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一、适用于消渴痹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

适用于消渴痹、腰痛、萎证等.主要选取足三里穴进行药物穴位注射。

适用于消渴引起的胃痛、腹泻、呃逆、呕吐和便秘等之脾胃虚寒者,主要穴位有神阙、中脘、天枢.中药足浴疗法是指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药浴,让药液离子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粘膜吸收和皮肤渗透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人体的全身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用物准备足浴盆、足浴椅、足浴保健药材的选择,2。

操作方法移动足疗机,把足疗机推到足浴椅前部位置 ;患者脚部放进足疗仓;。

将调配好的药浴浸泡脚部和小腿部;足浴时,水的温度一般保持在 40 度左右,太高太低都不好。

浴足时间不要少于 30 分钟, 40 分钟较适宜,3.操作规范要点(1)遵循节力、安全的原则。

(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评估患者的病情、足部皮肤情况 .(3)按需要准备用物及环境、水温适宜。

(4)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若有不适告知护士。

(5)操作过程中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感受及需求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尊重患者的个人习惯 ,必要时涂润肤乳。

(7)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4.临床应用糖尿病患者足浴可以借助药力和热力,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祛除邪毒的目的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

水的温热作用,可扩张足部血管,增高皮肤温度,每天坚持“热水足浴 "30-40 分钟,可调节和平衡人体分泌、舒展紧张神经、防治神经衰弱 ,改善失眠1、不适合足浴的人群:严重心脏病患者 ;脑溢血未治愈者;足部有炎症,皮肤病 , 妊娠及月经期中的妇女外伤或皮肤烫伤者;出血性疾病,败血病等患者;对温度感应失去知觉者 ;严重血栓患者;心脏病患者,对温度感应迟钝者(应控制好温度,避免烫伤) ,就不适合足浴 .2、饭后半小时不宜泡脚。

吃完饭后,人体内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 ,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缺乏 .因此,最好吃完饭过 1 小时后再泡脚。

中医科各项规章制度

中医科各项规章制度

中医科各项规章制度中医科是指以中医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为基础的临床医学科目。

为了保证中医科的正常运行和医疗质量,各地医疗机构都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科规章制度。

1.临床操作规范:中医科医务人员在临床中应遵守的操作规范,包括中医诊断与治疗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等。

例如,中医诊断应根据四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2.药品管理制度:中医科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储存、配药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药品管理应符合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并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中医科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过程质量控制、临床病案评审、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医疗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患者的权益。

4.医患沟通制度:中医科医务人员应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中遵守的规定,包括尊重患者的隐私、保护患者的信息安全等。

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5.工作纪律制度:中医科医务人员应遵守的工作纪律,包括工作时间、工作态度、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工作纪律的建立能够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6.医学伦理规范:中医科医务人员应遵守的医学伦理规范,包括尊重患者的人权、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机密等方面的要求。

医学伦理规范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体现,能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尊严。

7.临床研究管理制度:中医科医疗机构进行临床研究应遵守的管理制度,包括研究目的、方案、伦理审批、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临床研究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科规章制度,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能够保证中医科的正常运行和医疗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同时,医务人员也应不断学习和更新规章制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康复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腧穴,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下面介绍毫针刺法的操作规程。

首先,需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进针方法有四种: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

不同的进针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腧穴和针长。

进针时,需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

直刺、斜刺和平刺是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不同的三种方法。

深度则需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即在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毫针刺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技术。

3.2 捻转法:在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为了规范中医特色治疗的操作行为,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制定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医疗设施、操作行为、人员管理等方面,提出一套完整的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一、中医特色治疗设施规范1.设立中医特色治疗区域,应具备充足空间和通风条件,保证患者与治疗人员的舒适度。

2.中医特色治疗设施应具备必要的设备和器械,如针灸床、制药设备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3.设置充足的消防设备和应急设备,以应对突发情况,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行为规范1.医务人员应按照中医特色治疗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并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与安全。

2.医务人员在进行特色治疗操作前,应检查所用器械的完好性和清洁度,并穿戴好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具。

3.医务人员在进行针灸等操作时,应遵守消毒规范,使用消毒器具,确保治疗过程的无菌和无害。

4.医务人员在进行中药煎煮操作时,应掌握好火候和配比,保障中药煎煮的效果和安全。

三、中医特色治疗人员管理规范1.要求中医特色治疗医师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执业证书,按期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2.中医特色治疗人员应具备合理的劳动安排,避免长时间的工作导致疲劳和失误。

3.建立患者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评估,确保患者的治疗过程可以被追溯和分析。

4.中医特色治疗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向患者详细解释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

四、中医特色治疗操作监管机制1.建立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评估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设立中医特色治疗操作纠纷处理机构,接受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投诉,及时处理和解决相关问题,保障患者权益。

3.加强对中医特色治疗操作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定期进行巡视和监管,发现不合规的行为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
一、患者接待与初诊
1. 患者到诊后,由接待人员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并记录到患者接诊表中。

2. 医生根据患者主述的症状,进行初步询问和观察,了解病情和病史。

3. 医生根据初步判断,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中医理疗科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二、中医理疗科诊断
1. 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进行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确定病情和证型。

2. 医生根据中医理疗科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理疗科治疗方法
1.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型,选择适当的中医理疗方法,如
针灸、推拿、拔罐等。

2. 医生进行治疗时,应注意操作规范,掌握力度和频率,并根
据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四、治疗效果评估与随访
1. 医生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和患者的反馈,进行治疗效果的
评估。

2. 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医生需要重新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 医生定期进行患者的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五、中医理疗科的操作规范
1. 医生在进行中医理疗科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
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医生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

3. 医生在治疗前应仔细检查治疗设备和工具的完好性,确保其
正常运行。

4.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安全,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意外伤害。

5. 医生应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上为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o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

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T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

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

附:1.治疗便秘灌肠方生大黄12g芒硝9g枳实12g厚朴24g2.醒脑开窍灌肠方天麻15g法半夏9g石菖蒲15g胆南星12g竹茹15g黄连9g生大黄9g枳实12g厚朴18g远志15g瓜篓15g水牛角15g3.安脑通脉饮天麻15g天竺黄15g茯苓15g石菖蒲15g姜半夏12g益母草15g三七12g厚朴12g胆南星12g酒大黄9g甘草6g适用于中风病急性期风痰上扰,痰瘀阻络二、耳穴压豆法【目的】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与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与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与管理制度一、引言二、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1.确定治疗目标: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目标,明确治疗的目的和效果。

2.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个体化。

3.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辩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治疗操作规范:中医特色治疗在具体操作上应该符合以下规范:(1)治疗环境卫生:确保治疗环境的卫生和整洁,预防交叉感染。

(2)治疗器械消毒:对于治疗所使用的针灸针、推拿器械等物品进行适当的消毒,确保无菌。

(3)穴位定位:对于针刺治疗,应该准确地定位穴位,避免对错误穴位进行治疗。

(4)针刺技术:针刺技术应该准确、熟练、安全,刺入角度和深度要恰当。

(5)推拿技术:推拿技术应该用力适度,动作协调,避免过度使用力量造成伤害。

(6)煎药技术:煎药技术应该掌握好火候和时间,避免因火候不到位或时间过长造成药物破坏。

5.治疗效果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以确定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中医特色治疗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规范:医院或者诊所应制定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并向临床医生、护士等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规范的执行。

2.治疗记录与信息管理:对每一位接受中医特色治疗的患者建立病历和治疗记录,详细记录每次治疗的操作过程、用量和疗效等信息。

3.医师资质要求:中医特色治疗的操作人员应当具有相应资质,并按照相关规定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4.患者知情同意:在进行中医特色治疗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治疗内容、可能的风险和可能的效果,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5.质量把关与质控:定期对中医特色治疗进行质量把关,开展内部考核和外部评估,保证治疗的质量和安全。

6.不良反应与事件的处理与报告:对于中医特色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意外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进行情况调查和处理,确保患者的权益。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1、中药贴敷治疗: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

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

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2、箍围法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

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散;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散。

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

调制液体有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

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

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一.针灸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

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

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

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

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1、开启电源,输出旋钮应在零位,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冬季应注意保暖;2、选好电极、衬垫,确定放置方法,先将衬垫用水浸湿,金属板极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3、缓慢增加电流,至患者最大耐受量为止;4、治疗中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可逐渐增减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量;5、治疗完毕,缓慢将电流降至零,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板,整理好设备,摆放整齐,擦拭干净,备用。

卫生室中医药特色规章制度

卫生室中医药特色规章制度

卫生室中医药特色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基层中医诊疗水平,根据国家、省、市中医药政策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卫生室中医药特色服务的组织、管理、运行和监督等工作。

第三条本卫生室要以中医药服务为主,坚持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四条卫生室应当设立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中医药特色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卫生室要配备具备中医药专业资格的医生和相应的技术人员,保证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卫生室要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制度,包括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程、药物使用管理等,确保中医药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七条卫生室要定期对中医药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三章中医药服务第八条卫生室要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中药敷贴等。

第九条卫生室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适宜的中医药治疗技术,注重个体化治疗,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

第十条卫生室要合理使用中医药资源,加强中药饮片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第四章质量与安全第十一条卫生室要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中医药服务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第十二条卫生室要严格执行中医药技术操作规程,保证中医药服务的规范化和安全性。

第十三条卫生室要定期对中医药服务进行质量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第五章宣传教育与培训第十四条卫生室要积极开展中医药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接受度。

第十五条卫生室要组织中医药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六章考核与奖惩第十六条卫生室要建立中医药服务考核制度,对中医药服务的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度等进行考核。

第十七条对在中医药服务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卫生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卫生室和个人,依法给予处理和处罚。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用中医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改善和恢复人体功能、减轻和消除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安全、有效性以及操作规范,以下是一些操作规范的介绍。

一、患者评估和康复目标确定在进行中医特色康复技术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病史、病情分析、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等。

通过评估,确定患者的康复目标,以便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二、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可以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气功、食疗等多种方法。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制定治疗方案。

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1.针灸技术: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掌握好针具消毒的方法,避免感染。

针刺的深度、角度和方向应准确无误,避免误伤。

针灸过程中要保持舒适的体位和环境,避免患者的紧张和不适。

2.推拿技术:在进行推拿治疗时,注意手法的柔和和力度的适当。

通过按揉、拨动、捏摩等手法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

同时要避免过度用力和操作不当,造成患者的不适或伤害。

3.中药疗法: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准确配伍用药,并注意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剂量和用药方案。

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和监测用药效果。

4.气功技术:在进行气功训练时,要注意正确的体位和呼吸方法。

指导患者进行各种气功锻炼和调整,以调和气机、增强体质和促进康复。

5.食疗:在进行食疗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禁忌和需求,合理安排膳食营养。

宜忌食物的选择要准确无误,做到慎食慎用。

四、康复效果评估和调整在进行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评估康复效果,以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体征改善、功能恢复等指标,评估康复效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五、记录和总结对每一次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操作和效果都要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方案、操作过程、康复效果等内容。

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管理制度一、总则1. 为规范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从事中医医疗技术工作的人员。

二、组织管理1. 成立中医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医医疗技术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

2. 中医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担任主任,中医科负责人、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委员。

三、人员管理1.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并定期接受专业培训和考核。

2. 严格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四、技术准入1. 医院引进新的中医医疗技术前,必须经过中医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的评估和批准。

2. 新技术引进后,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技术安全有效。

五、技术操作规范1. 制定和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

2. 定期对操作规程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

六、质量控制1. 建立中医医疗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对医疗技术实施全过程监控。

2. 定期进行医疗技术质量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七、医疗安全1. 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

2. 严格执行医疗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八、医疗纠纷处理1. 建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2. 对医疗纠纷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改进医疗技术和服务。

九、监督检查1. 中医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中医医疗技术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

十、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中医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请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技术名称]中药熏药治疗[简介]中药熏药治疗是将药物煎汤,经过中药熏蒸治疗仪煎煮产生蒸汽,作用于局部皮肤或者患处,药物的有效成份通过皮肤的细胞、汗腺、毛囊、粘膜吸收和渗透进入人体。

结合经络的沟通作用、脏腑的调节作用以及局部的温热刺激作用,达到温通血脉、松弛痉挛、调温和血、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等作用。

[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制性脊柱炎。

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禁忌症]重症高血压、重症贫血、高热、结核病、皮肤破溃、严重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代偿功能障碍、孕妇等禁用。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治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治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将中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药箱煎煮,调节喷药口距离。

以患者感觉温热,不烫伤皮肤为度。

4.每次20分钟,每天1次, 10次一个疗程。

5.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若感到不适,应即将住手,协助患者卧床歇息。

6.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殊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2.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应在患处盖上毛巾,防止受凉感冒。

3.熏蒸结束后应适当歇息及饮水,待恢复后再离开治疗室。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技术名称]刮痧[简介]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浮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合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适应症]合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中医冶疗工作制度

中医冶疗工作制度

中医治疗工作制度一、总则中医治疗工作制度是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中医治疗行为,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而制定的。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的中医治疗工作。

二、中医治疗原则1. 中医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整体调治、因人制宜、因病施治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2. 中医治疗应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3. 中医治疗应注重病因治疗、病证结合、内外治结合、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医治疗流程1. 接诊: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耐心解答问题,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力求正确诊断。

2. 诊断:根据中医辨证方法,分析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确定诊断。

3. 治疗: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4. 观察疗效: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疗效评估: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中医治疗操作规范1. 中医治疗操作应严格按照中医药典、诊疗规范和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进行。

2. 中医治疗操作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治疗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

3. 中医治疗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4. 中医治疗操作后,应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五、中医治疗质量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中医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中医治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中医治疗质量评估,提高中医治疗水平。

3. 医疗机构应加强中医治疗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

六、中医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中医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医治疗安全与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2.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中医治疗安全与风险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中医操作管理制度

中医操作管理制度

中医操作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中医操作行为,确保患者安全,提高中医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临床操作的医务人员。

三、操作资格1. 获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医务人员,具备从事中医临床操作的资格。

2. 临床操作前需通过中医操作技能考核,经过审查合格者方可从事临床中医操作。

四、操作基本规范1. 严格遵守《中医操作规范》的有关规定,确保操作符合中医理论和技术要求。

2. 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四不原则”:不伤害患者、不传染、不损坏设备、不浪费资源。

3. 操作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史、症状、过敏史等,确保操作安全。

4. 操作时要保持仪表整洁,使用消毒器械和灭菌物品,做好操作环境净化和消毒工作。

五、操作技术要求1. 操作时要遵循中医操作规范,确保操作技术准确、稳健。

2. 对于需要使用针灸、拔罐、刮痧等特殊操作的患者,应提前征得患者同意,并进行充分的告知和解释。

3. 在操作过程中,对于极易出血或者病情较重的患者要格外小心,必要时应及时立即停止操作。

六、操作记录1. 每一次中医操作均需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操作过程、操作结果和操作后处理等。

2. 操作记录要保留完整,确保操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七、风险管理1. 中医操作中,存在创伤、感染、过敏等风险,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急救技能,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2. 对于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或并发症时,应及时报告医疗机构,积极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八、责任追究1. 对于违反中医操作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进行严肃处理。

2. 对因操作不当导致患者损害的医务人员,医院将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九、考核与培训为提高中医操作技能,医院将定期开展中医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确保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质量。

十、附则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如有其他相关政策规定,以相关政策规定为准。

中医操作管理制度,对中医临床操作的规范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确保中医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医疗人员要经过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并持有相应资格证书。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要具备专业的中医知识和操作技能,医疗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学历背景和临床经验,同时需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和考核。

二、医疗设备要维护良好,并符合相关的验收标准。

中医医疗技术中常用的设备如针灸针头、艾灸器具等需要保持清洁、无损坏,并定期进行消毒、检测和维修。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必须详细记录。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医疗人员应当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和效果等,以便于日后的跟踪和评估。

四、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进行合理的诊疗程序。

医疗人员在进行中医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诊疗工作,包括病史询问、望闻问切等,以确保对患者的诊断准确。

医疗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的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进行解释和沟通。

五、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要严格控制风险。

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医疗人员需要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操作时,医疗人员需要注重操作的细节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意外事故。

六、医疗人员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时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

医疗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操守,注重患者隐私保护和尊重,确保患者权益。

七、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规范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八、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有明确的治疗目标。

医疗人员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目标,明确治疗的重点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的次数和间隔。

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和评估。

九、医疗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估。

在进行中医治疗后,医疗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疗效不佳或过度治疗。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旳95个病种中医诊断方案及临床途径,结合我县我院旳实际状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旳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老式针刺措施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旳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措施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防止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有关诊断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状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中医针炙、理疗、康复操作技术规范

中医针炙、理疗、康复操作技术规范

中医针炙、理疗、康复操作技术规范1、严格执行无菌损伤,1人1穴1针,针具必须严格消毒,对针刺穴位应进行常规消毒。

2、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如针具有弯曲,变形,脱柄,针尖带钩,生锈者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3、对留针患者,应注意观察病人情况,术者不得离开岗位。

4、严格遵守针炙操作规程,应取穴准确,操作正确,取针后要仔细查点针数,严防漏针。

5、对发生晕针,滞针、断针、出血,血肿等意外情况应立即处理6、施炙和拨火罐时要防止烫伤。

7、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器械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旋至零位8、进行高频治疗时,应除去患者身上一切金属物品,并注意地面与患者的隔离,在进行治疗时患者和操作者切勿与墙壁,水管或潮湿的地面接触,超高频治疗器材,使用前必须检查导线接触是否良好,极板有无裂纹,破损,否则不能使用,大型超短波禁用单极法,下班时要切断电源,9、要爱护理疗仪器,做到使用前检查,使用后擦拭,定期维修保养,在搬运和使用时要避免震动,以免造成机器的损坏,每次使用后应有数分钟的休息,10、对患者施行手法时,应辩证施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发生意外。

中医针炙、理疗、康复工作制度1、努力继承,挖掘和开展中医传统的针炙,理疗,康复的方法2、凡需要中医针炙,理疗,康复的患者,医生应向患者详细了解病情,认真填写病案,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与疗程,并对病员介绍治疗方案、疗程、作用及注意事项。

3、医生态度应和蔼、语言亲切,了解病情,观察疗效,介绍中医针炙,理疗,康复方法,更好地发挥中医针炙,理疗,康复治疗作用。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透应症和禁忌症。

治疗前交待注意事项,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治疗后认真记录。

5、进修人员或学员施行治疗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独立操作。

6、中医针灸,理疗,康复室光线应当充足,温度适宜,空气新鲜,必要时男女患者的针床用屏风隔开。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治疗技术1、传统针灸特色治疗技术(1)普通针刺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等部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

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

针刺练习有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法。

针刺前体位的选择根据治疗部位而定,有卧位、坐位等。

进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斜刺(45°)、横刺(15°)。

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体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

针刺最主要讲究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感。

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

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瑟等。

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

针刺补泻手法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相关。

针刺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重要器官等,但正规医生临床实践中很少发生上述情况,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果断的处理。

针灸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温针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将艾条切成长约的艾段插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也可用于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胃脘痛、腹痛、腹泻等。

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

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制度规范

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制度规范

为加强全国中医医院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中医医院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管理1. 医院设立中医科,负责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

2. 医院建立健全中医科管理制度,明确科室职责、人员岗位和岗位职责。

3. 医院设立中医质控科,负责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和监督。

二、医疗质量管理1. 医院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2. 医院加强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管理,提高中医药诊疗水平。

3. 医院规范中药饮片使用,辨证使用中成药,规范院内制剂使用。

4. 医院严格执行中医医疗技术和中医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常规。

5. 医院加强中医病历质量管理,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三、医疗安全1. 医院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和培训。

2. 医院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3. 医院加强医疗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

4. 医院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四、人员管理1. 医院加强中医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医德医风。

2. 医院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3. 医院加强中医基础理论、技术培训和西学中培训,开展三经传承。

4. 医院要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学分人人达标。

五、设施设备管理1. 医院加强中医诊疗设备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医院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3. 医院加强中医特色设备研发和应用,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六、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1. 医院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质量检查。

2. 医院对质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 医院将质量与安全的考评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增强质控工作的约束力。

七、责任追究1. 医院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康复训练2.附骨疽(慢性骨髓炎)外治法:外用膏药、外用洗药。

3.骨蚀(股骨头坏死):外展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术治疗4.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治疗:针灸、雷火灸、电针、穴位注射。

针刀治疗:分析病情,寻找高应力点、神经卡压点及引起功能障碍畸形的原因,选择不同治疗点,进行松解与解锁。

七、针灸科:1.面瘫(面神经炎):针灸治疗:采用循经及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包括体针、电针、灸法、拔罐。

2.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刺激、温针灸、平衡针疗法、拔罐、穴位注射、TDP照射、腹针疗法、热敏灸疗法。

八、内分泌科:1.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药外用针灸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磁疗、激光穴位照射。

2.消渴病痹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熏洗(蒸)法:适用于各种证型,对阳虚寒凝证尤为适用。

针灸疗法:体针、耳针、电针、推拿疗法。

3.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针灸治疗耳穴敷贴治疗九、肾病科:1.糖尿病肾病: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针灸、推拿、红光照射、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穴位注射、药浴疗法。

十、外科:1.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中药熏洗疗法敷贴疗法膏药外敷针灸疗法功能康复锻炼2. 脱疽病(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中药熏洗疗法敷贴疗法膏药外敷针灸治疗功能康复锻炼3.蝮蛇咬伤:外治法: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隔蒜灸;使用具有解毒排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酊剂或粉剂水调涂敷患处。

中药熏洗疗法4.臁疮(下肢溃疡):外治法其他疗法:湿敷疗法、熏洗疗法、缠缚疗法、艾灸、穴位注射。

5.乳痈(急性乳腺炎):外治法:中药外敷、中药熏洗热敷疗法。

针灸治疗火针疗法十一、风湿科:1.强直性脊柱炎:针灸治疗:体针、雷火灸、夹脊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

关节功能锻炼及康复2.骨痹(骨关节病):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外治法: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选择中药外敷、外敷贴膏药、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熏洗、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敷贴。

针灸治疗:可行穴位注射、铍针疗法、火针疗法、电磁治疗仪。

手法按摩治疗康复训练3.痛风:外治法:中药外敷、中药熏药或熏洗。

针灸治疗:体针、三菱针刺络放血、火针、雷火灸、梅花针扣刺结合拔罐法。

4.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疗法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熏浴、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敷贴。

手法按摩治疗5.燥痹(干燥综合征):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需要,辩证取穴,选择针灸治疗或放血疗法。

外治法:眼部熏洗、漱口方。

膏方:根据病情需要可配膏滋方服用。

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需要,辩证取穴,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穴位注射。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外治法: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熏治、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敷贴。

十二、皮肤科:1.寻常性银屑病:外治法:中药湿敷、中药浸浴、中药软膏。

针灸疗法:体针、拔罐。

2.粉刺(寻常性痤疮):外治法:中药面膜、中药外洗、中药外搽、中药熏蒸、剔痤清疮、中药离子导入。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刺络拔罐、火针。

3.蛇串疮(带状疱疹):外治法:清创、中药湿敷、中药散剂、中药油膏或软膏。

针灸治疗:刺络拔罐、循经取穴、火针疗法、热敏灸、穴位注射、钩活术、蜂针。

4.湿疮(湿疹):外治法:中药湿敷、中药外洗、中药熏蒸、浸浴;中药软膏外敷。

针灸疗法:普通针刺、火针、灸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

十三、肿瘤科:1.肺癌: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疗法。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灸治疗: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

十四、眼科:1.白涩症(干眼病):针灸治疗:体针、头针、耳针、眼针、耳穴敷贴、雷火灸。

其他疗法:中药雾化、中药熏洗。

2.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针灸治疗其他疗法:中药离子导入、耳穴埋豆。

3.青盲(视神经萎缩):针灸治疗其他疗法:艾灸、熏蒸、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穴位注射。

十五、肝病科:1.非酒精性脂肪肝: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针刺疗法、耳针、耳穴埋豆、经穴磁导疗法、穴位注射。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药穴位敷贴、穴位注射。

3.急性病毒性肝炎:中药保留灌肠针灸治疗:采用针灸疗法和耳穴压豆疗法。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十六、传染科:1.时行感冒:根据病情需要辩证使用针灸、推拿、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2.手足口病:外治法: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

十七、肛肠科: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针刺疗法、理疗中药熏洗疗法2.肛裂:外治法:中药栓剂纳肛;中药膏剂外用;中药熏洗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术后并发症。

3.痔(混合痔):中药坐浴熏洗:辩证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的中药坐浴熏洗,利于预防术后创面出血水肿、疼痛。

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中药塞药法4.肛瘘:外治法:中药熏洗或中药外敷。

十八、脾胃科:1.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灸治疗:包括常规针灸疗法、热敏灸疗法。

推拿治疗外治法:辩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或熏洗疗法。

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外治法:中药灌肠疗法、直肠栓剂疗法、中药外敷治疗。

其他疗法:常规针灸治疗;耳针;中医穴位埋线;隔物灸治疗;结肠透析仪中药灌肠疗法。

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根据病情选择应用针刺疗法、注入式埋线疗法、烫熨疗法、循经重灸、穴位贴敷疗法、药穴指针疗法。

4.胃疡(消化性溃疡):针灸治疗中药穴位贴敷热敏灸疗法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根据病情可选择针灸、红外线照射、药物离子导入、中药泡洗、按摩疗法、提肛运动疗法。

6.胃脘痛(慢性胃炎):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等治疗方法。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用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中药TDP 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

7.臌胀病(肝硬化腹水):外治法:中药脐敷疗法、结肠透析疗法、艾灸治疗。

十九、儿科: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药熏蒸疗法2.肺炎咳喘(肺炎):外治法:药物敷胸疗法;药物穴位敷贴疗法;肺炎贴经皮治疗;雾化吸入治疗;药物敷脐治疗;中药灌肠法;拔罐疗法;天灸疗法。

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捏脊疗法穴位注射法4.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选用针灸治疗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采用穴位敷贴、膏方。

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推拿治疗外治法:中药灌肠法;敷贴疗法;针灸疗法。

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推拿疗法针刺疗法:头针、体针、灸法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疗法经络导平疗法7.小儿肌性斜颈:小儿推拿中药外敷二十、耳鼻喉科:1.暴聋(突发性聋):针灸治疗:体针、浅针疗法、灸法。

按摩治疗2.鼻鼽(变应性鼻炎):外治法:应用具有芳香通窍功效的滴鼻剂。

针灸疗法:可采用体针、穴位敷贴、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灸法。

其他疗法:局部按摩;理疗。

3.耳鸣:针灸疗法:体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敷贴、雷火灸、热敏灸、艾灸仪。

按摩疗法:鸣天鼓、营治城廓、鼓膜按摩。

4.慢喉痹(慢性咽炎):外治法:含漱、吹药、含服、中药吸入。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灸疗法:体针、灸法、耳针、穴位注射。

其他疗法:按摩、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微波疗法、冷冻疗法。

5.慢喉喑(慢性喉咽):外治法:中药蒸汽或雾化吸入;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药含服。

推拿按摩针灸疗法:体针;灸法;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磁疗;激光、红外线、微波等穴位照射。

二十一、妇科: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针灸治疗:耳穴贴压、体针、滚针疗法、电针、灸法。

其他疗法:微波辐射法;阴道纳药。

2.盆腔炎:外治法:直肠给药;中药外敷:下腹或腰骶部;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

灸法:辩证选用艾灸、温和灸、雷火灸等疗法。

物理疗法:如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

3.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针灸治疗:体针、耳针、灸法。

外治法: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