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说法
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说法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持久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确保人们的生态环境安全、健康发展,还要维护世界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1.以人为本,增强人文关怀。
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实现绿色发展,增强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
2.节约资源,实行绿色低碳经济。
要加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强化节约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与新能源建设,发展绿色低碳的经济。
3.科技创新,保护资源环境。
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绿色技术和产业。
4.适度发展,满足合理需求。
要坚持适度发展,强化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满足人民合理需求。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坚决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2.加强社会管理。
要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的重要作用,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力度。
3.提高公民素质。
要加强知识教育,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出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
4.建立生态文明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强化生态文明监督和投诉机制,激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3、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理;
4、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5、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1、积极防治工业污染;
2、大力实施自然生态修复工程;
3、加强国际合作;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加强立法;
2、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3、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容量控制制度;
4、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5、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观。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加快实施主体功能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2、构建科学合理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生态安全格局;
3、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1、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第八章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
/pinglun/n/2012/1112/c78779-19549520.html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 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铿锵有力地进行庄 严宣示。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用专章论述。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 境恶化趋势”的目标,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 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 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
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强大 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建设,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政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 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 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 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同时,为了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还从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增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执政党“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中以人为本的全新观念。 “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是党领导人民建成小康社 会伟大构想。
简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简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简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
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普遍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
人类个体的生活既不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
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但这只是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对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部分: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和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政府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使全体公民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此外,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更好地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二部分: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绿色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转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第三部分: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要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实施,加强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河湖水源地保护,加强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
第四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发展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农村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此外,要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五部分:国际合作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中国应积极主动地加入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在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中国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共同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样,都是历史范畴,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更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仅仅问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八章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量。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
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
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
和谐 发展
全面 发展
1. 什 么 是 生 态 文 明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
在现代化建设中,对国土开发要尽可能集中利用国土 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生产 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 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
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3. 生 态 文 明 的 目 标 • 十八大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 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这三个方面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 向和重点。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生态文明建设 的方向和重点
资源开发中
环保工作中
生态修复中
节约资源 放在首位
源头治理 放在首位
自然修复 放在首位
• 怎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
• •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 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
而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面积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是一项紧迫、重大的使命。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这个特殊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坚定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要通过坚定的发展理念,即明确标志着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这意味着要把生态文明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来对待,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不被局限于政府的行动。
二、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要加强环保力度,需要从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重点打击严重违法排放行为,以示警戒。
其次,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降低对环境的损害,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全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三、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一环。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必须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佳化。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分配,避免浪费和滥用;其次,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再循环;最后,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
四、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
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保护和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五、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第十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 文明的转型期 *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境 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理念上的一 场革命
(一)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 新文明的转型期
人类文明历程
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社十 会八 主大 义报 生告 态指 文出 明: 新” 时努 代力 “走 向
生态文明
(二)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 境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 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 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 文明理念。”
资源约束趋紧
*水资源约束: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 平均水平的1/4,是联合国列出的13个严重贫 水国家之一。 *土地资源约束:我国可利用土地仅占国土面积 的1/3,人均占有土地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3。 *能源供应约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 费国,能源对外依赖度越来越大。
民管1332 陈春月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篇论述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 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 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 1、在价值观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 值取向和生态理论。 • 2、在地位上,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 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 • 3、在宏伟目标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 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ppt课件
“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氨氮排放总量
-8%
-10%
2010年 2015年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8%
2010年 2015年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10%
生 态 文 明
狭 义
程,反映了一个200社1 会
的文明进步状态200。0
是人类一个发展阶段,人 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 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 文明形态。
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 是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一 种文明。
.
5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 与自然的和谐程度
2008
市严重缺水。
2007
森林资源:日本森林覆200盖6 率65%,中国
仅仅1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5
土地资源:中国2的004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
第三位,但人均土地2面003积仅为0.777公顷,是
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荒漠化土地已占
国土陆地总面积2的00227.3%,而且,荒漠化面 积还以每年2,46020平01 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每年 流失的土壤总量2达00050多亿吨,自1949年以来,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2确007处 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006
2005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200人4 类在利用
和科改技投造入自然的过程200中3 ,主动保
护自低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
自然的关系,200建2 设健康有序的
生态运行机制200和1 良好的生态环
境。
2000
.
6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 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
.
第12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 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 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 第二,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 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 础和条件。
• 第三,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资源短缺、环 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矛盾,实现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整体思路
• 十八大: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环境建 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 展。
• 19C下半叶至20C初,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 统工业文明,开始探讨生态伦理和环境哲 学问题。
• 20C60S“绿色运动”蓬勃兴起,“绿色” 团体、政党纷纷涌现。
• 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政治和技术上 的优势,将生态危机转嫁到发展中国家, 将经济发展的代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使用“可 持续发展”概念,十五大报告对其系统阐 述,指出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其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 会和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统筹考虑人口、 环境、资源。
• 江泽民:在加快发展中决不能以浪费资源 和牺牲环境为代表,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 污染和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发展既要看经济增长指标,又 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经 济建设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 循环。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 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 任务。要采取有效措 施,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 。要实施重点生态工 程,加强生态系统保 护和修复,保障生态 安全。同时,要加强 环境监测和治理,推 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 设,提高城市生态环 境质量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3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是建设生 态文明的基础性工作。要弘扬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高 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通过宣传 教育,使人们更加了解生态文明 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自觉地参 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4.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是建设生态文 明的保障。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 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资源 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加强生态文 明建设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同时,要建立绿色发展的评估指 标体系,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 各方面的绿色发展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5.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 国界和地区范围,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推动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事务,推动国际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变革,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
2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既依赖于自然,又改造着自然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PPT课件
相当于4000~5000万吨化肥
(相当于我国1996年化肥总产量的2倍)
荒漠化危害严重
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 一。建国以来,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 地沦为沙地,有235.3万公顷草地变为 沙漠,全国退化草地面积达1.05亿公顷。 西北、东北、华北等 13个荒漠化危害严 重的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的亩 产量只有几十公斤,“种一股,拉一车, 打一箩,煮一锅”就是这种情况的生动 写照。毫无疑问,荒漠化危害已成为制 约我国一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西南干旱
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是人类在 20世纪末确定的又一个节日。为满足人们 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 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 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1977年召开 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 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 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 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 日”。
过度依赖3个贫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居世界第四 河川径流27000亿m3 居世界第六 人均2600m3 为世界1/4 居88位 570座城市 364座缺水 50座严重缺水
到21世纪中期,我国总用水量将由目前5000亿m3增 长到8000亿m3,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8%以上(据 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 的20%,就会发生水危机水污染问题严重。缺水已 经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 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 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 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河段鱼类灭绝;湖泊 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 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破坏的后果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如何?用一句成语可以概括:危机四伏。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一些资料表明,我国的自然生态 环境正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 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 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华北、西北的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同时,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其中辽河、海 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且 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大气环境恶化。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38个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剩余的66.9%都 超过二级标准,其中有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国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 无减;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5%;1995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8公顷左右,在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 以上的国家中倒数第三位。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怎么做
我们个人要怎么做? 1, 绿色出行,步行,公共交通工具
2, 减少一次新塑料袋的使用
3, 身边小事儿做起,节约用水,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怎么做
国家应该怎么做?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三、严格执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以上资料表明,我国的生态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的生态环境 整体还呈恶化趋势,国家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先看经济损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研究 结果显示,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值为 831.4亿元; “八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加剧,1994年因生态环境破坏 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201.6亿元,接近同年 GDP的10%。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优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提升应急能力,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伤害。
2. 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促进低碳经济转型。
同时,加强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3. 坚持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的原则。
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注重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草原、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4. 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
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环境治理制度,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推动公众对于保护环境、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习惯和行为。
6. 强化国际合作,加强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
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推动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下面我们讲第二个大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重要)的意义1、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2、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好,这里大家先看一段视频,生态文明启示录】3、它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绿色发展正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
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必须深刻融入、贯穿到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
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杜绝资源浪费。
保护优先,就是在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
三,自然恢复为主。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对重点生态破坏地区实行顺应自然规律的封育、围栏、退耕还草还林还水等措施,生态恢复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工干预。
第五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全面 发展
持续 发展
2. 生 态 文 明 总 体 要 求
• 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 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 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 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 • 总要求的实质和核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 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词源学意义上看:
他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
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 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 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2. 生 态 文 明 理 念 提 出 的 前 提
• 资源约束趋紧
• 环境污染严重
• 生态系统退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
• 不欠新账——休养生息
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 生产空间 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
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
山清水秀
2.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生态文明建设 的方向和重点
资源开发中
环保工作中
生态修复中
节约资源 放在首位
源头治理 放在首位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案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案教案主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2. 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培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责任意识;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改善的习惯和行为。
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a.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b. 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c. 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a. 什么是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b. 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c. 环境污染与健康关系;d.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3. 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技能a. 减少环境污染的方法和措施;b. 节约能源与资源的实践方法;c.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d. 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行动。
4.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案例a. 介绍中国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b. 展示国际上的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域。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2. 知识扩展:讲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讨论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互动探索: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并讨论如何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案例研究,了解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和国际示范区域的实践经验。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出个人意见和对未来保护环境的承诺。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素材;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关的资料和案例;3.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册。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2. 群体合作的案例研究报告;3. 学生个人的总结和承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境保护设施,以增加实践经验;2. 扩展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调研和社区宣传活动。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全面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构建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旨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坚持绿色发展。
中国将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广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坚持生态优先。
在土地利用方面,中国将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保护和恢复,加强土地整治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保护耕地和水源地的安全,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实施。
在城市建设方面,加强生态城市和园区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率和森林覆盖率。
3. 坚持节约资源。
中国将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强资源节约,加强对重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改善资源利用结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坚持环境治理。
中国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大气、水环境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5. 坚持全民参与。
中国将积极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环境治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6. 坚持国际合作。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环境技术交流和转让,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总而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节约资源、环境治理、全民参与和国际合作。
通过这些内容的实施,中国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美丽中国。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科学理性必须与生态理性相结合,并用人 文精神来校正科学理性的绝对化、简单化倾向, 也要用道德原则来审视实用主义倾向。
因此,把中华文明融合到现代化的方向中, 使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
4.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黄色文明
黑色文明
(3)制度根源 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能够反映不同 环境要素特点的环境质量标准实施体系和 措施;以环境质量标准为科学依据的环境 质量状况监测、评价、预警机制缺失。
(4)科技根源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功利主义发展观下,科技异化的结果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有: 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指粗放型的经 济增长方式; “三高三低难循环” 影响社会稳定,主要指危害公众健康、引 发群体性事件;
(一)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生态环 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与消极影 (一)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响 产生的主要根源与消极影响
1.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城市大气 污染
水污染 气候变暖 自然灾害
固体废弃 物污染
生态环境
近海污染 生物减少
噪声污染
土地沙化 荒漠化 草原退化
森林资源 破坏
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 规律而取得的成果,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 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理论 认识。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步过程和积极成果,是 自然生态系统文明化和人类文明系统生态化的总和。
自然生态系统文明化: 是“人化自然”与“自然化自然”的两重过
举例:以贵州毕节县为例 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试验区,提出了“三大主题”,即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与人口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彰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的方向、严格的原则和明显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从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视野展示了中国特色, 它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融为一体。
它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全新价值取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具有有机整体性的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具有生态文明的一般内涵,还有其独特的科学含义。
它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成果, 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更明确地说,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和谐统一, 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系统整体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统领全局的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不仅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有机整体性,还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全局性。
自然界的生态文明固然重要,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更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界的生态文明,还指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和生态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生态文明成果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吸收了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它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又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秉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的历史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立志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处处体现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平等性的特征。
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样,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绝不能靠牺牲其他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发展,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好我们共存共荣的生存环境。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立性的特征。
与其它三个文明建设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是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全面发展。
因此,相对于其他三大文明建设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相比较,也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性。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全面性的特征。
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不仅要搞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有机统合起来。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征。
虽然我们正在从“黑色文明”的工业文明向着“绿色文明”的生态文明加速度前行,但一种文明要取另一种文明并不是一两个世纪就能完成的事情,正如农耕文明取代原始绿色文明一样,正如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一样,需要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时间,尽管我们的先进生产力会使我们所期许的绿色文明加速度到来,但就目前我国所处的阶段现状而言,它的形成和发展终究还是要经历一个漫长又复杂且艰难的过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并付之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赖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第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属于自然,
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了自然规律的现象。
第三、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现实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峻的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保护的缺失,,导致生态系统日益恶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耗国之一,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理论背景,任何科学思想的产生,都是在借鉴和继承前人理论成果,并根据新的历史要求,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所有者,自然不是人类的奴仆,人类不能对自然肆意妄为,任意破坏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遵循客观自然规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生产力、物质循环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它要求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专著《寂静的春天》,引发了人们对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关注,也成为生态主义的启蒙著作。
书中通过对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的揭示,说明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这些农药对许多生物的威胁,使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寂静了,进而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指出:“人类的许多活动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
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的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倍受关注的话题,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崇高责任和人文关怀。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的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文明体系的认识,完善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应有之义。
中共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在党的旗帜上,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不仅在学术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特别是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空间,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