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课
必修四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认识论 (知识篇)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再现]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课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考点突破]考点一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及其关系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性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 联系
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
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特别提醒: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 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 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新研究成果:当人类睡着后,血液会周期性地流出大脑,脑脊液随即进
入,对大脑里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副产品进行清除。这也能解释为什么
人一觉醒来,会感到头脑清爽,而熬夜、失眠则让人头脑昏沉。该研究
成果表明
( A)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物质世界按其固有的规
律运动变化着 ③人的感觉究其本质也是一种客观实在 ④科学研究的
的关系
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四个概念:4.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
物质、运动、 遍的,客观规律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要遵循
静止、规律 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 考点梳理·固基础
考点剖析 (一)物质和运动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___人__类__社__会___也具有客观的物 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客__观__实__在__性___。
( D)
A.物质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复习课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课)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考点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考点三: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考点四: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考点五:规律的概念 考点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有客观实
在性,无论人们是 否感受到,它都是 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意志为转移
课堂小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
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物质
承担者 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运动 规律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止
普遍性
客观性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
易错点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具体表现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观点既承认运动 又肯定了静止。 5.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6.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7.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 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8.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 【应用范围】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
人类改造自然受到惩罚(或神舟系列飞船顺 利升空并顺利返回、“非典”和“禽流感” 的肆虐、抗击“非典”及抗击“禽流感”取 得伟大胜利)、可持续发展问题、求真务实。 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审时度势;跨世 纪的工程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揠苗助长。
• 【注意】①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
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 物的性质、条件不同而变化。
2023届高考政治单元复习: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精选2篇)
2023届高考政治单元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精选2篇)2023届高考政治单元复习: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篇1 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老师版】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预习导学一、学习目标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打算意识★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敬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留意理论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二、重点难点(加★)三、自主学习四、学问体系建构探究质疑1.意识的产生是主观的。
2.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3.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4.意识源于人们的主观想象。
5.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制造性,是人能够熟悉世界的重要条件。
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是停留在事物表面。
7.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8.人定胜天。
练习反馈一、单项选择题1.“自然是一本不隐蔽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熟悉它。
”费尔巴哈的话说明白( c )a.人的熟悉力量是无限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2.北京同仁堂药店内有一副对联:“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正是靠着这份承诺,同仁堂从一家一般的家庭药铺进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这表明( d )a.物质对意识具有打算作用b.精神不是万能的c.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做工作取得胜利的打算因素d.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3.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总理多次强调:“在困难面前,信念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这启示我们( b )a.精神力气比物质力气更重要b.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c.获得胜利取决于士气与信念d.要重视客观规律4.人们对将来的猜测,应当这样熟悉( b )①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它是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
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必修四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一、【单元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呈现主干知识二、知识点回顾:-----夯实基础,背多分1、8个概念: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规律、实践、认识、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实践的特点9、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0、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方法论1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方法论【课堂探究案----能力提升】三、解题技巧指导-----明确知识范围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类:(1)2016课标3卷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2)2015课标1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3)2013课标1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4)2016年天津文综,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
2、单元标题类(1)2015山东文综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3、知识点类:(1)2015课标2卷: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2)2014课标1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3)2014·课标Ⅱ卷: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4)2013课标1卷: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5)2014山东文综卷: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课堂探究案】1、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G20)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认识世界的本质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4.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5. 求真理的过程及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点。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 课堂讲解:结合案例和讨论,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知识点。
4. 互动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回顾上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科学探究方法、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课堂讲解:针对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知识点。
5.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必修四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考向】【复习策略】1.本单元的复习一定要切实区分唯物论与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主要立足世界的物质性,整合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以及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论主要立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凸显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
本单元的复习要学会采用原理罗列法和观点辨析法。
所谓罗列就是将基本原理罗列梳理,通过教辅中的具体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在训练中在整合,纠错。
辨析法主要针对选择题,针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罗列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课堂进行辨析。
2.从整个教材看,本单元是学习哲学的起点,是建立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所以几乎一切哲学试题的考查都会立足此单元,放眼全书,特别是辩证法。
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处理好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历史观的区别,特别不能在基本原理上发生混淆。
3.掌握了世界的本原,了解了世界的客观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所以此单元应该立足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整合相应的时事材料。
①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具体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利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分析我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③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具体经验,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结合“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⑤结合科学发展观以及包容性发展理念,认识意识的作用。
⑥结合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国区域发展措施以及太空探索的实施,分析认识的形成过程。
【考点解读】注:1、本单元三课共12个考点;2、请同学们结合考点认真阅读、思考、批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①把握物质概念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
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
1.1.2 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1.3 引导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1.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1.2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1.3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
2.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2.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2.2 规律具有普遍性,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
2.2.3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3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2.3.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3.2 认识的过程包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
2.3.3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三、教学内容3.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3.1.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1.2 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3.1.3 实例分析:物质与意识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2.1 规律的定义及其特点。
3.2.2 规律普遍性的具体表现。
3.2.3 实例分析:规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3.3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3.3.1 认识的定义及其特点。
3.3.2 认识过程的四个阶段。
3.3.3 实例分析:认识过程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掌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4.1.2 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1.3 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4.2 能力目标4.2.1 能够运用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4.2.2 能够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2.3 能够运用认识过程的原理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
1、含义
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一个 客观的物质体系 (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 的)。 (3)人的意识也是客观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得的目的和归宿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不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称为谬误)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认 识
1、实践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论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特性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直接现实 性活动 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4、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 质性活动。 •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 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 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 5、真理的含义真理及其属性 • 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属性: • ①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是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是指人 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期 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 人平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②真理具有相对性: •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本单元从唯物论与认识论两个角度阐明了世界的本 原是什么。 唯物论立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明确了物质对 意识的决定作用,并阐明了意识的能动性,告诉了我们 认识世界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立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进一步阐明了 意识从何而来。 本单元的复习我们可以把握一个方法论、三对关系、 四个概念、五个原理。 一个方法论就是要全面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 三对关系就是①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②物 质与运动的关系;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四个概念就是:物质、意识、规律和实践。
意
1、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 映。
2、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基础
②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
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产生的两个条件:人脑和客观存在的刺激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性质不同
(2)联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
1、含义
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2、规律的特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 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2)规律具有普遍性
真理只能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特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追求真理必须与时俱进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真理永远 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④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离不开物质) •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 运动是唯心主义二者都是错误的。
•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 区别: • ①定义不同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 联系: •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包含相对静止)。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 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是相对主义和诡 辩论 •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 正确: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 过程。 • 正确: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 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 1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正确: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1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 自然规律 •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 15、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 (注意:不一定是不同的)
• 2、材料一: 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会谈达成的协议,两岸 直接海运、空运、通邮于2008年12月15日启动。过30年的 努力,两岸直接“三通”终于基本实现,这是两岸关系发 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这将大大便利于两岸 同胞的往来和两岸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两 岸和平与统一。 • 材料二: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和国家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 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福建省计划通过10年— 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 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 业的前沿平台。可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立足全 国发展大局、立足祖国统一大局的战略构想。 • (1)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 发展战略的正确性。(7分) • ①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发。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符合加快福建经济发展以 及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客观实际的需要。(4分) •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 作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是正确意识,能够促进海 峡西岸地区发展和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3分)
• 6、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 • (注意:颠倒了二者) • 7、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 正确: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 变、消灭)规律。 • 8、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 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 9、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 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 • 10、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正确: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⑤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 求和永恒的使命
1、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 •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 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 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 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 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 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 1. 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正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 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 此相互制约不正确。 • 2. 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 正确: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 正确: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 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 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意识对事物的发展 起促进作用 • 正确: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一定是正确);正 确的意识才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 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 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运
动
1、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静止 质没有变化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的意识区别动物的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所在
②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