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案例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案例
透过夏令营的较量,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当真正做到了教育就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质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理想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会“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一起来看几段材料:
经济进步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而这个要通过教育起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祈祷了很大作用。教育推动、促进了人以及社会发展。正所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也正是我国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原因。同学们我们一定已经感到教育沉甸甸的分量了吧!这还不足以成为我们今天努力学习的动力吗?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创造财富。可是我们也听见了教育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请看来自中日夏令营的报道:
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
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在我们的父辈、兄长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挥之不去的烙印,也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沉甸甸的分量。而曾几何时“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风行一时的口号。今天,教育被提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变化折射出的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教育的发展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杠杆。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教育的春天在哪里呢?借用艾青的诗“去问解冻的河流,开花的大地吧!”文革结束就犹如解冻的河流,开花的大地,给教育带来了生机。
三、
小组讨论:结合身边的例子,讲讲改革开放教育蓬勃发展给我们带来实惠?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
然而随着1966年政治寒潮席卷大地,教育成为重灾区之一。此前,我让我们同学走访了亲历这段历史的老人,他给我们带来了一段录音,让我们来听听历史留给老人的记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教育立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 间 《学位条例》 1981年 《义务教育法》 1986年 《教师法》 1994年 《教育法》 1995年 《职业教育法》 1996年 《高等教育法》 1999年 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 《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3年 教育法律法规
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 治教”的轨道。
67.4万人 1432万人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动乱对教育事业的冲 击和破坏
所谓的“教育革命” 文革时期教育破坏带 来的影响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
“有一流的教育,
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 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 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
• 一位父亲带小孩去学校报名。当他 一听老师介绍学费要多少多少的时 候,忍不住大声嚷嚷起来:“这么 贵!我都可以买到一头猪了!” • 老师纠正他说:“不!那样你就有 两头猪了。”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提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 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教育性质:为人民大众服务
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实施 学
化的劳动者 “两种教育制度”、多种形式办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面对人口众多、文化底蕴不足的现实情况,中国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方针,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举措是全面普及教育。

195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教育为国家的基本事业,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原则。

从此,全民教育的大门向每个人敞开,废除了封建主义下的教育不公和贫困群众无法接受教育的现象。

随着全民教育的推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52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三反五反”运动,其中之一就是反对教育界的腐败现象。

通过这一运动,中国教育界的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全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中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958年,中国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提出了“以工代学、以农代学、以军代学”的口号,鼓励农民、工人和士兵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一运动推动了农村和基层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文化素质。

然而,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关闭,教育活动停止。

这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明确了发展教育的方向和重点。

随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出台,包括恢复高考制度、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师待遇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水平。

同时,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总的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普及教育到提高教育质量,再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2023年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2023年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2023年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一、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情况2023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全国范围内,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整合,教育设施得到了全面升级,教育质量和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1. 教育资源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各级政府加大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和配置。

在2023年,全国新增了一批高水平学校和教育机构,填补了一些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空白。

同时,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共享也逐渐得到了实现,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 教育设施升级2023年,教育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少学校进行了校舍改造和设备更新,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条件。

数字化教育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也进一步推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

3. 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3年,我国教育质量继续向好的趋势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积极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教育领域各项指标分析1. 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2023年,全国范围内学校数量持续增长,各级各类学校的总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学生规模也随之增加,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2023年,我国教师队伍规模持续扩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政府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教育投入与经费分配教育投入一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3年,全国各级政府继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得到了更加合理和公平的分配。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投入的监管和追踪,确保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

4. 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和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建国周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建国周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建国周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随着国家的建立,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建设和教育资源优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示建国周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教育体制改革建国初期,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成为了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通过实行学校体制改革,将旧制度中的私立学校纳入国家管理范围,并免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费。

此举旨在保证广大劳动人民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逐渐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了农村孩子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此外,中国还逐步推行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政策,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二、学校建设建国初期,中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学校建设。

新建了大量的小学和中学,并提高了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建设标准。

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增加,学校设施逐渐改善,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中国还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大量的高校和研究院所。

这些学校不仅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和专业培训,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三、教育资源优化近年来,中国致力于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确保公平公正。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了这些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平台。

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得以传播和共享,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

总结建国周年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

教育体制改革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建设和教育资源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条件。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的未来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国周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建国周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建国周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中国从此迈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建国的几十年间,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国家教育政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探讨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变革建国初期,中国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国家开始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推行义务教育法律制度,完善教育公平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质中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义务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普及了全国范围内的九年义务教育。

此外,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得到了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

同时,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高等教育机会不断扩大,大学院校数量迅速增加。

此外,政府鼓励学生深造的政策措施,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一些高水平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这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近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备受重视,发展迅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职业教育道路。

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成为学生备受青睐的选择。

此外,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密切对接,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技能人才。

在建国周年的今天,回顾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难看出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景问题切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图一(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和图二(希望工程宣传画)。

中国教育由小到大,逐步发展。

1983年国庆前夕,在北京景山学校,邓小平同志挥笔写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

教育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国运兴衰,系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我们该如何看待“国运兴衰,系与教育”呢?学习目标引领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兴办的史实概况。

本课第二目“‘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着重讲述了“文革”期间教育的发展。

本课第三目“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主要讲述了“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以及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

三目关系,图示如下:自主预习梳理【答案】①社会主义新型②工农子女③为人民大众服务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⑤两种教育制度⑥国民教育体系⑦大中小学⑧成人教育⑨业余教育⑩坚实基础○11骨干力量○12上山下乡○13文化断层○14人才断层○15文盲○16半文盲○17全民族文化素质○18现代化事业○19恢复高考○20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21面向现代化○22面向世界○23面向未来○24科教兴国○25义务教育法○26教师法○27多种层次○28多种形式○29学科门类基本齐全重难疑点探究1.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2.新中国初期,我国的教育兴办具有哪些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中心发言人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法
自主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教材、多媒体等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
个人主页




【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导入新课】
以教育的对象做引子导入新课。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
【小结】
共和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无论国家还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和忧患的事业。
【板书设计】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历史授课人:
课题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1课时
三维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建国周年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建国周年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建国周年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教育事业也随之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教育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教育事业在建国周年后的蓬勃发展。

一、义务教育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义务教育的发展。

自建国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并确立了“全民受教育”的原则。

通过普及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师资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中国的义务教育得以迅猛发展。

在义务教育普及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中国的义务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99.9%,学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地区也得到了同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权益,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

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在建国初期,中国只有一些传统的大学和学院,而如今,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覆盖面广,各级各类高校共计数千所。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师资水平,增加科研经费等,推动了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中国的一些高校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良好声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留学。

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国周年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全面推进和发展。

首先,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起了一整套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培训等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

这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使他们能够学有所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其次,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政府注重技能人才培养,通过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培训师资等举措,职业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文化教育到现在的综合性教育,不断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

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道德、礼仪、文学等方面的培养。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开始注重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建立,成为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实行“义务教育”政策,并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1985年开始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开始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三年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注重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

2000年开始实施“211工程”,旨在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高水平大学。

2006年开始实施“985工程”,旨在培养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这些政策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并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除了政策层面,中国教育事业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许多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为学校捐赠图书、资金等物资,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些举措不仅帮助贫困地区改善教育条件,也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尽管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教育差距;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正在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评估机制等。

总之,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中。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为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将会更加繁荣、更加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题名称: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目标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目标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导入示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三学做思一、一、教育的兴办: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⑴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⑵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导问题⑶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⑷作用: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⑴重要措施:①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③作用:使数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够培养人才,提升人民素质,还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艰巨但又必要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机会,不断改进教育体制和方法。

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政府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它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建设学校、培养教师、改善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以确保教育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改善。

同时,政府还应该通过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来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益。

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他们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

因此,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地位,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注重教育体制和方法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力度,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等,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强与产业界和社会的合作。

教育应该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政府和企业应该增加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最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教育的地方,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

总之,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教师、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够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历史(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史(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2年1月台州市期末14题)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传统制度”是指A.高考制度 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 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2.(2011年9月汕头市四校联考21题)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3.(2012年1月佛山一模16题)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12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4.(2012年1月杭州市一模15题)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5.(2012年1月惠州调研18题)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6.(2011年12月济南月考34题)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B
A
B
10.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建国初期 B.“文革”期间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11.毛泽东提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在 A.1 949年 B.1 954年 C.1 957年 D.1 965年 12.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是在 A、建国后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C.“文革"初期 D、“文革"后期 13.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 再教育"的直接原因是 A、知识青年缺乏劳动知识 B.“文化大革命”的需要 C.面临中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D.劳动人民要求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 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 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 生。十三大后,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 的战略目标 。
2、恢复发展教育的措施
⑴恢复高考(1977年);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 职称等制度。 ⑵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新时期教育 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83年邓小平) ⑶加强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 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 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 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国 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4)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教育法律法规 《学位条例》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1981年 1986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3年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教育制度的确立: (1)背景:新中国建立,教育事业拉开了序幕。 (2)过程: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 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化教育。为此,人民政府彻底改造旧教育,加 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 进行调整;推行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 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 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 普及义务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对策
1.经验教训: (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 (2)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从基本国情出发。
1.当今世界,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 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 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而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2.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 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 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 我国的基本国策。
(5)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 国”战略。 (6)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 法规体系。
2.成就: (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 青壮年文盲。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 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 育成绩显著。 (4)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 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2.对策: (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 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 素质和培养大量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才能赢得国际竞争的挑战。 (2)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 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必修三专题五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修三专题五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1977年恢复高考
1983年“三个面向”
1995年科教兴国
什么是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 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 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 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 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 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教育问题:4%跨越不了的鸿沟
教育投入总量不足(199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占国 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1995年下降到2.44%,而1995年
世界平均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9% ,1999
年回升到2.78%。2003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的3.41
%);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
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 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 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高等教育的发展
青年学生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 号召,到农村去接受劳动改造,人民欢 上图为知识青年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劳动的场景 送 下图为1978年冬到1979年春云南知青请愿返城场景
毛主席,你是 我的偶像—— 一个毛的超级 FAN
七二一大学:工农兵学员在上课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 点)的请示报告》。 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 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 的进修班。学习内容,设置 “以毛主 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 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 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 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
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 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 核心的综合国力;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4、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 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 状态。
结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重要标志:恢复高考(1977) 2、1983年,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 ------新时期 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科教兴国战略: (1995) 原因: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 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 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工作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⑶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 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②教学体制: “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③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①对象:工农兵
②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③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985工程
★ ★ ★ ☆
重庆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河南省 浙江省
河北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大学 郑州大学 浙江大学

我国211工程大学和985工程大学名单
所在省市
大学名称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211工程
★ ★ ★ ★ ★ ★ ★
985工程
★ ★
辽宁省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省
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 发布《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 办法的通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 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 书报,能写200—300字的 应用短文; 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 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世界扫盲日
9月8日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 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2、“教育革命”; (阅读本框第三、四段)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1)领导体制: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高等 学校 中等 学校 小学 67.4万人 1432万人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C、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 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公平公正为基础,以科技支撑为手段。

首先,将人民放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心地位。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服务人民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人民群众的心愿和期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教育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不断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其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以创新驱动为动力。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把创新放在首位,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育也应该鼓励教师的创新,提供教育教学的创新环境和机制,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以公平公正为基础。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实现教育的普及和公平。

教育应该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不论其出身背景、经济状况、地域差异。

要建立起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减少教育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

最后,以科技支撑为手段。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发展的机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科技能够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普及程度。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公平公正为基础,以科技支撑为手段。

这些基本逻辑的贯彻落实,将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助力中国教育迈上新的发展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指导方针 (1)“三个面向” (2)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 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 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第二课 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 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 是最基本的人权。
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奠基)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 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 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 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 《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example
3、影响
(1)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建设人才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
高等学校 学校 数
1949 205所
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 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 思想改造大学”。
工农兵学员在上课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九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 元) 年份 产值 1952 173 1963 682 1970 1969 1976 5544
改革学校领导体制。原有的学校教育管理 体制被彻底废除,学校的领导权转移到“工人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 员会”手中,“解放军宣传队”也进驻大中学 校。“外行领导内行”。 改革教学体制。要求高校文科师生到工厂、 农村、部队和工农兵一起“批林批孔”,评法 批儒;理工科师生则进行厂校挂钩,大办小工 厂、小农场,组织师生与工农兵一起开展革命 大批判。学校教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劳动 为中心,师生纷纷进入社会大课堂。
1、教育指导方针
(1)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 化的劳动者
2、内容
(1)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2)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教育 (3)多种形式办学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 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 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 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3、影响
促进教育发展 推动现代化建设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 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 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 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待遇偏低; 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难以落实;高考 制度一考定终生(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 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 一张试卷)等等。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发表观点:“大学 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 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 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 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 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 践中去。”随后,上海机床厂根据毛泽东的 “7〃21”指示精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 “七〃二一”工人大学。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 词(1990年9月5日)
பைடு நூலகம்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 这是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 小学的校门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 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2011〃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9)“国运兴 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 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2、内容 恢复高考 尊师重教风气形成 教育立法 教育改革
1977年冬天,570 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 的第一次考试。
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 达到了空前的规模——1160万人!当时百废待 兴、百业待举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张 印制考卷,为了解决考卷问题,中共中央临时 决定:动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中等学校 学校 数
5219 所
初等学校 学校 数
34万 多所
在校 生数
11.7 万人
在校 生数
127万 人 1141 万人
在校 生数
2400 万人
1965
434所
67.4 81274 万人 所
168万 11620 多所 万人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挫折)
(停课闹革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门办 学\工农兵大学)
2010年GDP: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
人均GDP:中国排名世界第100位
国家竞争力:中国排名世界第27位
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127位,与1949年排名 一样 中国公共教育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3%, 世界平均教育投入5%
中国公共医疗投入比例,世界排名倒数第四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 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 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 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 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
(B)
历史证明,生活的进程是不会按照人们 的主观臆想和如意算盘而发展的。广大人民、 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这场狂热的运动所付 出的代价,是过于沉重了。上千万的纯真无 瑕的青少年,在艰苦的劳动中和坎坷的遭际 中,也许获得了某种有利于他们思想和体力 成熟和发展的收益;但是,一个无可回避和 无可补救问题是: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在 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富于才能和理想、 甚至是在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却因而丧失 了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 也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力的机 会。 ——冯牧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 “反动学术权威”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古人)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 (元朝)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 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 十丐”的说法。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 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 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 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 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 下乡联系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