压,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有组织液滤出,而静脉端则有组织液被重吸收.另外,有少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因此,上述与有效滤过压有关的四种因素中任一因素的变化,均可影响组织液生成:①毛细血管压:当微动脉扩张或静脉回流受阻时,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不同原因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肝硬化白蛋白减少)时,有效滤过压将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当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的幼虫堵塞淋巴管)时,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使组织液静水压上升,进一步使有效滤过压上升,组织液生成增多,可出现水肿.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在烧伤或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升高,一部分血浆蛋白滤出,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结果使局部组织液生成增多,发生水肿.4.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答:心输出量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凡影响心率和搏出量的因素均能影响心输出量.(1)搏出量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搏出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心室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心肌收缩愈强,速度愈快,射血量就愈多.因此,凡是能影响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因素都能影响搏出量.1)前负荷:前负荷增大,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增加.2)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增加3)后负荷: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压增高,则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另一方面,搏出量减少造成心室射血后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也恢复到原来水平.(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每分钟40-180次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心率超过每分钟180次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亦开始下降.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接近最大限度,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会再增加心室充盈量,尽管每搏输出量增加,但由于心率过慢而心输出量减少.5.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⑴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多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升高.由于收缩压升高,使血流加速,使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加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加大.⑵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由于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⑶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阻力增大时,主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因在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速度主要决定于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向外周流速减慢,心舒期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外周阻力主要与小动脉口径和血液粘度有关.⑷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当大动脉弹性减弱时,其可扩张性减小,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⑸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由于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6.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答:1)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是滤过作用的动力,它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质渗透压各肾小囊内压之和,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改变,就会使有效滤过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通常情况下它变化不大,但在某些肾脏疾病的情况下,滤过膜面积减少,出现少尿,其通透性增加,将会出现蛋白质尿甚至血尿.3)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增大,具有滤过作用的血管长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5 慢波睡眠与异相睡眠不同点答:慢波睡眠:①脑电波呈同步化慢波②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③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有所下降,但相当稳定④刚入睡时持续80-120分钟,以后逐渐减少⑤生长激素释放增加,有利于生长、促进体力恢复。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
? 名词解释? 内环境、阈刺激、兴奋、兴奋性、正反馈、负反馈、阈电位、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第二信使、受体、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兴奋-收缩耦联。
? 问答题1、何谓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是什么?2、易化扩散的特点3、Na+-K+ATP酶的作用和生理意义4、第二信使物质包括那些?5、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6、试述神经细胞RP和AP的产生机制,改变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RP和AP幅度如何变化?为什么?7、局部电位的特点是什么?8、试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9、试述N-M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10、试述动作电位是如何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11、试述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名词解释? 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溶解血型红细胞凝集渗透脆性等渗溶液? 问答题1,血浆蛋白的功能和血浆渗透压的作用2,红细胞为何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 何因素可影响血沉?3,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那些?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5,试述血液凝固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6,试述纤维蛋白溶解过程7,肝素的作用是什么?8,输血的原则是什么?9,ABO血型凝集素的特点?10.血管内的血液为何不凝固?? 名词解释有效不应期、窦性节律、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力储备、中心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 问答题1、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是什么?2*、试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并进行对比。
3、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4、窦房结P细胞如何控制整个心脏的活动?动作电位在心脏的传导路径?5、何谓房室廷搁?生理、病理意义?6*、试述心脏泵血过程及心室和动脉的压力变化。
7、心肌的前负荷如何影响心肌收缩力?8、何谓心肌收缩能力?试举二例说明何方法改变心肌收缩能力,并说明其机制.9、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心输出量?10*、试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试举二例日常生活中出现血压变化的例子,并说明其机制.11、试述组织液生成及其影响因素12*、心交感和迷走神经兴奋心脏的活动如何变化?试述其机制。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1.稳态:细胞外液是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单纯扩散: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跨膜转运,属于最简单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也不需要专一的载体。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的跨膜转运。
4.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在刺激延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6.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7.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8.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共同完成的。
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用出血时间表示,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
9.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为Ⅹa、Ⅴa、Ca2+和PF3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1.期前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12.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13.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14.自律性:心肌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15.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得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得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就是保持相对稳定得,称为内环境得稳态。
即细胞外液。
反射:就是神经活动得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得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得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得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得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得活动得过程。
反射弧就是它得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得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得活动再增强。
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得平衡。
这种反馈得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就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得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得方向发生改变得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得状态,即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就是保持相对稳定得.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得顺浓度差或电位差得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得帮助所实现得顺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得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得逆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得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得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得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得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得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得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就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细胞接受适当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快速而可逆得电位倒转或波动.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得电变化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得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就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与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得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得分布以及红细胞得正常形态与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得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得水平衡与维持血容量.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得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得纤维蛋白不断得溶解从而维持血液得流体状态.5、ABO血型分类得依据就是什么?答:ABO血型得分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就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分为A型、B型、AB型与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得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得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得妇女与需要反复输血得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得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得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得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得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得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就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细胞接受适当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快速而可逆得电位倒转或波动、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得电变化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得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就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与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得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得分布以及红细胞得正常形态与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得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得水平衡与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得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得纤维蛋白不断得溶解从而维持血液得流体状态、5、ABO血型分类得依据就是什么?答:ABO血型得分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就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分为A 型、B型、AB型与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得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得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得妇女与需要反复输血得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得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得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第4章生命活动得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得部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 28道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3.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即细胞外液。
4.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
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5.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
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
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6.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7.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9.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10.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11.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12.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生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等。
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自身调节: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前馈:前馈是指受控部分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之前,控制系统又及时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使其活动更加准确,并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简答题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较精确,持续时间短。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因子来实现其调节,反应速度慢,范围广泛,作用持续时间长。
包括长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
神经—体液调节是一种神经系统和体液因子共同参与的特殊形式。
自身调节: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组织和细胞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调节范围小,调节幅度小。
试比较前馈与负反馈的特点。
1、活动预见性:前馈有预见性,能够提前作出适应性反应,防止干扰;负反馈无预见性,仅能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先的稳定水平(滞后性)2、波动性:前馈无波动性,但会发生预见失误;负反馈有波动性,即在恢复过程中不可能立即达到原先水平,而是左右摇摆,逐渐稳定3、发挥作用速度:前馈较快;负反馈较慢4、偏差:前馈由于可能出现预见失灵,从而出现偏差;负反馈必然出现偏差,出现偏差后才引起纠正,纠正也不会完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称单纯扩散,属于一种简单物理扩散,转运物质有O2、N2、CO2、乙醇、尿素等。
生理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得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兴奋性:有机体或活组织受刺激时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阈强度/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
兴奋:是指生物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多少呈突发的、明显的由静息状态向活动状态转移。
兴奋-收缩耦联:将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行为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是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心指数:是将由心脏泵出的血容量(升/分钟)除以体表面积(平方米)得出的数值。
射血分数:每一次心跳,心室内血液并没有全部射出。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肺活量: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引起吸气被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口、食管等外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紧张性降低和舒张.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们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虽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也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为1min)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80-120ml/min左右.肾糖阈:指近端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一定的限度.视野:是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当其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肌肉收缩,这称为牵张反射.腱反射:又称深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其实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传递细胞之间信息功能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而产生生理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却为另一种激素的生理学效应创造了条件(即对另一激素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生理名词解释(附答案)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多细胞生物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内分泌激素、生物活性物质或某些代谢产物等)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物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也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阈电位(shreshold potential):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
前馈(feed-forward):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出胞(exocytosis):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一分泌囊泡的形式排除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入胞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兴奋性(excitability):生理学中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二、名词解释1. 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骨骼肌细胞的阈电位约为-70mV .P332.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阈电位。
课本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P423. 继发性主动运输: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与(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P144. 终板电压: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离子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K 离子外流,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
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
P365.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
P236.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它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
P417.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因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细胞内信号分子。
P188.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
P25三、问答题1.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与特点有何不同?参阅课本P23-25参考答案: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与传导距离而改变。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传播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与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
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与传导距离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与Na+平衡电位之与,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Na+、K+浓差都相同的原故。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答案
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
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时,仅产生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博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
阈电位:在外加的有效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的作用下,使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个临界膜电位的数值,称为阈电位。
静息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内的血压。
其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是约为4.2L/min. 基本电节律:又称为慢波,是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出现的缓慢、节律性自动去极化波,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动作电位,控制胃肠肌肉收缩的基本节律问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就是以下过程,(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Na+内流(2)复极化过程: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mV 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锋电位。
K+外流②2期(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K+外流、Ca2+内流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
K+外流(3)静息期:4期,是指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
Na+、Ca2+外流、K+内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为什么不能骤然停药: ACTH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而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ACTH的合成与释放又具有负反馈抑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
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时,仅产生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博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
阈电位:在外加的有效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的作用下,使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个临界膜电位的数值,称为阈电位。
静息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内的血压。
其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是约为4.2L/min. 基本电节律:又称为慢波,是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出现的缓慢、节律性自动去极化波,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动作电位,控制胃肠肌肉收缩的基本节律
问答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就是以下过程,(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Na+内流(2)复极化过程: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mV 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锋电位。
K+外流②2期(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K+外流、Ca2+内流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
K+外流(3)静息期:4期,是指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
Na+、Ca2+外流、K+内流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为什么不能骤然停药: ACTH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而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ACTH的合成与释放又具有负反馈抑制作用。
因此,临床上长期大量使用皮质醇的病人,由于ACTH的分泌受到外来皮质醇的抑制,分泌量减少,致使肾上腺皮质逐渐萎缩,功能减退。
如突然停药,则有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危险。
故在停药时应逐渐减量,在停药前还应给病人间断补充ACTH,以预防这种危险情况的发生
简述甲状腺的生理作用:①对代谢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大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糖的吸收和肝糖原分解,加速胆固醇的合成和分解,但以后一种作用更为明显。
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对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大剂量则促进蛋白质分解。
②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甲状腺激素主要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如神经细胞树突和轴突的形成,髓鞘与胶质细胞的生长以及脑的血流供应。
③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甲状腺激素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④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可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
简述组织液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是血浆中的液体从毛细血管壁虑过而形成的。
组织液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血液中的液体滤过到组织间隙的过程。
其影响因素是1、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3、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
4、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传导,神经末梢外膜上发生去极化,引起该处电压依赖式门控式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轴突小体内Ca2+浓度升高,促使囊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Ach。
Ach经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使终板膜对Na+、 K+和少量Ca++透性增大,引起Na+内流、K+外流,尤其是Na+内流,在终板膜上产生去极化电紧张电位。
即终板膜电位。
终板膜电位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在终板膜上爆发动作电位。
急性失血时人体可出现哪些代偿性反应: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在失血30秒内出现并引起:①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在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动脉血压接近正常.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以保证脑和心脏的供血.②容量血管收缩,使有足够的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③心率明显加快.
2)毛细血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失血一小时内,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加大,故组织液的回收多于生成,使血浆量有所恢复,血液被稀释. 3)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血管生压素生成增加:通过缩血管作用以及促进Na+和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量的恢复.血管紧张素Ⅱ还能引起渴感和饮水行为,使机体通过饮水增加细胞外液量.
4)血浆蛋白质和红细胞的恢复:失血时损失的一部分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加速合成,在一天或更长的时间内逐渐恢复.红细胞则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约数周才能恢复
什么是表面活性物质?其作用是什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其生理作用是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②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有哪些:(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①胃内的实物量大,对胃壁的扩张刺激就强,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可使胃的运动加强,从而促进排空;
②促胃液素也可促进胃运动而使排空加快。
(2)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
①肠—胃反射。
进入小肠的酸、脂肪、脂肪酸、高渗溶液及食糜本身的体积,均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化学、渗透压和机械感受器,通过胃—肠反射而抑制胃的运动;
②胃肠激素: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引起小肠粘膜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的运动,从而延缓胃的排空。
因为胃排空是间断进行的,所以与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