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概论(课件整理)

合集下载

系统论PPT课件

系统论PPT课件
系统方法论

课题研究
2009年结构是: 哲学(辨证唯物论) 系统科学哲学(桥梁):系统科学辩证法,系统
科学方法论,系统科学认识论,系统科学 史…… 基础科学:简单巨系统学,开放复杂巨系统学 技术科学:信息学,控制学,运筹学,事理学,博 弈学
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控制工程 (社会实践)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整体 性具有方法的本征。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 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部分的机械组合 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 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 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 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 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 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每个要素在系统 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 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奠定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论文 《关于一般系统论》在1945年公开发表, 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 般系统论”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
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 统 理 论—— 基 础 、 发 展 和 应 用 》 (General System Theory : Foundations , Development ,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 学科的代表作。
最优化。这一特征体现了系统科学 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这 是传统方法所不能及的。它可以根据 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出优化目标, 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 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在动 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 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 标,以达到总体最优。
信息化。系统科学解决问题不是着眼于物 质和能量,而是信息。即它撇开具体物质和 能量形态,而把任何物质系统都视为信息的 获取、传输、加工和处理过程,并认为正是 由于内部存在的信息流才使系统维持正常、 有序和有目的性的运动。进而把任何实践活 动都可简化为三股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其中,信息流起着支配作用,它调节着人流 和物流方向、目标。据此,可控制信息流向。 它对科学研究、调节社会平衡等都有益处。

系统科学概论(课件整理)

系统科学概论(课件整理)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 对系统输出量不断地进行测量并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与输入量进行比较产生偏差信号,按偏差实现控制。

闭环控制又称为反馈控制;闭环控制系统并不直接测量干扰来实施控制,而是根据干扰引起的偏差信息来实施控制,它对干扰处理的方式是通过偏差信息间接的获得的,是一种后处理的方式。

优点:适应面广控制原理简单,易于把握既能应付有规律的干扰,也能应付无规律的干扰缺点:不能防患于未然组合控制系统由预处理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组合而成(补小图)2>根据控制目的分类第三节基本控制方式一、反馈控制1、反馈控制的定义及其结构定义:反馈控制就是用反馈的方法使被控量的值和目标值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对输入值进行修正以达到被控量和目标值一致的控制目的。

由定义可以看出反馈控制中的反馈实际上是负反馈,通常我们把负反馈简称反馈。

结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反馈控制系统为了实现反馈控制,需要有几个部分组成,下图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的主要构成元件和信息传递的方块图。

(自己画图)对于一个具体的系统而言,这些元件未必都是完全的,而且各个组成部分的划分也不是十分明确的。

2、反馈控制的局限性反馈控制的优点:只依据施控结果与给定目标的偏差信息来进行调节和控制,而不必事先考察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和测量干扰的大小、强弱,从而给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局限性:1>反馈过时一方面是指检测装置没有及时的检测出被控量值的变化信息并及时传递造成调节和控制过时;另一方面是控制器没有及时地依据偏差信息来实施调节和控制,从而造成的系统沿其偏差方向运行一段时间,增大偏差,降低系统稳定性。

反馈过时所造成的后果——积重难返。

与其相对应的是反馈及时,就是一旦被控量偏离目标被反馈装置及时检测出来并及时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则及时地处理此信息并利用它及时地加以调节和控制。

2〉正反馈效应负反馈效应的获得取决于施控主体对偏差的性质和方向的判断的准确与否,调节措施得当与否。

系统工程概论(PPT31页)

系统工程概论(PPT31页)

9. 工程決策程序
10. 產品從研發到完成,系統工程人員不斷的在做 工程決策。重大的決策,影響時程、功能及成本甚 鉅,為使決策允當,應建立重大決策系統化程序, 以防匆忙疏失。
11. 型態管理
12. 產品系(pǐn xì)統從研發開始,即應開始型態管
理,任何需求變更必須經正式程序,確保需求者與
研發者保持即時(Real Time)的溝通。
XX年度
• 確立系統/分系統基本型 態規格
• 研發策略評估
• 採用有效方案消除不 確定之相關問題
• 確定更精確預算需求
• 修訂研發測試總計劃
• 驗證確定關鍵風險項目
• 平行研發項目擇優定案
• 提報全型開發工作計劃
9
全型開發工作(gōngzuò)內容
第二(dìèr)階段里
程碑
階段資料輸入:
時程 工作項目
8. 設計評估
9. 管理單位按既定目標時程及工作計劃,訂定評估及 檢討工作。對每一關鍵系統、產品組件,階段設計完 成或重要研發程序完成,建立評估制度。
17
第十七页,共31页。
7. 介面整合
8. 大型系統之介面問題,從研發開始即不斷發生, 直到研發完成,計劃管理人員及系統工程人員,不 斷的處理介面問題。因此訂定必要的程序、規範, 可有效降低衝突,提高工作效率。
18
第十八页,共31页。
10. 組織與產品責任分工(fēn gōng)
11. 產品架構與單位組織間之明確定義,是確保成功 之關鍵。不當的組織分工(fēn gōng),造成產品開發 之權責不明,介面混淆不清,造成成本及效率問題。
12. 人員及訓練
13. 大型系統的研發,人力龐大,將需求各式的專業 或專長訓練。早期的需求認定,及早培育,或引進專 家,或舉辦在職訓練,將可縮短研發時間。

《系统科学方法》课件

《系统科学方法》课件

03
系统设计方法
系统设计的概念与原则
概念
系统设计是将抽象的系统构想转化为 具体系统实现的过程,它涉及到对系 统内部各要素的整合与优化,以达到 系统的整体最优。
原则
系统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有序性、动 态性、环境适应性等原则,以确保系 统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方法
系统设计的方法包括结构化设计、面 向对象设计、模块化设计等,这些方 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规模和复杂 度的系统设计。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的概念与原则
• 总结词:系统分析是一种基于系统思想的分析方法,它强调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通过分析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揭示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
• 详细描述:系统分析的概念是指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关系入手,综合分析 各种因素,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质。系统分析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整 体性原则强调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要素;关联性原则要求系统分析时 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独立的存在;动态性原则则强调系统是不断变化 的,要分析系统的演化过程和趋势,不能静止地看待问题。
系统科学的分类与层次
总结词
系统科学的分类与层次
详细描述
系统科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研究 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系统、工程系统、社会系统 和思维系统等;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硬系统 方法论和软系统方法论等。同时,系统科学也可以根 据其层次性分为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和宇观系统等不 同层次的系统。这些层次的系统各有其特点和规律, 需要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PPT制作技巧)第一章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PPT制作技巧)第一章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确保PPT在不同的演示平台和设备上都能正 常工作,并根据需要调整布局和格式以适应
不同的屏幕尺寸和分辨率。
交互设计技巧
测试与反馈
在正式演示之前,对PPT进行测试,确保其正常运行并 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以提高演示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ppt制作技巧)第一章系统科学的 原理与方法
目录
• 系统科学的原理 • 系统科学的方法 • 系统科学的实践应用 • PPT制作技巧概述
01 系统科学的原理
系统论原理
01层次性
04 开放性
05 动态性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 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 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 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 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 控制系统分类: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 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是指系统中不存在反馈环节的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 统是指系统中存在反馈环节的控制系统。
• 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实现有效控制的关键。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和系统特性 ,可以选择不同的控制策略,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在系统综合过程中,需要发挥创新性思维 ,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系统评价方法
确定评价标准
在进行系统评价时,需 要明确评价的标准和指 标,以确保评价的客观
性和准确性。
收集信息
收集与系统相关的各种 信息,包括性能数据、
用户反馈等。
分析评价
根据收集的信息和评价 标准,对系统进行评价 和分析,找出优点和不
信息传输与处理
信息传输与处理是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通过信息的传输 与处理,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整合和优化,提高信息的 使用效率和价值。

系统科学概论

系统科学概论

系统科学概论一、引言系统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行为等多个领域。

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系统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系统科学的定义系统科学是一门研究复杂系统及其演化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复杂系统指由多个相互作用且具有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元素组成的系统。

系统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理论:研究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各种复杂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2. 系统方法:包括模型建立、仿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用于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和预测。

3. 系统工程:将系统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设计和开发各种复杂系统,并对其进行优化。

三、系统思维1. 定义:指通过整体性思考来认识事物本质,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2. 特点:系统思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3. 应用:系统思维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管理、决策、创新等。

四、系统分析1. 定义:指通过对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内部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其演化规律。

2. 方法:系统分析主要包括模型建立、仿真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3. 应用:系统分析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物理学等。

五、系统工程1. 定义:指将系统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设计和开发各种复杂系统,并对其进行优化。

2. 过程: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方案确定、实施和测试等过程。

3. 应用:系统工程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

六、信息科学与技术1. 定义: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手段。

2. 发展历史: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科学与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 应用:信息科学与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互联网、智能家居等。

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

总结
优化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从教学整体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课堂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模式方法的选择、教 育媒体的选择组合和环境资源的利用、学生认知水平的评价等,并注意 各要素之间的配合、协调,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 目的。Fra bibliotek反馈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 目的,其内容包括:
①一个控制系统既要有控制部分的控制信息输入到受控部分,更要有受控 部分的反馈信息回送到控制部分,才能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②反馈分为两种,即正反馈和负反馈。如果反馈信息能够加强控制信息的 作用,则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反之,如果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 相反,则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后者使教学系统保持稳定,前者使系统发展变 化。
第3节 系统科学理论
目录
• 系统概念 • 基本原理 • 系统方法
• 系统科学理论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统称,它既是现代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及思维科学发展综合的结果,又是一切科学领域的普通的科学方法。
• 运用系统科学论和方法,特别是运用从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系统科学的基本 原理即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对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和指导其时实 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1 整体性原理 2 反馈原理 3 有序原理
整体性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其内容 包括:
① 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是系统理论的核心。任何系统由要素 构成,要素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结构, 不同结构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
②要素应置于系统中去考察,系统应置于环境中去考察 。 ③系统的整体功能应等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再加上相互联系形成新 结构产生的功能 。

系统科学概论

系统科学概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

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贝塔朗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

指出复杂事物功能远大于某组成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

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控制论是著名数学家维纳(Wiener N)同他的合作者自觉地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创始的。

它摆脱了牛顿经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的束缚,使用新的统计理论研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可能性。

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动趋势,控制系统的稳定,揭示不同系统的共同的控制规律,使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技术科学。

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香农创立的,它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一门科学。

第1章:系统科学引论 PPT

第1章:系统科学引论 PPT
不是我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太快。
扎扎实实掌握知识, 以不变应万变!
1.3 系统的分类
1.3.2 线性系统
➢ 能用线性数学描述的系统。线性连续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x1 a11x1 a12x2 a1nxn
x2
a21x1
a22x2
a2nxn
xn an1x1 an2x2 annxn
1.1 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1.1 系统科学的形成 ➢ 历史背景
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大 爆炸,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和谐发展, 多学科交叉融合
1.1 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1.2 20世纪40—60年代从系统论、 控制论到系统工程
➢ 一般系统论
1937年,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提出。 概括出系统共性:整体性、关联性、动态 性、有序性、终极性(目的性)
非线性
x1 f1(x1, , xn,c1, ,cm)
x2
f2(x1,
,
xn
,
c1,
, cm )
其中f1 , … , fn中至少
一个为非线性函数
xn fn(x1, , xn,c1, ,cm)
令 C = ( c1 , c2 , … , cm)表示控制参数向量
F = ( f1 , f2 , … , fn) 则方程组可写成向量形式: X F(X ,C)
不是简单的拼加,要考虑子系统与整体之 间的关系
1.1 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1.2 20世纪40—60年代从系统论、 控制论到系统工程 ➢ 运筹学
20世纪30年代末,战争武器系统的发展 分析制约因素 —— 要实现的目标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 极大或极小值)
1.1 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 对系统输出量不断地进行测量并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与输入量进行比较产生偏差信号,按偏差实现控制。

闭环控制又称为反馈控制;闭环控制系统并不直接测量干扰来实施控制,而是根据干扰引起的偏差信息来实施控制,它对干扰处理的方式是通过偏差信息间接的获得的,是一种后处理的方式。

优点:适应面广控制原理简单,易于把握既能应付有规律的干扰,也能应付无规律的干扰缺点:不能防患于未然组合控制系统由预处理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组合而成(补小图)2>根据控制目的分类第三节基本控制方式一、反馈控制1、反馈控制的定义及其结构定义:反馈控制就是用反馈的方法使被控量的值和目标值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对输入值进行修正以达到被控量和目标值一致的控制目的。

由定义可以看出反馈控制中的反馈实际上是负反馈,通常我们把负反馈简称反馈。

结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反馈控制系统为了实现反馈控制,需要有几个部分组成,下图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的主要构成元件和信息传递的方块图。

(自己画图)对于一个具体的系统而言,这些元件未必都是完全的,而且各个组成部分的划分也不是十分明确的。

2、反馈控制的局限性反馈控制的优点:只依据施控结果与给定目标的偏差信息来进行调节和控制,而不必事先考察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和测量干扰的大小、强弱,从而给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局限性:1>反馈过时一方面是指检测装置没有及时的检测出被控量值的变化信息并及时传递造成调节和控制过时;另一方面是控制器没有及时地依据偏差信息来实施调节和控制,从而造成的系统沿其偏差方向运行一段时间,增大偏差,降低系统稳定性。

反馈过时所造成的后果——积重难返。

与其相对应的是反馈及时,就是一旦被控量偏离目标被反馈装置及时检测出来并及时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则及时地处理此信息并利用它及时地加以调节和控制。

2〉正反馈效应负反馈效应的获得取决于施控主体对偏差的性质和方向的判断的准确与否,调节措施得当与否。

如果对偏差的性质及方向判断方误,把正向偏差判断为负向的;或把负向偏差判断为正向的;或者虽则对偏差的判断准确,但采取了不得当的调节措施,反其道而行之,都会强化或扩大偏差,加剧系统的不稳定,这就是正反馈效应。

造成正反馈效应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反馈信息失真;第三,比较器不可靠;第三,调节装置变质。

3〉反馈过度或反馈不足所谓反馈过度就是调节装置获得偏差信息后每次都做出了过头的调节,这样虽然消除了原来的偏差,却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偏离了目标值产生了新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是矫枉过正。

反馈不足则是调节装置获得偏差信息后,每次做出的调节都太弱了,虽然对偏差有所克服,但不足以完全消除偏差4〉偏差运行惯性指施控系统及时地实施适度的反馈调节措施后,被控系统具有沿偏差方向继续运行一段时间和距离而并不马上恢复给定状态的性质。

5〉反馈滞后性任何偏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都会经过一个潜行阶段。

在偏差运行的潜行阶段,偏差并没有明显地使被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偏离目标值,这样就检测不到偏差,所以也就不能及时地依据偏差实施反馈控制,从而引起控制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反馈控制不能防患于未然,把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

2、实施反馈控制的原则及时性原则反馈过时适度性原则反馈过度或不足准确性原则正反馈效应随机性原则随机应变能力前馈-反馈互补原则反馈滞后性二、稳定控制1、稳定控制的定义及类型稳定控制是指系统的输出保持稳定的一类控制。

说明:系统的输出实际上是指的被控量;保持稳定就是指被控量与目标值保持—致,使被控量稳定在某一稳定状态所允许的偏差范围内;稳定控制的目标值为恒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由以上说明可以看出,稳定控制实际上就是定值控制,同时稳定控制的控制机制是反馈,通过反馈来实现其输出值得稳定,所以它是反馈控制的一种类型。

对于一个稳定控制系统,当外界环境对它没有输入时,它处于平衡稳定状态,而一旦外界环境给以输入(包括干扰),它就失去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再次达到稳定状态需要经过一个过度过程,称为动态过程,如图1所示:(补图)在实际稳定控制中,很难达到如图1所示的理想控制状态,大量的稳定控制尤其是那些实施动态稳定控制的过度过程其输出量变化一般表现为一个动荡过程,只不过这种动荡是减幅震荡,其振幅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并最终趋近或达到目标 值,进入稳定状态,如图2所示。

(画图)分类:一次逼近型 减幅震荡型 临界稳定型2、稳定控制的质量指标上升时间tr :指输出量第一次达到目标值的时间,表示消除偏差的速度。

它是反应调节过程快速性的一个指标,对稳定控制系统来说,tr 越短越好。

过渡过程时间ts :指系统从振荡状态进入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用来描述稳定控制系统的稳定速度。

对稳定控制系统来说,ts 越短越好。

超调量σp :表明系统因惯性造成的过冲现象的严重程度。

若在过渡过程中有|y (t )| 〉|J|,则:σp =(ymaxJ )/J ,其中ymax 件为y (t )的最大值,一般为第一次达到极值时地数值。

对于稳定控制系统来说,超调量越小越好。

衰减度ψ:用来描述过渡过程振荡衰减的速度,定义为ψ =(ymax - y1 ) / ymax ,其中, y1 表示ymax 出现 一个周期后y (t )的值。

对于稳定系统来说,衰减度越大越好。

稳态误差:也叫静差,指过渡过程结束后,系统进入稳定状态,但输出量仍然不能完全达到目标值所剩余的偏差,它反应了稳定控制系统稳定的精度。

稳定准确度: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一控制目的,要求稳定控制系统达到的最低稳定精度,即实现某一控制目的所允许的最大偏差范围。

对稳定控制系统来说,准确度要求高,那么系统的过渡过程就相应延长,系统也就越难稳定,若系统的准确度要求低,则系统越容易进入稳定状态。

3.应用实例稳定控制的应用相当广泛,前面我们所举的反馈控制的例子就是这方面的应用。

总之,无论是机器系统、生命有机体系统,还是社会系统,凡是涉及到需要稳定的地方,都可以使用稳定控制。

例如:液体稳压器 热机内部温度调节 部分家用电器的控制 三、程序控制和随动控制 1、程序控制的定义及类型定义:所谓程序控制就是使被控量按预先给定的方式变化。

稳定控制的目的是使被控系统的状态(被控量J)稳定在一个预先给定的不变的状态J 的周围。

J 这种状态是一种平衡态.它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数值上J 表示一恒定的常数。

程序控制虽然也是使被控系统的状态保持在预先给定的状态y0(t )的周围,但y0(t ) 是时间的函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 yy0(t )是一条预定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函数。

构成:由程序控制的定义可知,支配给定状态的规律是预先知道的,所以关于它的程序可以安置在某种存储器里,并把它连接到控制系统上就构成了程序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补图)分类:程序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开环程序控制系统和闭环程序控制系统。

利用程序控制系统解决问题的步骤:(重要)(补图) 1〉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属于程序控制问题 2〉选定程序控制方式,是开环还是闭环程序控制3〉把所要解决的程序控制过程分解为前后相继的若干阶段,计算各个阶段的相关参数,编制程序 4〉设计程序控制的系统模型5〉通过模型试运行检验模型,修改模型6〉依照模型的组成元件选定构成程序控制系统的各个元件 7〉组装程序控制系统,并在实际控制中调试 8〉实施实际控制 2、程序控制应用实例开环程序控制系统存储器被控对象施控装置 y (t )ty0(t ) x 0(t ) 闭环程序控制系统存储器被控对象施控装置 y (t )ty0(t ) x 0(t ) y (t )程序控制的应用十分广泛,现代工业的流水线生产离不开程序控制;在生命系统中,程序控制也到处可见:如候鸟的迁徙,植物的生长循环等。

配钥匙矿井升降车的控制仿形车床的控制讲课3、随动控制定义:所谓随动控制,就是使被控量y(t)复制外来信号产生的状态y0(t)的变化规律,并按这个领先不能确定的、外来信号所表示的规律y0(t)来改变被控系统的状态y(t)。

通俗的说,随动控制是某种跟踪,即使系统的输出y(t)跟踪其输入y0(t),而这个输入y0(t)是事先不能确定的,是以随机方式发生的。

例如老鹰抓兔子。

与稳定控制、程序控制的区别:从定义可以看出随动控制系统要达到跟踪的目的的,必须建立反馈机制,这一点和闭环程序控制、稳定控制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所不同的是:稳定控制的给定状态是一个恒值;程序控制的给定状态是一个事先确定的随时问变化的规律函数;而随动控制的给定状态则是一条事先不能确定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函数。

4、随动控制实例路灯开关的随动控制:路灯的开关可采用程序控制,但在季节变换对需要改变程序。

否则就会出现开灯或关灯太早或太迟的现象。

依据随动控制设计的路灯开关使得路灯能依据光照度变化来开或关,可以节省能源。

市场跟踪: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生产。

四、最优控制1、定义(重要)在控制系统中,施控主体能根据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在可供选择的各种不同输入值的集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输入值,以得到符合目的的输出值,也就是说,施控主体能根据预定的目的,对被控对象主动施加影响改变其输出。

一个输入值选定后,就会有一个确定的输出值和它对应,如果在所有可能的输出值中存在一个相对于某种尺度来说是最好的,那么获得这个最好输出值所实施的控制就是最优控制。

2、最优控制的应用最优控制常用来实现某种最优过程,寻求某种最优策略或对策,通常用数学方法中的动态规划技术来实现。

所谓动态规划就是把一个给定的动态过程划分成许多阶段,从而有序的加以解决的方法,其核心理论是贝尔曼最优化原理,又称多段决策最优化理论,它把动态过程归结为一个基本的递推关系式,从整个过程的终点出发由后向前推移,一步一步地推到过程的始点,从而找到最优解。

1〉寻求最短邮路(补图)如图所示,邮递员要从S点把信送到E点,途经A、B、C各点,其路线及相应两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所示。

求S到E的最短邮路。

按照动态规划方法,可把此过程分为置S到A、A到B、B到C、C到E四个阶段,我们从终点E开始向始点S推移求最优解。

(1)第四阶段,从C点到E点:(补图)(2)第三阶段,从B点到E点:(补图)(3)第二阶段,从A点到E点:(补图)(4)第一阶段,以S为起点:(补图)于是求得最短邮路为S—A2—B2—C1—E,总距离为14时邮寄员最省时。

2〉寻求最优策略多用于资源限制的养殖问题,牲畜存栏,森林伐木的有效计算,其主要思想就是尽可能使系统满负荷的运转。

3〉实现最优过程与最优策略的区别是最优策略是满负荷运转到系统的结束,而最优过程还要回到系统的原状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双向的最优策略。

例如矿井升降车,设井深S=30米,升降机的最大运动速度为V=1M/s,最大加速度为a1=0.2m/s2,最大减速度为a2=0.4m/s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