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第 l 7卷 第 3期
Vo . 7 1 1 No 3 .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a f h n q n oye h i l g o r lo o g igP ltc ncCol p. 0 e 2 02
2 强调道德 教 育的 基 础 性质 是 世界 教 育界 个最基 本的共识
一
1 学校道德 教育 的历 史特点 及 时代特 征
抗 日战争 时期 , 放 区和 抗 日根 据 地 学 校 德 育 解 肩 负着 政 治 动 员 , 员 全 民抗 日的 重 任 . 泽 东 于 动 毛 13 年 指 出 :学校 一 切工 作 都 是 为 了转 变学 生 的思 99 “ 想. 政治教育是中心 的一环 , 目不宜太多 , 科 阶级教 育 、 的教 育 与 工作 必 须 大 加 强 . . 见 , 一 历 党 ” 可 3 J 这 史 时 期解 放 区和抗 日根 据 地 学校 德 育 的重 点 是政 治 动 员 , 日救 国 . 抗 建国后 , 围绕 经 济 建 设 这 一 中 心 任 务 , 校 教 学 育, 尤其 是德 育 也发 生 了相适 应 的重 点 转移 .lJ平 x/  ̄, 同志 17 明确 指 出 : 学 校 应 该 永 远 把 坚 定 正 确 98年 “ 的政 治方 向放在第一位 , 但这并 不是说 要把大量 的 课 时用 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邓 小 平 还 指 出 中 国 的 ” 社 会 义教 育 应该 培 养 “ 理想 、 道 德 、 文化 、 有 有 有 有纪 律 ”的 “ 四有 新 人 ”不 难 看 出 ,lJ平 有 关 教 育 的论 , x/  ̄, 述 已 经较 多关 注和 强调 了德 育教 育 的成 分 . 19 98年 , 江泽 民总 书 记 在 庆 祝 北 京 大学 建 校 一 百周 年大 会 上 的讲 话 中 明确 指 出 :没有 好 的 思想 品 “ 德, 也不可能把学 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 也就 难以大有作为 . 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 , 陶冶情 操 , 力树 立 正确 的世 界 观 、 生 观 、 值观 , 自己 努 人 价 对 生 的 奋 斗 和 成 就 将 会 产 生 长 远 而 巨 大 的 作 用 . 20 ” 00年初 , 泽 民总 书 记 又提 出不 仅 要 “ 法 江 依
第一章 学校德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第一章 学校德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第一节 学校德育的本质 一、道德与道德教育
(一)道:
1、万物之源:“有物天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 命之曰道”(管子)。
塑造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学校德育作用的集 中体现。“教育目的的中心内容应该是使学生成为 一个具有道德自住性的人”。
学校德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性道德人 格的形成与发展上。无论采用何种德育形式或者途 径,也无论是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激 发、道德行为的形成,学校德育的最终作用都应以 造就道德行为主体为标示。
2.学校德育应把实现个体的享用功能作为基本追求
二、学校德育的社会功能
• (一)学校德育的文化功能
• 1.学校德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 2.学校德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 (二)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
• 1.政治意识的传播与强化 • 2.政治行动的引导与培育 • 3.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 • 4.政治机构的再制与创新
(二)学校德育的内涵
所谓学校德育乃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品德生成 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品德并引 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自主构建 和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通过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道德情感与态度、 道德动机与实践,以提高其人性境界、精神涵养与做 人品行的教育。
思考: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到的成长产生了不同的影 响,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 快捷性对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我们应如何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道德 自律能力和对各种诱惑的免疫能力?这是我们学校和 社会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话题。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
德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品德和人格的塑造,还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德育的实践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一、德育的重要性首先,德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还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德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际交往。
其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德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才能更好地接受和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德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微妙。
德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
思想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让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心理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让学生具备正确的心态和情绪调节能力;法制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
在德育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道德问题;主题班会是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社会实践是德育的重要补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长久以来 ,旧的观念让部分体育教师在体 : 育教学过程 中只片面强调学生对某~项技能的 :
1 育运动本 身是一项丰富多彩 的。它给 : . 体 卫生教育。 ( ) 一 要根据教材特点因材施教
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只是班主任的事情 ,与 自己 : 享受 。加上青少年本身活泼 、 好动、 好奇心强和 :
育的最高 目的。”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 了因特 .曾经对道 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 以明确 的肯定 。 深、可持续发展 观念 的确立以及学校教育对道
网时代 。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 : 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 自己的经验中深刻 德 教育 的反思的深入 ,强调道德教育在全部教
正在增长。但是世界上有理性 的教育学 家们都 ・ 认识到 , 由于参加社会 的生产劳动 , 他才获得满 育 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采取不同措施强化不
、
…为 …
: 作为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主要依靠力量 ,教师 的 : 而作为体育教师首先 必 须要 有 过硬 的 专业 技
体 与 育 者 关 ,在 十 前毛; 同 同 协 ,创 绩 这 就 于 养 键 教 。 宁 曾 说 : 何 校 字 育 德 两 的 系早 几 年 , 班 学 心 力共 佳 。样 易 培 他 关 在 师 ” 粤 经 过 “ 学 里 列 任
广西博 白县三滩镇学田初 中 叶云龙
摘 要: 本文主要是针对学校教育中体育 人的恿识 精神面貌和思想品德, 只有身体和身 也就完成不TC ̄ 。 t -
教学和德育教育两者 的关系 , 探讨在体育教学 : 心都健康 了才足 真正 的健康。所 以体育教学既 : ( ) 二 要明确思想 品德教育的内容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 日 ,就强调道德教 : 起 德教育的基础性 、 性 , 重要 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 育的基石 。 育的基础意义与教育学 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 : 共同选择。 人们有参与公共利益的权利 , 每个人 的共 同体应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育以人类个体 : 必须使 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 ,必须考虑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指以道德教育为根本,同时兼顾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理念之一。
这一理念强调学校教育要抓住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围绕这一理念展开讨论。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道德是人类生活的基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包括学校的校规校纪、师生相处、学习和生活中的规范与准则等方面,正是通过德育的渗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智育是五育中的重要一环。
智育是指对学生进行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育应该是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形成乐于助人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是非常有益的。
美育也是五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具备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和提高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美育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也是五育并举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必要环节,能使学生具备基本技能和劳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理念是中国教育的根本理念之一,要求学校教育兼顾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整版)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读后感

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读后感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读后感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实效是德育的关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站在高处、看在远处、着手小处、干在实处。
德育工作应该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如今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应该受到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意识,避免德育教育的虚无、浮夸、等形式主义,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程度,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德育地位的弱化和德育目标的单一面对升学竞争,不少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教师管教不管导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学校团队、班级思想教育活动花架子多,内容空洞,学生消极应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德育处于“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忽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状态,德育地位得不到保障。
如今,就存在一种教育现状;;“圈养”,用繁重的课业把孩子困在教室内的时候校园和教室就成了“饲养场”;在那里,教师并不顾及学生的饥饱与口味,而是实时定量地“喂食”。
根据课程表规定的时间,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依照教师的理解,向不同的学生教授同样的知识。
以往的学校德育目标往往缺少明显的层次和梯度,小学生时常进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教育目标的单一导致思想品德教育的空洞说教和教育效果的苍白无力。
二、德育主体的缺失和德育内容的刻板与学业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相反,思想品德教育恰恰喜欢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接受器,学生没有情感诉求,也没有自主建构。
德育内容应该回归凡人生活,贴近凡人现实,即充分重视多元共存的社会中普通人的思想状态,而以往的德育习惯于用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进行正面教育,或用典型的反面人物来进行反面教育,即习惯于用“超人”和“坏人”来教育学生。
这样的德育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浅谈中学生德育的培养及重要性在学校德育体系中,道德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政治和思想教育的繁茂技叶,是根植于道德教育的沃土之中。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思想上往往也是进步的;道德沦丧,是导致在政治上,思想上蜕变和堕落的最初原因,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助人、节俭、宽容等基本的道德品质都不具备的话,那么高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又有何用。
只有注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基础道德规范的传授和养成,大道理才有坚实的基础,整个社会风貌才可能有大的改观。
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越大,就能为非做恶越大”。
一般来说,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人,会走上一条服务社会的人生道路;一个恪守道德规范的人,由于其良心的自律,会比较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和政治规范;一个有高尚道德操守的人,能够为民族和国家利益采取积极行动,乃至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把青年少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从小养成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终身受益。
否则,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十分困难。
近几年来,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
这种说法就是针对道德教育缺乏个性及层次性而言的。
学校教育在发挥道德教育基础作用的同时,还应注意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这样才能增强实效性。
承任道德的层次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不用“高、大全”的模式一刀切。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被赋予至尊的地位,而学生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形成了“我讲你听”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结果必然压抑、束缚学生的发展,而且有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的抵抗,使学校德育无法落到实处。
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以朋友的姿态与他们相处,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富于启发性的道德评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商讨,共同探索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与价值

道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与价值身为一名幼儿工作者,我们深知德育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而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孩子们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那么,道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与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道德教育是培养孩子们良好品德的基础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对孩子们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他们进行人格培养的过程。
通过道德教育,孩子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这些品质对于他们长大成人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四、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方面的培养,还包括了对他们进行智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通过道德教育,孩子们可以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道德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道德教育可以营造一种团结、友爱、和谐的校园氛围。
通过道德教育,孩子们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互相帮助,这有助于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道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与价值不可忽视。
作为一名幼儿工作者,我们要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把它融入到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的熏陶,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道德教育,它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走向真善美。
在学校德育的广阔天地中,道德教育承载着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它像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你看,那边的孩子们在玩游戏,他们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公平竞争,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力量。
它让孩子们的童年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的心灵更加健康。
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就像园丁,用心呵护着每一朵花朵的成长,让他们在道德的阳光下茁壮前行。
道德教育还像是构建的一座桥梁,连接着孩子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它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1、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所谓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所谓思想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谓政治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2.间接道德教育:主要指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无论间接道德教育还是直接道德教学,都包含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意图和努力。
思考题:1、德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
所谓大德育的概念,是既包含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当然很重要的也包含道德教育。
那么大德育的内核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
(1)德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即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实践。
(2)德育教育应该是真实的教育。
教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
(3)德育教育要有时代性。
总之,德育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是一个领域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内容。
它需要人性化的理解,需要用心灵去体验、用智慧去开拓、用热情去点燃、用行动去实践,每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用心做好。
2、结合实际分析直接道德教学的利与弊。
(1)积极作用:就方式和方法而言,直接的道德教学几乎完全模仿学科教学。
所不同的是,直接的道德教学涉及的德目相当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这是其它学科教学所不能及的。
设立单独的道德课,进行直接的道德教学,在实施德育上存在若干优点。
见《当代教育学》P225-226。
(2)不足之处:直接的道德教学方法都是非常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有赖于教师对人类道德事务的深刻理解,有赖于教学方法上的专业培训。
传统的道德课的教师确实未必比品德高尚的普通劳动者更有资格教道德,品德高尚者也未必有能力培养人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能力。
因此,直接道德教学的问题不在于它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形成一套专门方法,并使道德课教师掌握它们。
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德育培养班级先行蔡红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加强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人们的道德观念必须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人们要不断修正个人伦理道德观和规范,与社会同步地更新自己人生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
作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更显得尤为重要。
可是,长期以来,受“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重要标准的观念。
即使是生源成绩较差的学校,也希望以最大限度提高升学率来提高知名度。
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意志,价值观,以及与人生成长有密切联系的法制教育等均被忽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不足与欠缺日益明显,加大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北京市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南顺弟先生在《教育现代化德育要先行》一文中强调:“当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三重三轻”现象仍很突出;一些德育工作远离学生生活,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形式化倾向普遍存在。
”校园德育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在班级,班级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地。
要实现班级德育教育的最佳效益,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促进班级德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班级德育教育也必将有所不同。
现代教育,德育先行;德育培养,班级先行。
在班级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绝不能采取随意的态度,一切都要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进行。
学生从一进入这个集体就进入了一个德育教育的最佳环境,班主任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巧妙的融合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下几点是我在班级德育教育中进行的一些实践,操作还十分浅陋,不当之处敬请谅解,并给予宝贵意见。
第二讲德育本质、特点与功能

第二讲德育本质、特点与功能第二讲学校德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第一节学校德育的本质◆学校德育的本质问题,是涉及德育的基本内涵或德育“是其所是”之本义的最基本的范畴,是直接影响人们的德育认识及德育实践的最核心的前提问题。
道德与道德教育●在最本质的意义上,德育就是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与德行的教育;就学校德育而言,德育乃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在其本体意义上,德育之“德”乃指道德,“‘德’即‘道德’为历史形成的含义,沿用已达几千年之久。
”①而要理解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把握道德的本质内涵。
合起来,道德②乃指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维持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
◆这种行为准则就社会层面而言,表现为各种相对稳定或群体认同的习俗和规范(即公德);就个体层面而言,则是人相对稳定、一贯的德性与人格的表征(即私德),它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
◆道德的本质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①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德是分别单独使用的,并存在层次差别。
道德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说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里的道、德也仍然是各含其义;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的“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似乎已接近一个固定范畴●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是一种相互交错、互为促进的复杂关系。
一方面,学校德育离不开社会之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无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道德发展也需诉诸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活动,但就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而言,其道德发展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学校德育;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应明确自己的主题与活动范围,将学生的道德发展视为学校德育的基础性任务与核心目标。
(一)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领域与渠道(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内容与核心目标一、学校德育的内涵◆德育是关涉教育的价值指向和个体的德性发展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与旨归。
学校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德育教育的最有效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下一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德育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最有效的德育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重点,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健全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而言,德育目标应包括:1.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乐意助人、团结友爱等。
2.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1. 课程育人:德育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从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 活动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提升道德素养。
3. 文化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德育特色文化,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文化墙等宣传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自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 榜样教学育人:树立德育榜样,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大全

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大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之一。
第三条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统一、相互促进,坚持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面教育。
第四条学校德育工作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形成科学规范、特色鲜明、有效管理的工作机制。
第二章德育工作机构和人员第五条学校设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为组长,德育处主任为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
第六条德育处是学校的德育管理机构,负责德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七条学校德育处人员由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和兼职德育工作人员组成,其中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
第八条学校德育处应当制定德育干部队伍培养、教师德育培训计划,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德育工作队伍。
第九条学校德育工作人员要履行职责,认真负责,对学生实行全程德育教育。
第三章德育工作内容和方式第十条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包括:传统文化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第十一条学校德育工作方式包括:课堂教育、课外教育、社团活动教育、单项活动教育等。
第十二条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增长才干、明智、责任感,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第四章德育工作管理和保障第十三条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应当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落实到人。
第十四条学校要建立德育工作考核制度,对德育工作成绩进行定期检查和总结,并进行奖励和惩戒。
第十五条学校要重视教研活动,加强德育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培养学校文化氛围。
第十六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校家庭社会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第五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八条对本制度的修改和解释权归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和想法保康县熊绎中学德育副校长董裕明2014年4月12日至13日笔者有幸参加“襄阳市初(高)中班子其他副职任职资格培训班”学习,时间不长,收获很大。
特别是聆听了专家型、学者型的李菲局长的通俗易懂而思想深刻的报告《关于教育改革的探讨》,更是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深受艺术熏陶的药嘉鑫为什么故意杀害被他开车撞倒的受害人张妙?这怎能不使人悲愤不已;复旦大学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林森浩为什么故意投毒杀害室友黄洋?这怎能不令人痛苦不堪;尤其严重的、更值得深思的是大批的“教育的精英”的留学生学而不归,乐不思蜀,甚至告别故土,申请绿卡,永久移民异国他乡,远离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这又怎能不让中国的教育感到沉重、悲哀和迷茫呢?由于教育制度的“过滤”作用,我们的德育病得很重:德育目的的错位,德育内容的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方法的非人性化,德育评价的形式化等等。
肩负教育使命,观察教育现状,透视社会根源,反思德育工作,心潮澎湃逐浪高,浮想联翩,难以平静。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思考一: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分数”还是培养“人”?关于德育的地位的思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襄阳市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在“办学目标管理”中明确强调:“(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襄阳市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明确强调:“加强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九条德育基本内原则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九条德育基本内原则(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它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这个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我们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校要培养“四有”、“两热爱”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3)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消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优点和缺点、先进和落后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这种矛盾斗争转化的结果。
德育的规律决定了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必须同时进行。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严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 ___规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
尊重学生就是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护和关怀。
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的能力。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形成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集体与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
要培养坚强的集体,就要依靠集体,培养、教育和健全学生集体。
教育每个学生关心集体,自觉地为实现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而严格要求自己。
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布时间:2022-09-01T09:56:17.5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71期作者:张清[导读] 为了追求学生的成绩,会让学生们死记硬背知识点,无法让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升华。
广西北海市第十一中学536000摘要: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语境下,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
而作为在学校时间最长的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工作者要找对方法,强化新时代中学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德育渗透课堂一、中学德育需正视的问题1.德育地位不高。
很多学校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并没有采取行动加强德育教育的开展。
此外,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由于经费有限,难以保障质量。
很多学校只是利用思想政治课程来开展德育教育,没有将德育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
而思想政治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为了追求学生的成绩,会让学生们死记硬背知识点,无法让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升华。
2.德育内容落后。
现阶段的学校教学中,德育教育并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导致思维僵化现象严重。
最终也就使得德育教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够正确,容易产生不良行为。
3.形式主义、简单化盛行。
德育教育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教学时会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会将品德量化作为考评条件。
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生不能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也容易造成他们人格不健全,产生消极学习的心理。
学生为了加分会刻意做出好事行为,这不符合教育本质。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体现学校教育的性质。
德育是我国中学教育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中体现。
就受教育者个人而言,德育培养他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而使我国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一切剥削阶级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上有本质区别。
学校德育教育的知识点

学校德育教育的知识点德育教育在学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以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学校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品德教育中,学校可以通过教授道德原则、举办道德模范评选以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
2.社交技巧培养:学校德育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
通过教授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沟通技巧,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有助于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并有效解决人际冲突。
3.行为规范教育:学校德育教育也关注学生的行为规范。
通过制定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管理规范,学校可以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如举办道德讲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行为规范。
4.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教育也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掌握应对压力和情绪的有效方法。
学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5.公民教育:学校德育教育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学校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学习传统文化、提高环保意识等。
公民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6.道德模范教育:学校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宣传和表彰道德模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崇尚优秀的道德榜样。
可以通过组织道德模范评选、举办道德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向学生展示那些在社会上具有崇高道德品质和积极行为的人物。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向道德模范学习,努力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章 德育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 消极因素的原则
1、概念:指在德育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同时 克服消极因 素,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2 第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 极因素。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 因素。
2.行为派
观点
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 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 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 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3.情感派
观点和理解
情感是德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 在德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 情感就像酵母发酵一样,渗透于 我们的整个生存之中。舍弃情感, 仅靠理性推理而来的道德,在情 感派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
几点重要启示
想一想
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 方面,其中什么是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甚至是全部教 育的根本
我国中小学德育践行的是广义的德育
我国课程改革后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 政治思想品德课程为:小学低年级品 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 初中思想品德(原来叫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大学政治理论。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 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概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事实和 道 理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正面教育方法,提高学生 思想认识。 第二,将正面教育与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第三,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适当结合。
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 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 的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体 作用。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一:学校“德育”为何难为?德育是比较难的,它处在多重关系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当中。
教育是一个自律和他律不断转化的过程,其中体现着多重关系,如认知的、能力的、情感的等等,最后体现为真实地行动。
而这种行动的背后是什么呢?就需要通过德育来解决、来感化,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所有人都需要考虑到——我们要让孩子发展什么。
在多元评价的背景下,德育难还体现在“好学生”的标准上。
评价一个人很难,而德育在很多学校中处于隐性地位,没有一个特别量化的指标和普遍得到认可的度。
面对成绩、成长和成才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在考虑学生升学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升学之后怎样能够更加健康、积极地生存,那么,对于成才,对于好的教育,才可能有一个现实的、大家共同认可的指标。
问题二:学校德育的“应为”?教育是一个比较轻松、愉快同时也会比较复杂、沉重的话题,它不仅联结着社会各个方面,也引领国家发展之必须。
因此学校应该自问:为什么孩子需要接受学校教育?当前,国外流行一种做法——开家庭学校。
美国大约有1000万的孩子不去学校上学而转读家庭学校,家长更乐意于孩子自身的专业发展,这种做法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同与批准。
在国内,传统的学校教育依旧是主流。
没有学校教育的学生便缺乏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和爱的体验,这种爱有别于家庭的呵护和关爱,我们要让孩子在班集体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价值”。
人的发展是指向未来,教育的这种超越性既要适应社会又要略超前于社会。
教育是开放的,这源于时代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又取决于人的多面性。
这就需要教育的整合,在我们积极的引领中,不断结合环境的创新。
问题三:学校德育的“作为”?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德育最应注重的是,人性的本质不能丢弃。
曾经出现过这样一条新闻:重庆涪陵城区第四小学一教师出“奇招”——考试成绩90分以下的,都当众下跪,用双膝走上讲台领考卷。
这让人喟叹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教育应当是让人发展、获取知识并使人性不断地被唤醒从而走向社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
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
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
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
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
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
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
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
”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
”“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
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
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
……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
”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
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
”“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
”“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
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
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
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
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
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
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
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
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
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
用。
至1990年,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
按照他们的思想,美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⒈提高学生的自尊心;⒉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⒊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⒋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等等。
依据这一目的,教育家们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品德教育课程的教材。
整套教材在内容上一致强调了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个人才能的发挥,等等。
在亚洲,1987年成立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为后援的“亚洲国家道德教育研究会”,其宗旨也是寻找“普遍的道德价值”,用于改进参与国的道德教育。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文化的因素,东亚国家一直是普遍和突出强调道德教育的区域。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是一直在学校强调和实行直接道德教育的国家。
以日本为例,日本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中直接施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就有道德课和特别活动时间两种形式。
其中小学、初中的道德课是每学年35课时,特别活动时间每学年35—70课时不等;高中课程中道德教育纳入公民课,占公民课总课时的1/3。
此外日本等国教育界也同样关注间接的道德教育和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强调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
总之,从全球视野看,随着道德危机的加深、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以及学校教育对于道德教育的反思的深入,强调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采取不同措施强化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