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瑶医瑶药传承与发展(修改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瑶医瑶药文化

江华县瑶族医药学研究会会长罗振习

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打造神州瑶都品牌,构建健康和谐社会,大力宣传瑶医瑶药,弘扬古老民族文化。

瑶族先民在与自然环境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灿烂的瑶族医药文化。

今天,我们将掀开一个古老民族——瑶族,几千年的历史面纱,它蕴藏着深厚、神秘的瑶族医药文化历史,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它具有悠久的瑶医瑶药文化历史,是一个分布较为广泛的跨境民族。千百年来,由于过去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迁徙频繁,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1949年以前,绝大多数瑶族地区都处于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恶劣的地理、生活环境与病痛的侵袭,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勤劳勇敢的瑶族同胞,利用瑶山盛产的动植物药资源,善于识别瑶山中的各种草、木的根、枝、花、果,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而闻名于世。

有关瑶族医药的记载,没有专门的典籍,更难于考查。我们只能从零星的古籍记载中了解到源远流长的瑶族药史。但是可以说:自有了瑶民族之时就形成了瑶医瑶药,它跟悠久的瑶族历史渊源相并存。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就是使用着既古老而又原始的源汁源味的瑶山鲜草药,根据疾病的发展与发展进行治疗,为瑶民们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贡献。

瑶药是以草木为主,《后汉书·南蛮传》书云:瑶族先民“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这是历史上最早记载瑶族利用草木为药的典籍。瑶族先民既然会利用木皮来绩衣服,以草实来染五色,那么肯定也会拿来“食”,拿来“敷”,拿来“洗”,拿来做药,这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泽间有之。”说的是瑶族先民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作为瑶家一宝的灵香草,也多处见于宋代典籍中。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道: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则记载了灵香草的生长条件、产地,泡制方法及销路,书中云:“瑶洞及静江、融州(今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石龙),凡深山木阴沮洳之地,皆可种也”。并将种植所得的灵香草“熏以烟火而阴于之”,然后运往山外出售。灵香草可作药用,曾载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距瑶族种植,利用灵香草至少迟150~200年。瑶族先民除用灵香草作香料、驱虫、驱蚊外,还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头痛、腰痛等疾病及避孕绝育。在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方春时,瑶女

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可见,在宋代瑶族先民用药已相当普遍。不仅习医之士,就是普通的平民妇女,都能“以寻药挑菜为事”。这充分说明瑶族医药的悠久历史。

到了清代,瑶医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瑶族长期以来,依深山以居,刀耕火种。以砂仁、芋、楠、漆、皮、藤为利,至地力竭,又徙他山”,“瑶族……善识草药,取之疗人疾,辄效”;“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寨行医”。可见瑶族人民种植、利用草药的品种增多了,技术提高了,对各种草药的性味功能深入的认识,对临症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起到“取之疗人疾,辄效”的疗效。同时,已形成了一支专业或业余的医药队伍,扩大了行医范围。“沿寨行医”大大方便了群众,从而也推动了瑶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壮大医药队伍。

特殊环境造就的独特瑶族医药,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在瑶族民间,瑶族医药已形成自己的传统。她不仅广泛流传于民间瑶族医生中,还大量存在于民族风俗习惯之中,其内涵十分丰富,诊疗方法多彩独特。如在诊病方法上,除了采用望、闻、问、触并以问诊为主的方法外,常用的还有面诊、目诊、耳诊、舌诊、掌诊、足诊、甲诊、腹诊、药物诊等,总结出了风、锁、痘等病症名称。在治疗方法上,除了采用瑶山丰富的动植物药内服、外敷、外擦、药浴、,药挂、药佩、药熨、药灸、药垫等外,还常使用针灸、磁灸、骨灸、蛋灸、火灸、艾叶灸、打火罐、按摩、刮痧、挟捏痧、杉刺、阴阳火攻、熏洗、神火滚按、割治、针刺、陶针、植物刺等方法治疗疾病。治疗

的病种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精神病科等。对于毒蛇伤害,跌打刀伤,风湿瘫痪及避孕绝育的治疗,也有许多特效良方。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瑶族先民对于一些特殊的人体生理及病因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用药,基本上都采用山区盛产的民族药(草药及动物药),并以鲜用及饮片为主、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其用药历史极其悠久,在实践中还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所治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独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瑶医常用药。

瑶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千里大瑶山之中,这里生长着茂密的各种植物与野生动物,更容易使瑶民们识别各种草、木的根、枝、花、叶、果、皮入药提供了治疗百病的有利因素。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会使用这些树根、花、草来为患者解除病痛。由于祖祖辈辈的瑶医师们不断的总结、摸索和积累,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瑶医师既诊病,又卖药,就形成了瑶族民间传说中的瑶医瑶药。

瑶医瑶药经过数千年的临床运用,在瑶民族居住区形成了使用瑶药来防病治病的各家各派传承体系。从整体上讲,自古以来瑶医瑶药治病、配方用药没有统一的用药方剂。由于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传承方式比较神秘封闭,瑶族几千年都以口授形式相传,无文字记载。奇方妙药只是祖传,使用传承方法是以口耳相传,临症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父传子,子传孙的家规族规传承方式。

在上属传承方法中,促以说明瑶医瑶药治病用药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完全没有统一,而延续至今。但是在民间同样流传着一些共

同用药的顺口溜,比喻说:治疗风湿病就流传这样一句彦语:“两脚扒不开,就用走马胎”;跌打损伤中有:“不怕骨头打成水,就用一剌两嘴”、“不怕骨头打成棉,就用黄花道水莲”等等。我们姑且不论它的药用效果如何,这样的顺口溜在民间依然流传着。我家前辈老人在瑶医药临床实践中也总结出一首认药、采药、治疗为一体的口决诗,并代代相传。其诗意是“腾木中空能消风,对枝对叶瘀血通,多毛多剌消炎热,面光多浆排毒脓。”还特别要求学习瑶医瑶药弟子必须掌握领会认药、采药、治疗诗的含义,为学习瑶医瑶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瑶医药传承工作曾出现过两次低潮阶段。其原因跟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上世纪60—70年代是文革时期,大部分瑶族青年都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去。瑶家弟子普遍认为学“草药无义”,加上收费低,没有社会地位,不受重视,上属情况是造成瑶医瑶药传承工作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百业兴旺。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国家立法出台了《国家执业医师法》,法律规定凡行医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方可有行医资格。当时占95%以上的民族民间医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中、西医药基础理论学习,想考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那是比登天还要难。于是民间医师要想从医就一定会被卫生执法人员以无证行医和非法行医论罪。在这种环境中,大部分的民间医师看到学习瑶医药没有出路,不得不改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