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措施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机理及研究进展_李昂

合集下载

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

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

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一、本文概述土壤盐渍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对当前土壤盐渍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概述,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文章将首先介绍土壤盐渍化的定义、分类和产生机制,然后回顾国内外在土壤盐渍化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土壤盐渍化的监测技术、盐渍化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盐渍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盐渍化的改良和治理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土壤盐渍化过程的复杂性、改良技术的局限性以及环境友好型治理策略的缺乏等。

文章将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包括土壤盐渍化过程的精准监测与模拟、盐渍化土壤的生物修复与生态恢复、耐盐作物的遗传改良与高效种植技术等,以期为土壤盐渍化的研究和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土壤盐渍化是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土壤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土壤盐渍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和机理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深入探讨了土壤盐渍化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与地下水位、气候、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发展,土壤盐渍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土壤盐渍化的监测和评估方面,研究者们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土壤盐渍化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实时监测和评估。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土壤盐渍化监测的效率和精度,还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治理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和措施。

其中,农业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盐碱化原因:
1、农业灌溉不规范:连续使用碱性农田水灌溉,农田土壤的阳离子
浓度增加,使土壤的pH值升高。

2、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是碱性物质,使用过多,会
出现碱性过量,引起土壤的pH值升高,从而导致盐碱化的发生。

3、土壤本身条件:土壤中溶解的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太高,抗碱性
不强,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治理措施:
1、传统治理措施: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垦殖、农田
开发、浅层耕翻、增充有机质和碱解物等,进行有效的调节,缓解土壤盐
碱化程度。

2、科学灌溉:选择温性水灌溉,避免使用过多的碱性水灌溉,以保
护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的损失。

3、施用有机肥:适当施用有机肥,如有机堆肥、液体有机肥和生物
质等,有助于土壤水分调节,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4、采用植物逆境技术:采用一些抗盐碱植物逆境培养技术,如低温、低磷、高温、高磷等,培养出一些抗盐碱的新品种,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
产量。

日光温室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日光温室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根本原 因 。
合理选 择肥料 品种 ,常用 化肥 的致 盐能力 由高 到 低 的 排列 顺 序 为 :氯 化铵 >氯 化 钾 >硝 酸 铵 > 硝 酸钾 >硫 酸 钾 >尿 素 >三 元 复 合 肥 >二 元 复 合 肥 。由此可见 ,含氯 化肥 的致盐 能力较 强 ,在大棚 施用 时要注 意氯 化物 、硝 酸盐 、硫酸 盐肥料 的使 用 量 。根 据蔬 菜氮 、磷 、钾 的吸收量 和产量 水平 ,确
38 一
Ve l2 ete 0. ga s 15 b
13 盲 目偏施单一化肥和 大量施用化肥导 致土壤盐 .
分 提高 不 同种类肥料 即使 在使 用量相 同时 ,所 导致 的 土壤 渗透压 的增 加也 不 同,通 常用肥料 的盐效指 数 表示 。肥 料 的盐效指 数越大 ,导 致作 物盐 害的可 能
成 的耕层 变浅 等 因素有 关 ,这些都 加剧 了土壤 次生 盐渍化 的形成 。
素在土壤 中积累过多 ,致使土壤 出现盐渍化 。 表 2 莘县 大棚 土壤 施肥情 况 k/m gh
2 温室 大棚 土壤盐 渍化 的防治措 施
21 实行 配方 施肥 技 术 ,合理 施用 氮 磷 、钾 化 .
11 温 度和湿 度 .
弱矿 化度 水 ,为 0 ~2gL ( 1。 . , 表 ) 5 表 1 莘 县浅 水矿 化 度
大棚 栽培条 件 下 ,由于 作物生 长环境 密闭 ,棚
内的温 度 和湿 度 明显 高于 露 地 。高温 高 湿 的环 境
条 件 促 进 了 土壤 固相 物质 的快 速 分解 与盐 基 离子
的释放 ,同时也提 高 了硝 化细菌 的活性 ,使 土壤 中 残 留的 N O一 N含量 增加 , 从而 加重 了土壤 的次生盐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盐碱地是指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土地,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地区。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盐碱地的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盐碱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盐碱地的存在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严重,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盐碱地上的盐碱物质会随着地下水的流动进入到河流和湖泊中,引发水质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盐碱地上的植被覆盖较差,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的程度。

为了解决盐碱地带来的种种问题,盐碱地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主要的治理方法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难题需要克服。

有必要加强盐碱地治理研究,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实现盐碱地的治理和恢复。

1.2 研究目的盐碱地治理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索盐碱地形成的机制和规律:通过研究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可以深入了解盐碱地的特点和环境背景,从而为有效治理盐碱地提供科学依据。

2. 分析盐碱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盐碱地对农田生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危害程度,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3. 探索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方法和措施:通过研究盐碱地治理的主要方法和具体措施,找出适合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治理方案,提高盐碱地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4. 为盐碱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通过研究盐碱地治理的进展和现状,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专业人士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盐碱地治理工作的开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盐碱地治理的研究意义在于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恢复土壤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盐分超标,严重影响土壤肥力的现象,是
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为因素。

许多地方采用的涂施毒性物质过多,或是良化护
理不当,使得土壤中盐分污染严重;
二是气候因素。

热带沙漠气候,连年大量降水不见,使得土壤水
渗透势力差,盐分无法淋失,从而造成土壤盐渍化。

三是自然环境因素。

海岸线附近的土壤,由于其自然的地理因素,易受到海水侵入与吹旋带来的盐分污染。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是采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措施,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在养分肥
料投入中,加大腐殖质和生物有机质投入,以增强土壤有机质的质量
和水分释放性;
二是强调消毒良化肥料分开用,有效规避“双重污染”现象发生,减少有毒无机盐的污染;
三是进行施肥的重点防护,例如对容易受潮的地方,有计划的选
择地下水施肥,以减少自然因素的潜在影响;
四是深耕,靠深耕,可以深度脱盐解渍,将尘以深层土壤受潮,
做到有效地运播盐分,避免其在一个位置过多积聚。

从上述可见,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化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改善土
壤有机质,调整施肥结构,以减轻潜在的自然因素,加强消毒和良化
护理,通过地下水深耕技术的运用,解决实际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保障粮食稳定,促进农业发展。

盐渍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盐渍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盐渍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盐渍土是一种在土壤中积累大量盐分的情况,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土壤排水不良或盐分含量高的地区。

盐渍土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限制了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因此,了解盐渍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盐渍土的原因分析1.土壤排水不良:当土壤排水不良时,水分不能充分排出,会导致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的增加。

由于蒸发和蒸腾,土壤中的水分逐渐减少,而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则逐渐浓缩,最终形成盐渍土。

2.降水稀少:在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土壤中的水分很少。

由于水分的稀缺,蒸发和蒸腾作用会加强,土壤中盐分的浓度会逐渐增加,导致盐渍土的形成。

3.盐分含量过高:土壤中本身就含有较高的盐分。

这种情况常见于海滨地区或盐碱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盐分。

当土壤水分蒸发或排水不畅时,盐分会逐渐聚集在土壤中,形成盐渍土。

二、盐渍土的防治措施1.土壤改良:通过石膏、有机肥料等改良措施,可以促进钠离子和其他盐分的迁移,减少土壤中盐分的密度,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排水能力。

2.排水改善:改善土壤的排水条件可以有效防止盐渍土的形成。

通过修建排水渠道、加设排水井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排水能力,减少土壤中盐分的浓度。

3.合理施肥:在施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肥料,并进行合理的施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盐分的积累。

例如,使用含有高钾、低钠的肥料,有助于减少盐分对土壤的影响。

4.种植耐盐作物:选择耐盐性强的作物进行种植,可以减少对盐分的敏感度,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如盐芒、盐蒿等。

5.应用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土壤菌群等的作用,可以降低土壤中盐分的浓度。

通过使用盐耐受性植物和微生物,可改善土壤的生物学特征,降低土壤中盐分的影响。

6.灌溉控制:控制灌溉水的含盐量和灌溉量,可以减少盐分的积累。

同时,注意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灌溉,避免过于频繁或过度灌溉,有助于减少土壤中盐分的含量。

总结:盐渍土的形成是由于土壤排水不良、降水稀少和盐分含量过高等原因造成的。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它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生长,甚至影响土地的使用功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受地表水淹没。

当地表水深度增加时,含盐量会增加,这样就会导致土壤中盐分含量增加,从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二是缺乏有效的土壤排水系统。

土壤排水不畅,有些地区没有良好的土壤排水系统,也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增加,从而造成土壤盐渍化。

三是缺乏土壤管理。

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壤管理,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中的盐分不能被有效地排出,也会导致土壤盐渍化。

四是长期的旱涝不均。

由于长期的旱涝不均,土壤中的盐分不能被有效地排出,从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针对土壤盐渍化问题,有以下几种防治措施:
一是建立好土壤排水系统。

建立有效的土壤排水系统,可以有效排出土壤中的盐分,从而防止土壤盐渍化。

二是加强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不仅可以保护土壤结构,而且还可以有效排出土壤中的盐分,防止土壤盐渍化。

三是科学施肥。

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太高时,应该采用科学施肥的方法,控制土壤中盐分的含量,防止土壤盐渍化。

四是遵守节水灌溉原则。

应该遵守节水灌溉原则,减少地表水淹没,防止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从而防止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土壤排水和管理,加强节水灌溉,科学施肥,以有效地防止土壤盐渍化。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1. 盐碱化成因盐碱化是土壤中盐类和碱类离子积累超过正常水平的现象。

盐碱化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水源盐碱化水源的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中的含盐量过高,或者地表水中的含盐量超过了作物的耐盐度。

水源盐碱化最常见的原因是灌溉水中含有过多的盐分,这些盐分会随着灌溉水进入土壤中沉积并积累。

1.2 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也是盐碱化的一大原因。

过度的化肥施用、不合理的土地改造和不当的土壤管理都会导致盐碱化。

特别是在农田中,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施肥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1.3 土壤特性某些土壤本身具有盐碱化的倾向,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的盐类和碱类离子含量较高。

这种土壤特性一般与区域的地质和气候条件相关。

2. 盐碱化的影响盐碱化对土壤和植物的生长都有严重的影响。

2.1 土壤质量下降盐碱化会导致土壤的结构疏松,通透性下降,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盐碱化还会降低土壤中的氮、磷、钾等重要养分的供应能力,限制植物的营养摄取。

2.2 植物生长受限盐碱化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升高,超过作物耐盐度范围,从而对植物产生毒害。

高浓度的盐分会引起植物根部水分吸收不良,导致水分应激和生理功能紊乱,最终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死亡。

2.3 土壤环境变差盐碱化还会导致土壤中的pH值升高,从而使土壤呈碱性。

由于碱性土壤对于大多数农作物来说是不利的,盐碱化会导致土壤的适宜范围变窄,使得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3. 盐碱化的防治措施为了避免盐碱化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必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3.1 良好的排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是防治盐碱化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排水布局和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水分的含盐量和碱性浓度,从而防止盐碱化的发生。

3.2 优化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减少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

应根据作物的耐盐性和土壤的含盐量来确定合适的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避免过度灌溉和过量施水。

3.3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减少盐分的积累,并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自然因素是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地下水中的盐分渗透到地表或上升到根层土壤,使土壤中的盐分浓度超过了作物所能耐受的范围。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干旱缺水地区,由于水分蒸发或在渗漏到地下水过程中,土壤中的盐分被慢慢吸收,逐渐达到浓度过高。

另一个原因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地盐碱化。

人类活动,如过度灌溉、不合理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以及不适当的土壤管理等,都会导致盐分在土壤中积累过多。

过度灌溉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水分过度供应,水分通过土壤颗粒,溢出到地表或渗漏到地下水层,土壤中的盐分也会跟随过量供给的水分一同运移到植物根层或地下水层。

盐碱地的治理措施主要分为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

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引进耐盐碱作物来改良盐碱地。

这些作物能够耐受高盐浓度和碱性环境,通过生长和除盐功能来改良土壤质地和盐碱环境。

一些耐盐植物,如金盏菊、海槐等,都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可以用于改良盐碱地。

物理措施主要包括改良土壤质地、改变土壤排水条件和提高土壤透气性。

改良土壤质地可以通过添加有机物、沙子和石灰等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能力,减轻土壤中盐分的积累。

改变土壤排水条件可以通过修建排水沟、改进田坎配置等方式,将多余的盐分排出土壤,减缓盐碱化的进程。

提高土壤透气性可以通过开垦或改进土层结构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盐分的渗透和运移。

化学措施主要通过土壤改良剂和化学调控来治理盐碱地。

土壤改良剂可以通过添加石膏、磷肥和腐殖质等来降低土壤的盐碱度和改进土壤物理性质。

化学调控可以通过添加盐分调节剂来调整土壤中的盐分浓度,降低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盐碱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过高,造成了土壤质地和盐碱环境失去适宜作物生长的条件。

治理土地盐碱化的措施包括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通过引进耐盐碱作物、改善土壤质地、改变土壤排水条件和调控土壤盐分浓度等,来提高土壤质量和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浅析新疆地区土地盐碱化成因及改良成果

浅析新疆地区土地盐碱化成因及改良成果

浅析新疆地区土地盐碱化成因及改良成果作者:何睿指导老师:李彦1.新疆地区概况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处于欧亚大陆中心,总面积166万km2,属典型的内陆性北温带气候,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较多盐碱地面积为2181hm2,占全国盐碱地总面积的21%。

耕地盐碱面积135hm2,占新疆总耕地面积的35%[1]。

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统称,指含盐量在0.2%以上,或者土壤胶体吸附一定数量的交换性纳,碱化度在20%以上,对作物生长有害的的土壤,也成为盐渍土[2]。

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土壤盐渍化状况日趋严重,丢弃的土地也逐年增加,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了新疆的工、农业发展,局部的形式也代表新疆地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的严峻性。

因此,研究盐碱土的类型、分布、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及治理措施,对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2.土地盐碱化成因及改良措施2.1.中国土地盐碱化2.2.新疆土地盐碱化的成因2.2.1.土壤条件影响母质含盐的土壤是盐碱化的重要成因。

新疆各县市灌区北部或者周围都有山区,同时新疆又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区岩石和成土母质普遍含有盐分,经洪水或经常性地面水的侵蚀作用,溶解度小的碳酸盐和石膏首先在山前洪积扇或洪积-冲积平原的上部沉积,而易于溶解的氯化物-硫酸盐类在洪积扇或洪积-冲积平原中下部积聚,氯化物或硫酸盐-氯化物则在扇缘及扇缘带以下的地区积聚。

据有关资料表明,新疆天山山麓南部绿洲区土壤母质含盐比重大,2~4m土层含盐量为30.0g/kg,1Om土层含盐量为25.0g/kg,15m层含盐量为15.0g/kg[3]。

因此,母质含盐是本地区耕地盐碱化的重要成因。

2.2.2.气候条件影响新疆是我国最为干旱的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北疆年平均降雨量255mm,平均蒸发量1500~2000mm,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6~15倍。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过高的土地,是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盐碱地的环境条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研究人员进行了盐碱地治理的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的研究进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了解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和特点来探索治理的途径。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盐分和碱分的积累过高,以及土壤结构的疏松导致水盐代谢的不平衡。

通过了解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可以为治理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盐碱地的形成与土壤盐渍化、土壤碱化、水分条件不良等因素有关,在治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探索盐碱地的治理方法。

目前,盐碱地的治理方法主要分为机械治理、物理治理和生物治理三种方法。

机械治理主要是利用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翻耕、排水和除盐等处理;物理治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利用多孔渗透性材料改善土壤透水性;生物治理主要是通过植被恢复和植物种植来改善土壤的水分和盐分状况。

这些方法在盐碱地治理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进一步,通过研究盐碱地的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盐碱地改良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作物生长环境来实现的。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土壤改良方法,如利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利用适宜的农艺措施,如轮作、深松、中耕等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还可以通过施用抗盐碱剂和调节土壤酸碱度等措施来改善盐碱地的环境条件。

通过研究盐碱地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盐碱地治理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变化、农作物产量变化和经济效益等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盐碱地治理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对盐碱地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可以为盐碱地治理提供经验和借鉴。

盐碱地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对盐碱地形成机制和特点的探索、盐碱地治理方法的研究、盐碱地改良措施的研究和盐碱地治理效果的评价和总结等。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高,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甚至无法生长作物的一种土地类型。

我国盐碱地面积广泛,占据农用地的1/4以上,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盐碱地的存在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盐碱地治理一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科研机构关注的焦点和重点。

本文就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盐碱地治理研究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土壤学、植物学、地理学、农业科学等多个学科。

盐碱地的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降盐碱、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

1.降低土壤盐碱度盐碱地的盐碱度过高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

降低土壤盐碱度是盐碱地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主要的降盐碱措施包括水分管理、盐渍化物质的淋洗和添加复合材料等方法。

水分管理是指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提高土壤湿润度,减少土壤中盐分溶解度,从而降低土壤盐碱度。

盐渍化物质的淋洗是通过灌溉和排水的方式,将土壤中的盐渍化物质冲洗出土壤层,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累积。

添加复合材料是指在盐碱地种植作物时,向土壤中添加一些改良剂,如有机肥、石灰粉等,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盐碱度。

2.改良土壤盐碱地的土壤肥力较低,改良土壤也是盐碱地治理的重要内容。

目前,改良土壤主要包括施用有机肥、灌溉改良水和开垦固碱地等方法。

施用有机肥是指向土壤中添加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性和通气性,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灌溉改良水则是通过改变灌溉水的成分和质量,来减轻土壤中盐碱物质的积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

开垦固碱地是指在盐碱地上进行固碱地的改造,通过改变土壤盐碱度的方法,提高土壤肥力。

3.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肥力是盐碱地治理的重要环节。

当前,提高土壤肥力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制度、种植抗盐碱作物及土地复垦等方面。

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制度是指根据盐碱地的特点,实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制度。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土壤盐渍化是土壤中盐分积累过多而导致土壤盐分浓度超过植物生长的耐受范围,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的一种土壤退化现象。

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干旱、地下水位升高、过度灌溉、过量施用盐类化肥等。

为了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一、土壤盐渍化的原因1.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气候干旱导致土壤中水分蒸发过快,土壤中的盐分无法被稀释,积累在表层土壤中,从而增加土壤盐分浓度。

2.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位升高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土壤表层,并随着水分蒸发逐渐沉积在土壤表层,造成土壤盐分浓度升高。

3.过度灌溉:过度灌溉会使土壤中的盐分随着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特别是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水分蒸发速度快,盐分无法被稀释,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

4.过量施用盐类化肥:过量施用盐类化肥会使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增加,过多的盐分会积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盐渍化。

二、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1.改善排水设施:改善排水设施是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排水系统建设,避免地下水位过高,减少地下水中的盐分渗入土壤表层。

2.科学施肥: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避免过量施用盐类化肥,避免植物对盐分过敏,减轻盐冲击。

3.选择耐盐植物:根据土壤盐分浓度的情况,选择适合耐盐的植物种植,如盐蒿、盐菊等,提高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裸露,防止盐分积累。

4.合理灌溉:避免过度灌溉,采取滴灌、喷灌等合理的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避免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

5.土壤改良:通过添加石灰、石膏等中和土壤中的盐分,促进盐分向深层土壤排放,减少盐分在土壤表层的积累。

6.盐碱地复垦:对已经发生盐渍化的土壤进行复垦,包括淤泥覆盖、植被恢复、土壤翻耕等措施,帮助土壤逐渐恢复活力,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

综上所述,土壤盐渍化是一种严重危害土壤生态环境的问题,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生长都有不利影响。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盐碱地是指被盐渍化和碱化的土地,其含盐量和盐碱度高,土壤排水不良,土壤酸碱度失衡,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导致其无法进行普通农作物种植,因此成为国内外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

针对该难题,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盐碱地治理研究,主要包括机械疏浚法、化学处理法、生物修复法等。

其中机械疏浚法是指通过清除土层上部含盐的土壤并处理它们,使土壤更有机会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恢复其原始状态。

其治理效果较好,但成本高,实践使用难度大。

化学处理法主要包括酸法、石灰法、氧化法等,该方法可以迅速降低土壤pH值,消除碱性成分,但会导致土壤的酸碱度失衡,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生物修复法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和维持水土资源,减缓地貌恶化,恢复土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盐碱度,并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种类的盐碱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以下是具体措施:1. 盐渍地治理措施:通过新型堆积埤、田间排水沟、田间浸润井、水分平衡营养溶液调节等综合治理方法来降低土壤盐味,恢复土壤肥力和水分平衡;2. 碱地治理措施:选用性能优良的土壤改良材料,加强地下排水工程建设和近似的灌溉方法,以减轻土壤碱性,提高土壤肥力,巩固土壤粘结力;3. 盐碱化地整体治理措施:在保护农作物的基础上,通过中、长期多种治理手段来综合治理土地的盐碱化,采用生态修复、深层灌排养分消除、植被绿化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以达到修复生态、提高土地产量的目标。

综上所述,盐碱地治理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土地类型,选用有效的治理方法,通过实践总结和改进不断提高技术和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恢复植被,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

【精品推荐】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有哪些

【精品推荐】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有哪些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有哪些
小编希望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有哪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的地区,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有哪些呢?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土壤盐碱化”简称“盐渍化”。

是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土的过程。

那么,大家是否了解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有哪些呢?
1.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有机或无机肥料、矿质化肥、亚硫酸钙、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亚铁、高聚物改良剂及土壤综合改良剂等。

2.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

同物理、化学改良措施而言,生物措施成本低,环保有效,同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颇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3.综合改良措施,物理措施成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较高,不具有长久性,而且受水资源的限制,不易推广化学措施见效快,但若使用不当,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施用改良剂后需要大量的水冲洗,应用起来较困难且经济成本昂贵生。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盐碱地是指土壤中Na+、Cl-、SO42-等盐类和碳酸盐等碱性物质过多,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养分失衡、土壤结构紧密等使土壤难以适宜农作。

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黄河下游平原、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盐碱地治理一直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这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盐碱地治理研究的进展以及具体的可能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一般包括防止盐碱地的形成和减轻已形成盐碱地的程度,而现阶段的盐碱地治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已形成的盐碱地制定措施。

1、盐渍化的影响及其治理盐分水分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毛管吸力、浸润度等因素,盐分与土壤水分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关系。

中低盐碱地治理方法为增加水分,高盐碱地应先将土壤中盐分移除,再增加水分。

盐碱处理的目的是除盐和改善水盐环境。

可采用生物、物理、化学方法。

沉积盐是指风沙和水沙将盐质物质带入土壤中形成的一种盐化现象。

沉积盐发生的原因是沙土地区风远、土地荒漠化严重,缺水、水土流失,常常会出现荒芜尘沙。

治理方法可分为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两类。

土壤疏松度是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是土壤物理性质的一种表现。

土壤疏松化降低了土壤的自然肥力、气息、水平和防止侵蚀的能力,使土壤质量下降,导致生态环境变差,出现“三度土壤”或“失土为寇”的现象。

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结构改善、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

1、蓄水堤筑建水能被吸收到土壤更深的层次,因此蓄水池建造是一种可行的手段,可有效地减轻盐碱地的面积。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蓄水池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蓄水池的容积,而且还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植被恢复植被的恢复是减少盐碱地的长期有效措施之一,但盐碱地的土壤条件和营养状况等因素限制了种植植被的范围,为了达到种植的目的,应采用耐盐植物进行恢复。

采用传统耕地制度,即“实施保收、保肥、种植绿色品种、加大施肥量,维系水土保持”,也是有效的治理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盐碱地是指含有过量盐分和碱性物质的土地,多分布在我国北方、西北地区。

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成为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制约了农业发展。

为此,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盐碱地治理研究和实践,大力推动盐碱地的利用和治理。

本文将介绍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以期为盐碱地治理提供参考。

1.土壤改良技术农业化学家们经过多年试验和实践,采取许多措施,包括灌溉、覆盖、中耕、施肥、调节土壤酸碱度等,对土壤进行改良。

早期的改良技术主要是用膨润土、硫酸钙和腐殖土来改良土壤,使得盐渍化作用得以控制,保证有机物质的逐渐积累,还可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使土层变得肥沃。

植物方法是治理盐碱地的一种良好方法,它采用具有耐盐碱性的耐盐植物和能吸收并利用土壤中多余营养元素的植物来改良土壤。

植物改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盐碱地的种植能力。

化学改良技术包括土壤调节剂和固碱剂,在土壤处理的促进下,可以使盐碱性土壤逐渐变得肥沃。

此外,还可以利用氮肥等化肥来降低土壤的盐度,以保护植物的根部。

1.改善灌溉水源灌溉是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改善灌溉水源质量是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该加强水土保持和防治水土流失工作,降低地下水位。

在农区,可以由政府提供洁净的灌溉水源,如城市引入泉水和深井泵水,以保证农田的水源质量。

2.耕地基本建设针对不同的盐碱地类型,应采取不同的建设方案。

对于沼泽区域,应加强地面排水,加快水流的排出,从而达到排出盐和渍土的目的。

对于沙化盐碱砂岩地,可采用竖井深埋肥料施肥,在竖井两边敷上稻草保护积水,以便于水分浸润,并细化土壤结构。

3.合理施肥盐碱地是造成土壤不肥沃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合理施肥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根系通透性,并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应合理选则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一般在作物开花后施肥,或选择种长期根茎的农作物。

4.植物种植植物种植是治理盐碱地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盐碱地上增加耐盐植物种植,可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增强土壤水分的容积和积累功能,并降低土壤的盐度。

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的改良及研究

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的改良及研究

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的改良及研究摘要:盐碱土壤是指聚集了过量的盐离子,并且这些盐离子已经影响到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

现在有许多种方法来治理盐碱地,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以及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主要是利用生物有机肥进行有机改良,其中利用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进行有机结合对盐碱地进行改良的方法是目前改良盐碱地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盐碱地;生物措施;改良1国内外盐碱地改良概况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生态工程,其不仅受技术发展的限制,还受到社会及经济因素的制约。

多年来,许多科学家对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

20世纪初,科学家们主要对盐碱土的分布、形成过程及发生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以水利工程、土壤改良为中心的灌溉、水质、防渗以及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水利改良是最早的改良措施,通过排灌防盐工程系统(如挖渠、明沟、暗管、打井),淋溶土壤盐分,排除盐碱水,降低地下水位,保持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

如巴基斯坦在印度平原,实施规模宏大的以水井、管道为主的水利工程,用36年时间治理4000万hm2土地,耗资十分巨大。

盐碱地改良除水利措施外,前苏联、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提出用物理(压沙、施矿渣)、化学(石膏)和农业综合措施(轮作、施有机肥、种植耐盐碱作物)来改良盐碱地,但这些措施均有其局限性,如费用高或工作量大而未被广泛应用。

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对盐碱地的改良多偏重于农业措施,如开沟躲盐、蓄雨淋盐、种稻改盐、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7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工程措施为主,如淡水压盐、挖沟排水洗盐、引黄放淤、筑堤种植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盐碱地改良有了新的认识。

对土壤盐渍化的治理,现在比较一致的做法是采取农业生态工程手段综合治理。

生物防治措施是农业生态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实施适应性种植业,采用土壤改良与种植利用相结合的方法。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根据各国具体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业实践,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草田论作、种树种草、筛选和培育耐盐碱农作物品种及牧草种类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10-08基金项目:兰州城市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秦王川灌区建植混播人工草地防治土壤盐渍化及提高土壤初级生产力和肥力技术研究”资助.作者简介:李昂(1969—),男,甘肃兰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退化环境的恢复和治理.生物措施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机理及研究进展李昂(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干旱、半干旱灌区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已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盐渍土的分布状况,次生盐渍土形成缘由和各种治理措施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生物措施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机理,即灌水在盐渍地脱盐中起主导作用,茂密的植物地上冠层减缓了土壤的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的土壤盐分随着收获而被移除,植物地下根系改善了土壤的理化、生物学性质,有利于土壤的脱盐和减弱土壤的盐碱性;最后,简要回顾了国内利用生物措施治理盐渍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豆禾混播防治土壤退化).关键词:生物措施;土壤次生盐渍化;机理中图分类号:S15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3)02-056-041.国内外盐渍土的现状盐渍土是土壤里含有过多可溶性盐分而患了“多盐病”的一种土壤.盐渍土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盐渍土和次生盐渍土.在自然条件下,盐碱成分在土体中累积,土壤向盐渍土演变的成土过程称作原生盐渍化,所形成的盐渍土称作原生盐渍土;在人为因素影响下,盐碱成分在土体中累积,土壤向盐渍土演变的成土过程称作次生盐渍化,所形成的盐渍土称作次生盐渍土[1].盐渍土分布广泛,遍及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资料报道,全世界原生盐渍土面积达1X109ha ,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次生盐渍土约8X107ha ,其中近60%分布在世界各国的灌区中,而且,每年还以1~1.5X106ha 的速度增长[2-4].我国盐渍土面积约3.6×107ha ,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4.9%;其中,西部六省区(陕、甘、宁、青、蒙、新)的盐渍土面积就占了全国的69%[5].我国耕地中的次生盐渍土面积约9.2×106ha,约占耕地面积的6.6%[6].土壤次生盐渍化导致耕地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甚至绝收,已成为干旱、半干旱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和最大的环境问题[5,7].2.干旱、半干旱灌区耕地产生次生盐渍化的原因和治理方法干旱、半干旱灌区耕地发生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过量灌溉)和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导致耕地的地下水位上升并超过临界水位,使得地下水和溶解于其中的可溶性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而盐分留在地表累积,从而引起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干旱、半干旱灌区水盐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季节性积盐和脱盐过程的交互更替,即春季强烈蒸发———积盐,夏季淋溶———脱盐,秋季蒸发———积盐,冬季冻结———稳定[8].随着对土壤盐渍化成因的了解,提出的治理方法有:1)水利工程措施.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一般采取修筑各级灌排沟渠、引水灌溉来淋洗土壤盐分[9,10].水利工程措施在水资源充裕地区是非常有效的,但在降低土壤盐含量过程中除把Na +、Cl -等盐离子淋溶外,植物必需的一些矿质元素(如N 、P 、Fe 、Mn 、Zn 等)也同时被排走[11].另外,西北内陆半干旱灌区若采取引水洗盐,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流失土壤肥力,还有可能加重下游排水地区盐渍化的危害[12].2)理化改良措施.物理措施如在耕地表层覆盖粗砂[13],采取通电提高难溶盐类溶解等[14],化学方法一般是用改良剂(石膏、磷石膏、黑矾等)中的Ca 2+代换土壤中的Na +,或用酸直接中和土壤的碱性[15,16].理化措施虽然效果明显、见效迅速,但长期使用或用量不当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农业措施.如采用松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起槽种植等措施,达到巩固土壤脱盐的效果[16,17].4)生物措施.如通过筛选耐盐品种或采用生物工程措施来提高作物的耐盐力[11].盐碱地改良不仅要排除土壤盐分,更重要的是要培肥土壤.因此,近年来更多研究开始关注植物与土壤盐分的相互作用机制及盐渍土的生物治理[11,18-20].3.生物措施改良次生盐渍土的机理3.1灌水在盐渍土脱盐中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讲,灌水能快速淋洗、并降低土壤中的盐含量[9,10].如阎顺国研究表明:从播种至第三年生长季末,灌溉淋溶产生的脱盐量占草地总脱盐量的89%[21].对于干旱、半干旱区无植被覆盖的裸地,由于强烈的水分蒸发作用,裸地灌水后不久就会很快积盐,呈现出脱盐、积盐交替变化,仅有灌水措施还不能保证土壤脱盐.如李昂等研究发现:小麦生长期间通过2-3次的灌水作用,可使土壤表层盐含量降到较低水平;而当小麦收获、灌水后过一段时间(15天左右),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将迅速累积,增加速度甚至比裸地的还快[22].3.2植物地上冠层的遮蔽作用减弱了土壤水分蒸发,减缓了土壤表层的积盐速度耕地种植作物后,由于植物繁茂的地上部分将土壤表层完全覆盖,降低了土壤表层的空气温度、提高了空气湿度,减缓了空气流速,从而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相应减少了随水分上移到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18,19,22,23,24].据阎顺国对裸地和碱茅草地灌水后脱、积盐速度的研究显示:在0-40cm 土层,裸地的脱盐速度为2.1-10.6g·(m2.d)-1,碱茅草地为1.3-11.6g·(m2.d)-1,二者在灌水条件下的脱盐速度差异不显著;而碱茅草地土壤的积盐速度为1.1-4.1g·(m2.d)-1,裸地土壤的积盐速度达8.9-11.4g·(m2.d)-1,二者积盐速度差异非常明显,碱茅草地的积盐速度仅为裸地的1/7(抽穗期)-1/3(成熟收割期)[21].朱兴运等利用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裸地的蒸发量为45.7%-46.9%,而发育良好的碱茅草丛可使土壤的蒸发量降低到总需水量的22.1%-28%,其中近53.1%-54.3%的土壤水分通过植物叶面的蒸腾散失到大气中[25].董利苹利用盆栽植物研究淋洗和生物措施改良盐渍土机制的研究中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无论盆中有无植物,土壤电导率值均呈下降趋势;而且,栽有植物土壤的电导率值明显小于未种植植物(对照)的值[26].3.3植物吸收盐分,减少了土壤中的盐含量有些植物可吸收并在体内储存盐分,这样,土壤中盐分被植物吸收后,通过收割植物地上部分可带走和去除盐分[27].如赵可夫利用盐生植物在改良盐渍土研究中发现:盐爪爪每个生长季从土壤中吸收的Na+量为9345.6kg·ha-1,碱蓬为6851.4kg·ha-1,西伯利亚白刺为6019.2kg·ha-1,中亚滨藜为6098.4kg·ha-1[11].阎顺国研究表明碱茅属植物可吸收草地总脱盐量的11%以上[21].但也有研究显示在生物措施改良盐渍土的过程中,通过收获植物地上部分除去的盐分仅占其中很小的比例[26,28].3.4植物根系的穿插挤压作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有利于土壤脱盐植物在生长期间,地下根茎不断地长长和长粗,通过根系的穿插挤压作用,使耕作层土壤的物理性状(如容重、孔隙度)发生明显变化,为灌溉淋洗土壤盐分到耕层以下提供了大量通道,有利于土壤脱盐.如秦嘉海等研究发现:与裸地相比,种植籽粒苋3~4年可使土壤容重降低0.13~0.20g·cm-3,总孔隙度增加4.91~7.55%,>0.25mm团粒结构增加18.51%~25.87%[29];吕彪等种植碱茅草3年研究发现:土壤容重降低了0.14g·cm-3,总孔隙度增加了5.29%,团粒结构增加了23.14%[30].3.5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化学性质,减弱了土壤的盐碱化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增加了根区的CO2分压、植物根系释放的质子(H+)和有机酸等影响土壤的pH值、养分含量以及土壤中的离子活性(如Ca2+),有利于降低土壤的盐碱化[28,31];特别是豆科植物根系上固氮菌的活动也加剧了根际的酸化,有利于降低土壤的碱性[32,33].另外,植物枯枝落叶和死根的腐殖作用,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和化学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也相应减弱了土壤中盐碱对植物根系的危害.如赵可夫等研究发现:在盐渍土上种植盐生植物后,可使N提高50%-60%,P增加92%-143%,K增加16%-21%,有机质增加34.3%-69.7%,土壤细菌数量增加151%-287%[11].李发明等研究显示:种植6年苜蓿耕地的pH 值比裸地的值低、有机质含量是裸地的1.95倍,N含量是裸地的2.25倍[20].董利苹研究发现: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的pH值均降低,豆科植物根际土壤的pH的降低值大于其他科植物的降低值;新疆大叶苜蓿的根际酸化作用最强,培养120天后,根际比非根际土壤的pH值低0.13个单位[26].4.国内生物措施改良盐渍土的研究进展及今后研究方向利用生物措施防治土壤盐渍化多采取种植耐盐植物或单播牧草(如碱茅,红豆草,苜蓿等),一般也主要研究植物的抑盐效果,很少考虑耕地的初级生产力.如赵可夫等研究发现盐生植物(盐爪爪、碱蓬、西伯利亚白刺、中亚滨藜)不仅能吸收大量的Na+,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N、P、K以及细菌和真菌数量;由于选用的盐生植物本身利用价值不高,种植这些植物后收获的产物利用价值(经济效益)到底有多大实验并没有考虑[11].蔺海明等研究发现单播毛苕子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的盐含量,但文中并未提及毛苕子的耕地草产量[19].郭孝研究发现混合碱茅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表层盐含量,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有利于后茬作物和牧草的高产;但文中同样也未提及碱茅的草产量[34].李昂等在防治秦王川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时发现:小麦、小麦套种毛苕子和红豆草处理在生长期间,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均相对较低,而当小麦收获后过一段时间土壤表层的盐含量比裸地的值还高,耕地产量高低顺序为小麦套种毛苕子>红豆草>小麦;但遗憾地是实验仅做了多年生牧草(红豆草)的一年产量,并未对其进行多年跟踪研究[22].李发明等在利用种植苜蓿改良盐渍地的研究中发现: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种植苜蓿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的容重、K++Na+和有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N有显著提高趋势,种植苜蓿比种植小麦、玉米节水110%、210%,用水效益提高5倍多;尽管该实验进行了6年,但文中也未明确给出耕地种植苜蓿的草产量,单播苜蓿地的草产量是否一直高产、稳产也未提及[20].彭红春等在利用混播牧草建植人工草地改良柴达木盆地弃耕盐碱地的研究中发现:与撂荒地相比,建植的高产、稳产人工草地草产量、盖度和可食草比例有了显著提高,土壤盐含量有了显著降低;尽管该实验选用了很多物种,但文中并没有分析所选物种的混播产量是否比单播产量高;而且,草地地上现存量的数据也仅有2年(1999和2000年),是否混播群落的草产量比单播的草产量稳定也未作比较就武断地认为建植的混播群落是高产、稳产草地[18].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是土壤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利用生物措施改良盐渍土时应扩展思路,从防治土壤退化的角度来考虑.即应从防治土壤沙化、盐渍化和肥力降低三方面来考虑.对于干旱、半干旱灌区,由于冬、春季多风,耕地风蚀也非常严重,甚至局部有时发生沙尘暴[35],因此,应考虑改变现有一年仅种植一季作物的模式,采用种植多年生植物来避免冬、春季耕地土壤表层裸露的问题.同时,考虑到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群落稳定度间的相互关系[36-39],在种植植物时还应考虑采用多物种混播(如豆禾混播)来防治土壤退化问题.土壤的测量指标不仅要有物理指标(如土壤的含水率、粒径、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等)、化学指标(如土壤的pH、盐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氮、磷等),而且,还应有生物学方面的指标(如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等)[40].参考文献:[1]王遵亲.中国盐渍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Malcolm E,Sumner RN.Sodic soil-distribution,proper-ties,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3]Ghassemi F,Jakeman AJ,Nix HA.Salinisation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human causes,extent,management and case studies[M].Sydney:NSW University Press,1995.[4]彭镇华,江泽慧.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工程[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1):6-10.[5]杨劲松.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土壤学报,2008,45(5):837-845.[6]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7]Qadir M,Tubeileh A,Akhtar J,et al.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of salt-affected environments through crop diversifica-tion[J].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2008,19:429-453.[8]任继周,朱兴运.河西走廊盐渍地的生物改良与优化生产模式[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9]王葆芳,杨晓辉,江泽平.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与土壤盐渍化防治[J].干旱区研究,2004,21(2):139-143.[10]Fan Hua,Pan XuDong,Li Yuyi,et al.Evaluation of Soil Environment after Saline Soil Reclamation of Xinjiang Oasis,China[J].Agronomy Journal,2008,100(3):471-476.[11]赵可夫,范海,江行玉,等.盐生植物在盐渍土壤改良中的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1):31-35.[12]王少丽,高占义,郭庭天.灌区土壤盐渍化发展模拟预测与对策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1):71-76.[13]赵传燕,冯兆东.秦王川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问题[J].青海环境,2000,11(1):21-23.[14]王继和.甘肃盐碱地的治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5]Qadir M,Schubert S,Ghafoor A,et al.Amelioration strategies for sodic soils:a review[J].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2001,12:357-386.[16]刘广明,杨劲松,吕真真,等.不同调控措施对轻中度盐碱土壤的改良增产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164-169.[17]孙博,解建仓,汪妮,等.秸秆覆盖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3):48-51.[18]彭红春,李海英,沈振西,等.利用人工种草改良柴达木盆地弃耕盐碱地[J].草业学报,2003,12(5):26-32.[19]蔺海明,贾恢先,张有福,等.毛菩子对次生盐碱地抑盐效应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3,12(4):58-62.[20]李发明,朱淑娟,王耀林,等.引黄灌区种植苜蓿对盐渍化土地理化性状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 104-108.[21]阎顺国,朱兴运.碱茅草地土壤盐分动态及盐量平衡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1990,4(1):44-48.[22]李昂,吕正文,蔺海明,等.秦王川灌区不同绿色覆盖方式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效应研究[J].草业科学,2008,25(10):20-24.[23]Ahmad S,Ghafoor A,Qadir M,et al.Amelioration of a Calcareous Saline-Sodic Soil by Gypsum Application and Dif-ferent Crop Rotations[J].Agriculture and Biology,2006,8(2):142-146.[24]李昂,蔺海明,贾恢先.种植红豆草和春小麦对土壤可溶性盐分运移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2(3):78-85.[25]朱兴运,沈禹颖,王锁民,赵银.盐渍化草地培育的理论基础[J].草业科学,1997,14(5):20-22.[26]董利苹.淋洗和生物作用改良盐渍化土壤的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兰州大学,2011.[27]李春俭.高级植物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28]Qadir M,Steffens D,Yan F,et al.Sodium removal froma calcareous saline-sodic soil through leaching and plant up-take during phyrtoremediation[J].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2003,14:301-307.[29]秦嘉海.耐盐牧草籽粒苋对河西走廊草甸盐土改土培肥效应[J].土壤通报,2005,36(5):806-808.[30]吕彪,许耀照,赵晨.河西走廊内陆盐碱土生物修复与调控[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6):198-200.[31]Qadir M,Steffens D,Yan F,et al.Proton release by N2-fixing plant roots:A possible contribution to phytoremediation of calcareous sodic soils[J].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03,166(1):14-22.[32]Schubert S,Schubert E,Mengel K.Effect of low pH of the root medium on proton release,growth,and nutrient uptake of field beans(Vicia faba)[J].Plant and Soil,1990,124(2):239-244.[33]Qadir M,Oster JD.Vegetative bioremediation of calcar-eous sodic soils:history,mechanisms and evaluation[J].Irriga-tion Science,2002,21(3):91-101.[34]郭孝.混合碱茅改良土壤效果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Mechanism and P rogression of A mending S alt A ffected S oilusing B iological M easuresLI A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70)Abstract: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rid and semi-arid irrigated areas have been seriously impacted by soil salinification.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istribution of salt affected soil at home and abroad,reasons of gen -erating soil secondary salinification,and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It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mecha -nism of treating salt affected soil using phyrtoremediation,namely irrigation occupied a leading role in soil desalination,dense plant canopy layer slowed down accumulation speed of soil soluble salt,the soluble salt ion contents in plant were removed with crop har -vesting,plant roots improved physic-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oil,this was favourable to decreasing soil soluble salt con -tent,and to weakening soil saline and alkaline properties.Finally,the article briefly reviewed progression and problems of amending salt affected soil using biological measures,and also gave the field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preventing soil degradation using grass-legume mixtures ).Key words :biological measures ;soil secondary salinification ;mechanism学,2005,4:53-55.[35]肖洪浪.甘肃秦王川大规模农垦中土壤风蚀与养分、盐分变化[J].土壤通报,1998,2(4):148-150.[36]Tilman D ,Downing JA.Biodiversity and stability in gr-asslands[J].Nature ,1994,367:363-365.[37]Hector A ,Schmid B ,Beierkuhnlein C.Plant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experiments in European grasslands [J].Sci -ence ,1999,286:1123-1127.[38]Lehman CL ,Tilman D.Biodiversity ,st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in competitive communities[J].The American Natural -ist ,2000,156:534-552.[39]Ang L ,Kechang N ,Guozhen D.Resource availability,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own density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of experimental plant communities [J].Plant Soil ,2011,344:177-186.[40]刘占锋,傅伯杰,刘国华,等.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J].生态学报,2006,26(3):901-913.责任编辑:魏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