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169bb32db7360b4c2e3f64a5.png)
25 杜甫诗三首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
)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
)(3)词类活用造化钟.神秀(名词用做动词,聚集。
)浑欲不胜簪.(名词用做动词,插簪。
)二男新.战死(形容词用做副词,最近。
)听妇前.致词(名词用做动词,走上前。
)3.主题解说《望岳》:赞美了泰山雄伟的气势,神奇秀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誓欲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透露出他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残破荒芜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在连绵的战火中家书隔绝,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焦虑心情,同时也抒发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通过叙述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4.重点突破《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望”,两首诗是怎样体现“望”的?提示一:《望岳》全诗句句写“望”。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望”中见豪气,“望”中抒豪情。
提示二:《春望》写春天所望,视线由近而远,视野从城到山,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提示三:两诗写“望”,作用各不相同。
《望岳》写“望”中所见,抒发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春望》写战乱之后的残破景象,抒发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结构图解首联—远望:青未了(高大、连绵)颔联—近望:割昏晓(雄伟、建望秀丽)功岳颈联—细望:决眦(胸怀激立荡、眼界空阔)业尾联—极望:凌绝顶(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感春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时望望中所思—烽火、家书忧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国时间:暮战差吏捉人地点:石壕村争事件:捉人导石三男戍、二男死致壕老妇哭诉孙方乳灾史媳无裙难自请服役战事紧急:急应深老妪服役:备晨炊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8e1a4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1.png)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 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 面了。
总结
• 1、沉郁顿挫 •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
忧愤、蕴藉;“顿挫”是指情势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 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2、诗人的悲愁情怀
•
秋天万物凋谢,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
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
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类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 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叹。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叹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怨
独留青冢向傍晚
远葬他乡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30页PPT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3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04e26497783e0912a3162abb.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情境导入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被后世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 为“诗圣”。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烽火连2三.谁月在,溅家泪书,抵谁万金在。惊 白头搔心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 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 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 都使他未老先衰。
❖ 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 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耿 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 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 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 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 避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 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 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 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 来说,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 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 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 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爆发,他登高远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忧国、伤时、思家、悲己,诗人 怎能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年的宦 海沉浮,使杜甫认清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的黑暗现实,他的诗逐渐地褪去了浪漫主义 色彩,渐渐显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中年之后的 杜甫,四处漂泊,他辗转来到四川成都,在浣花 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他一个人在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 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他的寄居之所 摇摇欲坠之时,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 这就是圣人杜甫!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c8aa1e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2.png)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
yù
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翻译: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 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 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 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 早餐。”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yù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lì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 越过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望
所感——触情生情
所盼
盼
所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低头 念家悲己
思亲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 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朗读
lì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tí
yè shù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春望
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诗歌分层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城春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 时、思家的沉痛。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b409e4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c.png)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963be6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8.png)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选取了杜甫三首代表作《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展示了杜甫诗歌中的豪放与激情,以及哀怨与乐观并存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探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特点和主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杜甫《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解读杜甫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并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
2.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好奇心。
•分析法:逐行或逐句分析诗歌,解读其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拓宽思路。
•归纳法: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杜甫的诗歌特点,梳理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杜甫的肖像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杜甫的认知和兴趣,以及对古代诗人的好奇心。
2. 分析《登高》(30分钟)(1)朗读和感受首先,请学生自行阅读《登高》,然后按照节奏逐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放和壮丽。
(2)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3. 分析《月夜忆舍弟》(30分钟)(1)朗读和感受让学生自行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让全班感受诗歌中的哀怨和离别之情。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dfa110c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e.png)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那么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那么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 《杜甫诗三首》 课件 (共28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 《杜甫诗三首》 课件 (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ac816e759eef8c75ebfb3a3.png)
第二部分:写差使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第三部分:写老妪致词。
(悲惨遭遇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别茂盛。 (忧国忧民 )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 而感到惊心 。
(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
烽火连三月,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 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
家书抵万金。 那么宝贵。 (思念家人 )
白首搔更短,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
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欲不胜簪。
(叹息衰老 )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 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下午12时 35分5秒下午12时35分12:35:0521.11.16
岱宗夫如何?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 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 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 的社会矛盾,被誉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暗示老妪已被差使 抓走。
整体把握
1 诗中哪些句子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捉走?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https://img.taocdn.com/s3/m/d4e080fc581b6bd97e19ea05.png)
三、杜甫简介
•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 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 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 寓居近10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 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 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 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显 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 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 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 联结合景色人事,缝合细密,结构谨严。
枫叶凋零 秋气萧森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骇浪滔天 秋 阴云匝地 景
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
时局的动荡不安 国运的光景暗淡 心潮的翻卷不息 内心的阴沉郁闷 悲
秋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 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一阵秋风 一片捣衣声
在外游子无家可归 之惆怅凄凉
(深沉怨恨)
五、主旨
•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 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 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 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诗人怀 古伤己,借昭君的悲剧人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怅惘。
“故园心”
四、主题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 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 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 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 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 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9f28c9050876323112122a.png)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 史 叛 乱 以 来 , “ 烽 火 苦 教多 信 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 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 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 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 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 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 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 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 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 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 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 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整体感知: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 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 至深。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 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 “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 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 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 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 望亲人。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 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 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 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
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
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
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 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 “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 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369863060b4c2e3f572763bd.png)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画工毛延寿被杀。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
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
【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133cd0d15abe23482f4d99.png)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1. 课 文 分 析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 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 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 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 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 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 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 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 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 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望岳 赠李白 兵车行
房兵曹胡马 饮中八仙歌 丽人行
画鹰 春日忆李白 醉时歌
月夜
前出塞(其六)
悲陈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 者 作
石壕吏 蜀相 江村 客至 登楼 登高
北征
新婚别 月夜忆舍弟 春夜喜雨 不见 赠花卿 旅夜书怀
曲江(其二)
赠卫八处士 梦李白二首 狂夫天末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秋兴八首
阁夜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 杜 甫
秋 兴 八 首
秋兴八首(其一)
• 写作背景 •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 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 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 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 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 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 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 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 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 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 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 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 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 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 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 “诗史”。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d497e51cc7931b765ce1575.png)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e2e15c3916fc700aba68fc13.png)
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流于同情,很少
反 李白:探究社会根源。是富有同情心的天才
映
诗人。
现 实
对政局国势有全景式把握,总力图探 杜甫:究揭露国家兴衰成败的深层根源。是
仁者之怀的睿智的思想家。
杜甫的沉郁顿挫和李白的飘逸豪放
李白:直抒胸臆、突发性、灵感式
抒情方式
杜甫:深沉含蓄、沉稳性、精思式
“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 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沈雄为 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 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者,子美也。”
文章赏析·意象意境
《秋兴八首(其一)》的前两联中,作者描绘了一 个怎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意象意境题模板 本诗通过____、____、____等意象, 描绘出一幅 (时间+地点+特点)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情感。
诗人通过深秋凋伤的枫树林、阴森的巫山巫峡、 波浪、风云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季夔州萧瑟阴森 画面,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思乡,孤独抑郁之情。
光
焰
——
万李
丈杜
唐 ·
长 。
文 章
韩
在
愈
,
★大师之光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 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 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 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 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 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八年级语文上《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df212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f.png)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圣,其
诗作称为“诗史”,大部分收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子天是开Biblioteka 梅放花;,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选
择
在
夏
我们,还在路上……
石壕吏
诗歌叙事重点: 老妇的痛苦陈述;
诗歌主题: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 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
天每
开个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的景象怎么样?泰山的青色在齐鲁
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
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
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来要显登得山渺泰小山。顶峰,一周重重山峦看起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近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远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课题:《杜甫诗三首》课型:讲读新授课时:3 主备:李艳芳审核:初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给下列字词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3.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4.填空《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品味研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望岳》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方法指导: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3、说出自己《望岳》中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方法指导: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春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说出《春望》一诗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方法指导: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6、《石壕吏》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延伸】1、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评估测试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臵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综合能力测试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岱()眦()簪()逾()二、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和《》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1.岱宗夫如何?。
2.,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
,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
天明登前途,。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造化钟神秀()决眦()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五、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_______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
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
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
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
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2)纵酒: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
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评估测试答案:1.kān yù shuāi zàn zì 2.①杜工部集杜甫泰山华山衡山②五言叙事 3.C 4.B (一)1.唐杜甫 2.战争 3.残破凄凉 4.见“要点详析”(二)1.七言绝句 2.草色遥看近却无 3.对比早春郊野景色的美丽迷人4.A综合测试【参考答案】一、dài zì zān yú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四、钟:聚集;眦:眼角;书:信;抵:值;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1)三男邺城戍(2)二男新战死(3)出入无完裙(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5)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六、1.(1)妻子和儿女(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
“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
“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
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一. 基础知识:1. 请划掉加点字的错误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⑤矜.、寡.、孤.、独.()()()()⑥废疾.()⑦男有分.()⑧女有归.()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