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人文地理期末复习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
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

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
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文化景观: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

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
言的,是经过人类社会改变而获得显著新特征的景观。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
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6、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
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
8、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
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9、人种:即人类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
征的人群。

10、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缘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
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10、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化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1、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2、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聚集、财富聚集、技术聚集和服务聚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13、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14、城镇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

·
15、旅游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

16、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7: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知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18、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知。

19、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头脑中的形象。

20、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21、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22、农业景观:农业景观属于人文景观的类型,由于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方式的不同,世界范围内农业景观也呈现不同的面貌,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
二、简答题(10分/题注意要点)
1.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①高位静止阶段, 即HS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②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③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
④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⑤减退阶段,即D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其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水陆上: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沿海与内陆: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高原与平原: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

世界人口在各大洲分布也极不平衡。

多集中在亚欧大陆,一亚洲为主,而面积广大的南极大陆无人定居。

在各大洲(或地区)内部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

非洲多集中于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澳大利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俄罗斯人口集中于欧洲部分。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趋向于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地平地区和岸边(海岸、河岸)。

3.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
%
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

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大部分的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一经济为主。

4.民族的特征
%
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5.现代农业的特征
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越来越高。

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作为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

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品农业。

%
6.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第一带:自由农业带
第二带:林业带
第三带:作物轮作带
第四带:谷草农作带
第五带:三圃农作带
第六带:畜牧带
!
7.简述世界上四大工业带的分布
北美工业带:新英格兰区、中大西洋工业区、摩霍克河谷区、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大湖西岸工业区、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东南工业区、海湾工业区、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
欧洲工业带: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库兹涅茨克工业区
日本工业带: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8.简述城市化几个阶段
;
内部市区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郊区的城市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产品结构高级化、城市网络化
逆城市化阶段
9.什么是城市化的地域结构简述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哪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

动力:聚集力、离散力、摩擦力

10.语言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11.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在自然地理条件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
状况好,而在自然地理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传播扩散状况
差。

②、社会人文因素:行政区划、经济条件、人口迁移
12.¥
13.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
领土空间:地理位置、领土面积;
自然资源;
人口规模;
经济水平;
军事力量;
科学技术;
国民士气;

政府的质量:政治性质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14.国家的基本特征
1.拥有确定的领土
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
4.拥有主权
15.(
16.分析影响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因素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商业环境
居住地环境
社会环境
三、论述题(15分/题注意阐述)
1.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
(2)自然条件:
(3)地形条件:
厂址多选择有较大面积平坦地形的地区;
考虑防御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及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4)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工业的作用不像地形那样大,因为可以用人工办法创造适合工业生产需要的室内环境,以弥补自然气候的不足。

(5)水文条件:主要是供水与排水的问题。

(6)资源条件:
加工后体积与质量大大减少而价格有低廉的原料
~
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
消耗能量多的企业
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产品需要保险企业
(7)能源条件:
第二产业在将原料加工为成品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水力、蒸汽机、电能(8)市场条件:
市场、消费条件是从生产的目的方面影响生产布局。

市场对港口城市的影响比较明显。

(9))
(10)劳动力条件:
包括劳动力供应数量、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的技术状况等;
(11)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酸雨、全球变暖
(12)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销售成本、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将
一些工业产品的某些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论述城市化的机制
(1)@
(2)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
(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4)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5)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6)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3.【
4.论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具体含义
(1)核心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2)具体含义:
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通过气候和雨量来实现
地形地貌: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平地区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人的物质基础
水体:海岸地区比内路腹地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生活资料: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人口向城市集中地步伐在加快。

历史因素:现今的人口分布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有时短时间内可以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