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礼貌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工具,应该被学习者认识和了解。本文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从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对赞扬语的应答五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引起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
A Brief Talk about Different Politeness
Principle of Cultural Exchange
Abstract:Language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xchange, has been giv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urtesy a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by learner.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cknowledgement, apology and response of the complim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applying practic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ellation;greeting; acknowledgement;apology;response of the commendation
语言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法学习,还要注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礼貌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谦虚恭敬,广泛体现在各种语言中,但是由于民族形成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人们对礼貌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礼貌原则所维护的是“面子”(face)。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面子”的认知因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不尽相同。汉文化中因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时更注重维持个体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希望获得赞同、夸奖。而西方文化因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注重个人自由,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上更偏向于个体独立,不受外界干涉。礼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礼貌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因文化而异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同时,为了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一定要对文化差异有所认识,以免引起误解。
一、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任何交际都是为了沟通,它是交际主体共同实施完成的动作,但是任何主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美国语言学家Grice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只有交际双方遵守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否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造成双方的误解。他提出的合作原
则如下:
1.得体准则(The Tact Maxim):即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因此要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The Generosity Maxim):即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交际中要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称赞原则(The Approbation Maxim):即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多赞扬别人。
4.谦虚原则(The Modesty Maxim):即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多贬低自己,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原则(The Agreement Maxim):即尽量缩小与他人的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之处,增加双方的一致。
6. 同情准则(The Sympath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减少自己与别人情感上的对立,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1]。
(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顾日国教授在1992年提出了在汉语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是要“抬”“尊”。
2. 称呼准则:要用适当的称呼和对方打招呼,要按照长幼、地位高低的相对应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要多用文雅的语言,了解各民族之间语言的禁忌语,多用委婉语,避免直接使用可能会使人尴尬的事物。
4.求同准则:指听话人和说话人在诸多方面为求和谐一致,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2]。
二、中英礼貌准则在礼貌用语中的比较
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大体上都遵循了两种基本模式:其一尽量缩小不礼貌的表达;其二尽量扩大礼貌的表达。事实上,在交际过程中两者又各具特点。
(一)称呼语
各国文化中都有自己特定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
一般来说,汉文化中的称谓形式有以下几种:(1)亲属称呼语,包括对自己的亲属,如“爷爷”、“奶奶”等;(2)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小/大+姓/别名等;(3)通用称呼语,指“同志”、“先生”、“女士”、“小姐”、“老师”等可广泛应用于社会范畴内容或成员的称呼语;(4)职衔,即标志职业或职业的名称;(5)零称呼语,指“喂”、“劳驾”等日常用语或不用称呼语打招呼,或用指听话人所从事的的工作机正在进行的活动称呼对方,如“老师”、“割草的”等。同汉文化的称谓模式相比,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1)称谓词+姓,如称Mary Brown为Miss Brown;(2)名,如Mary。
另外,在交际中,如何根据个人的身份、地位、社会角色来称呼是非常重要的,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