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律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四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展示诗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飞, 故有“独怜”之叹;又由南飞之雁的孤独,转生“却羡 "双溪“北” 流之感。这里,诗人通过一“南”一“北”,一“怜”一“羡”, 曲折地表达了不愿南行,却只得南行;渴望北归,又无法北归的复 杂情感。
•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借陈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 同时,以“过客”回应篇首“不系舟”,表明诗人确是行色匆匆, 竟连最爱登临的谢脁楼也难以光顾了。最后两句正面揭示题旨, 用落叶为喻,点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里的敬亭山分别了, 其中寓有无限飘零之感,增添了全诗的悲凉色彩。 • 这首诗格调略显低沉,和诗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关。从表现手 法上看,全诗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劲直之气,极耐人咀嚼 品味。中间两联对仗严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势。结语处以形 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远,有不尽之思。
•
颈联两句写将军心爱的儿子玉树临风潇洒地吹着玉制的笛子,姬妾 对着月亮翩翩起舞,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儿子很帅而且姬妾更美。这 两句是写郭将军家庭生活的美满。这一切其实与前二句是密切相关,在 朝廷上的得意才会有家庭生活的惬意。到此为止,前六句都在颂扬郭将 军,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宠、生活惬意、潇洒豪放的将军形象。 尾联笔锋一转,从得意直落到失意,过去的豪雄事迹如同在梦中一 般,如今失去权力和职务,成为一个失意之人。以前面的得意反衬如今 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其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 是李白的惯用手法,诗的关键就在最后两句,前六句都是铺垫,都是为 最后的落差作准备。因最后的失意,过去的辉煌都成了云烟。李白自己 也是这样,从奉诏翰林到赐金放还,也是一个从高峰跌落的过程。“今 日相逢俱失路”,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值得同情。
•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 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 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 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 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 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 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 得的佳句。 •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 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 慎微篇》曰:“邪臣之蔽 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 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 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 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 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 “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 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 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 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 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 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 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 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 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 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 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 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 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 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 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 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 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 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Biblioteka Baidu律诗合集
赠郭将军
将军豪荡有英威,昔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今日相逢俱失路,何年灞上弄春晖。
•
首联说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 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 和宠爱。武威武威郡即凉州(今甘肃一带),是唐朝军队与突厥、回鹘、 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作战的主战场之一。有人说此诗的郭将军是郭 子仪。考郭子仪系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入京供职前,曾历任左 卫长史、单于副都护、振远军节度使、九原太守等,均与武威其地不相 属。可见,诗中之“郭将军”显系另一人,并非郭子仪。这里提到银台。 据唐人韩偓诗《雨后月中玉堂闲坐》:“银台直北金銮外”,可见银台 门内为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李白曾奉诏翰林,此诗虽以去职,但还是忘 不了那里的一段生活。 • 颔联两句说郭将军早上擦拭宝剑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着马鞭回家, 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工作顺利而且生活惬意。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李白 奉诏翰林时对自己受到唐玄宗礼遇的那种满足与自得:“一朝君王垂拂 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驾出 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 去温泉后赠杨山人》)这里对郭将军政治生活的描述也是对自己人生得 意之时的回忆。
•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年春天,遇赦的李白经过一 冬的巴陵之游又回到了江夏。在这里,诗人览胜访友,一度又恢复了诗 酒放诞的豪情逸致。《鹦鹉洲》就写于此时。此诗借描写鹦鹉洲的艳丽 春景以及古人祢衡的悲惨遭遇,反衬诗人自己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 心情。 • 诗写鹦鹉洲,开篇便从鹦鹉入手,“鹦鹉”二字一出,便顿觉颇难收束, 只好一气贯注,旋转而下,到了第四句才略略顿住,然而诗已过了半篇。 鹦鹉洲是江夏的名胜,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相传由东汉末年 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 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诗人临江夏,大都描写鹦鹉洲。此洲 在明朝末年逐渐沉没。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 的一洲,曾名“补得洲”,嘉庆年间改名鹦鹉洲。这鹦鹉洲是因为祢衡 的一篇《鹦鹉赋》而得名,并不是因鹦鹉来过而得名。那么李白诗开篇 的“鹦鹉”看似实写,其实乃是代指祢衡,“江上洲传鹦鹉名”,主要 是指《鹦鹉赋》,而不是专指这里来过鹦鹉,至少是一语双关,虚实并 用。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舟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空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 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 • 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 • 春风和暖烟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 成层层锦浪。 • 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 是为谁而明?
• 《寄崔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秋在金陵(今 江苏南京)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中诗人将感喟身世与抒 写友情交织,前半部分写诗人离别故乡而独行,后半部分写与崔侍 御相见及相离,并抒发相思之情。
• 这首诗前二句点明地点、时间、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画面,渲染 出凄凉的氛围。秋夜是凄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为凄寒;离别是令 人伤感的,而在离别之前的夜晚,目睹满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 则尤为伤感。诗人将离开故地称为“去国’’,见出诗人对宣城依 恋之深;把将要开始的漫游比作“不系舟’’,显见诗人在此地只 是短暂的停留;停留短而依恋深,烘托内心的矛盾、痛苦。
•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 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 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 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入选了唐诗三百首,成为李白入选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一般被认为是 李白最好的七言律诗。 •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 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 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 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 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 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 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 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 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 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 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 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 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 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 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 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 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 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 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 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 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 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 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 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 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 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 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 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 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 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 • 最为可怜的是我如孤雁独自南飞大海,于是羡慕双溪还知道向北 而流。 • 崔侍御您屡次解下陈蕃之榻来招待我,我这匆匆过客却难以登临 谢脁楼。 • 此处您我别离就如同落叶飘飞,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飞散而去。
•
•
此诗格律为平起首句入韵式,但出律甚为严重,说明李白诗歌不为 格律所约束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此诗都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直 爽的性格以及其诗歌中一贯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寄崔待御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明朝分散敬亭秋。
•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借陈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 同时,以“过客”回应篇首“不系舟”,表明诗人确是行色匆匆, 竟连最爱登临的谢脁楼也难以光顾了。最后两句正面揭示题旨, 用落叶为喻,点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里的敬亭山分别了, 其中寓有无限飘零之感,增添了全诗的悲凉色彩。 • 这首诗格调略显低沉,和诗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关。从表现手 法上看,全诗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劲直之气,极耐人咀嚼 品味。中间两联对仗严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势。结语处以形 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远,有不尽之思。
•
颈联两句写将军心爱的儿子玉树临风潇洒地吹着玉制的笛子,姬妾 对着月亮翩翩起舞,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儿子很帅而且姬妾更美。这 两句是写郭将军家庭生活的美满。这一切其实与前二句是密切相关,在 朝廷上的得意才会有家庭生活的惬意。到此为止,前六句都在颂扬郭将 军,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宠、生活惬意、潇洒豪放的将军形象。 尾联笔锋一转,从得意直落到失意,过去的豪雄事迹如同在梦中一 般,如今失去权力和职务,成为一个失意之人。以前面的得意反衬如今 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其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 是李白的惯用手法,诗的关键就在最后两句,前六句都是铺垫,都是为 最后的落差作准备。因最后的失意,过去的辉煌都成了云烟。李白自己 也是这样,从奉诏翰林到赐金放还,也是一个从高峰跌落的过程。“今 日相逢俱失路”,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值得同情。
•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 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 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 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 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 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 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 得的佳句。 •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 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 慎微篇》曰:“邪臣之蔽 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 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 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 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 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 “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 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 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 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 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 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 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 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 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 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 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 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 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 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 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 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 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 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Biblioteka Baidu律诗合集
赠郭将军
将军豪荡有英威,昔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今日相逢俱失路,何年灞上弄春晖。
•
首联说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 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 和宠爱。武威武威郡即凉州(今甘肃一带),是唐朝军队与突厥、回鹘、 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作战的主战场之一。有人说此诗的郭将军是郭 子仪。考郭子仪系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入京供职前,曾历任左 卫长史、单于副都护、振远军节度使、九原太守等,均与武威其地不相 属。可见,诗中之“郭将军”显系另一人,并非郭子仪。这里提到银台。 据唐人韩偓诗《雨后月中玉堂闲坐》:“银台直北金銮外”,可见银台 门内为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李白曾奉诏翰林,此诗虽以去职,但还是忘 不了那里的一段生活。 • 颔联两句说郭将军早上擦拭宝剑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着马鞭回家, 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工作顺利而且生活惬意。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李白 奉诏翰林时对自己受到唐玄宗礼遇的那种满足与自得:“一朝君王垂拂 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驾出 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 去温泉后赠杨山人》)这里对郭将军政治生活的描述也是对自己人生得 意之时的回忆。
•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年春天,遇赦的李白经过一 冬的巴陵之游又回到了江夏。在这里,诗人览胜访友,一度又恢复了诗 酒放诞的豪情逸致。《鹦鹉洲》就写于此时。此诗借描写鹦鹉洲的艳丽 春景以及古人祢衡的悲惨遭遇,反衬诗人自己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 心情。 • 诗写鹦鹉洲,开篇便从鹦鹉入手,“鹦鹉”二字一出,便顿觉颇难收束, 只好一气贯注,旋转而下,到了第四句才略略顿住,然而诗已过了半篇。 鹦鹉洲是江夏的名胜,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相传由东汉末年 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 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诗人临江夏,大都描写鹦鹉洲。此洲 在明朝末年逐渐沉没。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 的一洲,曾名“补得洲”,嘉庆年间改名鹦鹉洲。这鹦鹉洲是因为祢衡 的一篇《鹦鹉赋》而得名,并不是因鹦鹉来过而得名。那么李白诗开篇 的“鹦鹉”看似实写,其实乃是代指祢衡,“江上洲传鹦鹉名”,主要 是指《鹦鹉赋》,而不是专指这里来过鹦鹉,至少是一语双关,虚实并 用。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舟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空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 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 • 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 • 春风和暖烟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 成层层锦浪。 • 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 是为谁而明?
• 《寄崔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秋在金陵(今 江苏南京)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中诗人将感喟身世与抒 写友情交织,前半部分写诗人离别故乡而独行,后半部分写与崔侍 御相见及相离,并抒发相思之情。
• 这首诗前二句点明地点、时间、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画面,渲染 出凄凉的氛围。秋夜是凄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为凄寒;离别是令 人伤感的,而在离别之前的夜晚,目睹满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 则尤为伤感。诗人将离开故地称为“去国’’,见出诗人对宣城依 恋之深;把将要开始的漫游比作“不系舟’’,显见诗人在此地只 是短暂的停留;停留短而依恋深,烘托内心的矛盾、痛苦。
•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 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 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 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入选了唐诗三百首,成为李白入选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一般被认为是 李白最好的七言律诗。 •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 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 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 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 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 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 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 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 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 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 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 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 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 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 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 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 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 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 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 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 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 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 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 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 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 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 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 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 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 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 • 最为可怜的是我如孤雁独自南飞大海,于是羡慕双溪还知道向北 而流。 • 崔侍御您屡次解下陈蕃之榻来招待我,我这匆匆过客却难以登临 谢脁楼。 • 此处您我别离就如同落叶飘飞,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飞散而去。
•
•
此诗格律为平起首句入韵式,但出律甚为严重,说明李白诗歌不为 格律所约束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此诗都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直 爽的性格以及其诗歌中一贯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寄崔待御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明朝分散敬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