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北师大版必修一《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北师大版必修一《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北师大版必修一《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如电子结构、质量数、原子量等。

3.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现象,并能解释放射性衰变的规律。

4. 熟悉元素的周期表,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和元素的性质。

教学难点:1. 解释放射性衰变的规律。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吗?”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a. 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和中子。

b. 简要介绍卢瑟福、汤姆逊和玻尔等科学家对原子模型的贡献,并让学生了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和元素的性质:a.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概念。

b.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如原子序数递增和电子排布规律。

c. 扩展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分等。

三、示范实验(20分钟)1. 分发实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例如用火焰测试法识别金属离子。

2.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整理数据,并就实验结果与课堂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四、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引导学生围绕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展开讨论,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相同元素的原子量会有不同的取值等。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培养探索和质疑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梳理知识框架。

2. 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收集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及其特性。

3. 理解原子核的重要性和稳定性。

4. 理解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a. 原子的定义和历史发展b. 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和电子c. 原子核的重要性和稳定性2.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a.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b.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c. 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原子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原子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激发学生思考。

探究:1.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原子的基本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特性,并记录下重要观察结果。

2.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3.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报告,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的重要性和稳定性。

概念讲解:1. 使用多媒体工具或示意图,向学生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强调原子核的重要性和稳定性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活动实践:1.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展示不同元素在火焰中的颜色变化,引发学生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关系的思考。

2. 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归纳总结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巩固与评价:1. 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再次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和应用。

3.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教学资源:1.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用于实验演示和小组实验。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相关的知识。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高中化学 第1章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课时 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1章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课时 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第1课时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规律。

2.正确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及其变化规律,会用电离能的概念分析解释元素的某些性质。

一、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1.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概念与意义(1)概念:①电离能: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符号:I,单位:kJ·mol-1。

②逐级电离能: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正一价气态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元素第一电离能符号:I1。

第二电离能:气态正一价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成为气态正二价离子所需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第三电离能和第四、第五电离能依此类推。

通常情况下,第一电离能小于第二电离能小于第三电离能……(2)意义:可以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2.元素第一电离能变化规律(1)每个周期的第一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最后一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即一般来说,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2)同一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1.电离能数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对电离能的影响①同周期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I1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

碱金属元素的I1最小,稀有气体元素的I1最大。

②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起主要作用,元素的I1逐渐减小。

(2)核外电子排布对电离能的影响某原子或离子具有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的电子排布时,电离能较大。

如第ⅡA族元素、第ⅤA族元素比同周期左右相邻元素的I1都大,原因是第ⅡA族元素最外层n s2全充满,第ⅤA族元素最外层n p3半充满,比较稳定。

各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I1最大,原因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各轨道具有全充满的稳定结构。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1节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案2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1节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案2

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通过认识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的排布,理解能层与能级的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理解基态与激发态的含义与关系,能辨识光谱与电子跃迁之间的关系。

3.结合构造原理形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的思维模型,并能根据思维模型熟练书写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一、能层与能级1.能层(1)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成能层并用符号K、L、M、N、O、P、Q…表示。

(2)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能量的高低顺序为E(K)<E(L)<E(M)<E(N)<E(O)<E(P)<E(Q)。

2.能级(1)定义:根据多电子原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能级。

(2)表示方法:分别用相应能层的序数和字母s、p、d、f 等表示,如n能层的能级按能量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n s、n p、n d、n f等.(3)能层、能级与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由上表可知:①能层序数等于该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如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

② s、p、d、f 各能级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1、3、5、7的2倍。

③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的关系是2n2。

微点拨:(1)不同能层之间,符号相同的能级的能量随着能层数的递增而增大。

(2)在相同能层各能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是n s<n p〈n d<n f。

(3)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能层数越大,能量越高。

例如:1s<2s 〈3s〈4s……二、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

(2)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能量,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

(3)基态、激发态相互间转化的能量变化基态原子错误!激发态原子。

2.光谱(1)光谱的成因及分类(2)光谱分析: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微点拨:(1)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反之,将吸收能量。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包括原子核、电子的分布等。

(2)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说出周期和族的划分依据。

(4)理解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教学难点(1)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2)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和预测元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元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铁用于制造钢铁、氧气用于呼吸等,引发学生对元素性质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2、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①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②讲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进行计算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①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介绍电子层的概念。

②引导学生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如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③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书写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①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和族的划分,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

②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如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等。

(4)元素周期律①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趋势。

人教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教案:第1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人教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教案:第1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分钟练习1学生通过书写Li、Be、B的原子轨道表示式,巩固泡利原理和
轨道表示式书写
1分钟发现问题2学生思考基态C原子轨道表示式的可能书写方法。

1分钟知识讲授2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介绍洪特规则。

4分钟练习2学生通过书写7~24号元素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式书写。

教师根据学生对Cr元素轨道表示式的书写,简介洪特规则特例。

1分钟练习3学生通过书写Cu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
式书写。

2分钟知识讲授3教师通过以上核外电子的排布,给出能量最低原理的定义。

1分钟小结学生整理归纳电子在原子轨道排布的三原则。

4分钟思考与练习学生通过讨论问题,运用电子排布三原则分析综合问题。

1分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

同时提出新的问
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出下一节内容。

环节二环节三通过学生活动诊断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系结构的联系,落实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族、分区的划分
了解化合价与族的关系,过渡元素的特点
【元素周期表的未来】
通过学生活动展望元素周期表远景图,预测119号元素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来诊断学生对于构造原理和元素周期表关系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一电离能变化的一般规律,找到其与电子排布的联系
【电离能与化合价的联系】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逐级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将此作为诊断学生的活动
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1.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教案

1.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增排列的序列称为元素周期系。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呈现元素周期系的表格。

元素周期系只有一个,元素周期表多种多样。

注意:1 .元素周期系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_呈现元素周期系. X,尸元素周期表!决定I只有一种绘制‘右干种.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原子序数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可以解释元素周期系的基本结构。

(1)周期(七横七周期,三短四长)(2)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i根据构造原理,将能量相近的能级分为一组,按能量由低到高可分为7个能级组,同一能级组内,各能级能量相差较小,各能级组之间能量相差较大。

ii每一个能级组对应一个周期,且该能级组中最高的能级对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和表格数据特点,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应的能层数等于元素的周期序数。

生周期性的重复。

的关系同军褥丽西丸制作的。

元素形成周期系的根本原因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3)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中元素种类数 元素周期系中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第一周期从IS 】开始,以"2结束,只有两种元素。

中间按照构造原理依次排满各能级。

其余各周期总是从〃 S 能级开始,以〃 p 结束,递增的核电荷数(或电子数)就等于每个周期里的元素数。

具体数据如下:周期ns —*np 电子数 元素数目—• Is 1-2 2 2 二 2sL2 2P 「6 8 8 三 3s 1 23p, 68 8 四 4s l-23d l-104p |-6 18 18 五 5s i-24d l-105p |-618 18 六 6sl 2 4f l i4 5dl l0 6P 「6 32 32 七7sL2 5fll4 6d 「l 。

7P 「63232小V f - 546讣77f5£ Kd 访]规律:递增的核电荷数二元素个数六32七32五18周期一元素数三 四18若以一个方格代表一种元素,每个周期排成一个横排,并按S 、p 、d 、f 分段,左侧对齐,可得到如下元素周期表:【思考与讨论】1950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推荐了一张元素周期表,书末的元素周期表就是参照其新版 请问:怎样将图1-17变成书末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交流理解核外 电子排布 与元素周 期表中周 期与族之 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教案2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教案2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通过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2。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3.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1)光谱①概念:利用原子光谱仪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频率(或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②形成原因: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氢原子外围只有1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对吗?提示:不对.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基本观点运动轨迹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2)贡献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指出了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二、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原子轨道(1)电子层将量子数n所描述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电子层。

离核越来越远(2)能级:在同一电子层中,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可能不同,所以同一电子层可分成不同的能级,用s、p、d、f等来表示。

微点拨:能级数=电子层序数,如n=2时,有2个能级。

(3)原子轨道概念单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状态各能级上对应的原子轨道数n s n p n d n f 1357微点拨:处于同一能级的原子轨道能量相同;电子层为n 的状态含有n2个原子轨道。

(4)自旋运动: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状态只有两种,分别用符号“↑”和“↓”表示。

2.原子轨道的图形描述3.电子在核外的空间分布(1)电子云图: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的概率分布的图形.(2)意义: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此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此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小.微点拨:量子力学中轨道的含义与玻尔轨道的含义不同,它既不是圆周轨道,也不是其他经典意义上的固定轨迹。

关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教案

关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教案

关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教案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电子云
和原子层等;
2.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3.掌握原子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
关系。

二、课程内容
1.原子结构的概念
(1)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电子云、原子层等;
(2)原子结构的形成机制:原子核的形成机制、电子云的形
成机制、原子层的形成机制等;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等;
(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溶性、电离性、氧化性等;
3.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1)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的机理: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电子转移、原子层的改变等;
(2)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的速率:原子结构的影响因素、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原子结构的形成机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第3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了解电离能的概念及内涵;2.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并能给予解释。

【教学重点】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电离能变化规律的特例【教学媒介】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诱导——启发式、演绎推理和逻辑探究相结合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意图复习引入请同学们写出第3周期及VA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请同学们根据写出的价电子排布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

学生写的是电子排布式,没有抓住价电子,规律内容书记忆型,没什么难点,定性的记住规律。

内容如素材1巩固第二节的学习内容,并为本节的教学做准备过渡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仅有定性的分析往往是不够的,为此,人们用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来定量的衡量或比较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学生思维活跃,什么是电离能、电负性呢?自己会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意图复习引入请同学们写出第3周期及VA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请同学们根据写出的价电子排布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

学生写的是电子排布式,没有抓住价电子,规律内容书记忆型,没什么难点,定性的记住规律。

内容如素材1巩固第二节的学习内容,并为本节的教学做准备过渡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仅有定性的分析往往是不够的,为此,人们用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来定量的衡量或比较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学生思维活跃,什么是电离能、电负性呢?自己会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分析课本内容电离能的定义部分板书设置问题1.什么是电离能。

2.符号和表示方法3.意义一、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1.定义: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叫做电离能。

2.符号:II1表示第一电离能;I2表示第二电离能……3.意义: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电离能越小,该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反之,电离能越大,表明在气态时该原子越难失去电子。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知道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能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2.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得失电子情况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都为8(氦为2) 不易得失稳定金属元素一般<4 易失去不稳定非金属元素一般≥4 易得到不稳定由上表可知,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为金属元素()(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小于4()(3)非金属元素原子都易得电子()答案(1)×(2)×(3)×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

(2)预测该元素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电子,常表现为__________价。

答案(1)第五周期第ⅦA族(2)得到1个-12.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原子中:A. B. C. D.(1)易形成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2)易形成阴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

(3)易与氯气化合组成XY2型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CD(2)A(3)D二、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名称锂钠钾铷铯元素符号Li Na K Rb Cs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nm 0.152 0.186 0.227 0.248 0.265递变性从Li到Cs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相同点最外层均有1个电子,均易失电子,有较强还原性,因此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2.实验探究——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1)钠、钾与氧气反应①实验现象:都能在空气中燃烧,钠产生黄色火焰,钾产生紫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钾燃烧更剧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 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级、壳层、轨道和电子数目。

3.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4. 理解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和马克笔。

2. 元素周期表。

3. 模型或图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白板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并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命名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如何排列的?它们的性质是否有一定的规律?主体: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a. 解释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以及质子和中子的作用。

b. 展示一个原子结构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相对位置。

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a. 解释能级、壳层、轨道和电子数目的概念。

b. 展示电子排布的规律,如能级填充顺序和阿伦尼乌斯规则。

c.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3.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规律a.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族和元素符号。

b. 讲解元素周期性规律,如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增加与元素性质的变化。

c. 利用元素周期表上的例子,说明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具体表现。

4.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a.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b.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元素的性质相似的原因,如氧族元素的共同特征。

c. 探讨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差异,如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

总结:1. 确认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强调元素周期性规律对于预测元素性质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拓展活动:1. 实验:通过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和性质变化,进一步验证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备考原子形成的初步科学知识,并使学生懂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控形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3.介绍核外电子轨域的初步科学知识,能画出来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5.并使学生重新认识物质的结构同意物质的性质.〖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回答同学们,我这儿存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关上,恳请大家讲出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可以相同呢?〖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说明.[鼓励学生根据前面研习过的科学知识去展开分析,如H2与F2在热暗处就能够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快速反应分解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UX21LI2467E;再例如稀有气体等等……]〖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然则其究竟,必须掀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为重新认识原子的'结构.〖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回答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识.恳请大家讲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哪些?它们怎样形成原子的?〖思考〖结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搞高速运动.〖板书一、原子结构〖思索恳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科学知识,融合下表中,去认识一下形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形成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拎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①1/(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1.0071.008备注①就是所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税金的数值.(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探究我这儿存有一把铁锁,(挥舞铁锁)碰触它与否可以存有窒息的感觉?〖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思索原子内部微粒电性〖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过渡阶段从原子的结构我们所述,原子核拎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同意于核内质子数〖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回答谁能够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乙提问:如果假设原子就是一座巨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等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投影展现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非常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进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等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须要辆载重4 t的卡车去载运.〖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思索恳请同学们融合所学科学知识,思索以下问题:〖投影练习粒子符号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用 X则表示为①O818②Al1427③Ar1822④ClCl⑤HH(学生总结)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高中化学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1章原子结构第3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鲁科版《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第1章“原子结构”第3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涉及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必修知识的学习已经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结合元素周期表定性判断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

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仅有定性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

本节教材引入电离能这一物理量从定量的角度描述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

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性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构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对元素电离能性质的本质影响,从而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更为深刻,并能建构起新的“构(原子结构)——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性(元素性质)”三者关系的认识平台。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离能的概念及内涵;(2)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并能给予解释;(3)能够应用元素的电离能数据解释元素的某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电离能出现周期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元素的电离能变化规律的探索,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四、教学难点电离能变化规律的微观解释。

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六、教学环节设计学习过程的设计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知识建构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复习回顾必修所学的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上述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发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然后,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方式完成电离能相关概念的学习。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公开课)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公开课)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为后面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做好铺垫。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是选修内容,是在必修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

但根据高中化学考纲,本部分内容在高考的选考大题中出现。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所教班级为平行班,学生基础比较差,必修二的内容还不够熟练,在新课之前还需要复习。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周期和族的划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讨论法、引导分析法,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1.2.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3、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4、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必修中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过渡】我们今天利用原子结构的新规律继续研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板书】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门捷列夫周期表中每一周期的第一个元素(除第一周期外是锂、钠、钾、铷、铯、钫——碱金属。

你能根据构造原理写出它们的电子排布吗?碱金属原子序数周期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锂 3 二ls2 2s1或[He]2s1钠11 三1s22s22p63s1或[Ne]3s1钾19 四1s22s22p63s23p64s1或[Ar]4s1铷37 五ls12s22p63s23p63d104s14p65s1或[Kr]5s1铯55 六ls12s22p63s23p63d104s14p65s25p66s1或[Xe]6s1【观察思考】(公布答案)根据同学们所写的电子排,思考碱金属电子排布规律。

【回答】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层到稀有气体。

【讲述】回答的很好,最外层电子从1到8,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

例如,第11号元素钠到第18号元素氩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布重复了第3号元素锂到第10号元素氖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一个到8个,再往后,尽管情形变得复杂一些,但每个周期的第1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1个电子,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8个电子。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标题: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元素的性质。

2. 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及性质与元素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方法。

2. 原子的结构与组成。

3. 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

2. 掌握元素性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导入前期知识,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并提问元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二、导入新知(15分钟)1. 出示元素周期表,简要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作用及分类方法。

2. 说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等,并提问学生如何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判断元素的性质。

三、探究原子的结构(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组成,并给出原子的定义。

2. 介绍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并对各部分的性质进行解释。

3. 讲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如能级、轨道和电子填充顺序等。

四、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5分钟)1. 说明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如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

2. 指导学生通过举例分析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如铜和金的导电性、氧和氮的化学活性等。

3. 结合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推断其原子结构。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小结元素分类及性质与元素结构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作用和意义。

3.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拓展应用(1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元素的导电性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 扩展讨论:邀请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其他元素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七、课堂作业(5分钟)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作业,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讲解与展示,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及元素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初步思考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根据写出的价电子排布分析元 价电子, 规律内容 容,并为本 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 书记忆型, 没什么 节的教学做 化规律。 难点, 定性的记住 准备 规律。 内容如素材 1 过渡 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 仅有定性的分 学生思维活跃, 什 调动学生的 析往往是不够的,为此,人们用电离能、 么是电离能、 电负 积极性,明 电子亲和能、 电负性来定量的衡量或比较 性呢? 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自己会猜想 确学习目 标。
实 质 总之,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递变规律是原子半径、核外电子 对知识及时 分析 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总结,有效 增加知识的 增长点 练习 1 填表 周期 1 2 3 4 5 6 7 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减小 练 习 2.从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数据的大小可以判断出( 2 A、元素原子得电子的难易 B、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C、元素原子失电子的难易 D、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练 习 3.下列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 3 A、K B、 Na C、P D、Cl ) )
第 3 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 1 课时 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电离能的概念及内涵; 2.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并能给予解释。 【教学重点】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 【教学难点】电离能变化规律的特例 【教学媒介】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诱导——启发式、演绎推理和逻辑探究相结合教学 【教学过程】 教 学 教学活动 环节 复 习 请同学们写出第 3 周期及 VA 族元素原子 学生写的是电子 巩固第二节 引入 的价电子排布; 排布式, 没有抓住 的 学 习 内 可能出现的情况 设计意图
140 101 94 2 2 7
阅读 分析 设置问题
自我的深度学习, 让学生自己 解决问题 动手查阅资 料,形成自 巩固知识, 即时梳 己的知识体 理 系,解决刚 才生成的疑
课 本 1.什么是电离能。 内 容 2.符号和表示方法 电 离 3.意义 能 的 一、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定 义 1.定义: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 学生会提出疑问: 惑 部 分 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叫做电离能。 板书 2.符号:I I1 表示第一电离能;I2 表示第二电离能 …… Mg 的第一电离能 比 Al 的大,所以 Al 比 Mg 易失去 电子, 但我们以前
解 疑 强调学生的分析思路是正确的, 鼓励学生 学生分析 P 和 S, 得到了及时 答惑 自己继续探究。强调 Mg(1s22s22p63s23p0) P(1s22s22p63s23p3) 的提高,解 正处于全空状态,能量较低,比较稳定, 半满状态, 比较稳 决了在积极 所以不易失去电子。同理分析:P 和 S 定, 所以不易失去 地问题,学 电子。 生的积极情 绪正在提 升。 交 流 观察图 1-3-5 和 1-3-6, 请你说明原子的第 和前面所学知识 从前面知识 研讨 一电离能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 对应,找出不同 很好的认识 怎样的变化, 并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加以解 点,讨论分析,还 到了这种规 释。 是从全空、半满、 律,使学习 全满角度分析特 的知识更加 殊性 准确。学生 自己也能解 释原因,积 极性很高。 必 要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对同一周期的元素而言,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 的 总 小,稀有气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在总 结 , 体上呈现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表示元素原子越来越难失去电子。短周期 注 重 元素的这种递变更为明显,这是同周期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随着核 对 知 电荷数的增大和原子半径的减小,核对外层电子的有效吸引作用依次增强 识 的 的必然结果。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表明自上而下 强化 原子越来越易失去电子。这是因为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相同,原子 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有效吸引作用逐渐减弱。过渡元素的 第一电离能的变化不太规则,随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从左到右略有增加。 这是因为对这些元素的原子来说,增加的电子大部分排步在(n-1)d 轨道 上,核对外层电子的有效吸引作用变化不是太大。
3.意义: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 学习的金属失电 产生新的疑 程度。电离能越小,该原子越容易失去电 子顺序中,Mg 比 问,为解决 子;反之,电离能越大,表明在气态时该 Al 易失电子,与 问题很好过 原子越难失去电子。因此,运用电离能数 酸反应时更剧烈。 渡,激发了 值可以判断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电子的 同理:P 与 S 难易程度 学习兴趣
联 想 电离能是元素的一种性质。表 1-3-2 和表 学生可能会分析 对比分析, 质疑 1-3-3 种写出了某些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 出是失电子的能 再次生成强 值。从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你能推测出 力; 也有可能得出 烈 的 疑 惑 电离能描述的是元素的那中性质吗?你 是得电子的能力。 感,即为下 能分析第一电离能的数值和性质的关系 吗? 展示:表 1-3-2 第三周期元素(除 Ar)的 第一电离能的变化 N a 49 6 M g 73 8 57 7 78 6 101 99 2 9 125 6 表 1-3-3 V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变化 N P As Sb Bi 83 4 70 3 Al Si P S Cl 面的进一步 分析作了准 备,又是他 们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
有同学反驳, 条件 让学生爱学 不一致,一是气 态,二是溶液
讨 论 肯定学生的发言, 强调分析事物时看好条 可能 会想到洪特 学生自己动 分 析 件是关键。 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物质的 指出的电子排布 手解决,既 学 生 电子排布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电子排布 的特殊性, 能量相 学习了新知 的 质 的特殊性来理解 疑 同的原子轨道在 识,又巩固 全 充 满 ( P6 或 了已学知识 d10) 、半充满(如 P3 或 d5)和全空 (P0 或 d0)状态 时, 体系的能量较 低,原子较稳定。
原 子 的 第 一 电 离 能 减 小

IA
IIA
IIIA
IVABiblioteka VAVIA VIIA
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增大
原 子 第 一 电 离 能 增 大
【板书设计】 一、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1. 电离能概念: 2. 符号: 3.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