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的时候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及赏析(3篇)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及赏析(3篇)水调歌头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唯恐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调歌头赏析(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爱。
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特别惦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愁闷,心情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特别现实而详细的人之常情。
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奇颜色的探究和思索中,表现自己的思想冲突与波折,人生体验与熟悉。
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脱化而来的。
“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率真的性情,也隐蔽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憧憬之情更推动前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肯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怪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冲突心情。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原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 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5.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6.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8.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诗词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诗词赏析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诗词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个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水调歌头翻译及原文】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
【水调歌头翻译及原文】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简介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地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地性格。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地典范之作。
翻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出现旳?(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在天上旳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旳,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旳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月光下旳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清冷旳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旳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旳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旳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旳时候圆呢?人旳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旳月色。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文言文吧,到底应如何理解一篇优秀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写于北宋熙宁九年。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夜时因为思念六七年不见的弟弟苏辙而做的词。
当时苏轼正当壮年,四十岁,在官场上因为与王安石等变法者的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
苏轼流连在各地期间,历经六七年未曾与弟弟苏辙团聚,他曾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较近的地方为官,但这愿望一直到调任密州时仍未实现。
当时的苏轼,工作生活事事不顺心,在官场上不得意心情沮丧,却又心怀壮志期待未来能有一天能重返汴京,在家庭生活中与家人长期分离,期待相聚却又不能如意。
在中秋夜这个应该是“月圆人团圆”的美景良辰,苏轼只能孤身面对着一轮明月,这种复杂又矛盾的情绪惹得他心绪激荡,导致抑郁惆怅齐爆发,当晚就率性“欢饮达旦,大醉”,之后乘着酒兴催生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词。
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
因此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诗人依旧不能与胞弟苏辙团聚。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m ín ɡ月yu è几j ǐ时sh í有y ǒu ,把b ǎ酒ji ǔ问w èn 青q īn ɡ天ti ān。
不b ù知zh ī天ti ān 上sh àn ɡ宫ɡōn ɡ阙qu è,今j īn 夕x ī是sh ì何h é年ni án? 我w ǒ欲y ù乘ch én ɡ风f ēn ɡ归ɡu ī去q ù,又y òu 恐k ǒn ɡ琼qi ón ɡ楼l óu 玉y ù宇y ǔ,高ɡāo 处ch ù不b ú胜sh èn ɡ寒h án。
起q ǐ舞w ǔ弄n òn ɡ清q īn ɡ影y ǐn ɡ,何h é似s ì在z ài 人r én 间ji ān!转zhu ǎn 朱zh ū阁ɡé,低d ī绮q ǐ户h ù,照zh ào 无w ú眠mi án。
不b ù应y īn ɡ有y ǒu 恨h èn ,何h é事sh ì长zh ǎn ɡ向xi àn ɡ别bi é时sh í圆yu án? 人r én 有y ǒu 悲b ēi 欢hu ān 离l í合h é,月yu è有y ǒu 阴y īn 晴q ín ɡ圆yu án 缺qu ē,此c ǐ事sh ì古ɡǔ难n án 全qu án。
但d àn 愿yu àn 人r én 长ch án ɡ久ji ǔ,千qi ān 里l ǐ共ɡòn ɡ婵ch án 娟ju ān。
《水调歌头》全诗
《水调歌头》全诗【诗词原文】《水调歌头》北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精华赏析】关于苏轼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抒发中秋感慨,表达中秋祝愿,这首词也成为了中秋诗词经典中的经典。
第二,就是表达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
这首《水调歌头》中秋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这一年,苏轼正在密州知州任上。
中秋佳节的晚上,苏轼挥笔写下了吟咏中秋的千古名作。
在这首词前面还加了一行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就是弟弟苏辙的字。
苏轼在这首词的序言中说“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词一开篇就颇具苏东坡式的豪迈。
中秋是一年中明月最美好的时光,岂可轻易辜负!苏轼劈头一问,其实已蕴含着对自然天道的质疑: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着宇宙天地的呢?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苏轼不善饮酒,可是面对着宇宙的玄妙,他也忍不住对酒当歌,把酒问月:他仰望着自古以来就高悬夜空的明月,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思接千载。
世间人事在发生着沧桑巨变,可是永恒不变的明月却依然充满睿智地凝望着人间的陵谷变迁。
既然是“把酒问青天”,接下来笔锋自然一转来到了天上:“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间已经沧海桑田,那么天上现在是何年何月何日了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是整首词当中最有“仙气”的几句。
随着苏轼的情绪抒发,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高台上翩翩玉立的苏轼,宽袍长袖随着秋风轻轻扬起,好像是一位随时都能御风而行的神仙真人。
苏轼在词中所写到“天上宫阙”其实象征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远离人间俗世,归隐田园山林的悠然。
在他的词中,“天上”和“人间”实际是代表着出世和入世的矛盾纠结。
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
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诗词较为有名的共有三首,分别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三首诗词赏析如下:第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中秋节古诗词: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节古诗词: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个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简介引导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东坡的名作。
诗篇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生平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苏轼的豪放古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
【导语】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对⼀轮明⽉,⼼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名篇。
下⾯就和⽆忧考⼀起来详细了解下苏轼的豪放古诗词《⽔调歌头·明⽉⼏时有》,欢迎阅读! ⽔调歌头·明⽉⼏时有 宋代:苏轼 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何似⼀作:何时;⼜恐⼀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长向⼀作:偏向) 译⽂ 丙⾠年的中秋节,⾼兴地喝酒直到第⼆天早晨,喝到⼤醉,写了这⾸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恐怕在美⽟砌成的楼宇,受不住⾼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下清影,哪像是在⼈间。
⽉⼉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
明⽉不该对⼈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们离别时才圆呢?⼈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也能共享这美好的⽉光。
注释 丙⾠: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年苏轼在密州(今⼭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台。
归去:回去,这⾥指回到⽉宫⾥去。
琼(qióng)楼⽟宇:美⽟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光下的⾝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眠:⽉⼉移动,转过了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指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句子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句子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句子赏析,希望你喜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句子赏析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词。
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
因此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诗人依旧不能与胞弟苏辙团聚。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古诗词鉴赏-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丙辰年中秋之夜所作,这首词融情入景,通过对月亮的感怀,寄托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豁达。
全词风格婉约与豪放交织,既有对人生无奈的感叹,也有对美好相聚的祝愿。
解析与寓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开篇苏轼对着明月饮酒,带有一种神秘和浪漫的遐想。
他以“问天”的方式,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同时也带出一丝无法探知的茫然。
此刻,他仿佛忘却了尘世的纷扰,在天地间与明月相对。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里的“乘风归去”展现出诗人追求超脱凡俗的渴望。
他向往仙界的宁静、琼楼玉宇的神秘,然而又害怕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苏轼在这里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情:虽然向往仙境,但人间温暖依旧难舍。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诗人想象着在月下舞动,清影相伴,带有一种自娱自乐的洒脱之感。
与其孤高地在冷寂的仙界,不如在人间享受温馨和欢乐。
可以看出他在这份矛盾之中,最终还是选择了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一句描绘了月光悄悄洒落在红色的阁楼、精美的窗棂上,映照着那些因思念而无法入眠的人。
诗人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呈现出月亮对人间的静静关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接下来,苏轼一语道破了人生的常态:无论人间或是自然界,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是不可避免的。
人世间的不完美乃是古已有之的自然规律,接受这些无常,反倒能活得自在一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尾一句则升华了全词的意境,他不再执着于相聚,而是希望彼此安康,心灵相伴。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译文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uè):宫殿。
琼楼玉宇:玉石砌成的楼宇。
琼,赤玉。
宇,屋檐,代指楼阁。
不胜:禁受不住。
弄:欣赏。
朱阁:华美的楼阁。
绮(qǐ)户:雕饰华美的门窗。
恨:遗憾,不满意。
何事:为什么。
婵(chán)娟:美好的样子。
这里指月亮。
【大意】
这皎洁的明月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 中秋节的晚上,我端起酒杯向苍茫的夜空发问。
不知道天上的月宫中,现在是什么年月了。
我真想乘着清风回到月宫,但又担心在天上玉石砌成的华美宫殿里,禁受不住寒冷与寂寞。
哪里比得上我在人间的月光下手舞足蹈,欣赏自己婆娑的清影怡然自乐呢! 月光转过了朱阁红楼,低低洒进雕花的窗帘,照耀着难以入睡的离别之人。
月亮不该有什么遗憾事吧?可为什么总是在人们不能团聚的时候圆呢?人世间有悲伤欢乐、离
别团圆,月亮有阴晦晴朗、圆满缺损,这是自然规律,自古以来就难以使它永恒地完美! 但愿我们不必为这些事而苦恼,都平平安安地生活,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也能共赏一轮明月,借这美好的月光传达彼此的情意,不为远别而伤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全诗表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欢迎大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
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可以互相参看。
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