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汉语谚语的翻译
直 译 法
一
、
直译 法 能 使 译 文 和原 文 在形 式 、内容 和 功能 上 保持 对 等 ,同
时传 递 了 中国 民族 文化 ,它 是 汉语 成 语英 译 的一种 主要 的 、有 效 的翻 译方 法 。直译 法 一 般适 用 于 通过 直译 就 能 很好 的表达 出原 文 的意 思 ,不 会 让别 人 产 生误 解 的情 况 。英语 和 汉语 两 种语 言 中都 有 许 多 “ ” 同 “ ”合 的谚 语 。 在不 同 的文 化 条件 下 ,由于各 形 意 国在 自然 环 境 、社 会发 展 阶段 、社 会 活 动等 方 面 存在 着 相 似 性 , 造成 了各 国在 文 化 的某 些 方 面 上产 生 了相 似 性 。因 此 ,不 同语 言 间常 存 在 着大 量 相 同或 相 似 的 概念 、词 汇 、 习惯表 达 等 。像许 多 汉语 谚 语 中 “ 同 意合 ”的情 况 都 可 以采 用 直译 法 。 比如 说 :眼 形 不 见 为净 或 者 眼不 见 ,心 不 烦 。我 们 可 以根 据 字 面意 思 翻译 为 : O t f i t ot f id u g 。 u n ,这样 的译 文不 会让读 者产 生任何误 解 的 , os h om 所 以采 用 直译 法 非 常 合适 。再 比如 说 :上 帝 帮助 那些 自己 帮助 自 己的人 或 白助 者 天助 之我们 也 可 以采用 直译 法 ,翻译 为 G dhls o ep toe h e e sle,朗朗上 1 hs o l t m e s w h ph v 3,容易理解 。下面 的例子 同样
下译文 ,就很好 理解 了o T ee i w y eru l u t e ru l h r wla as obe nit o be ll bt lh t —
策马翻译培训·词句: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翻译培训·词句]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必须非常睿智,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1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Proverbs related to Christianity)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 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
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 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谚语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英汉谚语的主要语言特征是:富于形象、简炼概括、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英语谚语的常用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套译法。
谚语(格言)都是前人(主要是群众)智慧的积累,好的谚语足以启发人们的深思,是取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
一、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1.富于形象。
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论述道理,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让这个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举个例子说,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我们仿佛看到大军队在行进,周围群狗狂吠,但大车队对此根本不予理睬,继续走向远方)。
这个形象告诉我们:不要管旁人的讥笑辱骂,自己认定了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
这句英语谚语跟汉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意境虽不一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1)Diamond cuts diamond. (钻石割钻石——强中更有强中手。
)(2)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打翻了,哭也没有用——覆水难收,后悔无益。
)(3)Misers put their back and belly into their pocket.(守财奴把背脊和肚皮(比喻衣服和食物)放进口袋里——守财奴宁肯挨冻受饿也舍不得花钱。
)(4)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鱼从头部开始腐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2.简炼概括。
谚语经过长年传诵,千锤百炼,能以极少的词表示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这么简单一个短句就道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世上既然没有不转弯的道路,坏的运道也不会永远坏下去的,这实有“否极泰来”的意思。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周玉梅(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英语教研室)摘要:因为英汉两种文化体系在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翻译英语谚语时需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并针对荚语谚语的翻译。
提出了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
即直译法、意译法、同义词套用法、直意译结合法。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文化的覆盖面和内涵很广。
所谓文化是一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谚语(pr o ver b)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流传的内容精辟、寓意深邃的至理名言。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尽管所创造的谚语在某些方面.如人类共通的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一致性.但在外附的文化色彩上却有着不一致之处。
某些方面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为沟通不同的文化,促进知识的交流。
我们在翻译外民族谚语文化时,必须深入比较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
力争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对方民族文化精华的精妙之处。
一、汉英谚语中的文化差异1.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其中收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谚语上尤为明显。
如:“说曹操.曹操到”、“逼上粱山”、。
过五关,斩六将”等。
这些都是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谚语,是与汉文化紧密联系的。
英语国家的一些谚语也包含其历史文化背景。
如:M eet one’s W a t e rl oo.一败涂地。
C ross t he R obi con a nd bum one’8boat s.背水一战。
2.地理环境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
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语言中。
尤其是在谚语中。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所以许多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英汉俗语差异及汉语谚语的英译
●
英 汉 俗 语 差 异 及 汉 语 谚 语 的 英 译
朱 秀 芳 彭 小花
( 赣南医学院 外语系 , 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 )
上, 无论是单独运用直译还是运用意译 , 都 不 能 比较 完 整 地体
现 所 有谚 语 的背 景 和特 点 。 因而 怎样 体 现 谚 语 的这 些 背 景 和 特 点 是一 个 急 需 解 决 、 非常 复 杂 的 问 题 。 现 分 析 英 汉 俗语 差异 的 一 些 主 要表 现 : 1 . 历 史 背景 的差 异 汉语里 的“ 挥金如 土” 常被 中 国 人 拿 来 形 容 大 把 花 钱 、 浪 费金 钱 , 如 果直译 成 英语 , 就是 “ s p e n d mo n e y l i k e s o i l ” , 事 实 上. 英语用” s p e n dmo n e y l i k e w a t e r ” 表 达 此 意 。 这 正 是 因 为 中 国古 代重 视 农业 、 以 农 立 国 的 历 史 背 景 。英 国作 为 一 个 岛 国 , 其 航 海业 十分 发 达 . 因此有很多关于水的成语和谚语 . 前 文 所 说 的“ s p e n d m o n e y l i k e w a t e r ” 则 是 其 一 。此 外 , 还有“ t o b e i n h o f d e e pw a t e r ” ( 陷入 困境 ) , “ d r a ww a t e r i n o n e ’ s o w nm i l l ” ( 谋 取私利) , “ m a k e o n e ’ s mo u t hw a t e r ” ( 使某人垂涎) 等。
英汉成语谚语中的语言文化差异
切忌“望文生义” ,“生搬硬套”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不可译现象
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语言学承载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必然造成许多难以处理的翻译问题,即文 化不可译现象。
e.g. 妯娌,连襟
Women who are married to brothers; men who are married to sisters. e.g. 她们是妯娌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英国是, 岛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汉民族是农耕民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 地。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 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班门弄斧teach fish to swim.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妻管严henpecked husband 诸葛亮(的形象)“He is as wise as Solomon” 洗心革面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见风使舵 See which way the cat jumps 倾盆大雨 It rains cats and dogs. 一贫如洗 (穷光蛋)Poor like a church mouse. 度日如年 donkey years 班门弄斧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三伏天 dog days
2 英汉国俗语言对比
“acase of dog eat dog”,指残酷无情的竞争,自相残杀; ,指残酷无情的竞争,自相残杀; “ 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比喻占着茅坑不 ,狗占马槽, 拉屎的人; 拉屎的人;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treat sb.1ike a dog”,比喻视某人如草芥,不当 . ,比喻视某人如草芥, 人看; 人看; 形容人装腔作势, “put Oil the dog”形容人装腔作势,摆架子。 形容人装腔作势 摆架子。 指老年人, “an old dog”指老年人, 指老年人 指聪明伶俐的人, “a jolly dog”指聪明伶俐的人, 指聪明伶俐的人 指快活的人, “a gay dog”指快活的人, 指快活的人 指要人或看门的人、 “a big dog”指要人或看门的人、保镖, 指要人或看门的人 保镖, “a sly dog”指行为失检的人或偷鸡摸狗 指行为失检的人或偷鸡摸狗 指卑鄙可耻的人或狗杂种, “a yellow dog”指卑鄙可耻的人或狗杂种, 指卑鄙可耻的人或狗杂种 指一位老水手, “a sea dog”指一位老水手, 指一位老水手 指聪明的孩子或年轻人。 “a clever dog”指聪明的孩子或年轻人。 指聪明的孩子或年轻人
鼠:喻指微小且无足轻重的事物,指小偷小摸的 喻指微小且无足轻重的事物, 习性或行为,或喻指庸人、小人,多含贬义,例如: 习性或行为,或喻指庸人、小人,多含贬义,例如: 胆小如鼠” 抱头鼠窜、奉头鼠窜” “胆小如鼠”、“抱头鼠窜、奉头鼠窜”、“鼠目寸 鸡肠鼠肚” 贼眉鼠眼” 光”、“鸡肠鼠肚”、“贼眉鼠眼”。 英语中,鼠多作贬义或戏谑语,喻羞怯、 英语中,鼠多作贬义或戏谑语,喻羞怯、胆小之 人,例, “His son,a strange little mouse,never said , , anything”, , 译为“他的儿子胆小如鼠,竟然一句话都没说” 译为“他的儿子胆小如鼠,竟然一句话都没说”。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 。又 胆小如鼠 不出声、 如“as quite as a mouse”(不出声、无声响 不出声 无声响) 中西文化中,老鼠都有胆小的形象特征, 中西文化中,老鼠都有胆小的形象特征,鼠都 作贬义使用,代表着卑怯等不良形象。 作贬义使用,代表着卑怯等不良形象。
从英汉谚语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关 丽 芳
( 泉州 市 农 业 学 校 , 建 泉 州 3 2 0 ) 福 6 0 0 摘 要 : 语 是 从 人 民 口语 和 经 典 著 作 中提 炼 出 来 的 语 谚 言精 华 . 于 中西 方 的 社会 文化 存 在 着很 大 的 差的 “ 语 ” 词 与 英 语 中 的 “ rv r ” 体 一 致 . 谚 一 po eb 大 在 《 代 汉 语 词 典 》 修 订 本 ) , “ 语 ” 义 为 : 群 众 中 间流 现 ( 中 将 谚 定 在 传 的 固 定词 句 , 简 单 通 俗 的 话 反 映 m 深刻 的道 理 。“ rv r ” 用 po eb 在 《 文 当 代 英 语 词 典 》 英 语 版 ) 的 定 义 为 : h r w l 朗 ( 中 a sot el —
k o ae n a o tis d iea o ti e ea。学 习作 n wns tme th t nan vc b u f i g n rl t t c a le n 为 人 类 语 言 和 思 想 浓 缩 的 结 晶 的谚 语 ,有 助 于 深 刻 理 解 西 方
文化 , 以及 作 为 文 化 载 体 的 语 言 。 2 英 汉 谚语 所体 现 出 的 文 化 差 异 . 谚 语 . 为 人 类 文 化 生 活 的 文 明 成 果 , 映 着 各 自 民族 的 作 反 文 化 、 活 习 俗 和 道 德 取 舍 。 由 于 不 同 民 族 生 活 的地 理 环 境 、 生
“
自然 气 候 、 教 习俗 等 诸 多 方 面 的不 同 , 创 造 的谚 语 在 某 些 宗 所 方面所体现的文化色彩有着很大的地方差异。 2 1 历 史典 故 有 关 的谚 语 .与 在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有 大量 由 历 史 典 故 形 成 的谚 语 。 在 中 国 的典 籍 中 , 语 多 出 自诗 书 、 子 论 著 , :千 丈 之 堤 , 于 谚 诸 如 “ 溃 蚁穴。—— 《 非子 ・ 老》“ ” 韩 喻 ; 以貌 取 人 , 之 子 羽 。 《 记 ・ 失 ”史 仲 尼 弟 子 列 传 》 “ 为 玉 碎 ,不 为 瓦全 。 ” ;宁 —— 《 齐 书 ・ 景 安 北 元 传 》 “ 积 跬 步 , 以 至 千 里 。” — 《 子 ・ ;不 无 — 苟 劝学 》这 些 谚 语 结 ; 构 简单 , 义 深 远 , 有教 育 和 警示 作用 。 意 很 而 英 语 中 的 典 故 多 来 自《 经 》 古 希 腊 罗 马 神 话 等 两方 圣 、 经 典 著 作 , 据 《 经 》 载 , d m是 人 类 的 始 祖 , 最 古 老 的 根 圣 记 Aa 即 人 , 以a l a A a 所 s d s d m就 是 “ 常 古 老 , 常 陈 旧 ” 意 思 。再 o 非 非 的 比 如 : ra O t d nmyt g e ( 头 壮 牛 站 在 我 的 舌 头 A ge t Xs n s n u . 一 a o o 上 。 “ 牛 ” 表 不 可 挪 动 的 重 物 。 句 的意 思 是 : 话 极 其 谨 )壮 代 全 说 慎 与汉 语 “ i缄 其 口” 近 相 22 地 理 有 关 的 谚 语 .与 每 个 民族 都 在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中 生 存 繁 衍 ,因 而 不 同 民 族 的一 些 谚 语 的产 生 和 该 民族 的 自然 环 境 、 理 环 境 、 地 山川 物 i h le指 “ 怏 不 乐 或 心 情 沮 丧 ” 本 来 心 情 ( o ) 无 色 nte u s 怏 b . mo d 是 彩 而 言 的 、 个 短 语 的 隐 喻 意 即 由始 源 域 “ l ” 起 令 人 沮 丧 这 bu 引 e 的色 彩 投 射 到 目标 域 “ 的 心 情 ” 产 生 的 。 如 , le a s 指 人 上 另 bu w , l 严 格 的法 律 , 指 周 日禁 止 跳 舞 宴会 等 , 于 美 国 殖 民 地 时 期 尤 始 清 教 徒 颁 行 的法 律 。 6绿 色 (re . ge n) 绿 色 是 生命 的颜 色 , 人 想起 春天 、 叶 、 地 等 , 青 春 、 使 树 草 有 活 泼 、 活 力 的隐 喻 。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文化 中 , 色都 可 象 征 安 有 在 绿 全 和 平 , .re v lt n ge np ae 如 ge nr o i ,re e c 。但 绿 在 汉语 言 中还 有 e uo 独 特 的 隐 喻 . , 戴 绿 帽子 ” 指 某 人 的 妻 子 与 他 人 私 通 , 果 如 “ , 如 直 译 成t w a a r e a.西 方 人 估 计 就 理 解 为 有 人 戴 着 绿 色 o er e n t g h 的帽 子 , 能 理 解 它 隐 含 的 意义 , 翻译 成 “ ea u k l ” 不 应 t b c c od 。 o 人 们 使 用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是 人 类 对 颜 色 认 识 发 展 的 高级 阶 段 . 色 词 的 联 想 意 义 是 一 种 思 维 活 动 和 文 化 价 值 颜 的体现 , 因此 英 汉 语 文 化 中颜 色 词 的联 想 意 和各 自文 化 模 型 密 切 相 关 。 文 对 两 种 语 言 文 化 中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意 义 进 本 行 了对 比 . 现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一 些 隐 喻 在 两 种 文 化 中 有 相 似 发 之 处 , 受 各 自文 化 价 值 、 统 习 俗 、 仰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但 传 信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认 知 呈 现 了 不 同 的个 性 与 差 异 , 管 同 中 有 尽 异 , 用 基 本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时 , 们 对 世 界 的 认 识 更 但 我 加真实 和生动 了, 而使英 汉两种语 言文化更加 丰富 了。 从 参考文献 : [ ] 惠 南 . 化 语 境 与 语 言 翻 译 [ . 京 : 国 对 外 翻 1包 文 M] 北 中 译 出版 公 司 .0 1 20. [ ] 惠 南 , 昂. 国 文 化 与 汉 英 翻 译 [ . 京 : 文 出 2包 包 中 C] 北 外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中文摘要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
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
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
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
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文化上六个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字习语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
在翻译时,对应关系的习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
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的习语应该首先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处理。
因此,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
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Abstract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sentence because they are ignorant of target cultur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me fiel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dioms, which reflect customs, ar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every country. Idiomatic phrase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 are loaded with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erve as a mirror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idioms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 six levels: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llusion, the acknowledge of objective thing. When expressing linguistic meanings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idioms: correspondent,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For the correspondent idioms, we can translate them word for wor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for the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idioms, it’s better to make sure first of their cultural connotat ions and practical meanings, and then translate them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herefore, translation of idiomatic phrases is mor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n simple translation of these two languages. The mastery of the technique for translating idiomatic phrases is a must to the cultivation of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如此。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一、引言 谚语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英语语言及文学的著名学者王 佐良这样回答:文化差异,如这种文化中显而易见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 就要详细解释。因此译者需非常认真谨慎地处理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 类学家Edward Ta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 提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作 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内涵丰富。谚语来源于生活,是 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 多彩的文化现象。它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某些部分,经过 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 言精品: 给谚语下一个固定的定义比较困难,因为不同的人对谚语理解不 同。如: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 的道理:“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 的产物);英国人类学家Tomas Fuller则认为: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 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总之,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 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练而简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 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 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直接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 差异;一是隐含意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 的具体反映。 二、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浓,西域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文中 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言一目了然,我们
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baby without asoul.没有爱的家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必须非常睿智,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Proverbs related to Christianity)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
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
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Proverbs derived from the Bible and great English literary works)《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作者:曹翔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谚语是各国语言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其文化色彩浓厚,民族内涵丰富,是各国民间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钻石。
英汉谚语凝聚了中英两国智慧的精华,既有其共性,又存在差异。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文化的异同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包括直译法、意译法、直意结合法和对等翻译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对比翻译仔细观察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人类存在着某些共性,因此英汉谚语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起源相同英汉谚语很多源于人民的生活经验及经典文学作品。
很多英汉谚语中都与婚姻有关,如,汉语中的"强扭的瓜不甜"表明婚姻应得到双方的同意,勉强的婚姻则没有好下场。
英语中则有"Fanned fires and forced love never did well."也表明了一手包办的婚姻无法获得幸福。
除此以外,英汉谚语也有很多是来自于经典文学作品,如汉语中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英语中的"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则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2.风格相同就其艺术性而言,英汉谚语大都言简意赅、修辞巧妙和韵律优美。
[1]英汉谚语都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共同特点,如汉语中有"人在做,天在看",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除此之外,许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在英汉谚语中也比较常见,如汉语中的"雷公叫,大雨毛快到",英语中的"Wall have ears."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英汉谚语语句流畅,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英语中的"God made dirt,dirt won’t hurt."使用了尾韵,汉语中的"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则通过押韵使人读起来抑扬顿挫。
英汉谚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异化与归化
翻译带来障碍。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 , 必须充分了 l 带有宗教色彩的谚语 。 基督教是英 国等西方 国家 的主
解和考虑英汉谚语间的文化差异 , 分析和比较两种谚 I 要宗教之一 , 在英语谚语 中有着不少与基督教相关如 语的异同, 灵活运用处理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一
、
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 教学与管理 》
21年 2 2 00 月 0日
.一.
央 汉 语 译l 谚 翻 【 】
文化差 异硇处理 异化与 归化
⑩东华大学外 国语 学院 吴苏苏 曾淑芳
谚语是语言中最 富有 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 , 它蕴 『 I i be hi a m ks Gab m s el s n t s e “ stb t ae r a t pe t d n e a a r. Gm ̄a wy ”( r l m大教堂塔尖高2 0 8英尺 , 从下仰视 , 好 涵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民族内涵。 其具体的表 『
G a r oe , o o d ei的文 化词 语 ,如 :如 M n p p ssG d J o 和dvl s s . edv odt h w . 们中 国主 : i o s h ei i go i on dp eT ls o s 而我
要信奉佛教 , 因此 , 许多汉语谚语都和佛教密切相关 , 谚语是各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无论 『 是汉谚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反映社会及 自 然界的一 f 常借用庙 、 佛等来作比喻。如 : 平时不烧香 , 临时抱佛 些规律, 而这些规律是不分国界, 具有共性的。 但另一 I 。跑得 了和尚跑不 了庙等。 脚
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了谚语的 内 与表达形式 涵 是一个畜牧业大国, 因而, 英语谚语中的很多谚语都 f
英汉习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习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习语。
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翻译者只有在熟悉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的同时,又熟谙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最大限度地完成与原文的交换。
本文论述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以实例说明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种常见方法,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英汉习语中西文化差异翻译一、引言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本文所说的英语习语(idioms)是就其广义而言的,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
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源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本文通过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提出习语翻译的基本策略。
二、英汉习语的中西文化差异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摘要】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智慧的高度概括。
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准确理解英语谚语,要考虑英语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生活环境差异以及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差异,还要考虑汉语读者能否理解并接受译出的谚语。
【关键词】谚语;比较;翻译谚语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来源于生活,用精练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是智慧的高度概括。
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谚语。
谚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谚语一般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说来顺口,听来入耳,很容易流传,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没有谚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
如果恰当地使用谚语,就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交谈时能活跃气氛,写作时可增加文采。
有时为了说明某一事情或比喻某一形象,往往要用很多词语来进行说明,但如果说话人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两句谚语,就能很容易传达清楚意思,并使听话人感觉一语中的,留下深刻的印象。
1.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英美和中国远隔万里,文化和历史各不相同,语言又分属不同的语系。
因此,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就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主要有如下不同:1.1比喻的不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表达习惯,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汉语和英语往往采用不同的喻体,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许多比喻是各自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
例如:英语as drunk as a mouse、as quiet as a mouse、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这三个表达方式的喻体都是mouse;但汉语要表示这些意思,则用不同的喻体,汉语应说成“烂醉如泥”、“静如处女”、“一贫如洗”。
在汉语中,老鼠的隐喻意义是胆小,因而汉语有“胆小如鼠”之说,但同样意思,英语却说as timid as a hare或chicken-hearted。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2生存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3习俗差异汉谚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4宗教信仰方面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曹"内容摘要:谚语是各国语言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其文化色彩浓厚,民族内涵丰富,是各国民间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钻石。
英汉谚语凝聚了中英两国智慧的精华,既有其共性,又存在差异。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文化的异同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包括直译法、意译法、直意结合法和对等翻译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对x翻译一.英汉谚语的相同之处仔细观察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人类存在着某些共性,因此英汉谚语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起源相同英汉谚语很多源于人民的生活经验及经典文学作品。
很多英汉谚语中都与婚姻有关!如!汉语中的&强扭的瓜不甜&表明婚姻应得到双方的同意,勉强的婚姻则没有好下场。
英语中则有"Fanned fires and forcedlove never did well."也表明了一手包办的婚姻无法获得幸福。
除此以外!英汉谚语也有很多是来自于经典文学作品!如汉语中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英语中的"All is not gold thatglitters."则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2.风格相同就其艺术性而言!英汉谚语大都言简意赅、修辞巧妙和韵律优美。
⑴英汉谚语都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共同特点!如汉语中有"人在做!天在看"!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除此之外!许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在英汉谚语中也比较常见!如汉语中的"雷公叫!大雨毛快到",英语中的"Wall haveears."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英汉谚语语句流畅!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英语中的"God made dirt,dirt won't hurt."使用了尾韵!汉语中的"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则通过押韵使人读起来抑扬顿挫。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英文谚语的汉译
一
作者简介 :王秀芬 ( 97 16 一 ),女,湖北成宁人,讲
师,在读硕 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
4l一
维普资讯
王秀芬
英汉谚语 的文化差异及英文谚语 的汉译
过人参汤”、 “ 晚饭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 “ 狂饮
之处。
学学者爱得化 ・ 泰勒 (E w r B r tT l )于17年作 d a u e yr d nt o 81
出的权威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知识、信
本文仅以英汉文化的差异及英文谚语的汉译为例,作
引玉之谈。
2 英汉谚 语所体现 出的文化差异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常用的成语或短句,用来传达一种智慧或道理。
尽管英汉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的文化差异也造就了各自独特的谚语。
本文将比较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并介绍几个例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不同。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
汉语谚语通常更加直接和形象化,而英语谚语更倾向于使用比喻和隐喻。
中文谚语“一步一个脚印”意味着要踏实一点,努力逐步达到目标。
而英语谚语“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传达了相同的意思,但使用了隐喻来强调事情需要时间来完成。
英汉语谚语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常常与英国历史、文学和宗教有关,反映了英国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英语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后有阳光)源于英国天气多变的特点,表达了乐观与希望。
相比之下,汉语谚语更多地与中国历史、哲学和民俗有关。
中文谚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英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同。
英语谚语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鼓励人们自己追求幸福和成功。
英语谚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自力更生。
相比之下,汉语谚语更强调集体和社会责任,鼓励人们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努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的观念。
英汉语谚语在形式和语言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通常是使用句子形式,而中文谚语更偏向于短句形式。
这反映了英语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思想和理念,而汉语更注重简洁和意象的传达。
英汉语谚语之间存在许多文化差异。
英语谚语更倾向于比喻和隐喻的使用,强调个人自主和个人利益,而汉语谚语则更加直接和形象化,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谚语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谚语,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为翻译带来了挑战,但也为翻译策略提供了机会。
本文将探讨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因此英语谚语中有很多与海洋、船只、潮汐等相关的表达。
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农业历史悠久,所以汉语谚语中有很多与土地、农耕、季节等相关的内容。
例:英语谚语“salt water and ship - shaped stomach”比喻“心胸狭窄,难以容忍别人的错误”。
这里的“salt water”指的是海水,而“ship - shaped stomach”则形容胃像船一样容易受潮,比喻心胸狭窄。
英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依赖性。
这种社会习俗的差异在谚语中也有所体现。
例:英语谚语“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汉语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英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许多英语谚语源自于历史事件、名人名言和经典文学作品。
而中国历史悠久,很多汉语谚语都包含有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all’s well that ends well”源自于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意指“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而汉语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则源自于古代传说,意指“心甘情愿的事情不需要解释”。
直译法是指将原文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
在翻译英汉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time is money”可以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汉语谚语“瓜田李下”可以直译为“under the melon and plum trees”,比喻“避免给人产生误会的行为或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
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
《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
Nev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不可明珠暗投(不可对牛弹琴)。
Judge not according to appearance.
不可根据外表做出判断(勿以貌取人)。
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
伟人并非事事聪明。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又一来源。
许多汉语谚语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源于《水浒传》;“明
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源于《红楼梦》。
许多英语谚语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叙事诗和十四行诗。
例: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都是香的。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are merely players. 整个世界就是个大舞台,形形色色,人们只是其中的演员。
其他的文学大师也对英语谚语宝库做出了贡献。
例,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名句: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宁在地狱为君,不在天堂作臣)和华尔沃斯的诗句: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从小知其人),以及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都成了英语谚语。
3.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语言中,尤其是在谚语中。
例如,汉语谚语“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明显与黄河有关。
英语谚语中也有地名。
例: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背煤上煤都,多此一举。
Oxford for learning, London for wit, Hull for women and York for horses. 牛津人学问好,伦敦人才智高,哈勒的女人美,约克的马匹棒。
4. 与航海有关的谚语
英国是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对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
正像邱吉尔说过的那样,英国人是海洋生物,因而许多英语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例:
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
船沉鼠要逃(树倒猢狲散)。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漏沉大船(蝼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
Any port in a storm.
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慌不择路)
以上谚语都与航海有关,而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却有大陆文化特点。
英汉语的鲜明区别是英国人用他们的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他们在陆地上的经验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5. 与英国历史有关的谚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而谚语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
例:
It is as hard as to please a knaveas a knight.
取悦坏蛋和骑士同样困难。
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
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
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易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