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第二版)主要理论汇编--汇编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意义在于要根据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分别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
2、送达价格、市场地域与区位选择 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完全流动;送达价格为:采掘费+运费(和帕兰德一致);消费者为理性的 A、采掘业价格与市场区域分异 在资源分布已知的情况下,采掘费一定,运费成为唯一的变量; 由于收入递减,采掘业随着市场地域扩大,平均运费随生产而上升; 该矿点的边界线 与 另一矿点边界线相交为“时长地域界线” B、制造业价格与市场区域分异 由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或者远距离运输费用递减带来的产出量的增加,使得独立生产者数量在减少, 生产者的市场地域在扩大; 随着市场地域的扩大,规模经济带来的生产费用降低; 地域生产过度集中后出现规模不经济,生产费用再次上升; 边界线与运费倾斜线切点作为规模经济和不经济的分界线,此点 亦是市场最佳规模 C、区位三角形最小运费点 胡佛认为区位三角形内一般很少有最小运费点;若加上考虑运费递减,更倾向于在定点布局
局限:1、理论局限:仅考虑微观上的个体最优;用静态的方法;假设在完全竞争市场下; 2、区位因子局限:仅仅考虑成本,忽略其他因子,如市场、收入、行为、政府等等; 3、分析方法局限:运费设定过于简单;劳动力是流动的,工资水平应有差异。
2
《经济地理学》主要经济理论汇编
2.2 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
瑞典 兰帕德(Palander)1935 理论概要:
在韦伯的等费用线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等距离线(从某点开始距离相同的点的连线)、等时间线(从某 点开始运送时间相同点的连线)、等商品费用线(某商品所需要的费用相同地点的连线)和等运送费线(特定 商品的运费相同地点的连线)等概念;
当运费率不恒定时,等费用线就不再是固定间隔的同心圆;假如生产地与市场间距离无限远,而运费率随 距离递减时,总运费将在原料供给地和市场两点达到最低;
3、集聚指向论 由于集聚因子的存在,企业处于协作或者扩大规模而获取边际效益的情况下,加工系数高,企业工厂集聚; 当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分散因子发生作用,边际成本大于边际利润,企业发生分散,回到原有指向
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个系统建立工业区位理论;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功用于区位研究;提出了最小费用原则 2、对工业和其他产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成为经济区位来自百度文库局的一般理论
理论假定:
均质平原,运输条件相同,生产资源充足且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着自给自足的农业人口,消费者行为相同;
居民技术知识相同,都有相同的生产机会;
除经济因素外,都可以不考虑
理论推演:
1、假定一农户在 P 点开始啤酒的商业生产,需求量为垂直的 PQ;往外销售,运费增加,需求降低至 0;
2、形成一圆锥形的“需求圆锥体”,最外围需求为零的圆形边界线为市场边界;
只考虑运费,比较原料指数比 1“大等小”的情况,确定工厂区位在“原料地、自由区位、消费地”, (最小运费原理),建区位三角形(多边形),解“范力农构架”(定重心),绘制“综合等费用线”
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劳动力成本指生产每单位重量产品所需工资,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指向限于节约的 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 决定其转向的两个条件:a、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通过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来衡量; b、人口密度和恶运费率等环境条件。此外,运输工具改善增强劳动力指向,而机械化则降低劳动系数
间选择范围更大; 5、加入社会因子后,国家政府出于发展落后地区或者一些政治目的,会出台有关优惠或限制政策,导致出现亏损区位
盈利,盈利区位亏损等特殊现象; 6、此外,企业家还有可能受到其他非经济性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爱好、习惯、模仿行为等,都有可能导致区位偏移
6
《经济地理学》主要经济理论汇编
2.6 普雷德行为区位论
此外,在区位选择时,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而不仅是运费最小地点 2、市场区域研究
关于市场地域大小,帕兰德设计了“直线市场” 简单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即不完 全竞争),运费与距离呈比例,这样,形成了“漏斗状 ”的价格空间变化,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该地到消费 地的运费。由此,将漏斗在平面投影可确定各竞争者的市场范围。市场地域大小影响利润,在每单位产品的生产费和利 润给定的情况下,总利润将是生产地与其产品的销售市场间的距离的函数。
《经济地理学》主要经济理论汇编
1 农业区位论 1.1 杜能农业区位论
德国 杜能( Thunen, 1783-1850)1826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 背景和背景:土地解放,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寻找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理论前提:
假定的“孤立国”,给出前提条件: 1. 一个平原一个城市;2. 无航运,只有马车;3. 土质均质,收获均质;4. 城市之外是荒野,与世隔绝; 5. 产品供应城市,食物来源于周围;6. 矿山和食盐都在城市附近;7.企业人追求利益最大化
行为主义理论是一种考虑与分析人的主观因素对工厂区位决策影响的区位理论。他采用对个体主观因素的群体客观 分析方法,强调对人的心理过程的关注。主要学者有:邓尼逊(英 S.Dennison)、T.哈格斯特朗、史密斯、普雷德等。
20C70s 以后,行为主义学派分化出“空间行为法”和“行为空间法”,前者从一般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对市场 区位规律的影响,如企业主希望区位成本最低,利润大,独占市场,消费者希望交个底,距离近等。后者是从特例出发, 如利用类型区调查,得出结论,才回到同类型当中去。 80s 以后,由于心理因素难以定量,影响力逐渐减弱。
3、其他农户开始加入啤酒生产,形成诸多圆形斑块,后市场扩大,圆形斑块融合均衡为正六边形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5
《经济地理学》主要经济理论汇编 行为学派背景:
在西方区位论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除了充分考虑经济要素之外,开始关注更多地社会变量,尤其是有关行 为的研究。传统经济区位论都假定从事经济活动行为主体的“人”是掌握所有信息。具有稳定选择水平的“经济人”, 然而事实生活中,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是在满足某种目标下行动的“满意人”,与其说追求“最佳区位”,还不 如说是按“最小努力原理”寻找某一区位。
其意义在于强调了在区位布局中,要尽量避免原料和产品的多次中转 B、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运输方式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每单位距离的运费也不同,即运费率不同。一般场站作业费用低、线路运 输费用高的运输方式适合于短距离运输;场站作业费用高、线路运输费用低的运输方式则进行长途运输较为有利;
胡佛分析了 20C40s 末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水运、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发现短距离的货物采用公路运输 方式有利,运输费随距离的增加而急剧增加,56 km 之后火车运费最低,608 km 后水运最优
意义: 1、揭示农业地域分异结构及其规律;揭示两个重要原理:相对优势远离,农业配置原理 2、科学抽象法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对经济学有重要影响;“合理布局”的假定对后世区位理论有重要影响; 3、为区位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提出了距离递减的规律 4、对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有实践指导意义
不足之处: 1、杜能修正一些不足:河流干扰、小城市干扰、谷物价格变动、土质不均等 农业非商品性经营、农业经营目标变化、经营者掌握信息程度、交通变化 2、“逆杜能圈”:发达国家城市周围,周边土地因投机而无序开发,近处做临时性耕作或住宅修建,向外为集约经 营的农业生产区域(依据可能转移为城市化用地的可能性)
产生了两个问题: 1、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形成机制: 1、地租形成及其要素: R=PQ-CQ-KtQ=(P-C-Kt)Q 2、距市场越远地租收入越低,至零则不经济;连接市场点到零点,为地租曲线;其斜率为运费率; 依次规划各种作物的地租曲线,选择收益最大的作物种植,形成不同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3、配置原理:近处种植运费大或易腐烂的的作物;随着距离增加,种植运费相对较少的作物; 围绕城市,出现不同的农业同心圆结构;虽作物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农业形态和农业组织形式; 依次为:自由-林业-轮作-谷草-三圃-畜牧
在收入递减条件下,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
制造业规模与市场末端送达价格线 4
《经济地理学》主要经济理论汇编
2.4 廖什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
德国 廖什
理论观点:
廖什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化点”,
其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最大利润化点,因此多数工业区区位是选择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区域。
2.5 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理论
史密斯(D.M.Smith) 理论概述:
将韦伯的空间消费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相结合,就能得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收入空间界限分析就能得出 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次佳区位等等。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最大的点。 理论构成: 1、基本原理通过“空间费用曲线-AC(平均费用)或 TC(总费用)”和“空间收入曲线-P(价格)或 RT(收入)”组合
把不完全竞争引入区位论,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均衡;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 解决两大基本问题:
1、在假定原料的价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的条件下,生产在哪里进行; 2、是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运费率已知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 理论构成: 1、生产区位布局
1
《经济地理学》主要经济理论汇编
2 工业有关区位论 2.1 韦伯工业区位论
德国 韦伯( Weber,1868-1958)1909《工业区位论》 时代背景:
在德国产业革命后,工业发展,因而出现大规模人口移动,产业、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选择工业生产活动中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经济环节作为研究对象, 探索工业生产区位原理,以解释人口大规模移动 和 城市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 基本概念: 界定了“区位因子”、“一般因子”(原料、劳动力成本、运费-----运费、劳动力成本)、“特殊因子”、 “集散因子”(依情况而定,起到偏移区位的作用) 理论前提: 1、均质平原、气候、民族、技艺一致;2、已知原料供给地、产品消费地与规模、劳力成本固定且无限供应; 3、产品单一,只考虑经济因素;4、火车运输,运费与重量成正比 理论构成: 1、运费指向论
3
《经济地理学》主要经济理论汇编
2.3 胡佛区位理论
美国 胡佛 1937 《区位理论与制鞋、制革工业》、1948 《经济活动的区位》 理论特点:
1、改进韦伯区位论运费算法,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费和线路运输费,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递增减的曲线; 2、提出了自己的运费最小区位分析方法,结论表明,最小运费点出现在三角形顶点处出现的可能性则较大 理论构成: 1、运输费用理论(运费结构分析、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分析)
构成,构成利润的空间界限。AC>P 则为亏损区,反之为理论区,利润差值最大处即为最佳区位; 2、假设不追求利润最大,则在界限内自由布局,寻找最满意区位。(摆脱传统的合理性假设); 3、空间收入和费用曲线的倾斜程度(空间变化)越大,工业越集中,相反越分散; 4、企业家由于个人经营手段也能使消费或收入曲线上下移动,使得优秀企业家在最佳区位获得更多收益,或者他的空
美国 普雷德 《行为与区位》 理论概要:
普雷德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是主体“人”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及其合理性程度,取决于决策时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 信息利用能力。 理论构成: 1、运用行为矩阵说明人掌握的信息量和决策能力,并在收益性空间界限里有其位置; 2、左上和右下是两个极端,现实中大多数者位于中间的部位,由于其差异而收益不同。同时,不排除偶然性因素; 3、随着时间推移,人的能动性增加,加上信息积累、工厂模仿的出现,新技术新知识的冲击都会推动人向右下角移动;
A、运费结构 胡佛认为运费受运输距离、方向、运输量和其他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影响,从而造成产业区位的变化。
胡佛把运费分为场站作业费用 和 线路运输费用,场站作业费用与距离的变化无关,则运输距离越长,每公里分 摊的场站作业费用就越少,每公里的平均运输费用呈递减,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