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合集下载

实验土壤中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土壤中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土壤中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常见和广泛分布的,它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不同类型的细菌时,需要从土壤样品中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这可以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样品的准备。

准备好样品是关键的第一步。

需要从所需的环境中收集样品,例如,在花园中收集土壤样品,神经外科手术时,需要收集体内的样品。

样品收集后,需要将其保存在适当的容器中,并避免过度处理。

第二步是制备培养基。

为了孵化细菌,需要准备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例如,对光和氧气敏感的厌氧菌需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还需要选择颜色,形状和口感不同的特殊培养基,以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

第三步是分离和纯化细菌。

需要采取逐步流程来分离和纯化细菌。

首先,需要将土壤样品分散在培养基中,并容纳在瓶子或平板上。

然后,将样品暴露于光线和空气下,以让细菌开始生长。

细菌的生长取决于培养基的条件,例如,温度,pH,光线等。

为了获得单个细胞,需要通过挑选法或分离检查板来分离细菌。

挑选法是一种分离单个细菌的技术,其中使用草地绿和某些特定镜头。

经过一些练习和专业技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分离出单个细菌。

为了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还可以在不同的特殊条件下进行培养。

最后,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检验细菌的纯度。

例如,可以使用静电鉴别法来检测细菌的标记。

通过这种方法,细菌可以在电场的方向下移动,并根据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是细菌学研究的关键步骤。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提取不同种类的细菌,进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 如营养需求、代谢途径、酶活性等。
微生物纯化
在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反复划 线培养或平板克隆培养,获得纯培养 的微生物。
熟悉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实验操作流程
土壤样本采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 采集时要避免污染,并记录采
样点的环境信息。
微生物的纯化
对分离得到的菌落进行纯化, 通过反复划线或平板克隆培养 ,获得纯培养的微生物。
菌落形态观察
观察纯化后的菌落形态,记录菌落 特征。
微生物的保存与鉴定
菌种保存
将纯化的菌株进行冷冻干燥或甘油保 藏,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微生物鉴定
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或分子生 物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 。
04
CATALOGUE
实验结果与分析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结果观察
微生物分离
通过划线分离法,成功将土壤中的微生物分离到了培养基上,观察到菌落形态 各养基
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特性, 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培养
将土壤稀释液涂布或滴加 在培养基上,放入恒温培 养箱中培养。
观察与记录
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 小等特征。
微生物的纯化
挑选单菌落
从培养基上挑选单菌落,采用划 线法或稀释涂布法进行纯化。
纯化培养
将纯化的菌株进行多次划线培养或 传代培养,确保获得纯培养物。
01
微生物纯化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单一特性进行分离,使同一种微生物在培养 基上形成单一菌落。
02
常用的微生物纯化方法包括划线分离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显微操作法等。这 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使用,以获得纯培养。
03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观察及保藏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观察及保藏

番红 G-
显微镜下菌体呈红色者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 (常以G-表示),呈深蓝紫色者为革兰氏染色阳性 反应细菌(常以G+表示)。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实验步骤
制片:取菌种培养液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初染:滴加结晶紫,染色1-2min,水洗; 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
相关理论知识(2)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天然培养基 ,是 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不同类型的土壤、同一类型土壤的不同深 度或不同水平位置,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 化很大。
✓由于表层土壤比较干燥,且接受大量紫外 线照射,所以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营养条件 良好、氧气含量比较丰富的浅土层
每克耕作层土壤含菌量十倍递减 细菌(~108)
细菌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
目的要求
1、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机分子水解能力不同,说明 不同微生物有不同的酶系统。
2、掌握微生物大分子水解实验的原理及方法。 3、了解糖发酵原理及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作用。 4、了解并掌握细菌鉴定中常用生理生化反应的实验
原理和方法。 5、了解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及其代谢产物



炭疽芽胞杆菌 3-10 μm
大肠埃希菌 2-3 μm
布鲁菌 0.6-1.5 μm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注意事项
1. 涂片务求均匀,切忌过厚。 2.在染色过程中,不可使染液干涸。 火焰固定不
宜过热。 3.脱色时间十分重要,过长,则脱色过度,会使阳
性菌被染成阴性菌;脱色不够,则会使阴性菌被 染成阳性菌。 4.不能选用老龄菌。
在鉴别细菌中的意义。
细菌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原理(1)
各种细菌在代谢类型上表现了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细 菌分解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不同,所 能发酵的类型和最终产物也不一样。不同细菌对营养的要 求不同也说明了它们有不同的合成能力。所有这些都反映 了它们有不同的酶系统。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电子版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电子版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指导教师:李海花周四晚第四组实验成员: 杜玉琪 180112010009董天涵 180112010008蒋怡菲 180112010018逄颖 180112010035【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判断菌的类型并通过平板划线进行分离纯化【关键词】土壤、微生物、菌落观察、分离纯化1.实验目的(1)通过对几种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接种和无菌操作技术。

(3)初步观察来自土壤中的几类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并能判断菌的类型。

(4)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2.实验原理(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

一般的培养基应包含适合微生物生长的6大营养素即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不同微生物对pH要求不一样,霉菌和酵母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是偏酸的,而细菌和放线菌培养基的pH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

所以配制培养基时还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将培养基的pH调到合适的范围。

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以防止其中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基酸碱度所带来不利影响。

(2)微生物的培养及鉴定接种: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

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

鉴定:常见与常用的微生物中,根据它们的主要形态可分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

细菌菌落光滑,易于基质脱离;放线菌菌落质地致密,菌落较小,广泛延伸;酵母菌菌落较细菌菌落大而厚;霉菌形成的菌落较稀松,多成绒毛状,絮状。

(3)平板分离与活菌计数倒平板:按稀释涂布平板法倒平板,并用记号笔标明培养基名称、土样编号和实验日期等。

实验八、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 纯化

实验八、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 纯化

实验八、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土壤微生物是指生长在土壤中的微弱的、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就是针对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进行研究。

一、实验原理由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繁多而多样,分离出单一的菌落对于此实验来说非常的困难。

但是采用适宜的富培养基后能够轻松的促进土壤微生物菌群的生长。

富培养基包括有机和无机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碳源和氮源。

地衣素琼脂(ISP)是一种富含多种碳源和氮源的优质菌落培养基,是常用的微生物培养基。

本实验的基本原理就是在能够生长的环境中分离出单一的菌落,通过多次分离和鉴定获得纯种菌株。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地衣素琼脂培养基2.试管、移液器、移菌环、烧灼器、电热蚊子香、灭菌器3.已经壳霉菌疫苗接种的贵州悬钩子种子和土壤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

用移液器将壳霉菌疫苗接种在新的地衣素琼脂培养基板上,将其灭菌,以备之后的使用。

2.准备土壤基质。

将土壤样品剪碎成非常小的颗粒,并放入烧灼的试管中,加入恰当的地衣素酵母素琼脂,变形后形成一个接种板。

在较大的容器中放置电热器设备,以保持环境的湿度和温度适宜。

接下来,将接种板和采样站放在单独的区域以免混淆。

3.接种。

从土壤中取一小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地衣素琼脂培养基,并将其摇动均匀,使菌群溢出。

等到土壤均匀地分散在地衣素琼脂培养基中之后,用移菌环扭曲并切出一个菌落,并将其置于新的地衣素琼脂培养基板中。

重复此步骤至少三次,每次都要将新的分离土壤菌落剪出来。

4.孵育。

将地衣素琼脂培养基板置于电热器设备中,以使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并等待菌落的生长。

当新的菌落形成后,即可重复上述步骤以获得更多的菌株。

5.纯化。

检查菌落后,需要进行纯化。

鉴定每个菌落,把每个菌落分别悬浮在新的地衣素琼脂培养基板中,并等待菌落的生长。

海洋细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海洋细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海洋细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海洋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其中微生物数量巨大,而海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则是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化学品的重要来源。

其中,海洋细菌是抗生素和化合物的主要生产者。

因此,分离纯化和鉴定海洋细菌代谢产物是研究海洋微生物学和发现新药物的重要途径。

分离纯化海洋细菌分离纯化海洋细菌是鉴定其代谢产物的重要步骤。

为了确定海洋细菌的生态基础,首先需要进行采样。

海洋样品可以从许多地方采集,例如海洋底部、沿海潮汐区、沿海海洋、开阔的海洋水域等。

分离出的微生物可以通过灭菌肉汤养殖以增强生长条件,其排泄代谢产物会被累积和释放。

分离纯化海洋细菌的方法有多种,例如通过筛选、稀释、差异培养和质量分析等方法。

所有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将海洋微生物从混合群体中分离出来,进一步纯化其代谢产物。

鉴定海洋细菌代谢产物鉴定海洋细菌代谢产物是海洋微生物学的重要难题之一。

这需要大量的实验,以确定侵入生物、细胞生长、当地(限制性)生态条件和代谢物的量和结构。

海洋细菌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生物硅石、环境尤为适合的化合物等。

这些化合物的特性会随着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质量量和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只有通过多个实验技术来鉴定海洋微生物学和代谢物学的目的。

其中,从海洋细菌过滤液、生长底物和培养物中分离代谢物是鉴定海洋细菌代谢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利用多种技术进行筛选、分离、纯化和鉴定海洋细菌代谢物是发现新药物和化学品的主要途径之一。

海洋细菌代谢物是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抗生素、生长因子和抗肿瘤化合物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这些化合物,并将它们加以应用,使其为人类健康和经济带来更多的福利。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从原始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和纯化微生物株,并对分离出的微生物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实验材料
1. 原始土壤样品
2. 饱和淡盐水
3. 10% (v/v) 的平衡磷酸盐溶液
4. 0.85% (w/v) 的千顷盐溶液
5. 2% (w/v) 的体糖酸钠溶液
6. 氯仿
7. 板藻素
8. 无菌玻璃管
实验步骤
1. 将原始土壤样哮放入摇瓶内,加入淡盐水攪拌均匀,进行粗筛提取。

2. 将1ml混合液放入无菌玻璃管,8次补充磷酸盐溶液悬浮液进行细筛提取。

3. 将细筛提取的悬浮液转移到新的无菌容器中,加入盐溶液攪拌均匀。

4. 加入盐溶液之后,用氯仿消毒,然后加入体糖酸钠溶液留取微生物株悬浮液。

5. 使用板藻素进行单菌株筛选,筛选出单菌株。

6. 将筛选出的单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结果
本次实验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操作,成功分离出一株微生物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得出结果: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结论
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微生物株,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五土壤中的四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一)实验目的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并通过对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掌握按照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的环境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目标菌株的基本方法,学习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以及接种技术。

3.学习并掌握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方法。

4.加深理解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形态结构特征(二)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微生物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在这里生活的微生物无论是数量和种类都是极其多样的,因此,土壤是我们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其中分离,纯化到许多有用的菌株。

土壤中含有多种多样的有机和无机营养物,所以被称为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天然培养基。

土壤的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多变,其中的微生物种类也极其丰富,1g干的农田土壤中含有几百万个细菌,数十万真菌孢子和数万个原生动物和藻类。

2.富集培养指从微生物混合群开始,对特定种的数量比例不断增高而引向纯培养的一种培养方法。

在适于目标微生物而不适于其他微生物生长的条件下继续培养,则目标微生物将成为优势种而得到纯培养。

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微生物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其功能主要有:提供能量,提供合成原料,调节代谢活动进行,提供适宜代谢环境。

虽然微生物对各种营养物质需求不同,但是都离不开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除水外,碳源所需的量最大,其次是氮源。

在自养微生物中,能源是日光能或还原态无机物,在异养微生物中,能源就是碳源。

在无机盐中,磷,硫需量稍大,钾,镁次之。

其他元素和生长因子的需要量一般很少。

4.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不同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会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并按其自身的代谢方式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细胞的生长。

在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中,只有群体的生长才有意义。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当然可以。

以下是一篇关于土壤中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的示例文章,按照清晰的标题和不同级别的小节编写:实验报告: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五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观察

实验五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观察

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
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倾注法 涂布法
倒平板
a 皿加法 b手持法
细菌
霉菌
放线菌
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
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
实验结果
(P34 五、1.(2、3)
你所做的涂布平板法和划线法是否较好地得到了单菌 落?如果不是,请分析其原因。
在不同的平板上你分离得到了哪些类群的微生物?简 述它们的菌落特征。
思考题
如何确定平板上某个单菌落是否为纯培养?请写出实 验的主要步骤。(P34 五.2.(1)) 如果一项科学研究内容需从自然界中筛选到能产高温 蛋白酶的菌株,你将如何完成?请写出简明的实验方 案。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
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Sdu微生物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目的】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3、果胶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利用离子交换介质对细菌进行纯化,以筛选出较为纯化的细菌株。

本实验在4种离子强度(0.05M,0.1M,0.2M,0.3M)条件下,比较发酵性状态(游离镍离子浓度)下,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1、引言土壤细菌是土壤中的重要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抗逆性,从而促进土壤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功能,有必要分离和纯化土壤中的细菌,以便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2、实验步骤(1)细菌样本准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消毒,在琼脂糖培养基中接种;(2)离子交换介质制备:采用镍离子作为离子交换介质,分别在0.05M,0.1M,0.2M,0.3M离子强度条件下制备离子交换介质;(3)离子交换:将离子介质加入土壤液液分离细菌,离子介质被细菌吸收,细菌的活性被浓缩,可以获得较纯的细菌株,(4)纯化细菌:将细菌纯化物放入培养瓶进行培养,经过重复接种,最终获得纯化细菌株;(5)细菌测定:采用镍离子浓度测定细菌含量,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 1 细菌含量测定结果游离镍离子浓度(M)t细菌含量0.05t 62.5%0.1t 40.0%0.2t 12.5%0.3t 6.3%4、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游离镍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菌含量会减少,从而达到较高的纯度。

其原因是离子交换介质中的镍离子与细菌表面的酶活性位点结合,以抑制细菌的活性,使菌体停止生长和繁殖,最终达到纯化株的目的。

5、结论本实验使用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实验一 海泥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一   海泥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一海泥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 掌握划线纯化放线菌的方法。

实验材料:药品:酵母粉、葡糖糖、麦芽浸出粉、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等。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电子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酒精棉球、镊子,等。

实验原理: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海泥中含有大量的放线菌,由于海泥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海泥中的放线菌,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放线菌菌株的纯培养。

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涂布法。

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

海泥采用分散和差速离心法处理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

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几次纯化后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一、合成培养基的制备(作为分离培养基,每组选一种)1.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18g,人工海水1000ml,pH7.2~7.4。

100ug/ml的重铬酸钾2. 2216E培养基蛋白胨5g,酵母粉1g,磷酸高铁0.1g,琼脂18g,人工海水1L,自然PH3. 无机盐琼脂培养基淀粉20g,磷酸氢二钾0.5g,七水硫酸镁0.5g,硝酸钾1g,七水硫酸亚铁0.01g,琼脂18g, 人工海水加到1L,自然PH4.M4培养基天门冬素0.1g,蛋白胨2g,K2HPO4 0.5g,FeSO4 0.001g,琼脂18g, 人工海水加到1L,自然PH 5.M1培养基淀粉10g,酵母粉4g,蛋白胨2g,琼脂18g,人工海水1L,自然PH6.YEME培养基酵母粉4g,麦芽浸出粉10g,葡糖糖4g,琼脂18g,人工海水1L,自然PH7.改良Emerson培养基葡萄糖1g,酵母粉1g,蛋白胨4g,氯化钠2.5g,琼脂18g,人工海水1L,自然PH8.ISP2培养基葡糖糖4g,酵母粉4g,麦芽浸出粉10g,碳酸钙2g,琼脂18g,人工海水1L,自然PH。

微生实验报告2012.11.14实验六、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培养特征观察

微生实验报告2012.11.14实验六、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培养特征观察

微⽣实验报告2012.11.14实验六、⼟壤中微⽣物的分离和纯化,微⽣物的培养特征观察微⽣实验报告姓名:王晶晖专业年级:2011级⽣物技术学号:040312011032实验六⼟壤中微⽣物的分离和纯化, 微⽣物的培养特征观察,环境中的微⽣物⼀、实验⽬的1、学习掌握倒平板的⽅法和⼏种分离纯化微⽣物的基本操作技术2、了解不同微⽣物在液体,半固体,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3、学习并掌握各种⽆菌操作接种技术⼆实验原理1、微⽣物的分离纯化原理⾃然条件下的微⽣物往往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合体。

为了研究某种微⽣物的特性或者要⼤量培养和使⽤某种微⽣物,必须从这些混杂的微⽣物群落中获得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法称为微⽣物的分离与纯化。

在⾃然界中,上壤是微⽣物⽣活的良好环境,其中⽣活的微⽣物数量和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壤中的微⽣物数量与种类⾮常多,在通⽓良好的花园⼟中,好⽓性微⽣物占有绝对优势。

本实验以花园⼟为材料分离⼟壤中的好⽓性细菌。

分离微⽣物常⽤的⽅法有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根据不同的材料,可以采⽤不同⽅法,其最终⽬的是要在培养基上出现欲分离微⽣物的单个菌落,必要时再对单菌落进⼀步分离纯化。

在⽤稀释平板法分离微⽣物时,还可以同时测定待分离的微⽣物的数量。

倒平板的⽅法稀释平板计数法中样品的稀释和稀释后的取样培养平板涂布法平板划线分离法(a)交叉划线法。

(l、2、3、4为依次划线的起点);(b)连续划线法(1、 2⼒依次划线的起点);(c)划线操作2 微⽣物的培养特征原理1) 微⽣物的菌落特征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单个微⽣物细胞或孢⼦⽣长繁殖可以形成⼀个具有特定形状的菌落。

在⼀定的培养基上和⼀定培养条件下,微⽣物的菌落特征是稳定的,因此通过菌落的观察可以识别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类微⽣物。

菌落的基本特征包括菌落形状、⼤⼩、边缘、隆起度和颜⾊等。

2)微⽣物的培养特征是指微⽣物培养在培养基上所表现出来的群体形态和⽣长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 7.2~7.4)

查氏培养基 硝酸钠 0.3%, 磷酸氢二钾 0.1%, 硫酸镁 0.05%, 氯化钾 分离 0.05%, 硫酸亚铁0.001%, 蔗糖 3%, 海盐 3%, 琼脂 2%( 真菌
固体)(自然pH值)
3、菌种:海洋土壤稀释液,金黄色葡萄球菌
.
四、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置 1.称量药品——溶解——调节pH值(偏酸,滴加1N NaOH,搅拌 后,用pH试纸测其pH值,直至达到预期pH值;偏碱,用1N HCl进 行调节)——分装(液体培养基直接分装,固体培养基加入2%的 琼脂溶化后分装)——包扎——灭菌。 2.倒置平板(培养基冷却到45~50℃)、搁置斜面(长度不超过 试管总长1/2)。
.
A. 每组需要试剂、培养基
1. 3%海盐水:9mL 3瓶; 2. 培养基:
名称
平板
试管斜面
LB培养基 6个(120ml) 8支(40ml)
高氏一号培 3个(60ml) 8支(40ml) 养基
查氏培养基 3个(60ml) 8支(40ml)
三角瓶液体 3瓶(30ml/瓶,90ml) 2瓶(30ml/瓶,60ml)
(pH1~14),培养皿,玻璃涂棒,吸管,接种环,滤纸片
2、培养基
名称
成分
用途
LB培养基 蛋白胨 1%, 酵母粉 0.5 %, 海盐 3%, 琼脂 2 %(固体) 分离
(pH=7.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细菌
高氏一号培 可溶性淀粉 2%, 硫酸镁 0.05%, 硝酸钾 0.1%, 硫酸亚铁 分离
养基
0.001%, 海盐3%, 磷酸氢二钾 0.05%, 琼脂 2%(固体) 放线
采用合适的培养条件,从里面可分离微生物。
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倒平板法、平板划线 等技术可使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 挑取单菌落从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
2. 抑菌活性测定 对于一株新分离纯化出来的菌,可从各方面的活性来评价
其价值:如分解淀粉、分解蛋白质的活性,抑菌、抗肿瘤、杀 虫等活性。本实验将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对分 离出来的菌株进行初步的功能测试。
1. 分离细菌的平板28℃培养1~2天,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划入
试管斜面培养基;28℃培养1~2天。
2. 分离放线菌的平板28℃培养5~10天,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
划入试管斜面培养基;28℃培养5天。
3. 分离真菌的平板28℃培养4~10天后,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
(由于真菌菌落扩展很快,务必及时挑菌),划入试管斜面培养
将供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先接种在培养基表面,再在 培养基上放置圆形滤纸片,并在纸上滴加微生物的发酵液,发 酵液便向周围扩散。如果样液中含有抑制供试菌的物质(小分 子或蛋白质),则供试菌生长受抑制,在滤纸片的周围形成透 明圈即抑菌圈,抑菌活性越高,抑菌圈越大。
.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仪器设备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棒,高压蒸气灭菌锅,pH试纸
2瓶(30ml/瓶,60ml)
共计 250ml 200ml
200ml
B. 任务分配
1. 第一、二组:配3%海盐水和LB培养基; 2. 第三、四组:配高氏一号培养基; 3. 第五、六组:配查氏培养基。
.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1.观察描述三种培养基上菌的生长情况; (1)LB培养基 ——细菌; (2)高氏培养基——放线菌; (3)查氏培养基——霉菌。
2.观察记录不同微生物菌落形态特征;
3.观察记录抑菌圈的产生及大小,附上照片。
4.每位同学上交细菌、放线菌、真菌试管斜面各一 支(标记好班级、姓名)。
.
基;28℃培养5天。
.
(五)菌种的抑菌活性测定
1.将分离到的菌株接种到相应的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培养:细菌 发酵24h,放线菌发酵7~14 天,霉菌发酵7天,直接取发酵
液(样品)。 2.将普通滤纸用打孔器打成0.5cm直径的圆片,装在试管中密
封灭菌(121 ℃ ,20min)。 3.倒LB平板,吹干后, 取100ul 指示菌(本实验用金黄色葡
微生物学实验——2011级
实验十二
海洋环境中微生物的 分离纯化
.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学习从海洋环境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及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内容:1. 海洋环境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
2. 微生物培养物抑菌活性测定。
二、实验原理
1. 海洋环境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海洋海泥中混杂着大量的微生物,利用合适的培养基,
萄球菌)过夜培养物,均匀涂布于培养基表面,吹干。 4.用无菌镊子夹起滤纸片放入样品(微生物发酵液)中浸透,
夹出时在容器边缘停靠片刻,滤掉多余的药液,把滤纸片放 在平板中凝好的培养基上,用镊子稍用力按一下,使之与培 养基充分紧贴;以灭菌水浸湿的滤纸片做空白对照。 5.将平板于28 ℃ 倒置培养24h后观察,用直尺或游标卡尺测 量抑菌圈的大小。
(二)制备土壤稀释液 取海洋淤泥土样5 g,放入盛有45 mL 无菌海盐水(3%)并
带有玻璃珠的锥形瓶中,振动约20min,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 将微生物分散(10-1)。用1 mL 移液枪从中吸取1 mL 土壤悬液 加入盛有9 mL 无菌海盐水的三角瓶中充分混匀(10-2) ,然后 用移液枪从此试管中吸取1 mL 加入另一个盛有9 mL 无菌海盐水 的三角瓶中,混合均匀(10-3),类似方法制备10-4土壤悬浮液。
.
.
(三)涂布平板 取三种培养基平板各3个,分别标记好10-2、10-3、10-4,用移
液枪分别取10-2、10-3、10-4土壤稀释液各0.1 mL ,对号放入相应 稀释度的平板中,用无菌玻璃涂棒器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 匀,室温下静置5~10 min,培养基充分吸收菌液,包扎,培养。
(四) 培养分离纯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