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以永胜县农村教育为例
08级初等教育专业(综合文科)杜荣凤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而教育公平问题又是教育问题
中的重中之重。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而今教育公平问题正凸显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影响着和谐
农村的建设。因此,必须分析其原因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实现
农村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而要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靠教育。然而就当前社会教育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明显处在不利地位,准确来说是不公平和弱势地位。虽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公平。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关系到农民的世代利益,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问题,关系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所以,关注并实现农村教育公平,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既有利于维护农民的世代利益,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我县教育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同阶层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等教育不公问题进一步凸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永胜县新农村的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没有将平等的受教育权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教育权利还是在教育机会上,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一)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乡差别在不断加大。从我县(永胜县)的目前情况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比例偏低。据最新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9.5%,农村人口占71.5%。从1997年开始,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少年的初中入学率和在校生的比重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高中阶段农村学生所占比例更少。从目前我县普通中学的状况看,农村学生拥有初中教育份额的69.7%,但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1.5%。二是农村学生辍学率仍然偏高。农村学生辍学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2008年,我县初中在校生辍学率
为2.83%,城镇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0.5%,农村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4.5%,部分边远山区或林区辍学率甚至高达10%以上。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公: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无形中导致丁东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差距。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用于教育的投入有限,在教育上的投入相对较低,导致教育设施短缺,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所以在吸引人才上西部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国家又没有相应的鼓励投身西部的特殊政策,西部人才匱乏也是在所难免。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西部地区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显而易见,西部地区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与东部地区相差甚远。同时西部地区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更为有限,对于温饱尚不能解决的家庭来说对教育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奢望,更何谈把孩子培养成才。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二)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弱势群体子女入学仍然艰难。由于升学和进入好学校除了能力竞争外,越来越依赖家长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弱势群体往往缺乏选择性,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正在加剧。同时,由于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存在明显差别,他们子女在学业成功上的差异同样巨大。在各级学校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阶层的孩子。
(三)不同性别之间的教育不公:我县男女比例约为1:0.89,调查显示女性教育具体问题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男女比例失衡。以2008年为例,全县小学生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为1:0.88,全县初中在校生男女生比例为1:0.82,而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女性更少,高中阶段在校男女生比例为1:0.42。二是在一些农村边远山区,女生辍学率大大高于男生辍学率。以我县2006、2007、2008年辍学率为例:农村初中辍学率分别为5.2%、4.8%、4.5%,女生辍学的分别占63%、67.2%、65.3%。而在高中阶段每年辍学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更是达到70%以上。总体来看,女性的教育问题是越往上一级教育,受教育的女性就越少。而在我县的一个贫困的地区——东风,这些教育不公平现象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读书对于当地的孩子来说,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温饱都没解决。时至今日,虽然教育方针得以实现,但是教育公平对他们来说又是一道迈不过的坎。家中条件好点的,可以让你多读两年,反之,可能没机会读;家中有儿子女儿的,先让儿子读,女儿就不一定了,很可能就不能读。村中的小立平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今年14岁,读初二了,有一个妹妹上小学四年级,他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小立平的爸爸决定让他读完初中,而妹妹读完小学,这是何其悲哀的一件事。在城市中像小立平这样的孩子除了读书什么都不用操心,这就是教育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造就了城乡越来越明显的两极分化。
(四)资源配置失衡。其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
公平。在教育资源总量和受教育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公
平,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但不管竞争的结果如何,众多的教育对象只
能在事实上的不公平状态下接受教育。因此,从公民的平等原则讲,没有教育资源
配置的平等当然不会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没有接受教育的平等便不会有所谓的教
育公平。其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
近年来。同区域或跨区域择校风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
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学校间的不公平竞争,由于在竞争中优质教育
资源必然处于优势,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腐败、乱
收费和高收费问题也必然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刟产品,处于权力和金钱劣势
的大多数公民也必然被边缘化。这样,当教育资源的优劣配置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后,
教育公平离大众只能越来越遥远。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设备,农村学校都远不
如城市。同时社会变迁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还给农村学校带来一些新的困
惑,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导致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得农村学
校规模变小从而师资配备不足。“素质教育改革使农村专职教师缺乏的情况雪上
加霜,税费改革引发的教育经费问题,高考改革使得设备极差的农村学校在考试中
更为不利等”。教育腐败现象依然存在。长期被认为“一方净土”的教育,也受到社
会腐败行为的干扰。在教育改革迅速推进的同时,制度却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了腐
败的滋生。教育腐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特长生”形式,让一些没有资
格和能力上大学的学生首先获取“特长”资格,然后再通过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让
学生的特长过关,由于对“特长生”的文化课要求相对宽松,所以文化课过关就更容
易“操作”了。当然这期间要缴纳一定的“活动费”。二是“缴费生”不符合入学标
准,通过花钱买分数获得入学资格。三是“学校利益集团”。个别老师靠拉关系、
权钱交易,在学生干部的任命、评选先进乃至座位的安排上依权势、金钱、关系而
定;在保送大学生上,个别校领导首先考虑的则是自己的亲友,而非唯才是举;在考
研上,一些名校的导师同样存在着腐败现象。
诸如,有关招生中的所谓照顾名单,不仅仅是学校招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教育平等制度建设的重大问题。总所周知,2001年,网上曾泄露过一份上海交通大学的照顾名单(暂且不讨论其真实与否),使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平等的担心再次浮上了水面。在此之前,报纸似乎也抓到了问题,热烈讨论为什么北京高考录取分数线比山东的低100多分。在某些报纸的炒作下,教育平等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照顾名单和地区之间录取分数线的差别,国内有人承认,这不是个别现象,更引起国人甚至国际社会对我国整个教育平等的质疑。许多人将矛头指向高考,认为这是“教育腐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