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2014+APTA临床实践指南:足底筋膜炎(跟痛症)
临床足底筋膜炎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
临床足底筋膜炎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足底跖腱膜炎称足跟疼痛综合征,引起足跟痛常见原因之一。
跖腱膜是广泛的,多层次的纤维腱膜。
足跟垫跖侧皮下是纤维脂肪组织,而筋膜表面覆盖有肌肉和神经血管结构。
跖腱膜起自跟骨结节的前内侧面,腱膜纤维向远端扩展至5个跖趾关节下形成束带,止于近节趾骨基底的纤维组织。
强韧的隔膜将跖腱膜分成内侧、中心和外侧部分,并将足底固有肌群分成三个不同间室。
三束腱膜向远端延伸增宽,并在跖趾关节水平分成5条足趾束。
每条足趾束再分成2束,走行于屈肌腱的两侧并止于近节趾骨基底部骨膜。
腱膜的纤维也掺杂到皮肤、跖横韧带以及屈肌腱鞘之中。
跖腱膜作用:①保护足底组织。
②提供足底某些内在肌的附着点。
③协助维持足弓。
2、跟骨脂肪垫跟骨脂肪垫对后足有重要的缓冲作用。
Teitze在1921年首次描述其解剖结构为蜂巢状的纤维弹性隔,其中充满了脂肪颗粒。
这种脂肪垫的封闭小腔结构为其吸收冲击力提供了完善的机制。
跟骨结节周围的纤维隔呈U形结构连接跟骨与皮肤。
横形及斜形的弹力纤维分隔脂肪形成间隔以增加纤维隔的强度。
3、跖腱膜的受力模型跖腱膜相对缺乏弹性。
在步态周期站立相中,当足趾背伸时,沿着跖腱膜的张力增加,拉力传导至其跟骨起点,这种负荷传递使足纵弓抬高,被称作“卷扬机”效应。
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同时牵拉并在前足集中额外的体重,而身体向下方的加速度会使地面的反作“卷扬机”效应下的重复运动,用力增加20%。
病因跖腱膜炎的发生可能有以下原因:(1)步行时,跖趾关节背伸,牵拉跖腱膜,从而牵拉跟骨结节。
随年龄增大、身体肥胖,足部肌肉、韧带力量减弱,跖腱膜牵拉跟骨结节的力量增大,长期、反复牵拉使跖腱膜发生退变,引起疼痛。
(2)跖腱膜跟骨止点处的骨膜炎和跟骨内侧结节的微型疲劳骨折。
(3)穿软底鞋和过度运动是跖腱膜炎的原因之一。
(4)胫骨内翻、跟腱挛缩、跟骨外翻、足旋前畸形,中、老年人的足部肌腱、韧带发生退变后足弓的改变等将使跖腱膜承受更大的应力,长期慢性的牵拉可使局部腱膜发生退变引发跖腱膜炎。
足底筋膜炎怎么治疗
足底筋膜炎怎么治疗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所致。
最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晨起时疼痛感觉明显,行走过度时疼痛感加剧,严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有疼痛感。
足底筋膜炎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过度训练也可导致跟骨疼痛,有时放射到足掌前面,这种疾病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成人。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跖腱膜)内侧跟骨结节连接处的无菌性炎症,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与制动
在疼痛急性期,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使用足部,尤其是疼痛部位。
2、物理治疗
冰敷:在疼痛初期,每隔23小时冰敷1520分钟,有助于减轻炎症和缓解疼痛。
热敷:急性期过后,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如“古顺~敷堂筋膜~贴”采用纯中药配方,安全无副作用,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群使用。
该贴采用了先进的透皮技术,使药物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皮肤深层,坚持用达到治愈效果。
二、手术治疗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且持续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足底筋膜切开术、跟骨刺切除术、跖筋膜延长术等,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而定。
足底筋膜炎?3招轻松缓解!
1、滚脚底筋膜球或瓶子
在脚底来回滚动筋膜球或瓶子,每次1-3分钟,左右脚交替进行,让脚底筋膜得到放松。
2、脚底筋膜牵拉放松
双脚站立,抬离脚后跟,用均匀力道做20次/组,每天3次,进一步放松脚底筋膜。
3、锻炼足内在肌
抓毛巾,用五个脚趾头勾住毛巾,抓住3-5秒后松开,重复这个动作,锻炼足部肌肉。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部疼痛的一种常见原因,常发生在用脚过多的人,比如跑步爱好者身上。
它可以发生在一只脚,也可能两只脚同时存在。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也被称为跑步者足(jogger'sheel),多发于跑动较多的专项运动员和长跑爱好者,表现为足跟和足底部位出现疼痛,出现这种症状的患者通常在清晨起床后或久坐站起时感觉疼痛加剧。
我为什么有足底筋膜炎?当进行大量跑步及跳跃的时候,尤其在较硬的地面进行运动,足底会承受反复施加的冲击力,令脚趾关节弯曲、受力集中于足底筋膜的后端而导致发炎,这样就会感到脚底疼痛了。
足底筋膜炎一般是由于逐渐累积而导致最终受伤的。
跑步时穿缓震性能差的鞋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该怎么缓解呢?症状较轻的患者可根据以下介绍的功能训练进行自我保健。
全套康复过程保证无痛、缓慢、可忍受的情况下进行。
训练后适当进行冰敷。
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就医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康复期以及康复后一段时间内,每天都持续的进行一下伸展训练,更好的恢复和预防复发。
伸展训练1一、足底筋膜伸展训练该训练针对足底筋膜进行牵拉,无论在损伤期和康复后都有必要进行,可以做为长期的训练。
训练方法:伸展时,坐在地面或椅子上,用手抓住脚趾向上向后牵拉,直到感觉足底牵开感到舒服,维持该姿势约15-30秒钟,然后放松。
重复该动作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组训练。
二、滚罐头训练使用硬制的罐头或者粗棍子作为辅助。
练习时患脚赤脚踩在有轻度弧度的罐头上,前后来回滚动,动作要慢,让足底充分舒展。
每次3-5分钟。
可以通过增加踩下去的力量,加强训练难度。
如果使用冰的瓶子,或者冻罐头可同时起到冰敷作用,效果更佳。
早上起来做该训练特别有效。
三、被动伸展训练坐在地面上,将患腿伸向前方。
将一块毛巾(亦可使用弹性训练带)套在你的脚上,往身体方向牵拉脚趾,保持膝关节伸直,能够感到小腿后方有牵拉感,整个足底被充分牵开。
保持该动作15-30秒,然后放松。
重复3次。
足底筋膜炎【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足底筋膜炎
文章导读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通过锻炼来补充自己的闲暇生活,但在运动的过程中没有注意
正确的方法和选用正确的锻炼方式导致了身体出现了足底筋膜炎。
对于这类情况是比较的
不好的,比如对患者以后的行走会出现一定的影响。
对生活和工作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应该正确对待此类疾病。
患者在日常首先应该了解足底筋膜炎的病发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正确的缓解疾病的症状。
日常经常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也会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发生,所以除了适量运动还应该
选择合适的鞋子。
引发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
◎因受伤或是鞋具不当而引发足部内部结构异常
◎足部关节过鬆,活动量增大
◎身体过重造成足部关节负荷加重
◎长时间站及坐造成小腿肺肠肌(gastronemius)及腿筋(hamstrings)过紧
◎足跟肌腱过紧、过短
◎足跟垫因年龄增长而减少◎足跟长骨刺(heel spurs)足底筋膜炎所延生的痠痛如小腿痛、膝关节痠痛、腰痛等。
◎踩过尖的健康步道
◎常穿凉鞋及拖鞋
◎长时间站立、步行、体重过重、穿高跟鞋、高弓足、扁平足等
◎其他疾病造成脚骨头变形足底筋膜炎主诉症状:
◎足跟底部或前足底筋膜疼痛不适。
临床足底筋膜炎体征、症状、风险因子、诊断、影像检查及治疗要点
临床足底筋膜炎体征、症状、风险因子、诊断、影像检查及治疗要点足底筋膜炎是一种支持足弓的结缔组织疾病,它导致足跟和足底疼痛。
以前足底筋膜炎被认为是插在脚跟骨附近的筋膜在发炎。
英文字尾巴的「itis」意指是发炎的意思。
但是,最新研究揭晓,原因在于组织因受创而改变引起退化,而非跟发炎有关。
基于目前的了解,更精准的来说足底筋膜插入端点的附近长期退化的状况,而非过度发炎所引起。
体征和症状当发生足底筋膜炎时,疼痛通常是尖锐的,通常是单侧的(70%的病例)。
长时间休息后,脚后跟承受的重量会使脚后跟疼痛加剧。
通常在一天的第一步或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最严重。
通过弯曲脚和脚趾朝向胫骨经常引起疼痛。
疼痛通常逐渐发作,并且在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中影响双脚。
如果在足底筋膜炎的情况下足底筋膜继续过度使用,足底筋膜就会破裂。
足底筋膜破裂的典型体征和症状包括咔哒声或啪啪声,明显的局部肿胀和足底的急性疼痛。
风险因子目前没有单一的因素被认为足以造成足底筋膜炎。
疼痛通常由跟骨内侧结节足底筋膜起源处的胶原变性(有时被称为“慢性炎症”)引起。
这种变性类似于缺血性慢性坏死,其特征在于胶原连续性的丧失,地结缔组织基质和血管的增加,通常在肌腱炎的急性炎症中可见纤维母细胞而不是炎症细胞。
退化的原因是跖腱膜重复微撕裂并且超出自我修复能力。
足底筋膜是增厚的纤维性腱膜,其起源于跟骨的内侧结节并向前延伸纵向足弓。
足底筋膜的功能是提供纵向弓的静态支撑和动态减震。
患有pes planus(低弓或扁平足)或pes cavus(高弓)的个体发生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增加。
其他解剖学风险包括过度内旋,腿长度差异,胫骨外侧过度扭转和股骨前倾过度。
功能性危险因素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跟腱和内在足肌的紧张和无力。
但是,过度使用是运动员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原因。
有负重活动增加的病史是常见的,特别是那些涉及跑步的病史,这会引起筋膜的微创伤并超过身体的恢复能力。
老年人也会出现筋膜炎,在这些患者中,这个问题通常更具生物力学特性,通常与内在肌肉力量差和力量衰减不良相关,这是由于身体的愈合能力降低所致。
(医学课件)足底筋膜炎
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过度用力或过度伸展 。
康复效果评估与调整
康复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疼痛程度、功能活动能力等方 面,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估。
使用评估工具,如疼痛评分表、踝关节稳定性测试等,对康复效果 进行定量评估。
康复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对康复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 康复效果。
其他因素
年龄、肥胖、慢性劳损等因素也可 能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发生。
预防和康复的最新建议
预防
保持良好的走路和跑步姿势、穿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 立或行走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足底筋膜炎的发生。
康复
物理治疗、封闭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 痛和恢复功能。此外,适当的锻炼和拉伸也可以帮助患者增 强足底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预防足底筋膜炎的复发。
强化足底肌肉
练习踩球运动
踩球运动可以强化足底肌肉,提高足底筋膜的弹性,从而预防足底筋膜炎。可以在家中进行踩 球运动,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
练习踩毛巾
踩毛巾也可以强化足底肌肉,预防足底筋膜炎。可以将毛巾折叠成合适的大小,放在地上,然 后用脚踩着毛巾行走,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
(医学课件)足底筋膜 炎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足底筋膜炎概述 • 足底筋膜炎的治疗 • 足底筋膜炎的预防 • 足底筋膜炎的康复训练 • 足底筋膜炎的最新研究进展
01
足底筋膜炎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足底筋膜炎是指足底筋膜(跖腱膜)的炎症,是引起足 跟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症状
足跟痛、不适感、肿胀、僵硬,特别是在早晨起床后或 长时间休息后,行走时疼痛加剧。
选择合适的鞋子和鞋垫
脚后跟痛或是跖筋膜炎
龙源期刊网
脚后跟痛或是跖筋膜炎
作者:曹婧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5年第05期
很多人都有过脚后跟痛的经历,中老年人对此感受最深。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副主任唐康来表示,对大多数有足跟痛遭遇的老人来说,原因可能是跟骨骨刺、足跟骨的骨膜炎、跖筋膜炎等,其中跖筋膜炎最常见。
老年人脚跟部的韧带和骨骼结合处由于几十年来反复运动,容易发炎形成跟骨骨刺。
而骨膜炎、跖筋膜炎和退行性病变有关。
除了运动时脚后跟痛外,这些疾病还可能表现为活动脚踝尤其是做脚尖往上脚后跟往下动作时有针刺的感觉,有的按压脚后跟也会有明显痛感。
建议患者到骨科明确诊断后再选择治疗办法。
脚后跟痛还应排查应力性骨折,这类骨折通常是经年累月、缓慢发生的,在外表上看不出异样,患者的痛感也不强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重,直到无法行走。
应力性骨折的情况多出现在经常运动、负重劳动的人群身上,如果足跟痛患者同时也是这类人群应特别注意,建议到医院做核磁共振确诊。
唐康来副主任提醒,足跟骨刺和足跟部的其他炎症并不是休息一下症状缓解了,就表明康复了。
有的患者对此没有重视,拖得时间久了,会越来越痛,最后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
其实足跟痛在早期进行保守治疗如药物、热敷、按摩等,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的。
在接受医院专业治疗之外,患者还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缓解症状,一是不穿太硬或太薄的鞋子,应该穿鞋底厚实的鞋,再配一双柔软的鞋垫,让足弓处有一定的支撑;二是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并轻按脚掌和脚跟;三是脚跟痛者不要再走鹅卵石路或坑洼不平的路,应多注意休息。
足底筋膜炎的预防与治疗
64|科学之友| 足底筋膜炎有哪些症状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足跟部的疼痛和不适感。
压痛点通常出现在足底靠近足跟处、跟骨结节内侧部分以及沿着足底筋膜向远端1~2厘米的地方。
有时压痛感非常剧烈且持续存在。
患者在早晨起床时疼痛感觉最明显,但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反复牵拉后会变得较松,疼痛症状会有所缓解。
然而,过度行走会导致足底筋膜被过度牵拉,症状就会再次出现。
过度的行走会加重疼痛感。
在足底靠近足跟处的疼痛会非常剧烈,搏动性、灼热和刺痛感持续存在。
严重的患者甚至不敢站立。
此外,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后再次站起时,疼痛也会加剧。
这种疼痛通常在活动后减轻,但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活动时会加剧。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足底筋膜炎的产生原因有多种。
对于女性患者而言,经常穿高跟鞋是一种常见的诱因,而男性患者则主要由于长时间的爬山和平足等其他原因引起。
从足部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经常穿着鞋跟过高、鞋底过薄或过硬的鞋子进行长距离行走,可能会导致足部承受压力过大,从而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
除此之外,足底筋膜炎也可能由于足部结构的足底筋膜炎的预防与治疗异常(如扁平足或高弓足)、过度使用或损伤(如长时间站立、跑步)、体重增加(对足部造成额外压力)以及年龄增长(足部组织变得更加脆弱)等因素引起。
肥胖或怀孕也会增加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因为这些状况增加了对足底的压力。
足底筋膜炎如何预防预防足底筋膜炎,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限制足部剧烈运动 长时间的跳跃、跑步、行走等动作都会增加足底筋膜的负荷,导致炎症的风险增加,应给足部足够的休息时间。
文|宗军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患,通常以足跟部的疼痛和不适为主要表现。
它通常发生在经历长时间的跑步、登山、过度行走或逛街后。
尤其在次日早晨起床时,刚一着地会感到非常剧烈的疼痛,特别是在足底靠近足跟的部位着地时,疼痛会更为明显。
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是患上了足底筋膜炎。
每日用温热水泡脚 热水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足底筋膜的压力。
足底筋膜炎的症状
足底筋膜炎的症状
足底筋膜炎通常发生在足跟或足弓区域,尤其是足跟前内侧,一般单侧多见,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整个足底内侧的紧张,疼痛可能逐渐出现或突然发作,在早晨起床时最为明显,被称为“晨间痛”。
长时间行走、奔跑、站立或爬楼梯等活动会使疼痛加重。
赤足行走、用足尖行走或上楼等动作,也可诱发疼痛。
(古顺、敷堂筋膜、贴)作为一种传统黑膏药,其药效能够透皮吸收,由表入里渗入病灶。
它含有多种消炎、镇痛的中药成分,这些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足底筋膜炎症部位,有效改善局部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肿胀和疼痛,坚持用可自愈。
足底筋膜炎的养护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护理
1、热敷:患者可以让疼痛处泡热水或进行局部热敷,一天数次,每次约十至十五分钟,以缓解疼痛。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2、减少足部冲击性活动:如跳跃、跑步等,尽量少踩硬地板及用力踏地。
长期站立工作者应穿着合适的鞋子,并间歇性休息,以减轻足部的负担。
3、控制体重:体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全身的重量都要经由足部来承受。
如果能控制体重,相对的足部负担就会变少。
同时,避免搬抬重物,以减少足部的额外负担。
4、选择合适的鞋子:穿着柔软、舒适、有良好支撑和缓冲的鞋子,以减少对足底筋膜的冲击和损伤。
二、其他注意事项
1、避免寒冷潮湿:保持足部的温暖和干燥,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对足底筋膜的刺激。
2、避免走健康步道: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应避免走健康步道,因为凹凸不平的路面可能会加重足底筋膜的损伤。
3、勿做脚底按摩:在接受脚底按摩时,要避免过度忍痛,以免加重足底筋膜的损伤。
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美国物理治疗协会骨科分会功能, 残疾和健康国际分类相关临床实践指南.doc
THOMAS G. MCPOIL, PT, PhD·ROBROY L. MARTIN, PT, PhD·MARK W. CORNWALL, PT, PhDDANE K. WUKICH, MD·JAMES J. IRRGANG, PT, PhD·JOSEPH J. GODGES, DPT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美国物理治疗协会骨科分会功能,残疾和健康国际分类相关临床实践指南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08:38(4):A1-A18. Doi:10.2519/jospt.2008.0302建议———————————————————————2 引言———————————————————————4 方法———————————————————————4 临床指南:基于损伤和功能的诊断——————————8 临床指南:检查——————————————————11 临床指南:干预——————————————————15 建议汇总—————————————————————21 参考文献—————————————————————23英文版审稿:Anthony Delitto, PT, PhD·John Dewitt, DPT·Amanda Ferland, DPT·Helene Fearon, PT·Joy MacDermid, PT, PhD·Philip McClure, PT, PhD·Paul Shekelle, MD, PhD·A. Russell Smith, Jr., PT, EdD·Leslie Torburn, PT项目负责人:Joseph J. Godges(乔·高杰斯)中文版主审译:Lilian Chen-Fortanasce(陈月),DPT中文版协调人:韩云峰中文版审译:韩云峰·Lilian Chen-Fortanasce(陈月), DPT·郑海良, DPT中文版翻译:毛雨生·普江艳·鲁智勇建议病理解剖特征:若患者发生足跟部疼痛,临床治疗师应评估肌肉、肌腱、神经以及足底筋膜是否损伤。
足底筋膜炎怎么治疗
足底筋膜炎怎么治疗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跟或足弓区域,尤其是足跟前内侧。
疼痛可能逐渐出现或突然发作,早晨起床时最为明显,称为“晨间痛”。
长时间行走、奔跑、站立或爬楼梯等活动会使疼痛加重。
足底筋膜炎可能导致足底的肿胀和局部红肿,尤其是长时间站立、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因素可能加重症状。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足底疼痛。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以下几种:1. 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走路。
2. 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按摩等,有助于减轻疼痛和炎症。
3. 中医保守治疗:外敷“古顺敷堂筋膜、贴”效果好,安全无副作用,按疗程使用可治愈。
4.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伸展运动:进行适当的足底伸展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足底肌肉和筋膜,减轻疼痛。
6.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患者,如果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为了帮助您更好地管理和缓解这一症状,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1. 休息与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在足底筋膜炎发作期间,应尽量避免泡跳、过度行走等大运动量活动,以免加重足部负担,影响病情恢复。
适当活动:在症状缓解后,可以进行适量的脚部和腿部伸展运动,如平板支撑、臀桥等,以锻炼局部肌肉,促进康复。
但请注意,运动强度需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恢复情况来调整。
2. 鞋子选择舒适宽松:选择符合足弓的鞋子,最好是运动鞋,避免穿高跟鞋、平底鞋或鞋底过薄、过硬的鞋子。
这样可以减少足底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足底筋膜炎的症状。
3. 生活习惯控制体重:过度肥胖会给脚部的肌肉带来额外的负担,因此应合理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足底筋膜炎的症状。
避免久站:长时间站立会加重足底的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因此,应避免长时间久站,并适当休息。
4. 饮食习惯营养健康: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
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蛋、肉、豆制品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以满足身体需求并增强体质。
跟痛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跟痛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跟痛症概述跟痛症是一组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疾病之一,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体型肥胖更易患此病。
本病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多发于一侧。
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以行走、站立为明显,部分患者踏地时局部有刺痛感,患处不红不肿,在跟部前方偏内侧常有局限性压痛,50%以上患者跟骨摄片有骨刺存在,其与劳损和退变有密切关系。
英文名称:heel pain其它名称:足跟痛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足部常见症状:足跟部疼痛主要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X 线、MRI、肌电图重要提醒: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患者的疗效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经过各种治疗后疼痛可能仍然存在,需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但通常本病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患者无需过分担忧。
临床分类:根据疼痛部位可分为:1、跟跖侧疼痛常由于跖腱膜炎、趾腱膜断裂、跟脂肪垫炎、足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卡压症、跟骨骨刺、跟骨骨膜炎、跟骨骨折等引起。
2、跟后部疼痛常有跟腱炎、根尖滑囊炎等引起。
二、跟痛症的发病特点三、跟痛症的病因病因总述:跟痛症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跟部足底跖腱膜、跟垫、神经、跟骨、跟腱等多种结构病变有关。
多数患者是由于跟骨结节的附着处受到长期、持久、过大的牵拉而发生的慢性损伤所致,也可由跟骨关节疾病、外伤、运动、长期站立行走等所致。
基本病因:1、足底跖腱膜损伤(1)急性损伤是指跖腱膜断裂和拉伤,导致出血水肿,引起炎症因子释放,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足跟疼痛。
(2)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炎是成人慢性跟下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以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和局限性压痛为最常见特征。
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跖腱膜足跟痛,可能与长期的慢性炎症因子刺激游离神经末梢有关,而退变引起的跟痛可能与足底跖腱膜生物力学改变有关。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解析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解析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足底强烈的疼痛感。
本文将深入探讨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足底筋膜炎的成因足底筋膜连接了脚后跟和脚趾之间,起到支撑、保护足部结构的作用。
当这根结构受到过度使用或受伤时,就会导致足底筋膜发生纤维组织的损伤和退行性改变,形成所谓的“足底筋膜炎”。
以下是常见的引发该情况的原因:1. 运动过度: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运动,如跑步、篮球等,容易使足底筋膜承受过度负荷。
2. 错误姿势:走路或站立时用力不当、姿势不正确也可加重对足底筋膜的压力。
3. 平板足或高弓足:这些异常的足部结构会使足底筋膜承受不正常的负荷,增加患病风险。
4. 脚踝肌肉萎缩: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穿着高跟鞋或者长期站立等原因导致的,使足底筋膜所受力分布不平衡。
二、治疗方法针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且有效的方法:1. 休息和冰敷患者应该尽量避免参与强度较大的运动活动,给予足内外孤立并减轻压力。
冰敷是每天都可以做到有效舒缓疼痛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的方法。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通常包括超声波、电刺激和按摩技术。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肌肉紧张,并帮助恢复和修复受损组织。
3. 伸展锻炼正确而适当地进行足底筋膜伸展锻炼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恢复足部功能。
例如,可以通过将脚掌抬起并撑住几秒钟来伸展足底筋膜。
4. 矫形器和鞋垫矫形器和鞋垫的使用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缓冲来改善足部姿势,减轻足底筋膜所承受的压力。
5.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局部使用抗炎药以减轻炎症反应。
有时候也会推荐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
6. 注射治疗当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医生可能会通过注射激素或其他药物直接到达受损区域,以缓解疼痛和降低炎性反应。
7. 手术治疗(最后手段)手术通常只在保守治疗无效且影响生活质量较大的情况下考虑,手术方式因个体差异而异。
总结: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并且及时就诊以避免情况恶化。
2014 IDSA 实践指南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与管
2014 IDSA 实践指南: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与管(转载)人已访问发表者:潘荣峰188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2014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与管理指南,对2005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
更新指南旨在为不同种类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STI)(包括从表浅感染至危及生命的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可行的建议,并强调了临床技能在促进SST的诊断、鉴别病原体和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方案等方面的重要性。
相关内容于2014年7月发表在《临床)上。
传染病》(Clin Infect Dis目前,SSTI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若干研究显示,在过去的治疗中,SSTI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
这些感染的病因学不同,导致出现了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
IDSA召集10位专家组成指南制定小组,旨在更新2005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指南,专家组采用建议的评定、制定和评估分级(Grading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制定了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与管理新指南。
更新指南主要就SSTI诊断和管理的24个重要问题,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
皮肤脓疱病和臁疮的合理评估和治疗.取脓疱病和臁疮皮肤病损处的脓液或渗出液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培养,以帮助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β-溶血性链球菌是否为感染的病原体,但是针对典型病例的治疗并没有合理的研究来支持(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对于大疱或非大疱脓疱病,可以采用口服或局部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口服疗法推荐用于有大量皮肤病损或暴发流行而对其他人造成影响的患者,以减少感染传播。
对于臁疮,需用口服抗生素治疗。
.1①对于大疱或非大疱脓疱病,需用莫匹罗星或瑞他莫林治疗,用法为:2次/d,连用5 d(强建议,高证据质量)。
②脓疱病和脓疮的口服疗法疗程为7 d,使用活性药物(常推荐口服青霉素)来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除非培养基中只有链球菌(强建议,高证据质量)。
足底筋膜炎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患者承载重量时足跟疼痛,疼痛通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尤其是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
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时的第一步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会处在较为缩短的'状态。
因而当早晨下床踩地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进而引起疼痛。
但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因而症状会缓解。
但若过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渐增,症状又会再现。
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导致的疼痛特点为搏动性、灼热、刺痛性。
检查1.X线检查可显示足跟部软组织钙化或跟骨前部产生骨赘,即跟骨骨刺。
有无跟骨骨刺的发现,对足底筋膜炎的诊断没有帮助。
2.骨扫描可显示跟骨的钙摄取增加。
3.磁共振可表现为足底腱膜增厚。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加以诊断。
治疗1.物理治疗休息并以物理治疗来改善足跟的疼痛,包括超短波、电疗等。
久站或运动后引起的足跟疼痛,可在足跟部冰敷10分钟~15分钟。
如无明显改善,可考虑局部注射类固醇。
2.足弓支撑使用带有足弓支撑的鞋垫可均匀分散患者足底压力,可在下肢负重时有效降低足底筋膜所受的拉力,进而减少反复牵拉对足底筋膜的伤害。
3.伸展运动(1)靠着墙壁把上臂向前张开到肩膀的高度,用手掌压着墙,当弯屈一侧膝盖往墙壁推时,保持另一膝盖伸直;而在弯屈膝盖慢慢地向前靠时,尝试保持后跟平贴在地上,在感觉到跟腱和脚弓有拉张时,保持这一姿势10秒,然后放松、直立。
(2)向前靠在固定物体上,慢慢蹲下,保持两后跟贴在地上。
当你感觉跟腱和脚弓将要上升离开地面且肌肉充分拉张时,保持这一姿势10秒,然后直立。
可反复练习。
(3)在楼梯的最底阶用前脚平衡站着,慢慢降低后跟,直到你开始感到小腿肌肉拉张,保持这一姿势10秒,然后站起来,并且重复动作。
4.其他治疗(1)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2)局部封闭治疗。
足底筋膜炎完整病例分享!!!
足底筋膜炎完整病例分享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引起足跟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所谓足底筋膜炎,是指横跨足底连接跟骨和趾骨的厚实韧带组织发生了炎症。
因为足底的肌肉受到外力暴力的冲击或者长时间的走路,引起局部肌肉劳损导致局部筋膜发炎,表现为局部疼痛,走路时疼痛感最重。
最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常出现在早晨刚起来走路时。
在活动一会之后,疼痛一般会减轻,但是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起立时又会加重。
足底筋膜炎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经常长时间跑步、登山、徒步旅行、逛商店等,连续走上几天,就很容易引起足底的慢性损伤,从而导致足底筋膜炎。
另外,鞋跟太硬造成对足跟的压迫,经常穿高跟鞋也会加重足底的损伤,也能引起足底筋膜炎。
就医时,医生除了查看你的足部外,可能还会建议进行X线或者核磁共振(MRI)来排除其他可能,如应力性骨折或者神经挟捏。
有时X线会显示有骨刺从足跟向前突起。
过去认为这种骨刺是引起足底疼痛的原因,需手术切除。
然而,很多长骨刺的人并不感到疼痛。
一常见症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具有下列特征:•进展缓慢;•通常只影响一个脚,但也有可能同时累及双足;•晨起后走头几步路时疼痛最严重,另外,长时间站立或者久坐站起后也会诱发疼痛;•足跟部锐痛;并发症:足底筋膜炎如果不重视,可能演变为慢性,从而影响正常的活动。
同时,由于足底筋膜炎会迫使你改变走路姿势,因此可能引起足、膝、髋、背等关节出现问题。
二病因在正常情况下,足底筋膜起到缓冲震荡、支撑足弓的作用。
但如果足弓所受的张力过高或筋膜被反复牵拉,可引起筋膜轻微撕裂,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足底筋膜炎好发于40-60岁的人群;•性别: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足底筋膜炎;•某些运动:有些运动会使足跟及附属组织承受巨大的张力,如长跑、芭蕾舞等,造成足底筋膜炎早发;•足部结构性问题:扁平足、高弓足、甚至走路姿势异常等都能影响你的重力分布,致使足底筋膜承受额外的应力;•肥胖:超重会使足底筋膜承受更大的应力;•某些职业:那些从事需要大量步行或长久站立在硬地面上的职业,如工厂工人、教师、服务员等,容易造成足底筋膜受损;•鞋子不合脚:鞋底薄、松、缺少足弓支撑或者不能减少震荡,这些都不能起到保护双足的作用。
足底筋膜炎怎么治疗最好的办法
足底筋膜炎怎么治疗最好的办法足底筋膜炎的症状1、灼热:足底筋膜炎可能导致神经调节功能失调,从而诱发感觉异常,使患者产生自觉发热或烧灼感。
2、肿胀:长时间站立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因素可能导致足底筋膜组织受损,引发炎症病变,进而出现发酸、肿胀等症状。
3、肌痉挛:足底筋膜炎可能导致足底肌肉发生炎症反应,使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引发肌紧张、肌痉挛等症状。
4、疼痛:足底筋膜受到过度拉伸和损伤时,会刺激影响足底筋膜炎加重,从而引起疼痛。
疼痛部位通常靠近足跟,早上起来或休息一段时间后,脚一踩地或站起来走路时疼痛最明显。
但稍微行走几分钟后,疼痛会明显缓解。
5、行动困难:当足底筋膜炎的疼痛加剧时,可能会影响肌肉收缩,导致运动能力下降,造成行走、跑步或站立时感到困难或不适。
足底筋膜炎的最好治疗方法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因个体差异而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休息与制动:在症状发作时应立即停止剧烈运动并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以减轻足部的肿胀和疼痛。
2、中医治疗:足底筋膜炎患者往往伴有局部软组织粘连的情况,这会导致筋膜紧张、僵硬,进一步加重疼痛症状。
“古顺-敷堂-筋膜-贴”中的药物成分能够软化粘连的软组织,减轻其紧张度,从而缓解筋膜紧张僵硬的症状,促进筋膜的恢复和康复。
3、物理治疗:热敷与冷敷:急性期使用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慢性期使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冲击波治疗:通过冲击波的物理效应,刺激组织修复和再生,缓解疼痛。
足底筋膜按摩:通过按摩足底筋膜,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恢复。
4、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能够减轻疼痛和炎症。
局部用药: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呲罗昔康搽剂等,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缓解疼痛和炎症。
5、封闭治疗:对于疼痛明显且痛点局限的患者,可采取封闭治疗,通过注射药物缓解疼痛。
6、手术治疗:如果经过以上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持续加重,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足底筋膜炎Plantarfascitis
復健小百科-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tis )物理治療師-吳敏如/復健科主任-陳信水一.何謂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患者,大多在一覺醒來踏下第一步或坐立一段時間再站起來的時候會有足底突然感覺到劇烈疼痛的現象,然而在步行三、四十分鐘後,刺痛感會漸漸舒緩;但行走一段時間後,疼痛又再度產生。
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之最主要支撐,其主要功能為吸收在正常步態週期中著地期所產生之反作用力,任何可能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皆可能導致筋膜對附著端之骨骼及其相連之組織產生牽拉及傷害。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tis)會產生壓痛點於足跟的內側,它與足跟墊症候群不相同,足跟墊症候群(Heel pad syndrome)的壓痛點遍佈於整個足跟。
二.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1.距骨下(subtalar)關節過度的旋前(pronation)2. 足弓過低或過高3. 足跟肌腱過緊(阿基里斯肌腱)4. 足底筋膜彈性不良三.好發的族群:1.先天足弓異常(扁平族.空凹族)2. 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3. 愛穿高跟鞋或硬底鞋的女性4. 體重過重四.復健治療原則:1.急性發炎期*可運用物理治療方式,如超音波治療及冰敷、電療來減輕疼痛及發炎症狀。
患者一般可在運動後,在足跟及足底部位冰敷約十分鐘。
*給予適當的足跟墊,使足弓得到適當的支撐。
*在不痛的範圍內,進行主動式的關節活動。
2.亞急性期*給予適當的足部裝具,例如:足跟墊或足弓墊。
良好的足弓支撐可在下肢承重時有效減少對足底筋膜之拉力,藉此減緩重覆牽張對足底筋膜產生之傷害。
*牽拉過緊的組織,維持足部與小腿肌群的柔軟度(運動方法: 雙腳一前一後,成弓箭步,腳尖朝向正前方,雙腳腳跟著地,後腳伸直,前腳膝蓋慢慢前彎,感覺後腳小腿微微緊繃,持續10 秒後,反覆 10~20次後,雙腳輪流交替) 。
*肌力強化訓練(運動方法: 呈坐姿,膝蓋彎曲,腳底踩毛巾,腳底板平貼於地,練習以腳趾頭抓毛巾,增加足底小肌肉力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2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3 METHO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4 CLINICAL GUIDELINES: Impairment/Function-Based Diagnosis. . . . . . . . . . . . . . . . . . . A7 CLINICAL GUIDELINES: Examin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10 CLINICAL GUIDELINES: Interven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11 AUTHOR/REVIEWER AFFILIATIONS AND CONTACTS. . . . . . . A20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21
For author, coordinator, contributor, and reviewer affiliations, see end of text. Copyright ©2014 Orthopaedic Section, 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 (APTA), Inc, and th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 The Orthopaedic Section, APTA, Inc, and th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consent to the re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is guideline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Joseph Godges, DPT, ICF-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oordinator, Orthopaedic Section, APTA, Inc, 2920 East Avenue South, Suite 200, La Crosse, WI 54601. E-mail: icf@
Heel Pain—Plantar Fasciiti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Revision 2014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
RISK FACTORS Clinicians should assess the presence of limited ankle dorsiflexion range of motion, high body mass index in nonathletic individuals, running, and work-related weight-bearing activities—particularly under conditions with poor shock absorption—as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el pain/plantar fasciitis. EXAMINATION – ACTIVITY LIMI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RESTRICTION MEASURES Clinicians should utilize easily reproducible performancebased measures of activity limi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restriction measures to assess changes in the patient’s level of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heel pain/plantar fasciitis over the episode of car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ROBROY L. MARTIN, PT, PhD • TODD E. DAVENPORT, DPT • STEPHEN F. REISCHL, DPT • THOMAS G. MCPOIL, PT, PhD JAMES W. MATHESON, DPT • DANE K. WUKICH, MD • CHRISTINE M. MCDONOUGH, PT, PhD
Physical therapists should diagnose the International ClasB 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category of plantar fasciitis and the associated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impairment-based category of heel pain (b28015 Pain in lower limb, b2804 Radiating pain in a segment or region) using the following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findings: • Plantar medial heel pain: most noticeable with initial steps after a period of inactivity but also worse following prolonged weight bearing • Heel pain precipitated by a recent increase in weight-bearing activity • Pain with palpation of the proximal insertion of the plantar fascia • Positive windlass test • Negative tarsal tunnel tests • Limited active and passive talocrural joint dorsiflexion range of motion • Abnormal Foot Posture Index score • High body mass index in nonathletic individual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Clinicians should assess for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s other than heel pain/plantar fasciitis, including spondyloarthritis, fat-pad atrophy, and proximal plantar fibroma, when the individual’s reported activity limitations or impairments of body function and structure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ose presented in the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section of this guideline, or when the individual’s symptoms are not resolving with interventions aimed at normalization of the individual’s impairments of body function.
B
F
EXAMINATION – PHYSICAL IMPAIRMENT MEASURES DIAGNOSIS/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Downloaded from at on December 15, 2014. For personal use only. No other uses without permission. Copyright © 2014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